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历史教学论文:关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的论争
内容提要: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影响了美国战后的对外政策,因此美国史学界长期重视探讨使用原子弹的原因,形成了三派:正统主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本文论述了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弹决定的形成情况。
关键词:原子弹;原因;美国;史学界;论争
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0-5218(1999)-02-0114-0120
1945年8 月6 日8 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万生灵。8 月9 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 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关于美国为什么使用原子弹的问题,长期以来是美国史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到1970年,在美国形成了3 个主要派别:正统主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直到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依然对这一课题感兴趣。本文将考察这3 个学派的观点,探讨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决定形成的过程,解释投放原子弹的主要原因。
正统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决定的年代》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在“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一文中对投放原子弹的解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1 由此,正统派认为,投放原子弹无需派遣大量士兵进入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结束战争,又可以大大减轻美军的伤亡。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山姆尔。伊利奥特。莫利森(SamuelEliotMorison)和一些政府官员,如前任国务院经济顾问赫伯特。费斯(HerbertFeis)。莫利森抨击现实派认为“日本已经接近战败,不用原子弹战争也将在1945年底结束”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原子弹,日本的投降将会拖后很久。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决定将战争坚持到底。因此,“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的态度,投放原子弹成了关键的一步”2.费斯虽认为没有原子弹,没有苏联同日本宣战,战争也肯定在1945年底以前结束。但他认为,原子弹对结束战争虽不是必要的,但它的使用也是无可非议的。“使用原子弹摧毁日本的军事、人性、政治的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3 他说,美国的决策者相信投放原子弹“有可能挽救一万士兵的生命”,“所以主要的理由是军事方面的,没有更好的理由来阻止使用原子弹而使用别的武器。”4
现实派的主要观点是:投放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物汉森。鲍尔德维(HansonBaldwin)认为:“我们犯有双重罪。我们于日本已经在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没有最后结果的时候投放了原子弹。我们要求无条件投降,然后投放原子弹和接受有条件投降。这种顺序是很明显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应日本保留天皇,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将投降。”“因此,我们使用原子弹,被烙上了野兽的烙印。”
像现实派一样,修正派也认为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的。但他们比现实派进一步,指出:决策者有关使用原子弹的主要目的是对付苏联。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戈。艾尔坡罗维兹(GarAlperovitz)。在他的名著《原子弹外交——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6 中,直接挑战费斯的观点,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更为广 泛的学术争论。戈。艾尔坡罗维兹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原因是政治的,而不是军事的;投放原子弹主要是为了吓唬苏联,而不是为了击败日本。其理由有以下几点:(1)罗斯福去世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发生根本改变。杜鲁门很快抛弃了他前任的调和方针,而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迫使苏联默认美国的东方和中欧计划。(2)
杜鲁门的策略是“延迟摊牌”。直到在新墨西哥原子弹试制成功后,决定在日本使用,向苏联摊牌。(3)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后,杜鲁门和国务卿伯尔纳立即用核外交政策,迫使苏联削弱对欧洲的影响。(4)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艾尔坡罗维兹的书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比过去更大的关注。其原因有:(1)艾尔坡罗维兹挖掘出了更新、更详尽的资料,受到人们的重视;(2)当时美国的越南政策在国内引起不安;(3)美国史学界正兴起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艾尔坡罗维兹对以前学派观点的修正激起了一大批学者的反对。冷战初期左派史学家加伯雷尔。卡尔考(GabrielKolko),认为使用原子弹既不是引起美苏不和谐的原因也不是个道德问题。7 另一位史学家托马斯。哈蒙得(ThomasT.Hammond)宣称:“作者(艾尔坡罗维兹)的主要贡献是引起我们重视一个问题:1945年伯尔纳、史汀生、杜鲁门希望以拥有原子弹来增加与苏联谈判的砝码。但是,夸大原子弹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已经误导了不明真相的读者相信:1945年原子弹政策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8 并认为作者“频繁引用断章取义的资料并不能支持他的观点。”9 最尖锐的批评来自罗伯特。詹姆士。麦道克斯(RobertJamesMaddox),他在仔细校对了艾尔坡罗维兹书的脚注后发现,有许多注释是艾尔坡罗维兹自己创造的,他认为“这样的学术著作是经不起推敲的、是不严谨的”10.总之,修正派史学家认为,美国的决策者们在使用原子弹争夺世界权力的斗争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到7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开放了一些关键的资料,又有一些学者对艾尔坡罗维兹的观点提出了疑义。莱斯尔。罗斯(LisleA.Rose)和马丁。雪维(MartinJ.Sherwin)
第二篇: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 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 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 职称:讲师
摘 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 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Key Words: USA;Japan;Atomic bombs;reason.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原子弹的研制与投掷
美国从1941年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1945年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耗费20多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之后,科学家们进行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最初设想对德国使用这种新武器,但还未及使用,德国就被打败了。因此,随着杜鲁门1945年4月入主白宫,美国政府便决定利用原子弹进行威胁,以美国的方式结束战争,[1]迫使日本投降而无需美国军队攻入日本本土造成重大牺牲,并且避免苏联参战的不良政治后果。
1945年8月6日,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到了广岛;随后杜鲁门发表声明,要求日本赶快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免再遭原子弹打击。但广岛的悲剧并没有使日本政府立即同意接受“无条件投降”。8月9日,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了长崎,两次原子弹爆炸共造成数十万日本人伤亡。美军在日本投下大量传单,称如日本再不投降,将会遭到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的轰炸,直至彻底毁灭!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颁诏,宣布投降。
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对日使用原子弹,是美国决策者从本土进攻、政治解决以及依靠苏联击败日本等各种方案中的最后选择。这一选择不仅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更主要的还有政治上的考虑,这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同时也暴露了美国战后外交和军事战略的主要方面。
(一)以小的代价尽早结束太平洋战争,以减少美军伤亡
德国战败后,日本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尽管日本人明知道德国已经垮台,自己的处境也是绝望的,但他们仍以料想不到的顽强精神继续抵抗。冲绳岛大血战,日本军队组织的“神风决死队”的自杀性攻击行为,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虽然败局已定,但其陆军尚有200-300万人,在中国也有同样的兵力,飞机尚存6000-9000架,而且正在积极准备“本土决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比较此前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冲绳岛与日军作战的损失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对日军本土作战,将损失20万人左右,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认为甚至可能多达100万人。战争已接近后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美军的伤亡,是美国最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原子弹爆炸所具有的惊人特征
来震撼和威吓敌人。史汀生认为:“为了迫使日本天皇和他的军事顾问们真正投降,就得给他们一次当头棒喝,令人信服的证明我们有力量摧毁日本帝国。”他还说:原子弹“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惊人破坏力的武器,它还是一种心理武器”。马歇尔“十分强调这种新武器具有震撼敌人的作用”。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突如其来的震惊比旷日持久的压力能更快地产生决定性的结果。震惊使对手六神无主,压力却使他们有时间去适应。因此,投掷原子弹是最迅速结束战争的方式。
(二)向世界各国显示实力,通过核讹诈获取世界霸主地位
二战后期,随着法西斯战败,结盟基础逐渐消失,美苏矛盾日益突出,美国对苏联趁机扩张势力范围的做法日益不满。经过二战苏联军事实力与国际威望得到了空前提高,苏联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况且,在对日作战中美国还有求于苏联出兵援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苏联的扩张行为不满,但还不敢对苏采取强硬的对抗态度。随着原子弹研制的成功,美国对全球的战略、对苏联和其它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统治集团心目中,原子弹是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美国可以通过核讹诈来显示大国的实力,以达到获取世界霸主地位的目的。
在轴心国的共同威胁下,美苏建立了战时有限度的合作,并达成了战后适度合作的共识。但是,苏联坚持政府维护自己决定力量、安全、秘密和独立的权利,在没有涉及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联合行动中,承担有限的义务。雅尔塔会议标志着美苏理解与合作的前景达到了极点。在雅尔塔会议中,罗斯福用牺牲中国来获取斯大林的承诺,苏军在投降后2至3个月出兵加入太平洋战争,条件是要事先签订确认这些利益的中苏协定。[2]但到了4月份,战争形势发生变化,美军修正了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分析:日本已失去制海能力,不存在撤回部队威胁美军的问题。所以,美国无须利用苏联结束战争。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依然准备对日作战,希望占领日本的领土北海道。此时杜鲁门已获悉原子弹试爆成功,杜鲁门决定在苏联红军产生影响之前结束战争,这将避免与苏联分占日本,增强美国与苏联谈判后划分势力范围的砝码。
(三)实战试验,使美国对原子弹这种武器有更多的了解
二战期间各国在研制原子弹时尚不清楚原子弹的实际威力,随着美国第一颗 3
原子弹试爆成功,美国科学家和当权者才开始真正了解核武器的威力。1945年5月31日和6月1日,“临时委员会”明确讨论了原子弹的使用问题。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应邀参加了会议。讨论的两个问题之一是,是否同时实施多次袭击。奥本海默主张这么做,但格罗夫斯反对,他说部分原因是,“如果不同时轰炸,可以对这种武器有更多的了解,反之我们就会失掉这种机会”。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是一次实战实验,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从打击目标的选择上:格罗夫斯的意见是,实际的打击目标应该是未受空袭破坏过的目标;理想的情况应是,第一个目标要达到足以使其造成的破坏限制在目标本身的范围内,这样我们就可以较准确的确定这颗原子弹的威力。
从投弹的种类来看:如果说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是为了能对日本军政当局产生心理威慑效果,促使日军早日投降的话,一颗原子弹足以,使用第二颗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格罗夫斯肯定还想知道这两种裂变效果如何。”于是,不等日本反应过来又投了第二颗,而这两颗原子弹一枚使用的是铀,另一枚使用的是鈈。
从投弹的工程来看:物理学家哈罗德·阿格纽、拉里·约翰斯顿博士对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闪光、烟云、爆炸等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四)美国使用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人民雪耻的心理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并袭击了太平洋其他地区,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基本上不同于反德、反意的战争,它是一次复仇战。”美国人把他们的太平洋敌人看成背信弃义和野蛮的疯子。战争期间的广告和宣传都把日本描述成非人的猴子、丑恶的啮齿动物、分泌毒液的昆虫。[3]杜鲁门说:“当你不得不对付一只野兽时,你不得不像一只野兽一样对付它。这是遗憾的,但是真实的。”[4] 人们首先要正视历史,是日本法西斯挑起了战争,他们是引发一系列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日本方面在年复一年的纪念广岛长崎的受难者时,只想到日本受原子弹之害,却不愿意承认日本法西斯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始作俑者,企图否认日本给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惨祸,如南京大屠杀、毒气战、细菌战、万人坑等等。正如日本科学家武谷三男所言,如果日本不正视他们给朝鲜和中国造成的比原子弹大得多的破坏行为,也就没有资格去批判美国人的残暴。
在美国大多数人对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欢欣鼓舞,许多人甚至遗憾,为什么只有两颗原子弹用于摧毁日本。在1945年夏末秋初的民意测验中,85%的美国人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表示认可。在9月份的民意测验中,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不应该使用原子弹,27%的人认为应该在日本的无人区投放,43%的人赞成使用一颗原子弹就足够了,另外24%认为应该“扫平日本”。在10份的民意测验中,所提的问题略微不同,但赞成投放原子弹的人更多。23%的人认为,在日本有机会投降之前,应该投放更多的原子弹。[5]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世界强国居然遭受小日本的偷袭,这种为珍珠港复仇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五)向美国国会证明花费巨额经费研制原子弹是值得的
美国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高度机密的计划,他对美国政府的很多官员、军队将领和国会议员都是保密的。研制原子弹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此,美国动用了15万人,投资了20亿美元,而这些巨款都是罗斯福总体通过秘密渠道从军费中转来的。1945年2月,众议院军事拨款委员会委员恩格尔指责了原子弹研究的巨大开支,要求允许众议院对它进行部分调查。美国加速了核分裂物质的生产,格洛夫斯害怕将在原子弹试制成功前结束。投掷原子弹,检验一下它的威力,有关当局可向国会报告,避免国会追究政治责任,也可向国人作一个交代,还可以安慰一下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
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格洛夫斯认为,杜鲁门做出的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决策,“将永远被认为是无比英勇和聪明的行为。”杜鲁门最后拍板使用原子弹是在听取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意见后才下定决心的。丘吉尔说:“一次或两次袭击可能结束战争,给日本挽回其‘体面’的台阶。这样可以解除日本决死作战的武士道精[6]神。”丘吉尔认为,他从来没有对杜鲁门作出对日使用原子弹决策的正确性“表示过怀疑”,使用原子弹来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是一个永远不改变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7] 正如杜鲁门所说,我们不能过分强调道德的因素,因为敌人是不讲道义的。在战争中,日本的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我所不能相信的地步,既然他们是野兽,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他们。[8]使用原子弹不仅是为了“限制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同时还试图通过展示原子弹的威力,迫使苏联在战后国际问题上做出让步,在美国决策者的心目中,原子弹成为对付苏联的“锤子”和“放在门 5
后的枪”。然而以弗兰克和西拉德为代表的原子能科学家极力反对使用原子弹,他们联名上书,向史汀生提交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使用原子弹突然袭击日本而得到的种种军事上的好处和拯救美国人民免于牺牲,要是和因此而激起遍及全球的恐怖和厌恶情绪相比,那是得不偿失的。„„如果美国首先对人类投下这种毁灭一切的新武器,它将丧失全世界公众的支持,助长军备竞赛,损害有朝一日达成控制这种武器的国际协定的可能性。从这些考虑出发,他们认为,用原子弹对日本进行一次早期袭击是不可取的。[9] 最终,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策,是美国政府、军方的共识,它几乎与《波茨坦公告》的签署和公布同时进行。8月6日,美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立即发出炫目的强烈白色闪光,同时在市中心上空发生大爆炸,顷刻之间,全市卷起一片巨大的烟尘云雾,广岛全市被漆黑的可怕烟幕烟幕笼罩起来,接着升起几百根火柱,于是,广岛市变成了灼热的地狱。[10]然而,日本政府仍然拒绝投降,日本大本营表示,此种炸弹并不可怕,我方有办法对付。9日凌晨,苏军从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11时30分,美国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15日,日本在保留天皇地位不变的条件下,宣布投降。
三、结语
军刀和原子弹都是战争的武器,在剥夺人的生命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残忍。历届日本政府总是想通过渲染原子弹爆炸对日本人的伤害来掩盖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给遭受其侵略的国家、地区的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实属别有用心,但也徒劳无益。[11]原子弹给日本人民造成的伤害是值得同情的,但美国的原子弹首先、也是唯一一次被使用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战场上,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速度,避免了被占领国家和地区人民因战争的延续而出现的更大伤亡,因此,在政治意义上表现出维护遭受日本侵略国家和地区之独立的正义性;在战略意义上也仅限于为抗击法西斯而在战区同敌人作战的战局。军刀、原子弹作为杀人武器同样残忍,日本不但要记住原子弹爆炸的后果,更应记住原子弹爆炸的前因。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的远东战略依据不同的战略考虑有过两次转折,这两次转折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后果也不同。罗斯福时期,美国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从依靠中国击败日本,转而谋求与苏联的合作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
次转折主要是为了战后美苏在远东和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到杜鲁门任内,美国完成了远东战略第二次转折,从依靠美苏合作进攻日本本土,到投掷原子弹,迫使日本向美国单独投降,从而暴露了美国的远东战略,即:遏制苏联势力在亚洲地区的扩张,并以单独占领日本确立了美国战后远东战略的基点,这从后来凯南的“五大力量中心论”和艾奇逊“亚洲防御圈”计划中都表现的非常清楚。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决策者经过一系列内部争论,采取了与罗斯福不同的政策:从一度考虑修改到最后放弃修改无条件投降原则、排除苏联参战直至使用原子弹,这些都体现了美国战略转变的的基本意图。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美国谋求在战后世界中的霸主地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原子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使用原子弹仅仅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当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希望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一切核武器只是作为一种威慑力量而存在,任何国家都不要在核武器的使用上轻举妄动,任何国家也都不能做出任何有损于世界和平的事情,否则,它将成为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敌人。
参考文献:
[1]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87页.[2]杜鲁门于1945年8月9日的公开声明:《总统的公开声明:杜鲁门1945》[R], 华盛顿D.C.1961年版,第197页.[3]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画报月刊》,[J]1945年3月.[4]杜鲁门1945年8月9日广播讲话[R]《总统报告:杜鲁门1945》,华盛顿,1961年,第131页.[4]乔治•盖洛普主编:《盖洛普民意测验》[M],纽约,1972年版,第一册,第531-532页.[6]修义嵩:《原子弹秘闻录》[J]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7]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第6卷。第553页.[8]美国海军部:《外交史》[M]雅尔塔分册,华盛顿,1961年,第369页.[9](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下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449页.[10]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四册[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36页
[11] 蔡丽娟,正视历史 深刻反省:“浅论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刀和美国的原子弹”[J]《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7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这个过程有艰难曲折,更充满乐趣与激情。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研究课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学生学会,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我在给学生设计导学案时,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交流展示、能力提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每段基础知识梳理后面还设置了“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这个环节,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与之相呼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置“答疑解惑”环节,把学生收集的疑问在课堂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只有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而要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我经常用到、效果较好的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就用了这一方法。因我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对各种农具比较熟悉,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使用过或看到的农具,学生立马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发言,当学生探究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环节时,我也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在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作为农民的辛苦,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特意去学校食堂拍了一些学生扔掉的剩菜剩饭,引导学生就农业与民生问题发表见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历史情境短剧。每个短剧的人物、剧情都是我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在班内亲自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激发起来,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比什么都重要。我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和我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和查阅的历史资料设计了历史情境短剧《天京事变》,并在班内挑选了六位同学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不管是编剧的还是表演的甚至连观剧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有同学课下和我交流时还说:这样学历史太有意思了,课上知识根本不用背书全掌握了。再比如借助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罄竹难书,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读毛泽东的词《长征》,引出红军长征路线,感受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借助视频、图片也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因为图片或视频,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我在讲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给学生播放了经济危机的视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效课堂必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我校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学行为的改革只是流于形式。为此,结合本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永远重视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不应只停留在口头,而应是自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本文仅对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1.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重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历史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舳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I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2.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缺失。比如,在学习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I》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假如学生不把握历史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越是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就越背离教育的目标,这肯定不是实行新课程时所愿意看到的。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 然失败。
3.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 “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优秀的历史教师也会使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充满理性的光辉、充满情感教育的温情。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不少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假如历史教师仍然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高中历史教材、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美最亮的图画。德国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他们不像英国人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所带来的一大批旧工业,更因为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就是这些杰出的人才在德国的领土上“画上了漂亮的图画”。面对一穷二白,大多数民族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画上满意的画卷,这说明,图画能否画好,历史因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绘画者本身。现在,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但愿历史教师也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这必须以提高专业素养为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在引导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或材料的过程中,在评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论中,在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中,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中,都能使学生带着信任的眼光,不时地点点头。无论是课堂上学生论辩的出色,还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反驳,从网络上下载有效的信息,拥有高素养专业的历史教师都运用自如。尽管新课程的主要方法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主导者的专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低,主导者就会把主体者引入歧途。因此,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才有成功的可能。
总之,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可引导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包含着人类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知识财富和宝贵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发扬和借鉴的。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理顺教材思路,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找出历史教学的最佳途径,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 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 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 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 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 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