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峰市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修改意见稿)
附件1
赤峰市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
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牢固树立“以乘客为本、权责明确、改革创新、业态融合、全面提升”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切实推进“互联网+”行动进程、切实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努力构建巡游出租汽车(以下简称巡游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的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出行服务体系。
二、发展目标
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公共交通的补充,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运输服务。要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的原则,规范出租车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促进出租汽车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便捷服务,更好地满足
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三、管理模式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中心城区(红山区、松山区)出租汽车管理工作。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中心城区出租汽车管理。
旗县、元宝山区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出租汽车管理工作。旗县、元宝山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出租汽车管理。
四、重点任务
(一)城市人民政府要本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基本思路,探索符合本地出租汽车行业发展实际的管理模式,实现出租汽车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二)科学调控运力规模。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巡游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等因素以及巡游车运力规模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市场调节。
(三)改革经营权管理制度。各地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一律无偿使用,不得变更经营主体;经营权一律实行期限制,经营期限不超过8年。要积极引导新增的出租汽车提升车型档次,增加车辆安全性、舒适性。
杠杆调节作用。
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
(九)推动网约车发展。旗县、元宝山区人民政府应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原则,制定网约车车辆具体标准和营运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的监管,对网约车平台公司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及时处理。网约车平台公司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合法权益和安全。网约车应当区别于巡游车,不得进行巡游出租车经营,不得同时在多个网约车平台公司从事运营。支持巡游车经营者从事网约车服务,实现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十)实现组织化管理。鼓励出租车经营者实行公司化经营,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入股等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十一)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切实承担经营风险和服务质量责任,确保安全运营和优质服务。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加强驾驶员管理。切实加强科技信息化管理应用,出租汽车按相关规定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切实加强车辆动态管理和隐患排查,避免发生违规运营和安全事故。
(十二)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条块联动的联合监督执法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形成监管合力,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强化全过程监-4
(十六)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顺风车或拼车,一般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仅分摊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出行方式。小客车合乘应当遵循公益合乘优先、民间互助自愿、维护合法权益、规范合乘行为、严禁非法运营的基本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按司乘人数分摊出行成本,成本仅包括车辆油、汽、电等燃料成本和通行费两项费用。提倡合乘各方通过签订合乘协议的方式明确出行线路、乘车地点、安全责任、费用分摊等各自权利义务,并在合乘前进行信息核实,确保行车规范和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旗县、元宝山区要分别成立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和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体推进改革。有关成员部门明确分工,紧密协作,落实责任,积极稳妥做好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
(二)加强法治保障。积极推动立法进程,尽快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安交管部门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信用信息披露和案件协查移送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执法格局。
(三)加强应急保障。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在地方-67-
第二篇:苏州市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12-29)
苏州市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
施意见(2016-12-29)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
苏府[2016]198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8号),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6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通知》(苏政办发〔2016〕97号),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促进出租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中央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乘客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依法规范、坚持属地管理,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的基本思路,推进出租汽车行业结构改革,努力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乘客为本。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个性化出行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抓住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有利时机,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巡游出租汽车转型升级,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推进两种业态融合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公共交通与出租汽车,统筹创新发展与安全稳定,统筹新老业态发展,统筹乘客、驾驶员和企业的利益,循序渐进、积极稳慎地推动改革。
坚持依法规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强化法治思维,完善出租汽车行业法规体系,依法推进行业改革,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二、明确出租汽车行业定位
(三)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出租汽车服务主要包括巡游、网络预约等方式。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适度发展出租汽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统筹发展巡游出租汽车(以下简称巡游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实行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品质化、多样化的运输服务。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等因素,合理把握出租汽车运力规模及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分担比例,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市场调节。新增和更新出租汽车,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三、深化巡游车改革
(四)改革经营权管理制度。增量与存量巡游车经营权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和期限制,市区巡游车经营权期限为5年,各县级市巡游车经营权期限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
(五)规范经营权管理。建立完善以服务质量信誉为导向的经营权配置和管理制度。新增巡游车经营权应当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进行配置。进一步建立完善巡游车经营权退出机制,对经营权期限届满、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服务质量问题、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严重违法经营行为、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等情形,按规定收回经营权,对收回的巡游车经营权,可重新配置给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优良的巡游车经营者。在经营权有效期限内,需要变更经营主体的,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理变更手续,不得炒卖和擅自转让。
(六)完善运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巡游车运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运价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杠杆作用。巡游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综合考虑市场供求、运营成本、交通状况、服务质量、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等因素,建立与燃料价格、城市社会平均收入相联动的运价动态调整机制。
(七)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巡游车企业可依法采取适合出租汽车行业特点的用工模式,构建企业和驾驶员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的经营模式。采取承包等经营模式的,要与驾驶员签订经营合同;采取直接用工的,要与驾驶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鼓励巡游车企业、行业协会与出租汽车驾驶员、工会组织平等协商,根据经营成本、运价变化等因素,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现有承包费标准或定额任务过高的要降低。
(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积极鼓励和推动巡游车和网约车融合发展。鼓励网约车经营者、巡游车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公众出行提供巡游车召车、服务评价、移动支付等网络“一站式”服务。鼓励巡游车通过电话、手机软件、互联网等方式提供运营服务,逐步推广全国统一的出租汽车电话召车号码。推广使用符合金融标准的各种移动支付方式和IC卡支付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巡游车划分为普通型与舒适型两类,鼓励普通型巡游车通过车辆更新等方式向舒适型巡游车转型升级,提升巡游车整体车型档次。鼓励巡游车经营者、网约车经营者通过兼并、重组、吸收入股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化经营,实现新老业态融合发展。
四、规范发展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
(九)规范网约车发展。网约车经营者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应具备有关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等,应承担先行赔付,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乘客及驾驶员转移运输服务风险。网约车经营者应按要求将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分别接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管平台、公安机关警务大数据平台。提供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具备合法资质,公安机关负责核查驾驶员是否满足规定条件,符合条件且持有《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巡游车驾驶员可从事网约车营运活动;持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网约车驾驶员须持有《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方可从事巡游车营运活动。网约车车辆应具备合法资质,技术状况良好,安全性能可靠,具有营运车辆相关保险,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车辆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车辆一致,车辆档次应高于主流巡游车,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网约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水平与巡游车保持合理比价,重大价格变动前应事前公示。
(十)规范网约车经营者经营行为。网约车经营者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工作时长、服务频次等特点,与驾驶员签订多种形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提供服务的车辆和驾驶员的生产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网约车经营者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提供运营服务,合理确定计程计价方式,公布服务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规范自身市场竞争行为和价格行为,保障运营安全与乘客合法权益。遵守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有关规定,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采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不得泄露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网约车不得有巡游车标识,不得巡游揽客,不得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设立统一巡游车调度服务站或实行排队候客的场所揽客。网约车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超出许可的经营区域的,起讫点一端应当在许可的经营区域内,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班线客运经营。
(十一)规范私人小客车合乘。私人小客车合乘,也称为拼车、顺风车,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私人小客车合乘不以盈利为目的,分摊的部分出行成本仅限于燃料成本及通行费等直接费用。不得以私人小客车合乘名义从事非法运营活动。
五、改善出租汽车经营环境
(十二)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专用候车站(点)、加气站、充电设施等出租汽车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范畴,并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相衔接,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国土资源、规划、财政等部门要科学规划选址,加大用地保障和财政扶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实施服务区综合开发,建立完善长效运营机制,妥善解决出租汽车驾驶员在停车、就餐、如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等大型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应当划定巡游车候客区域,为出租汽车运营和乘客出行提供便利。
(十三)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车辆运营、服务质量等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采集和统计分析。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省信用管理相关规定,加强对出租汽车经营者和驾驶员信用管理,建立“红黑名单”公示制度,作为出租汽车经营者、驾驶员、车辆市场准入退出的重要依据,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实现优胜劣汰。
(十四)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交通运输、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商务、工商、税务、质监、价格、通信等部门和人民银行苏州辖区内各分支机构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条块联动的联合监督执法和联合惩戒退出机制,建立完善监管平台,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
(十五)维护行业稳定。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建立多方联合的出租汽车管理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行业运行和舆情动态监测,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引导各方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出租汽车企业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切实保障驾驶员合法权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化解矛盾。严厉打击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或煽动组织破坏营运秩序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六、完善工作机制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客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体制、完善协调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及时协调解决出租汽车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会同公安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出租汽车管理工作。
(十七)发挥协会作用。加强出租汽车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企业与从业人员间的沟通桥梁作用,积极为出租汽车经营者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加强了解行业动态,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质量。
(十八)落实经费保障。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相关运营保障服务,日常办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十九)做好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加强对改革政策的主动宣传、正面解读,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凝聚改革共识。要及时报送行业改革、市场动态和稳定信息,总结推广先进的改革经验和做法。通过表彰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三篇:关于出租汽车行业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写写帮推荐)
关于出租汽车行业进一步开展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各县(市)交通局、总工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出租汽车行业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见的通知》(交体法发[2009]147号)及省交通运输厅、省总工会《关于出租车行业进一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浙交[2009]9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出租汽车行业文明创建水平和服务质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服务丽水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宗旨,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坚持创建提升行业素质,优质服务推进科学发展,大力推行科学管理、规范经营、文明服务,全面提升出租汽车行业的文明程度和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树立文明和谐的行业风尚。
二、创建目标
(一)打造出租汽车行业品牌。现省级文明出租车已有25辆,占全市出租车比例3.2%,省市二级文明出租车已有45辆,占全市出租车比例5.8%,省级文明车队一个,市级文明车队一个。通过这次创建活动,省级文明出租车比例要达到5%,省市县三级文明出租车比例要达到20%。要将省市文明出租车车队评选活动拓展到各县(市)。
(二)增强出租汽车行业凝聚力。通过这次创建活动,能有效维护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扩大出租车行业在全市的影响力,建立行业管理部门、出租车企业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和谐关系,稳定并逐步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增强其凝聚力。
(三)做好市区出租车行业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依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丽水市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丽政办发[2008]133号)文件精神,按照其工作职责,建设部门要加快出租车综合服务区的规划和建设,以此解决出租车司机停车难、加油难、如厕难、休息难等实际困难。
(四)、市民满意度得到提高。通过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出租车驾驶员遵章守纪明显加强,违规投诉现象明显减少,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出租汽车行业的市民满意率提高到90%以上。
(五)、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活动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出租车驾驶员、出租车企业和运管部门多层次的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发挥文明车队的作用,带动所有出租车驾驶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每年举办“3.5”学雷锋做好事、不 忘“5.12”献爱心、组建高考应急车队为考生服务、“9.9”重阳节为老人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把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作为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三、创建内容
(一)开展适应出租车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实践活动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管理,构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驾驶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1、规划、建设出租车综合服务区。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的要求,市级城市都要建成出租车综合服务区。市区的出租车综合服务区要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规划和建设,以此有效解决出租车驾驶员停车难、加油难、如厕难、休息难等一系列实际困难。
2、进一步落实行业稳定工作机制。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出租车行业稳定工作负责制,建立地方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市政府已建立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的出租车行业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也要充分借助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快速妥善处置出租车行业突发事件。同时要畅通出租车司机的利益诉求渠道,建立人访、信访、网访、话访等多层次处理机制,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答复。
3、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继续开展文明出租车企业,文 明出租车车队、出租车服务明星、出租车行业管理先进单位的评选工作。树立出租车行业品牌,增强出租车驾驶员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牌逐渐打造成为行业发展和追求的标杆,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信誉的品牌。
激发全行业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将出租车文明创建活动作为经营权配置的重要依据,吸引更多的出租车企业和出租车驾驶员加入到创建队伍中来。
(二)开展规范出租车企业经营行为的活动
出租车企业是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和规范化服务。
1、建立合理的经营机制。出租车企业要建立合理的经营机制,依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关系,健全生产、安全、服务、监督等内部各项制度,理顺企业和驾驶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利用经营合同到期等时机,逐步杜绝层层转包现象,推行一级承包、员工化管理等经营模式,保护出租车司机的权益。
2、企业要加强对驾驶员的服务。各出租车企业要强化对驾驶员的服务,关爱驾驶员的身心健康。要利用公司的优势,对涉及车辆修理、事故、保险等方面提供服务,但要公开透明,不得强制收取费用;要定期开展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驾驶员文明服务和守法经营的意识。
3、建立企业创建工作机制。出租车企业要建立文明创建、考核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将创建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员;要建立激励机制,利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将司机荣誉和企业荣誉有机结合;要努力为司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使出租车司机切身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群众的一员,以增强司机文明创建的工作动力。
(三)开展出租车驾驶员文明服务活动
保持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关键是提高出租车司机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出租车司机行业文明创建主人翁精神。出租车司机要融入社会,融入群众,与群众站在一起,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1、广泛宣传和推广省级文明出租车。要教育出租车司机以《省级文明出租车服务规范》为标准约束自己,努力做到:提升服务水平,让出租车司机成为活地图、小导游、服务员,扶老携幼、安放行李;提升服务形象,做到车容车貌整洁、个人仪容整齐、语言和工作流程规范;提升服务素质,做到诚信守法、不拒载、不绕道、不拼载,主动提供发票,唱收找零,热心公益事业。要联合电视、电台、报纸等大众媒体,大力弘扬拾金不昧、救死扶伤、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要加强对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守法意识和安全行车水平,提升服务技能。
2、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各地在继续严格准入培训、强化岗中教育、实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对出租车司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文明礼仪教育,督促广大出租车司机严格遵守服务规范,保持着装整洁、车容车貌,注意服务礼仪,讲究职业风貌,最终使现代服务理念变成道德准则。
四、实施步骤
在全市出租车行业中进一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进度,集中力量,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09年4月-5月,重点部署安排,全面宣传启动。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具体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目标,确定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落实各部门责任;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活动氛围。
第二阶段,2009年6月-10月,全面实施、深入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要按照要求,在历年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拓展创建平台,挖掘创建亮点,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特色活动,全面深入开展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总结表彰。对在创建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县(市)交通运管部门和总工会要认真总结,组织经验材料,在10月5日前将有 关事迹和经验材料报市运管处。
2009年底,市交通局和市总工会将联合召开出租车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市级文明出租车企业、文明出租车车队和服务明星及出租车行业管理先进单位。
第四阶段,2010年3月-12月,巩固提高和建立长效机制。要在组织交流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第三方测评问卷调查和随机暗查等方式,重点对省、市级文明出租车的车容车貌、规范经营、文明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检查;要在现有省级文明车车队和省市级文明出租车基础上向县级城市延伸。
市区省级文明出租车要重点对照《浙江省文明出租车标准》进行自查(包括车容车貌、规范经营、文明服务),迎接省厅检查。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出租车行业进一步开展出租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经营企业和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责任。通过对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活动,提升行业素质,树立创建是发展的理念,通过创建提升服务,通过创建保障稳定,增强行业凝聚力,激发行业创造力,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为加强对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市交通局、市总工会联合成立丽水市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负责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运管处),具体负责出租车文明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县(市)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各地各单位要按照部、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方案,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到位。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地各单位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帮助解决打的难、拒载、不打表收费、车速过快、随意乱停乱调头、影响行人、衣冠不整、语言粗俗、行车时吸烟、打电话等热点问题,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四)联合媒体,加强宣传。要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媒体,加强对出租车行业进一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和舆论环境。要建立出租车创建活动动态和信息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地必须加强工作动态的掌握,及时总结在创建活动中所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
丽水市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 2132248。
附件:丽水市出租汽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二00九年五月十五日
附件
丽水市出租汽车行业文明创建工作
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组 长:吴和俊 市交通局副局长 副组长:吕卫东 市运管处处长 市总工会
成 员:叶 彪 市交通局运管处处长
市总工会
金昌平市运管处副处长
谢小波 市运管处出租车管理科副科长
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金昌平(兼)市运管处副处长
副主任:谢小波 市运管处出租车管理科副科长 成 员:许志平市运管处出租车管理科
卢 雅 市运管处出租车管理科 王 珏 市运管处出租车管理科
第四篇: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文件
冀财农[2018]3号
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
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部署,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52号)要求,充分运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更好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视察张家口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总体要求,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以资产收益权为纽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控,规范、健康、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自愿参与。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充分发挥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组织扶贫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
---产业为本,强化风控。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选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群众辐射带动和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提高精准脱贫成效。选好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合理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实现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有机统一。加强产业和收益的风险管控,防止系统性风险。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径,积极稳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科学把握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不宜片面追求规模和覆盖面。
二、政策措施
(一)明确资产范围。脱贫攻坚期内,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种植、养殖、光伏、家庭手工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等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项目市场前景较好、经营效益稳定、群众乐于参与的可用资产收益扶贫。注重形成物化资产,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鼓励优先投资固定资产、购买生产资料等,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包括:林果、牲畜(种畜)、多年生作物等生产材料;农业机具、加工机械、喷灌滴灌等生产设备;蔬菜大棚、畜禽圈舍、库棚等基础设施;其它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
(二)严选实施主体。选择财务管理健全、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实施主体。
实施主体一般从以下经营主体中选择: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扶贫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县以上扶贫、农业部门和有关部门联合推荐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连续2年以上(含2年)经营亏损,或存在失信、违法等经营行为记录的,一般不得作为实施主体。
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成立实体作为实施主体,明晰双方持资比例及权责划分。完善选择实施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在村级开展的资产收益扶贫,可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实施主体,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积极参与议事讨论并加强指导。
(三)明晰产权权益。积极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的纽带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形成资产的所有权一般归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归实施主体。鼓励将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只将资产收益权明确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管理能力弱的村集体,可由县级主管部门或委托一个国有独资公司集中代管,待村集体具备相应管理能力后,再移交村集体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权不能继承和私自转让。根据脱贫情况适时开展受益对象动态调整,脱贫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并核查认定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已稳定脱贫的,不再享受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优先扶持政策。调整出的资产收益权,可分配给其它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收回村集体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四)合理确定收益。在法律和现有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探索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综合考虑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所属产业特点和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银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等,合理确定资产收效水平。健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切实保障村集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益。
(五)实施差异扶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收益权优先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残疾人户倾斜,防止“泛福利化”。建立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激励机制,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增收。
(六)加强风险防控。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向性问题,杜绝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对于将财政支农资金通过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放大”后再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要审慎研究运营风险。作为资产运营方的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享有依法经营的自主权,承担项目经营风险。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外,建档立卡贫困村也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可以不参与实施主体经营管理和决策,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积极运用各类保险政策,指导和帮助实施主体与保险机构合作,选择使用各类保险产品,分散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利用保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实施主体给予适当支持。实施主体可以通过调节间收益分配规模等方式,降低收益波动的影响。除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若项目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或出现持续亏损,难以保障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时,实施主体应利用自有资金购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收益权或股份。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线和村集体的权益。
三、实施程序
(一)选好实施项目。统筹考虑本地产业基础、区域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市场环境、群众意愿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发展预期的产业项目推进资产收益扶贫,重点支持优势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
(二)开展宣传动员。县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政策宣传,对组织项目的县乡工作人员、村干部加强政策和业务培训。要联合村集体、实施主体,组织召开项目成员(代表)大会,讲明项目建设目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资产量化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内容,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
(三)制定实施方案。县级主管部门结合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特点,指导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明确资产量化的范围、方式、程序、权责、收益分配等内容。资产量化时,要采取民主决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资产公允计价。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后,应广泛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意见,并提交项目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经三分之二的成员或代表同意后形成项目实施决议,建立资产量化台账和收益分配台账。
(四)审批实施项目。实施主体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决议、资产量化台账、收益分配台账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项目评估,重点评估实施主体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信用状况、发展前景,资产量化范围、收益分配对象的合规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实施主体法定代表人资信情况和关联企业情况等,评估工作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县级主管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由县主管部门在县级党政网站、报纸等主要媒体组织公开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资金(资产)来源、资金(资产)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目标和收益、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在项目村公开公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决议、资产量化台账、收益分配台账等,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项目公示无异议后,县级主管部门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颁发收益权证书。项目实施后,实施主体和村集体按照资产量化台账和收益分配台账,填制颁发记名的收益权证。
(六)实行定期报告。县级主管部门、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做好全过程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加强收益权证书管理,维护好收益分配台账,定期项目成员(代表)大会报告收益权调整及份额变动等情况。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资收益扶贫工作的支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支持政策。农业、扶贫部门要精心组织,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并强化管理。县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主管部门,细化管理要求,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权益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权益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县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实行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账,详细记录项目资产和收益调整分配情况。
(二)建立激励机制。各地在安排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时,要优先保障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经予倾斜支持。各地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对推动创新积极主动、资金使用规范有序、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脱贫成效明显突出的县,在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予以倾斜。
(三)强化监督管理。各级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督导、检查,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第三方力量开展评估检查,及时发出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级主管部门要落实公开公示制度,确保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积极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等在监督中的作用。对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中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非法处置国有或集体资产,及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对骗取套取财政支农资金、不依法履约以及存在其他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实施主体,要强化对其的失信惩戒措施。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资产收益扶贫政策,提高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积极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将加大典型示范推广力度,及时发掘宣传各地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营造有利于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农业厅
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8年1月18日
第五篇: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
(代拟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按照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围绕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新机制,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使居民获得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恢复并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引导居民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
2016年,在全省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糖 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年底,8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二、明确签约服务主体
(三)壮大家庭医生队伍。家庭医生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其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以及退休医务人员,均可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作为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享受同样的收付费待遇,根据承担任务和考核结果获取相应财政补助。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
(四)实行区域签约服务。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委托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调管理职责。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双方权利和义务。签约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 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五)转变签约服务模式。建立以全科医生(含专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服务团队(含公卫医生、注册护士)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二级以上医院协作为支撑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其他各类医务人员经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与服务范围内负责签约服务管理的基层机构签订协议后,具备临床和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的,可采取独立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或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团队等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其他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可以视情况加入基层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团队成员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任务。鼓励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和一所三级医院为转诊就医医院,构建“1+1+1”的组合签约模式,在确保基层首诊的基础上,签约居民可在组合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
三、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
(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 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
(七)增强签约居民获得感。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免收门诊挂号费(一般诊疗费),签约居民因病情需要,由低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转往高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只补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差额,并可根据基本医保基金情况提高5-10%的住院报销比例;由高级别定点医疗机构转往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另计统筹基金起付标准。通过给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方式,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优化药品配备,可使用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处方药品,并按规定报销。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35%—40%非基本药物的政策,满足患者需求。将开展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门诊特殊疾病定点机构,药品按照零差率销售。签约居民享受连续处方优待政策,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可酌情延长单 次配药量,并可享受家庭医生团队送药上门服务和每月一次的上门访视服务。
四、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
(八)明确签约服务经费渠道。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和签约服务收费标准由各市(州)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九)发挥家庭医生控费作用。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认真落实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规定。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一定比例或额度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未经签约服务团队医生转诊的,扣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不符合转诊要求进行转诊的扣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费。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发挥守门人作用。
五、强化签约服务动力机制
(十)实行薪酬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加强签约服务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签约服务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奖励基金,作为家庭医生提供有效服务的报酬,可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奖励基金总额。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签约服务费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护士)、乡村医生的分配比例。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二级以上医院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有条件的地方可对通过相应评价考核的家庭医生团队和参与签约服务的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予以资金支持引导。
(十一)实行综合激励政策。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的人员倾斜。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对成绩突出的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表扬。
(十二)加强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各地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健全签约服务管理规范。建立以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为核心的签约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家庭医生团 队开展评价考核,鼓励家庭医生代表、签约居民代表以及社会代表参与。综合考虑家庭医生工作强度、服务质量等,合理控制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人数,原则上每名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不超过2000人。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以及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群众意见突出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相应惩处机制。
六、强化签约服务技术支撑
(十三)整合优质资源。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区域医学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检查检验中心,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家庭医生定期到临床教学基地进修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签约服务质量。
(十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依托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和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充分发挥二级以上医疗医师对家庭医生的技术指导作用,完善远程指导、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广智能穿戴设备和掌上医疗APP, 探索建立公众一键预约、医疗资源精准匹配、医患线上线下互动的“家庭-社区-三级医院”多级联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
七、组织实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领导,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等改革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叠加效应和改革合力。县(市、区)行政部门要结合辖区内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取得的经验,在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方案。
(十六)强化部门联动。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加强配合,共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发展改革(价格)部门要积极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配备,做好签约服务价格的相关工作。财政部门要统筹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补偿资金,并建立与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相挂钩的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签约服务收入分配等政策。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科学配备家庭医生及服务团队,加强家庭医生培训,合理配置、统一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加 快制定监管办法,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行为监管。
(十七)加强督导评估。
各地医改办要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每年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照工作规划、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抓好督促检查。要建立工作通报机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强化工作督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认真总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表彰表扬在签约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家庭医生和服务团队。(十八)做好舆论宣传。
各地要拓展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面广的优势,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与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利用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和报刊、电视等多种宣传载体,重点突出签约服务便民、惠民、利民的特点,引导群众提高认知度和认可度。要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先进典型,增强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