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4: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

第一篇: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

6、最后的姿势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3.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重点

1.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五、教具准备 收集地震的感人事迹

六、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启发想象,体会情感。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2.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

立即

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

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

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

,说是责任那又因为

。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4.集体交流。

布置作业 阅读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事迹 板书设计 当机立断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课后札记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12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个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九个生字,重点学写“憾、凹、漱”三个字;体会二类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初步感悟反衬的写法。

2.搜集当年抗争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

【切入和主线问题】

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语言文字训练点】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引导学生感悟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无私精神。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了,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谭老师的 英雄壮举。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谭老师的恪尽职守及无私大爱。

【拓展读写】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补充资料】 谭老师简介,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详谭老师那样舍己救人的英雄。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交流。

3.思考并笔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谭千秋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2.交流对“5.12”地震和谭千秋的了解。学生交流汶川地震的有关的资料,教师投影出汶川地震的惨状,相机补充资料,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谭老师就是地震中涌现出的舍己救生的楷模。学生交流对谭老师的了解。指名读资料。

①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同位互查、开火车读)

谭老师

洗漱

废墟

坍塌

震撼

凹下去

感受

诠释

生死攸关

眼含热泪

血肉模糊

预设 :

①“漱”读音易错,注意让学生反复识记。

②“憾”学生容易把右边上面的部分写成“成”或者少写“ˉ”,可以采取书空、教师范写的方式加以强化。

③“凹”的笔顺容易写错,要通过教师范写,学生反复书空加以强调。以上两个生字都要在指导后描红、书写两遍。

3.指名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对于学生概括不全或者说的啰嗦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抓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概括。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二、精读课文

㈠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谭老师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你从哪些自然段中体会到了这种精神?

1.全班交流,相机板书:

大爱无私

2.默读8、9、10、11自然段:反映了谭老师的什么品质?请用小标题概括。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誓死救生------大爱无私--------恪尽职守

㈡你觉得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1.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的想、画出有关的句子,在感受深刻的地方简要地写写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指导的段落一:(第8段)“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⑴指名学生谈体会。

⑵教师引导:“震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场的人都震撼了?

⑶相机引导学生:这一感人至深的场面你是怎样了解到的?(救援人员的话)这里引用救援人员的话,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这种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谭老师高尚品质的写法在文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那种舍生忘死,恪尽职守和大爱无私的精神。(1、“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了,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2.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⑷激情朗读8----10段:短短的几句话,蕴含着多少的敬佩、悲痛和泪水。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深情朗读。

预设:重点指导段落二:(第11段)在学神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⑴学生自由谈感受。

⑵去掉一个“再也”并江结尾的“!”改成“。”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这种反复的写法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谭老师的恪尽职守,更能体现学生们对谭老师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读出对老师的热爱和思念来!(练读、指名读、齐读)

⑶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说这个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的理解。

指名交流、谈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读。

(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们永生难忘。)

⑷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片真情。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谭老师的精神。

三、谈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和大爱无私的精神。

1.学了这一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恪尽职守

誓死救人 爱生如子

(小结: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亲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四、布置作业:

1.有声有色读8----------11自然段。

2.继续搜集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

3.抄写课后2的词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听写前先看一看------听写-------小组间相互批阅-------小组长上台讲评、订正出错的字,教师随机强化-------学生修改错字。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回顾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

自己感情朗读全文-------练读、指名读、赛读8、9、10、11自然段-------用简练的话讲主要内容及谭千秋的品质。

三、升华

你从谭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交流搜集的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及小故事

五、小练笔

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回顾全文,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为题,自由表达内心感受。

【设计意图】将学习方法进行运用,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1.学生进行习作。

2.交流点评。

3.修改。

4.交流修改后的习作。板书:

6最后的姿势

誓死救生

恪尽职守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大爱无私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学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私的高尚品质,明白了“英雄不死,精

神千秋”的含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学会了侧面烘托正面的写作方法。表情朗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可谓受益匪浅。

第三篇:6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表达作用。

2.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3.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烘托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表达效果。难点: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

三、前置学习活动

1.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1.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好几年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的许多感人事迹却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坎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

2.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谭千秋老师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以谭千秋老师的事迹编写的课文《最后的姿势》。(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2.交流。出示 :

过渡:课文中写到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地方一共有三处,今天我们就循着课题,围绕这最后的姿势来走近我们的谭千秋老师。

(三)深入理解,感受品质 聚焦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迅速。(4)指导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出示:

①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②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指导朗读。③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3)出示:

①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②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4)出示:

①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 ②“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③指导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5)出示:

①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①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②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齐读。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7)齐读4—7自然段。聚焦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1. 出示: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2)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引导学生谈体会: 抓住“死死地”谈: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4)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5)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2.出示:

(1)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2)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3.出示:

(1)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

(2)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指导读好句子。

(3)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 4.出示:

(1)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 5.出示:(1)再读这句。

(2)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聚焦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配乐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

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2)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出示:

(1)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2)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五)拓展阅读,读写训练

出示《口技》全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14_最后的姿势课文 1.指一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个故事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生默读课文,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部分。

3.教师总结: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采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距今已三百多年的一场口技。今天仍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请大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课下写一段或一篇人物的文章。

(六)作业

搜集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讲给朋友、家长听,也可以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爱与责任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第四篇: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

主备人: 陈莉 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 洪文杰 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资料链接】

资料一: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

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

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森林原野等。对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表现人物身份、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读音和字形,掌握“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从正面描写中感知谭千秋对家人关爱、恪尽职守、对学生有无私大爱的品质。【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读课文。

(1)课文已读 遍(做到正确、通顺。)家长签字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字词。

(1)选择正确读音。

洗漱(sù shù)

吱吱(zī zhī)声 坍(dān tān)塌 着(zháo zhuó)想 深凹(āo ào)(2)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课堂助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 2.进入情境

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谭千秋老师介绍。

二、预习反馈

1.读一读下列词语。

洗漱 穿戴 价值 尘埃 坍塌 塌陷 废墟 震撼 凹下去 诠释 血肉模糊 誓死 绘声绘色 妙语连珠 幽默感 姿势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关注笔顺)

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节):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到学校上班。第二段(第2-7节):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经过。第三段(第8-10节):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第11-12节):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3.理解课文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四、合作探究之一:文章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文中三人分别说了什么?能否删掉?为什么?(语言中体会到他们眼中谭老师无私的形象及震撼,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伟大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五、合作探究之二:初步感知谭千秋的形象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你是怎么感知到的? 【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漱()撼()诠()凹()嗽()憾()栓()凸()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本片段描写中,“立即”和谭老师“ ”三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谭老师 ;文中“整栋楼房摇晃”之际,我们还从谭老师当机立断的语言“ ”感受到他的。这些都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是通过、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巩固训练】

1.片段描写。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那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在眼前

(要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1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体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理解命题意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过程】 【温故导学】

1.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âi xū()。

2.读故事。

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讲一讲。【课堂助学】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一: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出示地震场景描写,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的作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沉着镇定、奋不顾身、无私大爱„„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

(三)交流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四)交流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还是

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句容市崇明片六年级语文教(学)案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最能反映人物品质,是谭老师形象的定格,更是谭老师精神的诠释,是对谭老师的歌颂与赞扬。

四、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当堂训练】

1.读句子,体会含义。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展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段话说明谭老师。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护住”、“最后的姿势”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巩固训练】

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瞬间”等。请再写四个。

2.补充习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 恪尽职守 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下载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6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