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时间:2019-05-14 14: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

一.走近苏轼,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shàn)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读通课文

1. 自读课文,摘录出你读不准音或你觉得读音需要注意的字、把握不准停顿的句子。

2.按照正确的读音和句读停顿读一读课文。

二.读懂课文

1.结合注释及上下文意,自己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词和句子摘录出来。

2.读了本文,你有怎么样的感受?写下来。

二.质疑

文章中有没有让你觉得疑惑的地方?请以问句的形式将其写下来。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单

二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

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解()衣欲睡 积水空()明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当堂训练

【精读精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主题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b、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阅读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诚 有 好 奇 之 士 亦 安 能 独 行 以 夜 而 之 空 旷 幽 绝 蕲 顷 刻 之 玩 也 哉 今 余 之 游 金 沙 堆 其 具 是 四 美 者 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⑵去人远者又胜也().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⑷尽却童隶而登焉().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⑴安得皆临水?

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盖有之矣 B.今余之游金沙滩„„ ..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 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

☆新题探密

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文段中加线的主动句改为被动句,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连长带领战士冲上制高点,①敌人的阵地被炸毁了,②敌营长被打死了,③俘虏了20个敌兵,④占领了高地。改写句式:

① ___________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___④ ________ ☆作文素材

舍弃

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地上安装一个小木盒子,把猴子爱吃的坚果装在里面。木盒子上开有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把前爪伸进去,但在抓住坚果后猴子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之所以能够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是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 例如:(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 罢了”(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5)、“月色入户”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 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 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 元丰六年 → 解衣 → 月色 → 欣然(喜悦)→ 念(微憾)→ 遂(激动)→ 寻(急切)→ 亦(心有灵犀)→ 相与步(悠闲)→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 何处 → 但少闲人

九、结束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寻友 赏月 景——月色 竹柏 情——乐观 豁达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

一、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资料二: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小人诬陷,获罪入狱,倍受折磨,险被杀头,后被贬至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带罪的虚职,相当于软禁和流放。

这则资料,告诉我们在苏轼中年时期,遭受了一次致命的转折,从此人生一贬再贬。

资料三:

在黄州他给天下人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

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反而创作出四篇绝世美文,其中有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资料四:

有一轴画,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之其中的幅精品《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两个任务:有味道的朗读,有味道的品读

二、有味道地朗读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2、刚才的朗读大家没读出这篇绝世佳作的味道来,那么什么是有味呢?

有味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1)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读出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读出句子的节奏、重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领悟,试着有味道地读文。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因为是夜游,所以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那就需要我们语速慢一点,音调低一点,尽量舒缓地读。

3)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夜游地兴致

文中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欣喜一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词?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身赏月的兴致)。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4)此外我们还要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但这感慨是什么我们还说不清楚,那我们就试着读出一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沉吧。好,下面全班同学一起来试着读出这篇文章的味道。

三、有味道地品读

这一遍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但越是读得有味道,我们就越想去品一品文字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刚才我们遗留地问题,作者的复杂感慨到底是什么?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解读文字背后绝世的味道?

(一)、品一品叙事中的弦外之音。

1、(出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请结合叙事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越是精彩的文章,越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叙事中的语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弦外之音。

(元丰六年,说明作者被贬此地已四年。十月十二日:是农历月份,相当于公历的11月末,12月初,是深秋初冬之季,已无景可赏,可还去赏景,说明作者很闲。)

解衣欲睡,入夜就想睡,说明无别的事可做。闲 因月光好就起来散步:很闲,有闲情雅趣。

念无与为乐者:因被贬与亲人离别的孤独,还有被贬之后的世态严凉。遂至承天寺:不假思索,说明关系很好 亦未寝:心有灵犀,同好相知的喜悦 步于中庭:悠闲

通过刚才对叙事部分的解读,我们解读到的却是复杂情感,总结一下都有哪些: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同好相知的喜悦 被贬谪的失意落寞。及想要自我排遣的达观。

原来夜游这件小小的事件中承载着这么多复杂情感情感,那他赏月又赏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

(二)、品一品景物中的空灵之美

作者与张怀民赏到了什么样的景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这景致美不美?美在哪里?请结合下面一组句子加以体会。A、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像藻荇一样的是竹柏的影子。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第二句更好,因为它省略了主语月光,可以让人尽情沉浸在积水空明藻荇交橫的空灵动态的世界之中,又通过盖,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这样就使月景、水景亦真亦幻地相交织,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疏影摇曳、空灵美妙的境界。句子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景物特点:空明

那么空明只是在说景物吗?从空明一词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读到了苏轼眼中、心中有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这是一种禅意,更是看透世俗的顿悟和超脱。所以空明更是在写苏轼光明磊落的襟怀。那么事中和景中所有复杂的情感,作者用了哪个字来高度概括。对,就是闲。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作者的闲人情怀。

(三)、品一品情怀中的深沉旷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品读一个句式 何处无……何处无……但少

何处无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为到处有 和但少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的是美景,少的却是赏景的闲人,这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惋惜无人赏月,慨叹世人都为俗务所累。

2、品读一个词语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闲人的含义?

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政治清闲,虽有才华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虽不得志却自我排遣仍旷达乐观的人。

同学们品读的真好。不仅品读出了情,还品读出了苏轼伟大人格。他一生一贬再贬历典八州,可是

被贬杭州时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南荒绝境他仍笑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就是苏轼,笑看仕途凶险,任他一蓑烟雨的苏轼。看尽繁华落幕,我自心有所安的苏轼。通过他的文字,我们解读到了千古风流人物不可复制的人生。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下课。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巩固卷(总分67分) 一、 文学常识 (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

    记承天寺夜游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说明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