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识记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勇于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勇有谋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简介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
四、请同学根据课下注释串译全文
秦王使(派)人谓(对
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的)地易(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安陵,安陵君其(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可翻译为一定,必须)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给予恩惠),以(用)大易小,甚善;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受地于(从)先王——倒装句,状语后置,愿终守之(代词,它),弗(不)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于是)使(派)唐雎使(出使)于(到)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况且)秦灭韩亡魏,而(表示转折)君以(用)五十里之(的)地存者,以(把)君为(看作)长者,故不错意(置意。“错”通“措”)也。今吾以(用)十倍之(的)地,请广(形容词动用,扩充)于(给)君,而(表示转折)君逆(违背,不服从)寡人者,轻(形容词动用,轻视)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唐雎对(回答)曰:“否,非若是(这样)也。安陵君受地于(从)先王而(表示并列)守之(代词),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难道)直(只,仅仅)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盛怒的样子)怒,谓唐雎曰:“公亦尝(曾经)闻(听说)天子之(用于主谓之间)怒(发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伏(使
伏)尸百万,流(使
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乎?”秦王曰:“布衣(平民)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亦免冠(摘掉帽子)徒跣(xiǎn光着脚),以(用)头抢(qiāng撞)地耳(罢了)。”唐雎曰:“此庸夫(平庸无能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也,非士(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怒也。夫(发语词)专诸(春秋时吴国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刺王僚(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中,借献鱼为名,刺杀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战国时韩国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刺韩傀(guī)(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期有仇,就请聂政去刺杀他)也,白虹贯日;要离(春秋时吴国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刺庆忌(吴王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杀他)也,仓(通“苍”)鹰击于(在)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的)士也,怀怒未发,休(吉祥)祲(jìn)(不祥)——(吉凶的征兆)降于(从)天,与臣而(表示承接)将四矣。若(如果)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今日是(这样)也。”挺剑(拔剑出鞘)而(表示(顺)承接)起。
秦王色挠(屈服),长跪(直身而跪)而(表示修饰)谢(道歉)之(代词)曰:“先生坐!何至于(到)此!寡人谕(明白,懂得)矣:夫韩、魏灭亡,而(表示转折)安陵以(凭)五十里之(的)地存者,徒(只)以(因为)有先生也。” 注释
1.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上。《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土地来交换小的,这很好,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交换)吗?”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发怒,将会有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五、明确以下问题
一)、中心:文章以对话为主,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据理力争,保护国土,不辱使命的事件,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二)、唐雎有勇有谋表现在哪了?
1、言语委婉且言之有理——言明安陵君不愿换地的原因是因为“受地于先王”
2、针锋相对,以行动表明决心——举“专诸、要离、庆忌”的例子,强调士人发怒的严重后果,表明自己要效仿他们,与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找出表现秦王情绪变化的语句,分析秦王这一人物形象
“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跋扈、狡诈阴险、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第二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汤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主备人:侯作珍审核人:罗全亮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全文。
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
2.完成《伴你学》自主学习1.2.3.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汤雎不辱使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一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老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发现错误,立即举手帮助更正。
3.有错即停,指名学生纠正,老师板书于黑板一侧。
4.学生齐读板书的词句两遍
如朗读中错误较多,可给学生2-3分钟自读,然后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自学指导
小声读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译讲全文,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2.学生读课文、翻译,老师巡视,解决个别疑难,将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右侧。
指名学生轮流译讲第1节(方法是:先读原句,后译讲整句话),若有错误,指名其他学生纠正。若仍不对,则老师讲重点词的意思,再指名译讲全句。)
3.译讲完第一节后,老师问:同学们都能译讲这一小节了吗?若仍有疑难,请举手提问。
4、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5.学生齐读第一节。
6.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译讲第2、3节。
7.齐读课文一遍。
四、三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师述:下面请同
1、师述: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⑵自学。
2.学生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认真读课文,比谁5分钟后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课后练习: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4分钟后检测、交流:
指名学生答第一题:
(若有疑难,可组织讨论明确)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可以回答上来,意思对即可,不求统一答案。指名学生回答第二题。
通过此题,引导学生答出秦王的恐吓,唐雎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相机板书。)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义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非正义
4.教师小结:唐雎真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的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四、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阅读探究1.2.2.搜集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六、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义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非正义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2.二、一词多义:
1.使:(1
(3)唐雎不辱使命——使:出使
2.以:(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
(3
(4
三、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古义:交换
(2)今义:容易
2.(1)古义:虽然如此
(2)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1)古义:道歉
(2)今义:感谢
4.休祲降于天
(1)古义:吉祥
(2)今义:休息
第三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金水一中孟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
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四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战国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五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讨论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
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整体感知
⑴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①.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②.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③.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⑵.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⑶、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⑷、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3、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在你看来,唐雎是怎样的一个人?秦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 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 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 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
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 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 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色厉内荏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 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 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 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待到唐雎表示了 “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 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一副骄态。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4、写作方法探究
(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唐雎先恭后倨。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这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最后完成使命得到印证。
(2)本文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①.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②.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a、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b、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C、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为什么要这样说?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
《战国策》中的许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实。如课文,唐雎是不可能带剑接近秦王的。我们主要还是体会人物形象,不必过分认真计较史实。
四、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五、作业: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板书设计:
对比
衬托对话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