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级课题结题报告范本
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6年10月,我们向运城市教育局申报的教研课题《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经评审立项。两年来,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相关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为英语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新进行审视和认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研讨过程中,我们全体英语老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与剖析。大家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继承前人知识和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特的体验。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英语交际。
2、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二、对课题概念的提出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实现由“教会学生学习”到“教会学生会学”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创造者”。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不是掌握这一种或那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而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会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金字塔学习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从金字塔塔尖到塔基依次是: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由此可见,被动学习(Passive)的效率要比主动学习(Active)低得多。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要设计更多的体验感悟式的作业和合作互助式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这与目前新课堂改革的实质是一样的。
近几年山西中考,对课改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强化了顶层设计。2017年山西省中考英语试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强势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全卷体现了国际英语测试的总体方向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
2018年山西省中考英语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念定位、试题构建、素材选取、问题设置、梯度架设、难易把控、答案呈现等方面,均与学生生活实际、英语学科素养、课改方向和中考命题改革的“六个维度”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以“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已成为我们英语人的共识。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方式,找寻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探索出有效教学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模式,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
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们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有效教学模式理论,又给在一线的英语教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现实意义
新课改必须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模式。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反观我们的课堂,总结并传承过去有效教学的经验,反思现行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制定、掌握、运用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模式,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教学以高效、以智慧,使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该研究,是新课改的必然。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放在一个首要位置。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关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断思索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该研究,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相关,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教学模式理论
目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预计用二到三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四种课型”(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实现初中英语整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通过四课型模式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本校教学质量。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积极研究教材中的四种课型的构建与实施方法、策略的研究。
2、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教材实际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设计出四种课型的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将问题发展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2、综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定期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了解同类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参考,并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升作好理论准备。
3、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成员在问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拟订好问卷后,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填写。对于调查所得数据,我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由此得出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6年9月——2018年6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016年9月—2009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并开题,制定实施方案。
2、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在课题组组长的主持下,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会,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4、通过网络和其它资料学习国内外的各种教学模式。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模式,谈困惑。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各个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2、争取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增添学习资料、加强课题组成员学习的力度等。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各单元的四种课型初步制定出能指导课堂教学的模式。
4、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各课题组成员研究课等。第三阶段:深入实践阶段(2017年3月—2017年10月)
1、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课题组成员加强相互听课和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要带头上模式研究课,课题组每周要推出至少两节组内模式研究课,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2、确立四个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实验班的教师要按新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实验班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研究。4、课题组定期开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
5、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研讨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6、课题组初步总结四种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1月)1、课题组成员全面开展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课题组成员都要按课题组总结出来的“四课型”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2、课题组及时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两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不足。
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课题组每周组织两节校级示范课,推广课堂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4、组织开展课题组成员人人上新模式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五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8年3月—2018年6月)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2、课题组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3、课题组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表彰先进,深化完善。配合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课题组成员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1、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全员参与。
为使课题研究的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使课题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本课题研究作为重要的事情来抓,学校主管副校长亲自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这对于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利。
2、做好课题研究主要活动设计(1)、准备阶段:
①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②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③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方法和有关理论的培训。④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开题会。(2)、实施阶段:
①开展问卷调查和有关测试。
②继续根据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③组成的课题研究组,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④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内容有组织观摩课、讨论和分析教学设计。
(二)、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两年多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两年多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30次,参加上级科研活动10多次。两年多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二年来,课题组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市级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
十一、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组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教材实际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设计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经过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与理论熏陶,教师也取得可喜的进步,在课改之路上我们将一路收获。
A、2017年我校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6人,达历届之最。B、我校三名教师受邀到外校做示范引领公开课,受到好评。C、县教科局召开的课标大赛中,我校5名教师获得优秀选手称号。实施课改以来,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进入乡镇初中先进行列。
D、我校多次获得县级课堂改革先进校荣誉称号。E、中考成绩逐年提升,达重点中学录取率进步明显。A、2017年7月20日,董创泽老师的论文《发展中的新课改—简谈对新课改的认识及困惑》荣获中小学教育杂志社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
F、2017年12月20日董创泽老师的论文《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荣获中小学教育杂志社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
G、2018年4月15日,我校教师课题组成员董创泽老师,在实验中学县教科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做了以“小组合作、核心素养” 构建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受到一致好评。H、2017年6月,解晓芬老师的论文发表在《速读》杂志,获得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
I、解解晓芬老师的论文《初中英语课堂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新课程》杂志举办的第四届新课改征文中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J、《语言环境模拟 创设主体思维
第二篇: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早读课教法探究” 课题
结题报告
陕西富县高级中学 王智斌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生源质量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尤其是早读“比自习还安静”。教师对学生所读的内容,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每天所读的内容、重点、朗读目的、朗读任务,老师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系统的计划,学生也只能是东一页西一篇信手翻开,凭兴趣所至念上几声,眼到口到而心未到,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还有不少同学神情厌倦,金口难开。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收效甚微,甚至会演变为对语文的厌读厌学。
正是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无序管理问题,我把提升学生早读课的有效性作为研究课题,试图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对早读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语文阅读量,增加语文积累,提高背诵效率,将早读与高考紧密结合,为高考加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校语文老师的敬业精神都很强,工作态度也很认真,对待早读课也非常重视,每节早读课都能带领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早读课的管理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无论是读的内容还是对读的方法指导都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在拓展方面,步子还比较小,学生读的内容总体还是局限在课本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缺乏早读教学设计,对每天或者阶段性的早读安排缺乏通盘考虑,早读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目标。
2、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内容单一化,读的教学资源匮乏,往往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拓展。
3、读的技巧方法单一,教师对于读缺乏有效指导,对于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听之任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4、对于早读缺乏当堂或阶段性验收评估,“读”达到什么程度?读的内容有什么要求?读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学生是否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基于学生早读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具体,低效无序单调随意性大,我把“语文早读课教法探究”作为研究课题,想通过对早读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组织形式,课堂控制,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有效研究,切实提高早读课的效率,使学生尽可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发展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如何将语文早读和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早读课教师没有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没有学习目标,读书效率低,喜欢讲话甚至抄作业的弊病,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准备系统探讨以下问题:
(1)研究教材,提取教材中适合早读使用的素材;(2)对适用于早读的素材进行改编、整合、拓展;
(3)补充、设计新的早读素材,通过实践检测其可行性并编册;(4)早读课时间和任务的分配;(5)检测早读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从2012级新生开始试验,研究的对象为高一学生,预期一年完成,分课题准备、开展实验,总结反思三个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各阶段都有重点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研究的问题,都有阶段性的研究计划、行动过程、阶段性总结。
第一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级早读的利用从时间的分配、内容的安排、课堂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有针对性的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及阶段计划。
第二步:在高一第一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摸索,在早读教法上有新的变化。注重教法、学法有效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试验中不断总结。第三步:把读的内容扩展到对古今中外一些名著的研读,拓宽学习领域。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更注重教学实践,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式,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分析钻研教材、考纲及图书著作、期刊、论文等,设计适合学生的早读任务或活动。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喜爱的早读活动以及所开展活动的学生意见反馈,设计调查问卷,在本校进行调查研究。
3、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反思和解决问题。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用了一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争取立项。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5月):按照计划进行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3、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6月):撰写研究过程性材料和结题报告,汇编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研究论文等。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阶段研究过程性成果形成及分析
高一上半学期,学生刚由初中进入高中,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和方法还没有建构起来,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顺利过渡。
1、安排早读让学生结合练习册、课本等课程资源进行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
首先作为基础内容,字、词、句、章积累背诵的份额必须要占整个学期早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单周的早读由教师先行将课内的生字、成语整理放在电子白板上,由学生阅读课文后结合课下注释给生字注音并且给成语释义。双周的早读可以趣味积累基础知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联系以前学过的或者高考常考词汇整理成趣味小专题的形式,比如说同义副词连用的、有特殊含义的成语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
其次,在学习积累之后,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检验成果的过程,可以通过每节自习最后十分钟对学生进行默写或者成语意思的抽查等活动进行。、根据高一作文教学主要以记叙文为主的特点,早读中我加强对美文以及优秀作文的欣赏。
我动员学生挑选语句优美的片段、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包括每次作文训练中的学生优秀作文)赏析,印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供学生在早读利用电子白板或者已经整理成册的作品集进行阅读赏析和学习,以提高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和文学素养。
3、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识,利用早读,安排学生进行演讲。高中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难免害羞或胆怯,这时的演讲活动就必不可少了。在每个月8节早自习中抽出一节专门进行自由演讲活动,内容可以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也可以是名家、大家的作品。形式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集体朗诵,这样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现代文阅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二)阶段研究经验性成果及分析
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制定序列化的诵读内容材料,开展灵活多变的早读活动形式,经过阶段性的研究,我认为必须加强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早读课的效率,达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管理也应是全方位的,包括资源的开发、资源的管理、资源的使用、使用的方法、效果评价。
1、早读课教师要有教学设计,确立明确的目标——早读怎么设计? 语文早读课的设计要突出“读”的特点,所设计的内容应当“精”、“短”,有文采,有感染力,可读性强。不仅要把教材上的课文读熟读透,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的领域,扩充知识面,在大量接触利用课外资源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节早读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能力目标,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调动学生读的热情,提高读的质量,而每一节课的小目标达成了,我的大目标才可能达成。
2、合理安排朗读内容,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依托文本汇编出序列化早读课诵读材料——早读读什么?
在早读课的内容管理上,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读好教材上的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补充一些适合高中学生读的课程资源。
(1)穿插汉字的读音、书写、成语、名言警句、格言等基础内容,突出语言语用知识积累与提高。
(2)、穿插“中华诗文名篇名句“ “优美语句赏析”“历史文化名人颁奖词集锦”“励志类文章”“精美短文赏析”“人物传记类精品阅读”,及《陕西高考说明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表》(大纲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文诵读64篇》)
这些早读资料的融入,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诵读的内容,而且所选文章的形式也灵活多样,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学性都比较强,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学生若能好好地诵读,对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升,心灵的浸润感染,情感的丰富熏陶,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大的影响和作用。
3.恰当运用多种检测手段,把读背和检测结合起来——怎样对早读进行有效检测?
我还在早读课的评价方法上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的评价方法力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或单个抽查、或集体背诵、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等,这样做一方面督促学生朗读或背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背诵或朗读的兴趣。我还在阶段性的单元测试中适当地命些有关早读课诵读内容的试题,虽然分值不大,但对促进学生提高早读课的诵读效果还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早读学习,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自己准备了积累本,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常识、精美语段等。
(1)学生基本掌握了课内的字词常识和背诵的课文。
(2)在夯实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阅读并积累优美精彩的语段、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或叙事写人的散文,不仅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而且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课本知识及拓展的相关知识的分类整理,一方面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为学生作文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4)通过演讲、评比活动等训练,不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比较和借鉴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中,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早读的有效指导师生获得了什么?
在研究实践中,我感觉学生从整体上明显比以前多诵读了不少的经典名段,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能背诵默写。学生学会了合理利用资源、搜集整理资源、借助他人成果、合作探究学习、读写练结合等方法,走出了语文早读低效狭窄的圈子。
(1)我对教材的理解更进了一步,每个单元的诵读材料都要符合这个单元的主题和要求,这也逼着我去钻研教材。
(2)为了找到更好的可供学生诵读的好材料,我每个人都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自身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要指导学生诵读,我教师首先要能诵读好,这也使我自身的诵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4)我原先都只会埋头于教学,阶段性的研究使我的科研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受益匪浅。课题组成员不断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形成结论。
研究期间,我自己还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诵读活动,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让我感到他们是有收获的。如学校的“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集聚了集体的智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实验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课题效果明显。
(三)阶段研究理论性研究成果
研究中始终贯穿新课程理念和新的学生观,师生共同参与到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很好地实践了行动研究法的有关理论,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形成成果,研究中有理论的支持,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六、研究结论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研究和教师的教学同等重要,教师是教学的主题,又是研究的主体,离开研究的教学和离开教学的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与指导学生的学同等重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且要不断地更新。
3、教师主动引领学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弥补早读课堂的单调、方法陈旧和阅读数量不足,让早读课真正丰富、新鲜和充实起来,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以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的研究时间较短,感觉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困惑。
1、对于早读课堂规划还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还需要日后不断地改正,使其不断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早读课诵读材料怎样序列化、更加文质兼美,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语文素养起到更大的涵养作用,更进一步贴近我平时的教学,同时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
3、每周语文课早自习40分钟的时间,我应怎样在落实教材文本朗读内容的同时,穿插补充材料,协调好时间分配。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
通过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以科研促教学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的结题过程中,我将通过总结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同时我更期待有关专家对我的研究给予关注和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刘秀美 文献来自: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12年 第03期 2.《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新教育 》
陈富清 来自: 《青海师专学报》 2012年 第S1期 3.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教育 宗平《怀化师专学报》 2011年 第03期
4.《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 钟雨 来自:《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 第02期
5.2012年、2013年高考语文考纲及考试说明
6.《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篇:省级课题结题报告范本
《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09年3月,我们向甘肃省中小学教研室申报的教研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评审被立项为甘肃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GSBG[2009]G0434)。两年来,我们严格遵守《甘肃省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认真组织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将相关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为语文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新进行审视和认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研讨过程中,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讨与剖析。大家认识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继承前人知识和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授上存在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的教条主义。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探究,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特的体验。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生动活泼、开放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一单元的课文又按讲读文、比较探究文、鉴赏评论文和表达交流(作文写评)进行编排。选文主题明确,作品个性鲜明,共性突出,可比性强,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辐射结构。课后练习淡化训练,倡导研讨、探究和词句品味。设题既趣味性强,又有一定挑战性;既立足于文本,又具开放性。教材编排的起点高,但规律性较强,在教学中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可循。
3、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二、对课题概念的界定
1、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有效课堂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2、对“教学模式”的界定
“模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作为标准的结构或样式。简单说来,模式就是有一定结构形态的样式。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做一名名教师更是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是,教学方法也好,教学风格也好,它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表现或展示。课堂教学的程序、步骤、环节或过程,就是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经过提炼形成,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有一定结构形态的体系、策略、思路、环节或操作流程(程序)。如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教学教改特色,都是教师坚持试验、长期提炼、反复改进的结果,都是教师心血、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方式,找寻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探索出有效教学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模式,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
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们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有效教学模式理论,又给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现实意义
语文新课改必须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模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反观我们的课堂,总结并传承过去有效教学的经验,反思现行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制定、掌握、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模式,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以智慧,使学生的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
该研究,是新课改的必然。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放在一个首要位置。
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关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断思索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构建和谐课堂。
该研究,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相关,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教学模式理论
国外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我国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等。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预计用二到三年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的以“四课型”(讲读文课型、比较探究文课型、鉴赏评论文课型、写作训练课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实现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通过四课型(讲读文课型、比较探究文课型、鉴赏评论文课型、写作训练课课型)模式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本校乃至本地区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教学质量。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积极研究教材中的四种课型(讲读文课型、比较探究文课型、鉴赏评论文课型、写作训练课课型)的构建与实施方法、策略的研究。
2、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教材实际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设计出四种课型(讲读文课型、比较探究文课型、鉴赏评论文课型、写作训练课课型)的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将问题发展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2、综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定期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了解同类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参考,并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升作好理论准备。
3、教育实验法: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和谐课堂等具体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科学选择好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真实的揭示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为课题组提供一手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资料。并及时的撰写实验报告、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
4、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与学生实际的和谐,本课题小组采取了一种比观察法更便于统计和分析的问卷调查法。但由于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问卷调查的成败,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在问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拟订好问卷后,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填写。对于调查所得数据,我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由此得出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9年7月——2011年5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1、成立《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并开题,制定实施方案。
2、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在课题组组长的主持下,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课题研讨会,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4、通过网络和其它资料学习国内外的各种教学模式。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模式,谈困惑。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1、各个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上研究课。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2、争取学校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条件:配置移动黑板,在校园网上建专题学习空间,增添学习资料、加强课题组成员学习的力度等。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各单元的四种课型(讲读文课型、比较探究文课型、鉴赏评论文课型、写作训练课课型),初步制定出能指导课堂教学的模式。
4、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各课题组成员研究课等。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课题组成员加强相互听课和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要带头上模式研究课,课题组每周要推出至少两节组内模式研究课,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2、确立四个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实验班的语文教师要按新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实验班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研究。
4、课题组定期开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
5、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组织的研讨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6、课题组初步总结四种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第四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月)1、课题组成员全面开展新模式的课堂教学。课题组成员都要按课题组总结出来的“四课型”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2、课题组及时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每周开展两次交流研讨会,推广经验,改进不足。
3、加强学习和交流,积累经验。课题组每周组织两节校级示范课,推广课堂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开展课题组成员人人上新模式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五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2、课题组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
3、课题组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表彰先进,深化完善。配合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课题组成员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深化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2009年3月,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申报了《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个课题。2009年7月份,我得到消息,自己的课题申报成功。两年多来,课题组的各位成员密切配合,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在学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人”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发扬了科学、积极、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使得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教学研究蔚然成风。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研究,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实践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在课题研究中,很多成员都获得了各种奖励证书。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1、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全员参与。
为使《新课程理念下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使课题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本课题研究作为重要的事情来抓,学校主管副校长亲自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这对于课题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利。
2、做好课题研究主要活动设计(1)、准备阶段:
①做好课题的申报和论证。②组建课题组,商议研究计划。
③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方法和有关理论的培训。④撰写开题报告和召开开题会。(2)、实施阶段:
①按研究内容的相近,成立若干小组。②开展问卷调查和有关测试。
③继续根据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④组成的课题研究组,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⑤开展各类研究活动,内容有组织观摩课、讨论和分析教学设计。
⑥每学期制定课题活动计划。
⑦每学期末做好资料归档、总结交流活动。(3)、总结交流阶段:
①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②召开有关专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③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④成果的整理和出版。如将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有创新的、有价值的论文、课例、录像、等加以整理、推广。
⑤结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两年多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两年多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50多次,参加上级科研活动1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两年多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二年来,课题组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市级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了《金昌市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观念更新论》《创新智慧论》《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等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认真进行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说课、集体备课和评课活动。公开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通过说课、评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很快。两年多来,通过老教师的展示课,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新教师的汇报课以及新老教师带徒一系列活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发表获奖情况
1、创新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二年来我校许多教师在市县里举办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奖。
2、二年来课题研究组发表或获奖论文有: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结合教材实际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设计出了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的模式研究主要包括:
讲读课——“趣疑导练模式”
趣就是激发兴趣,引进情趣,改变语文教学呆板机械的八股程式,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疑,就是生疑激疑,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导,就是导读导学,精讲点拨,体现教师的主导性;练,就是动眼动口动手动脑,训练能力,及时反馈,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趣疑导练模式的四个方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操作程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主要环节都可以包括激趣生疑导读练习四方面内容但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看,有些环节还是会侧重于某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激趣导入,往往是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最佳引路者激趣导入可以有各种办法,但不管采用何种办法都要遵循两个共同的原则,一是要紧密结合本课文或本课时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二是立即唤起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欲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教学上在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不断生疑,波澜起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求知欲望一直保持在亢奋状态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因素和阅读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中寻找题眼,生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疑问,不但在有疑处设疑,更在不经意的无疑处生疑,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再向老师请教在师生双向的质疑问难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精讲点拨,善于归纳总结学生有价值的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补充疏漏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训练是贯穿始终的,包括形式上的听说读写和内容上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因此生疑、导学和训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到了课堂教学的小结阶段,为了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还需要有一个当堂练习的环节教师应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设计练习,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当堂讲评反馈。
因此,趣疑导练模式的操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纳为四步 : 激趣,生疑,导读,练习(反馈)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激趣
课堂教学开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的导入方法有:设疑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
二、生疑
1、自学质疑
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自学思考题,介绍自学的具体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思考、圈点、批注等,使学生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全文的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2、释疑答难
这一环节是教师检查自学和吸收反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好机会注音、释词等一般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并不是有问必答,有的作出明确解释;有的只提供解答的线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有的让学生讨论切磋,统一认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随问随答,而是将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程序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全体同学共同研究解决
三、导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两个问题或分析一两个段落、层次,让教师的教读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教师的讲解分析应点到即止,切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四、练习
1、综合训练
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环节教读环节过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围绕教读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训练、运用性训练、评价性训练、辨析性训练等等。
2、归纳总结
这是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看看哪些目标达到了,哪些目标尚未达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所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比较探究课——“预究展延模式”
(一)课前预习
1、教师提前出示比较探究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预习鉴赏品论要求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提纲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比较探究要求内容。
3、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梳理疑难。
①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交流 解决疑难。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 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 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延伸训练: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主题阅读:根据文章的主题及重点,指导学生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3、反馈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对完成情况做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做反馈矫正。
鉴赏品论课——“自读尝试模式”
北师大版鉴赏品论的课文的教学很适合采用自读尝试模式。自读尝试模式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要列出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细目,形成系统,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到每个年级每一册每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长期坚持,反复实践,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逐渐内化为独立阅读的能力。
自读尝试模式的基本结构要体现出“自”和“试”两个特点具体操作程序包括以下五步:
第一步定向这一步有三个环节,一是学生通过阅读单元提示、课文前的比较探究提示,尝试提出本课文的学习目标;二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认知、能力目标和重点;三是教师按照阅读习惯和方法培养的系列提出本课文的养成要求 :
第二步自读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方法要求,自读课文自读过程大体三个阶段,一是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落,圈出不识的字并查字词典,划出重要语句,理清结构思路,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二是细读课文,围绕学习重点,尝试提出问题,联系课文的语言因素和阅读因素,开展思维活动,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三是精读课文,进一步研究课文重点语段,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讨论这一步有三个环节 : 一是小组交流学生自读过程中已经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二是小组代表发言汇报经过归纳的问题答案,提出请教的问题;三是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和课文学习目标,提出重点问题启发讨论,进一步让学生尝试解决。
第四步点拨在学生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讲解归纳答疑点拨。
第五步检测教师根据课文实际、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要求,设计检测题,在自读尝试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当堂独立限时完成,并随即检查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迁移能力。
写作评改课——“备导写评模式”
(一)课前准备。
1、明确预习目标:教师提前预置文题,明确写作的任务和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预习。
2、设计预习问题:引领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
3、探究预习疑惑:通过预习,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答案。
(二)作文指导与写作。
1、指导:
①审题:先让学生自己审题,小组讨论探究话题的内涵及其含义、揣摩作文题目所允许取材的性质和范围。
②指导:师生列出习作目标并对重点目标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每个目标的具体分值和记分方法,激励学生完成训练目标。
③交流:取材性质和目标确定后,让学生考虑自己想写的具体事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评选出优秀的、新颖的素材,在全班交流、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矫正自己达标误差,扩大取材范围,开拓写作视野,并修正自己本次写作的素材。
2、写作。
根据写作要求中的重点和常规目标,学生开始作文。
3、批改:
①师批:学生成文的速度不相同,总有十余名学生写作的速度比较快,这些早完成的同学可以拿着作文到讲台上找老师批阅,老师当面指出习作的成功与不足,根据“批改要求”填好每一项目标的得分及共计分数,并且把典型的问题和优点记在作文批改记录上,以备后面讲评,然后让学生回去修改。
②组长批阅:组长批阅和教师批阅形式一样,当面指点、打分,然后学生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用红笔修改自己作文不妥当的地方因为牵扯到小组组员竞争,每个竞争小组的三个成员,可以在组长批阅对手的文章时,进行监督或者提出异议不管是组内解决不了的纠纷,还是组长在批阅过程中难以判断的问题,都找老师定夺,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批改记录中,典型的作预备讲评。
③修改:学生明确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后,不管修改还是重写都必须在作文本上进行,这样组长可以对比第一次的批阅进行复查如果是小错误,直接在作文中进行修改;如果错误比较大甚至需要全文重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4、讲评。
①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规定的重点和常规目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过关人数统计如果某个训练目标过关人数不足四分之三,那么这个目标将继续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如果重点目标只有少数不过关,那么这个目标就成为下一次的常规目标。
②逐项统计每一项目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典型问题并及时评价,同时欣赏优秀文章,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经验。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形成《优秀习作集锦》:每次习作每班都要选出优秀的作文5—10篇编成《优秀习作集锦》,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作为图书传阅传阅者要在《集锦》中部分文章后面的“传阅留言”中留下对某篇作文或褒或贬的意见。
2、实施评价激励: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汇总一次,评价作文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3、每天写作900秒:课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每天写作900秒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多读、多观察的基础上多感悟、多动笔,同时做到规范书写。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第四篇:省级课题结题材料清单
省级课题结题材料清单
1.需要填写《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2份,并独立装订。
2.向鉴定小组提供的其他鉴定材料应包括:(1)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通知书复印件。(2)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申请表复印件。
(3)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市、县区教研室中期指导意见。
(4)成果主件(专著或研究总报告)。
(5)成果附件(已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复印件)。(6)相关证明(与课题有关的获奖证书等复印件)。(7)重要变更的申请及获准批复证明等,以上结题材 料也要装订成册。
第五篇:小学省级科普课题结题报告 (1500字)
安徽省科研课题
《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孙敦杰 李荣友
我校2009年4月申报的《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科研【2009】1号),于2009年9月经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省教育厅审查批准,确定为2009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三年来,本课题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团结协作下,经过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国际背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视。如美、英、日经过长期的研究,已初步形成创新教育理论的框架体系。特别是日本的创新教育研究成果显著,日本学生的发明制作和专利申请具世界前列。虽然各国对创新教育认识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从不同层面上论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2、国内:我国在九十年代中期才全面开始创新教育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科技制作、小发明等浅层面上,对于如何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没有作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大都是结合城市资源开展相应研究,但结合农村开展研究的寥寥无几,在理论与实践上尚存在多方面的空白。
3、学校背景:梅桥中心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又有蚌埠市教科所、蚌埠市科协提供帮助,有良好的条件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多年来梅桥中心学校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提出经专家组评审,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开题实验,我们课题组将借鉴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基于农村资源,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切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之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与此同时探讨农村科技小发明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大力推进学校以科技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良好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定的途径的培养而实现。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展现。创造教育理论认为: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每个人的创造潜力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句话十分中肯地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的追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机会,很少有质疑交流的时间,很少有操作实践的机会。针对这种弊端,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来源生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发现,来源于专研,我们的实验研究将着力构建一种自主、主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农村生活、生产劳动为基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实验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师生“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改变,正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和科技教育辅导能力,能为我校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2、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上,做到两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小学阶段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四、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内容是在农村小学特定的环境里,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并且把这种资源当成是一种优势,运用这种优势和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进行启发点拨,使他们获得基本的科技创造的入门知识,学会创造发明的基本技法,提高对科技创新小发明课题的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情感,激发他们对科技小发明的极大兴趣。通过科技活动课、科技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其它学科科技教育的潜在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深入调查研究科普活动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弄清学生、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真实看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2、利用农村资源广泛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进行科技小发明解决发现的问题,在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发明创造,摸索出在农村开展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学方法。
3、根据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低年级以科技游戏、故事为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建立创新概念;中年级以小制作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会动手创新;高年级以发明创造为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胆开展创新。通过科技活动课、科技课外活动为主要渠道,充分挖掘其它学科科技教育的潜在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重视质疑能力培养。建立以归纳式为主而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模式。
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造个性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勇敢、甘愿冒险、富于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的六个创造性。
6、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形成有实践价值的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实验经验论文等。
7、把研究的成果在农村学校推广,并跟踪调查取证,进一步分析,从而形成具有说服力、实用性强、有创造力的结论。
五、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落实组织
1、加强领导,营造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围。
健全管理网络,为科技课题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在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科技教育管理网络的建构:①设立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学校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少先队、教务主任、总务主任、科技总辅导员、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等为组员。②建立科技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会议。每学期召开1至2次扩大到行政班子、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及有关任课教师参加的工作研讨会。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用以表彰、激励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或有突出表现的师生。具体分工:
孙敦杰、李荣友:负责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曹长武:负责相关理论的收集整理,开展理论学习宣传。
魏莉娟:负责开展校内科普活动,组织开展科普周活动。
姜 锐:负责校外科普活动开展。
邱明文:负责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田 锋:负责组织学生小发明的指导、加工及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田锋、邱明文:收集相关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课题组成员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反思、总结及校本教材的选择、实验、编写等工作。)
2、规范管理
为规范课题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室主任职责》、《教科室成员职责》、《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课题组成员工作职责》、《教育科研评价细则》等,使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硬件设施。为了更好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技活动,为科技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梅桥中心学校投入约20000元建设了科普活动室,建设了标准实验室、购置了小学科学课程所有的试验器材,建设了标准化图书室,科技文化长廊。有标准的计算机室,面积约80平方米,电脑60台,装备了上千部的科普知识电子书;实验室100平方米,装备一应俱全;仪器室各种实验器材、标本齐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试验和实践活动的材料;科普教室80平方米,有多种活动设备,收集了我校获得各种科普活动的成绩;多媒体教室200平方米,有投影机、多媒体操作台等设备。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普教育队伍。科技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是学科教学的渗透。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的高低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科技教育,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科技教育的质量。为提高我校科技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及教学水平,我们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蚌埠市科协、蚌埠市科技馆、蚌埠二中等部门的专家到我校作讲座,还组织多位科技辅导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及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鼓励支持科学教师学习、进修、外出考察,每年花费的各种培训费用达数千元。订阅大量的科普画报、科普杂志。全力支持教师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每年的参赛费用近万元。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科学素养。
(二)、创新方法 我们的研究突出了五个原则:
1、趣味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等转化为有趣的、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体性:由学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制订实施计划,各年级、各学科、各老师一致行动,在全校统一开展实际研究。
3、针对性:针对本课题的目标和研究重点,探索实施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措施;
4、整合性:拓展时间和空间,整合学科的内容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5、实用性: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出可以具体指导科技教育活动实用型的成果,特别是小学科标准施行、校本课程实施。
我们运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采用量化与非量化手段了解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理性分析,从理论上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认识,进而把握发展特点和存在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采用文献法,了解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策略。以行动研究法作为探讨科学教育规律,验证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依据我们制定的课题规划,人为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主动地建立与应用的各方面的条件,使之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总结出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成果。
(三)多方结合,创建科技教育的课程体系
1、整合学科中的科技内容,进行学科渗透。
科技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明显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各门学科中有很多值得进行科技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延伸的材料往往是一带而过,失去了进行科技教育的有效时机和价值,为此我校开展了以《科学课》教学设计、研讨、赛课等一系列活动,要求教师从现有各门学科中挖掘具有科技教育的内容,充分整合学科教学进行科技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前人的科技成果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这些成果取得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在这过程中,使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能,培养情操。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趣,强化参与,引导探究,强调创新。其次,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进行。把学习搬到了网络教室和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学得形象、生动、主动,充分拓展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开设校本科技教育课程,进行专项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我校根据当地资源和学生特点,开设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自编的科技读本和征订部分适合学生的科技制作教材,供各年级学生科技活动课使用。开始实施的前一阶段,课程计划上没有时间安排,每天增加一节课的时间用来开设科技活动课,这每周五节课的科技教育课的时间我们是这样安排的:一节利用科技读本教学,一节开展小实验、两节开展科技制作、一节进行科技书报阅读和科技观察,内容涉及科学观察、科技制作、小发明、科技采集、科技信息交流、科技竞赛、等多项,将其纳入正常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
(四)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研究(2009.9—2009.12)
阶段工作:健全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确定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在这一阶段梅桥中心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人员分工,大量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调查问卷活动,并对调查问卷收集的 信息进行分析;征求专家组意见,认真做好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成员开始试验等。
阶段成果:组织了课题开题报告,并制定通过了课题实施方案。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重点构建科学、农村科普教材等校本课程,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
第二阶段研究。(2009.12—2011.9)
阶段工作:全体参与研究的教师学习研究了综合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了解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相关知识,学习一些较成功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农村资源,研究科普活动的开展和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模式。
具体研究方法:
1、运用实验法: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科活动,让学生动手做出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通过实验,形成小学科技活动系列设计,构成小学科技活动体系,形成小学科技活动的管理评价体系。
2、运用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情感和对学习的影响,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并对此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相关素质发展的情况。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具体活动开展
活动多样,突出农村特色,构建科普教育的活动课程
(1)科学观察活动。①以农作物为主要对象的观察活动,如观察植物,了解周围自然现象。②借助仪器进行观察、观测活动,如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及植物器官结构等。
(2)栽培、饲养活动。①让学生动手种植农作物栽培活动,如种植小麦、大蒜、萝卜、大豆等植物等。②观察或饲养小动物,如饲养蚕、小兔、小鸟、小狗等。
(3)让学生参加农业劳动,让他们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让他们观察生活了解农村的生产劳动,帮助学生积累创新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举行科技知识讲座,向学生讲授一些农机具的结构、使用方法等;讲授科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打开视野;讲授前几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好的发明项目,让学生学习别人的创作思路、创作方法;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挥自己的创作才智;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欲。
(4)科技小制作活动。①基础小制作,如纸工等,②学具、玩具的装配与维修,利用废旧器材,结合教学制作学具、玩具,如用废包装盒制作观星箱、机器人、做长方形、正方形教具等。③科技小组专项制作,如简易望远镜、潜望镜、万花筒、地球仪、沙盘模型。
(5)开展“金点子”、“奇思妙想”、等方法,启发和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对生活和学习用品进行革新和发明,例如,从简单的小锄头到多功能小农具,从几个人装农产品到可移动口的支撑架??(6)科技读本利用。我们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编写了一套科技教育读本,内容涉及动植物、环境、科学家的故事、生活科学、科技动态、气象、科幻想象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方法等教育。
(7)举办科技节活动:每年的11月份为我校的“科技活动节”。活动节期间引导学生阅读科技书报;邀请蚌埠市科协、蚌埠市科技馆来我校开展大型科普活动,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科技展品,做 “有趣的纸试验”和“小车床”、“低碳生活”等科学试验;举行专家演讲会、科技故事会;进行小论文、小制作和小发明演讲、展示、培训、辅导;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展览学校科技教育成果,评选科技小能手、小小发明家等。创新方法:家校结合,科普教育“家庭化”。为使科技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把科技教育的范围延伸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家庭。①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我校结合学习型家庭的推荐评选,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把科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访问家庭、在校接待、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指导家庭共同学习,更新知识。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我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的一些学习困难,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③举行农业科普知识讲座。学校开展了科普进入家庭为主线的科普活动,在全校学生家庭中开展了家庭科普知识擂台赛。家长们对学校的活动非常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说明学校的科普工作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已渗透到家庭这块阵地。如,科技制作成了我们梅桥中心学校的常规,参加的对象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尤其家长一起,读书籍、找资料、剪报刊、精心挑选,编成一份份精美的科技小报,在共同活动中,使家长也得到熏陶,出现了家长为学生买车模,一起做模型,一起竞赛的现象。
阶段性成果:
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推移和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使用有了课时安排,我校就充分利用了这些课时进行科技教育活动,将科技教育活动纳入了正常轨道。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校在探索建立校社结合的科普活动的各种途径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探究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建立了校外科普教育活动基地网络,形成了较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科普活动体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思想,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习惯,培养了学生客观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
低年级:组建了科普活动小组,开展了小学生科普故事比赛开展,学生对科普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梅桥村蔬菜种植园。
高年级:组建了各班科学活动兴趣小组,在蚌埠市科技馆和蚌埠市科协的大力帮助下举办了开组了科普月、科技周等活动。以“校园之星”和“科技小能手”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农具知识讲座、动手制作小工具、科技小论文等比赛,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小能手。
第三阶段研究:(2011.9—2011.12)
阶段工作:收集研究的成果资料,撰写结题报告,上报本课题结题申请,安排结题有关事宜,迎接验收等。
阶段成果:
低年级:多名学生的科技小论文获得区、乡一等奖,为他们奠定了创新的基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高年级: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活动,形成了全体同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氛围,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们制作的小农具不但解决了农村生产中的难题,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比赛中活动优异的成绩,获得蚌埠市一等奖四项,省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国家三等奖二项。
在理论研究方面:课题试验结题总结,课题鉴定申请;课题试验材料综合汇编,编辑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组织“课题试验汇报展示”,修订科普校本教材,完善了 小学生科普活动和创新实践体系等。
六、课题实施成果及运用。
两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成员的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活动中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的统一,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乐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养成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技能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以往的科技活动中,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多致力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普及,少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多重视学生的科学操作技能,少注意普及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多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少关心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当地的产业结构等。通过实施本课题研究,我们发现,不是单纯的进行科技活动,而是将其整合在教学和农村实践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在学生中普及科技活动
学习与劳动结合、创新与实践结合、学习、创新能力与农村资源结合,将校外资源与校内教育整合,这样,从规模上来讲,是面向全方位,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之真正在学生中达到普及与落实。突出农村科技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在学生中普及科技知以、推广科技活动是广泛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有效途径。(2)在教师中普及科技教育
普及科技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广泛的科技知识、良好科技素养,才能在科技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获得珍贵的感性体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科技意识和能力。二是将教师作为科技教育活动实施的组织者,每个教师都要有科技教育的意识。科技教育活动的实施以在教师中普及科技教育为手段,通过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提高教师对科技教育的理解,转变教师对科技教育的陈旧观念,来促使教师从只对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的培养。这无疑在教师中起到了普及科技教育的作用。
(3)课题实验推广普及的价值作用
本课题实验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而且对于学校所在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对于农村,其核心在与因地制宜地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开放性的教育资源网络。推广本课题实验,实际上推广的是扩大教育资源,整合科技教旨活动的新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卜,对各个学校进行适合自己的活动设汁具有极大的价值。
2、课题实施对学生科学情感、态度及心理品质的培养(1)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生终身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情感态度的重要基础。校社整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不是形式、机械地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将科技活动有机的结合、渗透在其他科目的教学和社会活动中。因此,该科技活动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活动中找到 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内容。在活动中,每一个各有所好、各有所得,学生对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充满了兴趣。
(2)重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养成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科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本课题的实施特点决定了本课题研究下的教育方式重在渗透与习得,通过学科教学与社会活动长期诱导,以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如倾听、观察、记录等;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类、对比、分析、组织材料等。如在低年级的孩子中开展养蚕、观察蚯蚓的活动等,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米培养孩子坚持、耐心、细致等心理品质,培养孩子严谨、求实、有序的思维方式。
(3)整合资源优势,开展科普活动。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心理还明显带有儿童特征,好奇心强、好动手、好探索,培养他们的兴趣很容易,要从小培养他们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却很不容易。本课题实验将科技教育活动与农村实践整合,使孩子的活动开始就不是局限于学校里、局限于教室中。科技教育与农村生产劳动整合,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
3、课题实施促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1)使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实践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各科教师都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组织了大量科技活动,如小制作、植物栽培、小实验等动手实践的科技活动,组织了大量地校外活动,有计划、有日的地组织学生实践,在实践过程小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与实际操作,加强了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尝试与实践。(2)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方法
课题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如何采用学校与农村实践的整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了本校硬件设施完备的优势,充分利用了电视、广播、网络等资源;利用了图书馆、阅览室等信息资源;为学生充分收集、整理信息提供了无限量的资源。通过训练,学生能具有收集信息的意识,能在别人的帮助下,从广播、电视、书籍等媒体中获得信息,能与他人交换对信息的看法。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4、课题实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1)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乐于与人合作的心态
在科技活动方中,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互相切磋、共同配合。因此在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提出建议,采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学生愿意自主分工,也愿意在共同工作的时候,将自己的意见与别人的意见进行整合考虑。从根本上形成了乐于与人合作的心态。(2)在活动中养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选择科技教育活动的时候,注重与社会、时代的联系。如《大蒜的栽培》、《农机具的改良》、《身边的小农具》、《我的试验田》、《有趣的纸试验》、《我的低碳生活》等,无一不与学生的实际有关。通过活动,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了生产、生活,了解了社会,一定程度上发现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用科学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在活动中关注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改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在农村开展科普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宣传科学,要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形成富有个性的对科学的看法,让他们懂得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帮助,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变农村的产业劳动。特别是现代的大型农机具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对农业的改变,知道科学带给人类的改变是巨人而深刻的。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他们的创新欲望有极大的引导作用,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周家祥同学就是在帮助爸爸装卸旋耕机时受到启发才想到了发明的“手扶拖拉机旋耕机装卸装置”的,对农村的生产劳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继续探究与改进
1、进一步完善、充实校外科技教育基地:
继续探索充实结合农村实际的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更为完善的校内外结合的科普活动教育方法。
2、探索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机制:
在搞好科普活动的基础上,探索科学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 机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加大力度,使我校“科技教育特色”更上台阶:
进一步加大学校对科普教育的投入,继续完善我校科普教育的硬、软件,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校形成更为突出的科技教育特色,力争创建蚌埠市农村科普教育特色学校。
七、自我评价
(一)拓展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空间。
1、拓宽了科技教育渠道。将科技教育活动延伸到了社会、家庭和农村的生产生活,形成了整体化的教育力量。课题实施中,我们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聘请了当地有特长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大大开发利用了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加强了科技教育力度,优化了科技教育的外部环境,改变了学校“孤岛教育”的状况。
2、细化了科技教育目标。通过科技教育活动,我校总结、确立了科技教育的“以科学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生活内容为取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教育理念,对科技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分类和细化,使我校的科技教育有了一定的规范。
3、充实更新了科技教育新内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充实更新了许多新的科技教育内容,如,开设了农作物种植、科技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实践、环保调查等多项科技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赋予科技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提高了我校师生的科学素养。
1、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派教师参加省市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让教师做项目等一系列活动,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和科技教育辅导能力得到了提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科技辅导员,我校的田锋老师荣获了蚌埠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2、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普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校科普教育特色逐渐形成,每个班级都成立了科普活动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达百分之百。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科普实践活动,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竞赛活动屡屡获奖。
如:安双双同学发的“多功能小农机具”获得蚌埠市一等奖、安徽省二等奖;韦子豪同学发明的“水带卡口扳手”获得省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水带卡口扳手”解决了农民喷灌机使用时水带卡口难以分离的难题;周家翔同学发明的“手扶拖拉机旋耕机装卸装置”获得省市一等奖、国家三等奖,解决旋耕机与手扶拖拉机上之间的装卸费时费力的难题;崔方正同学发明的“简易自动收粮机”解决了农民晒粮收粮难的问题。还有周文文同学发明的《拖拉机挂车挂接器》获得蚌埠市二等奖,许浩同学发明的《移动口袋支撑架》活动蚌埠市一等奖、安徽省三等奖;周建辉发明的《折叠农用耙》获得蚌埠市二等奖,这些项目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和好评。周家祥、韦子豪同学在安徽省科技馆举办的“与科学家共话未来”征文获得省二等奖。2010许浩同学发明的《可移动口袋支撑架》获得蚌埠市一等奖、安徽省三等奖。2012年梅小惠同学发明的《简易蔬菜地膜覆盖器》获得蚌埠市一等奖,并代表蚌埠市参加省级比赛。另有多项学生发明获得蚌埠市二三等奖。
(三)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梅桥中心学校先后被淮上区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特色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被蚌埠市科协授予“蚌埠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四)研究后的思考:
(1)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农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子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小学这一领域,如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2)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只是初步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当前,在权威的评价机构还没有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可操作化的体系之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究竟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3)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在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待今后继续完善:
1、科技教育的资源要网络化。在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感觉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更新速度也很快,为此,在科技教育活动如果能够借助网络,建立网站,将科技教育的内容分类上传到相关栏目,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这样能够更有利老师开展活动。再者,网络上可以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可以增加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内容,更加方便教学。
2、科技素养的评价要完善。评价是一个比较难的话题,特别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量表,而要制订出适当的评价量表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在今后的工作有待继续研究。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地提高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还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有所创新,长期、系统地开展好科技教育活动才能更上一层楼。时代在前进,科技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我们将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为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在领略,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科技让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