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2011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以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为目标,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突出抓好住房保障、农房建设、节能减排、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城市管理、质量安全、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保持建设事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主要计划指标:①住房保障: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2.43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4万套、廉租住房1.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8.7万套、限价商品住房3.32万套、棚户区改造11.81万户;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0.8万户。②村镇建设: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300亿元;新建农房80万户,改造危房20万户。③城市建设:设市城市和县城完成城建投资945亿元,增长10%,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85%。④房地产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00亿元,增长15%;商品房销售和二手房交易面积均增长5%以上;⑤建筑业:三级以上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800亿元,增长17.3%。⑥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建成节能建筑5000万平方米,占同期竣工新建民用建筑的96%以上;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85%、98%。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扎实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继续落实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21号文件精神,组织各市县深入扎实地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按照《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要求,组织好检查考核。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中小城市、县城和中心镇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主动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为吸纳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加快小城镇发展,实施扩权强镇,以96个国家级重点镇、252个省级中心镇为重点,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的资金、人才等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培育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名镇,争取3-5年将部分镇发展成小城市。搞好“百镇示范”建设活动评选,对中心镇实行动态考核。搞好城镇化监测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要求,科学推进迁村并点,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二)编制实施区域性、战略性规划。组织新一轮《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完成《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成果,为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依据。修改完善《黄河三角洲城镇体系规划》、《鲁南城镇带规划》,报省政府审批实施。制定《山东省海岸带规划管理办法》,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三)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力争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上报,由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全部批复。严格规范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维护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指导各地重点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停车场、生态系统、绿地水系、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急避难场所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到2015年的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适时更新和调整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督促各地加快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建社区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控规覆盖质量。
(四)提高规划管理和设计水平。配合省人大做好《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立法工作。制定《山东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批办法》、《山东省派驻城市规划督察员试行办法》,加强对规划管理的监督。继续深入开展房地产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督导有关城市上收规划管理权,在城市规划区内全部实行一书三证,对各类开发区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深入实行“阳光规划”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公开、公正、透明、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所有小城镇和村庄实施规划公示制度。建立村镇建设管理系统,搞好村镇规划、农房建设备案和村镇建设数据管理。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强化城市建设标准化意识。开展城市中心区、重点地段、交通枢纽、综合体、繁华街道等城市设计,集中打造城市新亮点。倡导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拓城市发展新领域。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力度,提升城乡文化内涵。
(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建投融资改革,精心组织好各类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带动城镇承载能力提升,促进城乡面貌改善。转变城建投资结构,重点投向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网等“短板”设施。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立交桥、停车场、轨道交通、公交场站等设施建设,保留和完善自行车道、人行道系统。加快实施供水、燃气、热力等老旧管线改造,降低网损漏失率,提高供应保障率。重视管线共同沟、无障碍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逐步实现环卫、园林、供水等行业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保障
(六)扩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鼓励大中企业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引导独立工矿企业通过棚户区改造,组织开展集资合作建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规范管理。对影响居住安全、功能不全的城市危旧房及非成套住宅(筒子楼)进行维修加固改造。将人才公寓、农民工公寓、干部与教师周转房等纳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融资平台,深入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引导各类企业、机构投资经营保障性住房。指导市县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运行程序,健全准入和退出机制。
(七)重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将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新的增长点,健全推进机制,加大建设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可与廉租住房统筹合并建设。拓宽筹资渠道,除各级财政资金外,将从土地出让净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提取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节余部分以及房改售房资金,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在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可将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新建、改建和租赁公共租赁住房。
(八)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以县市为重点,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收入线标准,扩大覆盖面,实现廉租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准入标准的有效衔接,具备条件的可予以并轨,使城市低收入家庭根据自身经济状况自主选择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筹集力度,提高实物配租比重。
(九)保持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规模。指导各市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保持合理的供应规模。引导有条件、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积极开展集资合作建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范围,统一规范管理。
(十)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编制2011年-2012年棚户区改造年度计划,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优惠政策和资金到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垦区、林区和铁路棚户区改造。
(十一)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制定《关于加快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城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社团组织在职职工为重点,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扩大归集面。进一步摸清缴交单位底数和情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公积金实缴率。进一步降低门槛,减轻贷款人负担,积极稳妥发放公积金个人贷款,支持居民基本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公积金监管体系,加快全省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健全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公积金安全。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十二)保质保量完成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任务。继续坚持先易后难、稳妥推进的原则,以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矿区搬迁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村为重点,尊重农民意愿,正确把握方向,深入推进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确保完成3年任务。对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备案制度。按国家六部委要求,探索建立建材下乡操作办法和工作模式,组织编制试点方案并尽快启动。把农房集中建设改造项目纳入工程建设程序,由县以上建设部门实施全过程监管,在项目选址、地质勘察、建筑设计、施工组织、建材选用、技术资料归集整理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农房建设质量安全。
(十三)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各地建立土地转换平台,搞好土地收储和出让、转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减挂钩指标优先用于农村住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余土地指标留足农村发展用地。抓好村镇道路硬化和排水管网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秸秆气化、秸秆型煤、大中型沼气、节能门窗、太阳能、地源热泵等节能环保适用技术,合理布局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在有条件的重点镇规划建设工艺先进、规模适度、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配置垃圾收集和运输设施,逐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系统。在距离城市建成区边缘5公里以上、人口规模超过3000人、以多层楼房为主的新型农村社区,鼓励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各级财政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推广威海经验,继续实施村庄整治。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
(十四)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做好《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修编《公用建筑物节能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以县市为重点,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继续抓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推进既有高能耗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完善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监管机制。加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和示范项目管理,组织开展省级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和低碳社区建设。加强建筑节能工程档案收集整理,保证建筑节能效果和使用安全。搞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节能监测系统建设。
(十五)促进墙材革新和建筑节材。巩固“禁实”成果,加快建制镇“禁实”步伐。加强新型墙材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引导节能保温与建筑结构一体化技术、产品研发,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为原料的利废新型墙材。加大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征管力度,支持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科研开发。
(十六)积极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用户配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按照供热企业可控、住户用热可调、政府主管部门可管的要求,搭建供热计量远程调节控制技术平台,推动供热计量数字化、系统控制智能化、住户用热自主化、政府监督网络化,实现供热企业降耗、用户节费、社会节能的目的。建立健全供热计量资金筹措、产品准入、工程监管、能耗监测、收费标准等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供热计量项目建设,确保所有达到分户计量的项目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十七)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提高管网收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水平,强化运行管理和政府监管。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实现“一县一场”。建立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
(十八)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力争在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上实现突破。以屋顶绿化、道路和停车场绿化为重点,提高旧城区和中心城区绿化水平。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搞好节水器具推广,提升城市节水水平。推广节能照明技术,建立节能型城市照明体系。完善城市道路建设联席会商制度,推广不开挖技术,减少道路挖掘。
(十九)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加快住宅建设模式改变,抓好太阳能与住宅建筑一体化、一次性装修到位、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模块化应用,推进CSI新型住宅体系应用和试点工程建设。完善《山东省住宅产业化基地管理办法》,推进国家和省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争取3年内创建20个省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实行《住宅品质状况表》和住宅产业化技术审查制度,全面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A级住宅,实现每个设区城市都有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目标。
五、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二十)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引导房地产骨干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联合合作、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尽快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引导优秀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住宅部品、材料生产企业,与房地产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提高先进技术和产品集成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制定《物业条例》配套文件和服务标准,编制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培育一批机制新、效益好、规模大、信誉佳的品牌企业。
(二十一)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贯彻落实2010年国发10号、国办发4号和鲁政发57号文件精神,搞好市场分析和调控。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查处未办理规划、施工、预售许可手续进行建设和预售的违法违规行为。推行市场监管、项目监管、企业监管“三位一体”的动态监管模式,实行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条件意见书和电子项目手册制度,严格执行新建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验收制度。继续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有关子系统,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力争实现各市、县联网。建立健全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实现个人住房信息互通互查。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商品住房交易透明度,引导居民理性消费。认真落实《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
(二十二)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鼓励引导大型施工企业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投资、开发、施工一体化的路子,加快向工程项目总承包转变,成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按照“扶专扶优扶强”的原则,调整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提高专业企业在全行业中的比重。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一批品牌劳务企业。注重与铁路、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加强在轨道交通、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引导企业参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大型优势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的工程施工领域,提升高端建筑市场施工能力。加速拓展高端和外埠市场,巩固省内市场,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市场,抢占东北、新疆等潜力市场,站稳东南亚、中东等传统境外市场,加大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
(二十三)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落实《山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围绕“建大院、出大师、创大作”的发展目标,规范勘察设计市场,打造诚信行业,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和水平。研究制定《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办法》,加强招投标监管,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有形市场。推行远程异地评标,探索建立统一的招投标网络监管平台。加快工程建设标准化进程,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研究制定《山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计价管理,完善控制价和竣工结算价备案管理制度。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深入推进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和分户验收制度,逐步消除影响住宅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的质量缺陷和隐患,推出一批质量样板工程。全面推行责任到人、记录在案、问题追偿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质量安全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所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一记录到工程档案中,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进行责任追究时,由单位和个人双重赔偿,问题严重的实行建筑行业终身禁入。优化监理行业组织结构,规范监理行为,提高监理质量和水平。制定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在政府投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中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强化建设工业产品备案管理和市场监管,开展建机类产品节能认定,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加强建筑劳保金收缴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建设行业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倡导诚信服务,提高质量和水平。
六、坚定不移地抓好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城市管理(二十四)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落实《山东省城镇容貌与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快12319热线建设步伐,争取所有设市城市全部开通。推广数字化城管模式,沿海设区城市2011年建成,内陆设区城市2012年建成,县级市2013年建成。以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广告整治等为重点,组织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实现铁路沿线500米可视范围内景观面貌明显好转。编制实施城市市区摊点设置导则,规范各类摊点、户外广告设置和管理,实现便民利民、整洁有序。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倡导以民为本、服务优先的城管理念,开展“和谐城管”创建活动。
(二十五)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供水、城市桥梁、垃圾处理等重要行业应急预案的贯彻落实,提高应急处理水平。抓好城市防汛,加快防洪排水工程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确保汛期安全。以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归集和查询利用为核心,抓紧建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地下管线综合普查和信息化建设,从根本上减少因情况不明、野蛮施工造成的各类管线安全事故。贯彻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确保燃气安全。抓好供热用煤采购调运、天然气气源争取及供气计划落实,保障冬季城市供热、供气正常运行。贯彻实施《饮用水卫生标准》,加强供水管网更新和维护,搞好水厂升级改造,改善供水水质,确保供水安全。开展城市桥梁信息普查,建立完善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桥梁设施安全。抓好抗震设防,组织编制山东半岛城市群及郯庐断裂带综合防御体系规划。抓好公园和景区安全管理,确保游览场所和游乐设施安全。遇有雨雪冰冻天气及时处置积雪和覆冰,保障城市道路桥梁安全畅通。
(二十六)提高市政公用事业运营效率。加强市政公用行业运行监管,制定监管程序、标准和措施,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继续实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推进行业政务公开、服务公开,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维护管养,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加快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步伐,建立健全风景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监测监控手段,推进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七、坚定不移地加强党风廉政、精神文明、依法行政、行业作风和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七)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廉政勤政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监督,大力推进科技防腐,积极施行电子监察。深入开展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制度性漏洞。继续组织高端业务讲座,推动学习型行业建设。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抓好创先争优活动,选树一批行业典型。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精神文明竞争淘汰机制,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和质量。推进企业文化、行政文化和行业文化建设,抓好行政服务品牌建设。围绕“执政为民”的主题,完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好政风行风热线上线工作,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建设系统的社会形象。
(二十八)提高依法行政和对外开放水平。落实“三定一保”立法责任制,确保完成年度立法计划。启动“五五”依法行政和“六五”普法工作,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全面推行建设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建设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力度。强化行政监督,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和省实施条例,认真受理各类行政复议申请,及时撤销、变更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推进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规范运作程序,增加公开内容,增强工作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
(二十九)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业,组织实施“12223”工程,组织好山东建设技术创新奖评选,提高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以建设类骨干企业省级技术中心为依托,以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为载体,加快在核心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以先进成熟适用技术为重点,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打造绿色建筑、精品工程。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开展大规模农民工培训。加强建设执业资格执法监督,推进注册管理信息化,完善建设执业师信用档案,改进和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建设执业师业务水平和执业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实施好利用世行、亚行贷款的城建环保项目,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抓好对外招商引资和赴外技术培训。
(三十)维护行业安全稳定。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模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变分散监管为集中监管,继续开展省建设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安康杯”竞赛和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活动,推动安全形势稳定好转。把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工程项目纳入统一管理,坚决消除质量安全监管盲区。严格进行外墙外保温、装饰装修材料阻燃性能检验检测,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严防建筑火灾。合理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依法强化拆迁管理,坚持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继续推行“四合法两到位”,加大拆迁信访集中处理力度,化解拆迁信访积案,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二篇: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冀建〔〕731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建设)局、城乡规划局、城管(公用)局、住房保障房管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市园林局,石家庄、承德、衡水市水务局:
现将《
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
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和管理服务水平,保重点、搞攻坚、抓专项,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推进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和危房改造,促进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目标
--城市(含县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增幅18%以上,设区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稳定达到85%,中水回用率达到30%,同步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村镇延伸,开工一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省新增园林绿地5000公顷以上,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和县城达到50个,力争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0万套以上(按35万套安排,以国家下达计划为准),其中保障性住房15万套以上,棚户区改造住房15万套。完成国家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设区市初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全部完成房屋拆迁、村民安置和土地收储,初建成区范围内新增城中村50%启动改造。每市新创建旧住宅小区改善示范项目2个以上。主要街道景观容貌整治和旧商贸区改造全面推进。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完成1000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率达到38%。加快县级市和10万人口以上县城供热计量改革,全省新增供热计量收费面积1000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完成产值4500亿元、增加值1400亿元,力争产值10-50亿元企业达到30家、50亿元以上达到10家、百亿元以上达到4家。建筑劳务输出80万人次以上。境外承包工程完成合同额增长1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完成环首都经济圈各项规划、沿海地区总体规划和冀中南城镇群规划。修编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县(市)总体规划,做好新城(区)规划,在部分县级市开展“城乡总体规划”试点。各市完善各类技术标准和导则,出台城市风貌特色管理规定,深化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城市水系、景观风貌、有形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制定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激励政策。加强重要地段、重点部位城市设计,培育一批精品街区、建筑和公园。抓好城市雕塑规划建设,在各市开展雕塑创作营活动。健全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专业论证、公众参与、规委会审议的规划编审机制。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地区规划展馆,设市城市、环首都县年底建成规划展馆并免费开放。提升延伸数字规划,年内县级市和中心城区统筹管理的县搭建起数字规划基本框架。开展规划执法检查,继续实施“零违”行动。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编制实施住房保障三年安居工程规划和计划。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扩大建设规模,多渠道筹集房源。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严格落实土地、资金、税费、配建等政策,加强项目管理和工作督导,抓开工、保配套、保质量、保竣工。优化项目布局和户型设计,每市打造2-3个示范项目。在确保资金安全、满足居民购房货款的前提下,争取扩大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做好配租配售监管,严格程序、严把关口,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强化使用监督。完善数字住房保障系统,提升应用功能和效果。推进首都周边县市“人才家园”建设。
(三)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高起点搞好新城(区)开发,创新规划理念,健全标准体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瞄准一流、突出特色。深化城中村改造,坚持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同步改造,控制开发强度,加快新拆迁村回迁房建设,尽快启动剩余村改造。推进棚户区改造,力争三年改造完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棚户区。提升旧小区改善水平,对以前建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未列入旧城改造计划的旧住宅小区,逐个制定提升方案,年内改善1/3以上。突出老商贸区改造特色,完善
设施、加强养护、增加游憩空间,打造一批时尚精品街、休闲观光街、饮食文化街、历史风貌街等特色街区。
(四)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和服务。开展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便民设施、容貌环境、城市管理服务专项提升行动。加快“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提高道路特别是支路网密度,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新建改造道路同步建设“综合管沟”。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改造升级不达标的设施,加快排水管网、中水回用、雨污分流等设施建设,推进处理设施建设向村镇延伸。加大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力度,多措并举增加中
心城区绿量,提升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和游园建设水平,推进城区河道水体整治,办好河北省首届园博会,创建命名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力实施“十小”便民工程,整治建设一批小街巷、小游园、过街天桥、小型停车场、小型体育设施、便民市场、社区卫生站、街巷地名标志及道路指引牌、无障碍通道、公厕等,推进便民设施进街道、进社区。深入开展违章棚亭、广告牌匾、马路市场、架空线缆专项治理,加强环卫保洁,做到主干道16小时、重要公共场所24小时保洁。升级更新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街道景观,既有建筑实施“穿衣戴帽换服装”改造,打造示范样板街道,开展“十佳景观大道”评选。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健全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化拓展数字城管和“12319”便民热线并向有条件的县(市)延伸。加强市政公用行业监管,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安全运行,定期开展产品和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
(五)推进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加快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善改造模式和技术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深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设区市已改造和新竣工居住建筑全部按用热量收费,县级市和10万人以上县城开展试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开展十佳绿色建筑、十佳绿色小区评选,各市至少开工3个10万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示范小区项目。研究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沿海滩涂绿化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建筑业实用技术等八个方面实施科技攻关。强化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使用监管,适时开展绿色建材标识工作,及时发布推广使用、限制、淘汰产品目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认真落实省部合作备忘录,抓好唐山湾新城、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4个生态示范城建设。
(六)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和引导,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强化预售行为监管,切实提高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开发比例。继续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房屋产权登记办证“立等可取”。加强执法稽查,严厉打击违规开发销售、合同欺诈、虚假广告、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推行先安置、后拆迁,做好被拆迁房屋价格评估和拆迁补偿。提高物业管理工作水平,积极推进组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认真落实物业管理承接验收制度,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物业服务合同管理,重点解决“维修不及时、服务不到位、收费不规范”问题。
(七)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深入抓好行业对标和企业对标,建立企业升级激励机制,继续做大做强45家省内龙头骨干企业,指导各地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督促一级以上企业加强工法和专利技术研发,大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创建科技示范工程。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建筑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统一发布平台。专项治理虚假招投标、非法转包、违法开工和工程监理不到位等问题。强化进冀企业监管。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建筑劳务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系统。认真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深入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和工程检测质量专项整治,定期组织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建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巡查,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制定优质优价政策和国家级优秀建筑设计奖励措施,推进精品工程建设,培育一批标志性建筑(群)。深化京津冀共同建筑市场,建设蒙、川、晋共同市场,培育新的热点市场。培育发展劳务企业,搭建劳务企业与省外总包企业的对接平台。继续做好援疆工作。八)推进农村新民居规划建设。规范农村新民居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推广农村新民居示范图集,分类抓好试点。支持新民居建设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落实镇村体系规划,突出村庄规划特色,避免“排排房”布局。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省培育的省级重点镇和现状1万人以上的镇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全部完成前期工作,力争30%开工建设。县级市、环首都和沿海各县及50%的其他县,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完成处理设施布点。强化县(市)主体责任,将镇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纳入县城统一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均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与先进城市对标,完善指标体系。建立定期调度、专项验收、评估、全面考核相结合、省市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市要细化工作方案,制订各类规划和城市设计、专项行动详细方案并报省备案。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专项行动,适时开展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建立省市县三年上水平工作统计体系。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传统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城乡规划体制,重点在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上实施延伸和拓展。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重点壮大平台,提升融资能力和项目运作水平。创新住房保障体制,重点规范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重点建立协调联动的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课题研究,重点破解旧商贸区改造、新区开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河湖水系景观打造等工作中的难点。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修订)》《河北省燃气条例》和《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立法进程。深入开展房地产、城乡规划、公积金管理等领域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纠正不作为和乱作为,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强行政许可案卷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结合案例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素养。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苦干实干精神,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出一流成果、创一流业绩。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窗口建设,预防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积极做好信访矛盾化解工作。继续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干部培训,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建立培训档案,两年内对市县建设部门局长再轮训一遍。
(五)推进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深化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依法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抓好行业宣传工作。加大文明行业创建力度,培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切实加强行风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
第三篇:2011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附件:
2011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建设繁荣舒适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聚集能力、承载功能、居住条件、风貌特色和管理服务水平,保重点、搞攻坚、抓专项,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建设,推进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和危房改造,促进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目标
——城市(含县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增幅18%以上,设区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稳定达到85%,中水回用率达到30%,同步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村镇延伸,开工一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省新增园林绿地5000公顷以上,省级以上园林城市和县城达到50个,力争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0万套以上(按35万套安排,以国家下达计划为准),其中保障性住房15万套以上,棚户区改造住房15万套。完成国家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设区市2008年初建成区范围内城中村全部完成房屋拆迁、村民安置和土地收储,2010年初建成区范围内新增城中村50%启动改造。每市新创建旧住宅小区改善示范项目2个以上。主要街道景观容貌整治和旧商贸区改造全面推进。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完成1000万平方米,新竣工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率达到38%。加快县级市和10万人口以上县城供热计量改革,全省新增供热计量收费面积1000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00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完成产值4500亿元、增加值1400亿元,力争产值10-50亿元企业达到30家、50亿元以上达到10家、百亿元以上达到4家。建筑劳务输出80万人次以上。境外承包工程完成合同额增长10%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完成环首都经济圈各项规划、沿海地区总体规划和冀中南城镇群规划。修编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县(市)总体规划,做好新城(区)规划,在部分县级市开展“城乡总体规划”试点。各市完善各类技术标准和导则,出台城市风貌特色管理规定,深化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城市水系、景观风貌、有形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制定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激励政策。加强重要地段、重点部位城市设计,培育一批精品街区、建筑和公园。抓好城市雕塑规划建设,在各市开展雕塑创作营活动。健全政府主导、专家领衔、专业论证、公众参与、规委会审议的规划编审机制。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地区规划展馆,设市城市、环首都县年底建成规划展馆并免费开放。提升延伸数字规划,年内县级市和中心城区统筹管理的县搭建起数字规划基本框架。开展规划执法检查,继续实施“零违”行动。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编制实施住房保障三年安居工程规划和计划。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扩大建设规模,多渠道筹集房源。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严格落实土地、资金、税费、配建等政策,加强项目管理和工作督导,抓开工、保配套、保质量、保竣工。优化项目布局和户型设计,每市打造2-3个示范项目。在确保资金安全、满足居民购房货款的前提下,争取扩大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范围。做好配租配售监管,严格程序、严把关口,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强化使用监督。完善数字住房保障系统,提升应用功能和效果。推进首都周边县市“人才家园”建设。
(三)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高起点搞好新城(区)开发,创新规划理念,健全标准体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瞄准一流、突出特色。深化城中村改造,坚持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同步改造,控制开发强度,加快新拆迁村回迁房建设,尽快启动剩余村改造。推进棚户区改造,力争三年改造完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棚户区。提升旧小区改善水平,对2000年以前建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未列入旧城改造计划的旧住宅小区,逐个制定提升方案,年内改善1/3以上。突出老商贸区改造特色,完善设施、加强养护、增加游憩空间,打造一批时尚精品街、休闲观光街、饮食文化街、历史风貌街等特色街区。
(四)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和服务。开展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便民设施、容貌环境、城市管理服务专项提升行动。加快“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提高道路特别是支路网密度,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新建改造道路同步建设“综合管沟”。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改造升级不达标的设施,加快排水管网、中水回用、雨污分流等设施建设,推进处理设施建设向村镇延伸。加大园林城市(县城)创建力度,多措并举增加中心城区绿量,提升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和游园建设水平,推进城区河道水体整治,办好河北省首届园博会,创建命名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力实施“十小”便民工程,整治建设一批小街巷、小游园、过街天桥、小型停车场、小型体育设施、便民市场、社区卫生站、街巷地名标志及道路指引牌、无障碍通道、公厕等,推进便民设施进街道、进社区。深入开展违章棚亭、广告牌匾、马路市场、架空线缆专项治理,加强环卫保洁,做到主干道16小时、重要公共场所24小时保洁。升级更新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街道景观,既有建筑实施“穿衣戴帽换服装”改造,打造示范样板街道,开展“十佳景观大道”评选。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健全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化拓展数字城管和“12319”便民热线并向有条件的县(市)延伸。加强市政公用行业监管,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安全运行,定期开展产品和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
(五)推进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加快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善改造模式和技术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深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设区市已改造和新竣工居住建筑全部按用热量收费,县级市和10万人以上县城开展试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开展十佳绿色建筑、十佳绿色小区评选,各市至少开工3个10万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示范小区项目。研究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重点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沿海滩涂绿化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建筑业实用技术等八个方面实施科技攻关。强化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使用监管,适时开展绿色建材标识工作,及时发布推广使用、限制、淘汰产品目录,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认真落实省部合作备忘录,抓好唐山湾新城、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4个生态示范城建设。
(六)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和引导,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强化预售行为监管,切实提高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开发比例。继续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房屋产权登记办证“立等可取”。加强执法稽查,严厉打击违规开发销售、合同欺诈、虚假广告、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推行先安置、后拆迁,做好被拆迁房屋价格评估和拆迁补偿。提高物业管理工作水平,积极推进组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认真落实物业管理承接验收制度,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监管,强化物业服务合同管理,重点解决“维修不及时、服务不到位、收费不规范”问题。
(七)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深入抓好行业对标和企业对标,建立企业升级激励机制,继续做大做强45家省内龙头骨干企业,指导各地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督促一级以上企业加强工法和专利技术研发,大力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创建科技示范工程。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省建筑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统一发布平台。专项治理虚假招投标、非法转包、违法开工和工程监理不到位等问题。强化进冀企业监管。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建筑劳务实名制一卡通管理系统。认真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深入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和工程检测质量专项整治,定期组织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建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巡查,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制定优质优价政策和国家级优秀建筑设计奖励措施,推进精品工程建设,培育一批标志性建筑(群)。深化京津冀共同建筑市场,建设蒙、川、晋共同市场,培育新的热点市场。培育发展劳务企业,搭建劳务企业与省外总包企业的对接平台。继续做好援疆工作。
(八)推进农村新民居规划建设。规范农村新民居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推广农村新民居示范图集,分类抓好试点。支持新民居建设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落实镇村体系规划,突出村庄规划特色,避免“排排房”布局。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省培育的省级重点镇和现状1万人以上的镇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全部完成前期工作,力争30%开工建设。县级市、环首都和沿海各县及50%的其他县,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完成处理设施布点。强化县(市)主体责任,将镇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纳入县城统一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均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与先进城市对标,完善指标体系。建立定期调度、专项验收、评估、全面考核相结合、省市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市要细化工作方案,制订各类规划和城市设计、专项行动详细方案并报省备案。坚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专项行动,适时开展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建立省市县三年上水平工作统计体系。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传统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城乡规划体制,重点在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上实施延伸和拓展。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重点壮大平台,提升融资能力和项目运作水平。创新住房保障体制,重点规范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创新城市管理体制,重点建立协调联动的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课题研究,重点破解旧商贸区改造、新区开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河湖水系景观打造等工作中的难点。
(三)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修订)》、《河北省燃气条例》和《河北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立法进程。深入开展房地产、城乡规划、公积金管理等领域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纠正不作为和乱作为,严肃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强行政许可案卷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结合案例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素养。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苦干实干精神,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出一流成果、创一流业绩。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窗口建设,预防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积极做好信访矛盾化解工作。继续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干部培训,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建立培训档案,两年内对市县建设部门局长再轮训一遍。
(五)推进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深化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预防腐败工作。依法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抓好行业宣传工作。加大文明行业创建力度,培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切实加强行风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
第四篇:2012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附件:
2012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深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优质产业、强化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狠抓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做大做强建筑业,加快村镇规划建设,努力实现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主要目标
——城镇化方面。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7%,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扶持中小城市,培育一批新的城市增长极。
——住房保障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8.6万套以上,竣工15万套,新增租赁补贴1.3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兑现目标责任状。
——城市建设方面。城市(含县城)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00亿元,设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7%和82%、县城分别达到78%和73%,设区市中水回用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39%、11.7平方米以上,设区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8平方米以上,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15个,启动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区抢救性工程重点项目。
——城市管理方面。治脏、治乱、治堵取得明显成效。数字规划实现各管理环节并联审批,有条件的市做到三维辅助规划决策;数字住房实现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公积金监管、房地产市场监管全方位信息化;数字城管实现省市联通,并向县级市、环首都和沿海各县延伸;数字建筑市场实现企业、人员和工程项目各类信息互通共享。
——建筑节能方面。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稳定达到100%、可再生能源应用率达到38%,完成10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具备供热计量收费条件的新建建筑和完成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实行热计量收费,供热计量收费面积达到9000万平方米,新型建材应用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
——房地产和建筑业方面。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500亿元。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500亿元、增加值1550亿元,产值50亿以上、100亿以上、200亿以上企业分别达到15家、6家和2家,建筑劳务输出100万人次以上,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1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继续坚持月通报、季调度、半年小结、年终考核制度,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责任目标。狠抓工程组织,2月底前把开工率、竣工率、入住率落实到项目、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抓好续建项目,确保2009年之前启动但尚未竣工的项目今年全部竣工;把好规划设计、建材供应、队伍选用、建设施工、工程验收等关口,全面实行第三方见证检测制度,严格执行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基础的最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
狠抓分配和运行管理,落实工作机构、联审联查、入户走访、信息公开、科学轮候和纠错机制,确保公平分配;做好物业管理,建立住户诉求机制;实现资金和土地及时到位、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到位、监督检查执行到位。
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开展“两租房”并轨试点和利用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探索社会资金特别是企业投资公租房建设、运营、管理的途径和办法。
(二)打造风貌特色,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资源普查和信息建档等基础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启动一批保护项目。
抓好风貌特色专题研究和项目谋划,省厅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指导意见和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完善城乡一体化、生态城市建设、风貌街区建设、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综合体建设等方面标准和导则。各设区市全面启动专题研究,2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4月底前完成城市景观风貌近期建设规划,建成并不断充实重点项目库;6月底前,完成入库项目的详细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抓好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区特色塑造,旧城改造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保护、修复、整治、更新的有机结合。新区建设要传承历史文脉,加快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打造近水、亲绿、宜人的开敞空间。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廊坊、衡水完成城市原点标志建设。
抓好规划实施,建立省级监督、市县控制、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落实规划设计。强化“五线”制度执行,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制度,重点查处一批未取得规划许可、擅自变更规划、违规调整容积率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化完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和沿海城市带发展规划。
(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各市都要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大幅度提高支路网密度,尽快打通丁字路、断头路,加强快速路与其他城市道路的有机衔接,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加快集中供热、管道燃气、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政综合管沟建设,每个市至少建成一个示范项目。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个市至少谋划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深入实施“十小便民设施”工程,尽快提升供给能力。加强商贸设施和各类园区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商务区、商业步行街区、商业综合体、金融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各类园区配套设施。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抓好百项重点工程,打造城市亮点工程。
(四)突出园林绿化,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加大园林城市创建力度,尚未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的积极创建,已建成的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秦皇岛、邯郸、廊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邢台、沧州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开展“万株大苗绿城市”、立体绿化等工作,推进园林绿化重点项目。着力完善生态功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含金量”。继续推进绿道绿廊建设,年内每个设区市建成不低于60公里,建成项目开展统一标识工作。
(五)开展城建绿色行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颁布绿色建筑技术标准,编制被动房(低能耗)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应用技术规程。推进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应用,开展技术认定、标准配套和试点工作。严格执行新建建筑100%安装热计量装置的规定。所有新建建筑和完成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全部实行热计量收费。推广新能源、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做好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制定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推进北戴河新区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中德技术合作低能耗建筑示范基地建设。每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绿色小区。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加快保定、承德两市中转平台建设。抓好计划内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重点整改运行不正常的污水处理厂,完成已建垃圾填埋场等级评定。积极推进餐厨垃圾管理,配合做好北戴河及相邻地区海域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制定《河北省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完成“4+1”生态城市专项规划和近期重点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
(六)治脏、治乱、治堵,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省厅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三治”工作方案,今年以“治脏、治乱”为主,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扎实开展“鲶鱼行动”,实行每月一期简报、每两月一次调度、每市一处媒体曝光台、每年一次评估考核工作制度。完善和拓展数字规划、数字城管、数字住房、数字建筑市场平台,充实地上地下空间信息、市政设施信息、房屋产权产籍信息、企业信息、项目信息等数据库,实现规划、建设、房管和城管部门信息共享。加快县级市、环首都及沿海县(市)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石家庄市按部里要求实现联网。全省统一的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年底试运行。
(七)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制定《河北省幸福乡村规划设计导则》,按期完成新增新民居示范村庄的规划编制,重点指导环首都县(市)做好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建立档案,公布名录,启动部分历史建筑修缮,主要街道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加强技术培训和施工现场巡查监督,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检测,推广节能体系。推进村镇两厂(场)建设,年内确保列入计划的镇污水处理厂70%以上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建设项目60%以上开工建设,试点县(市)垃圾处理场20公里范围内村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
(八)继续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严格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石家庄继续实行限购政策。落实商品住房销售现场巡查制度,建立健全新建商品房、存量房交易合同网上备案制度。依法查处违规开发销售、虚假广告、哄抬房价等不法行为,开展违规预(销)售专项治理。各地尽快建立健全房屋征收机构,明确职责,依法开展房屋征收拆迁,开展城镇房屋拆迁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妥善化解矛盾。启动设立维修资金管理机构试点、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招投标试点,推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探索解决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的长效机制。
(九)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建筑业。出台《加快推进建筑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支持重点企业以保险、担保等方式提供工程质量保证。建立工程创优激励补偿机制。完善驻外建筑队伍服务机构网络,培育新的热点市场,支持企业与央企或国际工程承包商合作拓展境外市场。建立健全建筑企业信用综合评价制度,开展建筑工程虚假招标投标专项治理,推进招投标交易中心大平台建设。全省发放建筑劳务实名卡50万张以上。
(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出台河北省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程、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手册。开展保障性住房、大型基础设施、中小学校舍等质量专项巡查。加快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和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实行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量化考核。在施工围挡、垃圾清运、扬尘治理上下功夫,提高文明施工水平。以深基坑、高支模、起重设备、建筑扣件、脚手架、密目网等重点,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围绕质量责任体系、内控实验室人员和设备等,开展预拌商品混凝土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围绕健全制度、提高素质、规范收费行为等,开展建设工程监理市场专项整顿。推行住宅建筑装修一体化。扎实做好援疆工作,完成库尔勒河北小区、和硕河北新村、焉耆河北幸福花园三个项目的后续工程,建好巴音学院实训楼项目。
(十一)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加紧修订《河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等地方法规,加快《河北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河北省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的立法进程。实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集中力量理旧案、清重案、防新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和岗位教育。以强化城市管理,改善公用事业服务,解决房屋拆迁遗留问题等为重点,扎实开展行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规划、招投标、公积金、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领域预防腐败和专项治理。
第五篇:2022年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2022年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要点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全会精神,认真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体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任务,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为突破,着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升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水平,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篇章。
一、全面加强建设
强化思想建设。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干精神。坚持新时代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心走实,坚定捍卫“确立”,坚决做到“维护”。
夯实建设工作基础。压紧压实工作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制度,推动工作提档升级,着力建设模范单位。扎实推进星级基层支部建设。加强支部建设,推动业务深度融合。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学习规章制度,常态化组织建设教育,持续开展警示教育周活动,严格执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积案化解工作,树立住建系统良好形象。
二、提升住房工作水平
稳定房地产业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市场调控目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指导各地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科学调控,推动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月度监测、季度评价、考核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底线管控和房地产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出台《意见》,全区筹集和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
三、推进绿色城镇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更新行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