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时间:2019-05-14 14: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才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东坡志林》 苏轼

二、(1)念 / 无与乐者

(2)怀民 / 亦未寝

(3)盖 / 竹柏影也

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

3.清澈透明 4.只是

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三篇:秋月冬雪 闲人痴情——《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秋月冬雪

闲人痴情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新都中学

谭海鹏

《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同为写景佳作,一描秋月,一绘冬雪。同收入鲁教版七年级下册。它们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自然挚朴,不事雕琢,却足以打动后人,为之动容。

两文同以交代时间开篇。苏文《记承天寺夜游》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而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 是日,更定”。无独有偶,两人观景的时间都在夜晚。还有一个现象,写景类散文开篇交代时间也很常见,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但像这两篇文章交代如此详细,尚不多见。尤其这样的短文,更应惜字如金。为什么作者如此处理?试想一生中的某一天,倘能清楚地记入诗文,那么这一天一定是令他记忆深刻、不敢忘却的。苏轼“也好,张岱也罢,一个背着“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耻辱,一个负着国家灭亡,忠义破碎的失落。这样的日子,怎能不令他们刻骨铭心!尤其是张岱,当明朝已被载入历史,他还毅然使用明代皇帝的年号,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不同的是,苏轼寻友共赏月色,而张岱则驾舟独观雪景。赏景的原因,一个“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个则没有提及。我们知道,苏轼与“月”有着不解的情缘。在密州的仲秋之夜,他与月对话:“明月几时有?”质问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接着也就释然:“月有阴晴圆缺,”并发出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写作《记承天寺夜游》的前一年(1082年),苏轼浏览赤壁,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散文《赤壁赋》。词作的最后一句,作者流露出一丝的失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赋》中更是通过假托的苏子与客的问答,赋予“风”“月”以深刻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写景。两人的写景功夫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先看苏轼眼中之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十八个字,写尽了月色的皎洁、澄澈、空灵。全句运用比喻,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物我两忘,亦真亦幻的美妙体验。而张岱眼中之雪景则至简至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无一处修饰,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寥寥数笔,于浩渺旷远的空间显示出人的微不足道。秋月明朗,冬雪凄迷,景色各异,也许隐约透露出两人不同的世界观。

文末,苏轼自谓“闲人”,而舟子则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此处的“闲”和“痴”可作为两文的“文眼”解读。秋夜观月,而非仲秋。寒冬赏雪,竟在更定。闲人痴情,可见一斑。遥想当年照耀承天寺的那轮明月,是否也曾照着张岱独酌;而张岱冬日赏雪的苏堤,也一定留下了东坡的足迹。恍惚中,仿佛看到两人穿越了时空,于清风明月间交谈,于茫茫白雪中对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也只有这一轮高悬苍穹的明月,和那一片被雪覆盖的厚土,看得透苏轼,读得懂张岱。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 例如:(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 罢了”(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5)、“月色入户”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 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 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 元丰六年 → 解衣 → 月色 → 欣然(喜悦)→ 念(微憾)→ 遂(激动)→ 寻(急切)→ 亦(心有灵犀)→ 相与步(悠闲)→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 何处 → 但少闲人

九、结束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寻友 赏月 景——月色 竹柏 情——乐观 豁达

下载《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 一、 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2017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巩固卷(总分67分) 一、 文学常识 (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

    记承天寺夜游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说明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