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综合题库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教育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B)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A)A.永恒性B.历史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4.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A)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C)A.生物界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6.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B)
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 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B)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8.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D)A.教育规模的限制 B.学生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1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5.教育是一种(C)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1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17.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B)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8.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A)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20.《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21.《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2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C)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3.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2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A)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A)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 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B)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学校的出现 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D)A.生物起源说 B.模仿起源说 C.游戏起源说 D.教育起源于劳动
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C)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A)A.学校 B.家庭 C.集体劳动 D.职业教育
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C)A.家庭的出现 B.部落的形成 C.学校的出现 D.专职教师的出现 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B)A.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 B.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C.为社会稳定服务 D.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A)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大众教育
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B)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 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A)A.二战以后 B.二战以前 C.中世纪开始 D.16世纪以后 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B)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C)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D)A.就业为主 B.人的发展为主 C.技能训练为主 D.升学为主 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是(A)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通教育 D.双轨制教育
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A)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6.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D)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C)A.夏朝以后 B.商朝以后 C.西周以后 D.春秋战国以后
1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A)A.六艺教育 B.儒家经典教育 C.程朱理学教育 D.四书五经教育 19.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C)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20.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行(B)A.选士制度 B.科举制度 C.铨选制度 D.荐举制度
21.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D)A.黄老思想 B.儒家思想 C.杨朱思想 D.程朱理学 22.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B)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23.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是在(C)A.1902年 B.1895年 C.1905年 D.1860年
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D)A.僧侣祭司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首陀罗种姓
25.“以僧为师”,“以(书)史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D)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6.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A)A.文士学校 B.学士学校 C.私立学校 D.公立学校 2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B)A.古代斯巴达 B.古代雅典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28.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C)A.20世纪上半叶 B.20世纪下半叶 C.19世纪以后 D.19世纪以前 29.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D)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末 D.20世纪60年代
3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A)A.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C.教育活动民主化 D.教育内容民主化 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C)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2.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C)A.忠 B.孝 C.仁 D.义
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的是我国古代(C)。A.孔子 B.孟子 C.墨家 D.苟子
3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A)A.《学记》 B.《中庸》 C.《论语》D.《尚书》
35.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B)A.愤 B.悱 C.启 D.发 3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D)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37.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B)A.苏格拉底的思想 B.柏拉图的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D.维多里诺的思想
38.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B)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D)A.裴斯泰洛齐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40.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4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B)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4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A.洛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康德 43.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是夸美纽斯的(B)A.《教育漫画》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学讲授纲要》
4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C)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45.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A)A.杜威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蒙田 46.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C)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47.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C)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48.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B)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9.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C)A.1979年 B.1980年 C.1993年 D.1998年
50.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B)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D.跨世纪园丁工程1.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3.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6.《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7.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8.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9.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12.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13.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14.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6.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7.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8.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9.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0.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1.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3.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1.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A)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制度 C.科技 D.文化
2.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C)A.1982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90年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B)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4.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D)A.参加政治决策 B.制造舆论 C.促进民主 D.培养人才
5.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A)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弱化作用 D.毫无关系 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7.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D)A.政治 B.文化 C.民主思想 D.生产力水平8.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C)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后
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B)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柯尔伯格
10.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11.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12.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B)A.口耳相传 B.教育 C.文字 D.媒体 13.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A.人力资本 B.经济资本 C.社会资本 D.自然资本
14.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B)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15.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A)增长的贡献。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总产值
1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A)A.33% B.25% C.66% D.70%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18.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C)A.学校领域 B.社区领域 C.教育过程 D.学习过程 19.据统计,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说明教育具有(B)A.科学知识再生产 B.科学研究功能 C.推进科学体制化 D.第一生产力
20.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A)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21.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B)更加受到关注。A.个别化 B.个性化 C.全民化 D.全面化
2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D)的培养。A.辨别能力 B.接受能力 C.分析能力 D.创新能力
23.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这些内容属于(C)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校园文化
24.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A.思维方式 B.道德 C.知识信息 D.价值观 25.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A)A.有系统的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6.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B)A.保存文化 B.整理文化 C.承传文化 D.创新文化 27.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C)的巨大影响。A.道德 B.情感 C.价值取向 D.统治思想
2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29.《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30.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B)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C)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A.智商 B.情商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9.身体或一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D)A.发展周期 B.适应期 C.成熟期 D.发展关键期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A)A.遗传 B.成熟 C.生理素质 D.心理素质 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C)A.大环境 B.小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A)的特殊性。A.主体 B.环境 C.对象 D.目的
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C)A.额外的价值 B.附加的价值 C.延时的价值 D.通用的价值
24.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D)A.人的个性 B.人的力量 C.人的潜能 D.人的价值
25.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C)A.力量 B.价值 C.潜能 D.个性 26.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A)A.精神的力量 B.身体的力量 C.物质力量 D.潜在力量
27.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A)A.共同性 B.差别性 C.主动性 D.地域性
28.在人生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C)A.中年期 B.青年期 C.少年期 D.儿童期
29.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D)A.“生理断乳期” B.青春期 C.起飞期 D.“心理断乳期”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D.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B)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市场经济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5.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B)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B)A.1911年 B.1912年 C.1921 年 D.1949年 7.美育又可以叫做(C)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课外体育锻烁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9.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是(D)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C)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2.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C)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6.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C)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D)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8.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C)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0.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的是1905年颁布的(B)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2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年限是(C)A.6年 B.8年 C.9年 D.12年 24.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1.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A)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理念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对(B)具有指导意义
A.部分学校 B.所有学校 C.高等教育 D.基础教育 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C)A.教育理念 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C)A.教育理念的诞生 B.教育目标的产生 C.教育目的的实现 D.教学目标的实现 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B)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C)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D)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是(C)A.夸美纽斯 B.卢梭 C.培根 D.洛克
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A)A.蔡元培 B.陶行之 C.胡适 D.晏阳初
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B)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B)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培养国家精神 D.文明教育
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A)和培养国家精神。
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绅士教育 D.文明教育
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B)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C)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B)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C)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下列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A.生理和心理上 B.情感和意识 C.认真和情感 D.气质和性格 2.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D)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团结协作 D.为人师表 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B)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4.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C)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B)A.衣着整洁 B.言行一致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C)A.6~11岁 B.7~12岁 C.11、12~14、15岁 D.12、13~15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A)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A.人的集合 B.物的集合 C.知识的集合 D.人、财、物的集合 2.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C)的关系。A.教师之间 B.学生之间 C.师生之间 D.领导和教师之间
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D)这一大类。
A.事业单位负责人 B.办事人员 C.服务业人员 D.专业技术人员
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C)A.单一化 B.专业化 C.多样化 D.复杂化
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C)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6.(B)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A)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D.较强的感染力 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C)A.学习能力 B.教育能力 C.科研能力 D.管理能力 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D)A.确立社会主流思想 B.传播统治者的意志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A)A.人的发展 B.普及义务教育 C.教育内容确定 D.普及中等教育 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D)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 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 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 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C)A.我国《宪法》 B.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D.我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B)A.安全的权利 B.生存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4.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A)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C)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D)A.人格平等 B.充分接受知识 C.主导地位 D.自主发展 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B)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C)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 2.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B)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3.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4.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7.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9.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B)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lO.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特征(C)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11.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C)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D)A.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B.各因其材--特殊性 C.人不知而不愠-巩固性 D.开而弗达 14.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B)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15.“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C)著作中。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劝学篇》 16.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D)A.认识过程 B.发展过程 C.智育过程 D.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7.中小学“双基教育”是指(B)的教学。
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18.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A)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19.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C)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2O.《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中应贯彻(B)原则。A.因材施教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22.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B)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3.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的(A),它是靠教师来使用的。
A.辅助手段 B.基本手段 C.主要手段 D.重要手段 24.课堂教学是教学的(C)
A.一般组织形式 B.特殊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25.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6.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C)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2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B)三种教学计划。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28.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 D.成绩考评 3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3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3.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C)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34.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是(A)
A.发展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B)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A)A.“形式教育”学派 B.“实质教育”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行动主义”学派
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C)A.“形式教育”学派 B.“主知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B)A.概念和原理的习得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行为方式的养成 D.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4.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D)的统一。
A.课内与课外 B.班级与小组 C.集体与个别化 D.共性与多样性
5.(C)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A.班级活动 B.学术讲座 C.教学 D.教师教育 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B)A.依据 B.基础和实践 C.平台 D.资源
7.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D)A.教学的作用 B.教学原则 C.教学策略 D.教学任务
8.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A)A.技能 B.知识 C.智力 D.动作
9.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C)A.经验 B.能力 C.技巧 D.学力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D)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11.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B)A.智力 B.体力 C.劳动能力 D.爆发力
12.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D)的基础之上。A.学校教育 B.自我意识 C.认识交往 D.科学知识
13.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A)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系统性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于(C)A.《孟子》 B.《大学》 C.《礼记·中庸》 D.《论语》 15.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B)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6.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C)A.经验论 B.儿童中心论 C.唯理论 D.实质教育论
17.(A)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18.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C)A.柏拉图 B.华生 C.杜威 D.康德
1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D)A.交往活动 B.教育活动 C.课堂活动 D.认识活动
2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D)A.有领导的认识 B.认识的教育性 C.认识的交往性 D.认识的间接性
21.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A)A.社会性 B.职业性 C.群体性 D.主体性
2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凯洛夫
23.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D)的指导下进行的。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学校 D.教师 24.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C)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25.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D)A.直接经验 B.个人经验 C.实践经验 D.间接经验 2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A)A.直接经验 B.个人实践 C.教师教学 D.社会阅历
27.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B)的高低。A.接受能力 B.智力水平C.理解能力 D.应变能力
28.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C)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体能动性 D.必然性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D)的结果。
A.成熟 B.环境变化 C.青春断乳期 D.教师主导
30.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C)A.接受式学习B.指导性学习C.探究式学习D.开放式学习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2.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C)A.检查知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3.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D)A.教师尽快成熟 B.学生更容易升学 C.培养教学名师 D.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3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D)A.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教学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教学
3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A)的要求。
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36.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B)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37.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C)A.师生沟通 B.校园文化 C.学生发展 D.校园环境 38.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C)A.追求目标 B.理论思路 C.核心问题 D.前提条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B)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机制 D.教育体制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C)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D)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B)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6.读书指导法属于(A)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7.参观法属于(B)教学方法。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B)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C)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D)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D)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现代教学提倡以(A)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A.系统 B.整体 C.发展 D.变化
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C)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陶行知 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B)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C)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D)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C)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A)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A.20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24.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B)A.道尔顿 B.柏克赫斯特 C.贝尔 D.文纳特卡
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C)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26.(A)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C)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D)的观点。A.班级教学理论 B.分组教学理论 C.小队教学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B)来划分。A.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 C.教学效果 D.教学过程
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C)A.课的类型 B.课的程序 C.课的结构 D.课的步骤 32.(B)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测验
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D)三个阶段。A.“明” B.“通” C.“练” D.“化”
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D)A.教学过程 B.教学任务 C.教学形式 D.教学评价
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B)的功能。
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A)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B)和绝对性评价。A.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C)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D)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A)的特点。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B)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D)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实践锻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教育法 6.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C)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7.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D)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8.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A)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C)A.品德判断 B.品德认识 C.品德知识 D.品德情感 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著名德育原则是(B)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1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C)的成功教育经验。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7.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B)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8.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C)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19.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和(D)A.劳动教育 B.理想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品质教育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B)A.现实性 B.可能性 C.内在动力 D.生理成熟性 21.对人的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是(D)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方式
2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23.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C)A.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闭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 2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A)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D)A.知行统一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6.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称为(C)A.语言说理法 B.品德评定法 C.形象感染法 D.实际训练法 27.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属于(C)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28.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A)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 D.动力作用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D)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B)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A)A.德育目标 B.德育原则 C.德育过程 D.德育内容
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B)A.德育客体 B.德育主体 C.德育载体 D.德育内容
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C)A.德育主体 B.德育客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D)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A)A.道德认识 B.道德方法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C)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B)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途径 D.德育行为
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C)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A)A.品德评价法 B.品德修养指导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理教育法
13.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B)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C)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D)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A)的基本教育原则。A.马卡连柯 B.舒尔茨 C.苏霍姆林斯基 D.蔡元培 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D)A.劳动教育 B.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B)的观点。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华生 D.裴斯泰洛齐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A.道德原则 B.道德方法 C.德育过程 D.道德信念
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C)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于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D)一书中。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普通教育学》 D.《道德教育论》 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B)A.合作精神 B.意志自由 C.同情心 D.正义感
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B)A.《道德教育论》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C.《学校与社会》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A)为标准。A.社会利益 B.个人利益 C.学校利益 D.团体利益 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C)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6.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D)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康德 D.杜威
27.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A.班杜拉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费尔巴哈
28.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C)A.班杜拉 B.麦克唐纳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29.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A),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诱惑的抗拒。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30.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D)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沃尔斯特 D.米切尔
3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A)A.柯尔伯格 B.杜威 C.涂尔干 D.马卡连柯
32.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C)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33.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D)的道德教育思想。A.米切尔 B.杜威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1.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A)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 D.教育组织形式 2.为课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的是(D)A.思想教育 B.生产劳动 C.文化知识 D.课外教学 3.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D)A.集会活动 B.文、体表演活动 C.革命纪念日活动 D.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4.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D)A.团队活动 B.公益活动 C.校外活动 D.课外活动
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育相比较更有利于(B)原则的贯彻实行。A.教学相长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6.课外教育工作是(C)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7.“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出自(A)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劝学篇》 8.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是(C)A.夏令营 B.春游 C.文艺汇演 D.冬令营 9.属于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是(B)A.少年之家 B.少年宫 C.儿童乐园 D.少年科学技术站 1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C)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A)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12.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B)A.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控制制定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师生活动具有互动性 D.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
1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A.在课程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14.全国高校的最高学生会组织是(B)A.共青团中央 B.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C.学生自治会 D.学生联合会 15.我国建国后成立的少年儿童组织是(C)A.劳动童子团 B.共产主义儿童团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抗日儿童团 16.在时间上,家庭教育是(A)A.从儿童出生开始 B.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 C.在儿童进入小学后结束 D.在儿童进入中学后结束 17.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D)A.文化修养 B.思想修养 C.文化和思想修养并重 D.因人而异
四、判断题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是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学校教育应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10.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1.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12.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13.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14.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15.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16.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7.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18.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该是特殊性
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 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9.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4.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7.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12.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
√)(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10.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1.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1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1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14.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15.现代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3.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人而异,不受其他条件的制约。(×)4.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缺陷,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教学组织形式。(×)5.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6.教学评价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8.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9.贯彻客观性教学评价原则,就是指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1.德育就是政治教育。(×)2.德育只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具有继承性。(×)3.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5.德育方法仅指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6.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知情意行无固定顺序 7.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8.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10.德育的全民性仅仅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11.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以我国德育仅对国内社会开放,不能对国际社会开放。(×)12.传统德育教育中“强灌”的方法还是有坚持的必要。(×)13.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与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第二部分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是哪一位心理学家(C)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华生 3.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C)
A.1789年 B.1798年 C.1879年 D.1897年 4.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5.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C)
A.弗洛伊德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6.“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任选一个,并把他培养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持这种观点是(A)
A.行为主义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7.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C)
A.心理试验中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B.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出版
c.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D.安德森的《认知结构》的发表 8.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是(B)
A.班杜拉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C)
A.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 B.动物独有的 C.人类特有的 D.无条件反射 10.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是(B)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1.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A)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2.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A)
A.精神分析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13.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A)
A.考夫卡、苛勒 B.斯金纳、皮亚杰 C.詹姆斯、杜威 D.马斯洛、罗杰斯 1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心理过程(C)A.记忆 B.意志 C.兴趣 D.情绪 15.表达人的心理过程内容的是(C)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16.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个性心理特征(C)A.动机 B.理想 C.能力 D.世界观 17.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B)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1.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D)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2.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C)A.代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B)A.感觉 B.知觉 C.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 4.痛觉属于(A)
A.皮肤感觉 B.内部感觉 C.知觉 D.触压觉 5.关于动觉的说法正确的是(B)
A.人的一种知觉 B.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的一种内部感觉 C.人在运动中产生的反映外界状态的一种感觉 D.反映人的运动状态的一种皮肤感觉 6.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A)A.感觉 B.知觉 c.刺激 D.表象 7.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种现象是(D)
A.视觉的暗适应 B.视觉的对比 C.视觉的感受性 D.视觉的明适应
8.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A)A.联觉 B.感觉的同时对比 C.感觉的代偿 D.差别感受性
9.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是(B)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代偿 C.感受能力的差别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0.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是(D)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1.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D)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12.感觉是对(D)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
13.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被称做(D)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4.两个静止的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的邻近部位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叫(B)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动知觉 D.自主运动
15.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C)
A.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17.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B)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18.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A)A.空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距离知觉
19.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C)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20.“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A)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注意是一种(B)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C.感知活动过程 D.思维活动过程
2.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这是知觉的(C)
A.大小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c.形状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3.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这种现象是(A)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效刺激物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B)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5.作为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的是(A)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像
6.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是指(A)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整合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B)
A.选择性和整合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维持性 D.指向性和选择性
8.喧嚣的闹市中,大声的叫卖未必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因为(D)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的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选择性的结果 9.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性注意 10.公共汽车司机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的现象是(B)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范围1.适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B)
A.3~6个组块 B.5~9个组块 C.6~8个组块 D.7个组块
2.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并提出遗忘曲线的是(A)A.德国的艾宾浩斯 B.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 C.德国的冯特 D.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 3.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B)A.思维 B.表象 C.注意 D.联想
5.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下列哪种干扰的影响(C)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单一抑制 6.保持时间为0 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B)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
7.有预定目的、任务又自觉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的识记,称之为(A)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8.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D)A.思维 B.想像 C.注意 D.复述
9.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B)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0.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C)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1.在情绪的沙赫特辛格理论中,有一个情绪唤醒模型,这个模型的工作系统包括几个亚系统。(B)A.2 B.3 C.4 D.5 2.基本的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是基本的情绪分类(D)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嫉妒
3.情绪状态根据强度和持续时间分成三类,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C)A.心境 B.激情 C.理智感 D.应激
4.下列情绪的性质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是很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5.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会捧腹大笑,恐惧的时候会紧缩双肩,紧张的时候会坐立不安,这些现象都指的是情绪表达方式中的(B)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和手势 C.言语表情 D.感觉反馈 6.在各种情绪的理论中,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的产物的是下列哪一种理论(A)A.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B.康侬 巴德的情绪理论 C.沙赫特 辛格的情绪理论 D.阿诺德的“评定 兴奋”说
7.在各种情绪的理论中,强调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的理论是下列中的哪一个(B)
A.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B.康侬 巴德的情绪理论
C.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D.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8.一个高中生高考被录取了,他在一段时间内会体验到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是受到下列哪种情绪状态的影响(B)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9.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后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这些都是属于情绪状态中的(D)A.应激 B.心境 C.热情 D.激情
lO.正常行使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C)
A.热情 B.心境 C.应激 D.激情 11.下列中哪一项是基本的情绪分类(A)
A.快乐 悲哀愤怒 恐惧 B.快乐 悲哀愤怒嫉妒 C.心境激情应激 D.快乐 悲哀愤怒惭愧 12.下列哪一项是情绪的外部表现(D)
A.脑电的变化 B.皮肤电的变化 C.呼吸的变化 D.面部表情 13.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14.压力与生理的应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哪一个不属于这三个阶段(B)A.警觉反应阶段 B.接受阶段 C.衰竭阶段 D.抗拒阶段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D)
A.安全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爱与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可划分为(B)
A.生理性和社会性 B高尚和低级 C.长远与短期 D.主导性和辅助性 3.根据需要起源不同,可将其划分为(A)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 C.爱与隶属需要 D.成就与交往需要
4.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B)
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5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6.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是(B)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7.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D)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强化 8.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是指(B)
A.竞争目标结构 B.合作目标结构 C.个别化目标结构 D.成就结构1.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稳固的动作系统是(D)
A.动力定型 B.能力 C.练习D.技能 2.数学课上,为了更好地形成智力技能,教师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这是给学生提供(A)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3.技能的活动方式是(A)
A合乎法则的 B.不随意运动的 C.遗传获得的 D.知识经验的
4.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5.智力技能的特点是(B)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6.动作缓慢,动作之间不协调,视觉控制占绝对主导,常感到紧张等活动方式属于(B)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整合阶段 D.操作熟练阶段
7.动作灵活、稳定、正确、动作高度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消失,动觉控制占主导地位,紧张感逐渐消失等活动方式属于(C)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整合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操作模仿阶段
8.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的阶段是(A)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操作定向
9.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C)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D)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1.能力在量方面的差异表现在(B)
A.不同的特殊能力上 B.能力的类型差异上C.完成活动的速度上 D.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上 2.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个人的禀赋的能力是(B)A.晶体能力 B.流体能力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3.由后天的学习而决定的,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是(C)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晶体能力 D.流体能力
4.一个好的测验,在编制时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这个标准化的最后一个步骤是(D)A.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 B.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 C.施测程序的标准化 D.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5.一份好的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这个测验的(A)一定高。A.效度 B.标准化度 C.信度 D.精密度
6.一些国家的孩子进入育婴院后,因其教育条件差,往往失去了与成人进行社会交际的机会,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智力一般要比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差,这是因为他们能力形成的(D)条件不一样。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学校教育的作用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早期经验的不同
7.有的整天和油漆打交道的油漆工人。能辨别400~500种不同的漆色,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受到了(A)的影响。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学校教育的作用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早期经验的不同 8.一个五岁的孩子的智龄是六岁六个月,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商是(D)A.85 B.100 C.115 D.130 9.在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中,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A)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晶体能力 D.流体能力
10.在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中,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因素是(B)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晶体能力 D.流体能力
11.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他认为智力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那么认识环境的能力属于(B)
A.自知智力 B.空间智力 C.逻辑数学智力 D.身体运动智力
12.在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中,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各个维度还有多种形式存在,则根据这些,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C)种。A.130 B.140 C.150 D.160 13.在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中,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下面哪一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A)
A.智力活动的内客 B.智力的内在成分 C.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D.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14.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他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把比率智商改成了离差智商,如果某施测团体的平均得分为70分。标准差为5,而某人得分是80。那么这个人的智商是(C)A.110 B.120 C.130 D .40 15.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操作分量表不包括(D)A.拼凑 B.译码 C.事物组合 D.回忆 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交能力(B)
A.组织管理能力 B.记忆力 C.言语感染力 D.处理意外事故能力 17.最早科学编制的智力量表是(C)
A.瑞文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c.斯坦福 比奈智力量表 D.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18.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A)
A.遗传因素 B.早期营养 C.教育 D.所处的环境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什么作了最好的诠释(B)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2.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什么气质类型的特点(A)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1937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C)A.卡特尔 B.塔佩斯 C.奥尔波特 D.霍兰德
4.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5个时期。性蕾期的时间段是(A)
A.3岁至5或6岁 B.18个月到3岁 C.6岁持续到12岁 D.出生持续到大约l8个月 5.下面哪一种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D)
A.罗夏克墨迹测验 B.句子完成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6.这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这种人格类型属于霍兰德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C)A.研究型 B.艺术型 C.现实型 D.社会型 7.谁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B)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斯普兰格 D.荣格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的标准包括: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等,请问这些标准一共有几条?(C)
A.13 B.14 C.15 D.16 2.心理治疗的传统中有三大理论体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三个理论体系的是(D)A.精神分析疗法 1 B.行为疗法 2 C.人本主义疗法 3 D.结构主义疗法 3.青少年的性意识的发展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下列四项中哪一项是这三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B)A.疏离与排斥 B.关注与接近C.追求与爱恋 D.探求与了解
4.心理咨询中的基本原则有很多,下列几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A)
A.促进当事人成长原则 B.耐心倾听与细致询问原则 C.理解支持原则 D.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的原则
5.行为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下列哪一项属于他们通常所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D)A.让当事人自由联想 B.疏导宣泄 C.以当事人为中 D.系统脱敏疗法
6.行为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很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他们通常所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C)A.强化、惩罚和消退治疗法 B.厌恶疗法 C.支持疗法 D.系统脱敏疗法
7.我们要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也要把握一定的度,那么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原则应该是
(A)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互相接纳
8.心理咨询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那么通过医院或咨询中心的心理门诊来进行的心理咨询是属于(D)
A.信函咨询 B.小组咨询 C.现场咨询 D.面谈咨询 9.首先提出“行为治疗”概念的心理学家是(B)A.罗杰斯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lO.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哪一项是人本主义疗法经常采用的(A)
A.当事人中心疗法 B.认知家庭作业 C.系统脱敏疗法 D.强化、惩罚和消退疗法
11.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本主义疗法经常采用的(D)A.当事人中心疗法 B.交朋友小组 C.支持疗法 I).非理性信念的辨析
12.电话咨询是指通过电话为求询者提供帮助和咨询。通常由咨询机构开设专线,主要用于危机干预。那么电话咨询是属于心理咨询中的(B)
A.直接咨询 B.间接咨询 C.面谈咨询 D.小组咨询
13.下列各项选择中,哪一项不属于青少年主要的人际关系(B)A.朋友关系 B.亲子关系 C.合同关系 D.师生之间的关系
14.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哪一项属于精神疗法经常采用的(A)
A.自由联想和疏导宣 B.强化、惩罚和消退疗法 C.当事人中心疗法 D.支持疗法 15.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那么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精神疗法经常采用的(D)A.自由联想与疏导宣泄 B.领悟疗法 C.暗示疗法 D.支持疗法
16.心理咨询一般可以分为五个步骤,请问关键的第一个步骤是下列中的(A)A.和来访者建立关系 B.向来访者了解情况 C.帮助来访者分析诊断 D.结束咨询 17.强调提供给患者支持性的情感氛围,而治疗的步骤和方向由患者自己决定。这样的
疗法是(A)A.当事人中心疗法 B.领悟疗法 C.暗示疗法 D.支持疗法 18.运用言语交流来增强患者的个人自我认识,使其人格与行为达到健康状态的方法是(B)A.当事人中心疗法 B.领悟疗法 C.暗示疗法 D.支持疗法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2.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B)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3.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C)A.教学媒体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A.学生 B.教师 C.教学过程 D.学习过程 5.教学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A)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6.教育心理学形成于(A)年。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D.1879年 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A)年。
A.1879年 B.1903年 C.1913年 D.1924年 8.心理学的缔造者是(B)A.桑代克 B.冯特 C.斯金纳 D.布鲁纳 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冯特 B桑代克 C.苛勒 D.华生
10.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B)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他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大纲》 11.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B)出版的《教育心理学》。A.乌申斯基 B卡普切列夫 C.列昂节夫 D.鲁宾斯坦
12.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确立了学科体系的是(A)在1903年发表的《教育心理学》。A.桑代克 B冯特 C.华生 D.苛勒 13.在教育心理学看来,(B)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A.教学内容 B.教学环境 C.教学媒体 D.教学过程 14.初创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内容多是以(C)的原理阐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A.儿童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1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5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A C E)A.如何教 B如何管理 C.怎样学 D.怎样评价 E.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一系统包含(ABCDE)要素。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3.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由一些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ABD)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管理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E.认识过程 4.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CD)A.年龄差异 B.智力差异 C.群体差异 D.个体差异 E.性格差异 5.教学媒体包括(ABCDE)A.书本 B.录像 c.图片 D.教师 E.计算机网络 6.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主要涉及(ABCD)方面。
A.敬业精神 B专业知识 C.专业技能 D.教学资格 E.职业要求 7.教学环境包括(DE)A.基础条件 B.师生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物质环境 E.社会环境 8.教学的物质环境包括(ACE)A.课堂自然条件 B.师生关系 C.教学设施 D.上下级关系 E.空间布置 9.教学的社会环境包括(ABDE)A.课堂纪律 B课堂气氛 C.教学设施 D.师生关系 E.同学关系 10.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ACDE)作用。A.描述 B.验证 C.解释 D.预测 E.控制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D)。A.蜜蜂采蜜 B.猴子练习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2.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B)。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3.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C)。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
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进行的分析,这种学习属于(C)。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5.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A)。A.规则学习B概念学习C.辨别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6.小丁原来很怕见陌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丁身上发生了(C)学习。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言语信息 7.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A.桑代克 B.华生 C.苛勒 D.加涅
8.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A)创立的。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宾斯坦
9.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C)。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1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B)。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11.“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什么现象?(A)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1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B)。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13.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B)。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获得
14.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D)。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5.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C)。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1.根据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内涵包括(ACD)。
A.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短暂的 C.学习是反复经验引起的 D.学习是身心成熟的结果 E.学习引起的变化是持久的 2.学生学习的内容有(ABCDE)。
A.知识技能的掌握 B.学习策略的掌握
C.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D.道德品质的培养 E健康心理的培养 3.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不同的类型(ABCD)。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E.行为训练 4.我国心理学家一般将学习分为(ACE)。
A.知识学习B.经验学习C.技能学习D.动作学习E.行为规范学习5.联结学习理论认为(ABCE)。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 B.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C.强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E.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6.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CE)。
A.桑代克 R布鲁纳 C.斯金纳 D.加涅 E.巴甫洛夫 7.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提出的基本规律是(ACE)。
A.效果律 B.强化律 C.练习律 D.消退律 E.准备律 8.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AE)。
A.获得与消退 B.正强化与负强化
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D.惩罚 E.刺激泛化与分化 9.斯金纳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AC)。
A.应答性行为 B.习得性行为 C.操作性行为 D.强化行为 E.消退行为 10.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ABCE)。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E.惩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括号内.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C)。A.既定疑点 B.理论假设 C刺激情境 D.给定途径 2.“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A)的问题。A.有结构 B.无结构 C.创造性 D.认知性 3.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C)的问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 .有结构 D.无结构
4.“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的问题属于(B)的问题。A.有结构 B.无结构 C.一般性 D.认知性 5.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D)。
A.无目的的幻想 B.穿衣等自动化的操作 C.比较 D.发明创造
6.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A)。
A。发现问题 B.提出问题 C.分析问题 D.理解问题
7.人们经常借助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如画图表、路线图等表征问题,这是(B)的过程。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8.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D)的过程。A.问题结构 B.问题线索 C问题内容 D.问题空间
9.寻我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C)。
A.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10.将所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全部列举出来逐一尝试,虽可保证解决问题,但效率不高的解决问题方式是(D)。
A.研究式 B探索式 C.启发式 D.算法式 11.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方式是(B)。
A.推理式 B.启发式 C.算法式 D.演绎式
12.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B)。A 牢记题目内容 B 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3.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c)。A.形象思维 B 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直觉思维 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D)。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15.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则表明其思维的(A)越高。
A.流畅性 B.独创性 C.目的性 D.结构性 1.心理学家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ACE)。
A.给定的条件 B.不定的过程 C.要达到的目标 D.多变的方法 E.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2.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两类,即(AB)。A.有结构的问题 B 无结构的问题 C.创造性的问题 D.认知性的问题 E.一般性的问题
3.问题解决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ACE)。
A.目的性 B 结构性 C.序列性 D.主动性 E.认知性 4.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BD)。
A.认知性问题解性 B.常规性问题解决 C.发展性问题解决 D.创造性问题解决 E.理论性问题解决
5.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ABCE)四个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构建问题 E.检验假设 6.认识过程中影响着问题空间构造的因素有(ABCE)。
A.知识经验 B.注意 C.记忆 D.情感 E.思维 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ABC)。
A.问题的特征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定势与功能因素 D.负向迁移 E.个性特征
8.与新手比,专家具有如下特征(ABCDE)。A.专家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说明其记忆容量大 C.专家善于运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能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 9.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ACE)。
A.流畅性 B.认知性 C.变通性 D.序列性 E.独创性 1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ACE)。
A.环境 B.人际关系 C.智力 D.政治体制 E.个性 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体现的是(C)。A.创造性 B学会学习C学习迁移 D.学习动机 2.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A)。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C)。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D)。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D)。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属于迁移的(A)。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性迁移
【解析】同化性迁移是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正是这样一种迁移 7.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C)。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特殊性迁移 8.两种学习问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B)。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9.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A)。
A.顺应性迁移 B 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一般性迁移 10.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A)。
A.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1.被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的迁移理论是(A)。
A.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2.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B)。
A.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3.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C)。
A.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越高,迁移越容易发生,反之则不易。
14.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D)。
A.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15.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桑代克 B 贾德 C苛勒 D.加涅 1.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ABCD)。A.知识学习B.技能学习
C行为规范学习D.态度与情感学习E.气质迁移 2.迁移的种类有(ABCE)。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概念迁移与命题迁移 E.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3.垂直迁移的两种表现方式是(BD)。A由内向外的迁移 B 自下而上的迁移
C由外而内的迁移 D.自上而下的迁移 E.平行迁移
4.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概念对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影响属于(ACE)。
A.垂直迁移 B 水平迁移。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E.一般迁移
5.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ABCE)。
A.形式训练说 B 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认知结构说 E.关系转换说 6.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ABCDE)特性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A.清晰性 B稳定性 C.包容性 D概括性 E连贯性和可辨别性 7.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ACDE)。
A奥苏伯尔 B 班杜拉 C.安德森 D.加特纳 E.吉克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ACE)。
A.相似性 B 材料特性 C原有认知结构 D 教学途径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结构化是指材料内容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ACE)。
A.上下关系 B平行关系 C.并列关系 D相融关系 E.交叉关系 10.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是(AD)。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逆向迁移 D.自下而上的迁移 E.自上而下的迁移 1.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B)。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2.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C)。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A)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C)。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间接动机 5.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D)。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6.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B)。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7.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D)。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8.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学习动机是(C)。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动机 D.外部动机
9.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D)。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10.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B)。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11.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C)。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12.一般说来,由(A)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3.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A)。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5.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D)的动 机。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避免困难的倾向 D.避免失败的倾向 1.动机的功能有(ACE)。
A.激活功能 B.选择功能 C.指向功能 D.控制功能 E.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BD)。
A.兴趣 B.学习需要 C.态度 D.学习期待 E.学习自觉性
3.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ACE)。A.认知内驱力 B.直接的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间接的内驱力 E.附属的内驱力
4.小明为了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ACE)。A.低级动机 B.高级动机
附 C.外在的学习动机 D.内部的学习动机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5.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 6.韦纳把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ACE)。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内部归因与稳定归因
C.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D.可控制归因与稳定归因 E.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7.韦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ABE)。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量 D.运气好坏 E.身心状态 8.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ACE)。A.直接强化 B.归因强化 C.替代强化 D.效果强化 E.自我强化 9.期待包括(BD)。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10.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BD)。A.直接转变 B.间接转化 C.间接改变 D.直接发生 E.自然形成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B)构成。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经验和方法 D.认知策略 2.(A)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调节策略 3.在学习中,(A)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A.复述 B组织 C计划 D.调节 4.随意识记属于(B)策略。
A.组织 B.复述 C.精细加 D.计划
5.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尽可能避免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学习策略是(C)。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6.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D)。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7.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在主要内容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8.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9.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A)进行的。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10.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B)的记忆策略。
A.感知性 B 理解性 C.计划性 D.调节性
11.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2.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B)。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3.有人在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 日”时,改造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里学习者使用了(B)。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4.学习者有时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以加强记忆的学习策略是(C)。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5.创造一个故事,将所要记忆的信息编在一起的学习策略属于(C)。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1.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ABC)。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减少管理策略 D.教学设计策略E.学校领导策略 2.针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主要有(ACE)。
A.认知策略 B.模式再认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动作系列学习策略 E.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主要有(ACE)。
A.元认知计划策略 B 组织策略 C.元认知监视策略 D.复述策略 E.元认知调节策略 4.资源管理策略包括(ABCDE)。
A.时间管理策略 B 环境管理策略
C.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D 学习工具管理策略 E.社会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5.常用的复述策略有(ABCE)。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 排除相互干扰 C多种感官参与 D.提问 E.划线
6.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ABC)。
A.记忆术 B做笔记 C.提问 D.列提纲 E.画关系图 7.常用的组织策略有(BD)。
A.记笔记 B 列提纲 C.提问 D.画图形 E.生成性学习8.指导教学模式由(ABCDE)环节构成。
A.激发 B讲演 C.练习D.反馈 E.迁移 9.交互式教学模式要教给学生的学习策略有(ABCD)。A.总结 B提问 C.析疑 D.预测 E.评价 10.精细加工策略中可供运用的记忆术主要有(ABCE)。
A.谐音联想法 B.关键词法 C.视觉想像 D.做笔记 E.语义联想 1.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B)。
A.应有的责任感 B.积极的社会功能 C.应有的义务感 D.应有的道德面貌 2.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A)。A.情绪状态 B.意志状态 C.记忆状态 D.思维状态 3.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C)焦虑。
A.学习B行为 C.考试 D.适应
4.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是(B)。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5.(D)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A.抑郁 B.强迫 C.恐怖 D.焦虑
6.如果一个人确信某种紧张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A)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A.抑郁 B强迫 C.恐怖 D.紧张 7.抑郁症是由(C)造成的。
A.学校原因 B.家庭原因 C.心理原因 D.社会原因
8.小刘老怀疑自己的手脏,所以一天不停的洗手,这种行为属于(B)。A.强迫观念 B 强迫行为 C.强迫考虑 D.强迫焦虑
9.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这是(C)。A.强迫观念 B.强迫计数 C.强迫行为 D.强迫思维 10.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是(D)。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1.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D)。A.强迫症 B.依赖型人格障碍C.恐怖症 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C)。
A.家庭 B社会 C.学校 D.工作单位 13.治疗失眠可采用(D)法。
A.系统脱敏 B.行为疗法 C.自我暗示法 D.肌肉松弛法 14.(C)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A.观察法 B.自述法 C.会谈 D.强化法 15.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D),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克服障碍 D.学会调适 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ABCDE)A.焦虑症 B 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E.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2.焦虑症的表现是(ABCDE)。
A.紧张不安 B.忧心忡忡 C.集中注意困难 D.极端敏感 E.难以做决定 3.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有(ABCD)。
A.学业压力 B家长过高的期望值 C.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 D.学业多次失败的体验 E.社会竞争的加剧
4.抑郁症的表现是(ABCD)。
A 情绪消极 B.消极的认识倾向 C.动机缺失 被动 D 躯体上疲劳,失眠 E.生活的压力
5.恐怖症可分为(ACE)。
A.单纯恐怖症 B.焦虑恐怖症 C.广场恐怖症 D.抑郁恐怖症 E.社交恐怖症 6.睡眠障碍包括(ABCDE)。
A.失眠 B.过度思睡 C睡行症 D.夜惊 E.梦魇 7.认知测验包括(ABCD)。
A.智力测验 B特殊能力测验 C.创造力测验 D.成就测验 E.态度量表 8.评定量表的评定等级通常分为(ACE)。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E.7级
9.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ACDE)A 积极关注 B询问 C.尊重 D.真诚 E.同感 10.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ABDE)。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系统脱敏法 D.行为塑造法 E.示范法 1.(A)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 B态度 C道德 D.情绪
2.(c)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A.能力 B性格 C态度 D.气质 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份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C)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评价 7.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c)的道德情感。A.直觉的 B想像的 C伦理的 D.行为的 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D)。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10.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c)。
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11.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B)。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
12.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C)。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3.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D)形成时期。
A.情感 B意志 C个性 D.伦理
14.(C)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直觉 B想像 C伦理 15.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A)。
A.动荡性 B平稳性 C.过渡性 D.适应性 1.态度的结构是较复杂的,其构成成分有(ACE)。
A.认知成分 B.直觉成分 C.情感成分 D.形象成分 E.行为成分 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E)。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规范 D.道德原则 E.道德行为 3.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有(ABCDE)。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和责任感 D.事业感 E.自尊感和羞耻感 4.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于青少年儿童最重要的是(BCD)。
A.集体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事业感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ACE)。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 自发的道德情感 C 想像的道德情感 D.灌输的道德情感 E.伦理的道德情感
6.道德行为包括(BD)。
A.道行行为认知 B.道德行为技能 C.道德行为体验 D.道德行为习惯 E.道德行为方式 7.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将态度的水平分为(ABCDE)。A.接受 B.反应 C.评价 D.组织 E.性格化 8.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ACE)水平。
A.前习俗水平B.服从水平C习俗水平D.观念水平E.后习俗水平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BDE)三个阶段。A.强迫 B.依从 C.反抗 D.认同 E.内化 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有(BDE)。
A.认知失调 B.家庭教养方式 c.定势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1.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A)三大要素的相互协凋。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B班风、纪律、学生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教师、学生、纪律 2.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C)。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控制 C.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C)的功能。A.培养动机 B激发需要 C.促进和维持 D.培养纪律 4.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A)。
A.有直接影响 B有间接影响 C没有影响 D.有一定影响
5.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领导属于(D)。A.放任型 B专制式 C监督式 D.参与式
6.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c)。A.民主型 B专制式 C.监督式 D.参与式 7.(B)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A 教师领导风格 B班级 C.学校 D.年级 8.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B)。
A.班级规模 B班级性质 C班级类型 D.班级特征
9.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是(D)。A.阶层 B阶级 C.集团 D.群体
10.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的群体是(A)。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1.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的群体是(B)。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2.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D)。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集体
13.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D)。A.联合群体 B松散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4.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D)。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5.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是(A)。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压力 C.群体规范 D.群体舆论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ABCE)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学校韵规章 E.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规范是约定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AD)。
A.成文的正式规范 B.口头约定的规范 C.约定俗成的规范 D.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E.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3.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ABE)。
A.教师的领导方式 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C班级的规模 D.班级的性质 E.教师的情绪状态 4.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ACE)A.集权型 B.开放型 C民主型 D.封闭型 E.放任型 5.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ABCE)。A.接受 B 反馈 C输入 D.认同 E.输出 6.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BD)。
A.对立与统一 B 吸引与排斥。C 积极与消极 D.合作与竞争 E.主体与客体 7.人际吸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CE)。
A.认知协调 B认知失衡 C情感和谐 D.行为对抗 E.行为一致 8.人际排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BCD)。
A.认知协调 B认知失衡 C.情感冲突、行为对抗 E.情感和谐 9.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距离的远近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性 E.外形特征 10.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ABCE)。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过程促成的纪律 E.自我促成的纪律 1.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A)。
A.教学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计划 D.教学策略 2.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选择(B)。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合作学习D.掌握学习3.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A)。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合作学习D.掌握学习4.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A)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5.(B)是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6.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理解的是(B)。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7.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C)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8.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D)代表了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9.(D)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0.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D)。A.二个等级 B.三个等级 C.四个等级 D.五个等级 11.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A)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2.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C)。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3.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的情感教学目标是(D)。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14.观看乒乓球抽球录像后,能以一定的精确度来演示这一动作的动作技能目标是(A)。
A.模仿 B.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15.在乒乓球练习中,拍球动作的成功率至少达到75%,运作技能达到(B)目标。
A 模仿 B 准确 C连贯 D.习惯化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有(ABCDE)。
A.知识 B.领会 C应用 D.分析 E.综合与评价 2.教学中可以借助下列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ACE)。
A.转换 B 记忆 C 解释 D.分析 E.推断 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ABCDE)。
A.接受 B.反应 C.形成价值观念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E.价值体系个性化 4.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包括(ABCDE)。
A.知觉 B.模仿 C.操作 D准确 E.连贯与习惯化 5.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的要素有(ACD)。
A.具体目标 B.概括目标 C.产生条件 D.行为标准 E.行为结果 6.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ACE)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A.激发求知欲 B 提示教学目标 C.变化教学情境 D.评定学习结果 E.配合学生经验 7.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
A.教学事项 B 教学方法 C.教学媒体 D.教学材料 E.教学情景 8.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ACD)。
A.发现教学 B 程序教学 C.情景教学 D.合作学习E.掌握学习9.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以下(ABDE)阶段。
A.创设问题情境 B 提出解答的假设 C.分析学习过程 D.检验假设 E.获得结果引出结论
10.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特征有(ABCDE)。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各自尽力 D.社会互动 E.团体历程 1.由于反映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C)。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2.由于反映活动形式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A)与程序性知识。A.陈述性知识 B实用性知识 C.抽象知识 D.直观的知识 3.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B)。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4.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C)。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5.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C)。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构学习6.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的学习属于(A)。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7.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C)。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
8.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C)。
A.概念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学生已有了 “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于(B)。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属于(A)。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
11.学习质量与重量、热与体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D)。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12.作为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C)。A.抽象 R概括 C.直观 D.比较 13.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属于(B)。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感知直观 14.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A)。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C.形象直观 D.感性直观
15.对有关史地知识的领会,不能缺少(C)。A.模像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形象直观
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BD)。
A.陈述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理性知识 E.描述性知识 2.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BE)。
A.感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E.概念知识 3.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ACE)
A.符号学习B 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D 下位学习E.命题学习4.下列学习中属于符号学习的有(ABCD)。
A.汉字学习B英语单词学习C.图像图表学习D.历史事件学习E.一般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习
5.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ACE)。
A.上位学习B概念学习C.下位学习D.命题学习E.并列结合学习6.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ACE)。A.知识的获得 B知识应用 C知识巩固 D.知识编码 E.知识提取
7.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ACE)。
A.实物直观 B感知直观 C.模像直观 D.本质直观 E.言语直观 8.下列属于实物直观的是(BCD)
A.网络模拟动画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E.文艺作品赏析 9.下列属于模像直观的是(AC)。
A.观看教学电影 B演示实验C.观察地图地球仪 D.观察实物 E.文艺作品阅读 10.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可运用的感知规律有(ABCD)。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E.同一律
1.有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关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C)。A.教学计划 B 教学设计 C教学评价 D.教学过程
2.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是(B)。
A.评价 B 测量 C测验 D.评估
3.用来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的是(C)。A.评价 B测量 C.测验 D.评估 4.为了减少误差,(C)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A.评价 B.测量 C.测验 D.评估
5.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A)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A.教学评价 B测量 C测验 D.教学设计
6.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进行的评价是(A)。A.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B)。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8.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C)。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9.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是(D)。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10.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价是(C)。
A.正式评价 B 非正式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1.有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是(B)。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2.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C)。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3.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大多数资料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评价是(D)。A.形成性评价 B 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4.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B)的测验。A.能力水平B.成就水平C.智力水平D.知识水平
15.标准化成就测验与(C)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D.教学计划 1.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过程,包括(ABCDE);
A.确定评估目标 B搜集有关的资料 C.描述并分析资料 D形成价值判断 E.作出决定 2.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有(ACE)。A.客观性 B.主观性 C.计划性 D.随意性 E.可比性
3.各种测验中的客观题包括(ABCE)。A.选择题 B.填空题 C是非题 D.论文题
E.匹配题 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ACD)。A.案卷分析 B.标准化成就测验 C.观察 D.情感评价 E.自编测验 5.观察的方式有(ADE)。A.行为检查单 B过程分析 C 结果解释 D 轶事记录 E.等级评价量表 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点有(BCD)。A.知名度
B 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E.难度 7.下列属于正式评价的是.(CD)。A.观察 B 谈话 C.测验 D.问卷
E.案卷分析 8.下列属于非正式测验的是(AB)。A.观察 B 谈话 C测验 D.问卷
E.案卷分析 9.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AE)。
A.标准化成就测验B.课堂提问 C.平时作业 D.行为检查单E.教师自编测验
10.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ACE)作出决策。A.课程 B.教学计划 C教学方法 D.内容处理 E.学生培养方案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1.漫无目的的幻想也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
2.自动化的操作如穿衣,也可称得上是问题解决。(×)3.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是问题解决。(×)
4.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5.个体好奇心、求知欲越强,知识经验越丰富,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则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6.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7.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而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容易。(×)
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是因为这些问题包含了某些多余的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思维。8.拥有某一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就能有效地解决问题。(×)9.功能因素对问题的解决只起阻碍作用。(×)
10.创造性是少数人的天赋,一般人不可能有。(×)1.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
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是很严格的。(×)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直接对应的。(×)
4.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5.阿特金森的研究表明,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6.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7.如果学习者把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败的期望。(×)
8.学习者如果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9.学习动机是单一的结构。(×)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3.教育心理学只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不研究个体差异。(×)
4.教学媒体只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所以它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5.教育心理学只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
6.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7.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8.实验法是在教育和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测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方法。(×)
9.由于自然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它所得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际。(√)
1.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个体经验的获得过程。(√)2.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惟一因素。(×)3.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功=力×距离”是解决问题学习。(×)
5.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之为言语信息。(×)6.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的。(×)7.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8.苛勒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是操作性学习。(×)9.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
10.斯金纳认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l 迁移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
2.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3.演绎式学习属于自下而上的迁移。()4.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5.迁移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经验的概括水平成反比例关系。(×)6.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7.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
8.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的较低层次的经验。
9.“举一反三”是负迁移。(×)
1.教学中应用首尾时间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之类的事。(×)2.对于篇幅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4.元认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无关。(×)5.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工作的。(×)
6.合作学习中,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且听者比主讲者收益更大。7.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8.列提纲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常用方式。(×)9.生成性学习是复述策略常用的学习模式。(×)10.做笔记是一种组织策略常用的学习方式。(×)1.心理健康是绝对的。(×)
2.心理健康就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
3.心理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评价标准。(√)4.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5.心理评估的功能只是进行心理诊断。(×)
6.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7.应把某一次心理测验的分数当作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8.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
9.自我控制法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10.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1.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2.态度与能力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4.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5.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6.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7.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8.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关系。(×)
9.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10.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就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1.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没有影响。(×)2.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强。(×)3.班级越大,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低。(×)4.教师可用相同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5.课堂内存在的各种群体,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6.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对课堂气氛没有影响。(×)
(×)8.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9.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的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10.优秀学生没有问题行为。(×)
1.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2.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水平。(√)3.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4.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提供直接指导。(×)
5.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就表示他已确实学到了该种行为。(×)
6.对于不成熟的学习者,通过锥形顶端的“言语符号”进行阅读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7.教学活动中,教师按领域原则和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这两种方法并不相互排斥,可以组合使用。(√)8.学生座位的安排不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
9.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是以团体测验中的名次为依据的。(×)10.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没有差异。(×)1.符号学习就是词汇学习。(×)
2.中小学生掌握概念时,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到命题学习水平。(×)3.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4.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5.概括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
6.实物直观一般比模像直观教学效果好。(×)
7.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的两端学习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项目学得快,记得牢。(×)
8.过度学习效果好,所以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9.对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学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1.教学评价就是测量和测验。(×)
2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主观判断。(×)
3.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
4.标准化测验因其测验条件的标准化,测验的结果比较客观二致,所以适用的范围和时限较窄。(×)5.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课堂测验更具有随意性。(×)6.标准化测验常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
7.主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8.是非题与选择题一样,学生需要识别、选择出正确答案。× 9.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
10.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是信度。(×)
第四部分
教育综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C)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D)
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A)
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D)的规定。A、《教育法》
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C、《教师法》 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C)
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B)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
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B)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ABCD)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ABCD)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
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ABC)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BCD)
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
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ABCD)
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AB)
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BCD)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10.学校对高中生可以进行以下何种处分?(ABD)
A、警告
B、记过
C、送劳动教养
D、开除学籍 1.在实施班主任工作评价时,(B)是评价的前提。A.确定标准 B.组织动员 C.收集资料 D.分析判断
2.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宜采用(C)谈话。A.谈心式 B.循导式 C.渐进式 D.商讨式
3.“五一劳动节”和“植树节”的劳动教育主题班会属于(A)主题班会。A.季节性 B.模拟性 C.知识性 D.系列性 4.班级管理实施指的是(B)。
A.计划—组织—总结 B.组织—指导—协调 C.检查—总结—激励 D.计划—指挥—检查 5.让学生多“经风雨,见世面”,反映了班主任工作的(C)原则。A.集体教育 B.启发疏导 C.实践活动 D.因材施教
6.借用高年级班的学生来指导帮助的方式属于班集体培养方法中的(C)。A.合作法 B.强化法 C.示范法 D.规范法 7.小学班主任工作必须以(A)为根本指导。
A.教育目的 B.教育计划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教育规律
8.班主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训练、(A)、指导学生学习和心理卫生教育等方面。
A.组织班级教育活动 B.组织班级教学活动 C.家庭教育工作 D.爱国主义教育 9.“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D)原则思想。A.集体教育 B.因材施教 C.实践活动 D.启发疏导 10.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B)?? 答案不确定
A.了解学生 B.掌握班主任工作规律 C.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11.选择一定的主题,让学生一起畅所欲言,谈思想体会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班会组织形式是(C)A.主题报告会 B.竞赛 C.讨论 D.演讲
12.以平等、尊重、亲切的态度对问题与个别学生进行谈话的方式是(C)谈话。A.渐进式 B.循导式 C.商讨式 D.谈心式 13.班主任工作保证性内容是(B)
A.班集体建设 B.班级管理 C.班级活动 D.班级教育工作
1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和(D)A.心理咨询 B.心理障碍调适 C.学生考试焦虑 D.心理卫生辅导
四、判断题
1.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应经常性地频繁化进行,以使工作更规范、更科学。(×)2.班主任工作评价内容中的效果标准指的是是否胜任班主任工作。(×)3.班主任自己不能作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主体。(×)4.班会一般是由班主任主持的。(×)5.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风。(√)。
6.班级档案可由班主任填写,也可由学生干部填写。(×)7.班级组织是学校的行政组织。(×)8.为了防止遗忘,班主任应要求学生及时强化,过度学习。(√)9.集体教育是指依*并通过集体教育个人。(√)10.班主任工作基础性的内容是指班级管理。(×)11.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指导学生学习(×)12.那些调皮、爱挑刺的学生就是后进生。(×)
13.班级活动是多个班级成员参加的教育活动.(×)14.在一个班级体中目标就是骨架和灵魂。(×)15.班级是社会的投影,即社会的缩影。(×)16.最有教育效力的是行动而不是语言。(√)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启发疏导原则的体现。(×)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综合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综合知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B)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A)。A.凯洛夫的《教育学》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C)。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C)。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B)。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BD)。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ADE)。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ABCDE)。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ABCDE)。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ABCE)。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BCD)。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
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答案:家庭 学校
4.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机构和______教育机构两大类。答案:校外儿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答案:社会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______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答案:个人发展 培养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____》。答案:论语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____所著的《____》。答案:乐正克 学记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答案:亚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____》。答案:雄辩术原理
1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答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答案:康德
15.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答案: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答案:伦理学 心理学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答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______和______基础。答案:世界观 方法论
19.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____》,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答案: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答案:蔡元培
21.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现代教育理论家______的《____》。答案: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22.美国当代教育家______倡导发现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答案:布鲁纳
23.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______”。答案:发展教学论
24.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倡导______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答案:范例教学
2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答案:全面发展
26.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____领域、二是____领域、三是____领域。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27.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______。答案:科学总结 源泉
28.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______ 和 ______。答案:为什么 怎么样
2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______,指导______,推动______。答案: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关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可供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答案: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31.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答案:抽样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
32.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教育家______。答案:梅伊曼
33.实验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答案:单组法 等组法 循环法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二)(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5.()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行动研究法
6.()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0.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16.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17.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
18.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20.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2.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23.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2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5.教学
26.学校课程
27.有意注意
28.社会抑制
29.学习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0.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
32.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
33.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34.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
六、论述题(11分)
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七、教育写作题(16分)
36.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09年河北省某市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下一页)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D[解析](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D[解析] 略
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
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
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0.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1.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12.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
13.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民主化
15.康德
16.能动的
17.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监督调节
19.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认知内驱力
21.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3.[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24.[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四、名词解释
25.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6.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7.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8.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
29.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五、简答题
30.[答案要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31.[答案要点]
(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
(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
32.[答案要点]
(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
(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33.[答案要点]
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
34.[答案要点]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六、论述题
35.[答案要点]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七、教育写作题
36.[参考例文]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实践锻炼法
2.()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3.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布鲁纳 D.洛克
4.()是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A.课程 B.教材 C.作业 D.课程标准
5.《理想国》的作者是()。
A.孔子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6.在观摩教学行为时,一般分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联系旧知识,引出新主题;实验探索,意义建构;()和效果评价。
A.应用与迁移 B.应用与分析
C.分析与迁移 D.应用与反思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1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1.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与教师的电脑相连形成局域网,同时配有网络教学监控系统,这属于()的课堂组织形式。
A.小组活动 B.全班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12.有经验的医师能从模糊不清的X光照底片上发现病兆,这是()。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矛盾
14.用一个测验去测量同一群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所测得的分数几乎是相同的,这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标准分数
15.各级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组织的活动以及开展的教育,这是()过程。
A.早期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6.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这是()。
A.心理定势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某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信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19.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0.小学生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多等现象是下列哪一种心理问题?()
A.儿童多动综合征 B.学习困难综合征 C.儿童厌学症 D.儿童强迫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右边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6分)
21.测验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
A.便于组织 B.便于实施 C.容易评分 D.结果要容易解释
22.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A.个别咨询 B.团体咨询 C.电话咨询 D.通信咨询
23.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安吉尔 B.华生 C.斯金纳 D.苛勒
24.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和行动方法的选择。
A.动机斗争 B.行动目标的确定
C.行动计划的制订 D.冲突和矛盾分析
25.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可以用()几种表象形式来表现。
A.动作 B.图像 C.表格 D.符号
26.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A.关注成绩 B.关注生存 C.关注情境 D.关注学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27.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关系,在人格上是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关系。
28.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于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专著。
29.反射弧的结构包括:、、、和五个部分。
30.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作。
31.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和。
32.教师的表达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和动作将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感情向外表现的能力。
四、辨析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3.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相同。
34.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3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6.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37.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下,马戏团中的狗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38.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39.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0.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样法有哪些要求?
41.试述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
42.简述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和结果对学习的分类。
43.简述动作技能的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4.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学校内学生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所有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恐慌。
请分析学校教育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的纰漏。
45.过去,人们片段追求的GDP增长,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换来的,这种增长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对此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样,在教育方面也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试分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七、论述题(10分)
试述教育是如何促进科技发展的。
参考答案及解析(下一页)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 通过自身行为进行榜样示范,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2.C[解析]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3.B[解析] 杜威提出的三中心说: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
4.A[解析] 课程是指课业内容及其进程。
5.C[解析] 《理想国》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代表作。苏格拉底本人并无作品传世。
6.A[解析] 略。
7.A[解析] 孔子对学习过程的分析可以概括为“学--思--行”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8.D[解析]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9.C[解析]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0.D[解析] 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信度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
11.B[解析] 略。
12.C[解析] 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总是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此为工具,对该对象进行加工,并以概念的形式对其进行命名或归类。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理解性。
13.A[解析] 一个人想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但由于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一,像这种被迫放弃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的冲突,称为双趋冲突。
14.A[解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一个测验测量某种属性或特点,其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
15.B[解析] 预期社会化是个体为成功地扮演所期望的社会角色而获得社会价值观、社会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的过程。
16.B[解析]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认识。
17.B[解析] 这句话反映的是环境因素的人的发展的影响。
18.D[解析]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该同学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显然是在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属于对自己意志的控制,属于自我监控,也称为自我调控。
19.D[解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20.A[解析] 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多等。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解析] 略。
22.ABCD[解析] 略。
23.BC[解析] 行为主义可以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安吉尔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24.ABC[解析]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行动目标的确定、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
25.ABD[解析] 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26.BCD[解析] 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分别是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三、填空题
27.授受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28.夸美纽斯
29.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0.应激
31.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32.言语表情
四、辨析题
33.[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不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品德形成发展,而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34.[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应当是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35.[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个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
36.[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却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通过正面说服教育好,因此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7.[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五、简答题
38.[答案要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包括以下方面。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包括以下方面。
①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使理论与实际脱节;
②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9.[答案要点]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
40.[答案要点]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榜样法的要求:(1)选好示范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41.[答案要点]
内部言语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思考时的言语活动。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和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相辅相成的,是和智力活动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水平密切相关的。内部言语不仅仅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
小学生入学后,学习时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先想后做,促使他们内部言语逐步发展起来。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出声思维时期;二是过渡时期;三是无声思维时期。初入学的小学生还不会默默思考,在读课文或计算数学题时,往往是“唱读”或边自言自语边演算。通过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小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在运算中学会短时间的无声思维,但演算深入往往又伴随着出声思维,这就是运算中从出声思维向无声思维过渡的阶段。三四年级以后,随着独立思考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运算的时候基本上都进入了无声思维占主要地位的阶段。研究表明,即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遇到困难的算式和习题时,也常常出现出声思维。可见,内部言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42.[答案要点]
(1)技能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来自于活动主体所作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既包括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也包括借助于人的肢体或一定的器械作用于客观对象的操作技能。
(2)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这种经验既可以是描述性经验,也可以是操作性经验。
(3)行为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周围的人、事和物的一定评价和持续的行为倾向,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43.[答案要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动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动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动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六、案例分析题
44.[答案要点]
校园暴力是学生的一种极端的违法行为。日趋严重的校园暴力其产生原因,除青春期的学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也是主要原因。其中,学校教育的失误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
(1)学校指导思想的偏差。学校在升学至上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忽略学生的道德教育,将德育的任务交给社会,或把德育作为软任务,大大打了折扣或者完全放弃了应尽的义务。
(2)个别教师素质差。教师缺乏教育技巧和沟通技巧,或其本身品行不良,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学校缺乏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障碍。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结果导致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45.[答案要点]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发展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就教育自身而言,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即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强调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经济、人员的投入比例、三级教育的发展比例、师生的比例、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要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协调;二是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终身教育的观念纳入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创造性学习品质的培养。就教育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而言,教育是传播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七、论述题
[答案要点]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去的生产力,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第三篇: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综合练习题
教育学部分一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C)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C)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B)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B)
A.早操、课间操 B.体育课
C.体育竞赛 D.学生自觉锻炼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D)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C)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A)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D)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二.填空题
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以及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15.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生理解剖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能性
16.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和 雅典教育
17.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基本方面。三.简答题
19.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四、论述题
22.试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出发,论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参考答案
(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这与个别教学大不相同。个别教学时,也可能面向一群学生,但不是固定的班级,学生彼此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
2.把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单元。首先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份量不大,彼此间相互承接,又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这每一小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课”,教学通常就是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在教室、实验室进行,场所是固定的。课堂中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的座次安排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可采用秧田式、圆桌式、马蹄式、会议式。
C.整合性 D.功能性
33.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是(A)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斯普兰格 D.荣格
34.情绪所反映的是(D)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5.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A)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称反射弧,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和反馈等构成的。
37.一题多解是发散 思维的表现,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3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的模仿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整合 以及操作的熟练。39.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动力性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强而不平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40.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互相接纳、.社会交换、情境控制 维护自尊、。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41.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与经验;
(3)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4)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5)正确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42.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漫”的特点。
(4)关于遗忘的原因,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3.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八、论述题
44.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育学部分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D)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B)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D)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37.人的意识的基本特性是自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及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息系统的协同性。
38.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和不平衡的状态;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称为动机。39.情绪的基本分类有快乐悲哀 恐惧.愤怒、。
4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高原期。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
七、简答题
41.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答.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42.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43.简述能力差异的表现。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人的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想像、言语和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2)能力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种族差异,(3)职业差异。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教育学部分三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答.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答.(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22.(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23.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B)A.意识活动 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 D.精神活动
24.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B)
A.8±2 B.7±2
C.6±2 D.容量几乎无限
25.不是智力技能的特点的一项是(D)A.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B.动作进行的内隐性 C.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D.动作结果的意识性
011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上课 B.备课
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A.唐代 B.清末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29.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A)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30.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C)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D.能力结构差异 31.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A.分析和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32.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33.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34.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D)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强化
35.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 填在题中横线上)36.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经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由间接兴趣所引起的注意种类是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37.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是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8.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39.心境具有微弱性.持续性和弥散性的特点。
40.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是:建立关系;了解问题;分析诊断;帮助指导;结束咨询。心理学部分
4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和背景之间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③对象的活动性。电影,幻灯等活动教具,都易被人们知觉。③刺激物的新颖性。④刺激物的强度。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有: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需要动机;④个人的兴趣爱好;⑤定势(即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⑥个人的情绪状态。
42.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1)注意的特点:①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43.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八、论述题
44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压力与生理的应激:在压力状态下,机体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2)压力与心理的反应: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的适度唤起,这是适度的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
(3)压力与心身疾病:压力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过于强烈,就会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精神痛苦的根源。心身医学研究发现,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但更多是个人遭到的紧张刺激以及生活境遇所决定的,紧张刺激而引起的生化改变最终导致自我损害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压力引起的紧张状态过于强烈、持久,会通过生理渠道导致躯体病变成直接导致心理疾病。
教育学部分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
617
C.常模 D.智商 28.拉塔奈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D)A.社会干扰 B.群体影响 C.群体一致性 D.责任扩散
29.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30.听觉中枢位于(B)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31.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A)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感应性
32.下列哪种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C)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33.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4.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D)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35.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B)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根据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7.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保持它的反面是遗忘 38.性格是一个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表现出来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9.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年龄(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40.“心静如水”、“心有余悸”是对人的情绪状态中心境的描述。突然发生的紧急状况下所产生的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则是应激 情绪的状态。
七、简答题
4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42.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43.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八、论述题
44.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同时,配合一定的自信训练,如回顾自己以往成功的经历,翻阅那些见证自己脚踏实地努力过的笔记本等,克服考试焦虑中的担忧成分。
②对重度考试焦虑者,还要针对考试焦虑中的生理成分,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其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请当事人列出引起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第二步,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成“焦虑等级”;第三步,通过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第四步,按照焦虑等级,让当事人在大脑想像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教育学部分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D)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B)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D)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021
C.操作集合 B.原型内化
34.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3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教育学综合单项选择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度给予了系统和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赫尔巴特
3、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是坚持(A)。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5、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6、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C)。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8、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制 D、五四制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A、儿童中心论代表 B、教师中心论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0、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A、赞可夫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2、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C)。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26、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27、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A、各学科教学 B、政治课 C、班主任工作 D、共青团活动
28、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B)。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29、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A)。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工学 D、洋务学堂 30、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C)。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31、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C)。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 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32、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A)。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B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34、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B)。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3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D)。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36、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B)。A、课外校外教育 B、班主任工作 C、各科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
37、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3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39、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40、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41、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56、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57、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校长、教师和家长三结合起来
C、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58、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性
59、近代教育史上,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60、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61、我国实行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63、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 C、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6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主动性 6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性情之间的矛盾
6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69、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B)。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75、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6、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7、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8、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话》;卢梭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尔》)。
12、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代,当时称为(庠序);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典型学校是言学、(私学)、书院。
14、六艺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15、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6、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7、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8、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9、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的特点。
20、根据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21、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22、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23、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4、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25、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6、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27、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8、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29、(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实行了这个制度。30、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31、义务教育,也叫(强制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
32、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B)。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19、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20、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A)。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D、过度理由效应
2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B)。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22、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是(A)。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斯普兰格 D、荣格
23、思维的过程不包括(B)。
A、分析与综合B、判断和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24、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25、下列哪种选项是韦氏智力量表中言语分量表的项目(D)。A、完成图片 B、排列图片 C、实物组合 D、数字推理
26、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A、耶克斯和多德森 B、马斯洛 C、韦纳
D、多伊奇
27、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B)。A、成就动机理论 B、耶克斯和多德森定律 C、成绩结构理论 D、强化理论
28、下面哪一种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D)。A、罗夏克墨迹测验 B、句子完成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9、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B)。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30、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B)。A、意识活动 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 D、精神活动
31、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A)。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32、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哪个心理学派的心理治疗观点(C)。A、精神分析法
B、行为矫正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3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运用了下列哪种思维特性(B)。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3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马斯洛 D、艾利斯
第四篇:教师招聘心理学教育学资料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招聘心理学教育学资料
51.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价值成分4理想成分 52.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 三是角色规范 53.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认为决定人得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得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诀论观点 5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56.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得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 57.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人得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58.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59.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成为:年龄特征 59.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60.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里的发展 61.人的身心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 两个方面的发展 62.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文化,外诀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里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64.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 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6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6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67.教育目的的作用包括: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6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得全面发展的理论 6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0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得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1.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得总的要求就是: 教育目的 72.关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7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 意志力 的教育 7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7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7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7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7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79.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作用。80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81.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82.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83.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 职业 84.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85.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86.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 教师资格制度 8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 关系 88.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 的关系 89.课程及进度是指:课程 90.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90.依据课程的制定者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91.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92.学科标准 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教学大纲 93.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说明部分 94.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管理 95.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9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 课程类型 97.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 课程设计 98.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 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9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0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 101.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02.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03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 104 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 教学 105.学校工作必须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持 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的原则 106.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 统觉理论 来说明教学过程 107.智力的核心是 思维能力 108.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发展智力 109.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10.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 教学原则 111.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112.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讲授法 113.考试的核心是 命题 11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115.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16.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利于高效率,大而积极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17.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 118.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成为:教学策略 119.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形式型策略 120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21.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122.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 123.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2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课的结构 125.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 126.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 127.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分 记分和评语 128.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 129.等级记分法包括:文字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3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 年龄与知识程度 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31.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 两种 132.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 年龄 缩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 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 来编班 13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 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34.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35.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3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137.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138.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 原则 139.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品德评价法 140.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41.桃李无言,下自成溪 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42.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43.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44.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 145.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成 146.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 的同意过程 147.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48.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 主导 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 主体 149.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 认识基础 150.德育的基本途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51.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德育方法 15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153.说服法包括运用 语言 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 事实 进行说服的方式 154.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 等 15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 15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15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是 陶冶法 158.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 两难问题 159.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陶冶法 16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 强化 手段。16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162.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163.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 16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165 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166.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167.在19世纪初期,英国学校出现了 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68.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169.班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170 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班主任 17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桑代克 17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布鲁纳 17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 岁 17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4岁 17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综合心理特征 17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 意识 17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持久的变化 178.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香山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
香山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Confidential Page 1 3/11/2014 1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第二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Confidential Page 2 3/11/2014 2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示范性 B.复杂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Confidential Page 3 3/11/2014 3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第四卷)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Confidential Page 4 3/11/2014 4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 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第五卷)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Confidential Page 5 3/11/2014 5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第六卷)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Confidential Page 6 3/11/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