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尊敬的各位老师好!
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将此设计为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用一课时完成。下面我将从说设计理念、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6个部分来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部分:说设计理念
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采用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整堂课从情境导入到新曲教学到表现歌曲,都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情感内涵,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教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二部分、说教材
本部分我将从以下3个内容来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让我们荡起双桨》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中第四课中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以(水上的歌)为主题,该曲是2/4拍,旋律优美热情,富有美感,该曲是《祖国的花朵》电影的插曲,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歌曲通过弱起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逐步展开,合唱部分运用宽紧相间的节奏刻画了孩子们真的在划船的感觉,形象的描绘了孩子们划着小船尽情玩耍和歌唱幸福生活的场景。
教学目标:基于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掌握并结合2011新音乐课程标准,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歌曲中划船的生动景象并能感受音乐中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养成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积极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多种音乐实践形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
3,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弱起节奏及二声部合唱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知识结构的分配特点,我将学生能准确、自信的完整的演唱歌曲作为我的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我将学生准确唱准弱起节奏及合唱的和声效果为我的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是小学的中年级段,本阶段的学生具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因此,在课堂中我尤为注重引导学生独立的感受、主动的参与,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合唱等创造活动的分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推动学习活动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法
遵循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将以发展学生为宗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四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主要设置: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特殊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融入音乐中。
律动法、学生能够获得音乐的亲身体验,深入了解音乐的精神内涵。听唱法,学生能准确的演唱,并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准备:为了使学生达到更直观的体验(为了使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口风琴
第五部分、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法的指导与渗透,我采用小组合作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自主探究法、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来具体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六部分、说教学过程
我秉着以发展学生为主,激发学习兴趣的理念设计了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律动导入 本环节我预计用5分钟完成 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以半圆的方式围坐,教室四周贴上湖水、白塔、绿树的图片、接着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出示北京北海的图片,老师带领学生边听音乐边做一些简单动作律动,(老师示范如下)同学们,相信你们对这首歌曲都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创设特殊的情境、视觉与听觉的结合、音乐的律动拉近学生和音乐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旋律 学习新知 本环节是重点部分,我打算分为3个步骤,用时20分钟完成
步骤一:初步聆听 首先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聆听一遍,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歌曲中出现了什么演唱形式?学生可能回答:优美的 愉快的 齐唱 合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鼓励学生发表对音乐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步骤二:逐步教唱 难点突破
首先:针对四年级已有的音乐基础以及学生本身对这首歌曲熟悉程度,结合我深情并茂、完整的范唱,课件出示旋律谱例,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歌词,通过听唱法,老师弹奏旋律学生学习前面的齐唱部分,随后教师请学生来打节拍 老师合着学生的节奏进入范唱 让学生在拍打节奏与老师的配合中注意到弱起节奏,然后我通过拍手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弱起节奏,2至3遍的练习后学生能基本掌握,我播放伴奏音乐结合指挥的方式让学生聆听前奏,是学生能准确的进入歌曲,在演唱中,引导学生注意换气位置,之后再分小组分别演唱齐唱部分,以此来巩固教学。
其次,在学生熟悉后,进入难点合唱部分的学习,我会通过老师弹高声部演唱低声部的示范让学生初次感知二声部合唱的音感,然后播放范唱让学生分别画出高、低声部的旋律线,从旋律线的直观性让学生对高、低声部相距的音高有一定的概念,接着指导学生进行单音和三度、六度音程的模唱及构唱,(示范)这样在旋律线的直观性和模唱的听觉感受后,学生能更好的学唱二声部合唱打下基础,由于合唱一般都是低声部比较难掌握,因此我先让学生学习低声部的识谱演唱,我运用听唱法通过用钢琴弹奏指导学生对着谱例演唱,通过多次练唱学生准确流畅的演唱低声部的旋律后,我播放范唱抓住音乐的听觉魅力让学生在再次的聆听中感受合唱的音效感觉,转而进入高声部的教学,结合四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基础,我采用跟唱法让学生跟随钢琴学习高声部,2至3遍的高声部练习后,我进行学生唱高声部,教师唱低声部的初步合唱实践,在合唱的学习中,我会始终引导学生注意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注重和谐的感觉。
最后:待学生能基本掌握后 我将学生分为高低声部进行合唱交换练习,在多次的练习中老师辅助低声部演唱 或通过口风琴吹奏低声部辅助学生演唱,并要求学生用和谐的声部、均衡的力度、统一的音色来演唱合唱
步骤三:丰富体验 完整演唱
学生分高低声部跟随伴奏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后师生评价,并对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和情绪的处理进行示范、指导,如: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歌曲中休止带来了什么情境?)学生可能回答:仿佛在船上晃荡,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融入音乐在划船的情境中,形象的表现“荡”的感觉
通过以上由浅入深、步步展开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掌握必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丰富审美体验。
(三)表现歌曲 自信演唱本环节我打算用10分钟完成
在全体学生完整的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基础上,我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将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歌唱组、伴奏组、舞蹈组,让学生为歌曲设计表演唱。歌唱组自信的演唱,对于音准稍弱点的同学通过口风琴吹奏低声部部分加入音乐体验中,伴奏组轻声的模仿划船时的声音:化啊 化啊 舞蹈组的同学可以借助教室中的扫把或笔尺做划船的动作,通过联想和课件设计的情境相结合,使全体学生融入情境中恰到好处的做到感情的释放。在一片热闹的气氛中有条有序的把本课推向高潮。
(四)扩展延伸 情感升华本环节我打算用5分钟完成
在这节课的最后,请学生说说对《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理解,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最后播放《祖国的花朵》中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片段让全部同学在律动表演中结束本课。
德国教育家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会在我的教学之路上丰富我的教学语言、扩展多样教学形式来激励、唤醒、鼓舞我的学生,让学生激情的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谢谢大家!
第二篇:让我们荡起双桨
1、让我们荡起双桨(第一课时)教 学 目 标 备注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诗歌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通过诗歌字词,感受诗歌用词的精妙。
教 学 过 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的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1)教学生字:荡、桨
荡:(指名拼读生字,要求读准后鼻音dàng)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ǎng)(2)“荡起双桨”的“荡”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认为可以换哪些字?(引导思考后交流,如:划、摇)那“荡”起双桨和“划”“摇”起双桨一样吗?当你有事急着要过河,你还能说自个儿“荡”着双桨吗?“荡”和“摇、划”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试着做做动作比画一下。(引导学生品悟“荡”的那份悠闲,那份自在)。(3)引导读好课题
3、质疑思考:到底是谁这样悠闲地荡着双桨呢?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悠闲自在地荡起双桨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借助书后的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全文。(2)卡片正音。
推开
波浪
环绕
红墙
凉爽
洒
悄悄地 功课
(提醒学生读准这几个字:浪 làng 边音;爽 shuǎng 翘舌音; 洒 sǎ平舌音)
3、默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这样悠闲地荡着双桨呢?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悠闲自在地荡起双桨呢?
4、交流,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是红领巾——即少先队员在划船,因为周围的景色非常美丽,他们的心情非常快乐,所以他们悠闲自在地荡着双桨。)
三、细读课文,精读品悟 1.细读第一小节。(1)指名读课文。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理解诗句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词语辨析:倒影
倒映 海面()着美丽的白塔。美丽的白塔()在海面。海面有着美丽的白塔的()。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什么情况下也能用“环绕”,试着举一个例子。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湖水的清澈)(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5)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2. 细读第二小节。(1)指名读第二小节。(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自己感到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你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感觉?试着说一说。(如果你考试考得非常好,心情非常快乐,听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你会觉得它们在说写什么?相反呢?)(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然段
2、组词:
荡()浆()推()浪()
汤()桨()堆()狼()3选字填空
1.应
映()照
答()放()倒()
2.飘
漂()浮()扬()荡()泊
教学反思
二 课文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
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
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
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
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
(欣赏)迎、洒、望、听(歌唱)问谁 安排
(感情)自然 热爱党 祖国
第三篇: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能背唱歌曲第一段的歌词,并能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整首歌
2.通过倾听、练唱、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感觉到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无比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
难点:对歌词和曲谱的理解与掌握、演唱时声情并茂。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伴奏。2.教师提出疑问: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在某部电影中看到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出歌曲名。
(二)歌曲背景及作曲家介绍
1.教师播放电影《祖国的花朵》片段,介绍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2.教师介绍作曲家刘炽,并介绍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三)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教师先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录音,学生对照乐谱边听边看,然后教师边弹琴边充满深情的范唱一遍整首歌。
2.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歌词(带感情、有表情),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放《让我们荡起双桨》伴奏。
3.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乐段的乐谱,学生唱熟后加词。
4.唱熟后,教师用上面的方法分别教学生唱两个声部。
5.教师给学生时间自由练唱。
6.教师伴奏,学生练唱,重点引导学生二声部的合唱要均衡、和谐。
7.教师播放《让我们担起双桨》,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
8.学生看完听完,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歌曲的情绪,并互相自由练唱。
9.教师放伴奏,学生练唱。
(四)巩固歌曲
1.教师放歌曲录音。
2.小组比赛唱。
(五)布置作业
1.回去看电影《祖国的花朵》。
2.把《让我们荡起双桨》唱给家人和小朋友听。
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聆听,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等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娓婉动听,富有诗情画意。通过欣赏课件和歌曲的学唱,感受歌曲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儿童们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音乐富有动感,将人们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意境之中。并渗透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等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并鼓励每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触动他们的心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四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书后生字词,包括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2.课文内容掌握,包括课文内容概括,段落作用,全文中心思想等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写作手法,了解写作手法的作用,学会运用。教学内容:
一:检查字词掌握度(默写)
双桨 白塔 四周 绿树红墙 洒水 悄悄地 愉快 安排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倒映 伙伴 环绕
二:字词扩展:
近义词:飘荡(飘动)、凉爽(凉快)、环绕(围绕)尽情(纵情)反义词:凉爽(闷热)、欢乐(痛苦)
多音字:倒a.树立的人或东西横倒下来:跌到,摔倒,卧倒; b.转移,转换:倒车,倒班,倒手; c.倒买倒卖,进行投机活动:倒票,倒卖; d.指食欲不好:倒胃口; dǎodào倒a.表示跟意料相反:屋子虽小,收拾得倒也干净;
b.表示事情不是那样的,有反说的语气:你倒是说的容易; c.表示让步:我和他认识倒认识,就是不太熟。d.表示催促或追问,有不耐烦的语气:你倒是说话啊 jǐn尽 a.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快;
b.表示以某个范围为限,不得超过:尽着半天时间 c.让某些人或事处在优先地位:尽着好的拿 d.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尽前头
jìn尽 a.完:取之不尽;
b.全部用出:尽心,尽力,尽情; c.达到极端:仁至义尽,尽善尽美; d.全,所有的:尽人皆知,尽数收回; e.死亡:自尽,同归于尽;
三:课文理解: 1.课文分段:
文章一共分3个自然段,因为本文是一首歌谣,根据内容还是分为三个段落,每个自然段一个段落。段落分析:(内容,作用)第一段
内容:诗歌的第一节着重描绘了如画的北海风光。
作用:作为文章开头,总领全文,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欢快,轻松,愉悦的气氛,为表现少先队员们的欢快愉悦的心情做铺垫。第二段
内容:描写了少先队员游玩的情景。
作用:表现了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第三段
内容:用问句提出了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生活。
作用:总结了全文,升华文章主旨,表达了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四:全文赏析 1.修辞手法:
借代: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共产党,作用是使少先队员和共产党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更生动地表达出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
答: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是因为 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 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为什么要反复?
答: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问句:用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 吗?为什么这样问?
答:知道。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五: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了少先队员沐浴在党的光辉下,幸福地游玩,抒发了少先队员对党给于幸福生活地感恩之情。
第五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内容: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初步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3、分声部练习二部合唱部分。教学过程:
1、丰富多彩的影视音乐欣赏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听几段音乐,听后请大家说说这些音乐曾经在哪里听过。
(2)播放录音影视音乐《英雄儿女》《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闪闪的红星》等选段,听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3)师:同学们,影视音乐可以分成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歌曲又可以分成主题曲、插曲、片头片尾曲;器乐曲可以分为情节音乐、情景音乐、配乐等。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些电影音乐与电影所描绘的剧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4)再次播放有关音乐,请同学们复听。并请同学说说有关电影的剧情,教师补充。适当介绍一下这些电影音乐的词曲作者。(见后面的参考资料)(5)巩固练习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请同学把听到的音响与歌曲、词曲作者一一对应起来。教师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列出文字让学生连线。(6)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影视音乐?可以唱给我们听听吗?
2、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师: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也是一首电影插曲。因为电影拍摄的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下面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2)教师简要介绍。
(3)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乐谱,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的录音。(4)播放录音(或电影画面)。(5)教师范唱一遍。
(6)跟着录音或教师的琴声学唱乐谱,先不教第二声部。注意弱起节奏的准确性,强调进入时的整齐。(7)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8)唱熟歌曲第一段。
(9)学习合唱部分中第二声部的乐谱。然后分声部合唱,注意让同学体会二部合唱的效果。最好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两个不同的声部,要注意要求学生在演唱时要同时倾听另一声部的声音。(10)带词练习合唱部分。(11)完整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12)布置课后练习:学唱其余两段歌词。
3、作业:初步学会演唱本歌曲,分声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