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时间:2019-05-14 14:0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第一篇: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大学期间,教育学心理学的任课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但粗略一看,这些读本大多过于深奥,因而最终也就放弃了阅读。在去年的新教师培训期间,有一位培训老师介绍了吴非老师,并推荐了他的《不要跪着教书》。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我则选择先阅读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

吴非老师的书里没有过多深奥的教育理论,却多了一些关于教学现象本身的思考,这对于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十分有益。而书中通俗精炼的语言,让人读起来也不觉枯燥乏味。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1.做个有胸襟的老师。一个有胸襟的老师,心里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专业,也有学生。只有敬业,乐业,才会爱业。无论是什么职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在别人眼里不管是多么辛苦,自己做起来也是开心,快乐,幸福的。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认识并了解自己的职业,并尝试爱上它。对所教学科保持饱满的热情,也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老师也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都常常古板着脸,以致营造出一种严肃的气场,认为这样学生就会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听话”。不少老教师在给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的时候,也提到青年教师不要跟学生距离太近,否则学生以后不听话,不好“管”。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如果教师的修养能感化学生,那么“管”好学生也就不难了。

有胸襟的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修养,还应该具备该专业和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用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运用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会让学生养成好学上进的学习习惯。

学生难免犯错误,但是教师也不应该总是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老是翻旧账。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试图发现他们闪光点,不断强化,有助于他们找到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2.不要急。吴非老师在书中的第二章节阐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因为教育过程是缓慢的,是日积月累的,而教育的结果也是要很多年之后才可以看到效果的。因此评价一个学生和一位老师,并不是完全根据他们速成的成绩和教学效果而言的。“一节课上的如何,既要看学生的反应,也在于教师能有理解的判断。„„你不是为评委上课的,你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合格的,你就会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学生。”吴非老师如是说。同时吴非老师也对青年老师提出了忠告,“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而转移变化。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必然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我经常想到:我们今天不可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而过高过早地自我评价必定是自欺欺人”。

我们常常认为以为辛勤工作的老师都是引人尊敬的,却没有想到有一部分“吃力不讨好”的老师。他们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想“以勤补拙”,想到多留点汗水,多花点时间,具体入微地管理每一个学生,却没有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刚走上讲坛的我,也走入了类 似的误区。想着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利用三十分钟做操的时间也要去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讲解知识,但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都不理想。教育需要人的爱心与智慧,作为教坛新手的我,在智慧方面确实欠佳,同时也缺少合适的教育艺术。只有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以前常常听人说,教师是演员,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一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就要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答疑解惑。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老师争做“名角”,但是“名角”常常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往往忽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吴老师说,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演员。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因为你引导他进入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短期来说,教育活动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教师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教材却始终是那么一套,教了几轮下来,难免会觉得倦怠厌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执行下来或者是长期执行下来。教育应该是动态的过程,但是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可以凭借静态的知识储备完成,教师也就会缺乏专业发展的追求。而在这样一个日新月日的时代,如果老师不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修养的学习,都遵循既定的模式照本宣科,非但教师缺乏教学风格,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可能出现同质化倾向,学生的个性也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有创新意识,教学中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英语学科也注重基础性教育,不少教师就放松了自我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教学技能就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如果我们没有创造意识,非但学生从我们这里学不到什么,我们的工作也将是简单重复,非常无趣的”。

在教育艺术方面,我们常常提倡学生要多问问题,却常常忘记如何引导学生问好问题,问对问题,以致一些学生只是不动脑筋找到一个问题就问,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自己,稍加思考他们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一个个问题只是学生完成任务的滥竽充数。所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预设问题真的很重要。

说到老师留给学生的记忆,刚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其实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老师留给学生的记忆中的印象并不是这个老师交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这个老师在人格,智力等方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而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下,像爱亲人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是不会错的。

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刚刚步入教师的行列,都会觉得如果一个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一般来说,他或她所教的科目也会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也会比较明显。但在长远来说,教师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学生喜欢老师,而是学生喜欢上所学的这个科目,发现所学科目本身所散发出的魅力。这样,不管以后是哪个老师教授这门科目,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对这个科目本身的热爱坚持自己的学习热情。

“——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水平不够,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教育行为,这的确是最难的一件事。在一些名校,老老师把带讲稿上课当作是对教学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的态度认真与否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说实话,现在的学生真的很辛苦,每天早早坐在教室里学习,晚上还要上晚自习,还有一大堆的作业。很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完全处于迷茫的状态,每天都在作业堆中睡去,又在作业堆中醒来,没有一点时间慢下来,看看身边的事物。他们过多关注自身的学习成绩,却忘了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那么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比成绩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觉得,在给学生加深日常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思考。正如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学生在青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办公室常常是教师教育学生经常选择的场所。但是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怕进办公室(进办公室在大家心里往往是因为做了错事,要去接受批评教育)。而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到,可以建议学生下课后到办公室来玩玩,一边借机就这个学生最近的表现来跟他们谈心。“改造教育语言,目的远不止是表示师生平等,也不完全是为了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教师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后进生,但是对他们如果稍加鼓励,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在批改作业时给学生批注适当评语,激励后进生学习,结果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时候,当某位昔日的后进生取得进步时,我们不应该完全怀疑他的进步是通过不适宜的方法得来的,而是应该考虑是不是他私底下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鼓励,将会对他们终生受益。

心里装着学生,常常需要我们用宽容和仁慈的心去对待学生犯下的错误。同时,在面对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对不同个体的民族,家庭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不要在课上和平时说下或者做下让学生觉得难堪的事情。“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若非特别情况,尽可能不要当着第三人的面训斥学生,不要让其他人对你的学生产生误会,对严重违纪的学生,也要注意就事论事,千万不要‘掀老底’”。

走上教育这条道路,与学生谈话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如何谈得有技巧就需要不断学习了。谈话不要带目的,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有机锋城府,我们并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学生就把什么心里话都告诉我们。同时,在不同性格的学生面前,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时,和学生谈话不一定要直截了当。„„在性格敏感的学生面前你不要表现得明察秋毫,反应不能过快;让他们以为你迟钝,未必是坏事”。

4.尊重常识。慢,是教育的特征,就像树木的生长,是按照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的,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速食时代”里,大量知识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也许会成为可能,但是教育除了知识层面的,还有人格精神层面的。人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习惯,性格,人格气质,并不是多谈两次话就可以看他们的改变。这样影响也许在学生毕业、走上了社会之后才会表现出来。我们只有尊重教育“慢”的这一客观规律,才会静下心来,不浮躁,也不为过多的名利争得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

作为教师,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也还是尊重常识。但是即便是常识,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发现。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学习,也就只有落后,我们也就被时代,学生和教育抛弃了。虽然在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学校也给我安排了指导老师,我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也常向指导老师或者是其他老师请教。但是我觉得更多重要的东西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去琢磨的,这样才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会找到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很多时候,对待学生需要的真的是常识。比如,尊重并爱护学生,不随意侮辱学生,在意他们的感受,不对一个孩子大声呵斥,不在一个孩子面前表现粗野。很多时候,我们从常识出发,即使是遇到教育学教科书上没有讲过的东西,教育法规条文上也没有具体地列出,我们也是可以想到的。这就可以避免很多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他的成绩高低,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养成了健全的人格,是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我想,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人人成就都很高,他们大多数都是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如果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领取一份报酬,养活自己和他们的家庭,善良而有爱心,不做有损于社会与他人的事,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就是有意义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拥有独立个性的个体,而当今社会的教育却常常把学生教育成为千篇一律的读书机器。他们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和怀疑、批判精神。“我们不能不看到,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核心的问题,在于相当数量的教师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而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基础,又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意识不够。教师在本学科中,能不能成为能手,进一步,能不能成为思想者,能不能成为实践家,将决定他所教的学生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老师们最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现实的教育环境里,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毕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听话懂事,踏实上进,好的成绩也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好的声誉。然而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年后,在社会上更具创造力的往往是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更有想法,也更有打破常规进行创造的精神。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人格基础。老师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记得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常常被灌输一种思想,要刻苦学习。久而久之,心理上也有了一种暗示,那便是,学习是一门苦差事,只有刻苦学习才会有出路。既然苦,很多人就想逃避,于是又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利益驱使,好似读书是为了名利,甚至色诱。在我小时候,也常常买很多书回来,不过也只是放在书架上,铺满灰尘还没看过一眼。也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自己才开始真正喜欢看书的。喜欢看书,并不为了名利,也不为了色诱,就单单是因为喜欢,因为心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书里找到答案。很多事情,一旦喜欢,做起来就心甘情愿。所以在别人眼里很苦的读书,在喜欢的人心里也是充满欢乐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动力,找到了他们自身真正感兴趣的地方,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去学习,也不会把读书当成一门苦差事了。

爱因斯坦在收到“成功”时曾告诫教育者:“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哪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作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我们常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在我国,成为将军多是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者是世袭册封,这样的将军,如果有勇气,有头脑,还算不错。如果只是空脑袋,可以选择的话,宁可当个有头脑的兵,也不去当没头脑的将军。而有自己脑袋的同时也尊重他人脑袋的,又未必只想做将军。老师们很难指望他们的教育能对学生的权势价值观有什么启蒙作用,因为身处权利家庭之中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学校的教育规训。对于学生对于权利崇拜的心理,我们不能发展那种让学生做奴才的教育,也不能发展让学生做奴役他人的野心家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演员,也不是导演,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者和探究者,师生平等地相处于同一个场所,就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并在过程之中学会评价。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

书中,吴非老师还谈到作为老师的家长应该怎么做。以前常听说很多老师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作为老师,真的很难摆正教师和家长的身份。我觉得,真的不应该让学生过多参与到自己的工作环境里面。比如,“不要利用工作便利,到任课老师那里打听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要请熟悉的同事辅导他的功课,如果实在有必要,让孩子去校外找他不认识的老师”“不要在孩子面前讨论你的同事,哪怕你的同事做了很不堪的事也不要说,努力保持孩子对全部教育的敬重;同时,你要相信他有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多的情况下,要启发孩子关注优秀教师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品格”。

教师除了与学生打交道,也必然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一些家长没有用更加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有的家长看到的全是学生的缺点和坏习惯,但是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并且了解到孩子们的另外一面,比如勤奋,热爱阅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跟家长有一些适当的交流,保护学生的天性,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5.不放弃理想。理想这个词,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在提。小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写作文,他们的理想大多千篇一律,那就是要做一个科学家,十年之后,身边却真没出现一个所谓的科学家。在现代社会,很多不是教师的人,都把教师看成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体面,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单纯。但是身处教师行列的人都知道,教师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往往是劳神费力反而还不讨好。如果我们仅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它在当下真的不是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职业。特别是现在,大多数的博士和硕士都去竞争公务员考试。每个职业都值得我们尊敬,但是公务员确实是在体制下生存,很少再有创造的才情。在当今这个提倡提高教师待遇的社会,教师的收入仍旧还是微薄的。但是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有多少苦就有多少乐。尽管公务员或者是其他职业可以获得相对较丰富的报酬,可是每天在死板机械的节奏中生活,是永远不会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的。也许教师的报酬确实很少,但是内心却是满足的,当然,这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彷徨,失意,遇到问题学生的烦闷。但是,教育阵地是一个慢过程,也许若干年后,你会看到自己学生,如参天大树一般已长成人。而在你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每一个不禁意的动作和话语,可能都会在他们的身上洒下一颗种子,在漫长的岁月中发芽生长。

仔细一想,我们现在教育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明天。“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部分老师都把教师作为职业,养家糊口,真的很少有老师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理想。如果我们诗意化了教师这个职业,也许我们在埋首改作业,备课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痛苦和枯燥了,也不再会为了名利挣得头破血流,睡不着觉。保持一颗平常心,平静看待这一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就像前面提到的,若干年之后,学生关于老师的记忆往往并不是他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这个老师周身散发出来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做人的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怎么能当教师,当校长?一个开始有道德情感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他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让他人怜悯的境地时,他有可能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从平庸走向庸俗的原因。教师没有帮助弱者的意识,在言论中侮辱穷人,厌恶劳动,学校教学弄虚作假,在管理工作中挖空心思设立‘潜规则’,等等,同样也会在学生的心灵种下一粒基因残缺的种子”。我们看到学生的样子,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样子。“我总是在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教养必须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它培养出来的人将会很平庸甚或很庸俗。我们在当今社会可以看到,不管一个人如何装扮自己,他的‘底子’往往遮掩不住的,他的庸俗与猥琐总会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露出来,而他自己一点儿也察觉不到。这种差异往往体现了青少年时代所受教育的水平,当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吴非老师如是说。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育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是小事。有可能在我们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但是在学生眼里可能留下一辈子的影响。老师的一个微小的举动,也许给学生留下美好的榜样。因此,我们的心里,除了对学生有爱,还应该引导他们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常常说道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有可能会误人子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达的错误的价值观、不良行为和错误的思维习惯。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确实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职业,稍有不慎,真的是误国误民,谁叫我们面对的是我们的未来呢。6.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现在,如果有人还宣称仁爱和慈善,一定会引来不少人嗤之以鼻。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骗局,我们越来越多地想学生宣讲要注意安全,小心小偷,却忘了要播下善良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有人说,人善被人欺,所以要保持一颗警惕的心。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这个社会总是一个冷漠的社会。现在,宣讲仁爱和慈善,发动对穷人的施舍或帮助往往被视为别有用心的行为,这不仅了毁坏人的心灵,还养成冷漠冷酷的民族性格。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中国,用冷漠培养出来的国民,以后就真的是国家的悲哀了。

在一些其他的关于教学艺术的书籍中,常常有作者提到,应该在学生面前避免感情的流露,以此来树立老师的威信。但是,我们在学生面前不能表达出对事实的爱憎,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这些学生长大后,也许还是糊里糊涂,没有是非黑白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回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会比赛撒野„„”。

吴老师在书中提到,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引用一段西人的话:“如果你的麦捆遗落在地里了,那就不用去找了。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流浪人,你已经把它留给了贫弱者,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捡麦穗的孩子„„”。而按照中国的思想,常常会有“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句子。虽然就结果上来说,双方都没有去捡回麦穗,但是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孩子没有同情心,看见别人遭遇不幸,居然还可以当作笑料笑出声来。就像吴非老师在书中一处写到的,看见别人摔跤不要笑。然而“无数的青少年在这类庸俗的笑声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如果他的家里有成员是残疾人士,他也许才会有所不安。然而他所受过的真善美的教育,很可能会被逐步消解。教育者如果没有悲悯与同情心,将很可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旧时代中国缺乏爱的教育,国民脸上的麻木与冷漠成了民族的名片。”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人生的路只有他们自己走,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他们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跟他们一起走过,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吴非老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多的诗意和理想。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觉得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要有一个宽广的胸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真情实感,对万事万物的爱憎,特别是对于不诚信、不公平等现象的深恶痛绝,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公正,善良,仁慈的性格。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其次,应该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现在的学生面对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懂得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还是像以前一样以为照念书本,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几十年不变,那么肯定会受到现代教育的淘汰的。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在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之后,我真实感受到,现在的学生真的没有我们那么那个时候那么“乖”,我们面对那么多个性差异巨大的个体,真的需要学习很多的教学艺术才能够融入他们,才能更好地教学。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是教育中的第一战线是将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最好机会,我们更加应该趁此好好努力,发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我们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不管遇到怎么样的逆境,遇到怎么样难管的班级,遇到怎样棘手的问题,也要尝试用诗意的眼睛去看待教育,看待我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所谓的烦闷和枯燥乏味中发现别样的生趣。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第二篇: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致青年教师》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1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在“不要急”这一辑“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个合格的教师。让我深有感触: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下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和学生一起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都知道,只有走近学生,甚至走进学生,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课间十分钟,我会站地一旁会心地观看学生玩的一些小游戏,接受学生的邀请和他们一起玩闹;在学生欢度“六一”的节日里,我会和学生一起投入地拍手唱快乐歌;在运动会上,我会跑上跑下地大声指挥,并且和学生一道声嘶力竭地为队员呐喊加油。只要教师能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学生没有理由不接纳你,你的情感投资没有理由得不到回报。但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果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二、学会鼓励学生,建立学生自信心。

人性的弱点中曾说: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课上,我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例如:在上《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我让同桌的学生根据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表演读,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参与,当然,大部分学生自然没问题,但我们班有个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差,自信不足的学生,不愿意和他的同桌一起表演,我发现后,鼓励了他,他虽然演得不好,但是我还是给了他鼓励和表扬,让他参与了课堂活动,融入了这个课堂。步伐虽然小,但毕竟是迈出去了。

二、批评学生要有“ 度”,尊重学生。

有的老师喜欢一上课就批评某些学生的作业如何如何。因为你的批评,会给学生绷紧神经,屏住呼吸,好长时间不能放松,只会麻木地坐在那里听你讲课; 轻松上课的心情没了,思维的闸门也关住了。课中更不能随意批评学生。有的老师喜欢抓住课堂违纪典型不放,一批评起来没完没了,甚至让“ 肇事者”站在座位上,或站在教室的后面,或赶出教室外听课,甚至动手拉扯。本来好好一堂课,就这么被搅乱了。对此,教师心中不悦,学生怨气多多。而我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总会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化解一个眼神,走下讲台接近“肇事者”,点一下“肇事者”的名字等都是使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有效举措。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偶发事件,一般也是以稳定为上,等到下课后再作处理。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无休止地批评个别学生,而让其他同学无辜地“陪批”。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最好不要在上课之前批评学生。

总而言之,学生喜欢你的课,他会盼望你的课,把听你讲课当做一件快乐的事。相信只要我们多探索、勤实践、善总结、好学习,就会有好的办法,这样离优秀的教师就更近了一点点,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2

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有很多不足,这本书并没有大谈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事例与我们共用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关注细节、锤炼业务等,致青年教师有感。全书一共有85篇文章,每读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虽然有的文章不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但是做老师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深地去体会。下面我就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谈谈我的体会:

我读了《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书末,作者在《让我回到童年》文章的篇末中说道:“孩子们本当有正常的童年,最好不要惊醒他们的梦想。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人如果过于现实,也就很容易走向猥琐。”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与一群愿意给我们分享他们在家里喜欢玩什么玩具,看什么电视节目,玩什么游戏,读什么课外书籍、什么东西最好吃的孩子在一起,我们会不善待他们,善待自己吗?我们要清楚地明白:小小年纪就懂得生活的孩子是精致的。适当的环境教育,更能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及同情心,那是教师讲大道理也无法取代的。尽管我们教师已是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但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饱满的热情,无论是对待自己的事业还是对待家庭,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如果爱的暖流在心中不断地涌动,就能像甘泉那样滋润身边的孩子们及家人们。每天到校,我们都应用自己充满爱的笑容给予孩子们一份好心情,并用爱的魅力将教育教学工作干得出色,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份快乐!

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3

知道这本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一位教师推荐的。当坐在阳光底下,手捧绿茶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感觉自己又像是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再一次过滤掉了在我人生中已成为习惯的一些陋习,向人格的高峰又攀登了一步。虽然其中的道理早已明白,但当他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深入简出的阐述时,在我内心激起的不再是涟漪,早已是狂风巨浪,任凭在脑海里翻滚,撞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非,原名王栋生,这本书是他在临近退休之际,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种种教训和思考而得来的,主要是想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前车之鉴,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所以这本书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更是其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我先前没有读过他的书,对他也丝毫不了解,然而,通读整本书下来,不禁觉得他是一个“硬汉子”,是教师界的“魏征”,敢于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将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难以启齿的话一针见血的揭示给众人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于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敢于充当出头鸟,决不妥协。始终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例如当他参加“网络作文教学”跨省交流会的时候,他觉得没有得到学生的允许而随意看学生的作文是不好的,因此当他发言的时候,他并没有随大流,没有恭维,而是当着那么多教师和朋友的面,责问这种做法的种种不妥之处。当电视台觉得他逝去的学生有新闻效应而采访他时,他愤怒至极,说了句“他们睡着了,不要用你们的爪子去碰他们”。虽然言辞犀利,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逝去学生那种不渝的爱惜之情。有时,又觉得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觉得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善良、耿直,时刻以一颗慈悲之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当他所带的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辩论“市容队没收小贩物品是否合理时,作为辅导教师,他却舍弃充当正方的自己的学生,全心帮助充当反方的高二学生,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学会为弱势群体呼喊,捍卫正义。总之,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王老师为了理想而孜孜不求,读出了他胸襟开阔且诲人不倦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反复回味,终身学习。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4

读了《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 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和爱。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用心”,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5

拜读《致青年教师》之后,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我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我对学生着急了吗?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我尊重常识了吗?我放弃理想了吗?我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了吗?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因材施教、理性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二、为人师表、师德为先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教师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因此,吴老师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三、活到老、学到老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蜡烛更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在朋友的推荐下,研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 “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书中的事例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小学,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老师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小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习惯的培养应是每天每日从不间断的,这就要考验老师敏锐的观察能力了,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看了《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篇文章,有些难过。确实,教师的力量很有限,它远不如家庭对孩子还得更有影响。可是,当看到吴非老师书中的那个反面例子后,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如果我们能在这六年中,一直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小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小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6

选择读这一本书,其实是因为它的标题《致青年教师》我就是一名教龄不足3年的青年教师。对于我来说,当学生的时间远远地多于当老师的时间,所以我很想知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可以又应该做到些什么。打开扉页,心平如水,合上书本却百感交集。

感悟“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我并不了解所有的学生。刚来田稻时,我一直觉得自己年轻,跟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所以了解学生,能够贴近学生。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了解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那些学习经历跟我相仿或是相似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其实并不了解,也吃力地感觉自己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尝试过很多方法,一度想放弃。班上有个男孩,英语的口语很差,每次别的同学都开心地用英语对话,唯独他开不了口,所以每次小组排序对话,一到他那里就卡壳,前几次我都很认真地而耐心地教他一词一词地说,早自习、中午的单独辅导也进行了,但还是一样每次对话,一到他那里就卡住。于是一个月后,到他对话的时候,我直接说:“pass跳过”,忽视掉他欲言又止的表情。

直到第二天查阅他的家庭作业时,他在本子上写道他为了那天的英语对话,前一个晚上他练习了很久,但是我却没有让他说完。虽然第二天上课,我马上第一个叫他站起来对话,并且狠狠地鼓励了他,但我的内心还是惭愧的,因为我没有“等一会儿”,那一会儿能让他开口的工夫。但我有庆幸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至少这个孩子,还愿意向我解释,而不是默默地把委屈甚至是恨埋在心里,让我有机会去更正自己的错误,能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有耐心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吴非的书中写道,“只有母亲才有这种耐心,她信任孩子,她会等待”,而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人师表,我们的确应该有为人父母的威严,但是更应该有为人父母的“仁心”“耐心”与“宽容”。家长信任地把孩子教给我们,我们就要更加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感悟“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在书中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反思,如果我对学生说这句话时候,他们会是一种什么反应呢?脑中浮现出2个月前的一幕,我跟一个学生说了一句:“你,跟我到办公室去。”他马上担心地说:“老师我是不是犯什么错误了?”其实我只是叫他跟我到办公室去给我搬作业本和辅导报,但是这样平常的一句话,因为跟“老师办公室”扯上关系,他就会马上联想到自己犯错要去挨训,所以,我不禁反思,我每次叫学生来我的办公室大多是干什么,很惭愧,除了收发作业外,大多数情况是叫那些单词默写不过关的人重默单词。想当然而,如果我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学生可能又会一惊自己是否又犯了什么错误。这说明我与学生的沟通真的不够,在他们心中老师办公室还是个“望而生畏”的地方。反思自己,我决定改变自己,师生之间可以亦师亦友,不再让他们认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玩吗?”是一种危险。

以上是我读完后最深的感悟,作者的言辞并不华丽,却真诚质朴,对于身为青年教师的我受益匪浅。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7

跟岗学习期间,茹清平老师买了很多好书,其中有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以前看过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觉得不错,所以,我又挑了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志趣》就让我深在同感。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吴非老师所写的老师。他们对打麻将、打扑克、炒股票、“偷菜”感兴趣。我也曾对此感到不可思议。看了吴老师的文章,我释然了。的确,我们不可能要求别人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志趣不同,我们只能要求自己能有较高尚的志趣,要求自己不能松懈。至少,我要让学生少遇到一个只关心汽车、房子,而对读书、甚至于教学都没兴趣的老师吧。吴非老师说得对: “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

《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让我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好的老师,其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我能不要求自己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吗?有不少老师过多的指责学生,说现在的学生胸襟狭窄,太过“小气”。我们当然可以从家庭、社会找到原因,但为什么不反思自己:做为一个老师,我是一个“大气”的人吗?我的胸襟有多宽呢?

《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一本中,吴老师虽然只提到了一些青年教师的缺乏教养。我所想到更多。教育者的缺乏文明素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我们的教育在硬件上并不比发达国家差(至少珠三角的城市是如此),可我们的教师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文明素养方面与人家的差距是多大呢?更可怕的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仅没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反而将缺点看成优点,鼓励自己的学生、子女也“活泼”。他们还将“有礼”看成是受束缚,将指责、抱怨当成是“有思想”,将上网玩游戏当成是赶上了时代。我不知道学生——还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会被引导向何方?

回顾《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不认真?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这篇文章中说道“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簿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我忽视了教育中的细节问题,真是倍感羞愧。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很难为人师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能记住当年学习生活中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们,如影随形半个世纪,还会通过他们传到更远的年代。

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功能,决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终生的发展,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不同看法。遗憾的是,我们当老师却常常将此挂在嘴边,却不能落实于行动。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其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追求更高尚的人生理想,有更大的人生格局,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更需要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辛勤付出。

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我们对学生、对孩子有更多、更大的责任……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8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吴非老师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这是我最为佩服的!在当今社会,敢于说真话的人已经凤毛麟角,而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人,将会怎样?!……教育之事,千秋大事,面对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吴非老师毫不客气的予以揭露和鞭挞,这是我等所不敢做的事情。

他的书是每一位有教育良知的教育者一定要读的书。读吴老师的书你时而会义愤填膺,时而会感动不已,时而会心潮澎湃,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是的,我们能为充满问题的中国教育做些什么?只要想做,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的,最起码我们可以尽全力教好我们的班,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因为关住教室的门,我们说了算!吴非老师年届六旬,离开了自己钟爱一生的课堂和学生,他有多少不舍呀!对于中国的教育,吴老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旁观者?!不管身体在不在课堂,吴非老师的心都会留在课堂的。

感谢吴非老师,感谢您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时代,吹来的一阵阵清风!感谢吴非老师,感谢您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振聋发聩的警醒。是的,身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我们的学生,你改变一个,我给一个,你改变一个班,我改变一个班……也许我们会改变这个社会。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9

在第二辑中,王老师告诫我们不要急。说实话,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我是真的着急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目睹了我校其他老师那些娴熟的教学技巧、高超的教学能力之后,总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见不得世面,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教师。没有出口成章的本领,没有得体漂亮的好字,更不能写出不赞一词的好文章,但凡有一点上进之心,想不做到妄自菲薄,简直比登天还难。但看了这个专辑里面的19篇文章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哦!原来我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我太过着急了。吴老师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着急”。“年轻真好,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以为这个年龄什么事都可以去做,也不要以为这些事只要靠精力就能做成。”还有“对未来的期待应当肯定,但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话语,真的是点醒了我这个糊涂之人。

记得我在读叶嘉莹先生的书时,里面的专业知识我大概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一句话却始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那就是“知足以励前,知不足以自勉也。”人应该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在积极的情绪中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缺陷而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应该积极寻求弥补的道路,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优秀。我觉得这和吴老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一名新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让自己立足讲台,而不是被一些荣誉称号所羁绊,也不是看到身边同事的优秀而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稳稳当当的前进,相信若干年后,收获的绝不是碌碌无为,而是点点滴滴的实在幸福感。相反,如果只是追随别人的脚步,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扭曲自己的本性中匆匆忙忙的活着,追逐着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即使到时候荣誉等身,内心却早已被折磨的千疮百孔。

我又想起了最常听的一句话:人们往往只顾自己走的有多远,却不肯停下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等到路的尽头才发现,其实自己一无所获。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风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欣赏他们,我相信最后的结局是双赢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要做成功就更不容易了。试想,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去做一件事?孔子做了,在小时候就学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读书的时候,精心钻研,对古礼非常熟悉;周游列国七八年,坎坷磨难经历了不少,但始终没有忘记把精力放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司马迁做到了,用了18年的时间写了史家绝唱之《史记》;曹雪芹也算是一个,“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虽然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之日起算起,到告老还乡之时,在讲台上的时间也不短,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为了学生?如果用毕生的精力去认真书写“教师”这两个字,即使到头来不功成名就,也会赢得多彩的人生。因为爱学生,我们就会不断的追求高超的教学技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因为爱学生,我们就会主动的去猎取各方面的知识,读各种书籍,为自己充电,然后去照亮他们;因为爱学生,我们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用人格的力量去牵引他们前行;因为爱学生,我们摈除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之事,专注于学生的成长。总之,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会促使我们在教育之路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激发我们慢慢前行。

所以,我不再畏惧害怕,也不再妄自菲薄,因为心中有爱,我相信在这条教师之路我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做的更好。

第三篇: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为 学 生 插 上 想 象 的 翅 膀

临邑县第五中学 党志峰

回首近两个月的暑期生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在我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不断在我心头萦绕。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吴非老师对成功教育的不懈追求,而这期间他对学生想象力的关注与培养,更是引起了我的深思。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是对想象力高度的评价,也是对想象力作用的充分肯定,而反观我国当前教育,想象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呢?有这样一则报告似乎可以给我们解答,调查者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者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位尖子学生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到:“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纪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调查者给这次测试起了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也许因为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学生从孩提时期想像力的一次次碰壁的打击下,日益萎缩,以致后来想像的空间愈来愈小,思维意识里再也激不起半点波澜。

当然,制约学生想象力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脆弱、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以及功利性思想的腐蚀等等,使教育这片原来的净土被污染得有些不堪。而这些是现状,是事实,我们必须正视,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想

象力,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地里自由飞翔,才是我们作为人民教师最应该做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进行想象活动的直接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与活动倾注了兴趣与热情,就可能驱使他们去努力想象研究的对象。世界地图太常见了,为什么只有魏格纳才能由此想象到“大陆漂移说”呢?物体发霉长了绿毛也是司空见惯的,为什么只有弗莱明才能由此想象到其中的杀菌物质,发明了青霉素呢?原因在于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热爱,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科学产生联系,进行创造发明。所以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说:“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学探索的必需的和首要的步骤。”

有了兴趣与热情,就具备了想象的基础与方向,但这并非是想象的终结。毕竟信息社会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对象,可转移到学习上来的东西又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譬如,语文课学习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启发学生听着老师的讲解,闭目凝思,想象这样的画面:站在一叶顺江而下的小舟之上,满天彩霞把江水映红,远处传来猿猴的啼叫。数学课解应用题,指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关系,为了搞清楚各种关系,可在脑海中将各种数据变为线段,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形象的,帮助解题。写作文更离不开想象,有时可用续写名篇的方;美术课也是如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画出较完美的作品。

另外,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头脑中表象的储存量,这样想象就有了素材,能够展翅翱翔。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爱迪生从11岁起就阅读了百科全书和牛顿的许多著作。最终,杜甫写出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爱迪生有了一千多项发明。我们在感叹这些大家想象力丰富的同时,更应从他们的勤奋中获知想象之源。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发展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的重任,为什么不开拓心灵的净土,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翅高飞呢?

发表于2010年9月10日《临邑大众》第482期

第四篇:读 致青年教师 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孙健

暑假里,再一次捧起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细细品位,静心分享吴老师教育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以及与青年教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给了我太多的启发。

一、真实

书中这样写到,好些年了,面对一些学生的自私、冷漠,我这种年纪的教师也常常无话可说。教育工作中有很多困难,超出了我的预想,以个人的智慧已经无法解决。

我为什么要抑制自己,不让真实的情绪表现出来?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就让眼泪流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流下来,宁愿让学生面对老师的眼泪时感到尴尬,也不愿意他们就那样木然地面对人间的一切。

思考:做真实的老师是尊重教育、尊重自己的表现。我们工作的过程中,总会发现有些学生真的很难教育,从思想上很难和他们接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就是不见效果,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会感到非常的无助,如果是女老师的话会有哭的冲动。把眼泪流下来,眼泪也是一种让自己强大的武器。通过宣泄情绪,舒缓压力,做个真实的自己,然后再继续跋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别人的经验,好好的反思,调整做事的方法,积蓄前进的力量。

二、大气

吴非老师说:为什么有些教师心胸狭隘?不想吃苦,不肯变革,混成习惯,也就希望别人也静止,永远处在同一水平上。自己不奋斗不努力,见同行取得成就,只会妒忌。把别人的成就当做心理重压,把自己的工作当做挣扎。吴老师说,如果你当班主任气度小的可怜,是不会让学生信服的。

思考:做有胸襟的老师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无法教给学生的。要教会孩子们在竞争中要有气度,首先是老师要气度。我想起当班主任期间,班级常规考核每每公布成绩时,班级里的学生就大喊不公平,特别是几个班干部,某某班比我们差,为什么成绩那么好,还有检查的人特别针对我们。。。各种各样的不满都有,为了抚平学生的心,我常常会这样子做,告诉学生我们应该找自己的原因,哪里做的不好,向学生表达这样的态度,只要我们自己做的好,做到了各项要求,我想我们会把失去的成绩夺回来。失去了获奖的机会有点可惜,但是我们不能输了自己的气度。

三、有心

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故事;“如等一会”,“让他把话说完”,“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你一定能写的好等”。这些故事用最平实的语言,书写了师生的点滴交往,表达了最真实的世界,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吴老师的用心。

思考:用心、有心是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要耐心聆听,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给他机会说。在给孩子鼓励的时候,一定要真诚,要能掏出心来,如春风化雨。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时候,教师出言要谨慎,不能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更不能冤枉学生。教师的谈话要有点境界,有些事,教师如果表达不到位,或者过度表达,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把师生关系推向深渊。

四、耐心

吴老师在书中指出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吴老师在书中讲到这样一个现象,我在教学中接触过很多学习有困难的问题学生,在学生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但是这些学生成人后都心智健康,甚至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成绩。

思考:很多教师愿意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形容育人,推崇的也是潜移默化,慢工出细活。有耐心是成功的第一个要素,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制定计划,到后来,发现很多目标自己并没有达到。慢慢的,开始失去耐心,随遇而安了。学生为什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一定比较复杂,但共同的一点是:家长、教师他们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且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而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长时间精神疲惫,实在跑不动了,于是干脆坐下,再也不想站起来了。

第五篇: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培训处

王雪纯

自2014年8月至今,我有幸参加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感谢各位领导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学习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帮助我在工作中解决了实际问题。参加培训的第一天黄老师给我们发了《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半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幼儿教师更需要爱。用心去爱每一个小朋友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他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的教学生活,在我刚参加工作的前一个月,我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没找对方法。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活动我更了解孩子,更爱他们。趣味的的游戏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不是乏味的说教。我要时刻记住要“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刚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时,我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那么好动,说什么也不听,我心烦意乱。经过学习后我明白这才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此我抱着理解的心态照顾我的孩子们。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学习的地方的还有很多,我要努力去做到更好,做一名博爱的幼儿教师。

下载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王晓萍 暑假前,从学校借了一本《致青年教师》作为暑假阅读的书籍。当拿到书看到书名时,我想:自己工作二十多年了,还算是青年教师吗?《致青年教师》这书是给......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刘芳 当我打开《致青年教师》,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李远玲 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一只眼睛紧闭着,睁着一只眼睛流着泪坚持着为他的学生上完最后一节课,到医院后经检查,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是一......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里面没有纯理论的枯燥的知识,每一辑都是吴非老师一生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早晨的阳光......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待到山花烂漫时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郑州市七十五中学小学部张滢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方法。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

    读致青年教师 有感2011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武威六中周化昌 一本好书,只要你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定能找到与你心灵共振的绝妙之处。拿到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我很激动。当我在梦想的路上......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杜娟我是纪梅花数学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杜鹃。暑期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书中朴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上传)(5篇)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闲暇时间里,我拜读了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该书分为六辑共85篇,每一篇都是吴先生多年教育生涯中的经验之谈,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感触颇深,愿与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