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美育的功能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定稿)
谈美育的功能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宋华
摘要:文章从美育的功能出发,引出了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美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美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影响着语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美育的功能;美育与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On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Abstract: This paper e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erspective.Aesthetic education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is also one of the tasks of Chinese teaching.The Chinese teaching is aslo affected by aesthetic education.Moreover,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information, it further discusses how to proceed the ways and mean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process.Key words: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hinese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教育美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起着
素质,使之成为国家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就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这其间就必然体现着美的因素,包含着美育任务的完成。
(二)美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
语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识教育、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育完整系统的构成因素。每种因素都按照自己的特点发挥作用。语文课不仅具有基础工具性、思想教育性,还具有明显的综合训练性。
纵观教材中的作品不难发现,精彩的文面、生动的形象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美点,这些美点的存在方式或露或藏,或柔或刚,或优雅柔媚,或和谐恬静,或崇高激越,或平凡素淡。无论是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名篇佳作的欣赏,无论是朗读的学习,还是写作训练,都渗透着许多美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美的成分,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三)美育影响着语文教学
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具有情感性、意境性、形象性,具有美的因素。美育使语文教学充满勃勃生机,情趣盎然。所以教师不能只盯着字、词进行干巴巴的说教,只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对学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感的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美的因素,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促成教学相长,而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必将得到提高。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披文入情,诱发美感
文学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篇文学作品必须先拨动人的心弦,才能发挥它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家必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大序》),“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决定其艺术感染程度的深浅”(托尔斯泰《论艺术》)。王国维曾把美育别出心裁地叫做“情育”,可见
感教育,以情动人。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形象入手,通过对作品的学习,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作者描写形象的方法,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传虚成实,使形象成为鲜明的表象,使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形象鲜活起来,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形象的感知力,更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但这只能说是认识了美的事物,还没形成美感,还需进一步借助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所谓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在读者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的过程,这一新形象既是作品形象的再现,又渗进了读者的认识,是对原形象的补充和再创造。学生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就越具体,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就越丰富和真实。当然对美的鉴赏能力就越强。例如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通过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组合,就可具体的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美的、和谐的艺术形象。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抒写的对象无限丰富,抒写的范围无限广阔,人的精神的翅膀飞到哪里,它就能跟到哪里,具有表意的极其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品味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充分了解其所凝聚的文化内涵,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以及学过的知识,理解美、鉴赏美,引导学生再造形象,并从中感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
其次,要从意境入手。意境是我国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范畴,也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诗人用语言营造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氛围。具有生动具体的可感性,可内视性。都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语《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毕书局1981年版)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要读懂一
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会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流畅悦耳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会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从而受到作品艺术美的感染,使学生在不觉之中点燃心灵的火花,燃烧激情,同时也应让学生朗读,通过激情朗读,吸取文学素养,感受文学之美。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师在适当的点拨之后,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轻声朗诵,在悠悠古韵之中拉近古人和今人的距离。此外,还可采用配读的方式。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配读戴望舒的《雨巷》,感受体味诗的节奏和意境之美。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配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等。这些朗读方法的引入既可以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又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与文化氛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去直接感受作品,“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总之,语文课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百科全书,而这一系列的教育,都是通过审美教育渗透的,因此,应该把全部语文教育过程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把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美感、审美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用美吸引学生,以美育情,以美求善,以美导真,那语文教学将是别开生面的。
参考文献:
⑴霍维佳, 郝春生, 陈艳.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美学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17)⑵李道山.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⑶宋美琴。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8,(28)⑷文辅相。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01)。
⑸阎守轩。论创新教育:缘起。关键。出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6)。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回复:谈美育的功能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件人:现代语文拒收 收件人:fs1688@sohu.com 时 间:2010年5月7日 10:51:34
宋老师: 用稿通知
您好!感谢您对《现代语文》(国内统一刊号CN37-1333/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8024)的关注和支持!《现代语文》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
大作《谈美育的功能及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拟刊登在《现代语文·中旬刊》(邮发号24-151)。
我刊是省级学术期刊(月刊),同时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您的文章已通过审核,若同意刊发,需800元的版面费。汇款时请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注明文章题目及编号(T911),如需书面用稿通知,也请一并注明。杂志出版后,将为您赠送两本样刊。
联系电话:0537-4458185/4997581(邵老师)汇款方式:邮局汇款
汇款地址: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杂志社(273165)收款人 :张秋兰
2.文后参考文献请注明版本、出版者、出版年月等内容。
3.文章末尾须附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4.作者可寄打印稿,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电子稿请用微软Word简体中文版编排。5.本刊反对一稿多投,对专刊专投的优质稿件优先采用,对剽窃抄袭者将酌情给予曝光。
6.凡投寄本刊的稿件编辑部有权酌情修改,不同意修改者请申明。7.编辑室电话:0537-4458185(编辑室)/4997581(邵); 电子邮箱:xdywt@126.com 8.现代语文杂志社网站:www.xiexiebang.com
声明: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等期刊数据库,作品一经采用,即视为同意将网络传播权及电子发行的权利授予本刊,本刊一次性给付的稿酬中已包含上述授权的使用费。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在2010-05-05,fs1688@sohu.com 写道:
-----原始邮件-----发件人:fs1688@sohu.com 发送时间: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收件人:xdywt
第二篇: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美育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材,都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既不能用美学术语去硬套教材,不能泛泛地进行空洞说教,也不能肢解课文。美是有其年体性、和谐性的。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有意识地建立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体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联系”。
一篇文章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物,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的焦点“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要善于设置联想和想象的阶梯,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这是鲁迅先生在本文倾力描写的儿时生活的乐园——百草园。儿时生活的真实感受,不同于成人的审美角度,童稚般的幻想和联想,配之以层次分明的描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是那样活泼生动,童趣盎然,摇曳多姿。而这些景物描写又最贴切初一学生的生活实际,最能引起学生的“勾联”、“嫁接”,是指导和提示学生想象和联想,进行描景画物的理想训练台阶,在审美上,使学生得到生发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起审美主体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学生的认识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将得到提高和完善。
第三篇: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巨宝中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媾合物,由两者的本质所决定。它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进而完善其人格结构。施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抓住美育特征、遵循美育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其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创设情境,欣赏感受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最后,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学大纲关于阅读的要求中也有“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可见,整个语文教育界已经普遍开始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他们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挖掘一些好的典型来感染、教育他们,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辨别是非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使他们成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具有坚定意志行为的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语文学科中提倡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这是广大语文教育者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概括与总结,更是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责任与挑战,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中学众多的基础学科中,“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二是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影响到个体知识、智力、能力整体结构体系的形成与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毫无疑问,语文学科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头戏。在中学阶段切实抓好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以期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
展的目的。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语文学科“熔德育、智育、美育为一炉”,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是形成学生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内涵十分丰富,这是整个教学中极其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往往是重思想轻情感、重智力轻审美、重实在轻想象。目前,相当多的中小学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种现象。且不说在一些着重传授专业知识的非美育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审美素质的培养;单就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及语文(主要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而言,也往往是被开成了非美育课程,即偏重于对这些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思想的分析、偏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培养。而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则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这种施教方式似乎仍未脱出应试教育之窠臼。就非美育课程而言,因忽视了“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之手段的运用,这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因此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就美育课程而言,因忽视了对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则欣赏艺术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审美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因为审美能力特别需要想象力、直觉力,它是直接诉诸于情感而非诉诸于知识的,所以一个人懂得了
关于艺术的知识,并不表明他具备了欣赏艺术的能力。正如鲁迅所说:“诗歌不能仰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那么如何树立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多样性。
1、我们应该紧扣教材,挖掘出各种课型里美的因素,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范式:有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艺术形象的美,有文章结构的美,有语言形式的美,还有题材新颖的美等。
2、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给予学生美的体验。
3、通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形式的美。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
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
⒈体会写景类文章的境界美。
这类文章的美是最易显形的,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授课一开始就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入课就感受到那份美的意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⒉写人的文章,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人格美。除此之外,表演课也是在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之后,表现美的一种形式。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课文编成课本剧,把生活中美的事件编成小品演绎出来,并请大家来参与审定、评议。如教小说《变色龙》时,可以把课文改编成一个独幕短剧,和学生一起扮演剧中角色。学生都很有兴趣去满足一下他们的表演欲望,通过表演让学生们充分显露了他们的创造才华,并且品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不仅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课程,还有了很好表现自己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毋庸置疑,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每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发挥诱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寻找和精选美的范式,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知多为师,身正为范”,也是美育素质的又一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内容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为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身正为范”表明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热爱,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第四篇: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模版)
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罗城县小长安镇中心小学韦英江
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课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是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线。小学语文是渗透美育的重要学科,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首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美。
1、围绕课文,赏析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用词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文章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经过反复锤炼最后定格而成的语言艺术作品。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把握好课文中内在的美的因素,选取恰当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段或一些蕴藏美的因素的语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学生只有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反复品读,才能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用词美。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体会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而且使学生得到应有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美就在语言文字中,从而养成从文字中欣赏文章意境美的习惯。
2、围绕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及结构的运用。作者在写作一篇文章时,总是投入自己的感情,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选择一定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 1
己的真情实感的。这样既能增添文章的韵律美,又能增添文章的文采美。仍以《桂林山水》为例,作者在抒发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真挚热爱的同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和“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无穷的美感。在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朗读“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并让学生抓住“静、清、绿”理解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独特的美的?并让学生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朗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抓住“奇、秀、险”学习课文描写“桂林的山”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通过分析和感情朗读,学生就会进一步陶醉在课文美的情境中。
其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要使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美育融为一体,就必须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感染、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陶醉在作者美的语言文字描写中,从而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如通其心。例如《月光曲》一文中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才华和爱心,兄妹俩对音乐的追求乃至故事中那小小的茅屋、清幽月光、窗前的旧钢琴,都和《月光曲》优美的旋律以及它所展示的壮丽情景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美的印象。文章文字朴实,短短的几百字就勾勒出一位才华横溢而富有爱心的音乐家的形象和贫困中却不失高尚志趣的兄妹俩的形象,体现了文章的文字美。文中兄妹俩对音乐的挚爱和贫困相依为命的感情以及贝多芬对其倾注的同情和爱心水乳交融在一起。兄妹俩一段辛酸的对话,突出一个“穷”
字。在穷境中兄妹俩互相体贴,相依为命,手足之情读来感人至深。贝多芬也因此对兄妹俩产生深深的同情,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倾注了自己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两种情感同蕴文中,细细咀嚼,便觉至直,至美,十分感人,充分体现出文章感情美。文章通过“平静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两个不同景观来描摩乐曲,体现轻重缓急、气势等变化,在变化中倾注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感爱到文章中的韵律美。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发现文章的文字美,体验文章的感情美,享受文章的音乐美,从而陶醉在美的情境中。
再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美。
语言文字是对情境的描述,是要靠反复地朗读才能感受到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对文中描写情境的精彩句段要多读,多背,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让学生欣赏美。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描述草塘的景色是“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发亮,如饥似渴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作者看到这景色时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美在哪里?这就要通过让学生理解“赶、翠绿、鲜绿、墨绿”等词语,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美。又如,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天空倒映在„„显得„„云朵倒映在„„显得„„。”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并用了“清凌凌”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北荒草塘的美丽可爱。这时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排比句,就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通过准确的用词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画卷,并由课文描写的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到物之美、情之美,使学生欣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五篇: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说到审美教育,人们就会联想到音乐、美术课程,其实,语文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感情和高尚情操的美育工作者。
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可以是某种政治思想和倾向的传者,但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否则,文学作品就成了某一抽象的政治概念的演绎,成了缺乏生气的,没有血肉的冰冷的“论文”,死的图式或比喻,而不是表现现实的活生生的镜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讲文学当然要将语言,但决不能因此而离开作品本身的剖析,孤立地讲字词句。否则,将变成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条条,支离破碎的知识。
就现代中学生而言,我感到他们对文学懂得太少了。拿一篇他们学过作品,让他们分析,他们就背书似的讲开了,一时代背景,二主题思想,三段落大意,四写作特色------,问他们有何艺术上的感受呢?不清楚,理由是老师没讲过!我并不反对这样“一、二、三、四”,问题是这个“一、二、三、四”成了一个“套数”、“模式”,这样就把文学作品的味道和独创性抹煞了。
文学是感情的领域。文学只所以美,主要就在“情”字上,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和情操,这些应是文学作为美的教育可以达到的基本方面。
文学的功能,主要是凭借界艺术形象以情感人,文学的美,渗透于它独具的“诗意动情力”之中。文学“增人感”,也能“启人思”。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生总有新观察,新的体验,新的发现,然而这一切是由“增人感”来实现的。而我们的文学教学中,重在说“理”,很少言“情‘,甚至“情”“理”分家,有“理”无“情”。殊不知,不言“情”,不能触及人的感情世界,是无以谈文学的,也就不可能通过文学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
看来,文学的美感教育,应当是通过艺术欣赏的途径,教人鉴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鄙?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矫揉。
因此,语言文学教学,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我以为,要达到着一目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
艺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读者通过艺术欣赏,在思想感情上和作者得到交流,发生共鸣,使作者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得到补充和发展。宋朝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很讲究意境,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但绘画创造的是视觉形象,而文学是语言艺术,它需要通过语言的媒介来创造形象的。为此,语文教师讲作品就得通过语言的分析,设身处地,甚至“梦魂神游”地把作者所构想的形象,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参加到作品所写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从思想上、理智上,而且主要从感情上、情绪上接受作者借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感情,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邪正、是非、得失的观念。
诗贵意境。意与境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境下有意,意中有境。讲诗的意境,就应当首先找到展开意境的思路或线索,让学生循着这条线索,一步一步走进诗的境界中去。比如杜甫《石壕吏》中说:“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看来这里的“听”字,是构成全篇的线索,可以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到老妪的悲苦、愤激,领会作者同情人民、指斥小吏的爱憎感情,得到美感教育。对于叙事性文艺作品,应当引导学生从作品展开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抓细节、抓矛盾、抓人物,让学生脑中浮现出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从而引起学生和作品中人物思想情绪上的共鸣,关心人物的命运,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鲁迅在《故乡》里塑造闰土这个淳朴善良而又辛苦麻木的农民形象,主要通过回忆中和眼前的闰土的截然不同的神态和语言,以及“母亲”的补充和“我”的感想,激起读者对农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反动统治的满腔仇恨。因此,讲闰土这个形象,当从他现在和过去在形貌、心灵、性格上的鲜明对照中,让学生感到,正是旧社会的生活重担压弯了闰土,扭曲了他的灵魂,造成了他和“我”之间的隔阂,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感情波澜。
这里还谈一下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的美学意义问题。我认为,从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可以进行美的教育。俄国著名讽刺作家果戈里就这个问题说过一段精粹的话,他说:“难道正面的和反面的不能为同一目的服务?难道喜剧和悲剧不能表达同样的崇高思想?难道剖析无耻之徒的心灵不有助于勾画仁人志士的形象?难道所有这一切违法乱纪,丑行污秽不能告诉我们法律、职责和正义又该是何物?”(《剧院门前》)作家写反面人物,是为了撕去其假面,暴露其丑恶灵魂,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同样显示了作者的崇高的思想。如鲁迅作品中的鲁四爷、赵大爷、假洋鬼子等反面人物就是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一面面照妖镜,使我们从中看到生活本身就是美与丑的尖锐对立,体现到作者对丑的事物的憎恨、否定,对美和崇高的肯定。
杨朔的《荔枝蜜》不只是赞扬蜜蜂的辛勤劳动,而是着力写了蜜蜂短寿而又不给人添麻烦这一特点,以蜜蜂的可贵品质,咏赞“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崇高情操。教这样的课文,如能把学生引进蜜蜂世界,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由不喜欢蜜蜂,到自己想“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样,也就能培养学社美好的情操,树立他们为人民为子孙后代去酿造生活的蜜的高尚品质。
即使在教古代文学作品中,同样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教育。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怀,不能不是一种美好的奋发、进取的情操。尽管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美好情操,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此外,好的作品总是情文并茂的。语文课教学,当然要讲语言的美。当语言能够准确、生动、鲜明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时,就是具有一种语言的美感。宋代诗人姜白石谈诗作,一方面要求“句中无余字,篇外无剩语”,另方面又要求“句中有余味,篇外有余意”。这里讲的两“无”、“两有”,把文学创作中练字、练句和练意结合了起来。既反对了离开语言地讲“意”,也反对了离开“意”支离破碎地去讲语言。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是极为精辟的意见。
但是,在我们的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往往脱离意境、作家的风格孤立地讲语言,这样,也就谈不上给学生以语言美的教育了。
如何通过语言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课题,它涉及面广。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应该成为文学教学贯彻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