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执教者:陈永梅
评课者:李娜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突出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有许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品味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比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心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敢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通过本节课观摩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练的杰作,本节课教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脉落清楚,这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导学案的使用应该说是他的一个亮点,学生预习与跟踪教师学习都起了引领作用。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既简练的方式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及文体简介:主要简介“骈体文”,本文就是南朝时盛行的一篇写景小品文,简介作者,教师着重介绍了作者“编撰出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主要交待作者背景与处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目的,意图以及作者心情打下了伏笔。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发音准确,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有默读,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华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修词方法,古今通用,通假字等。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
1、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如何写“奇山”?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本节课教师没有完成即定的教学流程,拓展训练没有进行就已超时,因为教师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教师调控,应变能力不强。
2、本节课虽然有导学教案,但听课者手中没有,教者应明确口述或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让听课者对本节课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导学教案中也缺少重点,难点,这应是教师的失误。
3、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5、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学生说的少,并且教师语速较快,没有注意听教师的感受。
6、教师评价单一,就是“请坐”,可用一些肯定或激励性语言能更好。
7、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的联系没有讲清楚,要理解作者处境写出了此文,而现在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是我的点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评课
《与朱元思书》评课
今天听了五中陈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求真务实,充分突出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运用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有许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品味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比清晰,分明,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心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敢新知。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通过本节课观摩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练的杰作,本节课教师下了不少功夫。
1、教学思路设计较比清晰
通过《与朱元思书》学案看出,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导课——作者及文体简介——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拓展练习,整个的教学流程较比清晰,脉落清楚,这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导学案的使用应该说是他的一个亮点,学生预习与跟踪教师学习都起了引领作用。
2、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导课:教师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既简练的方式直接进入本节课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及文体简介:主要简介“骈体文”,本文就是南朝时盛行的一篇写景小品文,简介作者,教师着重介绍了作者“编撰出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主要交待作者背景与处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目的,意图以及作者心情打下了伏笔。
朗读课文: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及时点拔字、词、句,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如:读字、词,让学生注意发音准确,朗读要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同时还注意朗读的方式方法,有默读,提问学生有感悟朗读,并让学生找出骈句,让学生去品读,同时还放录音,倾听有节奏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体会,掌握朗读的技巧,授之以渔,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疏通文意,欣赏课文:
华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修词方法,古今通用,通假字等。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
1、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如何写“奇山”?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让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3、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能够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让学生在平等中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师生配合较比默契,教师对学生评价,点拔及时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展示,课堂的实效性比较强。
三、教师基本功比较扎实
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专业技能,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较强。
1、教师语言规范,简练,思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举止得体。
2、能娴熟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能自制课件,收集材料,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质疑。
4、板书设计简约合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憾,下面就说一下不足之处:
四、不足建议
1、本节课教师没有完成即定的教学流程,拓展训练没有进行就已超时,因为教师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教师调控,应变能力不强。
2、本节课虽然有导学教案,但听课者手中没有,教者应明确口述或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让听课者对本节课有更清楚的认识,另外导学教案中也缺少重点,难点,这应是教师的失误。
3、学案中规定,本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但现实中仅使用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都没有明显体现。
4、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学习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5、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学生说的少,并且教师语速较快,没有注意听教师的感受。
6、教师评价单一,就是“请坐”,可用一些肯定或激励性语言能更好。
7、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的联系没有讲清楚,要理解作者处境写出了此文,而现在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是我的点评,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执教时间:2012年5月23日 执教科目:语文
执教内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 评课人:金志电
2012年5月23日下午第一节课,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到八(3)教室听我组教师金文燕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我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评人,现对金老师的这一堂课作如下点评:
此堂课,在知识与能力上,金老师拟计划让学生了解到课内的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全文;通过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情感与价值方面,金老师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金老师打算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对本堂课的教学。
现让我们一起到金老师本堂课的教学课堂中去看一下洪老师对如上目标的完成情况。
一.导语的展开
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散文。导语中,金老师由浙江富春江导入对名景的欣赏,引导学生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品味祖国奇山异水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导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作者讲解与课文阅读
作者讲解上,金老师简洁明了地进行了介绍。把此环节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检查上,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字词难点进行了重点讲解,指出了文言中的通假字,引起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重视。阅读环节,金老师以提问思考的方式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他提出: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慢读还是快读?在讲解时,还作了一个非常恰当而直观的比喻。去赏景,我们是漫步体会,还是坐飞机、开汽车走马观花呢?这一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懂得了对写景类文章应慢读以品味。同时还告诉同学们,应该要注意文言节奏,让学生带着二二拍节奏去朗读。
在指导方法后,金老师马上让同学带着方法去品读。这一过程正是方法与实践的最好结合。在学生朗读了以后,教师进行了范读。节奏感很强,语速恰当,发音标准。
三、结合注释,以抢答的方式解释黑板上给出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
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给中差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对于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兼顾了整体的学习。
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讲解结束后,金老师分别让学生尝试背诵一、二自然段,这起到了当场巩固的效果。
背诵环节结束后,金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字对山和水的特点(奇山异水)进行了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把握住了本文所要描述的中心,既让学生了解了前两段所叙述的段眼,又对下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四、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力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这堂课是成功的。但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讲解上应进行衔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以上是我个人对金老师这一堂课的一点评说,未尽之处,望金老师海涵。
第三篇:《与朱元思》材料
与朱元思书
宋永健
一、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吴均也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关于骈文
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名家赏析:
别具一格的构思。文章没有出现人物,但又字字不离人物。它给读者设计的环境和气氛是: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作者于船上饱赏着满目风光。峥嵘的山石,浩荡的江水,挺拔的寒树,清厉的猿叫,给人以秀拔劲峭之感;漾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显得清丽隽洁,令人读后如入诗画。
浑然一体的结构。这可分为三方面来说。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疏畅谐婉。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了,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察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着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成百上千)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冷冷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①: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写景、叙事、抒情)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本文写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色? 杭州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文中哪句话概括描写了山水的特点?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文中第2段哪儿写“异水”?哪儿写“奇山”?“异水”有什么特点?“奇山”又有什么特点? 异水——清澈湍急
奇山——笔直高耸
4、由眼前的景致,作者触景生情,产生什么联想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言为心声——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在大自然中净化灵魂。
5、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猿则百叫不绝
四、重点词语:
(一)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鸣叫声,这里指蝉鸣。
(二)一词多义【联系其它文言文】 【许】
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杂然相许:赞同,动词。【轩】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中轩敞者为舱:高,形容词。互相轩邈:这里是比高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绝】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形容词。猿则百叫无绝:断、停,动词。【上】
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在上边,方位名词作状语。【百】
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数词。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数词。【从】
从流飘荡:随着。从民欲也:依从。【者】
经纶世务者:的人。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三)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漂流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四)古今异义:
鸢飞戾天者 :戾:古意:至;今义,乖张、罪过。
五、课文链接:
与顾章书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顾章,生平不详,作者的朋友。
仆去月谢病①,还觅薛萝②。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④,孤峰限日⑤,幽岫⑥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⑦相杂,绵绵⑧成韵。既素⑨重幽居,遂葺宇其上⑩。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⑾,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⑿。仁智所乐⒀,岂徒语哉!
① 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②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③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⑤ 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⑥ 幽岫:幽深的山穴。
⑦ 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⑧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⑨ 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⑩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⑾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⑿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
⒀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此文描写故乡山水赏心悦目的情韵和灵趣,表现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和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同时也反映他对人世的退避。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的色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的声韵,这一切又契合于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与施从事书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施从事,生平不详,作者的朋友。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青崖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④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⑤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⑥信足荡累顾物,悟衷散赏⑦。
① 故鄣县:在今浙江安吉西北。
② 绝壁干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
③ 汉:银河。
④ 企水:口渴求饮。
⑤ 春罗:即女萝。
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语出《诗经•郑风•风雨》。晦,黑暗。
⑦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信足,的确,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
《与施从事书》向朋友渲染了雄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
六、中考试题: 安徽省池州市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分)(1)因为。(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各占1分)2.(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3.(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4.(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4、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入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 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
2、作者作品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语速、语调,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什么景色?试找出最能抓住景物特征的中心句。
3、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翻译句子。
三、精读赏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四人一组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异水”:“清”和“急”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奇山”:峻峭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2、思考: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茑飞„„窥谷忘反”的感叹,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说说:如何描写景物?概括本课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拓展延伸
1、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教师小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习《五柳先生传》 附介绍词:
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这条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带,尤以桐庐境段最为秀丽。
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上游七里泷,水如染,山如削,峰紧流窄,鸢飞鱼跃,称“富春江小三峡”。自严子陵钓台至窄溪,江流宽阔,两岸绿树烟花,小桥流水,山庄错落,更兼有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春、“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也有耐人寻味的底蕴。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泷,其旖旎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又象一条历史的长河,包孕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泷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峡”之誉。
富春江七里泷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途有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自有一番怡然之„„“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富春江小三峡就是以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历代文人墨客如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0多名诗人不仅游历了富春江小三峡,而且还留下了2000多首传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峡又被称之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
七里泷上游有一道溪流从北岸汇入,这就是著名的胥溪,相传春秋时楚国伍子胥避楚平王谋害,逃奔吴国,后经此渡口吴国都城姑苏。渡口石壁危立,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个大字。此处江面开阔,悄悄寂寂,古道萦回,故名“胥江野渡”。
“葫芦飞瀑”在七里泷南岸坌柏湾内。沿坌柏溪500米,迎面山崖鞍部有一飞瀑,瀑高百米,从陡壁直泻而下。壁间有一形似葫芦的石窟,瀑布先泻入葫芦口中,再从底部冲出,飞珠抛玉,直注深潭,腾起层层白雾雨花,璀璨濯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五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背景。
2、了解“骈文”。
3、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并且能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文。(重点)
【问题导学】
一、了解作者和背景
作者____,字____,____(朝代)文学家、史学家。据《南史·吴均传》记载: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又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他的诗文,后官至奉朝请。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著有《后汉书注》九十卷、《齐春秋》二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原有文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一卷。
背景: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原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丽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其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句,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二、了解骈文
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大声朗读课文,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皆缥()碧 互相轩邈()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窥()谷忘反 .....
四、试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文 【巩固训练】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把握写景的脉络,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问题导学】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的文眼(即中心句)是哪句?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首先承“异水”二字,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___;用____、_____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___;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接下来,作者写“奇山”。
3、文章抒写作者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全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1、本文总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从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抒写作者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直接体现作者沉湎于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教学重点:
1、通过翻译理解课文,分析文中景物的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齐读、试读、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教法与学法:朗读、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都喜好寄情于山水,描写山水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与朱元思书》同样为描写山水的文章,是作者游览玩富春江之后,写的关于富春江风光的文章,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文体常识:
骈文,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吴均:字叔庠,南朝作家。其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音韵和谐,风格清丽,语言明快,用典贴切。并且擅长以骈文写书信。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的特征。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2段:描写异水。第3段:描写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总——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2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3)学习第3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翻译: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打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异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写了水的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视觉;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侧面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听觉;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联想;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板书设计:
侧面正面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各段的写景侧重点以及景物的特征,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听读、试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图片,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把握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课后练笔,本节课布置了课后背诵和写作两个练习题,把写作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