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用1).

时间:2019-05-14 14:1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用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用1).》。

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用1).

河北蒙中高一语文 NO: 使用时间:2014年11月 日 主备人:王学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背景介绍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

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三,围绕人物,探究三四五节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2、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主要记刘和珍的?记了她哪些活动?

3、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4、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请找出相关描写中的关键词。

5、写人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6、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要求:人物特征鲜明,句式变化多端,词汇五彩缤纷,修辞手法典型。字数100字左右。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8、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文章是不是全用来记刘和珍?除了三四五小节描写刘和珍以外,其他部分写了什么?(明确:下节课解答)【作业布置】:课下再看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结构,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层?

第二篇:《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讲课教师平遥三中 李国栋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明确人物形象,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3、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 【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第一课时(本节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二、资料链接

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4)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文章总体思路(读·研)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读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教帅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乎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研习(研·点)

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 问题设计:

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明确:

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热爱祖国的青年学生。她善良温柔,渴求真理,向往革命,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嫉恶如仇,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斗争,勇赴国难,不怕牺牲。B、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抨击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唤醒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五、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六、拓展练习(练)

请为刘和珍写一篇颁奖词100字 例文:屠呦呦 莫言

革其成就带来重大变

§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疾寄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这也能解释它在对抗严重疟疾上的强力功效。青蒿素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一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七、感悟提升(悟)§ 抗战胜利70周年 § 国庆节 § 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八、作业

第三篇:记念刘和珍君(学生提问)

记念刘和珍君(学生提问)

1、第一节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他想表达什么?

2、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所在的是“非人间”,他说的“非人间”是指什么?

3、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还存着血污···什么意思?

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

5、为什么杨荫榆压迫学生,鲁迅还要称呼她为“女士”?

6、为什么作者要以“最大的哀痛”显示于人间,让“它们快乐于我的痛苦”?为什么作者要用“它”来指人?

7、杨德群和刘和珍同样是徒手请愿死掉的,为什么鲁迅只写刘和珍却没有写杨德群?“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四十多个青年”是一起请愿的人,都是女子师范的学生吗?为何只开两君的追悼会呢?

8、为什么鲁迅要在离三月十八日已过了两个星期存写这篇文章?他有什么意图?

9、“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托体同山阿”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为什么刘和珍知道作者所编辑的期刊往往有始无终,但是却毅然预定了《莽原》?

11、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君”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作者想说明什么?

12、“真的猛士,敢于·····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猛士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这两者是矛盾的吗?

13、文章开头说“我实在无话可说”,可后面又说“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为什么?

14、文章中多次提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15、第二节中“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忘却的救主”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6、文章第三节第6段为什么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于尊敬”,为什么要在“尊敬”上加上“悲哀”呢?

17、为什么一个学生偏偏指着刘和珍告诉鲁迅“这就是刘和珍”?

18、文章中多次提到“真正的猛士”,有何意图?

19、作者提到在刘和珍和杨德群开追悼会的那天他独在礼堂外徘徊,那他又为什么不进去呢? 20、为什么鲁迅在第二节第4段中说“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庸人指什么?

2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何意?

22、第七节第19段中,“一是当局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用(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作者:周树人,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华盖集 》《 南腔北调集》《热风》《二心集》《而已集》。3解题:(1、属记叙文。)

二、自主学习(A级)

1、注字音:徘徊(pái huái)菲薄(fěi bó)长歌当哭(dànɡ)黯然(àn)踌躇(chóu chú)桀骜(jiã ào)尸骸(hái)噩耗(â)喋血(diã)肆无忌惮(dàn)诧异(cha)攒射(cuán)屠戮lù 殒身不恤(yǔn xù)惩创 立仆 和蔼 浸渍 洗涤 绯红(fēi)辗转

三、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B级)

答案:

1、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1)写作缘起,纪念死者。(2)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刘和珍概况。(4)刘和珍遇害(5)刘和珍遇害经过。(6)“三一八惨案”教训。(7)惨案的意义。

3、悲哀-----愤怒-------理智的思考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文本研读(B级)

第一部分,“ 独 ”与“徘徊 ”;敢于反抗、追求进步;社会的黑暗 ;反动派和“学者文人”;作者自己。第二部分,真的猛士和 庸人。第三部分,始终微笑着。第四部分,反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第六部分,义实在有限;煤的形成;至少。第七部分,封建军阀的凶残,爱国青年的临难从容。

二、合作·探究·质疑

1、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2、提示:从追悼会写起,自然地交待写作用意:一是“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

3、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4、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5、提示:(1)过程:喋血---中弹----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2)原因: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第三课时

一、提示: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7、“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8、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1、提示:“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对。“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认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要敢于为改变这种社会现实而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为黑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改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他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

3、“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4、“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三、答案 见教参59页

四、探求主旨,品味情感

“此”的内容:

1、对爱国者的崇敬;

2、对执政府的愤怒;

3、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4、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5、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6、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7、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与开头相呼应。

六、课后练习1.B 2.D

3.A(B项中“功败垂成”意为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忽遭失败C项中“形影相吊”形容孤独,不适用句中“老门楼”和“老柳树”。D项中“目无全牛”是指技艺极其精湛纯熟。)....

第五篇: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

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②.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

夹叙夹议的方法;对刘和珍性格、精神、品质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特别是唤醒庸人,牢记血债这个写作目的,是难点中的难点,疗救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国民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因此,应结合鲁迅对庸人的情感态度来思考。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据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对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⑶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我将在上课的前三分钟,播放有关本课背景及文本的视频,营造一种与文本相一致的气氛,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文本传达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破解文题

1.文题中的“纪”相当于“记”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见《语文学习》98年第6期第35页)。

2.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3.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4.关于“三一八”惨案,教学时可参阅文中注释①。5.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三)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要先给学生方法: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感悟语言,理解鉴赏关键语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究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先给学生方法。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设计第三梯度的问题:①让学生有选择的背诵部分议论性文字,体会深层含义,提出你对本文的疑问?(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化的解读习惯。)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5、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6、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7、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四)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1.熟读文中经典的句子。2.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六、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毅然预定《莽原》 有

被 不幸中弹,未便死

黯然忧虑母校

毁 同伴救助,也中弹

欣然前往请愿

灭 棍棒猛击,终牺牲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 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②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⑤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下载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用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用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1.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

    记念刘和珍君_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材概述】《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文中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通过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同行们: 大家上(下)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

    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

    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5日诞生。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

    记念刘和珍君[5篇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l 本课的地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沥青文章思路,领会课文中心。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写人叙事的技巧。 3、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7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和介绍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