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
浅析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语文朗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现阶段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新课改视域下,不仅对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求不放松,而且针对朗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分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业内人士共同出谋划策,找出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良方。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非常注重朗读教学的地位。朗读教学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在朗读的过程中,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语言诵读,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中,让学生感受?Z言的魅力,从而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文字教学和朗读教学。一直以来,小学的语文教学都是更偏重于文字教学,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听写,还有作文的遣词造句,从而形成更好的语文卷面成绩,却忽视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其实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字,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可以厚此薄彼、朗读教学可以帮小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能力,让他们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1]。而且,朗读本身是对课文的再次鉴赏,可以让学生深入学习语感,让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升一个台阶。
二、小学语文教学多样性朗读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所以很多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考高分这一目标进行的。而且由于要考试,学生的关注点普遍也都集中在考试范围和老师经常强调的重点句子,因此一些“不太重要”的句子就无人问津了。
2.朗读没有真情实感
朗读更注重情感表达,而背诵更注重记忆程度。举例来说,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前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短短两句,饱含了作者漂泊半生,回归故乡,五味杂陈的情感,蕴含了多少无奈和辛酸。但是小学生朗读起来所带感情却不多,这固然有小学生阅历尚浅,难以体会的因素,也是因为对朗读本身的重视程度是不足的,所以朗读过程情感平平淡淡,难以产生共鸣[2]。
三、提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式
1.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除了情感方面,学生还应该叫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才能保证在朗读过程中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还能兼顾字里行间的抑扬顿挫,使情感产生共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朗读效果本身,还能通过朗读体会到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朗读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2.灵活朗读教学的形式。朗读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那样只会让朗读教学的模式趋向僵化,达不到教学目的。朗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师生传统的教学地位,学生读的好,教师就应该让其为全班示范教学,教师本人也应虚心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四、朗读教学的案例实践浅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叫做《秋天的雨》,是一篇比较适合开展朗读教学的文章,我们可以用这篇文章作为例子,将朗读教学中涉及的技巧和情感表达在课文中体现出来。
首先课文开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是课文的开头,也是可以引起小学生情感起伏的一段。因此教师想要训练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可以从这段中获得启发。在读到“轻轻地”的时候,应该注重语气的轻柔。“趁你没留意”这句应该表达出语气之中的惊喜,事先并没有留意,秋天就这样来到身边了。小学生很容易感受这种情感,因此效果会很好。
另外三年级上册《陶罐与铁罐》,这篇是讲陶罐子和铁罐子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塑造两种罐子鲜明的性格,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让小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任务的情绪变化。这个文章适合分角色,或者师生合作朗读。比如这一句:“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说得很傲慢;而陶罐子的回答相对谦虚,这样一对性格鲜明的角色,可以由不同的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种情感表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角色情感的微妙变化,进而可以在写作文时有所应用。
而写景文章的朗读,则是另一种感觉。四年级上册的《颐和园》一章就是这个例子。这是一篇类似于游记的文章,作者所见所闻所感都在字行间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类似的纪录片,记录大好河山风光的纪录片,最好配有解说词,让学生在正式朗读之前先对朗读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学生朗读时最好配上相应的音乐,像颐和园这种皇家园林,就应该配上恢弘大气的音乐,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读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些句子时,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朗读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情感表达的一门重要学科。学校和教师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增加朗读教学的比例,让更多的小学生都可以体会到朗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方晓兰.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外交流,2017(38):196-197.[2]黄玉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7):105-105.[3]杜萍.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外交流,2017(41):194.
第二篇: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已迫在眉睫,沿用老的思维方式、培养办法显然已脱离时代之需,难于迎合新世纪发展奔腾之速。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倍加凸显。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应予充分肯定。但积重难返,其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需要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着手,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1.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进步。在课改的推动下,部分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由原来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转变为合作探究式、自主发现式,实现了从亲身经历中感悟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提高。
2.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已经跟不上思维越来越活跃和知识量越来越丰富的学生了。而作为教学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有些匮乏,所以他们开始主动学习自主充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许多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凭借自己独有的一套方法取得过很好的效果和成绩。面对新课改,他们很难立马接受,所以依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年轻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感悟不深,甚至不愿意自主解读钻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每天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十分翔实,但教学效果甚微。
2.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也有主观能动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信息通达,小学生已远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他们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3.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属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而许多教师在新课改实行时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代替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讲授法无疑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有很大的作用,对有效控制课堂纪律也十分有效,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便得不到体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过于局限于课本,没 有 充分利用教材、课堂、学校以外的教学资源。许多教师依旧“以本为本”,紧紧抓住教材进行教学,忽视了现代学生能获取的有关教学信息与资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 1983 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其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改的出发点.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成员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所述:“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学习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过去的语文教学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注重选拔“才”而淘汰“人”;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3.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 事先了解学生的困难及已具备的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此外,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一锅端,一把抓”。
(三)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而且必须针对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相应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我根据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与阅读积累,对语文教学方法有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以书本为本的观念,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课本的空间走出去.无论是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主张的的生活即教育,无不表明生活经验对于教育有重大意义。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可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加以开发和使用。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极富童趣的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经验或是观察、询问、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大提高。
语文教学打破了原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忽视了教材以外的各种有效教育资源的束缚,课堂也不仅仅拘泥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儿童才能得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并不是说一堂课都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杜绝“满堂灌”,通过教之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态度等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有“鱼”吃。
小学生虽年龄偏小,但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量可能是以前小学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
他们好奇心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强。见习期间,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每一个班上都有很多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他们表现得十分积极,经询问得知他们在课前已经利用参考教辅资料、上网浏览等途径进行了自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在课前查找和收集资料,并且上课时愿意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没有被教师抽到而沮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回归”到学生的怀抱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果园机器人》时,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上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加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电影、电视、动画作品中已了解到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对于这一课的主角———机器人便并不陌生。
(三)重视阅读,倡导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在读中教,不读则无所谓理解,无所谓记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培养语感,能营造氛围、增强感悟,也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1.课外阅读。现代小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较之以前的小学生虽有所拓展,但仍旧不够。我在给某小学三年级七班的学生批改积累本时发现,全班学生虽然都在阅读都在积累,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确认真读了书认真找了好词好句,书写也工工整整;有的学生则明显敷衍了事,随手抄来一句“玫瑰花开了”之类的句子。我们不能断定他没有阅读,但是其阅读质量还有待提高。
2.课内阅读,即课文的阅读。每当在讲一篇课文(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非常重要。无论是默读、领读、范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还是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一堂课中形式多变的阅读除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以外,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甚至达到共鸣。
(四)开放性教学.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教学,即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写好的教案、不打压任何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言,重视整个教学中的具有“生成性”的细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共同学习。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并非公开课,而是说一堂课中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共同学习并 “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
开放性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
1.“教育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学会生存》),开放性教学必须遵照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及学习的能力。
2.要求教师要有准备,包括知识、心理、教案、教具的准备和对突发情况的预计等。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
3.适当给予反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爱举手发言,但是每个学生的气质、个性特征有个别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学生所说的话,教师应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再对有偏颇的学生进行引导。
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开 展 学生评、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教师互评和组织考察小组评价等等,在各方评价的综合意见中促进开放性教学的完善和提高。
四、结语.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所做的一切,改革需要大刀阔斧,但也需要小心谨慎,对于不适合新形势要求的各个方面,要革除与摒弃;对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应不遗余力地发扬,这才是扬弃的根本要义。
我所提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分析新课改现状,结合见习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创设条件让工作繁忙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 如何更有效地调动性格内向、不爱思考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放性的课堂活跃度提高,该如何控制课堂纪律?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将在其中不断获得改进和完善。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之小学语文教学
中方县中兴学校
杨水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该如何教呢?
一、先学后教。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有针对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部按照教师的“教”去进行,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地“学”吗?是主动地学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二、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将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一位教师执教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当他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学生在折纸飞机,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方式,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每人折一只纸船,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并且在纸上写几句话送给妈妈,然后教师让学生诵读写在纸船上的话,教师也谈起小时候折纸船的事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然后将学生关注的重心自然地引导本节课的课题上来。教师打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反之,教师就要少教。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麻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老麻雀很勇敢、很伟大,为了保护幼儿奋不顾身,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学中,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读的内容来看,有全文朗读,有自然段细读,有句子精读,由整体到部分;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指名个别读,有师引生读,有全班齐读,有朗读,有轻声读,有不出声地读……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读的层次来看,开始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是读中领悟、读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
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l、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传播研究》、《湖南教育杂志》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把握三个维度: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⑵ 知识与能力,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努力想办法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些,前提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共成长。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入学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充分重视读书、讲普通话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3、识字、写字教学。识字要依托汉语拼音,通过识字、写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教师要注意克服繁琐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成果,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在一年级着重抓好写字训练,每一课时都应有3—5分钟时间让学生踏踏实实写字,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书写水平得到提高。在二年级要让学生能用《新华字典》识字,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4、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要舍得花时间,并持之以恒。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和节奏感。让大面积学生尽可能多读,以读代讲。要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一般来说,第二课时后,学生应该能正确朗读课文,基本能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及早开始课外阅读。在不留书面作业的情况下,要给学生留读书、背书的家庭作业。教师要坚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加强写字、尽早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不要动摇。
5、训练学生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实现“我有话了,很想告诉别人,很想记下来”的良好状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写话,越早越好。因材施教,抓好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多激励,增强信心。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一、问题
(一)社会上出现轻视语文教育的倾向
这不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身造成的,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汉语文学习国外热,国内冷,而外语教学国内过热。
早在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就十分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大纲在引用毛泽东1942年在《文化课本》序中的一段话之后,说:“语文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就有利于学习各门知识;语文学不好,不能读,不能写,学生思想的开展和知识的增广就会受到妨碍,影响所及,对国家整个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是十分不利的。”
透过种种外语过热现象,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抬高外语,轻视母语,可以窥见到国人对外语的过度崇拜,对母语的缺乏自信,对语文教育重要性的严重低估。这种低估,已经导致国民语文素养的下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陆俭明在文章中说:“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联想到建国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如果他们仍在世,面对母语教育滑坡的现象,一定会像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保卫法语”,俄国总统普京呼吁“保卫俄语”那样,大声疾呼了!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水平和修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强调:“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地加强语文教育。中国心是由中华文化打造的。基础是汉语言文字。每一位教师有责任在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爱,传承下去。振兴中华,从亲近母语,加强语文教育做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从亲近母语,加强语文教育做起。
(二)课改过程中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取得重要进展有目共睹,种种问题也相伴而生。如,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专家说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躁病”。有专家(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定位出了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比如说,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1997年首先有一些大学教授批判工具论,提倡人文论;没过十年,首先还是一些大学教授提出人文性强调过了头,文学素养教育搞过了头。反思目前的小语教学,确实存在没有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人文素养的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强调个人感悟;由以往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清谈。我以为,以往的阅读教学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或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对的;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课上尽情展示教师的文化底蕴,甚至把阅读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商榷的。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很少读书、思考、练习,只靠感悟和清谈,能够培养起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吗?能够积累起由常用字构成的几千个词语,并且把它们变成能在口头或书面运用的积极词汇吗?能够培养起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主要内容所必需的分析概括能力吗?能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吗?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课改初期,在提出弘扬人文性之后,容易不自觉地松开语文的僵绳,甚至偏离语文的轨道。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语文是干什么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陆俭明教授认为应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三个方面),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对。但把它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把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纳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语文新课程的新,绝不是不再承担母语教育的任务了,而是要有新理念、新内容、新视野、新活力,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来找找自身的原因。还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还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对策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本身有优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应当学得更好一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要综合治理。全社会从上到下,要提高对学好母语重要性的认识:语文学得好不好,全民族母语水平的高与低,影响到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影响到民族性格的塑造,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具体到语文教育内部,学校语文教育,也要综合治理,至少包括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课外读写,建设校园文化。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仅靠读12本薄薄的教科书,仅靠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是难以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的。
(一)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1.教学内容要精。
改革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有专家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言之有理。语文课改,改革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新编写教材。课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上下了一番功夫,但距离“精”还相差较远。一是限于编者水平;二是受学科局限。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特别是不同于理科。数学,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根据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内容印象最深的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课文围绕骆驼队,描写了几个童年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对童年的眷恋与怀念的特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可以这样确定:1.识字学词,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描写(如,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读、思、议,感受童真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之情,同时领悟这种感情是作者怎样表达出来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这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浓浓的情的语言。这第三项,就是有别于其他课的重点内容。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2.教学环节要简。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
既然学生与教材之间在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基本矛盾,既然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时,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突出体现这么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 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3.教学方法、策略要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还有一种课型,侧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学过程中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如,诗歌的教学,说明性文章的教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只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课外读写必须同步跟进
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算不上成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读书。英国政府曾创造性地将读书周延长为阅读年。日本文部省也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美国联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以来,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付诸实施。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将“阅读优先”作为教育政策的主轴,拨款50亿美元,希望在5年内,让所有三年级小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无论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来说,还是从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老师们会问:时间从哪儿来?课外书在哪儿?我们要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能安排两三节就安排两三节,至少一节总可以吧!集中这一、二、三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老师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可以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读书看报看杂志,怎样作摘记,怎样写心得……),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自己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的老师功得无量。
书呢?学校买一点,同学凑一点,一人拿出一本,全班就是几十本。营造读书氛围,持续开展课外读写,是新课程的要求,是建设书香社会的需要。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石门山完全小学张万军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真正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像这样去教语文,是不是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
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此这样都是不行的,所以还是要本着学生的发展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