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教案华东师大版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 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
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黑体字和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下文中,指出划线句句式。
⒏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⒐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赵王畏
秦,欲毋(wú)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
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
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⒑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
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
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
击缻。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
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
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
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⒒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⒓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
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
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
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
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
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
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
与秦王?”曰: “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 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
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新课讲授
(一)研读、讨论“渑池之会”。(8-10节)会前计议:相如从行,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又是怎样逐一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③“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负荆请罪(11-12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觉得很羞愧。体现在文中“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的语言描写上。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答: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这一矛盾,主要采取了忍让和回避的方法,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使矛盾激化。从中显示出蔺相如目光远大而不计较个人恩怨的思想品德,有着常人很难具备的“忍”的性格特征。
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两人都懂得爱国,都能将爱国高于一切,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答:其用意在于反衬蔺相如为国家大局着想而不计较个人恩怨的高尚品德。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廉颇是个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率直武将形象,虽然他起被个人地位和名誉所蒙蔽,一旦明白过来,即能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的真诚率直性格。
第二篇: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本站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3.对比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由学生回顾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五、讲读课文1-5节。
1、齐读课文1-2节。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
2、齐读第3段。(字词释疑)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字词释疑)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字词释疑)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三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课时 教案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 教案说明
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看《史记》的文学性。
2、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文学的虚构与真实。说明:
因为时间与应试的关系,我们文言课文的教学往往止于字词疏通、大意了解等最粗浅的层次,最多再加上点人物形象评析,比如廉颇的知错能改,蔺相如的以大局为重等等……但其实这类经过了千百年岁月淘洗的经典文言名篇在鉴赏层面应该有着比白话文名篇更为精彩的内容有待师生发掘。《廉蔺列传》中的对话描写十分突出,恰恰是其文学价值的集中体现,但又会引起学生的困惑:司马迁在没有任何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如何能将前人的对话记录得这样详尽。所以,第二课时将从《廉蔺列传》中的对话入手,探讨其文学价值的同时,解决学生关于纪实与虚构的疑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讨《廉蔺列传》中的对话描写如何使历史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并能通过字里行间隐藏着的密码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2、激发学生对以下问题的深入思考:历史的记录当秉承客观与真实,文学手段的运用是否会损害史学价值。说明: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固然无疑,但鲁迅眼光老到的地方在于他深谙《史记》同时还是“无韵之离骚”。为何后世无数历史著作无能出其右者,唯《史记》独领风骚?纪实与虚构带着冲突矛盾却又相辅相成地促成了伟大作品的诞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作家叶永烈有不少纪实作品以人物为主,故有人称他为“传记文学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在由“严肃、认真、按部就班”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审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叶永烈本人在其《出没**里》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他们一一向我申述传统的传记文学创作原则„„小说是‘虚构文学’,传记是‘非虚构文学’。他们发现,初稿中有大段的人物对话,建议删去。„„比如,马思聪和他的大哥在法国巴黎的大段对话,显然出于作者的虚构。因为作者并不在场,当时又无人记录,„„这种虚构手法,不适宜作为非虚构文学的传记文学。”
人物对话,本是小说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小说笔法”在传记文学中到底适不适用呢?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史书,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里面的人物对话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如果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同样不符合“传统的传记文学创作原则”,即其虚构的小说笔法“不适宜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历史传记。
(二)删去对话,浓缩课文:
请同学们试当一回恪守“传统传记文学创作原则”的编辑,将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对话删去。
同学分组讨论缩写,最后完成了这样一段史料(小括号内为省略的重要对话12则)——
廉颇者,赵之良将。蔺相如者,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秦昭王闻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愿以城易之。赵王与诸大臣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举(2)蔺相如,王与之议(3)而遣之。相如以破璧(4)胁秦王斋戒,遣从者怀璧归赵。相如廷斥(5)秦王,秦王(6)卒毕礼归之。拜相如上大夫。其后秦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渑池。赵王行,相如从,廉颇诀之(7)。于会,秦赵争锋(8),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秦以赵盛设兵以待,不敢动。既罢归国,拜相如上卿。廉颇宣恶言(9),相如闻,不肯与会。于是舍人请辞(10)。蔺相如止以先国后私之语(11)。廉颇肉袒负荆谢罪(12)。卒相与欢。
(由朱灵、徐灵、何欣阳、郑丹煜提供,胡一之修改整理。
原文约2070字,缩为230字左右)显然,这样的缩写能够用最为简洁的文字保留历史的客观,但无法提供微妙的细节以便后人更为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事件、那些人物„„就如同一棵枯槁的树,只有枝干,没有叶片,不再有蓬勃的生气,也很难激起生命的回应。
(三)找回对话,加以鉴赏: 在司马迁的年代(其时造纸的蔡伦尚未诞生),写作用字是极讲究经济的(“辞达而已矣”不仅出于内容的考虑,书写工具不够先进或许也是原因之一,如今键盘这一书写工具过于先进了,字越写越多也就不足为怪了),他不惜大费刀笔,把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语言描写刻在史册上,一定是有理由的。
让我们在课文中找回那些富有意味的对话,试图从中获得某些更为具体的信息、体会到某些言外之意或领悟到作者某种特殊的意图„„
举例(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段都有内容可供鉴赏分析,学生的思路也可能放得很开,不局限于教师的预设,下面的例子只取一二论之,不能面面俱到,只是一家之言,仅为引导学生、略作示范之用——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赵君臣商量的具体内容中至少透露出这么一些信息:秦无信,欺负弱国;秦军强大,以军事力量威吓弱国就范。所谓“弱国无外交”,出使秦国这一外交使命必然将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慎重物色一个能干的使臣,这就为蔺相如的出场作足了准备。
(2)、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一定/如果)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一段可以说是赵王在决定派遣蔺相如前对之进行的面试。赵王先前“与诸大臣谋”的核心问题被再一次提出,蔺相如的回答至少表现出以下几点:思路清晰——在国际关系与国际舆论方面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擅长外交辞令——“王必无人”的“必”当解释为“如果”,在君主面前显得既谦逊又不乏诚恳,此行的目的与结果也很明确,让赵王彻底放心,面试以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
(3)、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此段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相如纯以一己之力捍卫了君主(国家)的尊严与荣誉。懦弱的赵王在秦王的淫威下就范,“秦王„„令赵王鼓瑟”——这是国与国之间不平等地位的赤裸裸的记录,为挽回局面,相如以死相逼,虽然只是“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个是“令”,一个只能写“为”,依然有高下之分),多少也实现了某种制衡。还有一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极具视觉冲击力,效果惊人。他不说“同归于尽”也不说“拼死相争”,而说“以颈血溅大王”,就算历代秦王以凶悍冷酷著称,听到这话,脑海中浮现对方颈动脉喷溅出的鲜血把自己弄得面目狰狞的样子,恐怕多少都会有点不寒而栗的吧!
(4)、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前人对此也有评论,大意是相如这番看来大义凛然、实则以退为进的话简直是要把廉颇逼到无路可退的尴尬境遇中,尤其妙在他不是亲口对廉颇说,而是通过一大群舍人之口传播出去的,言下之意就是廉颇不顾国家安危了,这让廉颇何以自处?武将出身的廉颇本来应该没什么心眼,最多也就是嫉妒不满、心理不平衡,而蔺相如给他按的这个罪名实在太厉害了,以至于严重到廉将军不惜要负荆请罪来挽回局面。相如与舍人的这番对话固然可以说是表现相如的胸怀与识见,但某种程度上也突出了其口舌之利,对比廉颇的实诚,倒显得有些老谋深算了。
我们看到这些对话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还旁敲侧击地展现了极为复杂微妙的内容,将当时的国家关系与外交策略、君主诸臣心理动机及情绪行为等暗示出来。毫无疑问,这些文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删去了它们,作品就委顿了。
(四)如何看待文学的虚构与真实
与同学们探讨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把《史记》看作是文学作品。鲁迅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味着它不仅是史学杰作,也是文学杰作;鲁迅选择用《离骚》而不是《国风》来类比,这似乎还意味着它不仅是文学杰作,更是出自于象屈原一样的知识分子个人之手的浪漫主义杰作,充满了主观色彩和抒情性。
史学家如何认识历史现实,如何处理历史材料决定了其作品将具备怎样的高度。我们不能否认司马迁的某些叙事上带有一定的虚构色彩,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文学家说的是必然要发生的事。可不可以这么来理解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他在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的同时,作为文学家的他试图通过虚构再现虽无实证但应该发生过的事。
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一斑窥全豹:尽管《史记》中大量疑似虚构的对话描写让人质疑其历史的客观性,但有时真实客观的叙事并不一定能引起读者的真实感,就像同学们缩写的史料,脱干了水分,味同嚼蜡。那些对话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极富感染力,真切还原了各色人物、朝廷、社会甚至是一个时代。可以说恰恰是虚构的真实感使《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得到了统一。
除了在表现历史的真实感这点上无人能出其右之外,更令人叹服的是司马迁能不动声色地将个人情感、价值判断、生活体验结合在史记的创作中。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对司马迁生平的了解,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发现他本人的爱憎好恶、价值取向、情感经验、人生感悟吗?可在读完补充材料后,思考并回答。
补充拓展阅读资料:
1、文末论赞“太史公曰:知死必勇„„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一段;
2、《史记·太史公自序》
3、《报任安书》
4、《司马迁,关于生与死的话题》(骆玉明)
说明:
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教师不宜急于给出预设答案,可结合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慢慢寻求答案。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组
胡一之
第四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高一必修)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第3节 教学目标:
1.读解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用课型:探究交流课(课件)
教学重点:读解课文内容,探究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突破: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理解 教学步骤: 一.课前小论坛 失礼,没有借口
查尔斯小时候,长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
杂货铺里有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伙计们常在背后里称他为“堕落的老家伙”。查尔斯对这个人的人品也有所耳闻,所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对其他男性都称“某某先生”,而对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查尔斯的父亲有一次听到了儿子和“乔”的一次对话,便把儿子叫到了办公室里。“儿子,”父亲说:“我曾经告诉过你,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刚才我听到你大声地叫‘乔’。”
儿子向父亲解释说,“先生”一词是留给值得尊敬的人的,而那个家伙他不配。“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父亲说,“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生活中总有一些野蛮无礼的人或有些事会刺痛了我们,但这事不要急于回击,应该先想想什么是才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失礼时展示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人,同样,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二.读解与赏析 故事二:湎池会 难点讨论
■湎池会(14-17)【第14段】
⑴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译为: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
译文参考: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第15段】
⑴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为:字面译:请允许我能够用颈血来溅大王了。通顺译:在五步之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直白译:如果你不敲瓦罐,近距离内,我就要与大王拼命了。
⑵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fǒu)。刃,作动词用;靡,倒下,例词:所向披靡。怿(yì),高兴,喜悦。译为:秦王身边的人侍从要用刀杀相如,蔺相如瞪着眼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敲了一下瓦罐。
译文参考: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讲解第14-16段
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一、导入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二、讲解课文
1、讲解第14至16段
(1)这一部分写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明确:渑池之会。
(2)这一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要求用四个字概括层意。”
明确:分三层。第14段为一层:赵王赴会;15段为第二层:渑池斗争。第16段:斗争结果。
(3)讲析第一层(第14段)。
①“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是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
其后(以后)秦伐(攻打)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②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③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
明确: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讲析第二层和第三层:第15、16段 ①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注意:秦与赵同为诸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且要写进秦的史册,这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
②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 明确:首先,蔺相如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瓶秦王,以相娱乐。”(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音乐,请(让我)献上一个盆瓶给秦王(敲打),来互相娱乐。“为”wéi,动词,演奏)其次,相如以拼命和秦王斗争。秦王不肯,相如又“跪请”,秦王还不肯,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要学生翻泽这一句:你我相距不出五步,我简相如能够拿头颈的鲜血溅到大王的身上了!)再次,相如以“张目叱之”,使秦王的左右“皆靡”。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被迫一击飒。最后,相如又顾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礼要求,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迸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
2、讲解第17至21段(“负荆请罪”)(1)生朗读这一部分后,划分层次。
明确:分三层:第一层(第17—18段),写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第二层(第19段),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第三层(第20-ZI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廉蔺交欢”来概括。
(2)研读第一层。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教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要求学生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3)研读第二层。
齐读这一层后,指名学生试译这一层,教师予以必要的纠正与补充,然后讨论问题。相如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要求学生解释这一句: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在原句句尾省略了一个“威”字。“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要求学生翻译这一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把国家的急切之事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之事放在后头呀!)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4)研读第三层。
①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②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三、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并总结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