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培训资料之美术专业
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培训资料之美术专业
19世纪新古典主义知识点汇总
根据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汇总的考题来看,发现会有一些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所以明尚讲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19世纪新古典主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本节内容,直击重点内容。
一、新古典主义特点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到了顶峰。“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为革命古典主义、它遵循古典法则,选择严肃的主题,追求塑造的完美,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线,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古典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就是大卫和安格尔。
大卫,他的绘画作有歌颂古代英雄主义的力作《荷加斯兄弟宣誓》《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此外还有《加冕式》《萨宾妇女》等作品。
《荷加斯兄弟宣誓》这幅作品描绘的是1804年1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画家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场面恢宏,具有情节性,色彩华丽辉煌,背景中庄重、挺拔的建筑体现了古典主义的传统。
《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一个罗马历史故事。画面描绘荷加斯三兄弟接过父亲手中的宝剑,代表他们国家准备出征。画面右下角是他们的母亲、妻子和妹妹,为他们亲人生死未卜而伤心。作者想要表达在国家荣誉面前,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意志。安格尔,他的绘画侧重东方华丽的唯美倾向,在形式技巧方面有很高成就,他很善于观察,对形体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夸张。代表作品有《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素描《小提琴家帕克尼尼》。
除了这俩代表人物以外,还有格罗,大卫称在历史画方面格罗没有对手,代表作品《雅法城的黑疫病人》。最后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是盖兰,代表作品《赛克斯图斯归来》
三、作品分析 《荷加斯兄弟宣誓》
【背景】19世纪法国,继承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兴起,大卫是法国伟大的画家,也是具有浓烈时代感的新古典主义代表。
【画面内容】描绘了荷加斯三兄弟出征前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荷加斯宣誓效忠祖国,场面十分庄严。老荷加斯身披红袍,占据画面中心,向儿子们递出三把利剑,他的前方是坚毅而果敢的青年战士们。在老荷加斯身后,女人们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她们毫无生气地瘫坐着,绝望无奈。
【艺术特色】发生时的厅室像一个舞台场景,这是一个关闭的没有深度的空间,空间的背景也没有什么装饰物。三座多利亚式的拱门隔开了三组主要人物:三兄弟、父亲、女人们。画家为了强调这个瞬间情节,着重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力,集中刻画荷加斯三兄弟的强健体魄、坚毅面貌、宽大步伐和伸向前方的手势,鲜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气概。女人们的情态更加烘托出画面的悲壮气氛。
【整体评价】当时法国大革命已爆发,经受了大革命洗礼的巴黎人马上被画中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他们把这幅画看作一面旗帜,一个废除旧制度、誓死保卫共和国的象征。
以上就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知识点汇总,更多教师招聘美术学科备考资料,可查看明尚教育官网或加微信***
第二篇:美术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2008年教育局美术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县教育局2008年教师招聘生物学科专业试卷,在整个笔试试卷中占80%,请配合公共部分试卷使用。
美术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专 业 知 识
一、填充题:(16X1.5=24分)
1、《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
2、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 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三是。
3、中国古代第一幅真正的绘画实迹是战国时期的帛画。
4、《林泉高致集》中的“三远”指的是、深远、。
5、清朝是中国年画的鼎盛时期,其三大主要产地是、山东潍县、。
6、中国画按题材分类有人物画、山水画和三大类。
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是达芬奇、、。
8、古希腊时期神庙建筑的三种柱形分别是多立克式、、。
二、选择题(8X2=16分)
┌──┬───┬───┬───┬───┬───┬───┬───┬───┐
│题号│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答案│ │ │ │ │ │ │ │ │
└──┴───┴───┴───┴───┴───┴───┴───┴───┘
1、(),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
A、2000年7月 B、2000o年11月 C、2001年7月 D、2001年11月
2、大型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时期()的作品。
A、靳尚宜 B、董希文 C、何孔德 D、王式廓
3、课程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A、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B、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C、情感、方法和价值观 D、情感、方法和世界观
4、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的作者是()。
A、吕德 B、德拉克洛瓦 C、席里柯 D、达维特
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农民画家是()
A、荷尔拜因 B、米勒 C、勃吕盖尔 D、丢勒
6、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是()
A、苏里柯夫 B、列宾 C、克拉姆斯克依 D、列维坦
7、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使用的透视方法是()。
A、平行透视 B、成角透视 C、倾斜透视 D、散点透视
8、北宋山水画代表性作品《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
A、张择端 B、范宽 C、马远 D、黄公望
三、简答题:(20分)
1、简述印象主义画派(6分)
2、简述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o应用”学习领域?(7分)
3、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是谁所创?主要特点是什么?(7分)
四、问答题(2X10=20分)
1、“扬州八怪”是哪八人?他们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谈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
第三篇:教师招聘面试教案之美术专业+画苹果(定稿)
《调子素描——画苹果》
说课稿
调子素描—《画苹果》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调子素描——《画苹果》。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幼儿师范教育教科书《鉴赏与造型》第二单元第三课,用时两课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素描几何体的画法,掌握了一定的素描绘画基础和理论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人物素描打下基础,因此它在前后知识的联系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情,我制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调子素描理论知识及作画的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的良好习惯。提升审美感受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大面”、“五调子”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塑造苹果的三维立体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2、示范法: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作画步骤。
3、观察法:观察教师示范,进行思考探究。
4、练习法: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五、教学过程(下面我重点来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一上课,我首先变个小魔术,第一张纸上画着一个平面的简笔画苹果,第二张纸上画着一个立体的调子素描苹果,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强烈对比,问学生想知道立体的苹果是怎么画出来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
2、讲授新课。
(1)首先进行结构分析: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采用了实物教学,我手拿苹果,引导学生观察苹果球体、苹果窝、苹果梗的结构。并讲解苹果结构线的转折变化和透视变化。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强调物体的结构特征和比例,透视变化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以及宁方勿圆等调子素描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
(2)下面是明暗分析: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取示范讲解法,我先画出苹果的轮廓,确定光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三大面即黑面、白面、灰面。(贴)并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三大面?让学生正确认识黑白灰的关系。再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苹果的轮廓,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圈出五调子即高光、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贴)并讲解五调子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与三大面的关系,这样与前面知识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调子素描。此处解决了教学重点。
(3)最后,针对结构和明暗的知识通过PPT演示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主要分析:
①明暗交界线到亮面和到暗面的过渡变化。②物体的前后虚实变化。
③暗面和亮面要统一在一个色调里。
④整体颜色的深浅进行排序,以更好的表现苹果的质感。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结构和明暗得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三维立体的素描效果图,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4)接下来我为学生进行完整示范,边示范边讲解作画步骤,(贴连环画)并强调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完成示范后为防止学生遗忘,方便学生参考练习,我将作画步骤及注意事项用PPT进行文字展示。
(5)下面进入学生练习环节。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及时表扬学生优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最后整理学生们的共同问题,整体示范讲解。
(6)作品展示
学生作画完毕之后,进行作品展示并点评,首先让学生互评,取长补短。之后老师补充点评,进行总结。评比出谁的作品立体感最强烈,给予表扬鼓励。
(7)最后是布置作业。要求大家课后注意观察并思考苹果在切开和摆放角度不同时,如何用调子素描的形式表现出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演示法和练习法,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的良好习惯,在实践练习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为未来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展示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线条排列不够整齐,下次上课需要多加提醒。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导读】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欢迎加入安徽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
推荐阅读: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网校课程不过退费有保障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面授课程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page]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page]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
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page]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
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布置作业
更多内容请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
第五篇: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导读】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欢迎加入安徽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 推荐阅读: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网校课程 不过退费有保障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面授课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毅市长>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二)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运用图片、视频素材等多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毅市长政治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生字词。2.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
1.由《梅岭三章》导入,同学们畅言对陈毅的印象,讲述小故事,突出其睿智、风趣、豪爽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上马制军方面)。
2.师补充: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与化学家齐仰之先生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下马制民。3.出示学习目标:(二)作者、作品简介
沙叶新,当代剧作家,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学院校长。代表作品:《尊严》《耶酥 孔子 披头士列侬》《陈毅市长》(三)全剧简介。
《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陈毅同志在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八场戏,写了陈毅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陈毅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陈毅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陈毅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page](四)剧情分析
1.一张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这张字条表明了宅主人鲜明的个性:非常珍惜时间,不尚空谈,潜心科研。
这张字条在本文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开场时“醒目”,终场时被“撕得粉碎”,使结构显得紧凑而有层次。
2.两个人物--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性格--幽默诙谐 谈吐--妙语连珠 作风--平易近人 工作--尊重人才
爱国科学家齐仰之:态度:先:固执、急躁、清高 后:热情、诚恳、随和 戏中的两个人物的“不打不相识”,尤其是齐仰之态度的转变反衬出了陈毅市长的光辉形象。3.三次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作者在本文安排了三个回合的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三个回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1)第一次冲突--突破不接待防线: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一开始就碰出火花: 来访者--礼贤下士,做思想工作,性格直率、自信、泼辣 室主人--与政治绝缘,脾气急躁、固执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决不多加打扰”
(2)第二次冲突--突破“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防线 来访者--有备而来 主动 室主人--接待来宾 被动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巧用激将法“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3)第三次冲突--突破“与政治绝缘”的最后防线 来访者--知己知彼,论辩有力 室主人--产生感慨共鸣,接受邀请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激起齐仰之的爱国热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4.四个特点
(1)完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清晰的结构--以字条的“醒目”与被撕反映冲突的引发与解决(3)个性化的语言
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同学可品味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找出最能表现(陈毅)个性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问题探究:
作者如何增强语言(人物台词)的表现力? [page] 1)恰当使用修辞手法。2)注意人物的身份、学识。
3)注意根据人物性格设计语言,人物语言体现性格。4)注意前后照应。
5)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语汇。
(4)陪衬的手法--以齐先生的转变衬陈毅市长的睿智。(五)联想、演练
学生读全文,选取精彩片段,揣摩人物性格、心理,登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六)当堂训练:
1.陈毅说自己为请齐仰之出山,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言下之意,是把齐仰之当成()式的人物来尊重,这里用了()的典故。这样说,一来显示了陈毅的();二来显示了他对齐的()。
2.P36:“先生此言差矣。”一段台词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何谓“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 ? 4.陈毅为何能礼贤下士?齐仰之为何能欣然从命? 参考答案:
1.诸葛亮 三顾茅庐 尊重人才、自身修养 尊重
2.以齐仰之遭冷遇为例说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3.是说社会变化之学而非科学技术之学。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传统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4.陈毅深知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懂得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意相邀。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同时又被陈毅的诚意、尊重知识分子、风趣睿智的谈吐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教学反思:
更多内容请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