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计划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课题计划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信息化潮流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的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个体的学习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也对教育手段、途径、方法和人们的教育理念带来革命性变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明确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课堂教学呈现方式的转轨,为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是在分析研究目前我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①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探求知识,拓展知识,掌握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②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课件和WORD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
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师主导作用 传统学科教学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种氛围下,教师的作用主要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网络学习的促进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老师的传授、网络学习、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规划、组织、协调。并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对学生各种学习课题、学习途径、学习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这需要教师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同其他学校的联系与交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获取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学习。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生在
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要能够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生不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只能是主动地获取知识,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发现新知、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四、课题研究基础
1、我校计算机教育和教学的实践基础。目前,一个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热潮已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了多期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许多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师越来越多。我们还注意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创设各种平台,让他们参加各级培训。
2、教育科研理论基础。我校已进行了多个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许多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与交流。全校教师已在新课改实践中初步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可行性已有所认识,并在实践应用中初步摸索出一些经验。
3、学校具有较好的硬件基础。目前我校已拥有各类教学电脑128台。
学生机房2个,其中多媒体网络机房1个,多媒体电化教室2个。已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教育信息化的理念。
2、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六、课题研究方法
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发展动态,收集最新成果,学习其先进的理论、手段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课题预期成果
课题预期成果为关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促进各学科领域不同教学方式的总结,总结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宏观的理论部分,主要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育理念、原理等相关理论分析;第二部分为应用范式部分,由课题设计或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组成;第三部分是具体的案例、论文、课件
部分,由支持前两部分的案例及其评价、论文等组成。
八、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赵良钰(校长)
方案和结题报告起草小组:雍远会 杨朝阳 实验研究小组:
杨钊龙 张伦伟 雍玉琼 王德昌 周昌荣 田秀芬 田茂清 谢华容 何宗贤 唐容 张灵通 刘佳佳 展倩 申玉龙 罗泽
2013年秋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程序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程序(供参考)
教育科研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为了保证教育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按照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逐项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
课题研究工作的全程包括这样几个阶段:
1.选题阶段
所选课题应参考《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见附件1),对县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申报课题阶段
填写研究课题申请书,主要填写内容:(1)课题组基本情况表;(2)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3)课题立项论证(即课题设计论证);(4)课题预期研究成果;(5)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其中重要内容是课题立项论证。
课题立项论证是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行这种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
课题论证一般包括五部分:(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3.开题论证阶段(制订研究方案)
收到课题开题通知及课题申请·评审书后,课题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开题。开题论证是一个重要步骤,由课题组写出反映课题研究的全面设计和构思的开题论证报告,请专家评审组来进行评审、指导。根据情况必要时请专家评审组通过之后,课题组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意见,将开题论证报告进一步完善,然后才能正式开始课题的实际研究。
4.研究阶段(实施研究计划)
开题论证后,尽快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通过单位管理部门及时报送上级管理部门,之后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这中间要有中期总结与检查。
5.总结阶段(撰写报告或论文阶段)
课题完成各项既定研究工作后,在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课题承担人和所在单位要认真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成果主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收集整理精选的附件(经验总结、论文、课件、资源库、校本教材等),提交课题档案副本、研究成果、成果的鉴定报告。具体包括:
(1)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
(2)课题研究方案及文献综述;
(3)课题分学实施计划和执行情况小结;
(4)课题工作总结报告;
(5)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鉴定书。
(6)课题经费的预算和决算;
(7)其它材料,如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研究个案、原始数据、数据统计方法、实验观察记录、电脑软件、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记录,教师讲课、说课、评课情况的录音、录像等。
6.鉴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
(1)课题完成以后,其研究成果,先由学校组织力量,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的内容不仅包括论文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还应包括研究计划以及研究过程所积累的主要档案材料,必要时,还需进行现场调查。对初步验收的成果,由学校提出初步验收和评价意见。
(2)经初步验收的研究成果,由学校报上级主管部门再组织课题鉴定组进行综合评议,并写出鉴定意见。
(3)结题方式可采用“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
(4)参考上级鉴定小组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成果评奖。其中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可由主管单位向有关部门推荐并组织宣传推广。
(5)对于未按时完成的课题,允许课题负责人提出不超过一年的延期申请,逾期仍未完成者,则撤消该研究课题。
7.应用和推广阶段
(1)课题通过鉴定后,课题科研成果应通过撰写并印发科研报告,召开适当规模的报告会、现场会、展览会等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交流。确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由主管部门审定后,通过行政领导部门组织推广。
(2)对积极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将颁发科研成果推广奖。
附件:
1、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
2、参考立项课题列表
附件1
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
A、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实验研究
A1.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 A2.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A3.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研究;
A4.应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研究;
A5.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B、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的研究
B1.适合于各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B2.适合于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B3.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B4.基于城域网环境下的区域教学软件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B5.教育软件资源编目、著录、检索的标准化、自动化的管理研究;
B6.数字化技术条件下,高质量的录像、投影教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B7.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B8.各类中小学教育资源的评价研究。
C、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1.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2.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C3.各种网络环境下(教师网、校园网、互联网等)的教学模式研究(讲授模式、个别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
D、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研究
D1.网络环境下学校办公自动化研究;
D2.学校标准化考试和无纸化考试研究;
D3.学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E、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E1.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E2.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传输网络和技术的实验研究;
E3.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
E4.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研究;
E5.网络环境对学生品质培养的影响研究。
F、教育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F1.新时期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
F2.发展教育技术,实现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策略研究;
F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基础薄弱校建设,整体性提高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F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G、其它
G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及培训方法的研究;
G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研究;
G3.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材研究;
G4.多种教育媒体手段的综合应用及效果的研究;
G5.全球最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G6.缩小数字鸿沟影响的研究。
附件2
参考立项课题列表
序号课题名称
1.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
4.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6.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7.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
9.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0.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学生学习模式实验研究
11.网络教室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
12.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13.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4.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5.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构建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6.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17.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18.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
19.网络环境下探索学习模式研究
20.网络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与个性培养研究
21.多媒体网络开放式教与学研究
22.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3.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24.多媒体教室、局域网环境下初中教学模式探讨
25.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第三篇: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自主性学习实验班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在自主性学习实验班中的应用研究
论证内容:
论证1-----单位和负责人主要教科研成果
单位主要成果:
“九五”期间,我校进行了原锡山市级课题“'四注重'目标教学模式”的研究。“'四注重'目标教学模式”,以四注重(注重导学、注重精讲、注重当堂训练、注重分层推进)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聚合、激励和评价功能,旨在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特色“目标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四年的论证、修改、完善、研究、实践、反思和总结,在“九五”末完成了结题。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仅99-01年三年中,有四十多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市级获奖,有五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中考的高分率、各科高分率、平均分、合格率均居原锡山市和滨湖区前列。
本课题负责人主要成果:
吴亮同志是原锡山市“九五”课题《四注重教学模式》和无锡市“十五”规划课题《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组中心成员。在“九五”末,完成了课题《四注重教学模式》子课题“外语课堂教学中四注重教学模式”的结题工作。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十余篇,其中,《“5R”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发表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试论开展初中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获2000无锡市优秀外语教学论文二等奖;2000年,《有感于“抓两头,带中间”》获锡山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中学组三等奖;《试谈初中由于教学中的激励策略》获2001滨湖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并收录入《主体性教育之歌》,后又刊登于《滨湖教育》2002年第11期。
2002年起,任教科室副主任,全面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撰写、编写大量材料、文章。如:《素质教育丛书》(参与)、《教师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学生学习评估方案》,《南泉中学“构建教师职业生命质量工程”计划》,《南泉中学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心泉文学社2002年学生优秀习作汇编、《课堂教学评价学习材料汇编》、《自主学习学习材料汇编》等。2003年5月,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双六高”“高综合,高实践”课题研讨活动。论证2-----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向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它既拓展了我们的教育思维,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过于重视教学的即时效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忽视学习主体自身的终身教育。这些,在现代开放的教育环境中急待转变。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
努力程度的过程。学生还不能有效地自我调控、还不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能力。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通过组建自主性学习实验班并在其中进行教学实验,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论证3-----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自主性学习实验班中的应用教学: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为重要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媒体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教学信息显示多媒体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逐步将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做到主观上“想学”,是“我要学”,能有效的自我监控,为“会学”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信息的再现性和可提供替代经验的特点,为学生的元认知体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有效补充、删除和修改其元认知知识,把体验到的学习目的、手段和作业结果间的相互关系内化到元认知心理结构中,实现自主性学习的最优化。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大容量储存的特点,使教师更利于搜寻到学生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创设出知识建构的最优化情景,使学生扩展思维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形式的特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方式做到多样、可选择与可操作;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展开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养成的教学。这些都为学生“会学”、“坚持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研究内容设计:
1.教师时代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策略研究
3.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①学生自主性学习预习方式和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②学生自主性学习听课策略的研究
③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问意识的策略研究
④学生自主性学习讨论活动设计的研究
⑤学生自主性学习作业设计的研究
⑥学生自主性学习延伸策略的研究
4.自主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和应用研究
5.校园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学校已设独立课题进行研究)6.校园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应用研究
论证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组织网络。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领导,确保有高素质的教师参加研究。
2、制定有关课题研究的制度。我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的奖惩制度及政策,将为提高课题组成员及实验班教师的积极性,为课题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3、组建实验班。在自然状态下,组建(或随意抽取)2个同一年级的班级为实验班,此年级其它班级为对照班,力争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知识结构,智力,能力等发展水平上保持基本一致。确保研究对象和参考对象之间的可对比性,确保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的真实
性、有效性。
4、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培训,为课题的实施提供技术上的保证。
5.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初中,已初步具有了各种现代的教育媒体。我校还将进一步添置和完善特别是实验班的现代教学设备,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6.落实课题研究的经费。
论证5-----本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等。
行动研究法。实验者通过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落实自主性学习。
调查法。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如问卷、谈话、访问等),对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方法进行调查,使实验者详细了解学情;对教育现象和结果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
对比法。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实验班与实验班的对比,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作某些实验条件,对对比结果加以分析研究。
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为本课题研究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支撑性理论,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
论证6-----本课题研究的预计成果
1.教师确立起顺应时代的教育理念:①确立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②确立以培养和建构自主学习主体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③确立教师自身动态的结构化的知识观。
2.教师大大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逐步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3.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得到良好的培养,维持、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统一协调整个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使用,从而实现自主性学习的最优化。
4.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掌握自主性学习预习、听课、提问、讨论活动、作业、学习延伸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
5.构建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校园网络化学习环境。
6.学生具备运用校园网络化学习环境和internet进行选择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7.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学生活动案例集、相关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活动现场等相关研究资料等。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研究
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世界各国都将教育视为国家的生存立足和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治国战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转变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经过反复的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突出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研究我们越来越清晰的看到“教学”和“整合”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生物课堂教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于探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变成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辅助、学习工具,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生物学科教学产生的影响。
2、研究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研究信息技术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方式中的各种关系。
(三)研究观点
1.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的现代技术。
2.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种方法、手段,而且正在以一种意识、文化、生存状态的形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3.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主动探究的学习工具、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的使用工具、激励学生情感态度转变的激发工具和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有效工具等,并将其合理的整理、加工、组合,融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已达到高效率的、创造性地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理想目标中间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我们只能一步一步的追求和实践。去感知和体验,而绝不能替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和统一化的要求和规定,要肯定不同层次的整合,鼓励教师的热情,在鼓励各个层面的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推出优秀的整合课堂。
(四)创新之处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我们课题组组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索生物教学新路子,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总结生物教学经验,以求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互为提高。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综合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二)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访谈、课堂教学实践、说课听课形式开展活动,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三)技术路线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物的教与学展开研究。
(四)步骤实施:
2014年4月--5月:
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课题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2014年6月—2015年1月: 研究实施阶段
课题成员对各种资源库生物教学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对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研究,确定实验实验对象并实施实验;对实验班级进行检测、评估。2015年2月--5月:
研究总结阶段
完成课题的终期验收,编写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研究结果报告;整理收集数据资料,选出优秀课例、征集优秀论文和教学设计,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现场研讨会、组织召开结题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2014年8月20日,渭南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了我校申请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的研究并下达了立项通知书,这一课题的立项是对我们教科研工作的鼓舞和鞭策。我校生物教研组有着和谐的研究氛围,也曾取得了许多好成绩,如本组邱荔同志曾获得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县级一等奖。在连续两年的说课活动中邱荔、赵蕊同志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本组成员曾多次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受到县、校级好评和嘉奖。
四、开题后情况
自《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研究》的课题开题以后,我们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去。从2014年4月开始,我们积极准备,搜集了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现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小结。
(一)、开题报告之后,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组内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文本,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中拟定的进度计划,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1、组内成员积极搜集一些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资料进行学习,我们还组织学习了相关理论,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发展的不同阶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为本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的真正整合,不仅学习了Powerpoint和Flash等软件的使用,还学会了使用实物投影仪、扫描仪等相关设备。并经常与学生多加沟通,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效果。
2、组内成员积极参加县局以及学校组织的学习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以教研组组织的有关课题研究学习为契机,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方法,提高了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掌握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听课,如邱荔的《有丝分裂》分裂一节课;赵蕊同志《减数分裂》一节课;王建英的 《神经调节》一节课;闫建斌同志《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一节课。组内成员对每节课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评课,大家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组内成员积极合作,对高中生物必修
二、必修三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形成成果,做到有据可查。
5、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分别完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效果分析》;《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应用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研究策略》等论文。本课题组对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研究的成果、结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都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经过不断的讨论形成了最后的研究报告。
6、研究的结果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物学科知识具有微观性、难以再现性、难以亲历性,以及运动变化性的特点。生物学科的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有模拟过程、虚拟现实等优势,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主观能动状态;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突出教学重点,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化解难点,通过展示动态化解难点。通过宏观到微观的连续性展示化解难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能理解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也能增加课堂容量,上好复习课,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大量整合实践,大家确信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可以促进生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和研究中的改进措施 :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并及时撰写心得体会。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定期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坚持进行备课组、教研组研究活动,勤于做教学反思、研究小结等,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四)、课题组成员:
姓名
课题职责
职称职务
研究专长 谢国杰
行政主持人
校长,研究生
教育管理 霍文瑛
课题主持人
高级教师,备课组长
生物教育
闫建斌
成员
教务主任 一级教师
生物教育 赵蕊
成员
生物教师 一级教师
生物教育 王建英
成员
生物教师 二级教师
生物教育 邱荔
成员
生物教师 二级教师
生物教育
霍文瑛
2015年5月
第五篇: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科发计〔2010〕7号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省级有关厅、局(集团公司),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规范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的管理,依据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我厅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
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依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和《省级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是省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解决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技问题为目标,支持社会公益和市场机制失灵领域中公共性、非营利性和社会共享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应具有明确的应用方向和前景。
第三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支持的重点范围包括:
(一)资源环境、人口质量与健康、公共安全、减灾防灾和农业与农村发展等社会公共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处于竞争前阶段,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具有潜在广泛应用前景的战略共性技术;关系某一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能够为某一领域技术发展或竞争技术开发作支撑的测试、试验手段和标准等基础共性技术等。
第四条
在我省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机构均可申报省级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
鼓励青年科研人员领衔申报项目,支持各创新主体开展合作研究,鼓励引进国内外公益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我省推广应用。
第五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实行网上申报,分批受理。各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项目申报的管理,保证申报项目质量,择优、限额向省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申报,省科技管理部门按照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进行立项论证工作。
第六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经费纳入省科技管理部门预算,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用于社会公益性技术的研究。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采取立项后一次性定额补助的经费拨款方式,由省科技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项目专家评审的基础上,视项目研发工作需要和预算合理性,分别安排10万元、15万元和20万元的财政经费补助。
对项目经费预算较少的项目,在综合考虑项目依托单位科研条件和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可适当降低补助额度,采用小额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
第七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根据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定,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实施的中期检查、经费使用监督、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价等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省科技管理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作为下一项目申报额度分配和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各归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预算,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以保证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省科技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视归口管理部门科技经费管理情况,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对部分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内部审计。如发现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对归口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采取通报批评、终止项目、取消项目申请资格等处理措施。
第九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项目预期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更、关键技术方案变更等情况,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提交书面报告,由归口管理部门同意后报省科技管理部门审批。
由于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无法正常实施,要求终止或撤销项目立项的,应当由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提出具体处理意见,报省科技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需实施进展报告制度,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归口管理部门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归口管理的科技项目执行和绩效进行评价和总结,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报省科技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
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验收管理权限下放到归口管理部门,由归口管理部门按照《关于加强省级科技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暂行)办法》的规定对项目组织验收。
项目验收意见在省科技管理部门网站进行公示。对验收结果有异议的,应在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实名、书面向省科技管理部门提出意见。省科技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密。公示无异议的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应及时将验收材料报省科技管理部门备案。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应重视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动公益性研究成果的共享、推广和应用。由公共财政资助形成的技术和成果,省科技管理部门保留对该技术和成果进行使用和推广权利。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管理部门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同时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计划停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