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5: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

资料

一.沈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历与变化

我的家乡沈阳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时的繁荣,民国时的混乱和新中国开国时的辉煌都在沈阳的历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一)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冶炼、轧钢、电缆,第一机床等各大国营企业是这一时代的代表和先锋,在当时,在铁西区的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中国第一台机床,中国第一炉钢等等荣誉是所有沈阳人的骄傲;巨大的机器的轰鸣声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无疑,那时的沈阳是东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得到满足,穿衣吃饭都要政府通过各种票据来统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大多数职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狭小的平房中。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对外来的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三十年改革之路 八十年代初期,铁西区的发展势头还相当良好,诸如冶炼,轧钢,电缆这样的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承担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任务。然而,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沈阳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铁西区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天空呈现灰暗的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是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职工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看病报销,定期组织旅游,计划分房,这都是建国初期无法比拟的。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西区的辉煌迅速退去,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型企业却成了铁西背上巨大的包袱。顶峰时期曾有万余职工的冶炼厂每车间只剩二三十人,巨大的厂房空旷而衰老,工人们到30公里外的疗养院做最后一次疗养;电缆厂因交不起采暖费被迫让留守人员放长假,工厂办公室内的冰冻结了半米多厚;轧钢厂正在拆除。2004年前,铁西区23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这时候,陷入困境的铁西区流行起很多顺口溜:洗手没有肥皂,干活没有手套,什么时候发工资不知道。不仅铁西的工人没钱,整个铁西区都成了有名的贫困户,2002年铁西区

每平米的土地出让金只有邻近和平区的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铁西开始了“东搬西建”的全面改造,把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去。树挪死,人挪活,这场大搬家,成了很多铁西企业的命运转折点。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二.从铁西区三十年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不可否认,越来越迟钝的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改变这个经济体制就得与外面建立广泛的联系,吸收外面的新鲜空气。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设备和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在中国热火朝天地上演。但是,在改革开放已然走过三十年后,我们回顾一下在这三十年中的得与失,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三十年中的成绩和问题。

(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

第一,衣食。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城里的居民每个月只能供应三十几斤粮食,粮票就像钱一样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那时,人们餐桌上食品品种很少,主要以粮食为主。现在人们的餐桌不但非常丰富而且更加注重营养搭配。

第二,住行。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楼群林立的社区中。城市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多种交通工具供认选择,还有部分高收入者拥有自己的汽车。

(二)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在对工厂的管理上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在效率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领导们都是严格遵照上级指示办事的,基本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改革开放后,企业的领导者有了更多的实权,很多国企大胆的引进外资,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了很多创新之处。生产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在改革前甚至改革初期,大多数青年在择业时还都抱有一种铁饭碗的态度。他们所选择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缺乏自己的主见和价值取向。工厂中的工人文化水平偏低,师傅带徒弟的做法非常流行。而今,青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到专业的技术学院或是接受更深的高等教育,在知识水平和知识层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三)精神信仰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新中国建国初期那建设的热情和思想的红潮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不能相比的。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集体主义的信仰是空前高涨的。可随着国门的打开,民众的思想变得利己起来,我们丢失了最初的精神信仰,各位成功的企业家,明星,运动员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

也许是从人们搬入了楼房起,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就逐渐淡薄了,大家都关起门过日子,老死不相往来。同时,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结果较过程相比似乎变得更重要了,第一是竞争中的强者,第二则很快很被人们忘记。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少了一点而相互猜忌就多了一些。

(四)环境的破坏

历史中的沈阳是美丽风雅的,杨柳绕堤,清风拂面。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生产中,沈阳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曾跻身于十大污染城市之列,铁西上空的暗黄,浑河绝种的鱼虾都是很好的证明。尽管现在环保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前车之鉴我们要牢记与心。

三.改革开放的方向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在改革中发展,我们也在改革中进步,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近三十年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的发展,这不是单纯追求GDP总量的时候了。一方面,我们应更加重视发展的内涵,接手更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走一条高科技的自主创新之

路;另一方面,决不能在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和谐社会将成为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必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2008是喜忧参半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看到了中华儿女深深的爱国情,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改革之路的困难是暂时的,这条路我们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沈阳改革开放30年来对我的影响

现在的就业形式在这里我不像多说,大学生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那?具体请看调查报告 下面是调查过程:

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

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坚决拼一个美好的未来”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已经觉得没有退路了。所以他们很苦——这是我的感觉。两天的时间中,我接触了很这样的“校漂族”,很多时候我都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真的很苦!我感觉到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拮据,而更大是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己经没有退路了。从心底里我佩服这些人。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况,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勇敢面向社会,理性分析,理性选择,去寻找适合发挥自己才智的新天地,自立自强,回报社会,这才是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

沈阳现代化变迁状况经历与变化

我的家乡沈阳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时的繁荣,民国时的混乱和新中国开国时的辉煌都在沈阳的历史都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沈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蜕变。

(一)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的铁西区,集中了沈阳75%的大中型企业和66%的工业产值,是沈阳乃至共和国工业发展历史上的骄傲,被称为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和“东方鲁尔”。冶炼、轧钢、电缆,第一机床等各大国营企业是这一时代的代表和先锋,在当时,在铁西区的工厂里上班并且家住工人村的工人们是让全沈阳市最羡慕的人。中国第一台机床,中国第一炉钢等等荣誉是所有沈阳人的骄傲;巨大的机器的轰鸣声和高高耸立的烟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无疑,那时的沈阳是东北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在人们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时,人民的物质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不能得到满足,穿衣吃饭都要政府通过各种票据来统一安排,三代同堂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大多数职工和干部都安家于狭小的平房中。以厂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深入人心,对外来的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三十年改革之路

八十年代初期,铁西区的发展势头还相当良好,诸如冶炼,轧钢,电缆这样的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承担了东北地区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制造任务。然而,在铁西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沈阳市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期对工业污染问题缺乏重视,使得铁西区的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天空呈现灰暗的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颗粒状的烟尘是那是环境的真实写照。但这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职工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看病报销,定期组织旅游,计划分房,这都是建国初期无法比拟的。

然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西区的辉煌迅速退去,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型企业却成了铁西背上巨大的包袱。顶峰时期曾有万余职工的冶炼厂每车间只剩二三十人,巨大的厂房空旷而衰老,工人们到30公里外的疗养院做最后一次疗养;电缆厂因交不起采暖费被迫让留守人员放长假,工厂办公室内的冰冻结了半米多厚;轧钢厂正在拆除。2004年前,铁西区23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这时候,陷入困境的铁西区流行起很多顺

口溜:洗手没有肥皂,干活没有手套,什么时候发工资不知道。不仅铁西的工人没钱,整个铁西区都成了有名的贫困户,2002年铁西区每平米的土地出让金只有邻近和平区的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铁西开始了“东搬西建”的全面改造,把原来的工业企业搬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去。树挪死,人挪活,这场大搬家,成了很多铁西企业的命运转折点。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外资和民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和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阳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同时,沈阳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从铁西区三十年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得

不可否认,越来越迟钝的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改变这个经济体制就得与外面建立广泛的联系,吸收外面的新鲜空气。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设备和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在中国热火朝天地上演。但是,在改革开放已然走过三十年后,我们回顾一下在这三十年中的得与失,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三十年中的成绩和问题。

(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

第一,衣食。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城里的居民每个月只能供应三十几斤粮食,粮票就像钱一样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那时,人们餐桌上食品品种很少,主要以粮食为主。现在人们的餐桌不但非常丰富而且更加注重营养搭配。

第二,住行。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楼群林立的社区中。城市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多种交通工具供认选择,还有部分高收入者拥有自己的汽车。

(二)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在对工厂的管理上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在效率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缺乏与外界的技术交流,领导们都是严格遵照上级指示办事的,基本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改革开放后,企业的领导者有了更多的实权,很多国企大胆的引进外资,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了很多创新之处。生产方案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在改革前甚至改革初期,大多数青年在择业时还都抱有一种铁饭碗的态度。他们所选择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缺乏自己的主见和价值取向。工厂中的工人文化水平偏低,师傅带徒弟的做法非常流行。而今,青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到专业的技术学院或是接受更深的高等教育,在知识水平和知识层面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三)精神信仰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新中国建国初期那建设的热情和思想的红潮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不能相比的。那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的信仰是空前高涨的。可随着国门的打开,民众的思想变得利己起来,我们丢失了最初的精神信仰,各位成功的企业家,明星,运动员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

也许是从人们搬入了楼房起,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就逐渐淡薄了,大家都关起门过日子,老死不相往来。同时,竞争意识深入人心,结果较过程相比似乎变得更重要了,第一是竞争中的强者,第二则很快很被人们忘记。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少了一点而相互猜忌就多了一些。

历史中的沈阳是美丽风雅的,杨柳绕堤,清风拂面。而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生产中,沈阳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曾跻身于十大污染城市之列,铁西上空的暗黄,浑河绝种的鱼虾都是很好的证明。尽管现在环保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前车之鉴我们要牢记与心。

第三篇:改革开放变化

改革开放 30 年家乡的变迁调研 【摘要】 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抓住时机,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后,中

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伟

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

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趋于多样化。而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因此了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村;现代化 【正文】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的新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时期。国 内: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

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国民经济到

了崩溃的边缘。国际:全球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

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

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

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 征程。1978 年 12 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正式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我

国的全面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始。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迁的调查,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

改革开放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衣、食、住、行方面的显著性变化

(一)、衣:从粗布装到时尚服装

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人穿的都是自己做的粗布 3 衣服。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破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家乡的百姓在穿

着上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牌子服装不穿。

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样式不断更新。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成为了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的方式。

(二)、食:从吃饱到吃好

父辈们谈起三十年来在吃的变化上,大都感慨万分。过去一大家子人,吃 的最多的就是大锅煮的红薯和菜坛腌的腊菜,甚至连吃一顿白面做的饭都是很

奢侈的事情。那时过年是大家最向往的,因为过年能吃上一顿比平常好一点的

饭。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现在好了,平常就能吃上白面膜,大家想

吃啥吃啥,大鱼大肉早已是平常菜,甚至都嫌油腻了。吃饭不仅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还要营养均衡,合理膳食。

(三)、住:从黄泥茅草房到二层楼房

听老人们说,三十年前,村里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清一色的土坯房,茅草 的房顶,泥砖的墙。我爷爷奶奶住的泥巴房现在还在我们那个庄伫立着,现在

厨屋的墙已经倒了,堂屋的房顶也有个大洞。曾经,父亲叔叔他们就是在那里 长大的。现在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住房条件是越来越好,家里 的人们要么自己家盖上了楼房,要么到镇上买了房。前两年,爸爸也在镇上买

了一套两层的楼房。从整体来看,农村里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钢筋混凝土 的房子,土房时代结束了。

(四)、行(1)、从土路到村村通

以前的农村,所谓的路都是被人们踩出来的,没长草的泥巴路,一到下雨

出个门,回来满腿拐的都是泥巴,即使是晴天,也弄得一身灰,一拍一冒烟。

现在呢,村村通政策的实施,庄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行变得越来越快 捷,上哪都方便。家乡农民终于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 时代。(2)、从步行到开车 4 据我的父亲回忆说,以前出门上哪办个事,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家里缺啥

少啥,基本上都是拉着板车步行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买,来回就得大半天。

母亲说那时候她和父亲结婚的时候,最想要的就是缝纫机和自行车。现在人们

出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电瓶车,有人骑摩托车,也有一部分人已经拥有了 自己的私家轿车。

家乡人民的衣食住行,也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最 能体现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三十年来,家乡人民的物质条件上不仅发生

了很大变化,思想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改变也不容忽视。

二、思想及文化生活方面

(一)、对子女教育从轻视到重视

家乡像父母年纪那么大的人有很多都不识字,很多家庭的孩子仅限于念几

天书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就行。家长观念上也认为念书没有用,不如

回家帮家里干点活。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实

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家乡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读

书没用,都非常重视教育,积极支持子女上学念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他们 的知识水平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是关于农村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 受教育程度 5% 35% 48% 8% 4% 0% 10% 20% 30% 40% 50% 60%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其他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受教育程度变化较大并能够

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占 8% ;受教育程度有所变化的家庭占 48% ;义务教育能够 完成的家庭仅占 3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

一切归功于党的惠农政策,归功于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基本普 5 及,并且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 利的。

(二)、休闲方式从没有到多样化

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三 十年前百姓的业余生活很单调,买个小电视机都是一种奢侈品,家境最好的率 先买了台 14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引得全庄百姓都来看。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来,电视机已从少数家庭的奢侈品逐渐变为所有家庭的日常家用电器。即使是互联

网,最初作为高科技的象征,也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下面是关于农民休闲方式的统计结果: 休闲方式 14% 37% 7% 25% 17%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逛街 看电视 KTV 上网 旅游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农民休闲方式的结构呈多样化发展。其中,上 网、旅游、逛街、KTV 等活动以新型姿态快速发展,比例持续上升,看电视仍然 是人们闲暇时的主要消遣活动。该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民有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从事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除

此之外,消费品种的多样化、交通便捷以及与外界联系的加强都导致了此类现 象的出现。

综上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

观,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30 年来,我国经济持

续快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30 多年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6 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 “世界上对

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

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说法比较有眼光。” [1] 改革开

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

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

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应客观分析、沉着应对,认清方向、坚定

信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是

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人的淳朴和勤劳。在家乡人亲切的

言辞中,了解到了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化的巨大。家乡的变化,让我明

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家乡的今天。家乡的进步和祖国的腾飞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足美好。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C].人民出版社,1993,(134)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第五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下载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年沈阳的变化(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宁改革开放变化

    南宁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 说起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应该是很自豪的,因为我们对家乡都有特殊的感情,我也一样。家乡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也令我们自豪。我的家乡就是南宁。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外交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正是国际体系发生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也是中国大发展的30年。中国外交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借势......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

    :曾理 易径益 王超贾飞 李国华 铎善荣 王玥一、改革开放的历史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三、改革开放的生活四、改革开放的问题一、改革开放的历史1、三十年前的小岗村30安徽省凤......

    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

    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

    改革开放农村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农村生活变化 30年的改革,30年的开放。这期间相伴的是30年的拼搏,30年的奋进。收获的是30年的惊喜,30年的巨变。享受的是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生活。这一切是一种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物流101班 廖耀南 学号10615118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消费的变迁,改革开放的辉煌成......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学号:姓名: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