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培训试题(大全)
2018年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 的那个,或 以及。
2、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 的那个。
3、造成致命身体损伤的 的情况(外部原因)。
4、发生的疾病引起其他疾病,那个最早的疾病就是根本死因。
5、对损伤中毒导致死亡需 的外部原因。
6、《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死因复杂,难以与直接死因建立因果联系,作出选择或修饰归类者。
二、选择题(每题10分,共70分)
1、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系统信息收集要求报告对象为()A辖区内所有死亡个案 B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 C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
2、《居民医学证明书》签发单位有()A派出所 B居民委 C医疗卫生机构
3、ICD-10的意思是()A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国际分类
B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 C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D国际疾病命名法
4、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系统信息收集要求报告单位为()A县以上医疗机构 B县以下医疗机构 C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5、《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规定,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到网络报告需()日内完成,从网络报告到审核()日内完成。
A 24小时 B 3天 C 15天 D 7天
6、某男,64岁,动脉硬化,高血压12年,2天前引起脑出血死亡,某根本死因为()A 脑出血 B高血压
7、某女,1日前在马路上被卡车撞伤,颅脑损伤致死,其根本死因为()
A颅脑损伤 B行人在马路上与卡车相撞
第二篇:丹东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实施细则(试行)
丹东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实施细则(试行)
(初稿)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人口死亡信息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规划发〔2014〕215号),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试行)》国卫规划发[2014]6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肿瘤登记管理办法》(国卫疾控发〔2015〕6号)和《关于印发辽宁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辽卫办发[2015]109 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本市各级卫生计生行政,公安和民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以下简称为《死亡证》)的签发与使用,以及人口死亡信息报告(含非正常死亡)、信息共享与统计分析等。
第一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一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人口死亡信息登记工作,组织本辖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各级公安、民政部门协助卫生计生部门规范《死亡证》使用管理,定期开展信息校核,建立信息共享,加强统计分析工作(附件2)。
民政部门负责建立死者火化信息库(要包含死者身份证号码登记)。
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纸质《死亡证》印制并统一印制流水号。流水号构成为:年份后两位+流水号(00001-99999),如№.1400001,各联一致。本未用完的死亡证可跨年使用。
第二条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和报告工作,负责本辖区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建立健全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负责本辖区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日常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开展人口死亡信息报告工作考核和质量评价。负责对本辖区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条件成熟时,市级卫生计生信息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本地区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市级疾控中心负责质量审核及数据汇总上报。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本辖区死亡专报的报告和质控;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网络报告。
第三条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认真执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规范与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证》,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做好《死亡证》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第四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证》;指定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网络报告;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质 量控制,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管辖村医(社区医生)的工作质量;做好《死亡证》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定期与公安、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程序补报和订正。
乡镇(街道)派出所民警、计划生育专干应及时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在家死亡(含新生儿死亡)信息。
第五条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查与核实。
第二章 信息登记与报告
第六条 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全国统一制定的新版《死亡证》,在保证国家原有四联的基础上增加县(区)疾控中心报告联(即第一联复写联)。《死亡证》版式参见附表。(一)签发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二)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责任单位: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责任人:(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2)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方可填报《死亡证》。
(三)死亡个案的填报、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
(1)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来院途中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出诊医生到现场己死亡、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既往史及 诊治经过等记录在《死亡证》第一联的调查记录栏内,并由家属或知情人签字。
(2)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1)正常死亡个案
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等死亡者(含本地户籍人口在外国死亡需要出具死亡证的),由现住址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身份证明、社区/村委员会证明材料(或其它有效证明材料)、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等死亡申报材料,做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
对于正常死亡者,应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证》,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等),并由家属签名。
对于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部门判定为正常死亡者,应出具正 常死亡证明(《法医鉴定书》),由负责救治或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签发《死亡证》。
(2)非正常死亡个案
未经救治的院外死亡,医疗卫生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时,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公安司法机构判断为非正常死亡者,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现行规定及程序办理。公安司法部门直接签发《死亡证》的,则按照国卫规划发[2013]57号
一、(四)之规定,参照本条
(五),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死亡证》四联及死亡调查记录,永久保存第一联。如果公安司法部门一时不能完整填全信息,则至少应准确填写最知情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便于后期复调补充漏报。县区疾控中心应注意这部分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集,确保及时完善并录入(具体参照第七条
(三)3)。
(四)死亡证的补发
死者家属遗失《死亡证》,可由《死亡证》签字家属或委托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向签发单位申请补发一次。补发办法如下:已办理户籍注销及殡葬手续的,仅补发第三联;未办 理户籍注销及殡葬手续的,补发第一联复写联、第二、三、四联。补发《死亡证》时,需在第一联及补发联“医疗卫生生机构盖章”栏注明“补发”及补发时间。
(五)死亡证的填写、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填表说明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死亡证》四联及《死亡调查记录》。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3 年后可出具打印的《死亡证》或直接使用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打印《死亡证》。、《死亡证》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碳素笔填写,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盖章。、《死亡证》的填写内容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国家或地区、有效身份证件类别及号码、个人身份、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出生日期和死亡目期(按公历填写〉、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1 周岁的按月日计算,不满1 日的按小时、分钟计算〉、户籍地址(应按身份证或户口本上登记的填写完整〉、常住住 址(应填写具体门牌号)、生前工作单位(或个人身份所对应的工作单位)、死亡地点、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包括联系电话,要填写详细)。
(2)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医生应结合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分别填写在《死亡证》的第I 部分,其他重要疾病诊断填写在第II 部分。死因诊断中出现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的,应填报肿瘤发病信息。对于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医生应根据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进行死因推断,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应填写在《死亡证》的调查记录中,而推断后的死因应填写在《死亡证》的疾病诊断项目中。
(3)其他项目:生前主要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的医生签字)、医疗卫生机构盖章(由填《死亡证》的医生所在单位盖章)、填表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填报,如果填报日期与死亡日期相距较远,则应给予说明)、根本死亡原因和ICD 编码(应由 统计或编码人员填写)。
(4)《死亡证》中的“行政区划代码”和“编号”应当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获取,确保编码唯一性和利于死亡证的管理。负责网络报告的医疗机构进行《死亡证》网络报告录入时,应在填写单位存根联上,将从系统获取的流水号(后四位)进行标注,以备核查。
(5)身份证号必须填写,位数为l5 位或18 位;未登记户籍的死亡婴儿和无名尸的“有效身份证件类别”、“证件号码”均填“无”。
(六)死亡证的使用与管理
《死亡证》是进行户籍注销、殡葬等人口管理的凭证,由卫生计生、公安、民政部门共同管理。
1、《死亡证》第一联是原始凭证,由出具单位随病案保存或按档案管理永久保存,以备查询或作为补办依据。第一联复写联由公安部门在办理户口注销时代收,县〈区)疾控每月到公安部门收取、保存,用于死因数据网报、质控及专报;第二联由死者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永久保存;第三联由死 者家属保存;第四联由民政部门收集保存。、死者家属持《死亡证》第一联复写联及二、三、四联向公安机关申报户籍注销及签章手续。公安机关代收第一联复写联后,凭第二联办理死者户籍注销手续,加盖第三、四联公章。死者家属持第四联到殡仪馆办理尸体火化手续,殡仪馆办理殡葬手续,并做好登记(应含死者身份证信息)。
第七条 人口死亡信息采用网络报告方式
(一)死亡信息报告方式、通过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直报用户登录地址:http: //www.xiexiebang.com、疾控用户登录地址http://10.249.1.170)网络报告《死亡证》第一联(含《死亡调查记录》),录入根本死因和ICD 编码。、按照国家规范报告时限和标准,通过省市级信息采集平台报告《死亡证》第一联(含《死亡调查记录)))并交换到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二)报告程序、时限 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证》,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疾控科)责任报告人在签发《死亡证》 15 日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证》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暂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在签发《死亡证》 10 日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一联复印件报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报。、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定期收集《死亡证》,在签发《死亡证》 15 日内完成审核、盖章确认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证》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具备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如果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合格的编码人员,则由所属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补录根本死因和ICD 编码。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签发《死亡证》 10 日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一联复印件报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代报。、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三)信息管理、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证》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填写不合格者应注明具体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的 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证》,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于7 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完成初步审核确认。、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死亡信息的补报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人应当定期与街道派出所、养老服务机构、民政助理、计划生育专干和乡村医生等比对校核死亡名单(含新生儿死亡),及时发现漏报,开展入户调查并补报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互比对校核并补充漏报的孕产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按月收集的公安部门提供的非正常死亡信息(《死亡证》或法医鉴定书),移交乡镇(街 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信息不全或根本死因不明的,由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复调)后按照死亡证第一联格式,补齐缺失信息及调查记录,并网络报告。、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对本辖区报告的人口死亡信息进行查重,对确认的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第三章质量控制
第八条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组织开展漏报调查,获得死亡漏报率,调整报告粗死亡率,确保数据完整性。
第九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质量评估、结果通报制度,确保人口死亡数据质量。
(一)考核方式
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每年1-2 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录。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经费保障、机构建设、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及稳定性等。、网络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报告覆盖率、直报账户的管理等。、人员培训:包括培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记录等。4、报告质量:包括卡片填写质量、报告及时性、审核率 和审核及时性、根本死因编码准确率、死亡漏报情况等。、资料分析与利用:包括分析报告质量,数据质量分析频次等。
第十条 制度保障(一)例会制度
各直报单位应定期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总结日常填报质量问题,提高《死亡证》的填报质量。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月定期召集辖区各医院、地段医院防保医生或乡镇医院医生,反馈上月死因报告质量及布置死亡报告等相关事宜。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例会制度。每年召集下级单位进行工作研讨或统计会审。
(二)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网络,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证》的收集、整理、查核、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三)核查制度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应开展死亡信息核对,核对对象为家属、知情者甚至入户调查。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安排专人员及时审核医院上报的《死亡证》信息。县(区〉疾控机构疾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证》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死亡信息补漏制度
医疗机构每周对院内急诊室和病房的死亡进行漏报检查工作,如发现漏报,应及时补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应每月与辖区派出所、民政、居委会(村委会)、计生等部门进行死亡数据核对,及时将漏报病例补报。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月与公安、民政部门交换并核对死亡数据,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互比对校核并补充漏报的孕产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
(五)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需要利用信息,应按照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执行。
(六)人员培训制度
医疗机构每年要进行全院和新上岗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关于正确填写死亡证”课程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地段医院防保医生、乡镇医院医生、村医、社区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着重加强各级医院医生,尤其是乡镇医院医生、村医和社区医生的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正确填写死亡证、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等。
(七)工作考核制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信息网络直报和常规死亡报告工作考核,并 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定期对下级单位死亡报告与统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
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每年1-2 次)对辖区内开具《死亡证》的单位(医院、地段医院防保医生、村医、社区医生)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第四章信息利用与管理
第十一条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人口死亡信息共享机制。
县(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月与公安、民政部门交换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死亡销户、火化等信息。
第十二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开展死亡数据分析工作,撰写并反馈分析结果。
(一)质量分析月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月开展数据 质量分析工作,分析指标包括死亡率、报告及时性、审核及时性、审核率、编码质量等,撰写月报,并及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质量分析结果,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死亡分析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年的上半年完成上一死亡数据的分析报告,分析内容可包括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死因顺位等,编写死亡分析报告,报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三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死亡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人口死亡信息。人口死亡信息属于重要卫生数据,各级人口死亡信息发布前要报上级卫生计生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人口死亡信息保存制度,《死亡证》由出具单位纳入档案管理长期保存;人口死亡信息库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统计信息机构长期保存并定期备份。
第十五条 实行人口死亡信息使用申请审批制度。原始数据不得用于人口管理及统计以外的目的,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第十六条 人口死亡信息采用相关国家标准和卫生信息标准的最新版本,各地不得自行制订分类标准。为保证系统和编码的稳定性,行政区划代码、组织机构代码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维护一次,医疗卫生机构变更组织机构代码需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市级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应当严格执行相关信息标准、校验规则、交换机制,实现与上级数据同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信息安全保护制度要求,保障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和数据安全,加强用户与权限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1.丹东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附件2.三部门数据交换内容
附件3.丹东市死亡信息登记报告考核内容
丹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8月12日
第三篇:死亡人口死因登记报告程序
死亡人口死因登记报告程序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市区范围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报告方法如下:
(一)在医院内死亡或到医院已经死亡的居民,由居民死亡时所住医院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一、二、三、四联,并加盖医院公章,并将第三、第四联交给死者家属,办理注销户籍手续和死者火化手续。
(二)医院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盖有医院的公章,否则无效。
(三)在医院外死亡的居民(包括流动人口),应由死者所在的居委会或单位或辖区派出所开证明,写明死者的死亡时间、地点、原因,死者家属或代办人持居委会证明及户口本、死者身份证、死者生前病历到市殡仪馆办理丧葬手续时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病史推断死亡原因,同时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在外地死亡的居民由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单位和户口所在地社区出具证明,死者家属凭以上两个证明、户口本、死者身份证及死者生前病历到市疾控中心设在市殡仪馆的办事处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五)涉及公安部门管理的非正常死亡,由公安部门法医
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其他按相应程序办理。
(六)死者家属需对《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确认,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背面签字;如委托其他人代为办理,代办人需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死者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以及
第三条中所要求的相关证明文件。
(七)各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工作人员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对项目不全和不清楚的要认真询问有关情况,必要时要做死因推断,将各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并对每天所办理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登记、根据死亡原因判定、编码和录入上报。
天王中心卫生院死因登记工作职责
(一)收集并核实在本院死亡的个案信息,对本院医生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收集、审核、盖章、登记、编码,并在病例死亡7日内电脑录入网络直报。
(二)有计划的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全院的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管理和保存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和登记簿。
(四)各地段医院负责对辖区死亡个案信息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与公安、民政部门、居委会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查缺补漏。收集并核实死亡个案信息,如实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对填报不全的,应入户进行调查,如需要应进行死因推断调查。
(五)我院负责辖区内死亡个案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工作,指导与培训各村医正确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村医在我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及时将第一、第二联上报我院,由我院进行补报。
天王中心卫生院
1、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科室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
2、要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
3、要参加疾控中心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4、要协助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调查;
5、要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6、定期与疾控中心、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照程序补报和订正。
天王中心卫生院
1、死亡卡片至少保存5年,尽可能长期保存;
2、各种纸质数据报表、分析长期保存;
3、电子数据(个案、报表、分析等)长期保存,并至少有两处备份;
4、有指定的安会可靠的地方保存文档和电子数据;
5、未经单位领导同意,不得私自向外提供数据;
6、涉及国家另有规定的内容时,按保密法执行管理;
7、管理做到科学、分类化管理。
8、实行分级指导,上级抽查指导制度。
天王中心卫生院
第四篇:人口学校培训试题
人口学校培训试题
社区姓名:得分
一、填空(50分)。
1、计划生育协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年()月()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人口与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律。
3、计生协会的会员不分()()()()()()、具有()。
4、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一般包括()()()。
5、计划生育工作的“三为主”方针是()()()。
6、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维护(),促进()()与(),根据宪法指定本法。
7、施行计划生育的核心内容是提倡()()。
8、最佳结婚年龄男()女()。
9、世界艾滋病日是()。
10、避孕药具工作人员要做到“三清”、“六懂”、“六会”。“三清”即()、()、()。
二、简答题(50分)。1、2、3、4、一法三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已有一个子女的夫妇,应采用哪些避孕措施?计划生育的内容是什么? 计划生育的五个主要职能指的是什么?
第五篇:家庭人口如何登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家庭人口如何登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就是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台账、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等资料对农户依法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认。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后,将给承包户颁发新证。1.在确权登记时,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如何确定?
共有人的确定,以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家庭成员为基础,参照现有家庭成员确定。二轮土地承包期内的新增家庭成员,一并作为共有人进行登记,并在备注栏标注“与户主关系”。
二轮土地承包后,属于农户的家庭成员迁入、迁出只能在一方作为共有人,并出具对方村组未作为共有人的证明。
现有家庭成员以户口本为基本依据进行登记。要按照国家规定规范填写,如本人、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孙子女、兄弟、姐妹等;迁出的外嫁女、大学生、现役军人、服刑人员也予以登记,但要进行标注。
2.家庭承包户部分成员已是国家财政供养人员能否确定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
国家财政供养人员不能确定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3.正在服役和退伍人员如何登记?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士官退出现役安置办法》规定,农村入伍义务兵和初级士官正在服役的,复员回农村政府不负责安排工作和解决城市户口的,仍然具有原家庭成员资格,应登记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4.大中专学生如何登记?
大中专学校以集体户管理学生,不表示其取得学校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学生仍然以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基本保障,仍然是原家庭承包人口,有家庭成员资格,应登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5.未入户的婴儿如何登记?
根据1994年2月2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中关于“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的规定,新增人口属于家庭人口,但不增(减)承包地,因此,应登记为承包经营权共有人口。
6.对出嫁女和入赘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进行确权登记? 出嫁女和入赘男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其在原居住地的承包地不得收回;新居住地已给其分配承包地的,原居住地不再保留其承包地。因此,出嫁女和入赘男的承包地在哪里,就在哪里确权。
出嫁女在嫁出地取得承包土地,在嫁入地未取得承包土地,娘家人死亡绝户,二轮承包土地由他人或亲属耕种,出嫁女依法享有原家庭承包户的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是家庭承包,不是农民个人承包,娘家人死亡绝户,出嫁女仍然是原家庭承包人员,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因此,应确权登记在出嫁女名上。
出嫁女在嫁入地取得二轮承包土地,其娘家人全部死亡,属于家庭承包户消亡,不再对其确权登记。
出嫁女在嫁出地和嫁入地均未取得二轮承包土地,出嫁女是在嫁出地还是嫁入地的家庭作为承包共有人,由双方家庭与出嫁女商定,但出嫁女只能在一方选择登记为家庭共有人,不得重复登记。7.怎样认定承包人的家庭消亡?
《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10条规定,“承包期内,因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的,发包方可以收回其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怎么认定承包人的家庭消亡呢?
第一,“承包人”死亡,指的是承包农户家庭的人全部已经死亡,亦即承包户的家庭消亡的情况。承包耕地、草地的农户家庭中只要有家庭成员存在的,这个“承包人”即承包经营的家庭就没有消亡。
第二,“承包人”即承包农户的家庭成员,以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家庭成员为基础,参照以户口本为依据的现有家庭人口确定。
第三,承包户家庭中某个或某些人死亡的,其土地由现有家庭成员继续经营,不是继承,而仍属家庭承包经营。
第四,家庭成员均已死亡的,即承包人死亡,亦即承包户家庭消亡。承包人死亡的,其承包经营权终止,承包经营权不能再由该承包户以外的其他亲属继承。8.夫妻离婚后,承包地怎样进行确权登记?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对离婚夫妇的承包地处理上,以法院判决为准,未作判决的,按以下原则办理:
(1)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夫妻双方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作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承包方,对夫妻双方共同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份额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确权登记。(2)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时,夫妻双方作为承包方,其共同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确权登记。
(3)结婚时,夫妻一方不享有另一方婚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婚前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另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进行确权登记。
(4)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土地或以其他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按照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变更承包合同,进行确权登记。
(5)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转包方式流转的土地,确权登记人员为原承包方。9.在小城镇落户的家庭如何对农村的承包地进行确权登记?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户家庭虽然已迁入城镇落户居住,但应当保留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进行确权登记。
10.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二轮承包土地如何处理?
2015年1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2号),明确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因此,从省政府文件下发后,承包方全家在设区的市登记为常住户口的,是否交回其二轮承包的土地,应当尊重承包农户的意愿,发包方不得强行收回农民的耕地和草地。
11.集体供养“五保户”的承包地如何确权登记?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山西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相关规定,集体供养“五保户”的承包地应尊重“五保户”的意愿,确定是否进行确权登记颁证。集体不能强行收回“五保户”的承包地。12.对外出务工承包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何进行确权登记?
不得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为由而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对于常年外出未归、未委托代理人又无法联系的外出人员,可先查清二轮土地承包以来的土地承包状况,按现有承包合同登记的四至和面积预留出相应的农村土地,待联系到当事农户后再按本次登记的相关规定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对预留期间当事农户无法自行管理而又未委托他人管理的,其土地暂由集体代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