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
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
1971年5月15日,尼加拉瓜发行了十张一套题为“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邮票,由一些著名数学家选出十个以世界发展极有影响的公式来表彰。这十个公式不但造福人类,而且具有典型的数学美,即:简明性、和谐性、奇异性。
(一)手指计数基本法则
邮票“1+1=2”是这套邮票的第一枚,这是人类一开始对数量认识的基础公式。人类的祖先就是以这一公式开始,堆石子,数贝壳、树枝、竹片,而后刻痕计数,结绳计数等,直至再后来创造文字、数字及计数用具如算盘、筹算、计算器等。一切都是从手指计数基本法则开始,因为人有十个手指,计算时以手指辅助。毫无疑问,正是这一事实自然地孕育形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十进制系统。记数法与十进制的诞生是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
若一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有A2+B2=C2,这就是欧氏几何中最为著名的勾股定理。它在数学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国外最早给出这一定理证明的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因而国外一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在商高时代就已经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远早于毕达哥拉斯,不过,中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比较迟的事情,一直到三国时期的赵爽才用面积割补法给出它的第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一大影响是无理数的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度为,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即分数来表示,这一发现否定了毕氏学派“万物皆数”的信条,当时的人觉得整数与分数是容易理解的,称之为有理数,而新发现的这个数不好理解但却存在就取名为“无理数”。
(三)阿基米德杠杆原理
第三枚邮票表彰的数学公式F1X1=F2X2,其中F为作用力,X为力臂,FX即为力矩,从原则上说,只要动力臂足够长,而阻力臂足够短,就可以用足够小的力撬动足够重的物体。为此,阿基米德说了一句古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呵呵,看看物理学家多自信!!除杠杆原理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和大量的几何学定理,他也是微积分的先驱之一。被后世数学家称尊为“数学之神”,在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三位数学家中,阿基米德占首位,另两位分别是牛顿和高斯。
(四)纳皮尔指数与对数关系公式
对数关系公式即为纳皮尔公式,其中e=2.71828……。对数的发明者是苏格兰业余数学家纳皮尔男爵。自44岁起,经20年潜心研究大数的计算技术,他终于独立发明了对数,1614年出版了名著《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对数表这一惊人发明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伽利略发出了豪言壮语:“给我时间、空间和对数,我可以创造出一个宇宙来。”对数表曾在几个世纪内为数学家、会计师、航海家和科学家广泛应用。对数和指数已经成为数学的精髓部分,是每一个中学生必学的内容。
(五)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第五枚邮票立即使人联想到那个早已是家喻户晓的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那个神奇的假期里,一个苹果偶然从树上掉下来,这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终于牛顿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其中G为引力常量,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的距离。
(六)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第六个公式是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该方程组确定了电荷、电流、电场和磁场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电磁学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表明,空间某处只要有变化的磁场就能激发出涡旋电场,而变化的电场又能激发涡旋磁场,交变的电场和磁场互相激发就形成连续不断的电磁振荡即电磁波。由此公式可以证明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于光就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这便是麦克斯韦创立的光的电磁学说。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物理学家。电磁学理论奠定了现代电力工业,电子工业和无线电工业的基础。1871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的实验物理教授,负责筹建该校的第一所物理学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
(七)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
E=mc2,这里c为光速,m为质量,E为能量。这就是后来最著名的质能关系式。这可是制造原子弹的理论基础。1905年提出这个公式的人是年仅26岁的伯尔尼专利局小职员爱因斯坦。1915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确定了空间、时间和物质之间的联系,质能转换公式及相对论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核能广泛用于农业及军事,而黑洞、时间旅行、空间弯曲等都是由相对论推导出来。爱因斯坦6岁学习小提琴,一生与小提琴相伴,艺术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他一辈子也追求物理中的数学美(简洁美与对称美)。
(八)德布罗意公式
第八枚邮票表彰的公式是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的表达波粒二象性的德布罗意公式:λ=h/mv, 其中λ为与粒子相伴的物质波的波长,h是普朗克常量,mv为粒子的动量。在德布罗意之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只局限于两种基本的物质类型:实物和场。德布罗意本来是学历史的,受数学家庞加莱的影响而改学科学。1924年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轰动全世界,他认为任何实物、粒子都同时具有波与粒子二种性质,还运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导出物质波波长的公式。他的看法后来被戴维森的实验证实。而物质波的概念也为波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九)玻尔兹曼公式
1854年德国科学家克劳修斯首先引入熵的概念,这是对表示封闭体系杂乱程度的一个量,熵是希腊语“变化”的意思。这个量在可逆过程中不会变化,在不可逆过程中会变大。正像懒人的房间,若没有人替他收拾打扫,房间只会杂乱下去,决不会变得整齐。生物也离不开“熵增大法则”,生物需要从体外吸收负熵来抵消熵的增大。1877年,玻尔兹曼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系统的无序性的大小:S=k LnW 其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s是宏观系统熵值,是分子运动或排列混乱程度的衡量尺度。W是可能的微观态数。W越大,系统就越混乱无序。由此可以看出熵的微观意义:熵是系统内分子热运动无序性的一种量度。由于观点新颖,一开始不为许多著名学者接受,玻尔兹曼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成为他个人悲剧(自杀)的重要原因。玻尔兹曼的墓碑上刻的就是这个公式S=k LnW,以表彰他的伟大创见。
(十)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嫦娥奔月、万户飞天,人类对空间的向往由来已久,并为此进行着不懈努力。征服太空的关健是火箭技术。
说到现代火箭,就要提到举世公认的宇航理论先驱者,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正是他提出利用火箭进行星际航行和发射卫星的可能性。并建立了火箭结构特点与飞行速度之间的关系式,即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其中V为火箭的速度增量,Ve为喷流相对于火箭的速度,m0和mi分别代表发动机开启和关闭时火箭的质量。它成为人类征服太空的钥匙。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太空时代的序幕,1961年送出第一位航天员─盖加林,赢了太空竞赛的第一役,美国在1969年送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齐奥尔科夫斯基他着重钻研中国古代火箭技术,请人翻译明末及清初的军事著作参考,尤其对《武备志》最感兴趣。当时中国已拥有近三十种军用火箭,“神机火龙箭”或“火龙出水”之类的武器令他着迷,他产生了更多的梦想和灵感,不久写成《地球与天空的梦想》一书。他有一句十分精辟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第二篇: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汇总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八课
本课在整个近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的学习,了解了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革命发生的前提,以便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后果,能为后面的第三、第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正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英法等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迫切需求大量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加紧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使 美、俄、日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生等等。
重点: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是工业革命的后果。确定珍妮机的发明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使人类在物质生产 领域开始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过渡,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确定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瓦特通过对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并且瓦特又把蒸汽机和工作机联系到一起,使人类完成了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革命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蒸汽力”的使用,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了一定的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学习,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办工厂,加对工业革命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1.启发、讨论、竞赛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学生抢答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热情。
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展示平台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上网查找相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
3.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和图书资料。
学生准备
1.学生分组合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将平时的小灵感写下来、画下来或者制作成小器具准备展示。
备课说明
1.本课内容较抽象,但是资料容易收集。所以发动学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了说明人的智慧在机器发明和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机器组、人类组。将本课内容分成三大部分:人与劳动、人与机器、机器与发展。
2.在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分组介绍。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参与 引导学生从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
2、自主探究
一、珍妮机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珍妮机的基本史实后,点拨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了解英国吗?(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谈18世纪的英国)珍妮机的问世是不是偶然发现?为什么?借此加强学生对前后所学历史知识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系统理解历史知识,并留给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
②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最后教师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瓦特与蒸汽机
引导学生从珍妮机发明的历史中回到现实,从身边熟悉的工厂机器谈起,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帮助学生理解“蒸汽时代”。
采用谈话法教学处理这一重点目内容。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大胆揣测学生心理,也许有些同学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说不准我也像瓦特先生一样有伟大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一个新时代”。教师质疑后,学生的声音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认可,一种是不一定。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确认: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与瓦特同龄的人个个都像瓦特那样有伟大的发明,瓦特之所以有伟大发明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跟他个人努力分不开。指导学生阅读,完成动脑筋问题。
三、火车的诞生 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层层推进地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点拨两个问题:①指导学生读火车想象图,启发学生对图像和现代火车的印象形成对照,明白事物发展都有一个渐进过程。②组织学生讨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无时无地不在享受火车为我们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铁路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哪些影响?教师参与讨论,主要由学生自由发挥。
四、解释工业革命的影响
3、拓展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感想和自己在生活中一闪即逝的灵感,并将这些灵感用图文或者实物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4、自主检测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革命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革命”体现哪里? 5.板书设计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1、“解放”手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2、蒸汽的推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
3、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史蒂芬孙
六、评价
选一选
1、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是()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蒸汽机
2、下列交通工具中以蒸汽为动力的是()
A、哥伦布航海时的船只 B、史蒂芬孙的“火箭号”机车 C、富尔顿的“克莱蒙号”轮船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
3、下列属于工业革命给是带来的影响的是()
A、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 B、手工工场时代过渡到大工厂时代 C、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 D、拉开资产阶级革命得时代
连一连
请将下列机器或发明同发明者连接起来 火车机车 史缔芬孙 汽船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富尔顿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读一读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共产党宣言》 阅读后请思考,与手工工厂比较而言,这里的“革命”体现哪里?
七、教学自我反思
我在讲授本课时,以课标为依据并对教材大胆进行重组,注意激发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中外历史的衔接,为学生勾勒一幅蒸汽革命的画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容量,增加学生活动时间,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丰富多样,注重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也注意学科之间的相容性,资源共享,教学过程采用板块进行,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第三篇: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2011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科讲学稿
课题:第一单元第8课 改变世界的蒸汽革命 第1课时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工业革命的后果影响。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后果—— 使整个世界发展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为后面第三、四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大体上从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研制成功火车机车、工业革命的后果等方面对这一划时代的生产力领域的巨变作了介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展示欧洲纺织工人手工劳动的图片和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阐释工业革命的含义。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言,通过前言中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讨论前言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发明机器?
3、学生将收集到的工业革命中发明的各种机器的图片,向全班同学介绍。【学习新课】
(一)“解放”手的发明
1、学生自读教材p.40小字部分内容,对照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尝试归纳相关基础知识。自学提纲:
(1)在17世纪以后,英国一些人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因是什么?(2)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从 开始的。
(3)凯伊发明的飞梭大大提高了 的速度,使织布用的棉纱发生了紧缺,于是,人们有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纺纱的速度。纺纱工人 发明的 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成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
(4)珍妮机等工作机的发明有何意义?
2、小组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小组推选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珍妮机”的发明经过。教师小结,导入第二目内容: 1)珍妮机等工作机的动力是什么?有何缺点? 2)、创设问题情景:假设你生活在18世纪年代的英国,要开办棉纺手工场,你的“场址”将选....70....择下面的哪一个?为什么?(动力、运输)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河流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煤矿的地方
由此过渡到工业革命的第二目: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
(二)蒸汽的推动力
1、教师简单介绍教材插图“: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图”和“瓦特蒸汽机图”,比较两种机器的本质区别。
2、学生自读教材p.42-43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展示)1)瓦特(发明、制造、改进)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
2)年,瓦特将蒸汽机何工作机连接在一起,使工作机获得了 的动力,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 革命性飞跃。
3)以瓦特蒸汽机为达标的原动机的发明何普遍使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何生活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
3、教师小结,引入第三目: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蒸汽机发明以后,首先应用于什么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来,又应用到了哪些行业?(交通运输业等)
(三)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
2、延伸讨论:
1)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要开办棉纺工厂,你的厂址将选择下面的哪一个?你主要考虑的是那些因素?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河流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煤矿的地方
2)列举哈格里夫斯、瓦特、斯蒂芬孙的身份,再结合教材介绍的他们发明(改进)都是经过“多次试验”才获得了成功,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实践的重要性、坚持不懈、敢想敢干„„)
『本课小结』 二次备课(个性化):
工业革命的几项发明要详细讲,让学生记住。在讲课过程中加上几个重要知识点:1)、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2)、汽船、火车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3)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呢?让学生即时记忆,增强课堂实效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照顾到了我校学生基础较差、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为题为引导,把知识点分解到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中去以督促学生学习的设计思路,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在问题的设计上,既照顾到一本水平的学生,也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给学生以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
根据往年的教学经验,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等相关知识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二教材在本课又没有特别明确工业革命的概念,所以,在第四目中设计了几个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第四篇:改变公司面貌的5S读后感
《改变公司面貌的5S》读后感
初次接触“5S”是在前年的进行班组标准化建设资料的学习中,“5S”是班组标准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班组标准化建设的管理中。5S是一种管理方法,是现场基础管理的着眼点之一,是一个企业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型管理转型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改变公司面貌的5S》从我们身边的5S开始,主要介绍了5S的基本原理,对营造推进5S活动的环境和推行5S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现在的企业正面对日趋复杂而极富变化的市场环境,随着品种多样化、低价格化、高质量化、交付期缩短化等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以及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这样,提倡“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基本原理就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整理
运用5S现场管理法把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这是开始改善生产现场管理的第一步。其要点是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其次,对于现场不需要的物品,诸如用剩的材料、废品、多余的工具、报废的设备、工人的个人生活用品等,要坚决清理出生产现场,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坚决把现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坚决做好这一步,是树立好作风的开始。2整顿
通过前一步整理后,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在最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作业。整顿活动的要点是:①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②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例如,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经常使用的东西应放得近些(如放在作业区内),偶而使用或不常使用的东西则应放得远些(如集中放在车间某处);③物品摆放目视化,使定量装载的物品做到过目知数,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生产现场物品的合理摆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这项工作已发展成一项专门的现场管理方法——定置管理。3清扫
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从而使现场变脏、乱、差。脏、乱、差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影响产品质量,使安全事故防不胜防;脏的现场更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使人不愿久留。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清除那些脏物,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的要点是:①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不增加专门的清扫工;②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扫设备要同设备的点检结合起来,清扫即点检;清扫设备要同时做设备的润滑工作,清扫也是保养;③清扫也是为了改善。当清扫地面发现有飞屑和油水泄漏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4.清洁
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从而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清洁活动的要点是:(1)车间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做到清洁卫生,保证工人身体健康,提高工人劳动热情;(2)不仅物品要清洁,而且工人本身也要做到清洁,如工作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及时理发、刮须、修指甲、洗澡等;(3)工人不仅要做到形体上的清洁,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洁”,待人要讲礼貌、要尊重别人;(4)要使环境不受污染,进一步消除混浊的空气、粉尘、噪音和污染源,消灭职业病。5.素养
素养即努力提高人员的修身,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5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质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所以,抓“5S”活动,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改变公司面貌的5S》是一本现代科学有效管理企业的一本书,《改变公司面貌的5S》是一种现代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读《改变公司面貌的5S》我受益匪浅。
吉达变电分公司
李晓东
第五篇:[初中历史]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案例点评 北师大版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案例点评
湖北省恩施州教科所 贾开忠
教学背景: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掌握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用幻灯片把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发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本节课是一节在农村学校讲授的公开课。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本课主要要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上的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后果,本课以珍妮机的发明,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为重点,而工业革命的后果是本课的难点。案例事件:
片断一:当我用问题导入新课,引出这次课的课题后,就把我们这次课的学习方法告诉给同学们,要进行小组竞赛夺红旗。学生们当时就兴奋不已,接着我就用幻灯片把问题提出来: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一位民间纺织艺术家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纺织民一件精美的纺织品,而一位英国工人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也织出了同样精美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甲:这是因为中国的机器不如英国的先进。
师:说得有道理。请这位同学解释一下中国的机器是怎样的?
生:就是一个简易的木架上牵着许多经线,用手操作着许多不同颜色的纬线,不断交替地在经线中穿来穿去,编织花纹。
师:对,这位同学的描述很清楚,给我们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织布的场景。虽然我们没有参观过这种织布机房,但这位同学从平时的阅读中,从电影、电视中就注意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生产方式,他是一位有心人,希望同学们都象他一样的做个有心人,注意平时收集积累,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这个问题的时间,说说英国的机器是怎样的。
同学乙:英国的机器应该是不用人力,一个人可以管理操作好几台的大机器,因为问题中是“鸦片战争前”,我们在中国史中学过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就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在中国掠夺廉价原料,倾销工业品,所以英国的机器比中国的先进多了,因此劳动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他能根据老师的提示,从“鸦片战争前”这几个字,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说明他对中国历史掌握得非常好,也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历史。
师:我们综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回答出上面的问题:因为中国是手工生产,而在英国已经使用机器生产了,说明机器生产比手工工生产的劳动效率要高得多,那么世界上的第一台机器是怎样发明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一框“解放手”的发明,搞清楚以下问题:(板书:
一、“解放”手的发明,并用幻灯片提出以下问题。)(略)案例片断二:当我和学生学习完关于瓦特和蒸汽机后提了如下的问题:
师:现在,假若你是当时英国的一位资本家,你已经采用了蒸汽机作动力的机器生产,那么你现在要获得巨额利润,面临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原料、市场和劳动力。
师:这位同学考虑的很全面,现在已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需要更多的原料加工,加工后的产品需要广大市场销售出去,有没有同学能说说当时的英国还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
学生乙:应该不存在了。因为英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很快走了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它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这些殖民地既可以提供原料,又是最
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且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也在这几个方面作了准备。它现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运输问题。
师:分析很准确,它的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么多的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当时的欧洲主要是靠马车运输,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因此,就有人把蒸汽动力也运用到交通工具的发明上去了。请同学们学习下一框:呼啸而来的火车时代(板书)看看这一时期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新成就有哪些?(略)……
师:小结本课内容(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所得的经验、评比小组学习情况,评出学习标兵组和最佳表现个人,给予掌声鼓励)。案例点评:
本节课该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巧设疑问,环环相扣,把全文内容连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讨论,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复述历史事件,如复述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情况,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情况,讲瓦特小时候的故事,是历史场景的再现,将学生带入情景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深化了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感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采取问答、讨论、图片、文字材料展示等教学方式,教师起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给予褒贬,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成功者的意象,唤发起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讲授第一框内容前,提出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一位民间纺织艺术家和一位英国工人的织件同样精美的纺织品所用时间的差别的原因时,当学生回答出:是因为英国的机器比中国的先进。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所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所以当时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维追问,让他把自己的认识告诉给大家,然后再提醒学生注意时间,说说英国的机器是怎样的?这样,就把问题引回到原来的主题上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中外历史事件的对照、比较,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提出资本家已经使用了蒸汽动力带动机器生产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答出了“原料、市场、劳动力”,他还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已不是问题了。教师就一面表扬他考虑问题很全面,一面就想办法怎样引导学生去想到是交通运输问题,所以当时就请学生思考英国是不是还存在这些问题呢?学生一经提示,有的学生很快就把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和圈地运动联系起来了,很快就发现应该是交通运输问题,开始回答的那个同学甲也就把问题搞清楚了。
这两个案例片断,告诫教师在以后的备课教学设计,不能把过程设计得过于具体死板,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考虑到他们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要留有一些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和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要考虑到每堂课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用。既要注重历史事件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要考虑与之相关学习的知识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多积累相关学习资料,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