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
一、霍金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科学公式来概括。但当他发现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
二、宇宙物理学家们发现宇宙的真实相状。
2004年,国际宇宙物理学家们宣布发现了宇宙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倒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的顶端却宛如艾菲尔铁塔一般,向时空中无限伸展。实际上,倒金字塔形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个单元。
三、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关于宇宙的论述。
对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佛在《华严经》中就明确指出,宇宙是由无数的金字塔形的单元所组成,并把它称为“一真法界”。有一点倒是让科学家们说对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顶端是无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个宇宙单元。时空隧道如斯义。那么,什么是宇宙的一个单元呢?就像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滴水是大海的一个单元。这样说并不是在夸大其辞,也正如我在《南山海上观音赋》开篇中所描述道:“一真法界,万亿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个宇宙的单元中,我们就已惊叹星系、星团、星云、星河的繁多,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超过了二千亿颗的太阳般的恒星,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不计其数了。可谓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而更准确地说,则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则有多少生命。每一个宇宙单元中存在着数百亿到上千亿的银河系般的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上千亿颗恒星,而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就更是无从计算了。但这只是物质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
宇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宇宙,即科学的宇宙,是我们看得见的,包括采用各种科学仪器,如:射电天文望远镜等所能证实的宇宙;二是哲学的宇宙,即哲学的理性思维及其推理的宇宙,也是无法实证的宇宙;三是精神的宇宙,也即宗教的宇宙,而在某些宗教中却是可以实证的。
但在物质的宇宙之中,我们可见的无数星系、星云与星河,只是宇宙中的显物质,显能量而已。宇宙中更多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它们占据了宇宙总物质与总能量的95%以上,这就形成了所谓多维时空与虚空。正如《华严经》中指出,一个宇宙的单元分为二十层,我们的娑婆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同在第十三层,而每一层都有无尽的虚空所围绕。所谓“宇宙非宇宙,时空非时空,尽入虚空无尽藏,虚空无尽广大,唯其心性而至焉”。
四、不仅如此,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已经阐述与预见科学的原理及发展。
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则穷尽宇宙无限之真谛。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一滴水中八万四千虫”。则揭示了现代医学的至理。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六道众生,无始劫来循环往复。”则盖论物质不灭,生生不已,而神识亦为物质,故转顺六道、轮回不同的空间。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瞬。”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证佛学的时空观。
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无不反证佛学智慧与真理的伟大,若论纳米,佛云:“一粒沙中,大千世界”,揭示了微观之秘。若论宇宙行状,佛云:“须弥山,环藏世界”。证明今日之科学,论证宇宙为金字塔形。若论人体细胞,佛云:“人身皆由重重叠叠虫蚁和合而成”,揭示了人体的奥秘。一一事例,不胜枚举。
释迦牟尼佛还说道:“通达生命生死与宇宙时空本质的觉悟者,可以化身千百亿。”这不是神话而是科学。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克隆,植物园艺的剪接插枝,社会技术人才的培训复制,人类与国家的宪法制度要求人们的思想统一与行为规范,包括成千上万册的各类书刊典籍的出版,都是在以一火而燃千火之明,以一灯而传千灯之义。就像我们今天的文明教育一样,一代一代地传诸于后人。这是一种比喻,但同时也是一种真实。
《法华经》在谈到这一生动的景象时云:“十方世界百亿释迦牟尼分身佛,俱皆来集,各遣侍者问讯世尊。”一一分身如来,焉非克隆与复制,此亦大平等觉观欤。盖因本源一体而无所分别。精神意识分身与肉身细胞分身,普皆内外一如而物神一体,故为法性、法性土也。此论何义?百千亿的分身如来,难道不是一种克隆与复制吗?这也是大平等的觉悟观呀!因为本源是一体的,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内在的分身,还是外在的分身,只要同音同声同频率,同心同德同行为。那么,外在的精神意识的分身也好,内在的肉体细胞的分身也好,都是内外一如的,物质精神一如的。所以称为:法性与法性土。
五、为什么释迦牟尼具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其原因就在于以静态思维而进入事物的本质、本性与本源。
纵观整个世界,没有一种宗教具备了科学的真理与哲学的智慧,甚至谈到了宇宙学、时空学,并深入到了宇宙各时空的境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但是,佛教谈到了,而且阐述得如此分明,如此详细。为什么?如前所述,我们生活的时空是一个多维的时空,而不仅仅是我们可感、可知、可触摸的三维空间与四维时间,同时还包括了五维、六维、七维,乃至百维、千维。而人类的动态思维只局限于三、四维的浅层时空,而不能进入多维的深层时空,乃至超越时空。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多维时空乃至超时空呢?只有从静态思维而入。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也是一门大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为三大科学,只有这三大科学的并列方可较为相对完整的体现整个自然科学的形态与内涵。而所谓思维科学,不管思维的形态有多少种,如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男人思维、女人思维、西方的思维、东方的思维、犹太人的思维、中国人的思维,人的思维、动物的思维,但统括起来,却只有两种思维,即一者为动态思维,一者为静态思维。
什么叫动态思维呢?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思想意念,从小至大,从少到老,从清晨到夜晚乃至梦中,念流不断,滔滔不绝,或学习工作、或生活思考、或触景生情、或感谓万端、或悲苦忧欢,一一无不皆在其中而流淌不息。
什么叫静态思维呢?静态思维不是纯然的静止不动,而是让思维深层透达了,它排除了内在七情六欲,外在的声光音色,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从而超越了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而深入到五维、六维的多维时空和超时空。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亦即如是。
“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瞬”,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本性,原来与宇宙时空的本质本性通同一如,而无二分别。所以,他惊叹道:“啊!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因为一切生命都可以进入不同层次的静态思维,包括一些冬眠的动物,也都具有进入多维时空的能力,从而引起了山趣野外的种种怪谈,而产生《聊斋志异》等一类书,以及上世纪末出现的所谓特异功能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其科学原理均在于此。我们不能回避这一自然与社会现象,而应当正视,并予科学的解释,以涵盖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的科学理论予以解释。
关于静态思维的运动规律,犹如恩格斯指出:“事物最高级的运动是其最内部的核心运动。”亦中国古人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儒家的养心,道家的静从,基督教的忏悔,印度瑜珈的冥想,而佛教则称为禅定,实际上都属于静态思维,换言之也是属于心灵的科学。是进入或止于心灵的意念,心灵的性质,还是心灵的本质、本性,乃至于本源,并与本源的融和程度?这就决定了各种宗教实证境界的深浅和对智慧真理占有的高低。反之,各种宗教都是以对智慧真理占有的高低和实证境界的深浅而进入不同的宇宙时空。正如,孔子“知其两端,而执其中”的中庸,只是事物的外在相状,并停留在外在相状的相对、短暂和平上。
老子虽然提出“与自然和,与万物和,与天地和”的终极思想与真理,但他却始终不能彻底的进入这一境界。而只停留在“恍兮惚兮,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中有象”的无始无明的朦胧状态中。对此,禅宗的高僧大德将此斥之为“黑黝深坑,深可怖畏”。其它的宗教也大都停留在中庸与中和之间的状态。
惟独释迦通过“中观”的彻底观心,而入于心灵的本质本性,事物的本质本性以及宇宙时空通同一如的本源。盖由中和而至大和,由大和而至妙和,由妙和而至不和之和,无和无不和。犹如禅宗的高僧大德将此状态一杆子捅到底,而达彻底究竟根本的玲珑剔透,遍体大光明,一体大光明的境界。亦如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法。所以,佛学的中观于一切心法中,一切静态思维的心法中是最高的,其意义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六、正确的理解佛经。我们读佛经不能当作童话、神话及小说来读。
由此可见,佛教的实证是由静态思维而入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境界。因此,佛经所云句句是实而句句是真,正如释迦云:无一是妄语,而无一是诳语。而我们今天许多人阅读佛经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神话、童话来读,甚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来读,这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来读佛经的,他们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一知半解上,是疑惑而非疑惑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所以社会与世间的许多人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是风俗,是宗教,甚至只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包括佛经中所阐述的许多生命,如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等都被当作神话中的人物与生命来对待。
实际上地球已知的生命种类之繁多是不可胜数的,大约有一亿多种而未知的生命亦达到八千万种至一亿种,更遑论各个宇宙时空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力、智慧力、意识力、精神力。所以,世界上所盛行的飞碟与外星人现象,从这一意义来讲,都当属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中国人能创造中国人的世界,美国人能创造美国人的世界,俄罗斯人能创造俄罗斯的世界,法兰西能创造兰西的世界,人能创造人的世界,狼能创造狼的世界,羊能创造羊的世界,蜜蜂能创造蜜蜂的世界,蚂蚁能创造蚂蚁的世界,那么各种精神力与生命力也可以创造他们的世界,神能创造神的世界,上帝能创造上帝的世界,真主能创造真主的世界,而诸佛如来亦能创造种种不一的佛国净土,因为宇宙时空与虚空是无尽广大的。而所谓的神祗,上帝,天主,真主与诸佛如来的种种称谓,也都是无以名之,而故以名之。就像我们今天称之为蜜蜂、蚂蚁的昆虫。牛羊虎豹的兽类一样,包括我们人的称谓亦然如是。
七、佛学是大科学、大智慧、大真理。
佛学之所以是大科学、大智慧、大真理,因为它融物质与精神领域为一体,示现了其中的变化与生灭,宏阐了万物万法皆然的规律,犹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信息弥存,而精神永远。
正如阿诺行爵士所说的:“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同时,佛法作为心法,作为心性之学,作为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之学,还可以了却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生死和心灵的痛苦与烦恼。
实际上,一切宗教、文化,甚而科学都在致力于人的心灵研究,对其进行约束、规范、指导,并努力揭示其内在规律。但科学只停留在心灵的外在意识上,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意识;医学上的心理障碍,忧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文学上的意识流等等。文化与宗教则深入到心灵的内在性质,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者所倡导的中庸、中和与中观,既分别代表了浅、中、深的三种静态思维的形式与状态,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程度与形态的和合,即儒家的社会序化和合价值观;道家的自然序化和合价价值观;佛家的时空序化合价值观。
实际上和合一道是智慧,是真理,是规律。和合的真理与规律体现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的和合、科学的和合、高新技术的和合、艺术的和合、哲学的和合、思维的和合、内在主观思维与外在客观规律的和合。
和合即是中庸标准点,真理标准点。对一切领域和方面来讲,普皆如是。包括佛教揭示的心灵的本质及根本规律,也是由静态思维的心灵和合而进入的,并由极内而至极外,由心灵的本性而通达宇宙时空的本性。也即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阐述的涵盖现代宇宙物理学的“华严境界。”
八、现在我们需要明确宗教、文化、科学、哲学、佛学五者的关系。
一切宗教都属于真善美的领域和范畴,一切宗教也都是平等的,但它们在对智慧与真理的占据上却存在着高低与深浅之别,因而也是不平等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宗教固然体现了绝对境界的一些论述与道理,但它们整个思想与智慧的层次却处于很低的程度,宛若小学水平,始终不能向上通达与升华。而佛教则以其无可比拟的思想、智慧高踞于真理的颠峰,而契入宇宙时空的本源,因而,它是大学,甚而是超大学。这就需要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宗教?宗教到底是什么?它与文化、科学、哲学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实际上,所谓的宗教应是关于事物根本宗旨与目的的教育。
在人类的初期,各种宗教都具有童话、神话与想象的色彩,但基于人类的感性认识与生活实践经验都感受了多维时空的存在。于是人类在远隔四大洋的五大洲上,同时产生了世界的起源与诞生,世界的末日与崩溃的相同情景的描写,产生了天国与地狱的相同情景的描写,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终极真理回归的强烈向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文化。因此,宗教是文化之源,文化之母。而文化则是科学之母,因为科学恰恰是在文化在基础上孕育而产生的,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与时同时,一切文化几乎在产生的同时也升华到哲学的高度和境界。不仅如此,哲学也是科学之父。因为哲学的领域与范围十分广大,几乎无所不包,所谓真理的天空,规律的海洋,它作为智慧或爱智慧在不断的探索和接近真理,因此它远远超出了物质科学的领域而包含了精神科学的领域。所以哲学以其博大深遂的理性思维指导科学的发展方向,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综结,但哲学是理性的逻辑的,它没有自然科学的感性实证。而佛学既是理性的,逻辑的,又是感性的,可以实证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佛学以其实证的智慧与真理回答了哲学所无法解答的问题。同时它以高度辩证的理性思维和实证境界,涵盖了哲学的一切领域。对此,恩格斯也指出:“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综合二者所说,恰是如此,佛学由此而通达万事万物的规律。所以佛学是哲学之父。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佛学如同科学一样,既具理性的思维,又具感性的实证。但值得指出,科学的理性思维与感性实证只局限在物质领域,三维空间与四维时间之内,从这个意义来讲,科学只是物质领域的科学,而佛学的理性思维与感性实证则涵盖物质与精神两个领域以及多维时空与超时空,它跳出了唯物与唯心争论的框架与巢臼,而直接进入了事物的本质与本性,生命的本质与本性,宇宙时空的本质与本性,非宇宙时空的本质与本性,即虚空的本质与本性,乃至于一真法界、整体宇宙时空的本质与本性。
由此可见,佛学不是纯粹的宗教,但它却具有宗教的功能与使命;佛学不是纯粹的科学,但它却能涵盖与阐述科学发展的原理;佛学也不是纯粹的哲学,但它却具有超越哲学而抵达哲学本源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它虽然以一种文化的原理与形式出现,广为传播,教化众生,但同时却深层透达地揭示了宇宙时空的终极真理与规律。
所以我们只能用宗教、文化、科学、哲学来形容与比喻佛学。实际上佛学包容了文化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包容了科学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包容了哲学的根本原理与精义,同时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与精义。由于它既可阐述物质领域的科学原理,又可阐述精神领域的科学原理;既具至高无上的理性思维,又具深入透达的实证境界,所以可称为是“大科学”。但这也是一种称谓而已。正如释迦讲法,无以名之,而故以名之。
其实人类所有的宗教、文化、科学、哲学都是在趋向于真理与规律,同时也是真理与规律在上述领域的折射与反映。
因此,佛教的意义与作用在今天的世界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虽然作为宗教或以宗教的形式出现,但它却是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宗教,它没有把佛学局限在人类一族与少数阶层和宗教派别的利益上,而是统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和各个宇宙时空中的所有精神,因为它进入了彻底究竟的宇宙时空大和合的本源与境界。
对世界而言,佛学教理的现实意义与作用是什么呢?当前美国的宗教倾向左右了美国的对外政策。而中国作为一个佛教大国,当以佛教的彻底、根本的和平、和谐与和合的姿态出现于世界,以迎合世界与人类的渴望和需要,而这正是佛教的本义与原理之所在。
九、时代呼唤现代佛教。现代佛教必然是能够涵盖与解释现代科学原理及其发展的方向,以及进行必要的道德伦理的规范与制约。
目前,我们把佛学归入于宗教与文化。文化是一个延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各个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其所呈现的形态也各自不同。大致可分为传统文化及其形态,近代文化及其形态,现代文化及其形态以及未来及其形态。但文化固有的原理与精义是不变的,是亘古一如的。因为文化的原理与精义,是规律的反映与体现,一切宗教的形态亦然如斯,而佛教的形态更是如斯。
古代佛教及其形态,近代佛教及其形态,现代佛教及其形态,未来佛教及其形态,而佛教的原理与精义,智慧与真理是亘古一如的恒永不变的。因为它是规律的融和与体现。
但文化及其形态,宗教及其形态,佛教及其形态都应该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因时空的条件与环境的转换而变化。变化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契合人心、社会与自然的需要,而致一切事物的和合。为此,今天我们应该把佛陀的教理——佛教、这一伟大的文明成果,从迷信佛教、风俗佛教、宗教佛教、单纯的文化佛教和感性佛教中解脱出来,回归与升华到科学佛教,哲学佛教,真谛佛教,规律佛教、宇宙时空本源之佛教,也即回归到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智慧与真理的佛教。
为此,今天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哲学,哲学的科学来阐述佛教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宗教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文化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科学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我们应该站在大哲学的领域与范畴来阐述佛学的原理与精义。因为它是智慧、真理、规律的源泉,它是与智慧、真理、规律合为一体的。它向全人类和全宇宙散发着理性与良知的光芒。
为此,让佛教的伟大智慧与真理为我们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而服务,而作为一种和平文化与和平哲学的光辉象征,就像在人类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上,佛教是唯一的一个没有战争的宗教一样。
亦如罗琲罗博士所说:“佛教,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第二篇:参考资料之二@科学与佛学
参考资料之二
科学与佛学
文/佛日
佛学与科学相通一致之点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几千年来一直君临人们思想王国的宗教大大贬值。用举世公认的真理尺度科学来衡量,宗教,尤其是被西方人作为宗教典型的基督教,明显表现出与科学相悖的精神,并曾藉教权迫害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阻碍过科学的进展。“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直到时下尚为不少人对科学与宗教所持的基本观念。东方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佛教,既然载着宗教帽子,自然难免被科学时代的人们目为迷信。
然而,只要作客观冷静的考察,便不难发现佛教在与科学的关系上,与基督教等颇为不同。佛教,尤其是佛教的教理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即所谓“佛法”、“佛学”者,不但不与科学对立,而且表现出诸多与科学相通一致之点。将基督教等宗教与科学相悖的缺点强加予佛教,的确有圆凿方钠之感。“佛法是科学”、“佛法亦哲学亦科学”,于是便不断为热心弘扬佛法者所论证,其中不少人是有学识、有地位的科学家。如曾留学英、德,发明过转动式变压器的电学界前辈王季同教授(1875—19 48),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发表过一系列有关科学与佛法的文章,其中有与胡适辩论此一问题者,这些文字合刊为《佛法与
科学之比较研究》一书,传布社会,颇有影响。王氏于1943年写的小册子《佛法省要》进一步论述佛法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认为“佛法是唯一的根本真理,又是唯一的合理宗教,又是实证哲学,又是应用科学”。嗣后,有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无线电工程归国、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的尢智表先生,撰《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佛教科学观》二书,从科学家的立场,运用科学知识,系统论证佛法精神、方法、结论之符契科学。王、尢二氏以科学家的身份论证佛法是科学,颇具说服力。其著述多次再版,至今在海内外佛教界尚广为流传。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守益著的《物理与佛学》(1983),用量子力学的观点解释佛学的空、实相等原理。同类著述还有美国沈家祯博士的《佛学讲述集》、香港罗无虚的《佛法在原子时代》、加拿大冯冯的《量子力学与佛学》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牛实为教授,运用国外物理学、脑科学、精神物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解释佛学哲理及佛家禅定修习中的身体变化、开悟、虹化等现象,论证佛法包含着科学内核,发表有一系列这方面的论文。科学家研究佛学,甚至信仰佛教、实践佛法,参禅打坐,已非稀奇罕见。笔者熟识的一批研习佛学的青年中,多有理工科的硕士、博士,尤以学物理者为多。据吉林大学王殿君教授讲,他应邀在美国讲佛经,听众百余人主要为科学界人士,其中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对佛法领悟不浅,他们研习佛学的出发点未必是信仰,多怀着从佛学中得到启发而在科学上有所突破的希望。
即使排除了热忱弘法的宗教感情因素,把佛学看作一种文化予以客观评估,也不能否认它确有与科学相符契之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重视科学
与基督教等不同,佛教从未有过反对科学、迫害科学家的举动,相反,它对科学极为重视。佛教极其崇重智慧,以智慧为佛法之精髓,为学佛修行的眼目、导首。智慧,即包括了各门科学知识。大乘佛教强调“佛法从五明中求”,要求修菩萨道者勤习五明,五明,为声明(语言声韵之学)、因明(逻辑辩论之学)、医 方明(医药学)、工巧明(技术工艺)、内明(专究自心的佛学),包括了古印度的一切学问知识。《大乘庄严经论》说:“如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智故。”《瑜伽师地论》谓菩萨当于“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中求取正法,“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即指世间的工农商贸等学问技术,可以把一切科学技术都囊括进去。有“经中之王”之称的《华严经》要求修菩萨道者必须通达世间的文字、算术、图书、医药、文艺、矿藏、占验预测等种种学问技术,“一切技艺靡不该习”,以便于利益众生。《瑜伽师地论》特别强调菩萨应“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以少功力多集资财”,利益众生。据此,佛教徒普遍深信佛法与科学一致不二。希望科学尽快发达以证明佛法之正确不谬,有“科学愈发达,佛法愈昌明”之说。显然,佛教的流传,当有促进科学发达的积极作用。
2、佛法与科学精神之相通
求实认真,纯从客观出发,排除感情、信仰、主观成见,以理性作逻辑分析,重实验证明,大概是举世共认的科学之精神。以此精神衡量佛学,可见佛学与科学的精神多相一致。佛教虽具宗教仪式,要求教徒行三皈依,但不信上帝鬼神,三皈依的中心“法”,实指宇宙人生客观本具的真理,佛教教理,便以“真实”为纲宗,认为了生脱死、得大自在的诀要,唯在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这与科学求实认真的精神颇为一致。佛教虽强调“信为道元功德母”,但其所谓信,终归以理解乃至实证真实之理为本,强调“如实知己,以理为依”(《瑜伽师地论》)、“依法不依人”,力排感情上的信仰、信赖,不因此法出于尊长知交乃至佛等权威人士之口便盲目接受,唯以自己通过思考、实践验证的真理为依靠。在了知真实方面,佛法坚持以“缘起”——万物皆依赖一定的条件产生的朴素辩证法为基本立场,观察一切现象,运用逻辑思辨分析、归纳、演绎,穷极理智之能事,以期发现真实。佛学以哲学特别发达著称,佛学著述论证问题之条分缕析、逻辑性强,为学界所公认。这与科学之排除主观感情、重客观、重分析、具条理颇为相契。佛法不仅以理性如实推论所得者为真实,更强调通过修行实践证明者方为绝对真实,认为佛法之真理乃释迦牟尼及其徒裔通过禅思等修行实践的证明而发现,学佛者只有依佛祖开辟的道路亲自修行,当获得验证而“见道”时,才能真正确立对佛法的深信。佛教的修学进程被概括为信、释、行、证四步或见(理解佛法获得正见)、行(修行)、果三步,便表明了佛法重实践验证的精神。关于修证的进程、层次,佛学有严密的解说,每一步都有验证的标准,说明其确系依过来人的经验建立。释迦牟尼及其徒裔们的修行,实际上应看作自我变革生命的科学探索、科学实验。
3、佛法多被科学所证实
佛学有关身心世界的说法,多被科学发现所证实,常被作为佛法是科学的证据。如经载佛说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微虫,人身中多处有“微虫聚”,绝非当时知识范围中事,两千余年后才由显微镜下的观察所证实。又如佛经中描述客观世界,谓有人居住的四天下绕一日月为一小世界,百亿小世界组成一宇宙单元,称“三千大千世界”或一“佛刹”,无数大千世界组成世界海,世界海之外还有无量世界海,无量世界海中的世界形状各异,皆处于生灭变化、成住坏空、旋转运动之中,宇宙无边,世界无尽,与近今天文学的发现大致吻合。关于微观世界,佛经说万物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或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组合而成,四大元素由“微聚”(当于微观粒子集聚)、“极微”集成,最小的元素称“邻虚尘”,意谓其介于虚空与微尘之间,与量子力学所说具波粒二象性的电子很是相近。佛经说物质(色)、时间(时)、空间(方)、运动(势速)都是缘起而性空,没有其常一不变的自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确可作这种说法的注脚。佛学观察的重点在人心,在这方面,如法相唯识宗所建立的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藏识)、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详悉揭示了人意识深层的结构,直到近世精神分析派心理学出现,才对意识深层作了窥探,然其分析尚未必及于佛学之精密。科学界最新的系统论、信息论、多维空间论、全息论等,从哲学上讲,都未出于佛教哲学的大框架。这大概不是以巧合便能解释的事,不能不使科学家们对古老佛学刮目相看。
下边论述科学与佛学的差异之处:(因无电子版,略述如下)
1、科学重在物质的增值和生活的便利,佛学重在生死的超脱和精神的圆满,心灵的进步;
2、科学以物化的工具为观察手段,佛学用实证得到五眼六通等为观察手段
3、„„
总论,如果说,未来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佛法智慧的启迪的话,未来的佛教的发展,也不能离了科学的促进,科学与佛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双轨,缺一不可。
科学应借鉴佛学关注人类心灵等优势和佛法对人和宇宙规律的深层次发现,突破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方法上的缺陷,避免庸俗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给人类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等方面带来的副作用;
佛法应该在发扬自己博大精深,独擅出世之道的优势的同时,正视其主要传扬于古代,受当时受众主观信仰之感情因素和保守习性影响所带来的在某些方面显得古旧等缺陷,应该从“一切法都是佛法”的角度,将同属人类智慧成果的科学看做佛法的组成部分,利用现代科学的归纳、观测、统计等方法,阐发佛学的因果等理论和修正效验,总结佛学的修持方法,应吸收现代科学的管理、教育、心理治疗等方法,运用于教团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教法的传布。应充分运用科技信息传播工具,扩大佛法信息的传播,„„使佛法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于未来。
< 慧恩杂志首发。《空林佛教》2011年第八期。索阅《空林佛教》刊物的方法,发短信注明姓名和地址、邮编,发到***.恕不接听,恕不回复>
天文学只是在不断验证佛学
爱因斯坦只是验证了佛学的时间和空间观
两千多年前出来的佛法告诉大家,天道和我们人道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佛陀(释迦牟尼)以神通去到天道(这次去的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其天主是帝释天,也就是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由于处于六道中的天道,也没有脱离轮回)为他往生到天道的母亲摩耶夫人及众天人说法。他先将身体高度增加到一由旬(忉利天天人的标准身高,相当于我们的19.5公里高。当然,质量肯定也增加了许多),为专心说法不被弟子们打扰,还以神通力隐藏身行,使人间有天眼神通的人也找不到他。
接着,佛陀坐在石座上,母亲摩耶夫人领着许多天女们来礼见佛陀,释提桓因(也就是帝释天)与许多三十三天的天众,也都来礼见佛陀,围坐在佛陀的四周,准备听闻佛陀说法。佛陀的说法,先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再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他们能接受这些道理,有了听闻佛法的基础后,便开始宣讲苦、集、灭、道等佛法核心的四圣谛。说完四圣谛后,在座的天众们,有许多即证得了初果。
说法完毕后,帝释天请问佛陀:
“世尊!我应当以什么类的食物供养如来呢?用人间的食物呢?还是天界的食物?”
“释提桓因!用人间的食物。为什么呢?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在人间成佛。”
“是的,世尊!又,吃饭的时间,是以天上的为准呢?还是以人间的为准?”(人间百年,相当于忉利天的一日一夜,而忉利天众的寿命,约为天道时间的千年,相当于人间的三千多万年。)
“释提桓因!以人间的时间为准。” “好的,世尊!”
这样一来,释提桓因就以人间的食物,人间的时间供养佛陀。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因此老是看见佛陀在进食,而议论纷纷。
佛陀知道了,只好再展神通,在想见诸天时,才让诸天众来,要诸天离开时,他们就离开。释提桓因也向诸天解释,佛陀是依人间的时间进食,而不依三十三天的时间。才过了一会儿,佛法还没说完,人间已经过了3个月,国王及众弟子们都找不到佛陀,着急了。直到有一天,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告诉佛陀的助手阿难,大家才知道,原来佛陀在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于是,大家公推神足神通第一的尊者目犍连,到三十三天请求佛陀返回人间。
尊者目犍连到了三十三天,看见佛陀被众多天子围绕,心想:佛陀在这里一定不得安宁。
佛陀告诉他说:
“目犍连!你刚刚心想:如来在这里一定不得安宁,是吗?其实不会的。我每次说法,都不会占太多时间,而且只有我想见诸天时,诸天众才来,不想见他们时,他们就不会来。你先回去,七天后,如来会在僧迦尸国的大池边回人间。”
佛经中的这段记载,很多人以为只是个神话故事,只有修行高深的佛门弟子知道是真的。其中有两个问题很重要,第一,天道的时间和我们人间的时间不一样,忉利天一小会儿,人间已经过了几个月。他们的一天一夜,相当于我们100年。第二,天道的空间和我们人间的空间不一样,他们的身高近20公里,我们却只有一米多。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所谓一天一夜,是我们地球围绕太阳自转一周,那么,忉利天所处的星球,自转速度应该是非常缓慢(相对于我们来说)。现代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各个星球的自转速度的确是不一样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化,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这种变化就非常显著了。如果你真的能以接近光速运动,你的质量会变得巨大,长度也变得巨大,你才运动了一会儿,人间已经过了很多年了(所以,如果40岁的你爱上了一个10岁小女孩,又不希望在人间等待漫长的8年才能和她结婚,最好的办法是以乘坐接近光速的飞船去太空旅行,你去玩一会,胡子还没长长,你的爱侣已经长到了18岁,你们可以合法结婚了)。有兴趣的可以计算一下忉利天的星球相对于我们的运动速度(我们假设其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是由于其相对于我们的运动速度巨大所致。但不排除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还有别的原因)。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计算公式如下:
运动时的质量m=m0/(1-(v/c)^2)^0.5 运动时的长度l=l0/(1-(v/c)^2)^0.5 运动时的时间t=t0/(1-(v/c)^2)^0.5 其中,v是物体运动速度,c是光速(300000000米/秒)
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时,全世界只有3个人能懂。佛法发表到现在,无数的人也还在怀疑。必须说明一下,狭义相对论是只限于讨论惯性系情况的相对论。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的三维空间,时间是独立于空间的单独一维(因而也是绝对的)。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并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整个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狭义相对论将真空中光速为常数作为基本假设(但据说现在超光速在理论上已经可能,因此,爱因斯坦这个公式还有修改的可能,一旦光速成为变量,函数形式又将大为不同)。
天文学只是在不断验证佛学
研究现代科学发现的宇宙与佛学描述的宇宙,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没有望远镜(更别说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更别说电子显微镜)的2000多年前,佛祖已经揭露了宇宙(包括宇观、宏观、微观)的真相,现代科学只不过不断在后面验证罢了。
我们先来看看宇宙和星系。
现代科学发现的宇宙(20世纪后有了大型天文望远镜才逐步发现):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目前太阳系内只有地球发现有高级生命。而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直径约140万公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小星系,大小约120亿公里。
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每个恒星又有行星围绕,形成小星系(可能有智慧生命,但无法证实)。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1光年: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走一年的路程,约为94605亿公里。也就是说,光以如此巨大的速度去穿越银河系也得走10万年,这是多么巨大的范围!目前人造宇宙飞船的速度只是每秒十几公里,不到光速的万分之一,即便有足够的燃料,要穿越银河系也得20亿年以上),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的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远的地方,整体被称为总星系(目前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
宇宙中有物质、暗物质、反物质。佛学描述的宇宙: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说,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世界上其它各大宗教,没有一个能够指出,这个宇宙拥有无尽的时空。他们的宇宙观,都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只有佛陀告诉人们,这个宇宙是无量无边的。佛教讲的宇宙是浩瀚无边、无奇不有。)在佛经中,宇宙不止一个。在每一个宇宙中,存在着像恒河里的沙子数目一样多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天体。这些天体都在经历着成住毁空的过程,有的天体上有光,有的无光,有的天体上有生物,有的无生物。以一个太阳系来做划分,1000个太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10亿个太阳系。
佛经中称,一个大千世界中会有一位佛,因而称这个大千世界为佛土。大部分的佛土都有欲、色、无色三界,但是不是每一个佛土都有这样的三界。但我们现在所处的娑婆世界具有这样的三界。这个大千世界中,在《俱舍论》里,如前面计算,共有10亿颗类似地球这样的星球。三千个(这只是一个大约的数目)这样的大千世界,构成一个更大的宇宙。在《华严经》中的描述,认为10000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系统组成一个“华藏宇宙系统”。华藏宇宙系统也只是更大的宇宙系统——大雪海遍照佛(佛教认为有的佛本身就是一个宇宙系统)手心的一个微尘团。可是,还有无数个像大雪海遍照佛这样的宇宙系统,这样成立的大佛宇宙系统,就是由无数像华藏宇宙系统这样的宇宙天体系统组成,其大小以未成佛的人类的智慧,是永远搞不明白的。
按佛教划分宇宙的说法,我们这个娑婆宇宙中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我们人类处在欲界中。欲界的下三道(三恶道)是畜生、饿鬼、地狱道。善道是人、阿修罗和天。
欲界众生有十二种。一者地狱,二者畜生,三者饿鬼,四者人,五者阿修罗,六者(以上为天人)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众生有二十二种: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辅天,三者梵众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无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净天,十者少净天,十一者无量净天,十二者遍净天,十三者严饰天,十四者小严饰天,十五者无量严饰天,十六者严饰果天,十七者无想天,十八者无造天,十九者无热天,二十者善见天,二十一者大善见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咤天。无色界众生有四种。一者空智天,二者识智天,三者无所有智天,四者有想无想智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样一套架构,被认为还不是“法界”的实相。法界实相更在三界之外。三界迷妄的众生在生死变化中流转,称为生死轮回,而三界迷苦的领域如大海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因男女参居,故称欲界。欲界的人出生是“胎生”,欲界中上至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间包含人界所居住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共有二十种各类生命形态的居住处所。
色界:远离欲界淫欲、食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众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色界的众生所居住的宫殿非常高大,都是由色化生,一切都非常的殊妙精好。但因为尚有色质,所以称为色界。色界又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成四级,从初禅的梵天到四禅的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
无色界: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因此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之中。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三界的果报虽有优劣、苦乐之别,但都是属于迷惑的世界,众生在其中生生死死,称为轮回,为圣者厌弃。《天台四教仪》说三界中有三种苦:l、苦苦对欲界:欲界诸境逼迫,比其它二界要受的苦更多。
2、坏苦对色界:乐坏散时就产生苦,称为“坏苦”。色界虽受禅昧之乐,但福报享完后,出禅定时,还是要堕在五道中受生死苦。
3、行苦对无色界:无色界中虽然没有质碍之色,但也会因为心识的生灭变化而受种种苦。《法华经》的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司怖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劝勉众生,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脱离三界苦海,得证无生无死的涅槃真实乐。三界皆由一心所变现,称为“三界唯心”,心为万物之本体,凡三界生死都是众生的妄想心所变作。《六十华严经》卷十:“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心造诸如来。”修行则可脱离出三界之外。
当然,佛祖说的一杯水中有无量众生,那是小宇宙的微观世界了,一直到电子显微镜问世,人类才知道佛陀所言非虚。
世界上其它各大宗教,没有一个能够指出,这个宇宙拥有无尽的时空,拥有无尽的各道众生。他们的宇宙观,都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只有佛陀告诉人们,这个宇宙浩瀚无边、无奇不有。
然而,以上所说,只是佛学中九牛之一毛,佛学的博大精深远非我们所能想象。
第三篇:佛学与山水诗
泛谈山水诗与佛教的关系
摘要:佛教的兴盛与山水诗的兴起、发展几乎同步,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佛教教义对山水诗诗人思想的影响、佛教空、静观对山水诗意境的影响、僧人创作的山水诗、僧人与文人的交往,这四个方面来泛谈山水诗与佛教的关系。
【关键词】佛教;山水诗;关系
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极其痛苦,佛教对彼岸极乐世界的描绘,对受苦受难的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后来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水诗方面,文人在这样糟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责任感渐渐淡去,个人意识凸显,大多数人选择托意玄远以求全远祸,而对山水的亲近、观赏、吟咏成为其超脱现实的主要方式。
唐朝时,佛教取得了同儒、道相等的地位,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达到顶峰;山水诗方面,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独立的山水诗派,出现了刘长卿、韦应物、常建等一大批山水诗人,山水诗盛极一时。
由上可知,佛教的兴盛与山水诗的兴起、发展几乎同步,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泛谈二者的关系。
一、佛教教义对山水诗诗人创作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万事皆空、超脱现实,这对失意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当他们官场失意、人生不顺之时,往往会寻找寄托、寻求解脱。佛教教义映射到山水诗的创作中便是爱慕自然,超脱现实的心态。
这种映射在谢灵运和白居易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谢灵运出身东晋大世族,是权臣谢玄之孙,官场失意后投身佛教,寄情山水,创造了大量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多以佛理结尾,带有明显的出世色彩。白居易的诗风,以公元八一五年为界,前后截然不同。前期是积极的讽谕诗,表现他要“治君尧舜,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后期政治上遭受打击,信俸佛教,号香山居士,创造了大量的闲适诗。其中包括许多山水诗,如《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大林峙桃花》等等,都是表现他:“世事从今口不言”,“世间尽不关吾事”的悲愤以及“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消”的悲凉心境。
二、佛教空、静观对山水诗意境的影响
佛教追求净心、顿悟,受其影响,山水诗往往追求清幽、宁静、淡远、空灵的意境。我们以王维为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诗的集大成者,被后人称为“诗佛”。王维自幼受母亲的影响,信奉佛教,“兄弟皆笃信佛,食不荤,衣不文彩”。他的山水诗也有着明显的佛教意境。如《山居秋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诗画出一幅秋天清爽宜人的初夜图景,使人感到空气是那样的新鲜,月光是那样的凉爽,泉水是那样的平静。意境清幽,静雅,诗意中带着禅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写空写静,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这首诗空灵的意境与佛教追求的空,静相通,以禅入诗。又如韦应物《滁洲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清幽、淡远的景色,远离尘世的超脱感,空旷孤寂的独立感以及其中蕴涵着的“似有非有”、“欲言又止”、“无法名状”的神韵具有明显的佛教色彩。
三、僧人创作的山水诗
僧人创作山水诗由来以久,他们深居寺院,一方面熟读佛经,对佛经中的教义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静心修炼使他们更容易体悟自然。此外依山傍水而建的寺院也给他们提供了条件,因此,僧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山水诗。历史上出现过一批著名的诗僧,如唐朝的寒山、皎然;宋朝的志南、惠崇。他们的山水诗融合自然与佛理,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增强了山水诗的表现力,为山水诗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如唐代僧人寒山的诗《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长有鸟,寂寂更无人。渐渐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在的山中常见的景观,而诗人自己则在这漫长的时光中修身养性。又如唐代僧人皎然的诗《题湖上草堂》:山居不买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芳草白云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关。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幽静的山水景物而且阐明了佛理,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沉浸山水而乐在其中的平静心态。又如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杏花雨,吹面不寒扬柳风。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诗人的行踪,一个“扶”字可谓神笔,后两句是写诗人对春天的感受,真切、细腻;用“杏花雨”、“杨柳风”来形容春雨、春风,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芬芳,春风的温柔而且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和由衷的喜爱。僧人写山水诗不仅表现了他们的文学修养也体现了他们对佛理的理解。佛理借山水诗而得到阐发,山水诗因蕴涵佛理而韵味无穷。
四、僧人与文人的交往
魏晋以前,文人对佛教往往抱着轻视的态度,很少与僧人交往,佛教也还没有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魏晋以后,佛教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而得到较大的发展,文人逐渐接受佛教,文人与僧人的交往日趋增加。魏晋以后几乎所有的文坛大家都与僧人交往过,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更成为文坛美谈。僧人与文人相互交往、唱和、赠送、答谢加强了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使佛教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表现在山水诗的创作方面有对佛寺的描绘,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高照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静,但余钟罄声。也有对佛理的阐发,如寒山的诗:登涉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溪长是石磊磊,涧阔草朦朦,苔滑非关雨,松明不假风。谁能超世界,公坐白云中。这首诗把对佛理的阐发、对自然的描绘、对自我的内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还有文人与僧侣间的交往过程中,相互间多有赠诗,如李白的《赠僧崖公》、《别东林寺僧》、《别山僧》等。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惠崇作画,苏轼赋诗两者完美地结合,共同描绘了色彩绚丽、生命昂然的春景。僧人与文人的交往,加强了佛教与山水诗之间的联系,同时拓宽了山水诗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方法。
综上所述,佛教与山水诗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第四篇:佛学与管理
佛学与管理:
人格是衡量企业家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有多大人格,办多大事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商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和公正的行为,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慈悲心怀的基础上。
普通民众与企业家是世界这个大的生物链中的一部分,普通民众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造就了社会的种种需求,企业家首先要满足普通民众的种种需求,从佛教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与人方便”,就是做功德。佛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企业家也就因此赚到钱了。市场营销的基本法则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说白了就是“与消费者方便”。成功的企业家,就是洞察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给了消费者更大、更多的方便,自然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中国经济发展的二十多年中,民生用品的三大件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房子、汽车、旅游”,民众生活品质有了巨大的提高,这就是企业家的功德。做企业就是做大善事,为什么这样讲呢?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夫妻档还是员工数十万的大集团,背后都有同样数量的家庭在依靠企业生活。企业干得好,这些家庭生活就有保证,就能够安居乐业。这远比什么烧香拜佛要来得大、来得多,人要修行,佛有慧眼,经营一个企业确实就是行大善事。中国双星集团的总裁汪海就把禅文化用在了企业管理中。“干好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行善积德”。汪海就是这样向双星的员工灌输他的质量理念,让员工从心里认识到“质量等于人品,质量等于道德,质量等于良心”,并自觉地管好自己,自觉地行善积德,凭良心道德做好工作,保证产品质量。正是把做企业当成做功德,青岛双星集团资产总额由最初的不足一千万元增加到四十八亿元,增长了四百八十多倍;全年出口创汇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大关,达到一亿二千五百万亿美元。身为“终身总裁”的汪海曾经戏言,自己要活到九十九岁,干到八十八岁,留十年时间自己喝喝清茶。禅意十足。所以,企业家要将做企业当成是做功德,要努力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只有企业效益好、发展快,员工及其家属才能生活好,才有安全感。如果每个企业家都能做到这点,同时依法纳税、注重环保、诚信经营,由此社会也能稳定,国家就会强大,这不是做功德又是在做什么呢?
第五篇: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科学与佛学彻底相容
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科学与佛学彻底相容
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科学与佛学彻底相容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黄念祖居士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