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04月00228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以下要素中不属于环境范畴的是(D)A.湿地 B.野生动物 C.风景名胜区 D.民俗
2.遵循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体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是(C)A.社会性 B.政策性 C.科学技术性 D.综合性
3.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以下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不包括(D)A.检察机关 B.法律规定的具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法律规定的社会团体 D.个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不适用的领域有(C)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B.渤海 C.太平洋 D.三江源保护区 5.国家禁止销售象牙制品的规定符合的国际公约是(D)A.1989年巴塞尔公约 B.2015年巴黎协定 C.1963年维也纳公约 D.1973年华盛顿公约 6.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治理,所处以的罚款是应缴排污费数额的(C)A.1倍以上2倍以下 B.2倍 C.2倍以上5倍以下 D.5倍 7.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开展的活动是(B)A.建设排污口 B.新建供水设施 C.开展旅游经营 D.从事垂钓活动 8.依法对造成我国海域污染的外籍船舶行使登轮检查权的部门是(B)A.国务院环保部门 B.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9.有权划定海洋倾倒区的部门是(A)A.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B.国务院环保部门 C.国务院 D.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10.对已经成为固体废物的各种物质采取措施,进行回收、加工使其转化成为二次原料予以再利用的过程是(B)A.减量化 B.资源化 C.无害化 D.清洁化
11.衡量区域环境是否受到环境噪声污染的客观判断标准是(B)A.声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C.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 D.企业制定的规范制度 12.企业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包装的材质、结构和成本应当与内装产品的质量、规格和成本相适应,减少包装性废物的产生,不得进行过度包装。这种规定属于(C)A.指导性规范 B.自愿性规范 C.强制性规范 D.伦理性规范
13.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给予补偿的主体是(A)A.当地政府 B.受害入所属政府 C.国家 D.野生动物驯养单位
14.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相对人认为针对其的行政处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其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复议日期为自知道该行政处罚之日起(C)A.15曰内 B.30日内 C.60曰内 D.90目内
15.在1941年的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中,仲裁庭确定的国际环境法原则是(D)A.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B.防止环境损害原则 C.污染者负担原则 D.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行为不得损害其他国家环境的原则
/ 3 16。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B)A.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B.应当取消该建设项目 C.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D.需要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17.以下关于排污许可证的表述,正确的是(D)A.个体工商户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不需要取得排放许可证 B.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 C.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事业单位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 D.企事业单位向环境排放工业废气的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18.我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所规定的诉讼时效是(C)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9.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三类,以下正确的是(B)A.耕地、非耕地和城市用地 B.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C.农用地、非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D.农村用地、城市用地和未利用地
20.下列不属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定的“世界遗产”的是(C)A.长城 B.泰山 C.深圳世界之窗微缩景观 D.金字塔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1.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信息公开制度,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其中应当公开的内容包括(ABCDE)A主要污染物的名称B排放方式C排放浓度和总量D超标排放情况E.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22.我国《草原法》中规定的基本草原的范围包括(ABC)A.重要放牧场 B.退耕还草地 C.草种基地 D.戈壁滩 E.高寒荒原
23.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必须符合的法定条件是(ACD)A.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B.依法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
C.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 D.无违法记录 E.有处理环境法律事务的专职工作人员 24.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有(BCDE)A.禁止围湖造田 B.保护和改善植被 C.限制坡地垦荒 D.加强林业管理 E.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25.生态破坏侵权的免责事由包括(BCE)A.正当理由 B.不可抗力 C.受害人过错 D.致害人过错 E.第三人原因 26.以下措施属于清洁生产的是(ABCE)A.改进设计 B.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 C.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设备 D.垃圾填埋和焚烧 E.改善管理 27.某县环保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指使他人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有(ACD)A.记过 B.拘留 C.记大过 D.降级处分 E.罚款
28.甲公司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致使工厂附近农民乙种植的果树大量死亡,农民乙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有(ABC)A.向环保部门举报,要求查处甲公司 B.直接向甲公司提出索赔要求 C.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甲公司赔偿乙的损失 D.要求环保局调解处理甲公司和乙之间的赔偿金额纠纷 E.申请行政复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29.简述排污费的使用。
30.简述企业开发利用环境的权利和义务。31.简述我国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
32.简述国际环境法中跨界环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和赔偿范围。
/ 3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l5分。33.论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运行机制。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34.2014年10月15日,某市环保局执法人员至F钢材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F公司)现场检查,被该公司保安以未经公司负责人同意为由拒之门外。执法人员当场制作了现场检查笔录并向F公司送达了《环境违法行为协助调查告知书》,要求其协助调查。其后,某市环保局作出Ⅸ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在收到F公司提交的《关于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监督检查的整改措施》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决定罚款1万元。F公司不服诉至法院,请求撤艄上述处罚决定。
问:(1)本案中F公司的行为有无违法之处?请说明理由。(5分)答:本案中F公司的行为违法。F公司保安以必须经过公司负责人同意为由,阻碍市环保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进厂检查,构成拒绝执法人员检查,违反了上述规定,应受到处罚。(5分)
(2)结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说明本案中某市环保局和F公司在现场检查中的权利和义务。(5分)答: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现场检查制度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本案中,市环保局依法履行法定的执法检查职责,具有强制性。同时,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也 应该保守检查中知悉的被检查对象的商业秘密。F公司作为被调查对象具有协助环保行政执法部门现场检查的义务,应当诚恳接受、配合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不能拒绝或以公司内部管理规定为由对抗。(5分)
35.李某驾驶杨某所有的牵引车与P运输公司所有的重型罐式货车尾随相撞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杨某死亡、财产毁损,罐式货车所载的一甲胺溶液发生泄漏,产生环境污染。李某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P公司的驾驶员不承担责任。牵引车系挂靠L公司经营。此次交通事故导致一甲胺溶液泄露5.34吨,污染了当地鱼塘和农田。Y村1组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L公司、杨某的遗属、P公司连带赔偿因环境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7500元。问:
(1)杨某是否应该承担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为什么?(5分)答:杨某应该承担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因为杨某作为车主在交通事故中负有全部责任,对于Y村1组遭受的环境污染损害具有过错,其过错行为与Y村1组遭受环境污染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杨某应当承担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责任。因杨某已在事故中死亡,应由其遗产继承人在继承的杨某遗产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5分)
(2)P公司是否应该承担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为什么?(5分)答:P公司应该承担此次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因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环境污染即使因第三人过错造成他人损失,也不能免责。污染者依法应对其污染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故P公司不得以第三人过错造成损害为由拒绝赔偿,且该公司未能举证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P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5分)
(3)L公司是否应该承担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为什么?(5分)答:L公司应该承担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因为杨某所有的车辆挂靠在L公司的名下,故该公司应当承担补充赔偿责任。(5分)
/ 3
第二篇:2017年04月00228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一般将环境的范畴确定在(A)A.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 B.以自然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
C.以资源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 D.以有生命物质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
2.某地常年干早少雨,但用水量巨大,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导 致该地区地面沉降严重,威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该地面沉降问题属于(C)A.环境污染 B.原生环境问题 C.生态破坏 D.第—环境问题
3.西周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尾,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些命令本为军事纪律,但是也包含了(B)A.维持自然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思想 B.将资源作为财产予以保护的内容 C.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D.通过立法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思想 4.我国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第12条规定:6月5日为(B)A.植树日 B.环境日 C.爱鸟日 D.无烟日 5.下列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是(D)A.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市政部门因为道路扬尘监管权限而发生的纠纷
B.某地因上马PX项目,群众要求在巿批环评报告时召开听证会而发生在环保局与公众之间纠纷 C.某国工厂排污导致流经我国的河流污染而发生的纠纷 D.由于地震地造成某地人员财产的严重损失
6.标志着美国环境政策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的法律文件是(B)A.《淸洁空气法》 B.《污染预防法》 C.《国家环境政策法》 D.《国家能源法》
7.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一般将行政行为适用的环境保准直接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此类标准属于(A)A.强制性环境标准 B.环境质量标准 C.推荐性环境标准 D.污染物排放标准 8.下列关于环境标准的论述错误的是(D)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依据 B.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分 C.环境标淮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与规范的总称 D.地方标准不是强制标准 9.核设施、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口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B)A.国务院审批 B.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D.国家安全部门审批 10.环境规费的确定应当进循(C)A.补偿环境损害原则 B.效益/成本比原则 C.补偿成本原则 D.治理成本原则 11.以污染物的性质为标准,环境污染可以分为物质污染和(D)A.工业污染 B.固体废物污染 C.化学物质污染 D.能量污染
12.某省会城市A市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根据2015年修汀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过(C)A.暂停审批新建A市某钢铁厂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B.由某省环保厅约谈A市主管副市长 C.暂停审批新建A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D.直接撤职A市环保局局长
13.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 水环境保护H标完成情况作为(D)A.对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4.下列关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C)A.一级保护区内可以新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B.二级保护区内可以设罝排污口
C.二级保护区内可以开展网箱养殖活动 D.准保护区内不允许违设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15.船舶发生海难亊故,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有权强制采取避免 或者减少污染损害措施的部门是(B)A.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B.国家海亊行政主管部门 C.国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D.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16.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亊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 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A)A.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B.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C.公安机关进行备案,备案后即可进行 D.环保部门进行备案,备案后即可进行 17.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下列土地使用申请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是(B)A.征收基本农田10亩用于修建公路 B.征收荒地20亩用于建设住宅小区
C.征收50公顷的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用于建设学校 D.征收70公顷土地用于建设工业园
18.甲村将村集体所有的荒山以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出让给乙企业有偿使用70年,后勘查出荒山的地下蕴藏铁矿,下列关于该铁矿所有权和采矿权归属的说法正确的是(A)A.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国家所有 B.乙企业拥有7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C.乙企业拥有70年采矿权,但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所有权和采矿权均归甲村村集体所有 19.下列干国际环境法主体的是(C)A.中国 B.欧盟 C.绿色和平组织 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第一个旨在解决跨界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多边条约是(A)A.《远程跨界大气污染公约》 B.《美加大气质量协定》
C.《维也纳臭氧层保护公约》 D.《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综合性是指该法所采用的保护手段具有多样性,具体体现在(CDE)P67 A.该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B.该法是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融合 C.该法是公法与私法的融合
D.该法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融合 E.该法是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触合 22.下列屈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休的楚(ABCDE)P77 A.公民 B.环境保护团体 C.国家机关 D.企亊业单位 E.国家 23.我国政府机关行使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权主要包括(BCDE)P89 A.法律制定权 B.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及其相关行为的许可权 C.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的监督管理权 D.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决策权 E.行政强制权和行政处罚权 24.实施受益者负担原则的制度措施包括(ABCE)P112 A.实行排污收费制度 B.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C.征收环境税 D.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E.实行土地复垦制度
25.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爪管理条例》,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 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ABCD)P133 A.重点污染源防治 B.区域性污染防治 C.污染防治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D.污染防治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 E.国家退点能源项目建设
26.在我国内然保护费制度中,直接用于自然保护的收费有(ABE)P134 A.育林费 B.草原植被恢复费C.渔业资源增值保护费 D.矿产资源补偿费E.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 27.根据2015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下列行为中,依法适用按日连续处罚的有(BCDE)P239241 A.销售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
B.超过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虽控制指标排放大气污染的 C.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D.建筑施工或者贮存易产生扬尘的物料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的 E.某工厂未取得排污许可证,仍排放大气污染物
28.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ACD)P192 A.核心区 B.禁猎区 C.缓冲区 D.实验区 E.外围地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29.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行政法的差异。P70 30.简述《环境保护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制度的关系。P102 31.简述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制度。P213 32.简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主要内容。P284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33.试论环境污染侵权的特征。P261-263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4小题10分,第35小题15分,共25分)34.2014年冬,四川省宝兴县大溪乡农民杨某上山砍柴时,偶然发現一只大熊幼崽,遂持刀砍杀。杨某在现场利掉熊猫皮,带回家烘干后藏匿。之后,杨某以200元价格将熊猫皮卖给高某,高某又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甘某,苟某又拟以55万元的价格卖给甘某。苟某在交货途中,被公安人员查获,当场缴获大熊猫皮一张。
根据所给材料,回签下列问题:P249-251(1)以上四人是否构成犯罪?(2分)答:以上四人均构成犯罪。
(2)如果构成,罪名分别是什么?(8分)答:杨某杀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其后出售熊猫皮,构成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应当数罪并罚。(5分)高某、苟某和甘某构成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老蚌生珠动物制品罪。(3分)35.2012年,A高速公司投资的某高速公路山东段实施改扩建双向八车道工程,2013年竣工投入营运。根据环保部门要求,将公路用地红线外50米作为嗓声防护距离,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2014年起,邻近该公路的4个村的村民和过往群众反映 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題,屡经整改未能解决。中华环保联合会接到鲜众求助后,于2015年3月向某市中級人民法院对A高速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注:中华环保联合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务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 社团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宗旨是围绕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统实现国家环境 与发展的目标,围绕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充分体现中华环保联合会“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 环境事业发展,推动全人类环境事业的进步。)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題:P81(1)该诉讼属于何种类型的民事诉讼?(2分)为什么?(8分)答:该诉讼属于环境公益诉讼。(2分)
当公众的环境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不当、不法政府与主管部门决策或企事业单位行为侵害时,可以请求法律规定的机关、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2分)这种诉讼既可以在行政诉讼中采用,亦可以适用于民事诉讼程序。如果被诉对象是对环境公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公权力机构,即为适用行政诉讼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如果被诉对象是企业、公司、其他组织或个人,即为适用民事诉讼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3分)
本案属于涉及人员众多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高速公路交通噪声涉及临近该公路四个自然村村民及过往公众等不特定多数人享受安静环境的公益,原告中华环保联合会属于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组织,其提起诉讼的目的是为了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公益利益。因此,该案件属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3分)(2)中华环保联介会于2005年成立,其是否符合诉讼的主体资格,为什么?(5分)答:《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作了进一步细化。该法第58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中华环保联合会符合上述条件。(5分)
第三篇:2011年10月00228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环境要素范围是(D)A.与人类生存发展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一切环境要素 B.科学研究证明对人类生存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环境要素
C.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空间和物质构成的环境要素
D.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影响且人类行为可以影响、调节或支配的环境要素 2.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文献是(B)A.《里约宣言》
B.《我们共同的未来》
C.《21世纪议程》
D.《增长的极限》 3.我国《宪法》第一次规定重要的自然资源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是在(A)A.1954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82年 4.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是(A)A.《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C.《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D.《固体废物综合排放标准》 5.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专项规划的是(C)A.海域建设规划
B.土地利用规划
C.城市建设规划
D.区域开发规划
6.单位或个人通过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买卖、出租、承包等取得自然资源使用权的方式属于(C)A.确认取得
B.授予取得
C.转让取得
D.开发利用取得 7.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是(A)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8.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危害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行政处理和司法解决等程序。其中“行政处理”一般是指(C)A.行政仲裁
B.行政处罚
C.行政调解
D.行政裁决
9.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体现的归责原则是(B)A.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10.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两控区”是指(D)A.灰霾控制区和二氧化氮控制区 B.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氮控制区 C.灰霾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 D.酸雨控制区并和二氧化硫控制区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计罚依据为(C)A.按照直接损失的10%计算,但最高不超过10万元
B.按照直接损失的20%计算,但最高不超过20万元 C.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但最高不超过30万元
D.按照直接损失的50%计算,但最高不超过50万元 12.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油、电镀、农药、石棉、水泥、玻璃、钢铁、火电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由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B)A.责令限期治理
B.责令关闭
C.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罚款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关闭 13.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歌舞厅发出的噪声属于(D)A.建筑施工噪声
B.交通运输噪声
C.工业噪声
D.社会生活噪声 14.我国《森林法》规定,用于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基金是(A)A.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B.森林植被恢复基金
C.林业基金
D.退耕还林补偿基金 15.在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中,涉及放射工作、辐射应用、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标准是(D)A.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B.核设施流出物监测一般规定C.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D.辐射防护规定 16.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A)A.80%以上
B.75%以上
C.70%以上
D.65%以上
17.主管全国林区内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监督管工作的部门是(B)A.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
B.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C.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
D.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18.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境外的固体废物(D)A..在交纳一定费用后可以进境倾倒、堆放
B.经批准可以进境倾倒、堆放
浙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第1页(共3页)C.只能进境处置,不能堆放
D.禁止进境倾倒、堆放和处置 19.我国《草原法》规定,草原的所有权属于(B)A.国家、集体或个人
B.国家或集体
C.国家
D.集体
20.《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规定,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包括(C)A.水生动物资源费和水生植物资源费
B.鱼类渔业资源费和海藻类渔业资源费 C.海洋渔业资源费和内陆渔业资源费
D.淡水渔业资源费和海水渔业资源费
21.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D)A.矿区污染治理
B.矿区生态补偿
C.矿产资源开采
D.矿产资源勘查
22.依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经批准可以从事旅游活动的区域是(C)A.核心区
B.缓冲区
C.实验区
D.外围地带
23.经常采用“框架条约+议定书+附件”模式的国际环境条约是(A)A.全球性多边环境条约
B.区域性多边环境条约
C.双边环境条约
D.双边或多边环境协定 24.为实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社会制定了(B)A.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B.1997年京都议定书C.1997年维也纳议定书D.2000年卡塔赫纳议定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25.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管理除了遵循国家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遵守的特殊原则有(ABCD)A.综合性原则
B.区域性原则
C.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D.预测性原则
E.技术性原则 26.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必须(BCE)A.由政府政策决定
B.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特有
C.体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 D.适用于所有的法律部门
E.对环境与资源保护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性
27.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其具体规定包括(ABD)A.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B.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C.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D.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E.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向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
28.适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固体废物包括(ABCD)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生活垃圾
C.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
D.危险废物
E.放射性固体废物 29.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污染海洋环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可以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生态破坏情形是(ACD)A.破坏海洋生态
B.破坏海洋工程
C.破坏海洋保护区
D.破坏海洋水产资源
E.破坏海岸工程 30.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ABCDE)A.可使用性
B.相对性
C.整体性
D.地域性
E.有限性
31.依照我国《水法》规定,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资源是(CE)A.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地下水
B.流经农村集体组织的河流中的水 C.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的湖泊水 E.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中的水
32.国际环境法实施手段中的“命令-控制措施”包括(ABCDE)A.环境标准
B.环境影响评价
C.风险评估
D.许可证
E.限制或禁止性措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3.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刑法》关于制裁环境监管失职人员的规定。34.简述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定义及其作用。
35.简述我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征地审批权限的规定。
36.简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至第12条对缔约方具体义务的规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7题8分,第38题12分,共20分)37.不当的资源开发及其建设活动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制定了防治水土流失的法规,199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水土保持法》。试论《水土保持法》就开发建设活动规定的水土保持措施。
38.我国环保法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环境影响报告书载明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实践中没有具体落实,环保部门也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事实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确立的“三同时”制度就是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对策和措施的重要保障。试论“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违反“三同时”制度的行政法律责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14分,第40小题6分,共20分)39.A矿业公司通过私设的暗管向邻近的河流超标排污,被附近的养殖户及居民屡次投诉并受到环境保护部的点名批评。但由于A公司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和排污费缴纳大户,当地政府和环保局并未依法要求A公司浙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第2页(共3页)采取整改措施。2010年6月的某一天,A公司邻近的河流散发出刺鼻的异味并出现大量死鱼现象。附近养殖户纷纷向当地环保局反映A公司私设暗管并偷排未经处理的污水的情况,要求环保部门责令A公司拆除暗管并治理污染。但环保局主管局长张某既未指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也未采取任何其他措施。2010年7月初,当地连降大雨,A公司污水池中储存的大量污水在雨水的冲击下通过其私设的暗管溢流至邻近的河流,致使下游养殖户养殖的300多万公斤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问:
(1)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管理制度,本案所描述的污染事件属于哪一级突发环境事件?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本案属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的条件之一是“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本案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符合该项条件。
(2)根据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于造成本案所属级别的污染事故的企业,应当如何计算罚款? 答:根据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
(3)A公司认为:污染事故是天降大雨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因此其无需赔偿养殖户的经济损失。A公司的抗辩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A公司抗辩不成立。在本案中,该公司私设暗管是导致最终发生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该公司不能免责。(4)A公司和当地环保局主管局长张某是否已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罪名分别是什么? 答:A公司和绣鞋均构成犯罪。A公司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张某构成环境监管失职罪。
40.2009年2月,云南某县村民武某未经批准擅自闯入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猎。进入保护区后,武某发现前方有一只老虎,遂隐藏在树丛中用随身携带的枪支将老虎打死。后经鉴定:武某所杀的老虎是一只印支虎,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问:(1)本案中武某是否构成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如果构成,具体罪名是什么? 答:构成。构成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2)对于本案,政府是否有权要求武某就其杀害老虎的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害向国家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答: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猎杀野生老虎就侵犯了国家的所有权。根据我国民事法律的规定,侵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政府有权要求武某承担赔偿责任。
浙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第3页(共3页)
第四篇: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小抄
第一章
1、环境: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在环境学上一般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参加者,又称“权利
4、目的一元论:是指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环境立法的只具有一个目的,即为了保护人群健康。
9、“时空有益”律:即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1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早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黄金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日本、匈牙利等过法律就采用此观点。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2、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体包括整个生物界。
4、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5、生态平衡:指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一新兴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目的和任务、体系、性质和特点、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等。
8、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9、生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
10、生物放大: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11、十分之一定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想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所剩余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上一级所利用,这称为十分之一定律。
1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想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13、自然环境破坏:指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中的一个或数个要素,或是进行工程建设,使环境要素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从而破坏或降低了它们的环境效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某种资源枯竭而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环境现象。
第二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版画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主体”。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法享
4、零增长理论:是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著名理论。
第四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同意整体。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的综合性实体法,即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立法,主要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立法依据。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指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
第五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2、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是立法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立法的项目、议程等事项所作的安排和部署,以避免环境立法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目的是要在一定时期内明确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向、目标、任务、具体立法项目以及完成立法规划的措施和保障。
3、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物物相关”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相生相克”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6、“能流物复”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的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某种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循环,有的还会在生物体内累积(生物富集)]
7、“负载定额”律:是指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如果超过这种负载能力的上限,生态系统就会遭到污染和破坏。
8、“协调稳定”律:即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
展。
11、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
第六章
1、环境与资源管理:是指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章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2、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就是指要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简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 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作到防治结合。
4、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成绩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
6、公民环境权:是由美国学者在东京会议上提出的,指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 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第八章
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
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3、“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4、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
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5、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对于向环境排放
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九章
1、自然资源权限制度:是指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
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的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出总体安排的法律制度。
3、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调查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调查结果的效力所作的规定,是自然资源调查的法制化。
4、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套管理措施。
6、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
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套管理措施。
7、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
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8、自然资源使用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使用并取得相应利益的权利。
9、自然资源调查: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工作的总称。
10、自然资源档案:是指对自然资源调查所获资料、成果按一定方法进行汇集、整理、立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
11、自然资源档案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档案的种类、级别、适用对象、内容、范围、资料更新时间、查阅和借阅方法、保管技术和设备与设施、保管机构及其管理要求等作出的规定。
12、环境基准: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对人体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
第十章
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2、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以维护一定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制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3、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生改变,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生态改变、生物物种减少或灭绝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环境的有效利用或破坏环境的现象。
3、环境污染防治法: 是指国家为预防和
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指由于水体的整体性和流动性,零散的污染治理不可能解决水污染问题,有效的水污染治理必须有流域性或区域性的统一规划。
3、水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是指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规定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再以限
方法产生或制造、在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有污染环境可以造成人体健康或财产损害、动植物危害的化学物质的总称。
2、化学危险物品: 是指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规定的分类标准中所列的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依然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共分七大类。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对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活动实施管理,以达到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目的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的总称。
4、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指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
第十一章
1、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国家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行政义务或法律禁止事项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环境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依照有关法规或内部规章对犯有违法失职和违纪行为的下属人员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3、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或国家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的法律制裁。
4、环境行政诉讼: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人为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5、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一般指公民、法人因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被害者人参或财产损失而应承担的消除影响、排除妨碍、赔偿损失或恢复原状等责任。
6、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参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7、举证责任转移:即由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或者原告只需要提出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如果被告否认应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相反的证据。
8、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由于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和复杂,在环境侵权中如果坚持严密科学的因果关系证明会在事实上剥夺受害者的请求权。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采用了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即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时候,采用“流行病统计学”的方法,认为“推定”因果关系。
9、环境行政处理:是指依照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观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对赔 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作出的调解处理。
第十二章
1、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致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已知或未知的某些物质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特性发 第十三章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防治:是指通过对人为生产、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不定组分气体或物质的控制,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种类、数量和浓度上保持在空气可以净化的范围之内,不使人类发生健康和财产损害。
3、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指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对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域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所作出的规定。
4、限期治理:是指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排污单位,以及对设立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的已有设施,经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设定一定期限由排污者在该期限内实施完成治理任务,使污染物排放达到治理目标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第十四章
2、海洋环境污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的现象。
3、海洋保护区:是指对于具有特殊价值和功能的海洋环境区域,以建立保护区的形式,采取专门措施进行保护。
4、海岸工程:是指位于海岸或者与海岸联结,为控制海水或者利用海洋完成部分或者全部功能,并且对海洋环境有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工程建设项目。
5、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指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储存和管线输送等一系列作业活动。
6、海洋倾倒废弃物: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台以及其他运载工具,向海洋处置废弃物和其他物质,向海洋弃置船舶、航空器、平台和其他海上人工构造物,以及向海洋处置由于海底矿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与勘探开发相关的海上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他物质。
7、拆船:包括岸边拆船和水上拆船,岸边拆船是指废船停靠在拆船码头拆解、废船在船坞拆解和废船冲滩拆解;水上拆船是对完全处于水上的废船进行拆解。
第十五章
1、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
制总排放量为目标,确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削减任务。
4、水体保护区:是指国家在生活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资源水体以及其他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划定保护区,采取特别的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第十六章
1、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环境噪声污染:是指环境噪声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3、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指以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为主的区域。
4、工业噪声:也称固定噪声源,是指在工
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5、交通运输噪声:是指机动车辆、铁路机车、机动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6、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十七章
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固体废物污染: 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
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早成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3、体废物的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燃烧和
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消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要
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4、固体废物转移:是指将固体废物从某一
地域搬运到另一地域的过程,但不包括在同一固体废物产生源内部的转移。
5、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
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6、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第十八章
1、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是指由人类通过化学
3、农药: 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4、监控化学品: 是指列入国家监控化学品名录,可作为化学武器、生产化学武器前体、生
产化学武器主要原料的化学品和除炸药和纯碳氢化合物外的特定有机化学品。
5、放射性物质:是指能够产生放射性以及辐射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它们在自身的转变过程中会放出射线、射线中的一种或两种,对周围的介质或机体产生电离作用,造成放射性污染或危害。
6、民用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气供热厂等);核动力厂以外的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储存及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其他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核设施。
7、核事故:是指核设施内的核燃料、放射性产物、废料或运出核设施所发生的放射性、毒害性、爆炸性或其他危害性事故或一系列事故。
8、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第十九章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3、自然资源保护法:是指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十章
1、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
类有用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对不同种类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
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
4、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5、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
1、野生动物:指珍贵、频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频危、稀有植物。
3、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指对人类生产和生
5、各国环境主权和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责任原则:是指在承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主权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所有国家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承担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责任。
第三十章
1、共有渔业资源:是指那些穿越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渔业资源。
国际水道:是指两国或多国共同享有的活有用的一切野生动植物的总称。
4、动植物检疫: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2、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监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第二十七章
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资源。其特征是形成或跨越所涉及国家的边境,或者流经不同的国家。
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6、土地复耕: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二十一章
1、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指陆地水资源。
2、水土流失:是指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地面坡度大,降雨不能就地吸纳,水往低处流,冲刷土壤,导致水分和土壤一起流失的现象。
3、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二十二章
1、森林:是指存在于一定区域内的以树木或者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
2、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林地面积、树种及木材蓄积量的总称。在我国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
3、林权:是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二十三章
1、草原资源:是指由草和其生长的土地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第二十四章
1、渔业资源又称水产资源:指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经营的对象以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水生生物的总称。
2、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范围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3、捕捞许可证制度:是指凡从事内水、近海捕捞业者,必须取得捕捞许可证,方可从事捕捞活动的制度。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的许可证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其他许可证则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放。
第二十五章
1、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是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床勘探、矿区的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采矿、选矿、冶炼或者加工、矿山关闭等阶段。
第二十六章
1、区域环境:是指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各种自然因素或者人工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2、特殊区域环境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使特殊区域环境免遭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维护、保留、恢复等措施的总称。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频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4、风景名胜区: 是指按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划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并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5、文化遗迹地: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历史、教育、观赏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现象及其保留或遗迹地。按其形成原因,分为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
第二十八章
1、国际环境法: 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软法:是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有约束力或者无约束力的书面文件,效力不十分明显。
3、国际环境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承担的国际责任。
第二十九章
1、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指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负有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任何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时,都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损害,以保障人类在生存环境方面的共同利益。
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指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当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和改善全球。
3、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有差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或者是主要责任。
4、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和需要原则:是指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采取任何行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情况与需要,不得阻碍其保护环境与谋求发展的努力。
第五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单选:
(十)1、2、我国最早颁布的一部综合性环境基本法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法》
3、《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
4、水质标准
5、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物物相关”律
6、广义的环境管理指+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8、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
9、国家对环境保护技术项目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体现了环境保护制度。
10、当事人对由于破坏环境受到的行政处罚不服的11、国际标准组织简称:ISO12、环境诉讼中,1314、中国最早对固体废物进行的管理方式是综合利用
15、太阳能热水器体现了,自然资源的16、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
17、西周时期的“勿伐树林”的禁令,是关于方面的立法
18、单选:
19境质量标准。
20、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21、22、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23、中毒3人以上,50人以下属于,较大环境事件。
24、野生动物进出口许可证属于许可证
要求运输过境的动植物事先必须经过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同意
25属于三类空气质量保护区
26、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的具体方法,由
27、体育场馆区不属于噪音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28、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由组织
29、水力发电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可使用性
30、关于“森林保护”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31、《渔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设渔政监管机构
决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的机关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专门针对渔业制定的水质标准是
32、发生动植物疫情后,疫区的划定,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
单选
(四)3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和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体现了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34、“零增长”理论在首次提出
35、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主要保护的是自然环境
36、从开始,治时期。
37、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
38、环保部门制作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码等体现了
39、对环境行政处罚不服之诉属于环境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之诉。
40、居于我国大气环境标准体系核心地位的是41《海洋保护法》使用的范围、海洋不可以适用《水污染防治法》
海水不属于《水法》规定的水资源
42、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43、44、危险化学品分为
易燃气体,爆炸品,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液化气体,腐蚀品,氧化剂
45、将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的活动成为
46、《水法》规定的管理体制是
47、对退耕还林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48、矿产资源法的核心问题是采矿权
单选:(八)
49、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亿
501998年将《环境法》统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51、“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出自
52、由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法规》
53、环境规划中,长期规划为5年,短期为2--3年
54、中央环境管理部门是
55、海洋水质分为四类
56、商店播放的高音乐曲属于:生活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属于:施工噪音
汽车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工厂机器设备噪音属于:工业噪音
57、人类的生产消费成为了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
58立法的范围
59、我国森林地的平均 净生长率为60、《草原法》规定的收费是草原植被恢复费61、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成为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的形成阶段
单选:
(二)62属于无线资源63、64、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
1、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2、行为,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一)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3、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限制性要求?
(一)1、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要求
2、耕地总量限制要求
3、明确土地用途要求
4、下级规划依据上级规划要求。
简述《南极条约》的宗旨:
(一)1、冻结和搁置,所有的领土主权要求
2、南极永远专为和平的目的而使用
3、各国有权在南极,自由地进行科学调查、研究
4、建立南极协商会议制度
“许可证管理”的程序:
(五)1、申请
2、审查
3、决定
4、监督
5、处理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
(五)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五)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损害的结果。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自然生态的迫害)为媒介,影响、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
(五)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
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农村地区
3、特定工业区
“生态平衡”的概念:
(七)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种群的比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体系—的构成?
(七)1、宪法关于环保法的规定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法律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七)1、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I 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3、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区及旅游区
4、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七)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 与 开发复垦地相平衡
“自然资源费”的形式有哪些?
(六)1、开发使用费
2、补偿费
3、保护管理费
4、惩罚性收费
对“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六)1、对“固体废物”
2、对“固体废物”
3、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环境违法,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六)1、行为违法性
2、行为有危害后果
3、行为人有过错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四)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环境。
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发
展。
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四)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三同时”制度的含义:
(四)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自然开发等以及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项目,其中防治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环境科学”的任务:
(四)1、探索全球环境的演化规律
2、研究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3、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像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三)综、共、社、技
1、综合性
2、共同性
3、社会学
4、技术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的含义是:
1、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中,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2、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概念:
(三)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设置,工业布局等,进行总体安排,以
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作用:
(三)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环境的分类:
(二)1、按形成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按功能分,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3、按范围大小分,室内,村镇,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环境等
4、按不同要素分,大气,水,土壤,地质环境等。
环境管理概念:
(二)指国家采用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的特点:
(二)环境管理需遵循下列原则?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二)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
(二)1、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要进行科学论证。
2、开发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资源,要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3、在沿海建设防护措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4、鼓励发展生态渔业。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二)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规范,的总称。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
(二)1、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2、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
3、具有拘束力
4、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内环境法的特点。
环境标准的作用:
(九)1、环境标准是制定 国家环境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
3、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噪声的特点:
(九)1、具有无形性,多发性。
2、具有影响上的局限性、分散性、暂行性。
3、危害性,以及危害的不易评估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
(九)1、可使用性
2、相对性
3、整体性
4、地域性
5、有限性。
土地资源的特征:
(九)1、固定性
2、整体性
3、生产性
4、有限性
5、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