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结合我国当前国情,谈谈你对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看法。
答: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围绕人类的大问题之一,也是当代全球所关注的焦点,甚至已成为制约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2、水资源和水环境
3、固体废弃物4环境噪声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
6、土地资源
7、草原资源
8、森林资源
9、近海环境
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污染、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类共同遗产与国际公域破坏等方面。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的制度构建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对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为题。综上,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失灵。第一,环境的成本外部化。第二,对生态系统估值 不当。第三,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
3、科学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的影响。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环境问题的对策如下:(一)、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控体系,加强环境监管,严惩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律意识。
4、鼓励企业生产和使用环保产品。
5、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二)、企业。
1、经济发展方式从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2、依靠科技,推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
3、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加大环保投入。(三)、个人。
1、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法律意识,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拒绝在街头、露天烧烤,不焚烧废弃物,不乱扔垃圾。
3、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此,对于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二、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进入
21世纪,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耕地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请结合保护耕地的必要性谈谈我国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2%的人口。耕地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
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中华人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位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是保护耕地的强制力,是解决耕地问题的根本措施。最后,希望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以“中国与国际环境法”为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首先我觉得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国际环境法具有调整范围的全球性、调整方法的综合性、法律理念生态性及法律规范技术性的特征。
其次,现如今的国际环境法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国家经济利益的差别与矛盾、发展中国家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国际规则月标准均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境界学理论与全球环境问题的脱节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时仍需要很好地机制来解决。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中的较大国家,在国际环境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环境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环境合作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对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部分国际环境问题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全球环境问题仍呈持续恶化之势;区域环境问题日渐突显,跨界环境摩擦不断上升;环境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关系愈加紧密;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全球环境的严峻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各国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环境大国与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并取得长足进展。在多边环境合作过程中,中国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积极参与,加强对话,共谋发展。截至目前,已加入22项环境公约、7个议定书、5个修正案,内容涉及大气、危险废物、自然保护和陆地生物资源等各方面。中国的双边环境合作也不断拓展和深化,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同美国、日本等40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同9个国家签署了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备忘录,中国双边环境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大洲,合作范围涵盖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等所有重要领域。双边环境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区域环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许多跨区域合作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大力加强和推动与周边国家或相关地区的合作,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化建设。
中国在与国际环境法相接触摩擦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处理措施,求同存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渐渐地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理论。我也相信,中国在与国际环境法的接触中,会越来越融洽,中国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第二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单选:
(十)1、2、我国最早颁布的一部综合性环境基本法是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法》
3、《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
4、水质标准
5、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物物相关”律
6、广义的环境管理指+ 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8、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
9、国家对环境保护技术项目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体现了环境保护制度。
10、当事人对由于破坏环境受到的行政处罚不服的11、国际标准组织简称:ISO12、环境诉讼中,1314、中国最早对固体废物进行的管理方式是综合利用
15、太阳能热水器体现了,自然资源的16、在水事纠纷解决前,当事人
17、西周时期的“勿伐树林”的禁令,是关于方面的立法
18、单选:
19境质量标准。
20、解决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21、22、环境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23、中毒3人以上,50人以下属于,较大环境事件。
24、野生动物进出口许可证属于许可证
要求运输过境的动植物事先必须经过国家动植物检疫机关同意
25属于三类空气质量保护区
26、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的具体方法,由
27、体育场馆区不属于噪音敏感建筑物集中区
28、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由组织
29、水力发电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可使用性
30、关于“森林保护”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
31、《渔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设渔政监管机构
决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的机关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专门针对渔业制定的水质标准是
32、发生动植物疫情后,疫区的划定,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
单选
(四)3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范围的广泛性和保护对象的多样性体现了环境保护法的综合性
34、“零增长”理论在首次提出
35、建国初期的环境法主要保护的是自然环境
36、从开始,治时期。
37、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
38、环保部门制作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码等体现了
39、对环境行政处罚不服之诉属于环境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之诉。
40、居于我国大气环境标准体系核心地位的是41《海洋保护法》使用的范围、海洋不可以适用《水污染防治法》
海水不属于《水法》规定的水资源
42、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43、44、危险化学品分为
易燃气体,爆炸品,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液化气体,腐蚀品,氧化剂
45、将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的活动成为
46、《水法》规定的管理体制是
47、对退耕还林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48、矿产资源法的核心问题是采矿权
单选:(八)
49、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2亿
501998年将《环境法》统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51、“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出自
52、由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法规》
53、环境规划中,长期规划为5年,短期为2--3年
54、中央环境管理部门是
55、海洋水质分为四类
56、商店播放的高音乐曲属于:生活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属于:施工噪音
汽车噪音属于:交通噪音工厂机器设备噪音属于:工业噪音
57、人类的生产消费成为了固体废物的主要来源
58立法的范围
59、我国森林地的平均 净生长率为60、《草原法》规定的收费是草原植被恢复费61、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成为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的形成阶段
单选:
(二)62属于无线资源63、64、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
1、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2、行为,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应当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一)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3、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限制性要求?
(一)1、建设用地总量控制要求
2、耕地总量限制要求
3、明确土地用途要求
4、下级规划依据上级规划要求。
简述《南极条约》的宗旨:
(一)1、冻结和搁置,所有的领土主权要求
2、南极永远专为和平的目的而使用
3、各国有权在南极,自由地进行科学调查、研究
4、建立南极协商会议制度
“许可证管理”的程序:
(五)1、申请
2、审查
3、决定
4、监督
5、处理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
(五)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特征:
(五)1、“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
2、“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损害的结果。
3、“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自然生态的迫害)为媒介,影响、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
(五)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地区
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农村地区
3、特定工业区
“生态平衡”的概念:
(七)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种群的比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体系—的构成?
(七)1、宪法关于环保法的规定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4、环境标准
5、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法律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类:
(七)1、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2、I 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3、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区及旅游区
4、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5、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七)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 与 开发复垦地相平衡
“自然资源费”的形式有哪些?
(六)1、开发使用费
2、补偿费
3、保护管理费
4、惩罚性收费
对“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六)1、对“固体废物”
2、对“固体废物”
3、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环境违法,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六)1、行为违法性
2、行为有危害后果
3、行为人有过错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四)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环境。
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发
展。
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四)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三同时”制度的含义:
(四)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自然开发等以及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项目,其中防治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环境科学”的任务:
(四)1、探索全球环境的演化规律
2、研究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3、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像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三)综、共、社、技
1、综合性
2、共同性
3、社会学
4、技术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的含义是:
1、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中,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2、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概念:
(三)国家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设置,工业布局等,进行总体安排,以
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作用:
(三)1、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环境的分类:
(二)1、按形成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按功能分,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3、按范围大小分,室内,村镇,城市,区域,全球,宇宙环境等
4、按不同要素分,大气,水,土壤,地质环境等。
环境管理概念:
(二)指国家采用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环境管理的特点:
(二)环境管理需遵循下列原则?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原则?:(综、规、区、预)
(二)1、综合性原则
2、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3、区域原则
4、预测性原则
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
(二)1、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要进行科学论证。
2、开发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资源,要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3、在沿海建设防护措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4、鼓励发展生态渔业。
《国际环境法》的概念:
(二)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中,形成的各种法律关系规范,的总称。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
(二)1、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
2、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利用,保护,改善,环境与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
3、具有拘束力
4、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内环境法的特点。
环境标准的作用:
(九)1、环境标准是制定 国家环境计划、规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
3、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噪声的特点:
(九)1、具有无形性,多发性。
2、具有影响上的局限性、分散性、暂行性。
3、危害性,以及危害的不易评估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
(九)1、可使用性
2、相对性
3、整体性
4、地域性
5、有限性。
土地资源的特征:
(九)1、固定性
2、整体性
3、生产性
4、有限性
5、不可替代性。
第三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前复习指导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重点:环境、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环境暴雨、资源保护及其生态保护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后续各个章节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目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构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特别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本章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项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预防原则、受益者负担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项基本制度:环境标准、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费和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
本章难点: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解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并处理环境纠纷,能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判断环境利用行为的合法性,为解决环境纠纷提供法律分析意见。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本章重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主要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其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防治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法律规定;水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规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及水污染事故的法律规定;海洋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防治海洋倾废污染的法律规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工业废物与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一般规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一般规定;核设施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法律规定;清洁生产促进的主要法律规定以及循环经济促进的主要法律规定。
本章难点:能够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固体废物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环境污染纠纷。
第五章 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
本章重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土地管理法》、《税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主要自然保护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沿革及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包括:野生动物保护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建设与保护的法律规定;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律规定;海洋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土地利用与保护的一般规定;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控制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森林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定;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规定,海域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以及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本章难点:能够运用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海洋生态保护、土地、森林、草原、水、渔业、海域、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法律规定分析相关案例,判定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措施,处理纠纷。
第六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本章重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行政责任的含义、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种类与适用程序;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主要罪名及其犯罪构成要件和具体刑罚的使用规则;环境侵权的含义、分类、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免责事由、损害赔偿和诉讼时效以及环境侵权纠纷的证据规则等等。
本章难点:能够正确运用行政诉讼的有关规定解决或处理环境行政纠纷;正确认定破坏自然资源类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相关的犯罪及量刑;正确运行环境污染侵权的法律规定认定侵权责任,处理侵权纠纷。
第七章 国际环境法
本章重点:国际环境法的定义、渊源;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环境损害赔偿及其争端的解决途径;大气环境保护、海洋与淡水、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多样性、贸易与环境等五个领域中重要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中国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立场。
本章难点:大气环境保护、海洋与淡水、废弃物与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多样性、贸易与环境等五个领域中重要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不足及其重要性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摘要】
现如今很多地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无节制的开发资源,造成自然资源极大的短缺,并且因为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不重视,并且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现如今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成为全球的焦点,而我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大国来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起步比较晚,对环境和资源的认识不深,并且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加上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如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就变得极为重要。
【关键字】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缺陷、必要性、建议
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起步比较晚,而且我国历史以来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加上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环境相关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跟不上社会需求甚至落后于社会的现实越来越突出。除此之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资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退化以及资源浪费、枯竭和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就变得极为重要。“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渐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许多传统科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研究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的技【1】术。”
一、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需完善的原因
前不久我国出现的全国范围内长时间持续的雾霾天气,北京的污染尤为严重,经有关人士调查,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为447,为有毒害,pm2.5细颗粒物浓度竟然达到了420.0,这些数据足以显示北京污染之重。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当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现代意义的环境问题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防治现代环境问题的现代环境法也就随后诞生了。而环境基本法、环境法典和其他起环境基本法作用的综合性环境法的诞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4】”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地球气候最突出的特点。世界22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仅仅从大气来说,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地排向大气层,今天人类甚至改变了65万年来大气的组成,二氧化碳现在达到了387PPM,比工业化前高了38%,地球气温一年比一年高,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南北极冰川融化超出预计,许多物种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联合国环-7-境规划署报告认为到2050年,全球变暖每年造成3000亿美元的损失。气候是没有国界的,污染也常常是没有国界的。据相关机构预计,我国70%左右的能源是煤炭,加上石油等,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的绝大部分,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取代美国成为第一。环境保护的责任不言自明。再回到国内,我国现已查明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石不足5%,铝土矿不足2%。人均矿产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草地资源约为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约为四分之一,人均森林资源约为六分之一,人均能源占有量约为七分之一,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十分之一。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目前我国钢铁、电力、水泥等高
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2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至25%左右。近年来,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壁垒”成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这也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就变得极为重要。
二、现行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由于国家迫切追求经济的发展,一味的追求利益,在很多法律的制定方面比较重资源的开发,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保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
(1)当代社会出现的新环境问题无法可依,未恰当及时修改和补充。中国自2001年正式成为WTO成员后,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就环境方面而言,中国面临着来自于他国单边环境措施对中国产品市场准入的潜在或现实的威胁。据国家环保局透露,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有70%进入中国,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却没有相关规定来约束新的垃圾的侵入。2005年11月22日哈尔滨市因为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国间发生爆炸导致江水污染停止供水4天。虽然现行《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作出了相关规定,如第二十九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但是这种“出现一个,治理一个”的方法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护法的修改和补充,既要及时,又要慎重。及时才能使法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法的体系的协调一致,消除法的弊端,有益于执法、司法、守法的进行;慎重,才能维护法的稳定性、连续性。另外,现行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中有应当及时修改或补充而长时间得不到修改或补充的:比如:现行法规本身是暂时的和试行的,以便从暂时和试行的形式过渡到正式的形式。还有,由于立法时考虑不周,现行法律中有不科学之处,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带来明显甚至较大的弊端,如难以执行、适用、遵守,因而有必要修改、补充;还要注意法制统一原则,一个重要的新法出现了,或一个重要法修改了,地方法规及时随之法修改或补充,与宪法,国家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保持一致。较大的市级地方法规要与省级地方法规一致。地方性法规之间以及地方性法规和其他的地方性法规也要注意协调一致。
(2)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都过分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轻保护。《环境保护法》第1条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一项立法目的《森林公园管理法》第一条:为了加强森林公园管理,合理利用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都过分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轻保护,且体现不出对下一代利益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不符合现代环境立法趋势的。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立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不难发现以美、日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环境立法目的上的规定体现了当代环境理念的基本要求,在立法目的的理念上逐步树立了生态利益优先的现代环境价值观,将保护目标已扩大到保护未来时代人类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缺少正确价值理念的支撑,从而难以从整体上自始至终的贯彻好保护。因为在一系列立法的过程中,目的的设定才是第一重要的,它是立法者将一定
社会价值观在成文法上所作出的表现和反映。而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则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制定的。因此,价值观是制定和实施法律、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指导原理和理论基础。
(3)从颁布时间上看,大多数环境保护法是应急立法,有较强的工具性。比如:颁布于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这些都是在1992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前颁布的,未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其中。更不用说科学发展观思想了。有些像1994年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法》,虽然在1992年之后颁布,但是也未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其中,而且这些法规本身存在着大量不适应保护资源的诸多有待进一步修改之处。由于我们国家对环境不太重视,比较重视资源的开发,导致了环境保护法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特点。
1、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中自然资源的缺失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此条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基础和直接的目的。第二,保障人体健康,这是环境法根本的目的,是最终目标之一,它强调人的利益。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即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环境法的最终目标之一。该立法目的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部根本法,立法目的中没有明确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立法目的狭隘导致该法的立法目的对该法的基本原则和其他条文的指导意义有限,使《环境保护法》对自然资源单行法律的指导师出无名。其次,立法的指导思想已经过时。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目标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运用经济杠杆和间接调控,有着计划经济烙印的《环境保护法》已严重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再次,没有体现现代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很多法律中都没有体现出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及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但是《环境保护法》它只仅仅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而没有体现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口以及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法律调整的范围狭窄,不全面,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对保护环境也没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怎样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1)尽快完善我国已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国外综合性环境法关于公众参与的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环境基本法制定的启示 国外综合性环境法关于公众参与的立法经验及对我国环境基本法制定的启示【2】”,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中国需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尽快完善。我国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已经落后,不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比如: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法律界存在激烈的修废之争。很多人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修改完善。认为应从如下方面进行制度完善:首先,明确宣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立法宗旨,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地位;其次,按照法治政府建设的原则,确立处理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明
确国家环境管理权力与公民环境权利的配置方式;最后,完善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规定环境法律责任的社会性、公益性判断标准。让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更加完善,更有效的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更好的节约资源。
(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做出对应的措施,及时制定新的法律,以免当新环境问题出现时,没有对应的法律可依。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或环境后果包括对各种环境因素或者环境介质的影响、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时还涉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的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现,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一,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推广和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证作用。
(3)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在立法上可能由于立法时间比较短暂,在指导思想、观念,立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从根本上克服环境立法的“缺陷”,切实提高环境立法质量,很多人认为在立法中重点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坚持法制统一,坚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发扬环境立法民主,法律法规完整和可行,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知道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逐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地方环境立法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发,坚持为保护环境服务,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知道思想,以环境的保护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要坚持实现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
【结论】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制定出完善的法律。但是面对全球和我国国内的现实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我国国情出发,修改《环境保护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公众参与既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3】”。不仅是社会
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作为一位合法公民,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保护环境,不浪费资源。学习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知识,宣传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自己做起。
参考文献【1】《关于环境科学文献分类的研究》 白国应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09年05期
【2】常纪文
《中国环境法制》
【3】常纪文
《中国环境法制》
【4】赵国清《外国环境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
第五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论
第三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立法
第六章国家对环境资源的管理
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第九章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第十章环境标准
第十一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第十三章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十四章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十五章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六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第十七章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第十八章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第十九章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第二十章土地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法保护法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八章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原则与实施
第三十章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