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2011年房产限购令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哈政办发〔2011〕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紧迫感。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和省市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共同做好我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工作,努力保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做好住房价格调控工作。研究制定并公布2011年我市新建住房价格调控目标,采取综合手段合理调控房价水平。一是增加土地有效供应,大力发展住宅建设,2011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二是按照国家规定,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方式,采取“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三是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用地布局,推进建设重心向中心城区以外转移,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四是合理把握供应时序,各有关部门要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办理各项审批手续,保证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有效供给;要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房土地供应规模、节奏,加强上市供应管理。五是严格执行新建商品住房销售明码标价制度,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规定时限一次性公布全部批准预售房源信息,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严厉查处炒买炒卖、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的行为。对违规销售、扰乱市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从严查处,直至取消经营资质。
三、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按照国家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住房限购措施。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本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市市区内(不含呼兰区、阿城区)向其售房。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房屋预(销)售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住房限购政策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房地产税收政策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住房管理的有关规定。
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2011年规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2000套。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切实落实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计划任务。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努力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完善体制机制,合理确定租金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
五、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切实调整用地结构,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70%的要求。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要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土地竞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对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要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对已供房地产用地,超过2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开工建设的,必须及时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闲置1年以上罚款。依法查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达不到25%以上的(不含土地价款),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土地及合同约定的土地开发项目。
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居民从国情出发理性消费,为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任的猜测、评论误导消费预期。对制造、散布虚假消息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特此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第二篇:限购令背景
限购令出台背景
2010年初,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向好发展,房价暴涨趋势明显。4月1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由此开启了2010年楼市调控的大幕。4月新“国十条”其中规定,“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新“国十条”出台不久,4月30日北京出台了楼市限购令,规定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对于限购其它城市应者寥寥。随后几个月,各地对新“国十条”的执行不尽如人意。8月楼市成交量回暖,9月房价又有“抬头”。9月下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央行、银监会、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国税总局等部委联合出台了系列政策,对楼市实施第二轮调控。9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出台了《对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通知提出四项要求》,其中指出“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将对省级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进行考核与问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限购”又一次出现在调控的诸多措施当中,第二轮调控也显示了中央政府对楼市调控的决心,并且将问责对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不力的省级政府,在此背景下各地限购令纷纷出台。
问责制催生了限购令(2010-10-15 0:13:29)
分类:未分类 标签:房产 房价 |
限购成当下热词,也将成为2010楼市调控经典。有资料显示全国已有8城市出台了住宅限购令,想信限购令会被更多地方所模仿,因为房价若再上涨的话,将受问责。所以尤其说限购令是为调控楼市而出,还不如说是为了不被问责之无奈!有几个现象说明限购令属问责制催生的。一是凡出台限购令的地区,“暂时”两字总少不了。是不是可这样理解,为了避过问责之风头,风头一过就恢复?其次为经济着想,限购促成观望免不了,后果就是财政收入、土地卖不出去等,势必会造成经济数据难看。到时只要再鼓励鼓励买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二是同样一个政策,为何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如果说限购是为了有效遏制“投机或投资”性买房的话,难道没实行限购令的广大地方都不存在“投机或投资”性买房现象?所以从以上两点看,所谓的限购令只是为应付问责而出的。
而随时间的推移,所谓的“史上最严”政策调控,也就体现在一个“限”字上,因为唯有这样才不会被问责。更让人们可想象的是,若房价再涨的话,想信严厉的规定还会有,或规定价格、或一律不许再买房。大家都不买房了,房价自然就没了涨跌,也就符合稳定两字了。上述这点想象并不是没可能,因为小道说,节前上海方面曾有过“新开盘只许降不能涨”?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所有调控中,都会围绕怎样不被问责而展开。调不了房价将调人的做法,其威慑力是没人敢怠慢的。至于政策会伤到谁,又伤害了什么,己经顾不上这些了。再说了有那一种政府会对所有百姓有利的,所以作为百姓再怎么有怨言,也只能是仰望天空了。
限购令出台的背景(2010-10-16)
分类:未分类 标签:搜房博客 |
限购令的出台频繁具有一定的背景:一是诸多行政化的调控手段疲软乏力,譬如打击囤地、整治捂盘惜售等,多以温柔“约谈”、“警告”开始,以房价的不买账收场;二是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政策迟滞不出,譬如传说中的税等,基本上靠媒体“知情人士”捕风捉影,公众渐失信心;三是房价回暖已成不争的事实,没谱的房价和蕴蓄的民怨直指民生困境。当此背景下,限购令就成了斩乱麻的那把“快刀”,遏止投机性特征明显的多套房购买需求,缓释推动房价飙涨的刚性需求,以此改变卖方市场的话语份额。
4月30日北京作为全国首个扔出“限购令”的城市。接着9月30日深圳作为第二个城市的出台,然后是二线城市的厦门也出,而10月7日上海发“海12条”,其中有限购的政策。资料显示,北京、深圳、厦门、上海、杭州、宁波、福州七城市已先后出台调控细则,主要内容均包括实施限购令、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
所有七城市楼市调控细则的力度和中央政府“9.29”的精神和力度基本一致,没有想象中严厉,不过每个城市的出台的政策有小的区别,例如上海比深圳的严格,杭州比宁波的严厉。不过目前“限购令”的政策调控作用,也许只是高烧楼市的“止疼药”,还算不上是那颗能真正降温的“退烧药”。“限购令”未打中过高价的七寸,因为这是人为地抑制需求。楼市需求在城市化进程进行中的中国,恰如弹簧,压得狠,弹得高,这已为所谓“一轮调控”所证明。一旦市场窥见“限购”背后的真心思,就譬如反反复复的房贷政策,最终也只落得个自食其言的下场。1:限购令出台的历史背景:
(1):2007年,由于房地产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均异常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开始爆发,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到2008年年中时,终于把房地产这匹脱缰的野马拉住,可是接下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政府在短短的几个月后放弃对房地产的调控,并对房地产加倍扶持,最终虽然经济避免了崩溃,但是房地产价格却几乎在2007年高位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倍,众多社会资金涌进房地产,是房地产的交易量和价格迅速攀升,房地产成了投机资金的天堂,房地产被说成是印钞机,房地产价格被认为会永远上涨,(2):从2009年底开始,政府就开始调控房地产,但是在各地方政府阳奉阴违的执行下,在土地财政的诱惑下,直到2010年底,几乎所有的政府调控政策都被化于无形,政策效应越来越差,政府信用急剧降低。(3):众多实体企业,包括央企难禁诱惑,纷纷斥巨资进入房地产,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
(4):通货膨胀逐步恶化,房地产价格的高涨难辞其咎
(5):一二线城市的财富效应驱使资金,人员纷纷涌进城市,城市已不堪重负,北京的大堵车表明城市已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员涌入
(6):房价物价高涨,导致刚刚就业的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处境艰难,住房保障极其缺失
(7):房地产的财富效应,使得投机投资资金大量购买多套住房,投机套利,把房价不断推升到更高位
(8):银行疯狂放贷给房地产行业,金融安全堪忧
(9):地方政府疯狂卖地,疯狂投资疯狂拆迁,深深陷入房地产
凡此种种,都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暂时冻结一部分市场交易,迅速冷却房地产市场的狂热,出台包括限购令在内诸多调控政策,其中限购令是最有力度的政策之一,经过近一个月的地方政府的推脱怀疑和内心挣扎,最终各级省会城市基本都出台了限购令,限购令的效果开始显现:
1:限购令的核心是对不符合条件的人限制购买,所以他的第一个效果就是迅速降低了成交量
2:限购令对外来人员实行限购,大大阻止了外来资金和人员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
3:限购令对投机投资需求形成致命打击,摧毁了他们获利的链条
4:限购令导致的交易量的下降,使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会减少投资速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继续大规模膨胀,减缓了城市规模扩张的速度
5:限购令部分改变了购房者的心理预期,使得部分超前购买客户从容起来,也使得民众对房价飙涨的预期有所减弱
6:限购令使得已购房客户惜售,增加了房地产的价格稳定性
7:限购令使得开发商更加注重刚需客户,合理定价。
第三篇:房改限购令范文
二)暂时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在本市主城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下同)暂时实行住房限购政策。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主城区已拥有1套住房的,可以再购买第2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下同),暂停购买第3套住房;外地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主城区无住房的,可凭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在本市主城区购买1套住房,暂停购买第2套住房;不能提供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外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市主城区购买住房。
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是指全部或部分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满18周岁子女。居民家庭持有住房套数,以新购住房时本市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商品住房买卖合同备案数量和权属登记系统记载住房数量为准。新购商品住房时间以商品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时间为准,新购二手住房时间以交易过户受理时间为准。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日前已签订住房买卖合同的,须于今年2月28日前完成住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应当在销售现场、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限购政策,不得向属于限购对象的购房人出售住房或提供中介服务。对违反规定购房的,房管部门不予办理房产登记、过户手续。
限购政策实施期间,购房人在新购住房时应如实填写《购房人家庭成员住房情况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见附件),并提供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婚姻状况证明、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的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资料(以下统称证明材料),作为住房买卖合同的附件和办理商品住房合同网上备案和权属登记的申请材料。购房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房管部门要核验购房人提供的《申报表》和证明材料,查询购房人及其家庭成员在本市主城区拥有住房的套数。经核实不属于限购对象的,予以通过住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备案和办理权属登记手续。经核实购房人属于限购对象不予办理住房买卖合同网上签约、备案的,房管部门应当正式告知住房买卖合同签约双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应当与购房人解除住房买卖合同、注销二手住房买卖合同的信息记录。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纪机构违反上述限购政策规定的,或与购房人串通,提供虚假证明的,由房管部门依法严肃查处,暂停其网上签约,并将其违法违规行为记入房地产企业、经纪机构和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
第四篇:2015年浙江省考面试热点:房产限购令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5年浙江省考面试热点:房产限购令
华图教育
热点概述
7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舟山当地获得消息称,舟山限购政策已悄然放开,2013年以前无论买过多少套房都“不算”,只要2013年1月1日以后没买过房的,都可以再买一套。今年8月,温州放宽限购政策,允许购买“二套房”。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也是继温州之后,又一个来自浙江省的城市调整当地楼市限购政策。
限购令的出现是在2010年,面对高速上涨的房价,中央政府采取了从严、从紧的态度,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地方实行严格的“限购令”,首先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17个一二线城市实行限购;到了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新国八条”,要求各地制定合理的调控目标,并且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8月7日住建部提出二三线城市限购的五项建议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对于地方限购的约束。
从目前的局势看,“限购令”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对于这些年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有效的抑制,但是对于“限购令”质疑声也是同样不绝于耳。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导致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购买住房,为了保证这部分群体的利益,同时也为了维护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秩序,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一定行政干预是有积极意义的。赞同的人觉得在调控政策后这些年房地产价格下降趋势显著,正在逐步实现理性回归。随着限购令的逐渐铺开,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势头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并且从2010年9月、10月份起已经出现房地产价格下降的现象。
但是限购政策作为一种行政性的行政手段,在直接干预市场的时候,难免会和市场现状产生冲突。一方面,限购可能会受到地方政府执行意愿影响而大打折扣,因为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部分都来自于土地出让,一旦严格执行限购政策,土地出让收益将会大幅下降,这是对方政府不愿看到的;另一方面,限购并没有解决当前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关键环节,没有实现对消费者的分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控,同时这种限购行为也直接“消灭”了住房的投资属性,是违背市场经济的。
2013年随着要征收房产税消息的推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房价的新一轮思考和讨论,两年前的“上海模式”、“重庆模式”是对房产税的试点,在今年新推出的“杭州模式”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这将房产税推到了风口浪尖。有消息称,随着房产税的开征,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城市(镇)的住宅限购政策停止执行,这使得限购话题又成1/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了各大媒体和报纸关注的焦点。
相关评论
@克尔瑞研究中心总监薛建雄: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回暖令准备入市的刚性需求队伍不断扩大。然而在国家限购的打压下,“房票”随着成交而减少,这对于控制房价和炒房现象有积极作用。个人认为,限购政策不会消失,不仅是短时间内不会被取消,甚至在十年、二十年,会配合房产税的政策一直施行。
@房地产经济学教授:限购令限制的对象是需求方,虽然有时候会伤及无辜,但是任由房地产泡沫膨胀发酵,将是极不明智的,所以,限购令的确对房价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此预期限购令不会取消。
@经济学家谢国忠博士:限购有被取消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会特别大。如今看来,限购政策已经没有特别大的意义,许多城市的限购条件很容易被突破,对购买需求的压制其实有限。因为土地出让市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这部分收入减少会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未来几年,政府仍会侧重于有效抑制住宅市场的投机性需求,并将长期坚持这一政策。目前全国657个城市中只有49个城市限购,所以限购并不是一个普遍应用的行政调控手段,是否取消限购取决于政府是否有足够有效的调控政策来替代这个手段,比如房产税。还表示,地级以上城市房产信息系统都很完善,都具备开征房产税的条件,何时推出政府有自己的考虑。
模拟题
2013年9月,舟山放开限购使它成为继温州之后又一个来自浙江省的城市调整当地楼市限购政策,这一消息将“限购令”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对于“限购令”是否会在全国大范围的放开、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房价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请你谈谈看法?
参考解析
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是一个家,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这么多年来国人一贯将房子与幸福挂钩,使得房子在中国成为一个家庭的必需品。而房子不断上涨的价格伤害到了国民,在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十条实施细则”,这是全国首次提出的家庭购房套数“限购令”,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购房的数量,以控制快速上涨的房价,使得国民能够买得起房,成得了家。
在“限购令”发布后,全国各地的房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由于房价涉及到多
2/2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方利益,使得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为土地出让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在“限购令”的背后必然会影响到政府的收入,在政策颁布到现在的三年时间中,先后有地方政府给“限购令”松绑。温州房价在连续两年的下跌之后,开始松开“限购令”,这一次舟山的松绑让大家都在猜测,地方政府会不会纷纷效仿做出这样的决定,毕竟现在各地政府的债务成了他们发展的一大障碍。
不管未来国家政策会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妄想单靠“限购令”遏制房价上涨,因为房价的上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限购令”只是合理有效的方式之一,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既然颁布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就要保证这个政策的真正落实,坚决打击有些地方政府钻政策漏洞的情况,也要坚决打击有些开发商在售房过程中帮助购房者绕开“限购令”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得政策真正起到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控制房价的快速上涨。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对这种行为可以采取行业内的批评或者罚款等来进行遏制。
其次,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可以针对不同的购房群体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从目前所有的政策来看,买得起房的人还是买得起,买不起房的人还是买不起,所以可以考虑分阶层分群体的差异性调控。针对低收入群体,多建兼租房、保障房;对于中产阶层和白领群体,可以根据购房者的现有住房情况制定不同的限购政策;对于现在拥有多套房的高收入人群,应该征收相应的税收,比如房产税、物业税,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社会的公平。
最后,要想真正解决群众买房难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刺激经济提升,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让人们手上有钱,腰包鼓了,对于刚需性质的购房需求应该还是可以解决的。
虽然现在房产税的出台也是对于“限购令”的又一挑战,不管“限购令”是否会被取消,但是我相信只要政府能够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政策出台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可以控制住房价,让国民看到买房的希望,给大家成就一个家庭的梦想。
3/2
第五篇:大连限购令解读
大连脉点研展部报告
大连“限购令”解读
在各方的关注和热议中,大连“限购令”细则于3月1日出台。
3月1日晚,《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实施意见》(大政办[2011]发22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炉。其中,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管理、差别化税收和信贷政策、限购政策、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落实约谈问责机制等10个方面,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本市限购3套,外地限购2套。
大连版“限购令”细则(要点提取)
一、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的条件
暂定在本市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能提供在本市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大连脉点研展部报告
五、今年将建3.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
《意见》的着力点是增加有效供给、抑制投机需求,把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其中,明确要求逐步形成符合大连市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重点是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今年将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3.5万套;加大廉租住房工作力度,通过发放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在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度,年内全部完成分配销售工作。
六、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加快
《意见》强调,要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分工。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和市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土地有效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外,大连市成立了大连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领导小组,对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计划目标未完成的,要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大连脉点研展部报告
常规解读——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1、确定的价格控制目标,大连市将确定全年月均新建住房价格环比的控制目标。对价格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采取商品房销售价格重新备案等方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备注:大连2月房价11393元/平)
常规解读——加大保障住房力度
1、今年计划将建3.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规定保障住房建筑面积小于60平)供应量将达200万平方米左右。
常规解读——问责制导致细则执行严格性
1、近期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了问责制,因此政府执行细则时,宁可不做(无作为),也不愿“多做”被问责。
设想:
深度分析——可购前的“暂定”
1、通过分析大连“限购令”原文,在第一条圈定“可购房群体”有“暂定”两字,使得政策有了正反两面的解释:
1)、利好:如果限购令执行期间,房地产打压过紧,限购令细则既然为“暂定”,因此具有适当扩大“可购房群体”的可能性;2)、利空:既然能扩大,也有紧缩的可能,预计如果国家再出台“再加紧”任务,“可购房群体”将进一步严格控制。
大连脉点研展部报告
观点:
1、宏观调控初衷,控制购买量,抑制投资、投机行为,尤其抑制购买小户型产品;
2、大连为东北三省异地臵业首选,因此限购令将对大连吸引原特性(投资、度假、养老等)外籍客户购房有一定影响;
3、限购令拥有区域限定,外地臵业只需提供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就可异地购房;
4、由于外籍购房者需要提供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相关代办公司将进一步壮大;
5、本地适婚成年子女、外籍来连工作、高校毕业生等刚性需求客户没有受到限购令影响;
6、售楼处预售或将增加公开出售房源价格,房源价格经公示后,调整余地将缩小,加大营销难度;
7、商业产权产品未受限购令影响,相比可购2套住房6成首付相比,商业的5成首付反而凸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