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提出的步骤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婚姻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提出的步骤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提出的程序
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既可适用行政离婚登记程序,亦可适用民事离婚诉讼程序。因为,民法属于私法,在夫妻双方就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已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又同意通过行政登记离婚,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予干预。如果当事人达不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协议,则可通过诉讼离婚,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重在慰抚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建议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在民事责任中增设抚慰金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120条的规定,侵害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和赔偿损失的财产责任两种方式。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也可适用非财产责任和财产责任两种方式。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的,可以请求给付抚慰金。无过错配偶的名誉权等如受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形式。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1、赔偿范围
《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
2、赔偿程序
《婚姻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对此做出了规定。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第二十九条 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
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于当事人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十条 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件时,应当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等规定中当事人的有关权利义务,书面告知当事人。在适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时,应当区分以下不同情况:
(一)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
(二)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三)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
解读离婚案件中不动产分割方法的问题所在(三)http://s.yingle.com/y/hy/1063813.html
如何避免离婚房产纠纷婚前财产公证是良方 http://s.yingle.com/y/hy/1063812.html
解读夫妻的法定共有财产的范围
(二)http://s.yingle.com/y/hy/1063811.html
家庭冷暴力如何救济
http://s.yingle.com/y/hy/1063810.html
性格不和离婚 http://s.yingle.com/y/hy/1063809.html 军人
离
婚
申
请
书
格
式
http://s.yingle.com/y/hy/1063808.html
监护权 http://s.yingle.com/y/hy/1063807.html 鲍X
甲
与
赵
X
离
婚
纠
纷
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806.html
复婚 http://s.yingle.com/y/hy/1063805.html
从一起离婚纠纷浅谈夫妻婚前财产协议的性质 http://s.yingle.com/y/hy/1063804.html
婚前协议书的效力 http://s.yingle.com/y/hy/106380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婚姻登记条例十大热点解读
http://s.yingle.com/y/hy/1063802.html
离婚时,单纯加名房分割的原则
http://s.yingle.com/y/hy/1063801.html
家庭“冷暴力”解决之道
http://s.yingle.com/y/hy/1063800.html
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 http://s.yingle.com/y/hy/1063799.html
军人离婚协议书 http://s.yingle.com/y/hy/1063798.html 结婚的条件 http://s.yingle.com/y/hy/1063797.html 原告宁
XX
与被告范
XX
离婚纠纷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796.html
新《婚姻法》第35条解读复婚的法律规定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y/hy/1063795.html
军队干部家属来队探亲待遇
http://s.yingle.com/y/hy/1063794.html
侵犯婚姻自主权的救济
http://s.yingle.com/y/hy/1063793.html
长期分居能作为离婚的理由吗
http://s.yingle.com/y/hy/1063792.html
家庭暴力躲在棉被里的哭泣
http://s.yingle.com/y/hy/106379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家庭暴力法律干预 http://s.yingle.com/y/hy/1063790.html 如何
办
理
婚
前
财
产
公
证
http://s.yingle.com/y/hy/1063789.html
从一起家庭暴力案例看妇女维权
http://s.yingle.com/y/hy/1063788.html
解读诉讼离婚时请求损害赔偿的时间要求 http://s.yingle.com/y/hy/1063787.html
山东省婚前财产公证费用明细标准 http://s.yingle.com/y/hy/1063786.html
婚前丈夫赠与房产没有过户的房产转让纠纷 http://s.yingle.com/y/hy/1063785.html
家庭冷暴力遭遇法律空白
http://s.yingle.com/y/hy/1063784.html
现役军人离婚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783.html 遗产范
围
认
定
(一)律
师
解
析
http://s.yingle.com/y/hy/1063782.html
婚前财产约定协议书
http://s.yingle.com/y/hy/1063781.html
婚前财产协议书范例
http://s.yingle.com/y/hy/1063780.html
婚前财产协议引发南京首例巨额财产纠纷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77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一方父母在宅基地上建房为子女结婚居住使用,该屋能否作为子女的夫妻共同财 http://s.yingle.com/y/hy/1063778.html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通过诉讼离婚 http://s.yingle.com/y/hy/1063777.html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 http://s.yingle.com/y/hy/1063776.html 浅论婚姻自由原则 http://s.yingle.com/y/hy/1063775.html 离婚案件中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探析 http://s.yingle.com/y/hy/1063774.html
新婚姻法对重婚或同居的规定
http://s.yingle.com/y/hy/1063773.html
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规定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y/hy/1063772.html
婚前协议书范本 http://s.yingle.com/y/hy/1063771.html 什么叫
直
系
血
亲
和
旁
系
血
亲
http://s.yingle.com/y/hy/1063770.html
离婚损害赔偿与配偶权有什么关系 http://s.yingle.com/y/hy/1063769.html
实施“家庭暴力”应负何种法律责任 http://s.yingle.com/y/hy/1063768.html
婚约的法律效力 http://s.yingle.com/y/hy/1063767.html 婚前财产公证 http://s.yingle.com/y/hy/106376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谁有资格提出离婚赔偿
http://s.yingle.com/y/hy/1063765.html
浅谈家庭“冷暴力” http://s.yingle.com/y/hy/1063764.html 婚前合资购房合同上用谁的名房归谁 http://s.yingle.com/y/hy/1063763.html
离婚协议中房产归属子女约定对夫妻的效力
(三)http://s.yingle.com/y/hy/1063762.html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应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y/hy/1063761.html
例婚前财产公证案宣判:没结婚婚前公证不生效 http://s.yingle.com/y/hy/1063760.html
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http://s.yingle.com/y/hy/1063759.html
新婚姻登记条例所涉及公证业务若干问题思考 http://s.yingle.com/y/hy/1063758.html
婚前财产协议公证书范本
http://s.yingle.com/y/hy/1063757.html
解读办理离婚登记需要准备的材料
(二)http://s.yingle.com/y/hy/1063756.html
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
http://s.yingle.com/y/hy/1063755.html
监护权如何变更 http://s.yingle.com/y/hy/106375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家庭冷暴力产生原因
http://s.yingle.com/y/hy/1063753.html
黄XX与王XX离婚财产纠纷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752.html
妇女婚姻自主权 http://s.yingle.com/y/hy/1063751.html 怎样办理复婚登记 http://s.yingle.com/y/hy/1063750.html 家庭暴力如何构成 http://s.yingle.com/y/hy/1063749.html 婚前协
议
在结
婚
后
是
否
有
效
http://s.yingle.com/y/hy/1063748.html
寇XX与徐XX离婚财产分割纠纷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747.html
监护权 http://s.yingle.com/y/hy/1063746.html
什么是婚前财产协议及婚前财产协议公证 http://s.yingle.com/y/hy/1063745.html
结婚的条件 http://s.yingle.com/y/hy/1063744.html 婚前协
议
书
模
板
(2018
年
最
新)
http://s.yingle.com/y/hy/1063743.html
婚前协议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hy/1063742.html 什么是家庭冷暴力 http://s.yingle.com/y/hy/1063741.html 与精神
病
人
结
婚
登
记
法
律
分
析
http://s.yingle.com/y/hy/1063740.html
男方要争“娘家房” http://s.yingle.com/y/hy/106373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如何应对家庭冷暴力
http://s.yingle.com/y/hy/1063738.html
家庭暴力条例详解二
http://s.yingle.com/y/hy/1063737.html
彩礼返还的法定情形
http://s.yingle.com/y/hy/1063736.html
沈XX与李XX离婚纠纷案
http://s.yingle.com/y/hy/1063735.html
追究家庭暴力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http://s.yingle.com/y/hy/1063734.html
异地怎么办结婚证 http://s.yingle.com/y/hy/1063733.html 现役军人离婚流程 http://s.yingle.com/y/hy/1063732.html 剪断夫
妻
情
房
产
理
还
乱
http://s.yingle.com/y/hy/1063731.html
同一房产两次赠与的有效性
(二)法院解析 http://s.yingle.com/y/hy/1063730.html
你够结婚的条件吗 http://s.yingle.com/y/hy/1063729.html 婚前
财
产
公
证
协
议
书
http://s.yingle.com/y/hy/1063728.html
现役军人的离婚问题
http://s.yingle.com/y/hy/1063727.html
军官家属随军条件 http://s.yingle.com/y/hy/106372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婚前财产协议书 http://s.yingle.com/y/hy/1063725.html 只签离
婚
协
议
书
是
否
算
离
婚
http://s.yingle.com/y/hy/1063724.html
办理补领婚姻证件的证明材料和程序 http://s.yingle.com/y/hy/1063723.html
法律知识 http://s.yingle.com/y/hy/1063722.html 监护权
变
更的后
法
律
效
果
http://s.yingle.com/y/hy/1063721.html
子女成年后是否可以依据父母离婚协议主张权利 http://s.yingle.com/y/hy/1063720.html
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
http://s.yingle.com/y/hy/1063719.html
婚前保证书的效力如何认定
http://s.yingle.com/y/hy/1063718.html
遇到家庭暴力怎么办
http://s.yingle.com/y/hy/1063717.html
复婚的法条规定 http://s.yingle.com/y/hy/1063716.html 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http://s.yingle.com/y/hy/1063715.html
婚姻登记手续未办理符合事实婚姻判离婚 http://s.yingle.com/y/hy/106371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二篇:试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试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摘要: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新婚姻法确定的一项在离婚过程当中由过错方对无过错方给予赔偿的制度,这项制度的确立对于保障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倡导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的同时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各种诱惑,家庭暴力,包养“小三”等各种危害婚姻关系的行为越来越普遍,由此而导致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在离婚时对无过错方的权益进行保护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述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方配偶所受到的精神损害应由过错配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对离婚本身而产生的精神痛苦的赔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对这种离婚本身进行安抚的慰抚金。精神损害的赔偿金又被称为抚慰金,是一种特殊的赔偿金,兼具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双重功能。首先,它可以从经济上填补对于无过错方的损害;其次,它可以慰抚受害方因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而产生的痛苦,精神损害不可能完全地以金钱计量和赔偿,所以肌肤抚慰金除了可以填补损害外还可以使受害人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平息其愤怒的心情,减轻报复情绪;最后,精神损害赔偿金还可以预防和制裁违法行为,通过对过错方经济上的制裁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能对其他人产生威慑的作用,使他们不致做出相同的违法行为。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依据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46条规定: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现行《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如离婚被判为过错全在一夫或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损害赔偿,以弥补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或精神损失。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056条规定:夫妻之一方,因判决离婚而受到损害者,得向有过失之他方请求赔偿。由此可见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共同点是在离婚案件中,无过错一方当事人均有权向有过错一方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以弥补其因离婚而遭受的精神损害。
我国新颁布的婚姻法首次确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根据其第46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28条的规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我国新婚姻法对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使我国司法实务中的相关工作有法可循,是我国司法界的一个重要的发展。
(三)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离婚的精神损害应包括四个构成要件:
1,有违法行为。在离婚所导致的精神损害中,违法行为主要就是指婚姻法所规定的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四种行为。必须特别指出,如果实施的法定违法行为之外的其他违法行为,如赌博、嫖娼等行为,或虽实施了前述的违法行为而尚未导致离婚的,都不属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违法行为。
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即因为夫妻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离婚而使另一方的精神受到损害。所谓精神损害包括精神利益(如名誉权,自由权,贞操权等)的损害和精神创伤两个方面,而精神创伤又是指因过错配偶实施重婚,与他人同居,虐待,遗弃等行为,致使婚姻关
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当中被侵害的利益是指婚姻关系乃至夫妻关系本身,或者是指不得不离婚的丈夫或者妻子的作为配偶的地位,由于这些利益受到损害而导致的具体的精神损害赔偿可包括由于离婚而导致的社会评价的降低,对结婚生活的绝望,对将来生活的不安,离开子女的痛苦等。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即婚姻关系的破裂确实是因为夫或妻一方实施了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这些违法行为造成的。
4,主观上存在过错。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以实施违法行为者主观上有过错为必备要件,即夫或妻一方必须是故意实施违法行为而导致离婚。
(四)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39条的规定:承担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的配偶。由此可见,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仅限于无过错方,而义务主体也只是限于过错方。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理论规定不够全面,存在很多空白
1,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如何确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只是规定由夫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酌情裁判。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之间协商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无过错方因为心里不平衡当然是希望获得的赔偿越多越好,而过错方自然是希望不要赔太多,所以最后还是必须依靠法院的裁判,但是由于法律对此没有明文规定,法官在裁量赔偿金数额时具体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应该如何根据过错方的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对无过错方造成的伤害程度来确定赔偿金的数额都完全交由法官自由裁量,这就会导致各个法官的做法不一样,不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法律对于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狭窄。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只有当夫妻一方实施了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导致离婚的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然而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夫妻一方的行为而导致离婚并对他方造成损害的情形远不止这几种。根据夫妻一方实施的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婚外性行为,如包养“小三”,卖淫嫖娼,通奸,一夜情等;危害家庭的不良行为,如一方因为犯罪而被刑事拘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侵害配偶生育权,如妻子未经丈夫同意擅自打掉肚子里的孩子,丈夫未和妻子商量而擅自去做结扎手术等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并且对无过错方造成精神损害。
3,法律对于权利义务主体的规定也过于狭窄。我国法律把离婚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中的权利人仅限于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而把义务主体仅限于过错方,这样的规定显然是不能满足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各种离婚情况的。
(二)实践操作困难,存在很多现实中的阻碍
1,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仅限于离婚的情形,不利于切实保护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明确规定离婚是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唯一要件,欲保持婚姻关系又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就是说不要求离婚就无法获得赔偿。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遭受到了因为配偶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但是由于考虑到孩子或者是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而不愿意离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们的也遭受了精神损害但是却得不到救济,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赔偿,显然不利于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
2,举证责任困难,不利于诉讼目的的实现。根据构成要件的规定可以看出损害的构成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在实践中认定损害事实存在比较困难。由于现在民事诉讼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无过错方举证比较困难,甚至还要冒着侵犯隐私权的风险,有时即使获得了证据,因证据
形式或者渠道存在问题,也很难被法院认定,这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这一规定被现实虚置而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针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立法,完善各种法律规定,使司法实践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1,在赔偿数额方面,对离婚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应规定法定情形,以确保实现损害赔偿制度所要达到的对权利的补救和对过错行为制裁的功能。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坚持适当补偿原则,公平原则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同时,法院在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1)无过错方精神的损害程度;(2)过错方的过错程度,结合故意的动机、行为的手段、情节的严重等考虑;(3)过错方对子女、老人等其他家庭成员造成的损害;(4)过错方和无过错方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谋生能力等;(5)婚姻存续期间和再婚的可能性,婚姻存续时间长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适当高些,妻子结婚时间长,年龄偏大,再婚的可能性小的,亦应适当增加赔偿数额;(6)原告是妻子或丈夫时应区别对待,原告是妻子时,根据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应适当增加精神损害赔偿数额;(7)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2,在适用范围方面,应扩大可以申请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只要夫妻一方的不良行为导致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并且对另一方造成了精神损害无过错方都应该有权要求其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但是将各种可能对他方造成精神损害并导致离婚的行为全部罗列在法条中也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在法条中增加概括性条款,具体情况由法官根据离婚诉讼中当事人的请求和所提供的证据自由裁量。3,在主体方面,也应该扩大主体的范围。我国现行法律仅只规定权利主体为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这显然是不够的,在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的离婚案件中,孩子和老人也可能深受其害,身体和精神都可能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但是我国法律却没有赋予他们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这
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所以应该将老人和孩子也列入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之列。
在义务主体方面,我国法律规定仅限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这也是不够全面的,在法定情形的重婚,与他人同居中有第三人的介入,这个第三人就是俗语中的“第三者”,“第三者”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只是一个社会概念,通常是指介入他人的婚姻,与夫或妻一方有婚外性关系的人,其表现形式也很复杂,有通奸,包养等。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有专门贪图享乐而所谓的“傍大款”者,有被欺骗而上当者。对于第三人的加入而导致离婚的,第三人应该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但是在确定这种责任时一定要对于第三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他人重婚或同居者,应让其承担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相同的赔偿责任,而对于因上当受骗而介入他人婚姻的第三人可以免责,仅由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承担责任。
(二)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1,应该放宽对于提请精神损害赔偿的时间限制,如果夫或妻一方的行为确实严重损害了双方的婚姻关系并且对他方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无过错方不愿离婚也应该有权要求过错方给予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是否确实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就应交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裁定。
2,在举证责任方面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切实保障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减轻其举证
责任,实行更加灵活的举证责任制度。认定损害事实的存在应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主观上应从受害人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常的精神状态来考虑,客观上应考虑一个普通诚信的人在相同的条件下是否会受到精神损害,有的时候还可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被指控有过错的一方提供其无过错的证据,如其不能提供则推定其有过错。在证据收集方面,应该准许无过错方在特定的条件下申请司法机关的介入帮助收集证据,部分通过非法途径取得但是可以直接有效证明被指控方确有过错的证据法官应该酌情采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案
例也不再少数,完善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于保护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惩罚过错方的违法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的具体
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参考文献:
《浅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桑乃霞
《探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盛华
《试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周国艳王转刚
第三篇:论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论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摘要: 本文从婚姻法律制度入手对离婚损害赔偿概念、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实行离婚损害赔偿,使有过错一方受到经济上的制裁,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精神抚慰,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精神损害;配偶权; 过错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兴起,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欲望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恋爱自由的提倡,给婚姻带来了自由的选择。由于爱情中情感因素的增加,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比较明显,在此种情形下,婚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离婚的产生,势必给无过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但婚姻契约又不同于一般的民商事契约,它既具有财产要素,又具有人身要素,由此决定了带给无过错方的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这就需要法律来制定对无过错方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给予物质赔偿,从而体现惩罚、保护、补偿与补助的功效。
一、离婚损害赔偿概念
离婚损害赔偿,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错配偶所受的损害,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实行离婚损害赔偿,使有过错一方受到经济上的裁,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有利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1.有违法行为存在违法行为的存在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根据新《 婚姻法》 第46条规定只有实施了“ 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行为之一的,配偶一方才有可能依法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重婚是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严重地侵犯了配偶一方的人格尊严、配
偶身份权。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解释》 第2条规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而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此种表述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一是将那些有配偶 者与同性之间形成的同居关系排除在《 婚姻法》 调 整的范围之外。二是此种表述排除了偶尔的、隐蔽 的婚外性行为。三是持续一定的时间、稳定地共同居住。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解释》 第1条将家庭暴力限定
1为一种作为的方式,即殴打、捆绑等伤害到家庭成员和精神的行为。其实家庭暴力还有不作为的方式,如言辞侮辱、不给予适当衣食、患病不给治疗、居住上的歧视性待遇、几个月不理不睬等。实施家庭暴力行为侵害的客体也不单纯是配偶权,同时侵害的还可能是健康权或者身体权。
虐待和遗弃,《 解释》 第1条还明确界定了 虐待”的情形,即“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即经常性、持续性地以积极作为的形式伤害家庭成员的行为。遗弃,是指对需要赡养、扶养、抚养的家庭成员不履行物质上的供养行为。
2. 行为人的过错
过错是支配行为人从事侵权行为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过错表现为受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的外在行为,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外化为行为时,才具
有法律上的意义。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状态。正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侵害其合法配偶的身份利益的故意,并在客观上又实施了违反婚姻法的行为,最终导致其配偶的利益受到损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过错是特定,并非指任何过错,而是有导致新《 婚姻法》 第46条规定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的行为的故意。实践中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呢? 笔者认为,从新《 婚姻法》 第46条规定的情形看,只要存在法定的四种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具有主观故意。
3. 有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前提。损害,仅指由于《 婚姻法》 第46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形导致的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财产损害,是指违法行为人的行为导致受害人既得财产和应得财产利益的损失。非财产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人身损害,如身体机能毁损、器质改变等。精神损害就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与人身损害侵害的客体不同,人身损害侵害的客体是人的生命健康权; 精神损害侵害的客体是人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对于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应当全部赔偿;而对精神损害,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标准予以赔偿。. 因果关系
这里讨论的因果关系,是指夫妻一方的过错行为是导致另一方受到损害的直接原因,不是间接原因,也不仅仅是造成损害发生的条件。在司法实践中,物质利益的损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才能认定有因果关系。对于精神利益的损害,只要配偶一方实施了《 婚姻法》 第46条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之一,就可以认定受害方遭受的精神损害与其配偶的过错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违法行为而导致离婚
这是婚姻关系中的侵权责任的特殊要件。离婚过错方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还须有离婚事件的发生。按照《 解释》 第29条的规定,有权依据离
婚损害赔偿制度提出赔偿请求的人,即合法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行为方只有在提出离婚请求时才能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如果不起诉离婚而单独提起
损害赔偿诉讼的,受理案件的机关不予支持。这就是说,我国法律不提倡“ 婚内赔偿”,因为按照我国《 婚姻法》 规定的夫妻财产制度,婚内赔偿没有实际意义。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
1. 具有填补损害的功能
填补损害,是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基本救济手段。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填补受害人所受的损害。通过补偿损失,使受害方的权益得到救济和补偿。离婚财产损害赔偿,目的在于弥补财产损失,其赔偿范围应以因离婚所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为限。对无过错方的精神损害,虽然不能直接用财产衡量,但是,以财产方式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赔偿,也具有明显的填补损害的作用。
2. 具有精神补偿与抚慰的功能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金,是一种特殊赔偿金,兼具精神补偿和精神抚慰双重功能,具有抚慰受害方的心灵,减轻其痛苦的作用。夫妻本来就是特定人身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主体,具有亲密的感情关系,一旦一方受到对方的外遇伤害,其精神打击较大,内心创伤更重,由过错方赔偿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损害,是对受害人感情和精神损害的一种安慰,有助于受害人恢复身心健康。所以离婚损害赔偿主要是精神损害赔偿。虽然人的精神损害是难以用财产补偿的,但是财产毕竟是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至少可以保证其在正常的婚姻生活遭到解体后,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去调整和缓和因此遭受的打击,并重新为自己设定人生的目标。
3. 具有制裁过错方的功能
根据我国民法理论,损害赔偿具有制裁违法行为的功能。应该说,让过错方承担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是婚姻法对漠视配偶利益、违反婚姻义务和婚姻行为准则的行为的谴责和惩戒。只要过错方的行为侵害了配偶他方的权益,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否则就有违法律上的公平原则和理念。通过责令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使其不仅未因其行为获益,而且对其过错行为的损害后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本身就是对过错行为的制裁与惩罚。这种制裁不仅是对过错方的惩罚,而且对他人也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使行为人能够预见自己的过错行为将产生的不利后果,以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的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具有保护无过错方的功能
实行离婚损害赔偿,还可以保障离婚后无过错方及其子女的生活,对于单亲家庭的生活保障,特别是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会起积极作用。笔者认为,通过离婚损害赔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离婚后配偶一方及其子女的生活困难,有利于提高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
从以上要件不难看出损害的构成条件非常严格,在实践中认定损害事实存在比较困难。由于现在民事诉讼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无过错方举证比较困难,甚至还要冒着侵犯隐私权的风险,有时即使获得了证据,因证据形式或者渠道存在问题,也很难被法院认定,这必然造成离婚损害赔偿这一规定被现实虚置而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对此,有人主张司法权力的介入。笔者认为这类过错行为一般都涉及当事人的个人隐私问题,公权力不宜介入。故此,应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减轻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实行过错
推定原则。将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的举证责任的负担以否定的形式分配给加害人一方,从而避免了受害人因不能证明对方的过错而无法获得赔偿的情形。按照过错推定原则,如果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就推定他有过错并确认他应负民事责任。若能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则能实现对无过错方的有效保护和救济。
四、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程序和民事责任方式
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程序,新《婚姻法》未作出规定。笔者认为既可适用行政离婚登记程序,亦可适用民事离婚诉讼程序。因为,民法属于私法,在夫妻双方就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已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又同意通过行政登记离婚,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予干预。如果当事人达不成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协议,则可通过诉讼离婚,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国外的立法,大多规定了抚慰金制度,如瑞士、日本等国。笔者认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重在慰抚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建议我国在制定民法典时,在民事责任中增设抚慰金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120条的规定,侵害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和赔偿损失的财产责任两种方式。笔者认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形式,也可适用非财产责任和财产责任两种方式。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的,可以请求给付抚慰金。无过错配偶的名誉权等如受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形式。
有学者主张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可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以适当侧重无过错方的利益,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此做法不妥,因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慰抚无过错方、制裁和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如果以侧重财产分割的方式实现,则不利于设置这一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尤其是制裁和预防目的的实现,而且我国也没有建立起夫妻财产清算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好操作。
五、关于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途径和时效
关于请求赔偿的途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没有明确的规定,“解释”也未作出解释。实践中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离婚损害赔偿仅适用于诉讼离婚;另一种观点认为,既可适用于诉讼离婚,也可适用于登记离婚。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一项实体权利,应该由当事人选择适用。如果当事人选择登记离婚方式,“无过错方”提出请求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就赔偿问题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一并协商,如果达成协议,登记机关应当给予登记;如不能达成协议,“无过错方”仍坚持赔偿要求的,登记机关应告知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当事人选择诉讼程序离婚的,由法院依法裁判。
关于时效问题,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解释”起草过程中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不必要求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诉讼在离婚后单独提起。理由是立法规定该项损害赔偿的目的即在于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更彻底地实现立法目的,不应该对是否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进行规定,可以由当事人自行选择。无过错方可以选择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也可以选择作为独立诉讼单独提起。另一种意见认为,该项损害赔偿请求应当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其理由是与离婚案件一并审理有利于赔偿数额的确定和保证判决能得到切实的执行,对于离婚后再提出此项请求的,依法不予保护。⑩虽然“解释”最终原则采纳了第二种意见,在第三十条分别情况作了规定,但笔者仍持不同意
见,理由是:第一、离婚之诉虽是一个合并之诉,离婚损害赔偿之诉是其牵连之诉,属从属地位,只要解除婚姻关系之诉讼请求得到支持,就不影响离婚损害赔偿诉讼独立提起;第二、在“解释”起草过程中,否定第一种意见的理由是:“这种事后提起诉讼的,给当事人举证增加了难度,而且一旦判决后,执行也是问题,因为早在离婚时就财产问题已经处理完毕,再执行有过错方的财产,难以保证权利得以实现。”⑾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举证难,才有可能在离婚时无法取得有效证据,况且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一方当事人并不知晓,离婚后才发现,也才有了证据,如果不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显然有失公平,而且因为举证难而剥夺当事人的诉权,也有公允。再说执行问题,法院的执行案件如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申请执行人与被告执行人的财产本就无瓜葛,不是同样需要执行?难道说可以因为难以保证权利得以实现而放弃判决、执行?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第三、婚姻法在性质上属于民法,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人身受到侵害的请求权,亦应遵循民法诉讼时效标准。因此,从保护受害方利益和法律的统一角度出发,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应允许离婚后提出,但应遵守民法的时效规定,即离婚时未提出的,应当在离婚判决生效后,无过错方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原配偶有“法定过错”行为之日起一年内提起。
六、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1.应扩大损害赔偿的范围
新《婚姻法》第46条列出了四种情形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从立法本意上看,这四种情形是将损害情形的具体化,从而便于法院受理和审理案件。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是复杂的,重大的过错行为绝对不仅仅是条文中列举的四种情形。如与他人发生婚外性行为未达到同居程度的;使他方欺诈性抚养子女的;因犯强奸罪被判入狱的等等。即便增加上述情形,也难免有疏漏,故从立法技术上考虑,还需在具体情形之后设一个兜底条款,即“其他导致离婚的重大情形”。
2.明确“家庭成员”的含义
关于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的“家庭成员”应作限缩解释,不应当把配偶之外的家庭成员包括在内。离婚损害赔偿应仅对配偶进行救济,其他家庭成员则可以通过侵权行为法来救济,另行提起诉讼。
3.关于证据问题
《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一方有法定的严重过错时,另一方有请求赔偿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要得到法律支持,主要是证据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重婚的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无过错方要获得证据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法律应对以什么途径获取的证据才能作为法定证据使用作出明确规定。对采用非法手段和侵犯人权的方法获取的证据应宣布无效,并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为使人们能够拥有获得证据的合法途径,可以考虑规定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管理部门等应有义务向法定机关出具共同居住事实的证明。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向以上部门调取相关证据,以解决取证难的问题,并遏制因获取证据而引发的“捉奸”、拍裸照等违法行为的泛滥。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设立在中国的现阶段是十分必要的,它是2001年《 婚姻法》 修正案的重要成果。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使无过错方在离婚时得到物质上的补偿,充
分体现了新《 婚姻法》 对受害一方的关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次勃兴[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266-269. [2]夏吟兰.离婚救济制度之实证研究[J].民商法学,2004,(3).
[3]滕淑珍.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J].政法论丛2002,(2).
[4]于东辉.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3).
[5]陈传海.略谈离婚精神损害赔偿[J] 法学杂志,2002,(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7]张晓远 离婚过错赔偿的若干问题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第四篇: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析
福建一心律师事务所
王宏伟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确立了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笔者试从《婚姻法》保护配偶权的本质出发,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义务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配偶权与精神损害赔偿
配偶权在我国是一项有争议的权利,理论界对配偶权是什么,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是随着《婚姻法》和《解释(一)》的出台,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离婚案件中基于配偶权由过错方对无过错方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例越来越多。由此笔者认为,配偶权这种因男女结婚而形成的客观权利,与离婚精神损害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要完善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就必须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配偶权。
(一)、配偶权概念
配偶权是由英美法系国家提出的概念,我国民法专家认为,配偶权是指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权利人专属支配,其他任何人均负不得侵犯的义务。通常认为,配偶权的主体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双方,范围有限并且双方平等享有;其次,配偶权的客体是配偶之间的基于夫妻关系形成的身份利益,不包括夫妻之间的财产权、继承权以及离婚自由权;再次,配偶权作为一种平等的身份利益支配权,支配的是配偶的共同身份利益;最后,配偶权是绝对权,任何人侵害配偶权,都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1
(二)、配偶权与离婚精神损害之间的关系
结合《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给离婚精神损害下个定义,即离婚精神损害是指合法夫妻因一方重大过错离婚时,无过错方因对方过错行为而受到的非财产上损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损害”。这种非财产上损害其实质就是过错方的侵权行为对另一方配偶权的侵害,并因配偶权的侵害给无过错方造成了较严重的精神痛苦。由此,笔者认为配偶权与离婚精神损害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
其一,法律上明确配偶权和完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两者目的相同。我国《婚姻法》确认了配偶、血亲、姻亲为亲属的三大种类,但对三种亲属关系权利、义务的规定却是零散和不完整的。配偶关系作为血亲和姻亲关系赖以发生的基础,配偶权理所当然的成为婚姻家庭关系中各种权利得以产生的源权利,并反映着婚姻家庭关系的实质,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核心权利,保护配偶权就是保护婚姻家庭关系不受非法侵害。因此,笔者认为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配偶权,目的就是通过对配偶权的保护,更好地发挥《婚姻法》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的作用。同时,精神损害赔偿兼具补偿、抚慰和惩罚三种功能(5),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不仅仅是对婚姻关系中弱者一方进行补偿和抚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过错方的惩罚体现出法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维护以配偶权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可以说,在法律上明确规定配偶权和完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二者是殊途同归。其二,配偶权的确立是产生离婚精神损害的前提。配偶权反映了婚姻关系的实质,是直接标志和象征婚姻关系的法律范畴。恋爱或订婚的男女之间并不享有配偶权,他(她)们只有到婚姻登记机关领取结婚证书后,形成了合法的夫妻关系才具有法律确认和保障的配偶身份权,因此,当事人按法定程序结婚的目的就是获得法律对配偶权的确认。反过来说,当事人按法定程序
2 离婚的目的就是在法律上解除夫妻双方的配偶权。可见,配偶权因合法婚姻关系成立而产生,因合法婚姻关系的解除而终止,当事人因配偶权的丧失产生了非财产上损害,法律上称为离婚精神损害。现实生活中男女解除同居关系也会产生非财产上损害,但是法律不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加以保护,原因在于法律承认配偶权合法而认为同居关系是非法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没有配偶权的确立就不会产生法律意义上的非财产上损害。
其三,适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要以配偶权为依据。配偶权在调整婚姻家庭关系中发挥着其他民事权利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以建立的法律基础。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提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四种情形,即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作为配偶权的派生身份权在《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有着相应的规定。这说明我国法律确认适用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以《婚姻法》明确规定的配偶权派生身份权为依据。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因第三者插足、通奸而引起的离婚纠纷,判处过错方对无过错方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作为审判机关对《婚姻法》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的类推适用,法条中规定的配偶间的忠实义务成了审判机关类推适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依据。由此可见,在法律上规定配偶权对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具有指导意义。
(三)、《婚姻法》应对配偶权做出具体规定
1、配偶权所派生身份权的范围。应当明确规定,男女双方结为合法夫妻后即享有配偶权。配偶权的范围包括:夫妻姓名决定权、住所决定权、同居的权利义务、生育的权利义务、监护子女的权利义务、夫妻感情联络的权利义务、忠实的权利义务、扶养扶助的权利义务、选择职业和社会活动自由权、日常事务代理 3 权等。笔者认为,上述十项权利,基本上涵盖了婚姻家庭关系中配偶权的主要内容。
2、配偶权是绝对权且受民法保护。应当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配偶权,故意或过失侵害配偶权的,应当按民法的规定承担侵权赔偿责任;配偶一方与第三者共同实施侵犯另一方配偶的配偶权利的行为,应当承担共同的侵权责任,另一方配偶可选择追究配偶一方与第三者的共同责任或仅追究配偶一方或第三者的民事责任。配偶权作为一种身份利益,当事人受到侵害时造成的是非财产上损害,法律应规定侵权人侵犯配偶权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是精神损害赔偿。
二、拓宽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范围
按照《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和《解释(一)》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显然是将提起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分别限定为无过错方配偶和有过错方配偶。在赔偿请求权主体上,排斥了与婚姻当事人双方共同生活的、受离婚过错方暴力侵害或虐待、遗弃的其他家庭成员;在赔偿义务主体上,排斥了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破坏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这种规定明显违背了《婚姻法》的立法意图,不仅影响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而且显失公平正义,并与社会公德相悖。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对《婚姻法》做新的司法解释时,应进一步拓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以保护婚姻家庭中权利被侵害或利益受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拓宽请求权主体范围
4 受到离婚过错损害的家庭成员都可以成为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从立法上看,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赔偿请求权人被限定为夫妻一方,但该条
(三)、(四)两项即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从《婚姻法》第三章家庭关系的有关规定来看,家庭成员不仅包括夫妻双方,还应包括配偶的父母、子女或其他直系亲属在内。虽然,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行为的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赔偿之诉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是,这样做在诉讼上是不经济的,不仅增加了诉讼成本,也会使部分受害者因不愿诉讼得不到法律保护。事实上,夫妻一方因另一方对其他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行为提起的离婚诉讼,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其他家庭成员,因此,法律应允许受害者作为第三人参加到离婚诉讼中,并有权独立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从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仍担负看育幼养老的社会功能,因一方重大过错导致婚姻解体家庭破裂,受害者不仅是无过错的配偶一方,与其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同样会受到非财产上的损害。例如,父母共同对未成年子女人身方面的照顾、教育、管束等亲权保护,因父母离婚由父或母一方行使,使未成年子女失去了正常的父爱或母爱(亲权保护),加上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会使孩子的成长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发生人生轨迹的变化,走向歧途。又如,与离婚配偶共同生活的配偶一方父母,即使配偶离婚的过错原因不是对配偶一方父母进行家庭暴力或有虐待、遗弃的行为,他(她)们因子女离婚同样会产生一定的精神痛苦,并使生活受到影响甚至失去生活来源,离婚配偶的过错方如不给予赔偿,婚姻家庭中老人的权益将难以保障。综上所述,笔者同意有学者提出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中的“无过错方”改为“受害方”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应将“受害方”的范围加以限制,以另一方配偶、子女和与配偶共同生活的任一方配偶父母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
5
(二)、赔偿义务主体应包括第三者侵害配偶权的第三者应成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
现行法律把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为有过错的配偶一方,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在理论上,配偶权的绝对权性质决定了配偶以外的任何人都是配偶权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配偶权的义务,若第三者侵害了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配偶权,受害人应有权向其主张损害赔偿。杨立新教授认为,“在重婚和与他人同居的侵害配偶权的损害赔偿关系中,是完全可以向重婚和同居的对方请求损害赔偿的,因为他们是这一侵权行为的共同加害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有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8)。”但是,《解释
(一)》对法律规定不明的条文作出了不恰当的限制性解释,制约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效的发挥,导致了我国婚姻法缺乏对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对第三者参与破坏他人家庭的行为明显处罚不力。因此,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同居、通奸等故意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范围之内,对通过立法保护正常、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不受非法干涉,并使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赔偿主体上趋以完备具有重大意义。在立法上将故意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义务主体范围要注意二点,一是在离婚案件中第三者作为共同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是第三者对这种侵权行为是否“明知”,若为“明知”则当然成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二是受害方即可在离婚案件中对过错方配偶和第三者提出共同赔偿请求,在原谅过错方配偶并愿意保持婚姻关系的前提下,也可单独对第三者提出侵害配偶权的精神损害赔偿。
三、明确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
6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实际上规定了离因损害,司法实践中对因离婚对弱者造成的损害,因法律无明文规定,一般采取分割财产时对弱者适当照顾的原则进行救济。笔者认为,为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保护婚姻家庭中弱者的权益,将来修改《婚姻法》或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对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进行明确时,都应从离因损害和离婚损害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
1、婚外性行为。配偶不为婚外性生活,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本质要求,是夫妻忠实义务的具体体现,夫妻性生活的排他性决定了婚外性行为是影响婚姻关系稳定的首要因素。《婚姻法》规定的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婚外性行为的表现,现实中婚外性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各种婚外性行为导致婚姻解体的案例也是举不胜举。随着国门打开西风东进,西方性解放思想使婚外性行为愈演愈烈,对婚姻家庭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破坏也日益严重。笔者认为,应当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婚外性行为有下例6种: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包养情人、卖淫嫖娼、通奸、第三者插足等。
2、危害家庭的不良行为。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是《婚姻法》规定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法定情形,笔者将其归入危害家庭的不良行为中。赌博、吸毒两大恶习不仅是违法行为,如长期为之,并不亚于实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给另一方造成的伤害,《婚姻法》规定为离婚的理由,却没有规定可以提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其他危害家庭不良行为是指四种行为以外危害家庭生活造成婚姻关系破裂的行为,如“网络婚姻”,当网络的普及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了人们婚外情感交流的工具,有人在网上养“情人”、有人在网上“结 7 婚生子”,因网恋引起的离婚诉讼从无到有日趋多见,作为“精神外遇”的网恋,影响了配偶之间感情的交流,已经成为婚姻解体的新杀手。
3、侵害配偶生育权。生育权在配偶间互为权利和义务,他人也负有不得侵害配偶生育权的义务。将侵害配偶生育权作为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之一,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侵害配偶生育权的行为在现实中客观存在,如一离婚案件中,丈夫代某因妻子唐某擅自堕胎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理由是妻子唐某无正当理由,未经丈夫代某同意擅自将符合法律规定的胎儿引产的行为,侵害了代某作为丈夫的生育权;第二,侵害配偶生育权具有潜在的危害性,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一对夫妇终生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故意侵害配偶生育权,当配偶已不能生育或离婚后不能再婚时,就会导致侵权后果的产生;第三,第三人也能对配偶生育权造成侵害,如妻子因与他人通奸而怀孕生子,第三人的通奸行为不仅侵害了丈夫对妻子的性权利也侵害了丈夫合法的生育权。
4、不承担家庭义务。婚姻当事人,不履行法律规定或社会习惯认可的婚姻家庭义务,经亲友或有关单位说服教育,仍不履行,对家庭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承担家庭义务。配偶权中的大部分即是权利也是义务,一方不承担同居义务、生育义务、监护子女义务、扶养扶助义务,实质上是以不作为的方式侵害了对方的配偶权,违背了婚姻家庭的本意,因上述原因产生严重后果当事人要求离婚,受害方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应明确加以保护。
8
第五篇: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讨
华东政法大学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讨»
题目:
目 录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4)(一)适用范围过于狭窄。------------(4)
(四)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不明确。-----(5)
(五)法律对过错行为的限制过窄。----(5)
三、完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5)
(一)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6)
(五)扩大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过错行为范围。-----(7)
(六)扩大举证范围------------------(8)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讨
[摘要]国家法律制定离婚损害赔偿制定,旨在为夫妻中的无过错方提供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有效遏制婚姻关系破裂的违法行为,以达到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在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第46条首次在法上确立了夫妻侵权责任赔偿制度,《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更进一步的概括了赔偿的范围,但其适用范围狭小、举证难度大、赔偿义务主体与索赔主体过于单一导致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无法充分得到保障,过错方的行为得不到有力制裁,无法真正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鉴于目前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缺陷,必须亟待立法予以完善。本文就夫妻侵权精神损害的特征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指出现行夫妻损害精神赔偿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承担义务主体;索赔主体
多年来人们一直围绕着离婚损害赔偿这一制度展开了各角度的研究与讨论,国家也在为这一制度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首次对夫妻间的损害赔偿问题做出了正面回应。该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由此可见,上述四种行为均为侵权行为,该制度是一种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而精神损害赔偿是损害赔偿性质中的一种侵权责任。《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面对“新”的现实世界,十多年前建立的该项制度已经显得捉襟见肘,面临修改与完善,本文就我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离婚案件精神损害赔偿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尝试对此做一些改进意见。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
(一)概念。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婚姻续存期间,过错方有法定过错情节而给另一方造成精神上的损害,在离婚的时候,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对其造成的精神损害给付金钱或者实物的一种赔偿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离婚时实行的损害赔偿制度,使过错方在经济上得到制裁及惩治,使无过错方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离婚赔偿制度建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1804年的《法 国民法典》明确指出:如离婚被判为过错全属夫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赔偿损害,以补偿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或精神损失。我国于2001年4月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创设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2001年、2004年、2011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体系。
(二)性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同民法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征。具体表现在:首先,在权利主体方面,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发生在具有合法夫妻身份的当事人之间,夫妻双方本来就是人身关系特定的权利义务主体,具有亲密的感情关系,一旦一方受到对方的伤害,其打击更大,内心创伤更重;民法上的精神损害赔偿主体一般没有夫妻这种亲密的关系。其次,在侵权对象方面,此类损害赔偿通常适应于过错责任原则,即过错方侵犯的是婚姻权利,夫妻一方的人格和配偶权,其损害主要表现为配偶人格利益的损害;一般侵犯人身权的行为,侵犯的是公民的人格权和身份权,表现为公民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损害。再次,在违反义务方面,离婚过错方违反了婚姻忠实义务;而一般精神损害的过错方,违反了民法关于人身权方面的权利。最后,因果关系方面,离婚过错方的侵权行为不仅造成无过错方的损害事实,而且最终导致了离婚事件的发生。
(三)意义。建立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使离婚中的无过错方借此得到经济救济和保护,起到了惩治和预防违法行为的作用。在我国,建立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意义,表现在: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要。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夫妻间的纠纷只能依靠批评、教育、舆论谴责等软力量进行解决,国家强制力不宜介入,如1980年《婚姻法》的离婚制度缺乏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但而今人们的生活圈已不再处处是熟人,道德评判的威慑力大为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过分依赖道德规范来约束婚姻家庭关系就会使过错配偶实施违法行为(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导致离婚,使无过错配偶不能依法要求赔偿。这有损社会主义法律的严肃性。
第二,是新形势下保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离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导致离婚的案件增多。许多无过错离婚当事人(尤以妇女居多)因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身心受到极度摧残。由侵权人赔偿受害方的精神损害,是对受害人 感情和精神损害的一种抚慰,是平息或中止受害人的怨愤、报复等不良感情折磨的一种方式,以财产方式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赔偿,具有填补法律漏洞,实现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司法部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制裁过错方的需要。从我国司法实务界来看,由于我国旧婚姻法未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法院一般不会责令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尽管有些案件证据确凿,但因为法律对离婚无过错方的救济手段明显滞后,所以执法者对践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显得力不从心。这不仅放纵了离婚过错方的违法行为,不利于保护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因此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让过错方承担物质及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是婚姻法对漠视配偶利益、违反婚姻义务和婚姻行为准则的行为的谴责和惩戒,以减少这类侵权案件的发生,从而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二、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一)适用范围过于狭窄。2001年4月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2001年、2004年、2011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中虽对离婚损害赔偿进行了规定开辟了制度,但并未对其物质赔偿及精神赔偿进行细化,对于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规定,如日本不论判决离婚还是协议离婚都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而我国台湾民法则只承认判决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但在我国新婚姻法中并没有在条文中明确夫妻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因而,有些学者认为在我国夫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只适用诉讼离婚而将协议离婚排除在外;在财产的范围上,更有学者认为只能限制于法定财产中,对约定财产不予考虑,从而使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二)赔偿主体限定范围过窄。婚姻法对赔偿主体没有明文规定,但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赔偿请求权被限定为夫妻一方,但家庭成员不仅包括夫妻双方,还应包括配偶的父母、子女或其他直系亲属在内。事实上,夫妻一方因另一方对其他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行为提起的离婚诉讼,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其他家庭成员,但在我国法律中不允许受害者作为第三人参加到离婚诉讼中,严重不利于家庭的稳定。
(三)赔偿义务承担主体单一。现行法律把离婚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为无过错的配偶一方,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赔偿责任。在理论上,配偶权的绝对性质决定了配偶以外的任何人都是配偶权 义务的承担主体,受害人应有权向其主张损害赔偿。但是《〈婚姻法〉解释一》对法律规定不明的条文做出了不恰当的限制性解释,制约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效的发挥,导致了我国婚姻法缺乏对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定,司法实践中对第三者参与破坏他人家庭的行为明显处罚不力。
(四)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不明确。《〈婚姻法〉解释一》第八条规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太过笼统,具体不明确。在确定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和金额的时候最难把握的就是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确定一个可操作的标准,给司法判决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随意要求,实践中索赔上千、上万元的都有,影响案件的级别管辖,这容易造成规避管辖的嫌疑。而且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对同一类型的案件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影响裁判稳定及司法权威。
(五)法律对过错行为的限制过窄。受害方获得赔偿仅限于特定的侵权行为:《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行为和遗弃家庭成员”这四种侵权行为。以列举的方式对赔偿的情形加以了明确规定,也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侵权过错予以了较大的限制,这将使无过错配偶方只有容忍不幸婚姻带来的苦果而毫无办法,然而现实生活中重大过错行为不仅仅限于法律列举的几种情形,例如发生婚外恋、长期通奸、吸毒、赌博等行为对配偶一方造成的损害,法律却没能保护这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没有赋予他们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这导致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
三、完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一)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对于夫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我国应该采用广义上的做法,既包括判决离婚也包括协议离婚。因为无论是判决离婚还是协议离婚均有相同的法律效力,配偶一方在协议离婚时如果没有协议损害赔偿的数额,并不表明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法律对此予以否定,则受害配偶事后将无法得到相应的救济,这对受害配偶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其立法旨在保护无过错方的婚姻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不限制必须经过审判程序解除婚姻关系才能请求损害赔偿。因此我国新婚姻法或其相关的司法解释应该明确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既适用判决离婚的场合,也适用于协议离婚的场合,当然在协议离婚时,是否给予赔偿,由当事人双方协议约定。约定不成时可以提交诉讼解决。
(二)拓宽请求权主体范围。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三)
(四)项规 定,即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对象是家庭成员,不限于夫妻关系,有时还涉及子女、父母等。虽然其他家庭成员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诉讼成本,也会使部分受害者不愿诉讼得不到法律保护。事实上,夫妻一方因另一方对其他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行为提起的离婚诉讼,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其他家庭成员。因此,法律应允许受害者作为第三人参加到诉讼中并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给予原家庭中的子女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诉讼权。
(三)将赔偿义务主体扩大到第三者。对实施破坏婚姻关系违法行为的有过错的第三者应成为赔偿责任的主体,即侵害有配偶权的第三者应成为夫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现行法律把夫妻侵权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义务人限制为无过错的配偶一方,使得受害人权利得不到全面保护,也实际上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在理论上,配偶权的绝对权性质决定了配偶以外的任何人都是配偶权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配偶权的义务,若第三者侵害了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配偶权,受害人应有权向其主张损害赔偿。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不仅侵害了婚姻当事人的配偶权,妨害了他人的家庭安宁,而且冲击了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家庭制度,这实质上说是对法律的破坏和违反,故第三者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第三者插足的行为作为一种对婚姻自由权的滥用,它所追求的只是一种力图破坏合法婚姻基础的爱情,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是应受到谴责的。而且从侵权法的角度来看,第三者同有过错主配偶实施了共同侵权的行为。作为被侵权人,其当然可以向两个侵权人主张损害赔偿权利,从权利主体来看,如果仅仅限于无过错方配偶,在某程度上将双方都有过错时过错较小方的权利排除在外了。另外,从社会效果来看,要求第三者进行赔偿体现了法律惩罚功能,对受害方进行了补偿和抚慰,伸张了社会正义。
(四)制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标准。《〈婚姻法〉解释一》第八条规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实际上是法官自由裁量原则的规范。法官个体认识的差别,内心确认的赔偿数额差距大,容易导致同类案件的处理结果差别太大,从而影响司法的统一和法律的权威。衡量法官自由裁量权需一个合理的标准。但至今,我国法律没有对精神损害赔偿确定一个可操作的标准。关于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费的数额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中的因素来确定夫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第一,结婚时间长短。双方结婚时间的长 短,受害人对配偶或家庭的奉献不一样,笔者认为,结婚时间长和对家庭奉献较大的,赔偿数额相对较高。第二,夫妻双方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夫妻双方年龄越大,无过错方配偶离婚以后再婚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而且无过错方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离婚后经济压力越大,困此,笔者认为,无过错方年龄偏大或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可以要求过错方配偶或第三者给予较多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第三,侵权人的侵权原因、主观动机、过错程度和具体情节,是确定夫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决定性因素,过错方对受害人非财产上损害的程度和后果对受害人离婚后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害人因对方的侵权行为,生理上、心理上受伤害较重,离婚后社会评价降低,这些在夫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上理应有所反映。第四,主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赔偿义务人的经济能力。要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准确定赔偿数额,对侵权人的经济能力也要有所考虑,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受害方认可、侵权人有能力承担的赔偿数额,以便于判决的执行,确定的原则既能抚慰受害方又能达到惩治过错方的目的。
(五)扩大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过错行为范围。根据《婚姻法》的规定,构成离婚损害赔偿的行为主要有: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这四种情形,而对因上述情形之外的过错而导致的离婚就不能据此获得赔偿。从构成离婚损害的角度来分析,离婚本身应成为受害方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这体现了法律对弱者的保护。而且婚姻本来是契约,婚姻作为合同或相当于合同,一方提出离婚,经法院或相关部门调解无效,导致婚姻家庭解体的,正常履行婚姻义务的配偶方自然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应该在列举侵权行为时采取“示例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示例方式,明确列举常见的夫妻侵权行为,以体现法律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概括方式,将配偶的其它权利囊括其中,以实现对配偶其它权利的保护。
(六)扩大举证范围。在制度上扩展无过错方配偶积极进行举证的法律边界。在离婚诉讼中,对于“非法证据要加以排除的”规则的实用要从宽掌握,列如对涉嫌侵犯过错方隐私的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承认其证据效力;另外在当事人举证的确有困难的时候,人民法院可以依无过错方的申请进行调查取证,也可以依职权主动进行取证。
四、结语
男女当事人在步入婚姻殿堂时,都期望婚姻的美满与和谐。然而,离婚总是避免不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权利救济制度,在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 益、惩罚过错方的违法行为、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制度还不够健全,在司法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我相信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司法实践经验的日积夜累,我国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婚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解释
(三)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3]山东大学法学院陈勇行《论离婚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4]张秀玲《论夫妻侵权损害赔偿》[N] 兰州大学学报.2013.1 [5]杨东霞《婚内赔偿制度建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8(11):134-136 [6]蒋艳玲.《论离婚纠纷中的精神损害赔偿》[J].法律快车网.2011.9.27 最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7]曾曼.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0.[8]朱镠萍.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的举证难问题之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9]杨洪.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新探[D].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