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课文体裁多样,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是战争中的英雄形象,后两篇情感浓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使学生对战争有更全面的了解。本组课文都是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第五组课文热爱生命打下了基础。《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中小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他爸爸出征前及牺牲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的心情,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以悟促读、拓展延伸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流程:
战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的大多是勇气与英雄的形象,而它的毁灭与绝望不被他们所理解。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注重于从文字、画面和声音方面力求使他们更全面的了解战争,呼吁和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音画中激活情感 师边出示图片边说:地球很慷慨,向我们展示了它所有的美丽。我们很幸福,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庭中。但是在某个角落,战争使家园被毁,痛苦的泪水代替了欢笑声。因为利益、贪念,让我们拿起枪对准兄弟们的胸膛。发动战争的,应战的,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鲜活的生命在毁灭,痛苦在滋生蔓延,美丽的地球也因太多的墓碑而哭泣。今天我们就来进入一个孩子痛苦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呼声吧!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特别是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下载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我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的,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探究,在读中体会情感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将这一环节分成以下四大块来探究学习。
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相当于文章中的引子,是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以及对他的死悲痛欲绝情感的关键所在。
采用读、画、议的方法:我让学生先读相应段落,画出体现爸爸人品的句子,边读边悟,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探究,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我们曾经多么幸福,在爱中享受阳光和鲜花,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
可如今,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这究竟是为什么?
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有表达对战争恨的,有表达对爸爸爱的,有对爸爸死悲的,有表达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一时间,学生的情饱胀得似乎要爆发出来,老师趁热打铁,给他们一个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读,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
接下来就是通过三个和平,达到本堂课的小高潮,把小作者的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引句,学生回答。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让读更深入。
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
文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国际中的战事的资料,我也亲自搜集了一些无辜人民受战争迫害的图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
教学中,我把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说: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地球上的那么多因战争而消逝的生命,将产生多少绝望的呼喊?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
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似乎再多的语言也表达不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唯有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一句。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再度通过声画让学生内心真正融入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中,更加坚定珍惜和平、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说:对于战争,不止是雷利发出呼声,还有无数的人发出同样的呼吁。下面听听一位英国的小男孩也用自己的歌声发出的呼吁吧!
歌里是这么唱的:
在我梦中,孩子们为所有人吟唱着一首爱的歌 蓝天碧草之间笑声成了世界通用的语言.然而当我醒来的时候却发现世界上到处是需要帮助的人
告诉我为什么?真的只能是这样吗? 告诉我为什么?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 因为我实在是无法理解
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却不伸出援助之手
每天我都在问自己
做为一个人我该做些什么
我是不是要站起来抗争,向所有人证明我的价值
而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一生就将耗费在这满是硝烟的世界?
告诉我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让子弹射出枪堂
为什么我们从来不吸取教训
为什么我们烧毁森林
为什么我们光说我们在乎,而我们只是站着旁观
为什么连海豚也在哭泣
相信在如此感人的声音和画面中结束,孩子们会受到感染,内心受到洗礼,坚决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说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和平!和平!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用三个和平作为板书内容,并通过字体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递升,这样不仅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目的性特点,而且紧扣主题。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画面,声音,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第二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张友香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敬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说课时安排
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在第一课时当中,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及课前收集的资料,解决本课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任务是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及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经过选择,整和、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第二个教学环节,朗读感悟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学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爱家庭、有知识、爱和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的用一句话自豪地介绍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拥有这样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骄傲与自豪。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假如爸爸凯旋归来时的幸福与快乐,与爸爸的灵柩归来时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角色的换位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爸爸的回来,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与作者一起怀念父亲,一起悲愤,一起渴望,一起呼吁。不知不觉中游历于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系的读中理解呼吁的重要。比如,理课文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采取了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呼吁,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但世界就会因此而太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我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学更具体的感受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更激发了学生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问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想象着战争中儿童的残象,向发起战争的人发出了和平的呼吁。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并相机板书:和平和平。
第三个教学环节华情感,拓展延伸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问到: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想做点什么呢?让学生融入文本,进一步升华情感。接着又播放了全世界人们为维护和平而努力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不仅仅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学生体会到在不远的将来,和平之花一定会开满全球,明天的世界一定会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并相机把板书补充完整。
五、说板书设计
1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爱和平 和平爱家庭 和平和平有知识
第三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给学生铺上语言和精神底色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以学生地朗读为主线,以自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交流等方法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进行直面对话,揣摩心理,拓展资源、交流感受等,让学生做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
四、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内容──引情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维和英雄的孩子,当时只有11岁的雷利,在1996年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时光飞逝,如今16年过去了,当年写信用的纸也许已经泛黄,但是那坚定的热爱和平的声音却永远在我们耳边回响,那是——(生齐读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昨天我们初读了这篇课文,谁知道这位中国孩子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吗?(生回答,教师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封信。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动情
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问题。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然后小组同学合作探究,班级汇报展示。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合作学习,知道了雷利的爸爸是一个爱妻子的好丈夫、爱孩子的好爸爸;是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是一个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勇士。在学生汇报雷利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同时,我又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系的读中理解呼吁的重要。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三)交流资料,拓展内容──激情
在阅读、感悟、探究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世界会因爸爸的挂念而和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了战争的画面,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班级汇报展示的方式交流了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的感受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达到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出了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句子“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一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通过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了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四)指导实践,升华情感──抒情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问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正在为维护和平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想做点什么呢?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融入文本,进一步升华情感。接着又播放了音乐《让世界充满》,在歌声中请同学们起立,共同宣读《世界儿童和平公约》,进一步树立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最后在歌声中结束全课。
六、说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不要战争!
第四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概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李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下面,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讲的是一个由于战争而失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催人泪下。
2、学生分析
本课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为主旨,但是就我们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很难感悟到“和平之花”的可贵。
二、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合作、创设情境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小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
□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和观念。
三、为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 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在传统教学媒体基础上引进形象生动、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影像、图片、音乐,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读书、自己感悟、自由表达,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的真诚对话。
■
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悟、说,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激活情感
二、质疑全文,体味情感
三、营造氛围,领悟情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一)复习导入,激活情感
上课前,我用轻松舒缓的《祈祷》这首歌为本课的学习拉开帷幕,暗示本课旨在祈祷和平,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后,开始听写词语。新课标指出:要在每节语文课上指导学生书写10分钟,所以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田字格的纸进行书写,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运用电子白板给予指正。
接着,我问孩子们,“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正享受着幸福与快乐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过这样的一幕。”(播放课件),这期间伴随着隆隆的爆炸声以及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心拉入到战争的残酷中。
(此环节我通过引入战争的视频、图片,可以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使学生唤起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二)质疑全文,体味情感
我让学生带着上节课归纳出的两个问题有目的地细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用心体味情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我运用电子白板的倒计时功能,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任务。(电子白板展示——倒计时)(三)营造氛围,领悟情感
在此环节,我将引入的视频、图片、背景音乐和我的深情解说相整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合作交流,了解我的爸爸。
经过全班交流,得出我的爸爸是一个“爱家庭、有知识、爱和平的人。”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我们都为有一位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与自豪。(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爸爸凯旋归来,一家人在机场团聚的幸福场面,“只见爸爸胸佩红花、昂首阔步地向我走来,我边跑边喊: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机场上,醉人的鲜花、热情的拥抱、热烈的掌声、欢乐的笑声。啊!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幸福之中时,我骤然间播放“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悲痛画面。)(没想到,我们接到的只有爸爸冰冷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一切化为了泡影。爸爸,你不是答应亲手给我戴上蓝盔的吗?我的好爸爸,你听到我和妈妈的哭声了吗?你再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啊?)
此时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环节,我还设计了师生对读的环节,以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师: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在呼唤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他在呼唤【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在呼唤【和平】,全世界的人都听见了,他在呼唤【和 4
平、和平、和平】),(贴和平花)。通过 “和平”的重复,随着情感的递增,使和平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3、创设情境,感悟世界形势。
爸爸至死都在呼唤和平,但我们的世界真的和平了吗?出示相关句子:“世界并不太平······”(出示课件)谈谈自己的理解。为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以及和平之花的娇嫩,我再次创设情境。(播放课件)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睡梦中就变成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你们看到我这血肉模糊的眼睛了吗?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正在大声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我好害怕啊。一个5岁的小男孩睁着无助的眼睛在呼喊着:“妈妈,我好饿啊。”一觉醒来,我的双手呢?)孩子们此时最想表达的就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不仅是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也是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接着,我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在文中呼吁和平的句子,把我们内心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了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说一说。
最后教师总结出示:让和平永驻人间的字幕。并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反思:
1、电子白板的使用,使我的课堂变得轻松高效。
2、我将引入的视频、图片、音乐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巧妙创设情境,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给予指导。
第五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
一位企盼和平的孩子
1996年11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他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和妈妈相约,等爸爸凯旋那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这个孩子叫雷棣,他的父亲雷润民——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两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伤,发高烧一连几天不退。妈妈望着沉默的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说:“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他和妈妈把爸爸的骨灰盒拿回来,放在爸爸生前读书的写字台上,那顶象征和平的蓝盔搁置在骨灰盒上。书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静而深情的目光望着他。
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像许多孩子一样,雷棣原来也很淘气。爸爸不在了,雷棣却变得懂事了。晚上,他会悄悄为妈妈掖被角,看到妈妈不舒服,会再三叮嘱妈妈去医院。他非常关心国际政治,注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际新闻,特别是看到那些妇女儿童在战乱中受伤害的情景,他情绪十分激动。他知道爸爸是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儿童牺牲的,他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的苦难。他下决心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他还知道,要继承爸爸的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为此他发奋学习。他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获得了奖、登了报,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爸爸精通四种外语,所以能胜任联合国复杂的维和工作。雷棣从小就注意学习外语,爸爸牺牲以后,他更加努力,初二时,英语已达到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每当站在爸爸的遗像前,雷棣都感觉爸爸在和他说话,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眼前。记得一次在和小朋友玩扑克牌输了之后,爸爸对他说:“记住,没有人总会让着你的,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爸爸牺牲以后,很多人非常关心他,假期里邀他和妈妈免费旅行,或送电影票、演出票。雷棣一一谢绝了。他说:“我和妈妈没做什么,我们不能凭爸爸的名义享受照顾。”有一天,一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在路上向雷棣问路,雷棣用熟练的英语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他。雷棣还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教授得知雷棣的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对雷棣说:“我要邀请你去哥本哈根大学读书,费用全部由我们支付。”雷棣平静地回答:“我爸爸对我说过,‘记住,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会去哥本哈根,但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去。”教授激动极了,说:“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里见到你。”
雷棣正在成长,一个企盼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孩子正在奋发努力。雷棣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像爸爸那样优秀,像妈妈那样坚强。他说:“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