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的印鉴制度
日本参访报告
浅谈日本印鉴证明制度
中正地政所主任 陈芳茂 壹、缘起
近十几年,台湾地区因工商发达,社会经济快速成长,土地利用价值也大幅提升,都市土地地价不断上涨,真可谓寸土寸金,在此情况下也产生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伪造或高科技电子化技术,伪造一些假身分证及印鉴证明,来欺瞒地政士或地政事务所的审查人员,进而达到不法登记之目的,遂造成许许多多的不动产司法纠纷或赔偿问题。因此内政部户政司自七十九年起即规划户政事务所停办印鉴登记及核发印鉴证明工作,期间虽也多次邀集相关机关研商协调使用印鉴证明之替代方案,并以行政程序法第一七四条之一规定:「本法施行前,行政机关依中央法规标准法第七条订定之命令,须以法律规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权依据者,应于本法施行后二年内,以法律规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权依据后修正式订定,逾期失效。」为尚方宝剑,并发布自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起不再核发印鉴证明,致使地政机关、地政士及一般百姓人心惶惶不知所措。虽然内政部业于九十二年七月一日将停止核发印鉴证明之命令又再度收回。惟印鉴证明之废除在内政部已为既定政策,且目前全世界有使用印鉴证明者只有日本、韩国、台湾三地,而台湾又承袭日本印鉴证明制度,遂引发中华民国地政士公会全国联合会此次考察日本司法书士会连合会,并为日后欲取消印鉴证明之配套措施做准备。贰、日本印鉴证明制度的发展
一、印鉴证明制度的沿革:
明治四年(公元一八七一年)太政官(等于现在内阁)布告第四五六号「诸品买卖交易心得方定书」中,首次将印鉴证明制度列入书面制度。
明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八年)根据太政官布告第三十二号达府县官职改定「户长职务的概要」,印鉴证明制度交由市町村处理办理。(约台湾的乡镇区公所)
明治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八八年)依照市制町村制的公布,印鉴证明制度正式成为市町村的承办事务。
昭和二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七年)移交与地方自治法。
自治省在昭和四十九年︵内元一九七四年)策立「印鉴登录证明事务处理要点」。
二、印鉴证明制度法令依据
在日本印鉴证明的核发也没有特别的法律定订之,仅在昭和四十九年策立「印鉴登绿证明事平务处理要点﹂做为各自治省引用核发印鉴证明的依据。︻详后附要点中文版︼
日本总务省︵当时的自治省︶为了消除市区町村之间制度的纷乱不统一。」册立前述的通知公文,「印鉴登录证明事务处理要点」。在此公文之中记载了关于印鉴的登录以及证明之相关事务的基准要点,而这些要点皆于各个地方政府制定的印鉴条例被加以实行。
三、印鉴证明制度的功能 系为确认:
(1)申请者与本人确为同一人(2)申请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无伪
(3)确认申请书的责任归属
关于印鉴证明的登录,从过去就不动产登记、汽车登录、公证文书制作等国民权利义务发生或变更之场合中被广泛的利用。参、核发印鉴证明书之机关、申请程序及费用:
一、登录资格
(一)得申请印鉴登录者,如下列
基于住民基本台帐法(一九六七年法律第八一号)记录于该市区村之住民基本台帐者。
基于外国人登录法(一九五二年法律第一二五号)登录于该市区村之外国人登录原卡者。
(二)属于下列之人不能申请印鉴之登录
未满十五岁者
禁治产人
二、登录申请
申请印鉴登录,依下列方法办理:
(一)需印鉴申请登录者(以下称「登录申请人」)需亲自携带印鉴章向市区村长申请登录。
(二)登录申请人如因疾病,其它不得已事由,无法亲自办理时,得检附委任书委托代理人申请。
三、登录
(一)市区村长受理申请人或代理人申请印鉴时,除确认申请人为本人且其申请系基于本人之意思外,尚需审查记载于印鉴登录申请书及其它必要登录之事项。
(二)前项系确认印鉴登录之事实,以书面邮寄照会其它市区村长,据认为方法适当,得将其文件交给登录申请人或代理人之方式行之。
(三)登录申请人亲自携带印鉴申请时,依照如下列文书中之任何一项提示,经市区村长认定该登录申请人为本人该申请系基于本人之意思者,(二)之方法得予省略。
政府发行之证照许可证或身分证明书贴上照片,或是外国人登录证明书。
依据该辖区内既登录印鉴之人保证登录申请人确属本人之书面。(待续)
(续33期)浅谈日本印鉴证明制度
四、登录印鉴
(一)可登录印鉴之数量,限一人一颗。
(二)向市区村长申请印鉴登录玈如系下列之一时,该印鉴则不予登录。
记录或登录著名基本部或外国人登录原卡而其不表明系由姓名性或名或姓名之一部所组合者。
表示职业资格、姓名以外之事项者。
橡胶印,其它为印鉴容易变形者。
印模(盖印章后之印象)之大小容纳一边长度0点八公分之正方形或不能容纳于一边长二点五公分之正方形者。
印模之鲜明难以表现者
其它不适当请登录印鉴者
五、登录事项
(一)必要登录事项
市区村长应具备印鉴登录原卡受理印鉴登录申请,经审查后,除印模外须登录如下列申请人之有关事项
登录号码
登录年月日
姓名
出生年月日
性别
住所
(二)任意登录事项
市区村长在印鉴登录原卡
(一)项所列事项外,关于印鉴之登录及证明认为必要时得登录其它事项。肆、有关印鉴登录证
一、印鉴登录证
经印鉴登录后,具有左列效力之印鉴登录证(谓既办妥印鉴登录之书面)由市区村长直接发给登录申请人或其代理人。
(一)需申请印鉴登录证明者,不提示印鉴登录证,则不能领受印鉴登录证明书。
(二)需印鉴登录证明书者,市区村长只能发给于持有印鉴登录之申请人
二、记载事项
在印鉴登录证,记载登录号码外,就左列事项得设置记载栏
(一)印鉴登录证明书之发给年月日
(三)印鉴登录证明书之发给份数
三、印鉴登录证之再发给
(一)已印鉴登录者或其代理人,限于下列情形得向所属市区村长(以下称「登录市区村长」)申请再发给印鉴登录证
印鉴登录证有显著污染或损坏时
印鉴登录证之记载栏无空白时
(二)申请印鉴登录证之再发给,必须检附印鉴登录证并以书面为之
(二)市区村长受理申请印鉴登录证之再发给时,需核对印鉴登录证及印鉴登记原卡之登录事项,确认该申请为妥适后直接交与申请人
(三)已印鉴登录者如遗失登录证时,应即向登录之市区村长申报其遗失原因 伍、有关印鉴登录证明书
一、印鉴登录证明书之发给
(一)印鉴登录人或其代理人申请发给印鉴登录证明书时,应以面检附印鉴登录证办理
(二)市区村长受理申请印鉴登录证明书时,需核对印鉴登录证以印鉴登录原卡确认该申请为妥适后,发给申请人,并发还印鉴登录证
(三)依第参、二设有记载栏时,于
(二)情形在印鉴登录证内记明印鉴登录证书之发给年月日及发给份数
二、印鉴登录证明书
(一)印鉴登录证明书系登录印鉴者向市区村长申请证明其登录于印鉴登录原卡之印模誊本,并记载下列事项
姓名
出生年月日
性别
住所
(二)市区村长于作成印鉴登录证明书时需特别讲究使印模之誊本鲜明
(三)发给印鉴登录证明书时,须在其后面记载与印载登录原卡相符之意旨 陆、关于印鉴登录之废止等事项
一、印鉴登录废止之申请
(一)印鉴登录人或其代理人于申请废止印鉴登录时,须检附印鉴登录证并以书面为之
(二)印鉴登录人或其代理人遗失所登录之印鉴时,应即检附印鉴登录证,申请废止该印鉴登录
二、记载事项之变更
(一)印鉴登录人或其代理人,就住所等之登录事项需要变更时,应向登录之市区村长提出申请
(二)市区村长受理前项之申请经审查,或发现原登录事项有变更时,得以职权更正印鉴登录卡
三、印鉴登录之注销
(一)市区村长如果发现辖区内之印鉴登录人迁出、死亡或姓名、姓或名变更(除不必变更既登录印模之情形)其它关系所生必须注销印鉴登录时,得以职权注销该印鉴之登录,就此情形,除迁出或死亡外,关于注销之事由应通知当事人
(二)市区村长受理印鉴登录废止之申请,经审查后注销该印鉴之登录,又受理申请印鉴登录之遗失时亦同 柒、手续费
印鉴之登录或有关证明之手续费,依下列数目为标准征数之
(一)印鉴登录证为五十圆
(二)印鉴登录证明书为七十圆 捌.印鉴证明制度的弊害:
据日本司法书士会连合会与会人士报告,伪造印鉴证明进而办理产权移转登记并不多见,印鉴证明除方便确认身份及当事人真意外,仍有以下的弊害:
(一)伪造印鉴及印鉴证明书
(二)冒充他人办理印鉴登录
以上两项伪造伪办之弊害,虽不常见,但伪造或伪办登录印鉴证明之事件,并无法保证完全可以防止。
玖.废除印鉴证明或配套措施:
来日本考察前据闻日本已有废除印鉴证明之措施,在此会议中特别提出请教,据本次提出印鉴证明制度专题报告人有野久雄先生,特别澄清此乃误传。日本办理印鉴证明并无严重弊害存在,故日本自始至终并无废除印鉴证明之举动或讯息,但日本在平成十三年︵公元二00一年︶四月一日实施以电子认证制度方式试办申请不动产登记,希望藉此制度能满足一定条件的本人以电子署名︵电子证明雷︶,透过因特网方式,以电子证明书︵电子署名︶来取代印鉴证明书,惟此乃双管齐下,完全看个人之意向或需要,而选择申请印鉴证明或电子认证方式来申办不动产登记,而非全面实施电子认证制度︵此制度在日本尚未普及︶,更无废止印鉴证明之事实存在。拾、结 论
电子化政府为世界潮流也是一种趋式,我想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或逃避,废除或取代印鉴证明的替代因应方式成熟时,印鉴证明被废除或取代,恐是全体地政士应有的心理准备及基本认识,按目前各地政机关受理民众申办地政业务为辨其真意,除检附户政机关核发之印鉴证明外,尚有当事人亲自到场申办、登记原因文件经公证认证、至登记机关设置土地登记印鉴卡或由地政十签证等方式,由民众依其方便及需要自行选择对自己较方便有利方式办理外,电子签章方式︵电子认证︶申办恐也是潮流所趋。依九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布之电子签章法第九条规定:﹁依法令规定应签名或盖章者,经相对人同意,得以电子签章为之。﹂故印鉴证明废除后,如相对人同意,则可以电子签章方式替代印鉴证明,除可辨识当事人身分及真意外,且符合电子化政府推动目标,但实务上仍有一些困难需克服,如依同法第十条规定﹁以数字签草签署电子文件者,应符合下列各款规定,始生前条第一项之效力,一、使用经第十一条核定或第十五条许可之凭证机构依法签发之凭证……。﹂故所使用之凭证应经主管机关核定之凭证力为有效。然而目前凭证化之发展依主管部会有不同之类别,地政业务之电子签证,究依何部会主管机关之规定,或如何办理?尚无具体内容,实有 搰F府部门早日整合推动并作为配套措施之一。但目前不论何种配套措施均是为证明当事人身分及意思表示真意的确认,但台湾地区十七年未换发国民身分证,即冒然废除印鉴证明制度副作用恐怕得来的副作用要比暂时保留印鉴证明制度要多,俟配套措施成熟后,再来取代其功能要较为实际,更何况印鉴证明行之几十年来,其伪造比率占登记案件比率仍属少见,冒然改变人民权利财产交易习惯的印鉴证明制度,在实务上、情感上,留有窒碍难行之处,若俟配套措施成熟后,再废除或取代印鉴证明,可能较易为一般百姓及地政事务所人员、地政士所接纳,推动该政策也就水到渠成。
政风新闻电子报 台中市中清路154巷79号 TEL:04-24260698 EMAIL:news01@99ch.com.tw 浏览人次:0157356 Copyright ©2009 政风新闻电子报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ed by AEweb Online
第二篇:日本土地制度
[转帖]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日本, 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 封建, 古罗马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
文章录入:千宗易月 ]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录入 岛津若寒
日本自大化革新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在这之前的一些迹象,诸如田部等等,也只能说是奴隶社会末期出现的封建因素,最多他们相等于古罗马奴隶社会末期出现的隶农。因为他们确实和奴隶有所不同了,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家室,可以独立进行生产。大化革新后情形就不同了。646年颁发了革新诏书,规定贵族豪强私人占有的土地以及附着于土地上的人民全归国有,所有过去由大奴隶主贵族占据屯仓也一律收归国有称为公地。即所谓“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周一良等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奴隶社会末期曾出现有部民、品部、田部,此时一律解放,成为依附农民,即所谓公民。他们人身保有自由,并可有自己的财产和生产工具,但需服兵役。可见在日本体现了东方封建土地国有制的特点。大化革新,还建立一系列维持封建统治的各级管理机构和设置了各级官吏。并规定凡所属官吏一律分配给封地,即所说的职田。另外封给各类贵族的土地还有位田、赐田、功田、神田、寺田等。位田是封建贵族按尊卑爵位分得的封地,当时日本五位以上叫贵姓贵族,六位以下称卑姓贵族,按品位的大小封给一定数量的位田;赐田是赐给为天皇或大化革新立下战功的贵族的封地;功田是封给军事贵族的封地;神田、寺田是封给寺院的封地。这些封地通通免除国税,封地上的收入全部供豢养贵族之用。各级官吏的职田大部是出租给公民耕种,以租税的一部分充当官吏的俸禄;租税的大部分要上缴国家,并承担为国家服役的义务。可见,日本这种封地同中国的采邑很相似。
国家对农民的统治剥削,采取班田制。班田制既是计口授田。首先进行户籍调查,然后按统计出来的人口数分配土地。这种土地称为口分田。凡授口分田者,男二段(当时日本一段等于一点九公亩。用日本的计算方法则是长三十步,宽十二步为一段,十段为一町),女减三分之一。封建主的官奴与一般农民分得相同数目的土地。私家的奴卑则给一般农民三分之一,死后归公。班田制的年限为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死亡者至班年,可将田收回。班田不许买卖,只能使用下面把日本当时发布的班田令中有关班田的记载抄录于下:“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女减三分之一,五年(即五岁)以下不给。......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凡至班年,及从收授。”
“凡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园地施舍及卖与寺。”
“凡官户奴卑,口分田与良人同;家人奴卑,随乡宽狭,并给三分之一。”(周一良等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凡受田的农民皆必须承担国家的租庸调义务。这一系列措施付诸实施,使日本的封建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来,广大的田部农民全部转化为依附于土地上的农民,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发展。
日本的班田制度到八世纪,开始遭到破坏,首先是由于杂班田过程中贵族对土地的掠夺,从而使可班之地逐年减少。封建贵族的赐田、位田、功田、神田、寺田逐年扩大越封越多,并不承担国税。职田还规定在官吏不在职时收回,而功田则可享用一世、二世以至永世。赐给为天皇立下军功或大化革新时立下功劳的贵族的土地赐田此时已猛烈地发展起来。这种赐田在过去就数量十分庞大,此时随着逐年的封赐几乎比农民份地多一千二百五十倍。所有这些贵族土地不仅免除赋税,后来都变成了私有。私有土地增长的结果,致使可班的国有土地数量急烈缩小,从而班田制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
同时,随着大部分土地免除赋税而班田农民的租税负担逐步加重,使农民中的分化加剧了。一部分农民富裕起来,变成了富农小地主,在日本称为“田堵”。大部分农民破了产。破产农民的出路是十分不好的,有的逃进山林当了“土匪”,这种土匪也其他国家的农民一样是官僚贵族地主的死敌。有的破产农民则流离失所。还有的农民把土地寄进大土地所有者门下请求庇护,农民本人则沦为被大地主保护下的“寄口”。显而易见,这种寄口也就是农奴。
其次,班田制度被破坏得最为严重的,还是由于国家允许私人垦荒,并承认开垦之荒地为私人占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地主、小地主甚至有条件的农民都争先恐后地垦荒。723年(养老七年)制定了垦荒法,又名“三世一生法”。规定所垦之荒地可享用三世后再收归国有,熟荒再开垦者死后可以收回。如《续日本纪》载:“倾者,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功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生。”(周一良等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这种鼓励开荒的作法大大地刺激了私有土地的增长。但由于三世后收回,又限制了垦荒者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开垦后的荒地几年后又复荒了,影响了国家的收入。故而,与二十年后政府又发布命令,进一步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取消了“三世一生法”,彻底承认了凡开垦之荒地“永年莫收”。“如闻,垦田依养老七年(723年)格,限满之后,依例收授。于是农夫怠倦,开地复荒。自今以后,任为私财,无论三世一生,咸悉永年莫收。”(同上)。于是,大垦荒地之风糜行一时,私人占有土地迅速膨胀起来。尤其豪门贵族大封建主,往往使用奴隶或使用封户(当时分封职田、赐田、功田、寺田、神田等都附有封户,少则几百户,多则千户不等)去为他们开荒占草,致使广大农民备受压榨。从后来日本政府又发布了禁止垦田私有的命令和禁止五位以上贵族私营田产的命令来看,这种情况是十分严重的。私有土地的增长,完全破坏了班田制度。中国井田制的破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由于私人垦荒的增长。荒地的开垦为土地之私有创造了直接的条件。因此,到了公元十世纪,日本的班田制则彻底废除了。
在日本,班田制废除后,贵族、官僚、私人大封建主经营的大型庄园雨后春笋般地萌发起来。封建土地制日趋完善。
这一时期,各级官僚们也象大贵族那样,利用职权之便使用职田上的农民大量开垦荒地,并创办起无数的大庄园。官僚地主经营的庄园称庄田,这种庄田后来特别兴盛。与此同时,各类贵族也在垦荒占地的基础上建设了许多大农庄。贵族们创办的农庄来势凶猛,很快遍及全国。
在日本的大农庄里,往往不是由贵族官僚们自己直接经营,而是在农庄里设总管代为管理,自己住在城里坐享其成。庄园的总管称为庄官。这种经营形式在中国称为经营地主,或官僚地主。在日本的庄园也是层层依附,随未称为附庸,但这种关系已出现。一般土地所有者往往自愿请求大贵族地主保护,甘当他的庄官,成为二地主。而大贵族地主往往也在僧侣贵族和有权势的贵姓贵族中寻找庇护人,这种有权势的贵族称为“本家”。这种情形在中国是屡见不鲜的。中国的北方和东北部,有些官僚大地主往往把土地租给经营地主,而经营地主再租给富农或佃富农经营,层层依附、保护,层层缴纳租赋,只不过在中国不把最有权势的大地主称为本家,而称为“东家”。日本的庄园主,要向本家缴纳一定的租赋。庄官、庄园主、本家组成一个剥削体系,共同剥削庄园内承担劳动的庄民。庄民在日本称为“作人”、“寄人”、“百姓”,他们主要来自破了产的班田农民。庄民自备生产工具和牛具以租佃形式租种庄园主的田地,并负担十分繁重的租税和徭役。在这里超经济剥削是很明显的。当时在日本最有权势的大本家要算是滕原氏家族,他把握着全国的各主要官职,他们一个家族就控制有数百个庄园,成为日本最大的大地主。因为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庄园往往获得国家的免税权和不许检田官和收税吏进入庄园的权利,进而这种大庄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势力。于是许多庄园主为了获得特权,而把土地寄进当时最有权势的滕原氏庄园,自己甘当庄官。从当时政府发布禁止再建新庄园的命令来看,庄园的发展以达到空前的状态。除了滕原氏家族的庄园膨胀外,寺院侵占土地的现象也十分猖狂,寺院僧侣贵族的大庄园中,可豢养武士和护寺僧。在中国这种寺院田产的扩大也是登峰造极的。其他一些大封建地主也都在全国各地占据了大量的庄园。十二世纪,有个平民家族,他一家就侵占了六百个庄园。由于大封建主的势力过分扩大,在日本出现了封建割据的局面。许多封建主也和中国的封建主一样,组织了自己的地主武装,豢养了大批的私人军队。起初这些军队成员均由各村长担当,后来,封建主则在庄民中发展军队,作为他们的亲兵,并把土地分封给他们,以资报酬。这种以土地为报酬,以服兵役为条件的封地,显而易见,封建采邑的性质再明显不过了。与此同时,封建社会的附庸关系,领主与封臣关系建立起来了,围绕着领主封臣关系形成了封建集团。十二世纪后,在日本出现了封建军事集团。集团首领称为将军,将军驻守的领地成为幕府,这就是日本历史上将军幕府的由来。自此日本进入分裂时期。直至后来的几百年,日本都是从战乱中渡过来的。战乱中日本农民是最痛苦的。此时,幕府将全国土地分配给在战争中冲锋陷阵的武士,武士窃据了庄园统治一方的军权,形成了武士阶层为核心的统治网。
到了十六世纪初,随着战乱中征战的需要这种封建的土地制度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幕府丧失了实权,封建割据局面扩大起来。在此情况下,全国土地名义上属于国有,实际上已被几个大封建领主占为己有。中小地主和寺庙领地虽然存在,但大土地占有者已发展起来。上文屡次提到的兴盛一时的庄园制已趋衰落。由于庄园的存在,影响了大封建地主统一治理他们的领地,加之领有庄园的武士负有频繁的征战任务,大领主希望武士们能经常驻守在他的左右,以便随时召集起来,对他们的邻居发动突然袭击。武士,也就是此时的庄园主也感到经营庄园不比征战的收入多。种种原因促使大封建主能十分顺利地吞并了数以千计的庄园。大地主所有制从而代替了中小地主占有制的庄园制。大封建主吞并各中小庄园之后,建立起过分庞大而坚实的城堡,集中了无数的枪甲齐备的武士。于是,封建城堡自然形成为军事、政治中心,出现了日本的中古末期的城市,这种城市,日本人把它称为城下町。为资本主义发生准备了物资、地域等条件。
日本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已是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了。在它的统治下,日本仍宣布土地为国有。在国有土地的名义下,全部土地皆被大小封建主占有。尤如中国的藩镇制度那样,全国由几个大藩镇统治,每个藩镇领有大片领地。日本当时的国民经济收入以稻米的“石”为单位,大体上收入一万石稻米的领地即可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同时也是行政单位,这样的领地共有二百多个。领有这样领地的封建主叫大名。大名在本领地内对附着于土地上的农民有收租、司法、行政等大权。这一时期,德川家族占有的领地可收稻米四百万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封建主,最大的地主。德川将军的家臣也都在全国占有大片的领地。这时的武士已大部分失去土地,成为专职军事贵族,称为“旗本”,专门从事征战。
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袭入农村,于是许多大封建主,除了加紧榨取农民以外,还开始从事手工业、商业经营。从而农民的负担迅速加重起来。农民在无法承担过分赋税剥削的情况下,纷纷逃离农村,有的上山,有的逃进城里,流浪在街头。商业资本的侵入农村,高利贷资本之猖獗,至使土地的买卖盛行起来。虽然遭到将军的严厉禁止,但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为了应付高率的债务,土地的典押已不可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可避免地将要搞垮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
摘自《世界中古史纪略》 1984年9月
郑之 王平编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日本检察制度
日本检察制度
日本与我国同属亚洲国家,历史上受到中华法系的深刻影响,后又模仿西方制度,其检察制度既完整又有某些特色,对我国清末以致民国检察制度曾产生过影响,为大陆法系检察制度的另一典型。
日本古代曾模仿中国御史台而设弹正台,包含现代检察制度的内容,但二者并无直接联系。明治维新后,日本先仿效法国,于1872年建立检察制度,在各级审判厅设置检察官。1890年参照德国经验,于法院裁判所内附设检事局,根据《明治宪法》和旧《裁判所组织法》规定,检事官同法官一样,都被视为服从司法省司法行政管辖的司法官。检事官的职权是:主持侦查和独揽诉讼权。
二战后,日本国政体依美国三权分立模式进行了改造。但就检察制度而言,依然保留了大陆模式,同时又有某些发展。1947年颁行的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按此原则,分别制定了裁判所法和检察厅法,法院脱离法务省的管辖,作为三权之中的一权而独立;检察厅则一反大陆法系的模式,不再附设于法院之内,而是在法院之外单独设置了检察厅,结束了审检合署的历史。
检察厅和法院对等设置,分为最高、高等、地方和区四级检察厅。在体制上,检察厅仍属法务省。法务省有权了解、指导检察厅的工作。但检察厅有相对独立性,法务大臣只对检察厅进行一般的监督,具体案件的调查处理,只能由总检察长指挥进行。
检察官分为五级:总检察长、副总检察长,检察长、检察官和副检察官。前三者,均有日本内阁任命,天皇批准;其他,按照国家公务员规章任免。
日本检察机关的职能活动与大陆法系一样,是围绕诉讼展开的,法国诉讼实行职能主义,日本则实行垄断主义,检察官在诉讼上的权力,比法国检察官还要大。具体说:所有刑事案件一律由检察厅决定是否起诉,在日本不存在自诉案件;部分案件由检察官亲自组织侦查,经过侦查后,决定起诉或不起诉,在支持公诉的庭审过程中,对于被告的讯问和出示证据等,都由检察官进行,审判官则很少发言。律师和被告也可以与检察官辩论辩论结束后,由审判官宣布判决;检察官如认为判决不当,可以提出上诉,并指挥和监督判决的执行。
另外,日本检察官有权作为公益代表,参与民事诉讼。有些情况下,检察官可以代表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
同法国一样,检察官的身份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作为行政官员,其体制建立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之上;全国各级检察官的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故在执行职务时,检察官之间可以视情况互相替代。另一方面,以检察官担任职务的性质而言,又要保证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以杜绝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所以,又需承认检察官具有类似司法权一样的独立性,承认检察官必须也有法官一样的标准和身份保障。故检察厅法规定:除因年限或检察官资格审查会议决定外,检察官不会因办案意见方面的原因而被罢免、裁员或惩戒。
第四篇: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班级:财政班姓名:李娟学号:20094210017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战后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综合性的体系。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日本实行了重视家庭功能的社保政策,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
一、日本社会保障的内容和目的:
日本的社会保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保障包括国家扶助、利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公共卫生及医疗(含老人保险)四个部门;广义的社会保障系指狭义的社会保障加上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养老金、战争死亡者及其遗属的抚恤金。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是指前者而言的。当前日本也在改革、完善其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这种既包括所得保障又包括社会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越来越符合社会保障的国际潮流,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日本的社会保障的目的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保障国民生活,安定国民生活。前者作为适用于贫困阶层的对策,通过国家扶助确保其最低限生活水平:后者作为适用于低收入阶层的对策,确保其生活稳定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支助个人自立。如通过失业保险救济失业者,助其创造再就业的能力和机会。
3.支助家属机能。如在医疗保险方面,在职或退休者的配偶以被抚养家属的身份享受医疗保险。
二、日本社会保障费的筹措方式
(一)筹资方式:日本基本上是遵循被保险人、事业主、国家财政拨款“三者均等负担”原则筹措社会保障费的。其社会保障的财源主要来自被保险人的保险金,事业主即雇主为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金,税收中用作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社会保障提供的财政拨款以及积存金的运用收入和其他收入。从财源项目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但侧重却有所不同。英国、北欧国家主要靠税收,西欧大陆国家主要靠社会保险金,日本则介于二者之间;从保险金收入构成来看,欧美国家的事业主负担高于被保险人负担,尤其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和美国事业主的负担比较沉重。日本与欧美有相似之处,但其事业主与被保险人二者分担比率悬殊不大。
(二)发放原则
日本社会保障费的发放大体上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必要原则,亦称扶助原则。该原则强调政府的社会责任。对于被证明确无足够的收入、资产和劳动能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的人,由政府承担保证最低生活水平的责任,利用公费为其提供生活保障。日本社会保障中公共救济部分的费用发放,所依据的就是这种原则。
第二,贡献原则,亦称保险原则。该原则强凋自我责任,重视交纳与发放的对应关系。即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补偿费用的支付是投保人权利的体现,列与其交纳保险费的状况原则上相适应。日本的收入保障和医疗保险的费用发放,所依据的就是这种原则。
第三,抚养原则。这是出于特定的国家或社会目的,由公费提供社会保障的原则。
完成于2011年1月4日星期二
三、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及社会保险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及其运营管理,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机能、达成社会保障的目的关键。多年来,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体系
日本的社会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调整、改革,在具体制度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结构体系。从组织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五类:(1)政府设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如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年金、厚生年金保险、失业及工伤事故保险、儿童津贴等,被保险人涉及全国各行各业、各地区的国民。(2)各行业或部门设立的互助性质的共济保险制度,自成体系,通常包括第一类保险制度的全部内容。(3)特殊行业或特殊人员设立的保险制度,如船员保险、老人保健制度等。(4)各种基金制度,如国民年金基金制度、农民年金基金制度、厚生年金基金制度、煤矿年金基金制度等。(5)政府设立的各种辅助性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福利制度、卫生保健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
(二)社会保险制度
日本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有四项,即养老金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事故保险制度。各项保险制度都是相关法律制定的。例如属于养老金的有《厚生养老金保险法》、《国民养老金法》、《农业从业人员养老金基金法》、《国会议员互助养老金法》等;属于医疗领域的有《健康保险法》、《老人保健法》等;属于雇用领域的有《失业保险法》、《劳动保险征收法》等;属于劳动灾害领域的有《工伤事故补偿保险法》、《国家公务员灾害补偿法》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与社会保险事业配套的法律体系,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严密的法律依据。
(1)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老人保健制度所设置的医保险制度。健康保险是以各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为保险人,在他们及其抚养人员伤病、死亡、分娩时支付保险金的医疗制度。目前,缴费率为工资的8.2%,由雇主和被保险人各负担50%。国民健康保险是以从事农林渔业的人员、个体经营者、小企业雇员、无业人员为对象的医疗保险制度。共济组织主要是向参加国家公务员共济组合、地方公务员共济组合、私立学校教职员共济组合等各种组合的成员及其家属提供医疗和意外灾难的救助服务。老人保健是向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医疗费,所需费用70%由中央政府负担,其余的30%由地方政府负担。其中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一起构成了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两大支柱。健康保险由以健康保险组合为投保人的组合掌管健康保险和以政府为投保人的政府掌管健康保险组成。职工人数7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参加组合掌管健康保险,不能参加组合掌管健康保险的中小企业则参加政府掌管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把被保险者的月收入分成42等,被保险者按自己所属的等级按一定比率缴纳保险费。90年代初,政府掌管健康保险的这一比率为8.2%,由投保者(政府)和被保险人各负担一半。组合掌管健康保险的这一比率按参加组合的不同,在3%-9.5%之间变动,90年代平均为8.25%,被保险人平均负担3.58%,投保者(各组合)平均负担4.67%。健康保险被保险人医疗费的90%、家属住院医疗费的80%、门诊医疗费的70%由健康保险支付。此外,还有分娩补贴(24万日元)、养病补贴(日收入的60%)、子女养育补贴、丧葬费等。
(2)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的被保险人包括全国各行业职工,不分行业和规模,所有企业都必须参加该项保险。农林渔业的个体经营者和雇佣人数在4人以下的小企业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该保险向失业者支付的保险金主要包括基本津贴、学习技能津贴、寄宿津贴、丧病津贴等。
就业保险制度的前身是失业保险制度,1975年经改革充实后改为现称。该制度目的在于:稳定失业者的生活基础,进一步减少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就业保险制度是强制性制度,不管企业所属的行业、规模如何,也不管雇主、雇员是否心甘情愿,都必须加入就业保险。按加入者的就业形态,可分为以长期工为对象的普通保险,以季节工为对象的短期就业保险,以临时工为对象的临时就业保险。就业保险即失业救济金的领取资格是:必须处于公共职业安定所认可的失业状态。失业救济金由求职补助(包括基本补贴、技能培训补贴、住房补贴和疾病补贴)和促进就业补助(包括就业补贴、就业准备补贴、搬家补贴和求职活动补贴)构成。普通保险中基本补贴的金额大致为上年平均工资的60%—80%,工资越高这一比率越低;领取日数为90-300天,年龄越大领取天数越多。
就业保险金的财源由国家、雇主和雇员三者共同出资构成。通常政府承担1/4,雇主按同类被保险人平均工资的0.9%付保险费,被保险人(雇员)按0.55%付保险费。
(3)工伤事故保险制度
工伤事故保险制度分为业务灾难保险和通勤灾难保险。前者为工作时间内引起的受伤、疾病、伤残和死亡等事故发生时的赔偿;后者为通勤途中引起的伤害、疾病、伤残和死亡等事故发生时的赔偿。
(4)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保险制度设立于1961年,又称国民养老金制度,该制度规定20岁以上的国民均有义务加入基础养老金,从此,日本实现了“国民皆有养老金”的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日本不断地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又在国民养老金的基础上新建了以企业工薪人员为对象的“互助养老金”、以公务员为对象的“互助养老金”,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目前养老金的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基础养老金,来源于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财政预算,厚生养老金和互助养老金的资金则由个人和企业对半分担;另一部分为为报酬比例部分,除了基础部分外,还要考虑物价和工资的增长,即随工资的上升而增加的“工资滑动”部分和随物价上涨而出现的“物价浮动”部分。随着日本经济衰退的不断加剧和人口老年化,在职人员缴纳保险费的的负担越来越重,据厚生省统计,1999年在职人员所缴纳的保险费占其收入的19.5%,以后每五年提高5%,预计到2025年保险费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将会更大,国民收入的30%—35%将不得不用于养老金。为避免加重劳动人口的投保负担,2000年4月,日本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修改,对首次领取雇员退休金收益的人所领取的金额削减5%,工资浮动体系将被冻结,退休金数额将只依据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此外,雇员开始得到退休金收益的年龄也将提高到60岁。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
一、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
养老金制度日本从1942年开始推行养老保障制度,1961年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也称国民年金)制度,规定20岁以上国民都有义务加入基础养老金,日本从此实现“全民皆有养老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日本又在国民年金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企业薪职人员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和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日本,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保险费的征收是强制性的。国民年金资金来源于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财政预算,缴费率是按工资水平递增,工资收入水平愈高,上缴费率愈大。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资金则由个人和单位按同比例分担。国民年金和厚生年金采用“后代人扶养前代人”的社会保险方式,由国家统一管理,所以又称为公共养老金。
养老金的支付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要考虑物价和工资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养老金支付额中,还包括随工资上升而增加的“工资浮动”部分和随物价上涨而上浮的“物价浮动”部分。目前,一对老年夫妇只要在退休前缴足了公共养老金保险费,就能每月领到金额为23万日元的养老金,相当于在职人员平均实际月收入的80%,在有自己住宅的前提下,生活费、衣着费、医疗费、交通费、通信费和娱乐费都能得到基本保证。
(1)体系
现行日本养老金制度基本上是双重构造,其中底层为基础养老金。在基础养老金上加上第二层的部分,构成各自的年金制度。具体而言,企业职工在基础养老金上加上厚生年金保险构成厚生年金;公务员在基础养老金上加上共济年金的保险部分构成共济年金;个体业者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国民年金构成。
(2)资金来源
日本养老保险收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定的或基本的收费,它是以提供基本支付为目的的收费;另一类则是收入高且自愿在年轻时多缴保费,老年时多得年金的人员自主选择的收费,政府也承担一部分养老保险费用。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承担全部老年基础年金1/3的金额;二是按规定负担老年基础年金免缴保费者免缴期间的支付额。
养老年金的经费由雇主、职工、国家三方负担。私营企业的厚生年金保险,劳资双方每月按工资的17.35%缴纳。到目前为止,保险金的计算基数只限于工资的净收入,不包括奖金或其他收入。1996年对征缴比例进行了调整,开始将工资之外的奖金也纳入征收范围。国家每年补贴实际开支的20%。政府公务员的共济年金保险,由公务员和单位每月各缴纳工资的7.12%,国家每年补贴实际开支数的15.85%。非受雇者按每人每月6740日元的固定数额缴纳,国家补贴实际开支数的33%。
(3)管理组织
日本养老金的中央管理组织为厚生省的年金局及社会保险厅。年金局主要负责:拟定厚生年金保险及国民年金计划;计算统计厚生年金保险及国民年金。社会保险厅主要负责年金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的实施。
地方管理组织包括都道府县厅和地方事务所。都道府县厅负责实施国民年金制度,对国民年金基金进行指导监督;负责实施健康保险制度、船员保险制度、厚生年金保险制度,并对健康保险会、厚生年金基金、保险医疗机构进行指导监督。
(4)国民年金的征收方式
日本国民年金制度在起步时采取的是个人帐户储蓄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引入课税方式,在征收的地方税和个人收入所得税中,提留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障财源。目前的征收方法是个人帐户储蓄和课税并举。个人帐户积累方式为将来的养老金支付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财源。赋课方式,实质上是现收现付制度,是以现有的劳动人口交纳的保险金来支付给退休人员。这种形式受人口结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日本试图取两制度之长,避其之短,所以采取了两制度并行的方式。
养老金制度涉及面广,关系到每个国民的晚年生活,在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包括退休金、病残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制度。
二、日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
(1)国民年金空洞化
据统计,目前在日本大约有近1/3的被保险者拒交或者滞交保险金,这1/3的人群中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者、失业者也有一些属于虽然有支付能力但对政府所运作的国家养老保险持不信任而拒绝交纳的人(这一部分人以中青年居多),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这部分人群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滞纳或者拒纳保险金人数的增加,也意味着将来拿不到年金或者只能拿到最低限额年金人数的绝对增加,相当一部分人将自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支撑当代老人养老经济负担的基础出现了倾斜。因此,国民年金空洞化已经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
(2)代际间负担义务不平等
中青年是交纳养老保险的主力军,但是社会给与他们的预期回报却并不能够使他们满足。相反,一些位居高收入阶层的老龄人却享受国家的社会保障福利。据政府公布的年收入超过2000万日元以上的高收入者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20%。也就是说,作为受益者的老人中有20%并不应当接受社会保障。代际之间这种收入和负担义务的不平等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3)国民承受能力降低
由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负担的逐年增加,以及2000年开始推行的护理保险制度等原因,国民对于社会保障的负担率已经接近50%。1998年,日本社会保障费用的财政支出为72兆1400亿日元,占国民收入的18.8%,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中,用于养老保险金的费用却占总支出的44.7%。国民负担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试图通过增加国民负担率来解决经济增长率的低下与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增长之间的矛盾。
第五篇:日本养老制度
原标题: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将于5月4日-6日在京召开
国际在线消息(实习记者 刘开义):4月28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举行新闻通报会,通报博览会筹备工作等情况。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陈日发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福利协会秘书长冯晓丽,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出席通报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由民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承办,将于5月4日-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同期举办“第三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届时政府主管部门和来自国际的政府部门管理者、专家学者将进一步从理论创新、政策创新角度探讨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听取国际经验介绍。“本届博览会将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企业展示养老服务理论实践发展成果的学习交流平台。”冯晓丽说在通报会上说,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政府部门推荐当地优秀的服务机构和品牌企业参展,将重点展示近年来在养老服务领域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携手推进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成果。深圳、四川、内蒙等省市由养老服务行业组织牵头组展,北京、广东、武汉、河北、海南等地区的民办品牌服务机构将以崭新的形象亮相博览会服务品牌展区,呈现出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业建设的良好态势。
据悉,本届展会将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展团积极参展参会,与国内300多家专业单位研讨交流。来自芬兰社会福利部、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老人部、美国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皇家澳洲颐养服务(RDNS)、日本日医学馆等国外政府机构、知名学府、养老服务品牌企业的专家学者,将在博览会期间推介先进经验、服务模式及品牌展示,并与中国相关社会组织、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养老服务国际合作品牌。
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全面展示了国内外养老服务领域的先进理念、服务管理技术和优质产品,在国内外养老服务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