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峨眉山实习报告 4
(二)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侏罗系。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2. 断层
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
(1)峨眉山断层 分布于峨眉山南东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 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45~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南东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如:凉水井、四零医院等地。其表现为北西盘上白垩统灌口组逆冲于南东盘上第三系之上,并使之倒转。
(2)观心庵断层 南东起于新开寺,经纯阳殿、观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长约15公里。断面南西倾,倾角65~75度。南西盘相对上升,表现为逆断层。该断层被北东向和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南段新开寺至大峨寺,发育于峨眉山背斜东翼。因南西盘逆冲,致使北东盘地层发生倒转。中段牛心寺至唐山,发育于桂花场向斜南西翼,并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盘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东盘地层倒转,断距1500余米。北段麻子坝至喻田子,主要断于三叠系中,南西盘上升,发展为拖拽小褶皱。
(3)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4)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5)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6)牛背山断层 发育于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起于麻柳湾,经两河口、张山,北西至梁坪,长约9公里。其断面南西倾,倾角60度。两盘接触紧密,两河口附近可见下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发生碎裂现象。属逆冲兼扭性断层。
(7)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二.地貌部分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Ⅲ、Ⅳ级阶地: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3、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
中山:分布在报国寺以西,为峨眉山主脉,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海拔大于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主峰万佛顶高达3097.9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峨眉山迅速上升。流水强烈侵蚀,故而沟谷极为发育,多呈“V”形,上多悬崖峭壁。
4、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下列一些地貌形态。
石芽与溶沟: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地带,石芽一般不高,仅几十厘米。溶沟最深可达三米,宽数十厘米至5米之间。有些溶沟被黄色粘土填充,上有植被;
落水洞:直径一般10多米,周围多被植物覆盖,深数十米至10米,常与水平溶洞相连,多为蝶形洼地之排水通道。
溶蚀洼地:主要在柳溪河沿岸,以林岩寺洼地最大,约为2公里,低平坦,已垦为水田。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
地下河:本区还有两条地下河,一是打鱼湾至雷水洞,长400米,为一天然引水隧道,现已利用做磨房动力
第二篇:峨眉山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析峨眉山地质构造
一、实习时间:2010-4-19——2010-4-29
二、实习路线:内江——成都——峨眉山——乐山——内江
三、指导老师:邹红、周丽
四、实习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调整,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4.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
5.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五、正文: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拔地而起,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欧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迭峰,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由山麓至顶可经历亚热带至寒带的气候和观赏多种带谱的植物景观。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中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发育着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
(一)、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在早震
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是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震旦世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到奥陶纪后期峨眉山区有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的一座孤岛。早二叠纪时期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而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冷却后形成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抬升,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沦为沧海。直至晚三叠纪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抬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退出了峨眉山区。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水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从白垩纪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开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喜马拉雅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中,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营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起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快,特别是主压营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其挤压应力以西北——东南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日之雄姿。
峨眉山的地质演化史,概括起来,就是“八亿年的孕育,七千万年的成长,二百万年的春风时雨和潜移默化”。在数千万年的演变过程中,经历无数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对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国际上划分的13个地质带中,除缺失中、晚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因此被誉为“地质博物馆”
(二)、今朝之峨眉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皱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其主要构造为: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它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近南北,长约七公里。由于南北两端分别为峨眉山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所斩断,故目前所见只是其一段残体。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十八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系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五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倾角陡立,在凉风峡——鞠家峡一带为变为倒转层序。故属不对称倒转背斜。
2)、万年寺向斜(又名桂花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约50度,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挖断山背斜(又称牛背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为本区次一级褶皱构造轴向北西约45度长约十二公里。核部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P1)翼部为上二叠统(P2)和三叠系地层。西南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中等。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东北翼近核部地层产状正常。但远离核部发生倒转。另外,背斜枢纽均发生倾没,故属小型短轴倒转背斜构造。保存完整,轴部尚有挖断山断层穿过。
2、断层: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断层:
1)、峨眉山大断层:是本区最大的一个断层构造,它对本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地貌特征都起着控制作用。分布与峨眉山东南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50—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东南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
2)观心坡断层:规模较峨眉山断层小,东起纯阳殿一带,向西经观心坡至脚盆坝,全长18公里主断层线露头略呈舒缓的反“S”状,东西两端走向近东西。中段北西50度。断层有许多分叉,构成复杂的分支状形象,其特征在黑龙江栈道南至观心坡间尤为明显。这里峨眉山花岗岩及白云岩直接掩复于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之上。断距几乎与峨眉山大断层相当。但两端很快减小。从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皱加剧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释放面。这个断层不仅切断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产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万年寺向斜和挖断山背斜构造。
3)挖断山断层:发育于挖断山背斜轴部,走向北西45度到40度,倾向南西,断距较小。在挖断山南侧,断层使二叠系上部灰岩发生重复。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辟理。构造透镜体及牵引现象发育,属逆冲断层。
4)万年寺断层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5)初殿断层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6)大峨寺断层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上述褶曲与断层,在空间分布与成因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①、构造线方向可归纳为三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报国寺断层)东北向(峨眉大断层)北西向(观心坡断层、挖断山背斜、挖断山断层、万年寺向斜)。
②、峨眉大背斜为本区主干构造。它被峨眉大断层及观心坡断层切割成一个三角形断块。这两个断层是在背斜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发育而成的。它们在形成、发育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使峨眉山主体抬升。
以上便是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峨眉山地质的了解。
六、实习总结:
在四月末,我们在邹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在都江堰、峨眉山、乐山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我们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的路,在这里,我们观赏了都江堰、峨眉山、乐山风景区,登上了海拔3077米得金顶,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前进不掉队!我们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此次实习认识了很多原来经常见在书中看到的岩石以及岩层等地质知识,还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都江堰的水文,峨眉山的地质以及罗盘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实践出真知,地理学专业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
七、参考文献:
地理野外实习笔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
第三篇:峨眉山实习报告
峨眉山实习报告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相对高差近2600m.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生物土壤气候垂直带明显,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构成了峨眉山“雄、秀、神、奇”的特色,素有“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佛国仙山”之称,并有“峨眉天下秀”之赞誉。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1、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
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拔地而起,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欧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迭峰,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由山麓至顶可经历亚热带至寒带的气候和观赏多种带谱的植物景观。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中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2、地质、地貌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峨眉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中国通称震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资料。峨眉山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卞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眉山玄武岩对大陆裂谷作用,上地慢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地。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构造——岩石地层背景产生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其主要类型有:构造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溶地貌和构造剥蚀台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类型。多样的地貌类型产生了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从而使峨眉山赢得了“秀甲天下”的赞誉。
3、气候、土壤
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m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O.C,极端最低温度为一20.9℃)、亚寒带(海拔2200m一3047m,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 m一2200m,年平均温度为13.1.C)、亚热带(海拔1200m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C,极端最高温度为38.3.C)。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
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垂直分带明显。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
4、植物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形成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区系成份。其主要持征是:
第一、植物种类极为丰宣,且价值较高。在仅154km„的风景区范围内,现已知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四川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其中药用植物达1600多种,当前世界治疗癌症用的紫杉醇、鬼臼素、喜树碱、三尖杉酯等这里都有种质资源分布,这对中国中医、中药的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花卉植物500余种,仅世界几大名花之一的杜鹃花属植物,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西部,峨眉山就处于该区域内,拥有杜鹃花29种之多,中国的八角莲届植物,全国共产9种(含亚种),峨眉山就有6种;轻工、化工、食用等植物600种以上;其它樟科、木兰科、山荼科、蔷薇科、虎耳草科等种类都非常丰富。同时全山森林覆盖率达87%,并保存有1000年以上古树崖桑、连香树、梓、柿、栲、黄心夜合、白辛树、百日青、冷杉等重要的林木种质资源。峨眉山被国家首批列级保护的植物达31种,占全国列级保护植物总数的10%.峨眉山是世界植物资源的重要宝库。
第二、原始和特有种繁多。峨眉山植物持有种丰富,峨眉山特有种或中国特有种共有320余种,占全山植物总数的10%,比率高于全国。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如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桦、峨眉细国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鱼鳞蔗等。同时植物区系成份起源古老,单种科、单种属、少种属和洲际间断分布的类群多,如著名植物拱桐、桫椤、银杏、连香树、水青树、独叶草、领春木等在植物分类上都是一些孤立的类群,形态上都保持一定购原始特征;木兰Megnolia木莲Manglietia含笑Michelic、石栋、铁杉、木犀、万寿竹、石楠、五味子等是与北美相对立的间断分布类群,这些都是第三纪以前延续下来的物种。
第三、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由于峨眉山植物物种多样性,造成了群落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类型的多样性。峨眉山的森林植物群落具有乔、灌、草、地被和层外层各层发达而结构完整的特点。各层种类很少由单一的优势种组成,多为多优势种。
从低至高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带谱,构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而且是当今世界亚热带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观。
第四、植物区系复杂。峨眉山植物区系的复杂性更反映在组成上既有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成分,又有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份,而且热带、亚热带植物成份和温带植物成份都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奇持的自然景观,如热带、亚热带常绿树种栲、石栋、木荷、柃木等可上升至海拔2200m以上,居于寒湿性、温性的冷杉、铁杉等可下延至海拔1800m,与温性械、桦等构成一体,形成峨眉山山地
特殊的色彩斑澜的五花林又称针阔混交林带。
峨眉山在如此狭窄的区域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完整的植被类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不可多见的,因此峨眉山植物一直受到中外植物学家和植物爱好者的重视、青睐和向往。
在风景游览区内,为了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划定四个珍稀植物保护区和一个植物景观保护区,实行特别保护。
5、动物
峨眉山的动物有2300多种。其中: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国家列级保护的29种。
兽类中的小熊猫,又名“红色熊猫”,已列入1974年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H物种。
鸟类中蜂鹰、凤头鹰、松雀鹰、白鹏、斑背燕尾等9种,均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四川省动物种质的新纪录。
昆虫中的蝴蝶268种之多,属于峨眉山特产的多达53种。珍稀的英雄基凤蝶和中华枯叶蛱蝶等尤为罕见。两栖类的峨眉昆蟾、金顶齿突蟾、峨眉树蛙、峰斑蛙等多达13种。寡毛类的环毛蚓、峨眉山杜拉蚓等多达15种,是峨眉山的一大优势。
6、佛教文化
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来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信众、香客、文人、学者和僧人前来游山礼佛、说法传经、赋诗作画、述文记游,创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闻名海内外。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T,高7.85m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
在过去浸长的历史岁月中,峨眉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景区内现存寺庙30亲处,建筑面积约10万亲平方米,它们都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其中的飞来殿,万年寺无梁砖殿均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品。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
余尊的华严铜塔、万年寺明代铜铸佛像,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稀世珍宝。峨眉山现有文物古迹点164处,寺庙及博物馆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定级保护的文物850多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于佛门中的禅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动功,以及军旅中的功防战技,衍生成中国武术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传至今。
作为“佛门圣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千百年来,驰名海内外,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著名诗人李白、苏东坡留下不少赞美峨眉山的诗篇,至今烩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绥山)下不远处的沙湾镇,有现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写下了不少峨眉的诗篇,堪称峨眉诗人,他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是稀世的珍品。
文化遗产
在过去2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峨眉山风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古迹,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的珍宝。
第四篇:峨眉山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篇一: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23 四川省峨眉山地质填图
实习报告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目录
沿···························2 1.1图·····················2 1.2史·····················2 1.3况·························5 层···························6 2.1述·························6 2.2层······················6 石··························7 3.1述······················7 3.2述·······················7 造··························8 4.1述·······················8 4.2皱························8 4.3层··························9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习日期: 学 院:
一. 前交通位置地质发展简教学实情二. 地地层概岩石地三. 岩岩石概岩石类型及分四. 构构造概褶断五. 经济、环境、旅游概况··················10 5.1峨眉山经济概况····················10 5.2环境旅游概况·····················11 六.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简述·················13 七. 结束语·························13 八. 参考文献·······················14 一. 前沿
1.1交通位置图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万佛顶位于北纬29.59,东经103.48。
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公路密如蛛网。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便利。
1.2地质发展简史 1.21峨眉山地质发展简史
在早震旦系时(距今约8.5亿年以前)峨眉山还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后期,晋宁运动使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时,在地壳深部引发了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为以后沉积岩盖层的发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南部
到第四系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冲层构造。
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峨眉山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篇二: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
2009-07-02 19:28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线路: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
实习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2.学会认识植物,记载植物种类以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学会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和鉴定植物的方法。掌握植被调查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编写植被调查报告等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野外工作能力。
3.培养土壤地理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训练。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
实习内容
导言 这次实习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实习,毫不掩饰的说,它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实习中我的视野同自然进行真实的接触,思维和现实有了结合点,这些都对我的观念起着或潜移默化或震撼的改变。在实习中见到许多的现象、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一部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和明晰的答案,但是回来后的思考和资料查阅帮助了我写完这篇报告。
第一部分 乐山
乐山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第一站。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省中南部,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享誉中外。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中心城区交汇。而我们在乐山实习的内容是三江会合处的流水地貌。这与乐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岷江水系简述
岷江,又称汶江、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弓木贡岭,由北向南流经汶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到宜宾市后注入长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源至都江堰市的上游段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河谷深切,河道平均比降8‰;都江堰市至乐山中游段河道长232公里,著名的都江堰灌区水流密如蛛网,落差305米,平均比降2.6‰;乐山至宜宾下游段,河道163公里,落差97米,河道比降0.59‰,叉流浅滩极为发育。岷江水系有大小支流90余条,但东侧少,西侧多。西侧的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干流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青衣江为岷江二级水系、大渡河一级水系,干流长276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
凤洲岛形成历史
尽管我们习惯以岷江为主流,但岷江的长宽、水量都不及大渡河。大渡河与岷江几乎是呈90度相交,再加之乐山睡佛的阻挡,大渡河的河水流速大大降低了。根据水流挟沙能力的长江公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s=0.07v3/ghw(v为流速;g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w为悬浮值的加权平均沉降速度。)可以得出,水流的携沙能力与水流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其挟沙力大大下降。大渡河本身挟沙量大,挟沙力的急剧下降必然有大量的泥沙堆积,从而形成了巨型江心洲——风洲岛。另外在三江口附近还有一些规模稍小的江心滩出露。从而,在三江口地区形成了典型的三江口流水地貌。
第二部分 峨眉山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
(一)地层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1)麦地坪组(Є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1y)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罗汉坡组(o2l)厚159米 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1)梁山组(p1l)厚1—16米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4)峨眉山玄武岩(p2β)厚227米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5)沙湾组(p2s)厚95米 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1)飞
(1)(t1f)厚198米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5)须家河组(t3x)厚520~~950米 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3、5为砂岩含煤地层;
2、4为青灰色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
(1)白田坝组(j1b)厚34~~~75米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2)自流井组(j2z)厚224~~~422米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
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3)沙溪庙组(j2s)厚500~~~900米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绿色页岩。其内含叶枝介化石。砂岩中可见大型斜层理、波痕、干裂等。
(4)遂宁组)j2sn)厚200~~~335米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5)蓬莱镇组(j3p 厚150~~~878米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至、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色岩,粉砂质泥岩。
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1)夹关组(k1j)厚400米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2)灌口组(k1j)厚1600米 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
(二)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篇三: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实习名称:工程地质 实习
专 业:
学
号:姓 名:
实习地点: 黄湾——龙门洞
实习时间:实习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11年 8 月 23 日
目录
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3
1、实习目的:......................................................................................3
2、实习任务:......................................................................................3
3、实习要求:......................................................................................3
二、实习内容:.........................................................................................3
1、地貌部分..........................................................................................3
1、堆积地貌.....................................................................................3
2、侵蚀—堆积地貌........................................................................4
3、侵蚀—构造地貌........................................................................4
4、侵蚀—溶蚀地貌........................................................................4
2、岩层:..............................................................................................4
3、地质构造:......................................................................................6(1)、断层.......................................................................................6(2)、节理.......................................................................................7(3)、褶皱.......................................................................................7
4、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7
5、水文条件:.....................................................................................9
6、工程地质问题:............................................................................9
1、隧道位置与地质构造的关系..................................................9
2、桥基与地质构造以及选址的关系........................................10
三、实习心得..........................................................................................10
一、实习目的、任务、要求
峨眉山野外土木工程地质实习即是一次认识性的实习,又带有生产实习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习目的:
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土木工程地质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初步掌握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实习任务:
对实习区内比较直观、典型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初步分析,对土木工程地质勘测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初步训练。
3、实习要求: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绘制黄湾——龙门洞一线的工程地质平面图及详细工程地质纵坡面图,编写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和各类建筑物工程地质说明书。
二、实习内容:
1、地貌部分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堆积地貌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工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于线路100到400米处有大面积的一级和二级河流阶地。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3、侵蚀—构造地貌
4、侵蚀—溶蚀地貌
2、岩层:
峨眉山地区的地层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完全缺失外,从震旦系顶部到第四系均有出露。
第四系(q):最常见的第四系沉积层包括冲积层、洪积层、残积层、坡积层;
侏罗系(j):上部砖红、紫色泥岩为主,夹杂少量砂岩及粉砂岩,中部和底部为紫灰、灰绿、灰黄、紫红等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回旋层组成;
三叠系上统(t3):上中部为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页岩及煤层或煤线的旋回层,底部为深灰、灰黑色灰岩、泥灰岩、泥岩或页岩的韵律层;
三叠系中统(t2):上部为白云岩、含膏白云岩、夹膏溶角砾岩,中部以灰岩为主,底部为云泥岩及中层状白云岩;
三叠系下统(t1):上部以白云岩为主、最顶部为水云母粘土岩、中部为灰岩、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回层,底部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旋回层;
二叠系上统(p2):上部为紫红、灰绿、黄绿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回旋层,下部为微晶、隐晶、斑状及杏仁状玄武岩组成;
二叠系下统(p1):上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巨厚层状的石灰岩,夹少量薄层泥岩,底部为灰、灰黑色页岩、泥沙岩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前震旦系(y2):灰白、肉红色花岗沉积岩构造:
泥岩:在铁路沿线100至200米处的
河流两岸存在大量的泥岩,属侏罗系泥
岩,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颜色为褐色,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
岩弱,遇水软化,不利于桥墩的修建。
后田坝的泥岩内部带有石膏状纤
维,因此富含so42-,容易对桥墩造
成腐蚀,因此工程性质差。石膏具有遇水易膨胀,侏罗系泥岩
失水易干缩的性质,因此也不利于桥墩的修建。
页岩: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具有薄页状层理构造的粘土岩,属于三叠系上统。页岩致密,硬度低,表面光泽暗淡。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页岩抗风化力弱,易出现葱花状风化构造,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页岩不透水,往往成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
层积岩:
沉积岩的形成:水底淤泥等沉积物由于水的
退却二出露地表,形成未固结的土,一段时间后,经物理化学作用,土里的水逐渐蒸发,土质逐渐
固结,形成固结土,最终形成沉积岩。铁路沿线
1800米左右处可以明显的看到层积岩层面构造。
层积岩的层面构造:层面构造是指层积岩层面上
保留有层积时水流、风、雨、生物活动等作用留
下的痕迹,如波浪拍打过的痕迹、虫迹、泥裂、雨痕等
在线路沿线1800米处有大面积的层积岩出露。
岩层产状:走向n 165° 倾向 252° 倾角
83° 层积岩的层面构造
白云岩: 主要矿物为白云石,含少量方解石和其他矿
物,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钙,颜色多为灰白色,遇
稀盐酸不易起泡,滴镁试剂由紫变蓝,岩石露头
表面常具刀砍状溶蚀沟纹。属于三叠系中统。在
铁路沿线550米处有大量白云岩存在。
白云岩刀砍状沟纹
篇四: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
2009-07-02 19:28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线路: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
实习目的及要求: 1.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2.学会认识植物,记载植物种类以及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学会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和鉴定植物的方法。掌握植被调查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编写植被调查报告等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野外工作能力。
3.培养土壤地理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训练。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
实习内容
导言 这次实习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实习,毫不掩饰的说,它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实习中我的视野同自然进行真实的接触,思维和现实有了结合点,这些都对我的观念起着或潜移默化或震撼的改变。在实习中见到许多的现象、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一部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和明晰的答案,但是回来后的思考和资料查阅帮助了我写完这篇报告。
第一部分 乐山
乐山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第一站。乐山古称嘉州,地处四川省中南部,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乡,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享誉中外。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在中心城区交汇。而我们在乐山实习的内容是三江会合处的流水地貌。这与乐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岷江水系简述
岷江,又称汶江、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松潘弓木贡岭,由北向南流经汶川、都江堰市、乐山市,到宜宾市后注入长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源至都江堰市的上游段河道长340公里,落差达3009米,河谷深切,河道平均比降8‰;都江堰市至乐山中游段河道长232公里,著名的都江堰灌区水流密如蛛网,落差305米,平均比降2.6‰;乐山至宜宾下游段,河道163公里,落差97米,河道比降0.59‰,叉流浅滩极为发育。岷江水系有大小支流90余条,但东侧少,西侧多。西侧的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干流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68万平方公里。青衣江为岷江二级水系、大渡河一级水系,干流长276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
凤洲岛形成历史
尽管我们习惯以岷江为主流,但岷江的长宽、水量都不及大渡河。大渡河与岷江几乎是呈90度相交,再加之乐山睡佛的阻挡,大渡河的河水流速大大降低了。根据水流挟沙能力的长江公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s=0.07v3/ghw(v为流速;g重力加速度;h为水深;w为悬浮值的加权平均沉降速度。)可以得出,水流的携沙能力与水流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其挟沙力大大下降。大渡河本身挟沙量大,挟沙力的急剧下降必然有大量的泥沙堆积,从而形成了巨型江心洲——风洲岛。另外在三江口附近还有一些规模稍小的江心滩出露。从而,在三江口地区形成了典型的三江口流水地貌。
第二部分 峨眉山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
(一)地层
前震旦系
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
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该层页岩中含三叶虫化石。与下伏麦地坪组为平行不整合。
(3)遇仙寺组(Є1y)下部为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灰绿色粉砂岩及白云岩。上部为灰色薄层至厚层泥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及白云岩。含三叶虫化石(古油节虫、莱得利基虫)
(4)大鼻山组(q2d)杂色(浅灰、紫红、黄、灰、灰绿)薄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细砂岩之互层。下部泥砂质教重,中上部钙镁质较重其中夹有多层紫红色岩、与q2 其中的紫红色夹层想对照,称“上红层”。
(5)洗象池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层致密细晶白云岩,炭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底部常见3~5米厚的浅灰石英砂岩,本层致密坚硬,常成绝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带的悬岩上部均由它构成。
奥陶系
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失下统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其岩性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粉砂岩等。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1)罗汉坡组(o2l)厚159米 底部为浅灰上午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薄至厚层白云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与波浪及交错层等构造。
(2)大乘寺组(o2d)厚148米 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二叠系
主要分布于新开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1)梁山组(p1l)厚1—16米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2)栖霞组(p1q)厚282米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3)矛口组(p1m)厚346米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
(4)峨眉山玄武岩(p2β)厚227米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
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5)沙湾组(p2s)厚95米 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三叠系
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主要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潮坪碳酸盐岩。即含砾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灰岩等。(1)飞
(1)(t1f)厚198米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合,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5)须家河组(t3x)厚520~~950米 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向上,须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岩与含煤系的页岩互层,大致可分为五套,1、3、5为砂岩含煤地层;
2、4为青灰色块状岩屑砂岩夹页岩,其中发育有大型板状层理。
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只有一组,即珍珠冲组,岩性主要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统为一组,即自流井组,其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钙质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统分两组,即下沙溪庙组和上沙溪庙组。其岩性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统分两组,即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其岩性为粉砂岩、泥岩等。
(1)白田坝组(j1b)厚34~~~75米 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煤线。
(2)自流井组(j2z)厚224~~~422米 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
屑石英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3)沙溪庙组(j2s)厚500~~~900米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绿色页岩。其内含叶枝介化石。砂岩中可见大型斜层理、波痕、干裂等。
(4)遂宁组)j2sn)厚200~~~335米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5)蓬莱镇组(j3p 厚150~~~878米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至、钙质粉砂---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色岩,粉砂质泥岩。
白垩系
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其岩性为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泥岩,局部夹膏盐晶洞等。与下伏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
(1)夹关组(k1j)厚400米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2)灌口组(k1j)厚1600米 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第三系
分布零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
(二)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现将最主要的构造简述如下: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 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公里。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5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为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2)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第五篇:峨眉山实习总结
峨眉山实习总结
1、此次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选择主要以峨眉山为侧重实习地点,在为期十一天的实习过程中,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参观和考察了峨眉山的各种自然地理概况。初步掌握了峨眉山的气候垂直分布差异和土壤垂直分布差异,植被及其地质地貌类型。
2、通过本次实习,获得峨眉山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分布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通过峨眉山土壤实习,采取土样通过对其剖面的观察从而了解峨眉山主要土壤类型形成的环境条件与分布规律的关系。
4、在实习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学习,同学们互帮互助。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此次实习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