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中历史主观题诗歌类集锦
2018年高三歷史主观题诗歌类专项训练
(六)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有些当代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既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也是第二次巨变的起点。”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6分)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诗作者写于何时?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6分)
(3)材料四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8分)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5)根据材料六,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6分)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材料二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 对。——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3分)
(2)从《乡愁》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与愿望?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分)
(4)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3分)
(5)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的认识。(3分)
3.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有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第三次分离使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还没有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于右任1962年《望大陆》 材料三 1980年以来,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暖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请回答:
(1)《春愁》作于何时?作者为何而愁?
(2)“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身在海峡对岸的于右任先生为何只能葬在高山上“望我故乡”?
(3)材料三中出现“和暖松动的暖风"的原因是什么?
(4)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4.(17分)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丘逢甲《离台诗》(1895年)材料二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诗中“宰相有权能割地”的“割地”指的是什么?它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重要影响?(6分)
(2)材料二诗中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指的是什么?(3分)
(3)导致材料三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远征”有一件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哪一事件?(4分)
(4)材料四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4分)2018年高三歷史主观题诗歌类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六)1.(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对台湾离开祖国的悲愤和强烈的爱国之心。(3)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4)红军长征。(5)第一次巨变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此五四运动是“补课”;第二次巨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五四运动是“起点”。2.(1)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台湾人民兴起反割台斗争。(3分)(2)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年,蒋介石残部败逃台湾对大陆对峙,两岸进入相互隔绝的时期。(4分)(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2分)(4)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3分)
(5)认识:台湾自古就是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任答3点即可,共3分)
3.(1)1896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丘逢甲等领导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失败。(2)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1949年随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残余势力从祖国大陆退守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敌对状态。
(3)由于祖国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台湾岛内逐渐引起强烈的反响;祖国大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和缓交流;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4)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特别是美国的阻挠。
4.(1)指的是日本割占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它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6分)(2)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3分)(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事件:遵义会议。(4分)(4)“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天翻地覆”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4分)
第二篇:高中历史主观题含答案
.(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0.(18分)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西高穴曹操(155~220年)墓 海昏候刘贺(前92~前59年)墓
墓葬位置 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注:文献中关于曹操墓位置有多种记载)与文献记载一致 墓葬形制和结构 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 符合汉代列侯墓的规制 出土器物 具有汉代特征 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出土器物上的文字 “魏武王”(注:包括曹操在内,这一历史时期曾有三位“魏武王”)“刘贺”“海昏候臣贺”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候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41.(26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8分)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A B D A B C B C D C B A 37.(36分)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②观点及论述:(略)40.(18分)
(1)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章,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41.(26分)
(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第三篇:高中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关心,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①找材料间的联系。主要是指有两则材料以上,问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的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主要是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高中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第四篇:高中历史材料概括主观题练习
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10分)(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9分)
1.(25分)(1)(6分)
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2)(10分)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南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3)(9分)
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
2、材料一
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户斤蕴,放流故道。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原因。(10分)
第五篇:高中政治类主观题
政治类主观题
涉及到“政府”的主观题可从以下相关知识作答(知识)
1.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态度、作风、方法)。
2.政府的职能(考试常考重点)
3.依法行政。(含义,原因,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行政效率,权责统一)
4.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行政效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决策问责制度(广泛的吸纳民意、尊重民意、体现人民的意志。)
5.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健全行政监督体系、政务公开)
6.政府的威信
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生活依据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具有相应职能。(根据材料具体化)我国政府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必须依法行政,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个环节)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贯彻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涉及对弱势群体时用)
政府应该如何做的主观题:
(打造权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思想上:
1.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具体措施上:
1.政府要切实履行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P41-42)
政府应该如何做的主观题:
(打造权威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3.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广泛吸纳民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
4.政府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5.树立政府的威信,重品行、作表率,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涉及政府意义类主观题:
公民角度: 保障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权利)
政府的角度结合P48
1.有利于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打造高效便民利民的政府。
2.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3.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防止权力的缺失与滥用,保持政府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
4.取信于民,提高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打造权威政府,服务型政府。
社会的角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