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发展壮大我乡镇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我乡镇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脉络
**乡位于淮阳、项城、沈丘三县市结合部,全乡辖20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181个村民组,52312人,48405亩耕地。
**乡倒栽槐行政片汽车农机配件生产起源于1974年的村办企业面粉厂。当时村办厂有两台小型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嘴坏了,市场紧缺买不到配件。维修员当时试着用旧件修修再使用,效果不错,基本上和新配件没有差别。看到市场紧缺,维修员就把一堆旧件全部修好。当时各村都有村办企业,都到倒栽槐修理。修理员看到这是一个副业项目,就在十里八村把旧配件收起来,维修后送到供销社销售,以旧换新,收点手工费,生意逐步红火。
1993年以后,国内柴油机生产量大增,国外大量柴油汽车涌入中国,这些车在国外属更新换代产品,配件很难买到,且价钱极高。特别是德国产“依发”、俄罗斯“卡马斯”、“克拉斯”,根本买不到配件。倒栽槐一些人很快从中看到这个行情,从事旧件换新、维修工作,逐步形成了生产规模。1995年以后,随着国内汽车业、农用机械的发展,油嘴油泵 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于是就出现了冒用商标、粗制滥造的行为,以至多少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倒栽槐的汽车农机配件是“三无产品”,是受打击取缔的对象。XX年之后,不少经营者逐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聘请国内同行业退休离职中高级技术人员来厂指导,进行自主研发生产。特别是以众力公司为代表的一些企业,申报营业执照和生产技术许可证,进行正规化生产,聘请有无锡油咀油泵厂、南京油泵厂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年驻厂进行技术指导,监督产品质量,产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目前有7个厂家得到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技术认证,已占**乡全产业的60%。不少企业成为国内大型柴油机厂定点配套企业,签订了中长期供货合同。其中部分产品经正规厂家贴牌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价格成数倍、数十倍提高。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以倒栽槐行政片五个行政村为主,辐射刘西、夏刘营、三合庄及鲁台镇董阁、大姚营、小姚营、郝楼、马庄等村,总经营户220个,从业3200人,设备总价值1000万元以上。有大中型设备100多部,进口设备15部。其中5部以上设备、从业20人以上、产值30万元以上的企业或经营户有40家。比如马营村刘现广,设备30台,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工人30人,XX年产值80万元。肖庄闫全华,设备30台,固定资产100万元,工 人30人,XX年产值200万元。目前倒栽槐农机配件主要产品是柴油机用单缸双缸喷油泵总承、喷油器柱塞总承、喷油伐及配件三大类1000多个品种,现有工程师19人,高级技术工人210人,管理人员200人。XX年总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但是,由于**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和规范,加上有关部门的歧视性偏见,严重制约了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普遍厂地狭小,基本都是庭院作坊式,设备人员拥挤,存在安全隐患。二是零星生产户因技术和设备限制,存在粗制滥造,有冒用名牌企业产品现象,影响产业整体形象。三是因种种原因,**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始终未能列入县重点项目规划,享受不到国家中小企业待遇,特别是缺乏资金支持,更成为**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四是企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各自为战,相互挤压,导致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低下,不仅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不利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五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品牌管理,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大型柴油动力企业贴牌,绝大部分利润流失,盈利空间被挤压,制约着**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的自身积累,阻碍其通过扩大再生产提升规模和效益。
三、发展思路及前景展望
鉴于**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多方征求广大企业主和经营户的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拟决定对**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进行整合,以此改变目前该行业小作坊式的生产格局,结束自身无序竞争的状态,大幅度提升**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解除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推动**乡汽车农机配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思路如下:
1、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汽车农机配件产业集聚区,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和经营户进区生产,走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的发展路子。
2、扶持、规范发展龙头企业,整合生产、经营要素,统一进行生产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产品检测和市场营销。
3、政府部门成立专门机构参于管理和监督指导。对行业进行清理、整顿,打击“三无产品”,坚决取缔非法生产,以净化市场,保护合法企业生产经营。
4、组建行业协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5、加强品牌经营和管理,同时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专业认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出自己的统一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乡 以集聚区为龙头的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新增就业XX人,产值达到亿元以上,年实现税利3000万元,为国家提供税收500-800万元,成为**乡乃至淮阳县新的支柱产业。
四、可行性研究及政策建议
目前,**乡发展汽车农机配件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可靠的发展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1、政策环境。国家发改委 XX年4月26日 明确提出,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将很快出台具体意见,首次明确再制造产品不是二手货,更不是假冒伪劣,而是运用高科技手段的批量化修复,是运用专门的工艺技术和传统加工手段,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从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的目的。我国自主创新的自动纳米复合电镀技术,将再制造零部件的耐磨性提高1.5倍,使其使用寿命比新产品还要长,而费用投入却不超过新产品价格的1/10。再制造产业也即循环经济,对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的回收时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据统计全球汽车业有再制造公司223家,年销售总额超过2100亿美元,在美国机动车车辆维修市场中70%以上的配件是再制造产品。
2、市场环境。目前,国内汽车业发展迅猛,2.5吨以上汽车基本都是柴油动力,国内市场需求极大;在国际市场 上,东南亚、非洲90%以上的喷油嘴、喷油泵都需要我国供应。**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积累,在国内市场已占有一定的份额,具备市场基础和人脉关系,且与国内大型柴油机企业有长期供货合同,产品供不应求。加上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政策转向,为**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竞争环境,其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3、技术基础。**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目前已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基础,近几年规模较大的企业又聘请了国内大厂专家技术人员,多数企业进行了设备更新,具有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的设备,部分设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外同行业较高水平,有7家企业得到了国家质检部门技术认证。
4、资金基础。据初步统计,**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总资产目前不下两亿元,7家规模企业产值都在500万元以上,积聚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况且这些企业都与国内南京、无锡、上海、常州各大柴油机车生产厂家订有中长期供货合同,可获得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支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壮大**乡汽车农机配件产业正逢其时。只要我们给以正确引导,加强规划管理,搞好产业扶持,就一定能够在我国汽车农机配件市场特别是在再制造产业领域取得先机,使**汽车农机配件产业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光辉的发展前景。为此,特提出 如下建议:
1、此项目是富民富财政的项目,又可得到国家新的产业政策支持,请求补列入县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2、土地利用我们准备从新农村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中解决,请有关部门予以支持。
3、请求得到中小企业贷款政策支持。
第二篇:苹果产业发展壮大调研报告
我县苹果产业历经“七五”起步,“八五”发展,“九五”提高,“十五”跨越四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四大关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生产效益明显提升,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苹果规模实现了量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县共
新栽苹果16万亩,果园面积从以前的22万亩发展到38万亩,面积几乎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果园达到2亩。
二是果农作务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苹果“四大”关键技术的全面推广实施以及群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全县果农作务水平有了明显转变,从过去栽植秦冠到优质富士的转变,从生产光果到套袋、贴字富士的转变,从农药防治到使用幼虫袋生物防治的转变。全县已建成绿色无公害果品基地13万亩,有机果品基地3200亩,通过国家gap认证5500亩,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园14个,市级示范园13个,县级示范园52个,创建省级生态果园示范村4个,面积5750亩。08年,全县完成果树大改型面积8.2万亩,强拉枝面积12.5万亩,苹果套袋13.2亿枚,套袋率达到75%,优质果率达到80%.三是果农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市场流通,形成了一支联系广泛的经纪人队伍。目前,全县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达到2123人,常年与广州、河南、四川、江西等16个省的近500多名客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销售大村和大户,仪井镇樊家村的宋利利08年9月份接待7位客商,销售苹果300万斤,本人从中受益近10万元。果农在具体销售中,也从过去的散装、混装销售发展到了初级包装和按照市场需求择机销售。
四是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近年来,苹果产业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链条进一步拉长,与苹果生产相关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设苹果库存量在3000吨以上的气调库达到4座。随着安德利第二条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年加工鲜果32万吨。库容量2万吨的好农夫现代农业暨果品包装储藏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苹果产业从初级生产向储藏包装、果汁加工的延伸。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我县其它产业相比较,苹果产业有着明显的规模优势。近几年,市场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如08年,套袋富士平均价格1.6元,最高达到2.2元。全县苹果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6.5亿元,农民苹果人均纯收入1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苹果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户数达到4787户,其中50000元以上的户就有10余户。苹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到位。从实际检测情况来看,永寿苹果在品质方面与山东等地的苹果相比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少,甚至出现了有些客商还不知道永寿这个地方,而有些客商把永寿苹果贴牌后再销售的尴尬境地。这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在苹果的宣传推介方面做的还不够。同时,宣传推介中,品牌塑造还不够突出,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不足。
二是果农生产经营理念还需提高。尽管我县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所产苹果具有个大、色润、爽口等特点,但多数农户思想仍停留在生产较低档次的传统果品中,没有生产如贴字苹果等有果品文化特色的思想意识。特别是部分群众面对去年残次果价格较高的影响,存在着生产残次果、卖“落果”的思想,果园的作务和管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三是家庭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随着苹果产业发展,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迫切。目前,全县种植苹果面积在5亩以上的户数比例较低,专业化经营大户很少。种植面积小的群众多数把苹果产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一种副业,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从事苹果生产,不愿过多的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力,这样不利于相关技术配套措施迅速推广,不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使得苹果产业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难度加大。
苹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果品宣传力度。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主动出击,自我推介,必然固步自封,发展受限。一方面,在内部举办像槐花节那样高档次、大规模的宣传推介活动,比如“永寿苹果年会”、果品采摘节等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人士、新闻记者到会品尝采访,进行文化渲染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以省外大城市为重点,通过参加各类大型果品展销会、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金玉寿”品牌宣传,提高和扩大我县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省质量检疫检测所对我县苹果进行专业检测结果表明,39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含糖量、硬度、药物
第三篇:关于发展壮大临武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壮大临武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现代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临武县委员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5月—9月,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22个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我县旅游资源状况及基本特征
在国家规范列明的8种主类31种亚类旅游资源中,我县八大主类齐全,并有15种亚类、24个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1.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早在远古时代,我县就有人类活动,舜帝南巡抚《南风操》;战国时,楚设临武邑,汉高祖5年置县,至今有近2400年悠久历史。临武自古为中原南下必经之道,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出巡湘江、征南越国曾屯兵临武;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南宋岳飞等历史名将先后带兵驻扎临武;晚唐黄巢、南宋曹成、清末洪宣娇等农民起义军都在临武与朝廷军队进行过激战。历史上,临武县先后出现过战国临武君,汉廉吏唐羌,唐都统大将军武陵侯黄师浩,明兵部、户部尚书刘尧诲、礼部尚书曾朝节、农民起义军首领刘新宇,还有革命先烈林树成、名将杜从戎、唐鞠庵等历史名人。唐韩愈、张署、刘禹锡,宋米芾,明徐霞客,清纪晓岚等都曾在临武咏诗赋词,留下墨宝。
2.人文景观令人瞩目。据统计,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共有132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汉唐“西京古道”,陶家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汾市渡头秦汉古城遗址及汉墓群,金江金仙寨、岚桥四方寨和古桑寨、土地马侯岭、双溪黄巢坪(今黄沙坪)、万水烽火台,以麦市上乔、花塘石门、武水尧丰、石灰窑、土地龙归坪和同益唐家等为典型的古村落,以武水玉屏义门、邝家世科亭、尧丰太邱第、同益唐家更楼和万水上潢楚进士第为典型的古门楼群,以汾市南福朝泉阁、土地书楼碉楼、玉美碉楼和武源大塘水楼为典型的古碉楼,分布在南强、土地、双溪、同益等乡镇的摩崖石刻、封荫碑、神道碑和禁碑,土地中校、城关杜家隐园、武水沙市邝氏大院、镇南人民公社等具有时代特色的近现代建筑。
3.自然风光秀丽宜人。我县居南岭北麓,自然景观众多,融山、水、洞、泉于一身,集秀、美、奇、幽于一体。县内有世界奇观——仰天巨佛,有西山霁雪等气象景观;有长河涟漪等山水景观;还有龙洞烟云等令世人称奇的洞穴景观; 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原始次森林面积达4000多公顷,风景如画,物种丰富,拥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一级保护动物各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二级保护动物29种。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古红豆杉以群体的形式在我县大冲乡多处生长。
4.民间文艺独树一帜。我县民间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唱小调、观祁剧、走马灯、抬故事、舞龙耍狮等热闹非凡。临武傩戏、祁剧、小调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武古民居木雕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13项民俗文化活动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武民间原创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世人皆知临武方言多而各具特色,1988年,湘潭大学教授李永明专题研究并出版《临武方言——土话与官话的区别》;2002年,湖南师大教授陈晖专门对临武麦市方言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版著作。5.地方特产品种繁多。我县地阜物华,特产丰富。有以中国八大名鸭之一的“临武鸭”,清朝贡品 “香塘鱼”,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的“龙须草席”,获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的“武蜡”,享有国宝之誉的“香花石”以及东山云雾茶、临武冬醐酒、大冲魔芋、朝天椒等代表的传统地方特产;以临武空心糍粑、城关网油卷、麦市油茶、武源豆腐、沙田牛巴为代表的民间风味美食;以乌梅、红心桃、蜜枣、蜜柚、蜜梨等为代表的小水果。
6.红色旅游内涵丰富。我县是革命老区县。肖克上将早期曾在我县进行革命活动;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分3次经过临武; 1948年,毛泽东弟媳王淑兰与范卓同志受命以夫妻名义在临武开展地下组织活动,建立中共湘粤边联络站。县内至今仍留存贝溪起义旧址、秀龙岩起义旧址、十八岿烈士陵园、零散烈士墓和长征标语等红色遗迹。
(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投巨资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衡武高速和临嘉、临桂、临连高等级公路建设,并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全县旅游产业初具雏形。目前,我县已有私人旅游公司2家,(秀岩风月旅游开发公司、舜源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1家(临武舜峰旅行社)和旅行社营业部2家(郴州大众旅行社临武营业部、郴州阳光青年旅行社临武营业部),旅游从业人员800余人;上网旅游景点5处;宾馆酒店86家,其中准星级宾馆2家;休闲山庄12家;生态特色休闲旅游食品厂家6家,特产店9家。据统计,2010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 55.8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8亿元。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分析
1.旅游强县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县经济长期以来靠小有色和煤炭业支撑,缺乏“旅游产业化”和“旅游强县”意识,思想上存在“临武旅游没有什么看头”的认识误区。其次是常因人事变动,出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人事脱节、工作脱节的现象。再是硬件设施滞后,我县尚无一家挂牌星级宾馆、酒店,旅行社(营业部)、农家乐休闲山庄和娱乐中心经营规模小,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景点交通滞后,通往大景区的主干道虽然有较大改善,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状况仍然较差;现有景点内容单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齐全,缺少留住游客的硬件依托。
2.旅游规划起点不高,保护开发监管乏力。相关旅游规划的主题定位、战略布局、规划设计、发展目标等略显小气,整合全县小且分散的旅游景点打造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方面的措施乏力。如对于“大西山”的开发,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一块,双溪乡滴水岩开发一块,位于岚桥镇、武源乡境内的部分景点开发又是另一块。相关部门对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监管欠到位,致使我县一些旅游资源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龙洞烟云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私企老板只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不仅开发未成反而使洞中多处景点被人为损坏。
3.文化遗产保护不力,自然生态环境堪忧。我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体制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县内没有一家博物馆或纪念馆,文物所至今没有一间专用库房,多年来收集、整理和抢救出来的各类文物标本两千余件无处存放,三级文物以上藏品只能寄存省市博物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大部分古建筑、古石碑刻都年久失修,存在腐朽、倒塌和失盗的隐患;相当一部分文物在现代化进程中被破坏,如位于汾市乡数公里长的秦汉古道在土地整理项目中毁坏,楚江鳌头村、土地龙归坪村、武水邝家社区推倒古建筑以新材料重建“文物”,历史积淀荡然无存;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已有相当一部分流失出县境(调查发现,广西兴安县“水街”摆饰的古木雕和石刻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我县)。临武傩戏、祁剧、小调、哭嫁(离娘)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龙须草席、武蜡制作、土法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受矿山采选污染、乱砍滥伐和人为破坏等影响,历史上被称为“临武八景”的秀岩风月、龙洞烟云、西山霁雪、挂榜晴岚、舜峰晚眺、武水拖蓝、韩山遗迹、仙境春游等自然风光已失去往日的光彩,其中,韩山遗迹破坏严重,武水拖蓝、仙境春游已是昨日黄花。
4.宣传推介形式单一,秀丽风光知名度低。多年来,我县旅游在对外宣传方面极度乏力,形式单一,影响小,缺乏利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名人效应、媒体促销等立体形式宣传临武,仅有的一张临武旅行地图和宣传图册,不仅内容单薄,发行量也很小,县内各大小宾馆都没有临武的宣传图册。由于缺少宣传,外人对临武知之甚少,出了郴州,讲“临武鸭”很多人知道,说“临武县”则知之甚少,临武的美丽风光长久以来都“养在深闺人未识”。
5.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生产规模亟待扩大。我县旅游产品除“临武鸭”、“沙田牛巴”、“大冲辣椒”的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外,舜丰源芋业和金福薯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打小闹,时不时停产;没有一家企业对县内丰富的特色小水果进行加工,销路不好的时候,这些水果只能挂在树上烂进泥里。县内无旅游特色购物市场,仅有的几家“特产店”零星散落,不上档次也不成规模,销售上各自为政。除舜华鸭业公司对外宣传较为成功之外,我县缺乏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推介,地方特产得不到有效开发,有待整合策划并扩大生产规模。
6.部门协作差强人意,工作合力难以形成。一是在思想上存在“旅游工作是旅游局和分管领导的事,与己无关”的认识误区。二是在规划中未能广集民意民智,缺乏长远考虑。三是外宣上没有形成部门联动,旅游、文化、宣传等部门各拜自家佛,各念自家经。四是在建设中存在部门推诿扯皮现象,统一调度难以执行到位。如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项目,规划上缺乏“大西山”意识;外宣中至今没有统一筹备大型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对瑶族文化也没有深挖;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进园公路勉强完成西瑶乡至桃园坪的路基工程,公园大门建设刚刚启动,其余基础设施均处于未动状态,游道过于简陋且欠安全保障,与景点相匹配的宾馆住宿档次低且家数少,旅游购物点为零。
7.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服务水平不高。我县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旅游局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人才、旅行社管理人才、景区(点)管理人才都比较缺乏。在服务管理上,有关单位欠规范,导致诚信经营、服务水平不高,有的甚至存在宰客现象,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好的自然生态和山水风光,还有独特的瑶族风情和湘南民俗,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外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需求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明确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抓住机遇,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临武“三县”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全民认识,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县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计划、商业、工商、财政、税务、城建、环保、交通、教育、文化、新闻、公安、宗教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运作,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各重点乡镇要建立健全发展旅游产业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努力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认真解决好旅游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旅游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形成高效、创新、务实、廉洁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旅游工作的水平。
二是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根据上级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出台《临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决定》和《临武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择适当时机,召开全县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大会,明确发展目标,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
三是要加强部门联系协调。县政府要适时召开专门的协调会议,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将发展旅游的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负责人。旅游部门负总责,从规划到建设到促销到管理到服务要一抓到底;发展和改革部门要指导和协调做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把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宣传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新闻单位要适时开辟旅游专栏专版,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古邑”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民间特色文艺及经典剧目;财政部门要将发展旅产游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相关单位在交通主干线设置主要旅游景点标识标牌,并将其纳入相关市政建设规划;交通、建设、园林、物价、公安、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都要制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举措。
(二)科学修编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策划旅游线路
1.正确定位。随着我县交通瓶颈的突破,大交通局面逐渐形成,尤其贯穿我县全境的京珠复线衡武高速公路的建成,把旅游“处女地”临武推向了全国。要把“楚南第一古邑”、“生态珠江源”临武打造成国人的“文化之旅”、“心愿之旅”、“生态之旅”,尤其是要把与我县相邻、居民出游率居全国最高的广东省当成临武旅游开放的第一市场,把临武这个“珠江源”打造成为广东人的“小躺椅”、“小盆景”、“小轩窗”,使之成为广东人双休日、长假日、黄金周的阳光之旅、休闲之地、健身之所。
2.规范开发。实行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由县人民政府审核报批,严格执行先策划、再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坚决杜绝乱开发、低水平开发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对暂无条件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可先保护起来,有条件开发的景点,要努力做成精品。要从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出发,力求把所有景点做成高品位、优品质、精品牌,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建议将停滞不前的秀岩风月和龙洞烟云景区的开发权收归,重新招标,有效开发。
3.合理布局。结合我县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地方风情优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打造临武特色旅游品牌:
一是“楚南第一古邑”寻幽游。以汾市乡渡头秦汉古城遗址为基础,以方圆数里的汉代文物古迹为辅,形成大遗址公园。清除园内杂草和有碍观瞻的果木园地,恢复“古城”和护城河遗址真貌,修复横跨武水河的“五拱青石桥”和西京古官道石板路,将公园内十余处汉朝巨型土堆墓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为三大墓区,择数座典型汉墓(尤其被盗过的)进行抢救性挖掘,请国家文物专家对汉城及汉墓进行研究,并建馆对研究成果及出土文物进行展示,尽显“古城、古墓、古桥、古道”的厚重历史。另,以南福“朝泉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碉楼为主,连串电影《浴血罗霄》拍摄地南福、竹树脚古村落,综合佛教圣地东林庵、十八岿烈士陵园等地,形成“碉楼、古村、古宅、寺观”以及“红色印迹”的特色旅游景点。
二是“西京古道”风情游。西京古道在我县境内现总存近百公里,其中四段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①县城老街至岚桥段。景点:老街风情——杜家隐园——武水邝家社区“古道、更楼、戏台、祠堂、伙铺”——“挂榜晴岚”——沙市“古道、古桥、古亭、邝家大院”——双溪深井坪松林骡马蹬古道——南强“秀岩风月”之凤岩摩崖石刻、千年古刹同心寺及高安水古桥古渡口神道碑——岚桥洪宣娇营地四方寨、血灌塘古战场及茅结岭古道古铺古亭、欹眠馆。其中含临武古八景“挂榜晴岚”“秀岩风月”,开发旅游时可结合舜峰公园、舜峰广场、东塔公园、武水河、沙溪河风光带一并建设。特色餐饮:临武鸭、香塘鱼、全鹅宴、酿豆腐、网油卷、空心糍粑。
②花塘、麦市段——石门龙洞、上乔古村。景点:东山古樟林——石门古村——神奇石门——龙洞烟云——上乔古村。以徐霞客盛赞之临武古八景“龙洞烟云”为主。特色餐饮:麦市油茶。此景点潜力巨大,投资最小,见效最快,综合价值最大,可谓“临武名片”。
③武水、土地、大冲段。景点:尧丰古村——龙归坪古村——黎家坪武水河岸回音壁——枫桥“湖南第二松”——横圳“马侯庙”遗址、马侯岭古骡马蹬道、双凉亭——大冲长竹园古红豆杉群,整个景区突出一个原滋原味的“古”字。特色餐:土地全牛宴。
④金江段。景点:解秽堂——金仙寨——仰天巨佛——梯田——仰天湖——温泉村,休闲:温泉村泡温泉;特色餐:沙田牛巴、冰糖猪脚、黑饭。
三是“西瑶绿谷”生态游。目前,我县西山境内有两处旅游区正在运作,一为西瑶绿谷森林公园,由政府投资,呼声大动作大;二为双溪滴水岩生态风景区,投资系私人旅游开发公司,正处规划中。前者以原始次森林、动植物种类繁多、山谷幽深及瑶族风情吸引人,而后者则以众多瀑布奇观、人文景观、名人(黄巢)效应及近城为优势,开发潜力均较大。
4.明确目标。将西瑶绿谷、石门龙洞、秀岩风月作近期规划,“西京古道”风情游作中期规划,“楚南第一古邑”遗址公园作长远规划,坚持政府投入基础建设、市场运作景点建设的原则,用5—10年不等的时间,稳步推进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
5.打造精品。一是打造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精品。明确定位:瑶族文化之旅和绿色生态之旅。西瑶绿谷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较晚、起步较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充分保持旅游资源的原生态,这种原生态是西瑶绿谷旅游最大的后发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开发方面,应继续加大对自然景观的探索与发现,同时加大对瑶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将少数民族文化与西瑶绿谷的美景紧相结合起来,让西瑶绿谷的魅力大放异彩。在规划方面,应立足“大西山”,着眼长远和全局,分期分批规划。要与广东瑶安景区、县内双溪滴水崖风景区和蓝山县国家森林公园对接开发;将岚桥镇板桥村、双溪乡滴水岩、武源乡华阴瑶村等景区逐步融入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共同开发旅游;景区内应规划设计以瑶族文化为主的“临武民俗风情”一条街,主要包括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商铺和演艺中心。在硬件方面,要开发与保护并重,绿色环保和人文关怀并重。由县城至西瑶绿谷的公路应对接和拉通东云路。景点开发应先近后远,在已建一条绿谷风光带的基础上,先桑水,再分水坳,再桃园坪......依次建设。在建设中应多植树少砍伐,多用天然木材、石材,少用塑料、水泥,尽量保持景区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瑶民居住特色,勿使人为景观与自然风景和瑶族文化格格不入。人员配置方面,除旅游专业人员外,应充分考虑熟悉西瑶绿谷环境的瑶族同胞和林场工人,上岗服装应统一为瑶族服饰。二是打造石门龙洞旅游精品。该处景点有景观、有故事、有人物、有历史。“龙洞烟云”历来被誉为“临武八景”之一,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曾慕名来我县游览,在《徐霞客游记》中大加赞叹:“从来所历诸洞,有此曲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 龙洞附近的“天下石门”奇绝:高近30米,宽近20米,长100余米,两侧怪石嶙峋,当中溪水潺潺,门外参天古树成林,风景秀丽壮观,如对小溪稍作改造,两岸再种上桃李等果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眼前;龙洞所在地石门古村内明清建筑至今保存良好,村口有碉楼,村内有昭王庙和蒋氏宗祠,尽显厚重历史。另外,该景区距县城仅十公里,交通非常便利。鉴于石门龙洞旅游资源的开发曾有过经验教训,我县应将该景点的开发权收归,以县政府的名义对“天下石门”、“龙洞烟云”和“石门古村” 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
在以上两大景点的布局和规划中,我们要借鉴外地对细散旅游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如广西兴安的水街和湖南凤凰的杨家祠堂便是其中成功的典范。我县可以将万水松石亭、上潢石狮、土地十里茅坪凉亭、小湾龟趺神道碑、花塘老东村龙纹石雕和楚江乡莲塘惜字炉等零散景点能移则移,不能移则复制至石门古村及西瑶绿谷风景区内,并将临武傩戏、小调、祁剧、竹马和杂技等民间文艺置身于石门古村的舞台或西瑶绿谷的综艺舞台上去。通过“文化移动”集中体现我县的风俗民情和远古文化,提升景区的品味,从而将两大景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旅游精品,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6.科学设计旅游线路。从临武县的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可规划开辟三条一、二日游的精品线路。东线一日游:登金仙寨——瞻仰天大佛——泡康体温泉——品沙田牛巴。北线一日游:龙洞烟云看龙舞烟飞——石门古村访古庙旧厅——泡金山矿赏奇石异宝——上乔古村饮麦市油茶。西线两日游:西瑶绿谷听林涛——森林公园看傩戏听小调——风情瑶寨赏民俗——滴水岩下观瀑布——秀岩风月祈福运——西京古道望长安——南强香塘品贡鱼——舜华鸭业尝名鸭。
(三)深挖文史资源,整合地方优势,打造特色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县历史悠久,但县人多认为“临武有历史而无文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正是长期以来阻碍临武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临武并不缺乏文化,相反各种文化在临武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以“百花齐放”的形式生长着,之所以“不见文化”,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临武文化了解太少,挖掘太浅。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挖掘临武作为“楚南第一古邑”的历史文化。对我县的屯兵、戏曲、饮食、方言、宗教、建筑、古墓、民族、土著居民、民俗风情等文化,临武君、唐羌、黄师浩、刘新宇、杜从戎等本土历史人物,以及陶家新石器时代遗址、渡头古城遗址等作深入的挖掘、探究和整理。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将临武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强力整合,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专业村和多个精品旅游景点。条件成熟的时候,可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籍,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甚至银幕,让临武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后发赶超。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力投入,夯实旅游基础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扶持资金,并随着收入状况的好转逐年增加。同时,要积极跑“部”进“厅”,申报各类项目,向上级发改委和旅游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激活民间资本,鼓励企业、乡镇、村、社区和个体参与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好县域外资金。精心编制好《临武县旅游招商手册》,用最好的项目,提供最好的服务,实行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投资临武景区景点开发,兴建旅游宾馆饭店、开办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形成企业财团、私营业主、港澳台及海外商人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掀起社会投资办旅游的高潮,达到“你发财我发展”的目的;成熟时机可考虑用景区门票收入或景区经营权限作抵押争取金融信贷,筹集急需的资金投资旅游业,支持旅游景区做大做强。
二是整体推进,完善配套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我县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吃——让游客回味无穷。进一步挖掘以“临武鸭”、“香塘鱼”、“沙田牛巴”、“麦市油茶”为代表的传统饮食文化内涵,继续加大临武鸭、沙田牛巴、大冲辣椒的生产规模,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将“香塘鱼”和“麦市油茶”进行加工生产,推向市场;在南强建立“香塘鱼”养殖基地;在县城和各景区打造数条有规模、上档次、有特色、服务好的“临武美食街”,汇集临武鸭、香塘鱼、沙田牛巴、麦市油茶、酿豆腐、空心糍、网油卷等特色食品,供游客品尝邮购。
行——让游客安全顺畅。依照“舒适、便捷、顺畅、安全”的要求,在进入临武县旅游景区的道路上设置导游图标,实现无障碍旅游;要加快景区内公路建设,重点修好临武县西瑶至广东省连州市瑶安镇的公路,打通西山绿谷国家森林公园至广东的通道;对外,要加快衡武高速、临宜、临嘉、临连公路的建设,对内,对各旅游景点内循环车道、旅游通道以及环保措施要科学规划和设置,确保旅行畅通安全。
游——让游客流连忘返。首先,在重点加快开发西瑶绿谷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门龙洞的同时,整合县内旅游资源,打造“珠江源”旅游品牌。其次,完善东林庵、秀岩风月园、舜峰寨等宗教寺院设施,吸引各方香客。第三,建设好金江温泉度假村,争取近年内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上乘,特色鲜明的温泉度假休闲乐园。第四,利用我县小水果面积广、品种多、品质优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使之成为我县特色旅游的一部分,不断丰富特色旅游内容。第五,筹建临武文物展览馆。收集、整理、展览临武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彰显临武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节奏。第六,将“楚南第一古邑”遗址园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打造湘南旅游重大历史文化品牌。
购——让游客称心如意。在县城和重点景区分别开辟旅游商贸特色街,对街区的装饰风格、经营内容、经营秩序进行指导和规范,并给以税收优惠、降低准入门槛等相应的扶持政策。可结合延伸东云路的拆迁安置,在环城西路进入西瑶公路两旁打造购物一条街,专营以临武鸭、沙田牛巴、香塘鱼、大冲辣椒、麦市油茶、东山云雾茶、冬醐酒、香芋片为代表的农特产品,以龙须草席、武蜡为代表的老字号工艺产品,以乌梅、红心桃、蜜枣为代表的时鲜小水果。同时,在购物街设立邮寄代办点,方便游客购物邮寄。
住——让游客舒适安逸。依照“山上游,山下住”的原则,在县城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和特色星级农家饭店。首先,要加快五星级标准的临武国际大酒店的后续建设工程,加快天喜大酒店四星级宾馆的申报工作,以提高宾馆饭店接待档次;其次,要鼓励民间投资宾馆设施建设,利用民资在县城周边的三角坪、蓬水头、太阳岛、桑水兴建一批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钓农家鱼”于一体的特色星级农家旅馆,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第三,要积极鼓励中环国际、海悦、县迎宾馆、千禧、天和、金融、芙蓉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酒店投入资金,改善住宿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星级宾馆。娱——让游客喜笑颜开。要尽快启动并加速临武文体中心建设,进一步挖掘临武独特的民间文化,把富有临武地方特色的傩戏、小调、祁剧、杂技及瑶族长鼓舞等民间文艺移植到景区搬上舞台,供游客欣赏。
(五)实行立体宣传,多管齐下促销,做大旅游品牌
一是精心包装。投入专项资金,鼓励和激发县内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县内主流媒体和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认真组织创作出版有关临武旅游宣传促销的歌曲、画册、文化丛书、光碟,精心包装旅游产品。二是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构建和完善临武旅游电子信息网、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服务信息,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强力推介。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流会、展销会、博览会,邀请旅游商洽谈、新闻媒体采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音像制品、宣传资料等手段,广泛宣传景区形象,积极推介特色产品。充分利用政协联谊会宣传推介临武。尤其是2012年上半年“湘粤桂三省(区)毗邻县(市、区)政协联系协作会第45次会议”、2014年“全国十一省(区)十七县(市、区)政协横向联谊会第24次会议”将在我县召开,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推介临武旅游。四是隆重举办节会活动。成立临武县节庆活动办公室,实行“以节促旅”、“以节兴旅”,定期举办有影响力、具地方特色的节会活动。比如,可以在农特产品丰收季节举办“红心桃节”、“乌梅节”、“蜜枣节”、“香芋节”、“脐橙节”;在每年农历10月16日举办“盘王节”等节会;我县历来是军事重地,可以举办“古邑临武屯兵文化研讨会”;目前,“临武傩”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举办一次“国际或国家级别的傩文化研讨会”,既助申“国保”成功,又借机宣传临武。还可以在西瑶绿谷等景区举办一些市级以上的体育赛事,例如骑行赛、徒步赛、长跑赛、攀岩等赛事,或者承接一些军事化的野外拓展训练,以扩大景区影响,吸引游客眼球。五是广邀名人到景区开展采风活动。可以邀请国家、省、市知名报刊杂志的主编、名记以及文人学者、摄影家、艺术家来我县采风,举办相关的文艺赛事及联谊活动,这样一来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宣传推荐我们的旅游特色,二来也可以提高我县文艺爱好者的素养,让他们创作出更多讴歌美丽临武的文艺作品。
(六)加强沟通联系,实行区域合作,推动旅游发展
一是与广东连州瑶安和蓝山板塘携手合作开发旅游。三地同属瑶族聚居区,山水相依,民族文化和风俗相近。可以联合打造“八百里生态瑶乡”、“瑶族民俗风情线”、“千里追寻珠(湘)江源”等观光项目。二是与郴州市北湖区携手连片开发温泉、金仙寨、仰天湖风景区。仰天湖位于我县与北湖区交界处,已先行开发且初具规模,拥有较高的人气。我县可与北湖结成精品旅游战略联盟,依托仰天湖景点和本县优势,进行连片开发。三是加强与宜章、嘉禾、桂阳、蓝山四县的红色旅游项目合作。五县都是革命老区,保存了大量革命遗址遗迹,而我县处于五县中心位置,可以与兄弟县合作打造红色旅游专线。
(七)加大打击力度,狠抓环境治理,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
县政府要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条例规定,强化部门职责,提高全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的意识。禁止在生态建设区乱采滥挖、乱捕滥猎以及在周边开办对生态环境有污染和影响的企业,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和不利于野生动植物生长的行为。强力打击烧山毁林及肆意毁坏文物的违法行为。对于非法盗窃、买卖文物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文化遗产不受破坏和侵害。目前我县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需要修缮、恢复,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古迹档案,有效指导、规范修缮恢复工作。我县应成立文物保护执法大队,从严打击偷盗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
(八)广纳社会贤才,配强管理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出台实质性的旅游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在配齐配强旅游主管部门公务员队伍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向各专业院校选聘旅游专业人才,向社会广纳贤才。联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对旅游业行政领导和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在县职中开设旅游专业课程。每年至少培训一批旅游策划管理人员和导游员,为临武各个景区服务。三是健全旅游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对员工培训工作中取得卓越成效的优秀企业予以奖励。
第四篇: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2篇【一】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发展的现状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4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2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市质监局帮扶的情况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5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三、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四、今后扶贫的主要措施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五、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篇【二】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月4日,我们一行来到区开展走访慰问,并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深入到县镇街道、村组、农户,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对话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区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困难,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和要求,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区位于省西南部,国土面积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万人,辖1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2016年纳入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共有27个村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2016年底,贫困人口1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5%。
2016年,撤市设区后,区大力实施“同城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市和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紧紧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历史机遇,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3319.79万元扶贫资金(其中:中央财政2179.79万元、省级财政10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40万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和“雨露计划”等主要工作内容,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全区脱贫2.4万人。
(一)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基础设施。
2016年,区继续将贫困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围绕27个省级贫困村,大力夯实基础建设,有效地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础交通、农村水利在内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51个。特别是较好地完成了41个通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桥梁建设19座。打开了致富枷锁,让脱贫致富梦想有路可走。(二)推动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
自我省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举措以来,区提出“四个坚持,四条路子”的产业扶贫新理念,用好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持27个贫困村及其周边连片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27个产业扶贫项目,新增产业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饮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种植1600亩,安全饮用水水厂1座。这些让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项目,激发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三)实施搬迁扶贫,开辟扶贫新路径。
2016年,该区计划移民搬迁扶贫2000人,其中以工代赈异地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进城进园搬迁扶贫移民1000人,上级下达搬迁移民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该区计划将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办桥口村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引导贫困群众进城就业脱贫。目前,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水库移民5808人发放直补资金348.48万元,安排扶持资金381.48万元,实施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27个,并已全部竣工。(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得到提升。
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区结合该区产业结构状况,以中职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内容,积极实施“雨露计划”,举办专项培训36次,培训2490人次,使受训青壮年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五)开展结对帮扶,扶贫效果明显。
今年以来,全区各定点包扶、定点扶贫工作组深入帮扶点402人次。筹集扶助资金1230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人员8313人次;挂点干部职工捐款、捐物37万元;帮扶困难学生604人,帮助引进人才35人次,引进技术64项;结对帮扶贫困户2620户,其中计划生育贫困户377户;组织劳务输出1328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890人。二、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一)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区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使全区2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38565户12.4万人贫困人口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与全区人民同步迈入小康这一目标。为此,区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准贫困户的帮扶机制,给合实际,重点实施四项帮扶举措,改扶贫“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到村到户。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产,实现就地致富。针对长期居住在农村,且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贫困户,通过引导帮扶,开展种植、养殖等手段,实行就地脱贫致富。?甜柚种植。以甜柚种植为重点,依托等乡(镇)万亩甜柚基地建设,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种植面积达5亩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区域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安排贫困人口就业的,政府对其产业实施等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油茶种植。对北部山区、赤土等乡镇的种植油茶达5亩以上的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优质稻种植。对北部山区缺少土地的贫困户、种植企业,政府帮扶土地流转,发展优质稻种植,对种植50亩以上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采取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帮助贷款5万元并提供扶贫贴息等;对帮扶贫困人员就业的种植企业、农业合作社除除享受林业部门的奖励外,参照甜柚种植标准另行补助。④蔬菜种植。以唐江、龙岭、凤岗、朱坊等乡(镇)为中心区域,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扶持蔬菜种植100亩以上大户50户,带动10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种植。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⑥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建设“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莲花山旅游区、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等五个旅游点的建设,带动50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移民搬迁,洗脚上岸进城。针对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产资源缺乏、生产开发无门路的偏远山区和库区农民,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计划逐步解决1万户共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3.劳务输出,转移剩余劳力。通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使部分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则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解决2.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一是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进城意愿的,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转移就业0.9万人;二是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愿意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带动就业0.8万人;三是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等培训班,带动就业0.9万人。
4.政府供养,保障基本生活。主要对象为特殊贫困户(含五保户、重度残疾人员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条件。加强敬老院硬件建设,扩建增容,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各乡镇社会发展规划,与五保对象日益增加集中供养的需求相适应;整合各类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户、低保户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级集中供养点。二是加强供养经费的动态化管理,确保五保对象生活稳定。为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稳定,应建立与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五保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的五保供养经费每年进行调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稳定在农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残疾人员参与就业。鼓励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安排残疾人员就业,政府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保障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正常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对象识别还不够精确。尽管从6月底开始,该区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识别办法,以及“一申请二评议三公示四审核”的识别程序,采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后开展了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培训、登记造册、初步录入等环节工作,但从确定的扶贫对象来看,还存在对象识别不够精确的问题。一是按照整户识别贫困人口原则,很难把握家庭整体贫困情况,因而出现扶贫对象不精准的情况。二是对农户收入很难准确统计,存在农户隐瞒部分收入的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分散就业,很难掌握家庭成员各自收入的变化情况,导致少数已脱贫的农户也纳入了扶贫对象。
2.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会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3.移民搬迁后续发展存在隐患。实施搬迁扶贫进城的这部分农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远山区,无论是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还是生产方式,进城后都很不适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产方式无用武之地,“洗脚上岸”后不知所措,无固定收入来源。特别是贫困户本来就没有积蓄,有的为购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债,不仅没脱贫还加剧了债务负担。加上城里生活成本增加,导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仅生活保障压力加大了,在新的环境下与左邻右舍也会时常出现冲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社会管理和帮扶政策跟不上,不仅这部分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将会引发新的贫困,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稳定。
4.动态管理还有待加强。还约有3万户10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工作复杂难度也大。一是被调查的贫困人数多,加上脱贫户担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隐瞒真实收入,导致调查数据不真实准确;二是工作量大。各乡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经费,不可能像建档立卡时一样每年都集中大批的专人开展调查摸底公示上报。因此,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必须探索建立切合实际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走样。
5.扶贫资金缺口较大。2016年,各级政府安排全区的扶贫资金达3320万元,但对于该区的扶贫工作任务来说相距甚远。尽管区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有所增加,但从扶贫资金的人均占有量角度来看,扶贫资金依然不足,缺口较大。按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10万计算,农村贫困人口平均占有扶贫资金是332元,与人均扶贫资金占有量的最低标准相差较远。资金短缺仍然是贫困地区的“瓶颈”因素,且短期内难有大的转机。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阶段,在总结经验、巩固扶贫成果的基础上,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产业扶贫,夯实农民脱贫致富基础。
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加大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推进贫困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试点,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二是围绕脐橙甜柚、生猪和蔬菜、花生、油茶、优质稻等“两主四特”产业发展,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二)抓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扶贫成果。
一是抓好进城民工就业。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部分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业,确保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设。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洗脚上岸”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进城进镇示范点建设。2016年,加快建设3个区级进城进镇进园示范点,争取蓉江桥口示范点安置800户3000人,唐江九驳桥示范点安置100户400人,家具产业园区级示范点安置600户2400人。四是抓好搬迁后续扶持与管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为进城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公益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对移民小区设区管理,为进城农民提供生活帮助、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加快融入和适应城镇生活,让他们在脱贫的基础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三)抓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要把提高贫困劳动力技术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转“授其鱼”为“授其渔”,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既可以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需要什么就培训,培训内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区周边地区对产业工人的技术需求,组织订单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四是创新培训形式,既要由企业组织培训,也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培训,也可以由农民自己选择培训机构学习,只要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都可予以经费补贴。(四)抓典型示范,深化整村推进工程。
在继续巩固村、村整村推进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再选择一个贫困村作为示范点,以优化村庄功能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土坯房改造、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在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精、气、神,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树立典范。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因户施策,不断增强扶贫措施的针对性。
扶贫工作是否能出成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做到扶“真”贫、扶“准”贫、“对症下药”。要在摸清底数、确保贫困对象真实精准的基础上,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种贫困户类型。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即“扶贫户、扶贫低保户”,根据不同贫困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因户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方式,助其脱贫;将“低保户、五保户”等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对象识别情况单列出来,经民政部门确认后,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二)整合各个资源,不断增强扶贫工作合力。
要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实现多元扶贫、共同扶贫。一是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依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要结合帮扶实际,做到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帮扶单位要发挥行业和职能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落实。二是要切实抓好专项扶贫。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雨露计划、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确保专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三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采取有效措施,将贫困户、贫困村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赠救助、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对口支援平台。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工作政策及中央国家机关、省直机关、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帮扶政策,发挥对口支援单位职能优势,搭建好项目对接、产业承接平台,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单位的技术、信息、人才及改革试点等支持,着力推进一批对口扶贫重点项目建设,解决一批难点节点问题,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三)坚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扶贫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在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扶贫资金增长机制。既要对贫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要进行财政补贴,确保资金来源。也要加大对贫困村帮扶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发展产业和改善基础设施。更要突出精准扶贫,安排专项资金,对贫困户一对一地进行帮扶。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部门资源,特别是要充分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移民搬迁、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财政、民政、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利、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电力等职能部门要研究专门制定并落实扶贫特惠政策。三是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产业扶贫资金和水库移民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带动金融资金加大产业信贷投入,开展金融扶贫。积极拓展扶贫信贷业务,为辐射带动力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快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积极实施小额贷款扶贫政策,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第五篇: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引导文: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爱参考!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1
按照省、市、县委有关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近期,我与县直相关部门人员一道,深入城关镇村组农户,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召集镇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进行座谈等方式,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城关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
(一)组织领导有保障。该镇成立了城关镇精准扶贫指挥部,由主要领导任组长,4名党委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班子成员、镇直单位负责人、村(社区)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镇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督办、推进,并抽调8名领导干部组建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统筹、深入、持久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宣传动员有氛围。镇党委、政府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县(镇)工作队干部、村主职干部进行精准扶贫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干部精准扶贫工作能力。在北环路等显著位置制作了7块工作宣传标牌,印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录制了精准扶贫工作录音,通过宣传车和各村广播进行播放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150余名镇村干部、工作队干部,深入千家万户,与群众交心谈心,宣传精准扶贫政策,力求做到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三)工作运转有机制。指挥部办
公室每天收集各村工作情况,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个性问题由指挥部办公室当日答复,复杂问题、共性问题由办公室提交指挥长会议研究,并于三个工作日内答复。截止目前,己召开指挥长会议5次,研究处理各类情况17件次,做到了及时高效运转。全镇干部采取5+
2、白+黑超常规工作法,在贫困对象核查期间,所有干部不请假、不放假,高标准完成了核查工作,展现了镇村干部勤奋工作、认真负责、能打硬仗的过硬作风。
(四)工作推进有力度。一是加强与县指挥部办公室联络、沟通,遇到突出问题,镇指挥部研究形成一致建议意见后,及时以文字形式报县指挥部办公室。二是加强对村指导,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制定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点》发到各村,并上报县指挥部办公室备案。三是加强镇村联动,指挥部办室明确一名熟悉政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经常与各村保持联系,答复镇村干部反馈的问题,探讨交流工作办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四是强化工作督导,坚持纪委督查和指挥部督导相结合,即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指挥部督导组对照工作任务、时间节点、目标要求等,对各村进行督导,存在问题的当场提出整改意见,整改后进行复核销号。对未按期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显的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由镇纪委牵头,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督查,责令整改。
截止11月4日,该镇通过入户调查、大走访,完成了7479户、26517人入户摸底调查工作,掌握了农户基本情况,完成村级初核阶段工作,正在进行农户互评代表审评,预计11月底将全面完成农村贫困对象核查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线标准偏低,部分相对困难的群众未能纳入扶贫范围。当前拟定的贫困线以2013年农村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作为标准,超过该标准不能纳入
建档立卡范围。城关镇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相对比较活跃,20XX年该地区人均纯收入为10319元,最低的新民村也已达到人均纯收入6000元,群众收入远远超出国家划线标准。但同时也由于地处城关,群众衣食住行、就医就学等成本也远高于其他地区,因此,人年均纯收入达到2736元以上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实际生活困难而未能纳入帮扶范围。
(二)部分项目资金无法整合,不利于统筹使用。部分政策或项目如: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抗震改造等项目直接实施到户,由农户自行使用,但分户实施不仅不利于规划,还使成本扩大效果更差,也浪费土地资源。如集中安置直达资金不能统筹由乡镇一级使用,那么缺口太大,实际又无法实施推进。
(三)受城镇规划制约,安居工程助推精准扶比较困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县城规划区内规划建设
管理,受城市规划政策影响,部分困难群众危房重建不能审批,制约了安居工程的整体推进。
(四)贷款门槛高、手续繁,小额贴息贷款落实难。县里出台的小额贴息扶贫贷款政策,确实为困难群众解决资金困难找到了一条好出路,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成和拥护。但对绝大多数贫困户来说,无论是找担保人担保还是实行农户联保都相当困难,同时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想利用小额贷款来发展创业项目,银行要求种养殖业有规模、餐饮服务业要连续经营6个月以上方可申请贷款,这样绝大部分有开始创业意识的贫困户很难享受优惠政策,甚至放弃创业。
(五)新农合报销范围小、比例低,农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新农合参保金逐年递增,村民已感压力大,而农民就医过程中,由于药品报销范围小、比例低等因素的限制,真正能够报销的就医费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费用仍需农民自已承担,特别对于长期重病家庭看
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严重,会导致部分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六)奖励扶持政策不统一,造成不良攀比。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存在着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家庭状况也有较大差别,联系单位与联系单位之间条件也存在差异,乡镇、村、农户存在着攀比思想,保障政策的平衡非常必要,特别是对于政策边缘农户,尺度把握不当会造成群众心理不平衡。
三、下一步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结合这次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全面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全县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积极实施五个一批(产业开发带动一批、生态扶贫搬迁一批、扶智脱贫一批、保障供养一批、医疗救助一批)帮扶措施,确保全镇14个村1466户、5559人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分三年逐步实现整村脱贫的工作目标。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新民和温泉沟等村组道路建设,实施郭家梁村安全饮水工程,推进农村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到2017年全镇14个村硬化公路51公里;10个村新修安全饮水净化池17个;13个村新建、改建水渠千米;14个村购置垃圾桶2696个、垃圾车36台;12个村低压电改造980户;12个村土地整治6750亩。
二是努力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全面落实相关奖补政策,努力改善新民、大裕、郭家梁、烧田4个村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开展生态扶贫搬迁111户;14个村危房改造748户;重点村规划安置点配套建设,集中安置20户。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在全镇12个村发展蔬菜、林特种植510户、农家乐59户,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如在温泉沟村建设200亩杉树基地,在大裕、新民建设400亩核桃基地,在烧田、郭家梁村建设200亩银杏基地;在12个村发展养牛、羊、鸡等养殖
专业户168户、农副产品加工77户,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困难群众家庭收入。
四是切实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在14个村新建村图书室14个、通广播电视654户;新建村小学2个、改造村小学2个;12个村新建标准村卫生室9个、旱厕改造455个;14个村通宽带728户。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五是持续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帮扶责任人要对贫困户已确定的脱贫致富项目跟踪督办,强化过程监管,确保项目落实到位;采取月检查、季度考评的办法对减贫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户生活已好转的要剔除,因特殊原因返贫的要及时纳入帮扶范畴,确保贫困户稳步脱贫、持续发展。
乡镇产业扶贫调研报告2: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
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古陂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古陂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亩,公益林面积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亩),果业面积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
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xx]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
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
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乡镇扶贫调研报告乡镇扶贫调研报告。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
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
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
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乡镇扶贫调研报告工作报告。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