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新农村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建设新农村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经历着质的蜕变。面对新的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如何下手,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已势在必行。
一、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本文出自大秘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乡镇政府是基层政权,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关键是对农村的现状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要客观评估和正确对待,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二要从感情上转变观念,一些乡村干部过去发号施令惯了,现在职能发生了变化,工作就不知从何下手。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这个过渡期,适应新的形势。三要从工作方式上转变观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在目前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的情况下,乡镇不能等待观望,要主动应对,积极探索,同时上级机关在制定评估、认定、考核农村工作 成效的办法上要同中央“三农”工作的精神配套,给乡镇工作一下正确的引导。
二、要认清形势,把握方向
当前要着重从四个方面把握工作方向。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切实防止负担反弹,尤其是要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农民的隐形负担,以及变相损害群众的利益。乡镇政府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而且要监督、制止部门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从体制上对阻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改革,让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四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农村的稳定和谐。
二、要明确任务,创新方法
1、切实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问题已经显现,少数地方除了上级有工作任务外,支部几乎不活动,偏远山区的少数党员甚至一年都没有一次活动。基层党员对此意见很大,有失落感,党员的先进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搞好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党委要搞好自身建设。要带头搞好乡镇机关支 部的建设。要定期开展活动,党委书记要自觉地带头参加,做好表率。二是要搞好村级支部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三培两带”工作、“三民”活动深入开展,同时,要注意培养吸收那些受群众拥护、公道正派的优秀农民入党。四是要建立村级以下的村民自治志愿组织。乡村撤并以后,有的地方村的规模和地域较大,而村干部一般只有3—4人,因而出现了管理盲区。可把热心公共管理、公道正派、有号召力、不计报酬的群众组织起来,协助乡村开展工作,作为组织建设和一种补充。五是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政治环境建设。现在关键是要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要加强干部的管理。六是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抓实。要坚持不懈,贯穿于日常工作,使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转变观念,创建服务型政府。一是要帮助群众,组织群众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二是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发动群众搞好村庄的“三清三必一创建”以及文明小康示范村庄建设,逐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革除生活陋习,美化村容村貌。三是要搞好农业技术的推广、指导和服务。四是要搞好农民培训。五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积极引导商农结对联姻,实行“公司+农户+协会”的 订单经营模式。六是要做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农产品信息中心,加快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
3、创建平安社会,维护社会稳定。要落实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一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以良好的社会正气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形成伸张正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友爱、扶贫济困,为创建平安社会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抓好综合治理。要根据农村人口、家居的分布特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三是要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要结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农村基层组织“十面红旗”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
税改后乡镇精简机构,干部人数缩减,要确保乡镇工作稳步推进,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统筹兼顾的良好局面。一是要统筹安排。对各项工作都要重视,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兼顾,样样工作有领导管,有人实施、落实。二是要科学分工。不仅乡镇领导班子要有明确分工,而且要根据干部的能力、特点、优势进行细化分工。三是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详细内容、具体要求,并将全年的任务分解到每季、每月、每个干部,防止有人无事做和有事无人管的现象出现。四是要狠抓落实促发展。五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 机制。对乡镇工作要有正确的政绩考评机制,既要考评经济工作,又要考评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考核建设亮点,又要考核社会稳定发展;既要考核中心工作,又要考核社会各项事业统筹发展。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经历着质的蜕变。面对新的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如何下手,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乡
镇政府职能已势在必行。
一、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乡镇政府是基层政权,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工作,关键是对农村的现状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要客观评估和正确对待,教育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依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二要从感情上转变观念,一些乡村干部过去发号施令惯了,现在职能发生了变化,工作就不知从何下手。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这个过渡期,适应新的形势。三要从工作方式上转变观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在目前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的情况下,乡镇不能等待观望,要主动应对,积极探索,同时上级机关在制定评估、认定、考核农村工作成效的办法上要同中央“三农”工作的精神配套,给乡镇工作一下正确的引导。
二、要认清形势,把握方向
当前要着重从四个方面把握工作方向。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切实防止负担反弹,尤其是要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农民的隐形负担,以及变相损害群众的利益。乡镇政府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而且要监督、制止部门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从体制上对阻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改革,让上层建筑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四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农村的稳定和谐。
二、要明确任务,创新方法
1、切实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问题已经显现,少数地方除了上级有工作任务外,支部几乎不活动,偏远山区的少数党员甚至一年都没有一次活动。基层党员对此意见很大,有失落感,党员的先进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搞好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党委要搞好自身建设。要带头搞好乡镇机关支部的建设。要定期开展活动,党委书记要自觉地带头参加,做好表率。二是要搞好村级支部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进“三培两带”工作、“三民”活动深入开展,同时,要注意培养吸收那些受群众拥护、公道正派的优秀农民入党。四是要建立村级以下的村民自治志愿组织。乡村撤并以后,有的地方村的规模和地域较大,而村干部一般只有3—4人,因而出现了管理盲区。可把热心公共管理、公道正派、有号召力、不计报酬的群众组织起来,协助乡村开展工作,作为组织建设和一种补充。五是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政治环境建设。现在关键是要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要加强干部的管理。六是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抓实。要坚持不懈,贯穿于日常工作,使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转变观念,创建服务型政府。一是要帮助群众,组织群众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二是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发动群众搞好村庄的“三清三必一创建”以及文明小康示范村庄建设,逐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革除生活陋习,美化村容村貌。三是要搞好农业技术的推广、指导和服务。四是要搞好农民培训。五是要帮助农民找市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积极引导商农结对联姻,实行“公司 农户 协会”的订单经营模式。六是要做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要充分利用农产品信息中心,加快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
3、创建平安社会,维护社会稳定。要落实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一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以良好的社会正气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形成伸张正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友爱、扶贫济困,为创建平安社会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抓好综合治理。要根据农村人口、家居的分布特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三是要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要结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农村基层组织“十面红旗”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要科学安排,统筹兼顾
税改后乡镇精简机构,干部人数缩减,要确保乡镇工作稳步推进,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统筹兼顾的良好局面。一是要统筹安排。对各项工作都要重视,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兼顾,样
第三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
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要一环,**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工作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经济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干
少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干部交流不畅。相当一批干部长期在一两个地方,甚至几十年在一两个岗位上工作,制约了乡镇干部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恰当定位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合理界定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解决各自
存在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各自职责,使乡镇一级的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因事设置。有效盘活干部人力资源,合理并岗定责和分流干部,促进干部职能和职责的转变;积极调整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形成新形势下乡镇工作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想头、有甜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吃“行政大锅饭”的问题。
(二)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触动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工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并经过一个上下互动、有序衔接、互促共进的过程。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跳出乡镇看乡镇;否则,仅仅依靠乡镇自身改革来求得职能转变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不仅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纳入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去考量、运作,同时也要推进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各级行政体系协调运转。同时进行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四种关系:即县乡关系、条块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党政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在地市乃至省一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支出,统一转移支付,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二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进对农村投入手段,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投入机制。把钱投入到最需要、最应优先投入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整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共识,国家完全可以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骤统筹拨付,既避免了基层政府跑资金要项目、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资金多渠道分流的跑冒滴漏、客观制造腐败高发地带,同时又可避免资金分散使用、轻重不分、效率低下。
(四)大力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
建议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乡镇政府不该管的事儿,该剥离的职能,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承接、转移;放手发展民间组织,深化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供销社、信用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探索建立服务农民的有效机制和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理想模式。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紧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尽早解决,使乡镇政府轻装上阵。在摸清债务底数的前提下,分清债务性质,坚持多管齐下,分类处理。凡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等公益性债务的,应由财政出资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属于集体组织经营性债务的,应明确偿还责任;凡是属于确实无法偿还或因垫税等形成的呆坏账,应及时核实处理,等等。与此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乡镇经济事务的管理,坚决控制新债的发生。
(六)下功夫抓好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工作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积极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基础前提。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抓紧抓好,切实解决转变乡镇职能中干部不适应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并积极与各类大专技术院校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有计划分层次地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积极推行乡镇干部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认证制度,实行挂牌持证上岗工作。抓好长、中、短班的结合培训,以短、专、快的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办好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市、县两级把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工作计划,经费实行财政单独预算,力争在短期内将所有乡镇干部轮训一遍。通过直接有效的培训,力促乡镇干部由行政型、指挥型、命令型、“万金油”型向学习型、技能型、示范型、服务型干部转变,以推进乡镇职能更快更好转变。(**县委)
第四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工作中重要一环,**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工作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工作方式,经济工作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亟待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做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对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内容已经改变,新的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无劲”。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乡镇政府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亟待转变职能。
一、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新任务,乡村两级组织的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了,给乡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管理职能弱化。
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但由于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党政各大班子齐全,农财各口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整合,但大多是简单的归口为几个大的中心和办,部分的调整撤并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和现实需要。比如,当前,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中重要一环,**县每年转移劳动力约50000余人,但在乡镇却没有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没有专门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乡镇管理职能不完整,责大权小。权小,即现在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诸如工商、税务、公安、交通、财政、电力等,已经被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或设置为派出机构,乡镇作为一级政府,除防洪、保安没有任何执法权。责大,即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加强,诸如基础设施、卫生防疫、教育、抗御自然灾害等责任进一步强化。同时,部门责任下卸,乡镇政府实际做的很多是“给部门打工”,一些本该部门做的乡镇政府不得不管,乡镇干部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而对于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经费短缺。
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税收,农业税取消后,目前一些乡镇处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境地。多数乡镇主要领导讲,为保工资,保运转,整天东奔西跑,到处东挪西借,根本无时间、无精力研究发展和考虑服务问题。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办企业亏损,担保贷款,垫付各种税费等,形成了乡村的巨额债务(**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多亿元),负债越累越重,包袱越背越沉,可用财力保证正常运转尚难,无法偿还债务,更谈不上提供资金来发展经济、服务农业,是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
(三)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越位问题。乡镇职能泛化,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无所不管,成了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二是错位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农民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三是缺位问题。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农业技术服务出现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有部分乡镇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还在运作的也多是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获利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内容。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管理不适应需要
一是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建立效能政府的要求。乡镇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县8个乡镇在册干部中,虽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78人(其中,研究生1人),大专文化程度203人,占在册人员总数的62,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取得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不少乡镇干部思想封闭,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差,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方式,经济能力不强,服务本领缺乏,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农技专业知识不专等诸多问题。二是干部考核方式不科学。乡镇目前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大多难以落实,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干多
干少一个样,挫伤了一些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干部交流不畅。相当一批干部长期在一两个地方,甚至几十年在一两个岗位上,制约了乡镇干部的全面发展。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恰当定位乡镇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合理界定乡镇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解决各自存在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党委、政府、人大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各自职责,使乡镇一级的各项规范有序。各类机构重新整合,根据新时期的乡镇职能因事设置。有效盘活干部人力资源,合理并岗定责和分流干部,促进干部职能和职责的转变;积极调整农村的组织领导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方法,形成新形势下乡镇运行机制。同时,建立科学的乡镇干部实绩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奖惩机制。让乡镇干部有想头、有甜头、有盼头,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的主动性。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吃“行政大锅饭”的问题。
(二)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必然触动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组织形式的变化,并经过一个上下互动、有序衔接、互促共进的过程。研究乡镇机构改革,必须跳出乡镇看乡镇;否则,仅仅依靠乡镇自身改革来求得职能转变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不仅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纳入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去考量、运作,同时也要推进县以上行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各级行政体系协调运转。同时进行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理顺四种关系:即县乡关系、条块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党政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建设。
建议国家继续深化改革,按照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在地市乃至省一级建立统一的财政分配体制,合理核定县乡财政支出,统一转移支付,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二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进对农村投入手段,建立高效、快捷、透明的投入机制。把钱投入到最需要、最应优先投入的地方,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比如: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整合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统一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共识,国家完全可以对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按计划、分步骤统筹拨付,既避免了基层政府跑资金要项目、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资金多渠道分流的跑冒滴漏、客观制造腐败高发地带,同时又可避免资金分散使用、轻重不分、效率低下。
(四)大力扶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
建议国家采取扶持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在资金、税收、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制订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乡镇政府不该管的事儿,该剥离的职能,需要有这样的组织承接、转移;放手发展民间组织,深化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以及供销社、信用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改革,培育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探索建立服务农民的有效机制和模式,最终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良性互动的理想模式。
(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紧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是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是一个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既关系到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尽早解决,使乡镇政府轻装上阵。在摸清债务底数的前提下,分清债务性质,坚持多管齐下,分类处理。凡是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等公益性债务的,应由财政出资逐步予以解决;凡是属于集体组织经营性债务的,应明确偿还责任;凡是属于确实无法偿还或因垫税等形成的呆坏账,应及时核实处理,等等。与此同时,要采取严格措施,加强对乡镇经济事务的管理,坚决控制新债的发生。
(六)下功夫抓好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积极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基础前提。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抓紧抓好,切实解决转变乡镇职能中干部不适应不会干的问题。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并积极与各类大专技术院校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有计划分层次地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积极推行乡镇干部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认证制度,实行挂牌持证上岗。抓好长、中、短班的结合培训,以短、专、快的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办好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市、县两级把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计划,经费实行财政单独预算,力争在短期内将所有乡镇干部轮训一遍。通过直接有效的培训,力促乡镇干部由行政型、指挥型、命令型、“万金油”型向学习型、技能型、示范型、服务型干部转变,以推进乡镇职能更快更好转变。(**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