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时间:2019-05-14 16:1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第一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

任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

2007-03-0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是我们党在长期正确指导农村工作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新时期新形势农村工作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和政策集成,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的农村工作方针。“二十字方针”亮点很多,政策集成优势突出,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这既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决定的,也是对我们执政党和各级政府执政效果的实践检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依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村镇建设的重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和对农村状况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做出的。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13.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56.3万个,1.8万个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和2.1万个乡集镇。居住生活着2亿多户、9.86亿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亿人,农业户籍人口8.7亿人,直接在农村地区村庄生活的接近8亿人。村镇现状非农建设用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2002年16.67万),其中村庄为14.04万平方公里。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多、村庄分布散、经济实力薄弱,加上长期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人居环境长期落后。长期问题的产生一定有其历史积因,破解历史积因的问题必须依靠体制性政策性的强动力,这也决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随着制度创新不断前行的特点,我们只有通过制度保障下的政策实施和从量变到质变的工作成效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不但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村镇建设重要的中心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二十字方针”中的“村容整洁”,其实质或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民生问题。一是农村地区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逐步变化,农村民生问题的内涵也在随着农民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农民在逐步解决吃饭、穿衣和住房之后,农村和农民的需求转化为对更高层次的公共产品服务的需求。二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即从早期帮助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更加注重农民的发展诉求。如果说前者更多的是政府搭建帮助农民脱贫的平台和环境,由农民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而后者更多的是政府要组织提供生产组织、流通和交易平台帮助农民致富,提供直接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来保障农民的发展权益。

三是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到民生问题认识,有利于把握村庄整治的正确方向,避免出现脱离实际单纯搞新村或新房建设。从这个角度认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显然是政府负有更大责任的一个民生问题,而且是必须通过政府组织化的力量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的民生问题。2005年,我们组织对农村11类、105项人居环境项目进行了典型调查,共涉及全国9省43个县的74个村,结果显示:41%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70%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户混杂;90%的村庄使用传统的旱厕;90%的垃圾随处丢放;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由于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总体状况不良,也导致农民住房不断拆了建、建了拆,近年因拆建和自然损毁年均损失约350亿元,农民有限的资产被固化和消耗在反复拆建住房上,造成农户财产长期难以积累,也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承担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牵头工作的政府职责。中央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历史任务。我们建设系统是乡村建设管理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肩负着党和政府维护农民权益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职责,肩负着城乡统筹下乡村治理、改造、发展的建设事业。村镇建设职责是国家“三农”方面政府职责的重要组成,村镇建设政策只有建立在国家“三农”整体政策基础才会有相应的地位,才能发挥出统筹协调的作用,认清这一点,我们就能够自觉肩负起建设系统村镇建设工作的历史与社会责任,就能挺起腰板承担牵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任。进一步讲,责任意识要求我们应对以下三个方面有着清醒的认知。一是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是一个长期过程,改进农村公共品供给能力需要各级政府的长期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政府多部门的共同携手。二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标准和能力是政府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目标和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基础依据。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阶段性特征。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公共品供给相当不足,城市对农村的统筹和支持力度明显不够。三是我国农村条件千差万别,资源多寡不均,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社会结构错综复杂,村庄治理的起点不同、标准有高有低、进展有快有慢、项目有多有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广泛、项目数量多、总体规模大,以目前的国情和国力,既不可能同步推进,将所有村庄、所有项目都一次性完成,也不可能推倒重来,全部改建或新建。必须由政府有效组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全社会要建立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信心。政府要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信念,社会要有积极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信用,农民要有改变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信心,形成政府、社会、农民三者之间合力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社会意识与氛围。当前三种倾向或做法都会严重影响政府、社会、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信心,必须想办法克服并予以解决。其一,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任务过于艰巨,目前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喊得多做得少甚至不做,没能将中央决定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试点放到政府应有的工作位置上。其二,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化解政府责任,消极依赖农民,缺乏积极主动的推动工作精神。其三,以城市建设的模式搞新村庄建设,通过村庄治理获取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偏离了中央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与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方向。我们目前尚未建立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社会公信力和比较完备的制度保障,各级政府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扶持资金渠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不能一年拿起一年放下,更不能化解于无形,这会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也会让农民失望和伤心。建设系统要通过自身的有效工作帮助整个社会树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信心。

通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他可以更全面地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农民财富积累,吸引进城务工农民返镇回乡创业就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现代农村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防止农村凋敝。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应有内涵。稳妥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有繁荣稳定的农村支持,健全的城镇体系需要与农村居民点布局有机结合,健康的城市发展需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调整城乡投资结构,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要正确处理城市、镇和村庄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城乡统筹中推动,在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协调,在政府的重大工作中落实。防止片面追求城市建设而忽视小城镇发展,防止单纯推动新农村建设而忽视小城镇的作用发挥,防止小城镇的全面铺开而忽视对重点镇的发展扶持,以小城镇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支持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农民进镇创业、进镇置业、进镇安居乐业。

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始终沿着中央制定的正确方向。要全面准确把握2006年和2007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重点发展服务农业的特色小城镇,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搞好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不能超越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能力搞新农村建设,也不能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盲目地搞新农房建设。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第四部分专门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其中第17条集中表述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与要求。这一条共402个字,字数虽然不多,但内容概括全面,重点十分突出,提法极其精炼,要做的讲得明明白白,不能做的讲得非常到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包括了规划、节约土地、农民住宅、环境治理、安全防灾、名村保护、试点组织,以及防止大拆大建、加重农民负担等。第17条有三个值得关注的点,讲的都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责任。一是明确提出要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讲的是政府要把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工作方向,确立以村庄整治为主的要求;二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规划和治理试点,讲的是政府当前要做的事情,重点是抓好规划编制和治理试点;三是提出要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讲的是各级政府要明确对村庄整治予以引导和帮扶的内容与重点。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努力建立起公共财政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机制。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多年以来,由于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削弱,由乡和村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名存实亡,农村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成为城乡巨大差距的影像集合。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政策制定必须直面这一现实,不回避解决这一历史积因问题的政府责任,统筹考虑政府的目标、农民的承受能力和历史政策的延续性。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不仅仅是农村面貌脏乱差的问题,而是国家一般贫困和农村基本民生问题的反映,是城乡发展差距在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上的集中体现,单靠农村和农民的自身力量,是难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公用设施严重匮乏的落后面貌。或者换一句话说,如果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能够解决,我们的农村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们在将中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转化为政府组织实施的制度措施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寻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各级政府资金渠道问题,尤其是通过中央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保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与改革开放进程相适应改善。

切实推动建设部村庄整治基本做法的有效实施。近两年建设部依据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旨,从各地丰富的实践和基层工作经验中,提炼出规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基本工作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开展村庄整治是当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条可行路子。村庄整治的基本表述,就是立足于村庄已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府经济与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参与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形式,保护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分期分批有序地改造、整治村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以低成本、低资源消耗、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整治的基本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三项机制,即村庄整治的实施组织机制,农宅拆迁的纠偏和防范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各地可以在这三项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具体贯彻落实,切实保证村庄整治工作的正确方向,让农民参与村庄整治活动,让农民看到村庄整治的实际效果,保证农民得到实际利益。

发挥建设系统的综合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农村建设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尤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村庄整治的实施与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的延伸与服务,村庄建设安全防灾,新能源、新材料与适用技术的推介,节约型、和谐型村庄建设的引导,这些方面是建设系统的工作职责,也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积累,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要紧紧结合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和建设部的中心工作,围绕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难题,加强理论创新和政策探讨,更好地为中心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服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深入农村调研,尊重民俗、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把政府的规范性要求分解成农民易于实施的行动,把科学技术知识转换成农民可以理解的语言,把符合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农村特色的工法归纳为农民认可的做法。要加强政策指导和技术应用结合,防止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指标。抓紧做好《村庄整治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抓好46个县级村庄整治工作的试点,抓好村庄整治建设适用技术的筛选、组织推广工作。要充分发挥建设系统各司局各社团各学科各专业等的优势,在建设行业内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同心协力,和谐共事,为新农村建设敢做实事、多做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建设部党组明确村镇建设近一阶段必须紧紧抓住四项重大工作,即:稳妥地推进村庄整治,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建设领域农民工权益,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正确指导全国小城镇建设发展,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带资进城进镇发展;稳步推动“城中村”的整治与改造,改善农民工和原村民居住环境,协调处理好城市发展总体利益和原村民利益的关系。这四项工作都是对解决“三农”问题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工作,涉及到建设系统的多个部门,任重道远,责任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建设报·村镇建设》专版的平台优势,不断推动村镇建设工作上新台阶。相关链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主办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建设规划局 联系地址:浙江省台州市市府大道465号 邮编:318000 技术支持:杭州方欣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0 版权所有:浙ICP备05004454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7.0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第二篇: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方忠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

●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农牧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写进了中央文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笔者仅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依然非常落后,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村庄及农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沿公路建房,居住点散乱;建新房不拆旧房,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空心村”现象。农民反复拆建自有住房,不仅影响农民自身财富的积累,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资源环境的紧张。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据有关部门2005年组织的调查,我国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40%的村庄行路难,72%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混杂,68%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5%的村庄没有消防设施。在农村居住区,每年工业和建筑废弃物总量达6.5亿吨,农村自身又产生2.8亿吨生活垃圾,很多地方直排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沟渠、水塘、溪流和地下水。不少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少。

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政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垃圾、污水、废弃物大量产生,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引导,管理缺位,使新老问题叠加。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其内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的重大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规划建设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政府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手段。规划是否先行到位,是否科学,是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是认真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按照“山上往山下靠、小村往大村靠、农村往城镇靠”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科学预测和确定县(市)域、镇(乡)城内需要保留的村庄。加强与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通过村庄布点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交通、能源、通信、电网、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县市级规划建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提出人居环境治理计划,以村容村貌治理、废旧露天粪坑整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庄内主要道路以及和人居环境治理涉及的“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建庭院经济、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治理为目标,使治理后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证,农牧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加强对村庄环境治理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分步分批组织实施,要结合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调,注意区别地域性、阶段性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

2、坚持产业为支撑,持续发展。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新农村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培育产业为支撑,始终坚持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抓好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村庄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人居环境优美村庄、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村容整洁”不能单纯理解为打扫卫生、粉刷墙壁等形象工程,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建新村、盖新房,要围绕

解决农村的“六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话难、看电视和收听广播难),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创造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坚持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妥善处理建设中涉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全面周密的筹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把握好政策,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农牧民出资等重大事项,要严格办事程序,坚持民主决策,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坚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推进城乡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共建共享。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分户建设项目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既要防止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又要防止增加农牧民负担。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村庄布局分散,具有高山峡谷、广阔草原等复杂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新农村规划和建设必须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突出特色。对过于零乱分散,不利于生产、生活的自然村落,特别是偏远村寨,高山村寨要进一步实施移民工程,逐步进行相对集中,集约使用土地,降低设施配套成本。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保护农村自然生态风貌,力求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乡土气息。避免“千村一面”的类同现象。一要体现地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融草原风光、田园风光、自然山水和现代文明于一体。二要体现产业特色。认真分析每一个村的产业特色,抓住重点,并办求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三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要善

于融入藏羌各民族的人文元素,使农牧民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四要体现建筑风格特色,使不同的村寨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结构,进行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选择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既要抓城乡结合部、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村庄,也要关注高山、偏远和基础薄弱的村庄,积极探索高山峡谷村寨、草原村寨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并结合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牧业、土地整理、移民工程,依托重点建设等项目发展不同产业的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防止一刀切。注重实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5、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进取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和环资源境保护体制不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的矛盾十分突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极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规划建设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机制及队伍建设,强化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充实和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人员队伍,工作职能向村镇延伸,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标准,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监察服务和指导,组织更多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人员下乡服务,加强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经营等各类专业培训,分期分批开展对村干部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科学指导农民建房,注重村庄安全建设,规范农村建筑市场,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帮助农民用好管好村庄公用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建立起以农民为主的公共设施运行与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和资源、环境保护机制。

作者系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第三篇:加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中国政府网10月9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根据习近平的指示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浙江经验,并组织召开现场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会议专门作出批示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

2003年以来,浙江在全省农村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习近平的指示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浙江经验,并组织召开现场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会议专门作出批示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10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就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部署。他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第四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汇报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XX镇层层压实责任,坚持镇、村、组常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格局。成立环境监督站整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监督长和监督员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让镇、村两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引领群众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

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X村在全村范围内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及扩转运全覆盖。同时,健全垃圾治理方式,引导居民在家里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再由保洁员二次分类,最终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全面实行群众门前屋后“三包”责任制,使得X村,道路实现了白改黑,沟渠得到治理。农田完成了高标准建设,广场改造升级成为了村民娱乐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广大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现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村民环保意识不强,工作落实效率低,环保意识承阶段性,需要保持长期的环保意识。

接下来,针对不足之处,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镇村干部通过召开“环境保护会议”和下乡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自觉性,督察员多述职多报告,督察长多检查,做长期稳定的环保攻坚战。

X村将举全村之力,合力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助推青阳县建成”美丽X城后花园砥砺奋进,用实干事绩谱写X镇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第五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2016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之年。为切实做好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根据《**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20年)》,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二、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完善提质工程。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提质工程。实施县乡公路改造、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47.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重点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路段进行安全隐患治理。(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现有较大规模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和管网延伸,新改建一批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加强老化失修村级管网的改造,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证率。(牵头单位:县水利局)

——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实施5项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县供电支公司)

——加大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燃气管网进村入户。(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林业生态工程。完成新造林合格面积3.353万亩,林木绿化率再增加1个以上百分点;加快村庄绿化,在6个村开展村庄道路绿化、环村绿化、街巷绿化、庭院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牵头单位:县林业局)

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学校校舍,购置基本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把农村学校师生生活环境改善纳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农村学校“六有”建设(有运动场所、有水冲厕所、有洗浴条件、有公共绿地、有饮水设施、有照明路灯)。新建农村幼儿园4所。(牵头单位:县教育局)

——全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完成3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选出2人作为2016年基层适宜人才培养对象,并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组织12名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治以上医生对口支援4所乡(镇)卫生院。改善12所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环境,购置设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牵头单位:县卫计局)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全县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328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常运转,340个乡村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成农村广播电视卫星户户通740户。(牵头单位:县文化局、县广播电视台)

——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健全农村空巢、高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牵头单位:县民政局)

(二)农民安居工程。扎实推进采煤沉陷治理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解决1546户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1、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工程治理,推进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工程治理。(牵头单位:县国土资源局)

2、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对1450户农村困难家庭实施危房改造。(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3、易地扶贫搬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标,采取行政村就近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依托小城镇、中心村、乡村旅游区插花安置、货币补助安置等多种搬迁安置模式,对完成建档立卡、有移民搬迁意愿的96户300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牵头单位:县扶贫办)

(三)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深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引进专业化企业,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宜居和健康水平。

1、农村垃圾治理。按照“人员队伍、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村容整饰、长效管理机制”五个全覆盖的总要求,进一步强化资金、人员、设施设备保障,继续推进清扫保洁、“四堆”清理、村容整饰。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按照国家关于农村垃圾治理“五个有”的要求,完成全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建设卫生填埋场1个,创建省级考核达标村108个,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牵头单位:县园林局)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万人以上镇区、千人以上建制村、农民安居工程集中安置地和美丽宜居示范村为重点,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污水处理模式和路径。建设6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3、加快推进农村改厕。完成1000户农村改厕项目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县爱卫办)

4、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支持畜禽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牵头单位:县畜牧中心)

(四)宜居示范工程。继续做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活动,打造和命名一批“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引领“十三五”期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向。

1、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新启动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加快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开展1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在部分省、市两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启动农村公共浴室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农村公共浴室建设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县农委)

2、重视“人的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与文明村镇创建相结合。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加强乡风文明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农委)

3、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重点完成1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牵头单位:县住建局)

4、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支持乡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10个村实施旅游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完成20家星级农家乐评定。(牵头单位:县旅游局、县扶贫办)

三、进度安排

(一)4月底,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组要制定2016年行动计划,并报送市农村人居办备案。

(二)5月—11月为实施阶段,全县启动工程调度制度,实行工程进度月报送、月会商。县农村人居办每月督查一次,了解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各乡(镇)村实施进展情况。

(三)12月份,对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打分排队,综合考核,全县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领导组及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纵横联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

(二)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民主决策,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战斗堡垒作用,用好“一事一议”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选树美丽乡村创建典型,开展好现场学习观摩活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浓厚氛围。

(三)规范工程管理。要按照“三严三实”、“六权治本”的要求,把工程规范管理和廉政建设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努力建设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四)强化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要求,依据>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完善平时督导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健全奖惩激励制度,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下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省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文件要求,进一步改善全乡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环保和垃圾处理意识,健全农村环境卫......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口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语口号 1、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2、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美化环境,人人受益! 4、爱护农村环境卫生,是每个村民的义务! 5......

    农村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浅析范文

    浅析小城镇人居环境居住模式改善 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 金迪 崔跃峰 摘要:本文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了小城镇中居住模式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居住模式中所......

    2020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2020年**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

    乡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总结

    乡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总结 今年来,xx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广泛深入、多策并举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将该方面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2015.3.8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汇报 一、目标任务 年内各乡镇至少建成一个“千村美丽”示范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面貌得到有效改观;解决1.7万人的饮水安全,农......

    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方案

    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部署安排,切实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问题,有力有序......

    ++2016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方案

    ++++镇2016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村容村貌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部署,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镇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群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