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辉校长在河海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徐辉校长在河海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敢为人先 善作善成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来之不易的成功与喜悦,见证你们奔向不可限量的未来。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的成长成才倾注无数心血的各位老师和家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同学们!属于你们的这四年,极不平凡又极其幸运,我们的国家、所在的城市和身处的学校都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华丽转变。2012年,你们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走进河海校园,见证着国家步入快速变革、加快发展的重大转型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2013年南京亚青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你们作为志愿者,用青春和热情为四方宾客递上最美的“中国名片”。2015年,河海走过她发展历程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百年校庆的欢歌笑语弦犹在耳,那一幕幕震撼心灵、感人至深的画面已牢牢定格在河海人的记忆中,化为了永恒的时代经典。你们置身其中,一定有着非比寻常的体验,感受百年学府的沧桑巨变;感受各级校友的深厚情谊;感受庆典氛围的欢乐祥和;感受校园面貌的焕然一新;特别是感受志愿服务的众志成城。正是你们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和活力,让百年河海这棵大树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校长,我为你们骄傲!
一百年上下求索,一百年砥砺奋进。河海人以敢为人先的大气魄承载了治水兴邦的使命担当,以善作善成的大智慧绘就了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河海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映衬着河海人永不停歇的脚步。创校之初,一大批留学欧美的英才俊杰,率先将西方现代水利科技技术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华水时期,大师云集,人才辈出,他们心系祖国、艰苦创业,纷纷深入水利工作第一线,为新中国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改革开放后,河海人立足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成为国家大江大河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中坚力量。如今的河海,已成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探索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引领科学技术进步做出新的贡献。敢为人先是一种精神胆略,善作善成是一种智慧力量。同学们!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启示我们既要敢于做事,又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做成事,以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力争成为智商与情商兼备,知识与技能兼备,素质与作风兼备的栋梁之材。在这里,我想就此提出三点希望:
一、既要充满自信,也要心存敬畏。敢为人先要有“山高我为峰”那股子劲头和“会当击水三千里”那样的豪气,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学识修养,时刻保持乐观豁达,正确看待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大胆尝试,认定的目标即便有再多艰难险阻,也不轻言放弃,通过实践的积累,逐步达到得心应手。敬畏不是畏惧权威、害怕挑战,敢为人先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坚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有序而不致乖张,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二、既要心无旁骛,也要谋定后动。无论是做学问或是干事创业,你们都要能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求知问学,踏踏实实的做人做事,不要过分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修炼硬本领、增长真才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专注于一个既定目标的同时,还要能够“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将理想追求与众创时代的要求相契合,将所学所识融汇贯通,时刻保持知识体系的新鲜度,真正做到勤学善为,敬终如始,厚积薄发,汇聚强大的发展能量。
三、既要人格独立,也要合作共事。养成独立之人格,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才会有方向;懂得合作共事,则是我们善于做事、能够成事的有力保障。前者体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并且愿意为这样的理想人生付诸努力和实践。后者则是要搞好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配合,还要学会宽容,懂得尊重和欣赏,正所谓“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惟其如此,方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同学们!我很欣慰的了解到,今年的毕业生中,有同学已成功创业,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志愿服务西部、投身新农村建设,更多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或是到机关事业单位、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工作。无论是就业创业,还是创新研究,我都希望你们能践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以你们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学长前辈为榜样,用生动的实践去创出一片大天地!母校期待聆听到你们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
同学们!百年河海已开启一个新的发展纪元,你们也即将迈向人生新的征程,让我们一道奋勇争先,再创新的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一生幸福!谢谢大家!
第二篇: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的典礼标志着你们圆满完成了本科学业,即将开始新的人生航程。很荣幸,你们是我作为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印来到清华,看着你们在军训基地列队踢正步、站着吃馒头,以及最近传到网上各种“卖萌”的毕业照;听过你们24号方阵通过天安门时响亮的口号,听过你们百年校庆志愿者热情的讲解,以及“马杯”赛场上奋力的呐喊;记得你们在“微积分”课堂上紧蹙的眉头,记得你们赶去听文化素质讲座一路飞奔的身影,以及北门外翅香园关闭时的留念——转眼间,就到了你们毕业的时节。大学是最值得铭记的青春时光,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种下了梦想和希望。今天,你们毕业了!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对你们、对你们的家人,表示最衷心、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毕业是一个充满怀念,满载祝福、嘱托和期望的时刻,但今天我只想在这里和你们分享两个我最近读到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1946年,杨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研,那时研究生都很穷,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填写纵横字谜的广告,最高可以拿到5万美元奖金。当时参加比赛的多是家庭主妇,他想自己总比家庭主妇强,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报了名。果然,两个月后主办单位来信,祝贺他们得到了最高分,但还有一组人跟他们的分数一样,所以要再填一个难度更大的字谜一决胜负。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杨先生的任务是把韦伯大字典里所有五个字母的单词都列出来。为此,他到图书馆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觉。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份《纽约时报》,大标题写着《汤川秀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下子猛然惊醒,责问自己“杨振宁,你在做什么?”此后,杨先生一直专注于物理学的研究,并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来自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当今美国乃至全球it界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皮特•泰尔。年轻时,泰尔为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而展开竞争,接着为取得在斯坦福法学院学习的机会而竞争。在这些竞争中,泰尔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想要通过竞争,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书记员。但是这一次,他失败了。这次失败促使他放弃了成为书记员的最初设想,走出法律圈,成立了贝宝(paypal)公司,后来又成为包括脸谱网(facebook)在内的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最早投资人之一。之后曾有人问他:“没有进入最高法院,你是否暗自庆幸?”这个问题让泰尔陷入沉思。他发现,人们总是认为竞争中的优胜者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在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错把最难达成的目标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把激烈的竞争看成是价值的代名词。他认为,我们并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竞争者,而应当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垄断者。因为在某个已有很多人从事、并且范式成熟的领域努力工作,你可能比别人做得稍好,但相比之下,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并完全掌控它,会更有价值。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你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在追求理想的抉择中,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似乎相互矛盾,在利益或挫折面前,是坚守还是另寻它径?我想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理想。坚持人生的理想通常并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放弃眼前的利益。一个人的理想也往往不是一个可以清晰描述的宏大的目标,它更应该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对有真正意义的高尚生活的追求。我相信,你们作为一名清华学生,有战胜懈怠的毅力,有走出彷徨的智慧,也有耐得住寂寞的情怀,但你们更需要的是不唯众、不跟风,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具有从容地行走在无人知晓的荒原上的勇气。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同学们,你们这一届在清华有一个特定的称号,叫做八字班。在清华的历史上,八字班向来是人才辈出,比如1918级的经济学家陈岱孙,28级的语言学家吴宗济,38级的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48级的数学家丁石孙,58级的核材料与核燃料专家陈念念,78级的微波专家刘国治,以及88级的玉柴集团总经理李汉阳,等等。我前面提到的杨振宁先生,他是1938年入学的,正好也是八字班,今年是他90华诞,与你们一样也是“90后”。
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你们的学长一样,成为清华为之骄傲的八字班,随着时间的流逝,清华的底蕴终究会在你们身上慢慢发酵,不甘于平凡的基因终究会让你们理解什么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相信,理想高处的风景会时刻引领着你们,让你们不畏眼前的浮云、不乱脚下的步伐;而你们对理想的选择和坚守,不仅会决定你们人生的高度,也终究会让你们在苍茫的现实中看到更为辽阔的风景。我相信,在你们看到别样风景的时刻,回味的不止是“舌尖上的清华”,回想的不止是教室的安静和操场的热闹,回忆的也不止是幽美的荷塘和白发的先生。那一刻,太阳初出时,首先照耀的将是山顶的你们;那一刻,你们也是很多人眼中别样的风景。清华憧憬着你的憧憬!
愿你们在理想的追求中收获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谢谢大家!
第三篇:校长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对一所大学来说,每年的这个季节,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别离的季节。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家长都如我一样满怀幸福的自豪感;我也相信,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如我一样满怀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同学们,你们经过四年的努力,赢得了今天的荣耀和辉煌,也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所有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表示真诚的、热烈的祝贺!
盘点四年的光阴,大家总喜欢用苦辣酸甜、喜怒哀乐来描绘。但大家可曾想到,你们是亲历法大变革的一届毕业生,你们是见证法大跨越式发展的一届毕业生,你们也是共享过法大变革和发展成果的一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你们亲身参与学校的建设,用实际行动支援学校的发展。XX年你们入校,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正式跨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进行列;XX年,学校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着力提高教学质量;XX年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法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应广大同学诚恳之约,xx总理来校视察,同年,法大中欧法学院也成功组建。这是全体法大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全体法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其中也有2010届全体本科毕业生的功劳。
与此同时,我要代表学校,感谢在座同学的理解和宽容,有了你们的支持,法大原本紧张的教室,使用得那么高效,大家为了听名家讲座,因无座位而“站”无虚席;原本拥挤的食堂,流转得那么顺畅,大家吃得“汗”畅淋漓而不亦乐乎;原本闷热的宿舍,也许因为你们的心平气和多了一丝清凉。学校会时刻记住你们清晨5点就起床去占座的奔跑速度,我们要比照你们的速度,努力再努力,为大家而改变、因大家而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尽早把法大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精致而有文化内涵的和谐学府。
大家知道,我到法大刚一学期,严格讲,我在法大是一个freshman,现在还读着法大的大一,而你们则读大四,即将毕业,在法大比我资格老。尽管我们在军都山下只相处了一学期,但我们曾有机会在网上在线交流,我们曾有机会在学校食堂共进午餐,我们曾有机会讨论为什么在法大会有挥之不去的“占座”现象……我想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法大情结。我和法大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一样,对于你们毕业离校,既感到欣喜而欢欣鼓舞,但又总有点儿牵肠挂肚。离别总是令人伤感,难免有离愁别绪。作为你们的校长,也如同你们离家前父母对你们千咛万嘱,我有一些话要叮嘱大家。
一是要始终牢记xx今年5月2日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给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总书记四点希望的中心词是“爱国主义”、“勤奋学习”、“深入实践”、“奉献社会”。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家只有爱国,“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常言道:“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大家只要勤奋学习,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奠定人生进步的根基,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大家只有深入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每位同学还应该“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二是要多品味一下胡适先生给他那个时代毕业的大学生开出的 “药方”。也就是在77年前的这个时候,胡适先生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人容易抛弃求知欲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在他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他开出了三剂良方,也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句是“总得多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第三句是“你得有点信心”。依我看,事过未必境迁,大家对胡适先生的寄语,多思考思考,一定会受益终生的。
第三,协调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呢?比照胡适先生的三个方子,我也给大家开三个方子,也是三句话。第一句话:以踏实和积累成就自己。第二句话:以品德和言行影响他人。第三句话:以责任和才智奉献社会。以上寄语文字简约、明了,无须过多解读,我希望大家能够身体力行。
2010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今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我们法大人更应该想到,今年同时是当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颁布6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5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刑法颁布30周年,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法大恢复招生30周年,而我们在座的各位毕业生是法大恢复招生30年来第27届毕业生。
讲到这里,我不禁要提到在法大耳熟能详的江平教授的名言:“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大家在经历了四年四度军都春后,请你们一定不要忘记你们、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在法大学习和工作过的学友、学长、学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法大人”。“法大人”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它还代表着一种精神和气度,蕴含着“法大价值共识”,它反映着每一位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人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一种共同的文化、一种共同的认知与判断,它也镌刻着每一位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人的独特人格和气质。传承和发扬法大人的精神和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法大人的责任。
同学们,无论你们今后走到哪里都要秉承法大的传统。法大的传统,是钱端升先生在50多年前开创的,钱端升先生也为之奋斗了一生,时至今日,凡法大人必以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社会繁荣”为己任。
同学们,无论你们今后走到哪里都要恪守法大的校训。法大人在总结自身50多年的荣辱兴衰史,得出人要厚德、学要明法、求要格物、心要致公的价值追求的表述。在“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八字校训中,“厚德”为首。“厚德”简单地说,就是做人要厚道。我们希望走出校门的法大人继续培养文明的政治公德、执著的职业道德、模范的家庭美德、和谐的社会公德。
同学们,无论你们今后走到哪里都要弘扬法大的精神。什么是法大的精神?我体会,那就是法大人“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气度、“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情怀,“公平至上,正义优先”的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作风。同学们,你们要知道,承载法大精神的不仅仅是我们法大仅有的600多亩土地的校园,法大精神还要通过世世代代的法大人传播到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同学们,可以肯定,你们正期待和憧憬着走出校门后的美好未来。请你们一定要记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有时也很无奈。大学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地方。你们在大学校园里,行为散漫一点、个性化一点,说话出格一点、偏激一点,甚至犯一些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你们走向社会就完全不同了。尽管你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本领,但要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你们得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工作,正确对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期待着你们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平安、幸福而快乐!但无论如何,法大永远是你们的母校,是你们的避风港湾,是你们的精神家园。明天,你们就要离开校园,开始人生新的征程。临行前,我建议大家再去瞻仰一下钱端升先生的铜像,再去凝望一次法镜、法鼎和拓荒牛,再去图书馆前的台阶、法治广场静静地坐一坐。今后,我们也期待你们常回军都山下转一转,常到小月河边走一走。
同学们,展开你们理想的翅膀,带着梦想去飞翔吧,母校等待你们成功、平安、幸福、快乐的讯息。法大祝福你们,祝你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谢谢大家!
第四篇:校长在x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亲友、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六月的厦门,阳光灿烂,万象更新,一派生机,六月的厦大,歌声朗朗,笑声不断,当然,不时也能看到因离别而不舍的泪水挂在脸颊上。六月是火红的季节,六月是毕业的季节!今天,我们在这雄伟的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厦门大学x届毕业典礼,今年6月,共有8399位同学毕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圆满毕业、即将踏上崭新人生旅程的x届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所有为你们的成长付出辛劳、默默奉献的师长、亲人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x是一个我们会永远记住的年轮。在这一年里,我们刚刚欢庆了我们母校的九十华诞,又将迎来我们伟大的党建党九十周年的光辉日子;这一年是我们“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座的各位亲爱的同学顺利毕业、奔赴社会、报效祖国的起始之年。这是吉祥的一年,胜利的一年,我想在座的同学们跟我一样,都会永远记住这一年。
我知道,在座一些同学再过几个小时,多数同学再过一天、两天或几天就要离开这美丽的校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人生,新的辉煌。在这道别的时刻,在这每一分钟都无限宝贵的时刻,我要跟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这几天我一直都在想我要跟同学们说些什么?我思绪再三,我决定我要把我们母校九十华诞庆典的主题词——“感恩、责任、奉献”这六个大字送给各位。在筹备母校九十华诞庆典时,在征集了师生员工上上下下多方的意见与建议之后,学校把“感恩、责任、奉献”这六个字确定为九十大庆的主题词,因为大家一致认为,这六个字是对厦大过去九十年艰苦而又辉煌的办学历程的最好概括,又是对母校下一个九十年,或下下、再下一个九十年的最高期许。九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厦大人都在默默地践行着这六个大字,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民族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力量与生命。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们的校主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那是一个多么黑暗的年代,真是令人不堪回首。1874年,台湾被日本占领,71年后才回到祖国。陈嘉庚出生时,他的父亲已赴南洋谋生,他是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历经艰辛抚养长大的。1891年,他年仅十七岁,同样为了谋生,他奉父亲之命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新加坡去打拼。可以这么说,陈嘉庚的童年、少年是在国破家贫、亲人离散之中渡过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充满了困苦和艰辛。但既使这样,陈嘉庚从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祖国,他自始至终都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南洋艰苦奋斗数十年后,事业有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报效自己的祖国,如何让自己的祖国摆脱贫困、繁荣强大。他认为中国落后挨打遭列强欺压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人愚钝没有教育,因此他倾自己的所有力量大力兴学办教育,他独资创办厦门大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人!陈嘉庚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他懂得感恩,他知道生他养他的是中国人,教他育他的是中国人,不管中国有多穷,这永远是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一旦有了能力,他便要倾其所有来报答自己的祖国。陈嘉庚的感恩之心感动了无数的厦大学子,在陈嘉庚的感召下,厦门大学始终是一所懂于感恩的学校,不论在哪一个年代,厦门大学都牢牢记着自己的祖国,记着自己的民族,记着所有帮助、支持过自己的人。
在座的各位也都知道,厦大在八年抗战最为困难时期的校长是萨本栋。萨本栋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清华选送美国留学,先后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伍斯特工学院,在美期间他的科研获得诸多成果,任职于著名的西屋公司。1928年,萨本栋年仅26岁被清华聘为物理学教授回国任教。1937年7月1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陈嘉庚先生将厦大献给国家,厦大从此由私立改为国立。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在物理学与电机工程学上造诣高深,成就卓越,已在清华任教9年的萨本栋在接到任厦大校长的任命后,曾颇感犹豫,因为此一去对他来说真是道路艰辛,成败难测。但他最后有感于陈嘉庚爱国兴学的伟大精神,有感于他要把厦大建成一所一流大学的宏愿,怀着为祖国培养更多一流人才的责任,毅然作出巨大的个人牺牲,到厦大就任。萨校长接受任命的第二天,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此后的八年,他把自己与厦大完全连在一起。抗战八年,厦大内迁闽西山城长汀,在常人无法想像的艰难困苦之中,萨校长奠定了厦门大学南方之强的根基,但他个人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学术而且是生命。刚到厦大时,他是个著名学者也是个优秀网球运动员,而八年后离开厦大时他已是一个走路都困难的驼背老人。1949年1月离开厦大仅4年,他病逝于美国加州,年仅47岁。萨本栋为何为厦大如此沤心沥血、九死而不悔?因为,他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说他一旦决定来厦大,就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他来厦大就是要尽到把厦大办成一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责任。是责任驱使他把自己的生命耗尽。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知道,我们的蔡启瑞院士是一位化学家,有些同学可能还知道他是一个催化学家。但可能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蔡院士到了44岁人已中年才转变自己已研究了二十年的结构化学去专攻催化化学的。蔡院士1937年从厦大化学系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后于1947年初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后被美国政府阻挠归国,直到1956年春才得以回到厦大任教。蔡院士从30年代开始就在研究离子晶体的单晶制备、晶体结构和极化现象,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美国近12年的学习与研究,使他的所长得到了系统的加强。1957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消息,改变了他已从事二十年的研究方向,这则消息是报道说在我国松辽平原发现了大油田,中国急需化学工业与炼油工业的人才。石油化工的基础是催化,当时我国的催化科学十分薄弱,几乎是空白。蔡院士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决然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为了祖国的石油工业,要放弃自己从事多年的已有研究从零开始转向催化研究。这样的一个决定,哪怕在科研手段有很大进步的今天也可以说是一个几乎令人难以想像的决定,这意味着他要把已有的所有成就彻底放弃,重新开始对一个完全陌生领域的探索。
但我们的蔡启瑞院士为了国家的需要,义无反顾地做出了这样的抉择。1958年秋,他与他的同事们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经过艰苦的努力,厦大催化学科成为中国催化事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他作为中国催化学科的奠基人,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无比重要的贡献。蔡启瑞院士在自己的人生关头能作出如此重要的抉择,源于自己他始终怀抱的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始终认为,国家的需要,就是科学家责无旁贷的职责,无私奉献,是科学家应有的品格。
厦大的九十年,是感恩责任奉献的九十年;厦大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责任与奉献是所有的厦大学子共同铸成的。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即将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际,我由衷地期望各位能牢记厦大的精神弘扬厦大的传统,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当然,我很希望同学们的感恩能从感谢自己的父母开始,可能有同学至今还没有给自己的父母买过一盒点心或送过一件礼物,我希望你们领到第一份工资时能给自己的父母买一个小小的礼物。我还希望,你们能把责任与奉献体现在你们今后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亲爱的同学,亲爱的朋友!毕业歌已经唱响,火红的凤凰花已挂满枝头,你们马上就要出征了!在最后的一刻,我要再与各位诉说的一句话就是:朋友,请大胆而自信地投入火热的新生活,用你满腔的热忱去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请你们记住,当你们走出校门之后,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身居何职,都会有一个忠实的、可信赖的朋友站在你的身后,他默默地注视着你,当你成功时,他愿意分享你的喜悦;当你受挫时,他愿意分担你的忧愁;特别是当你需要帮助时,他真诚地愿意助你一臂之力!这个朋友就是你的母校——厦门大学!
最后,祝各位同学鹏程万里,一路平安!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河海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河海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河海大学校长王乘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尊敬的吉林省水利厅 车黎明副厅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庆贺2010届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年寒暑,同学们曾在这里翻开新的生活篇章,在这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办学特色、优秀历史传统的百年老校度过了你们青春岁月里最值得怀念的日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养你们的老师们、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场的许多同学一定还清楚地记得当初满怀自信和新奇之心来到这所被誉为我国水利高等学府的情景。今天,你们依然是那样的青春阳光,朝气蓬勃,而不同的是你们掌握了求职立业的专业知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上多了几份成熟,对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几天,同学们纷纷整理行装,踌躇满志,即将离开母校。人生要经历许多离别,但大学毕业的离别却有一番不同感受,它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新的启迪和感悟。我想同学们都会怀着复杂的情感回顾大学生活中的往事,这里有成功的高兴和自豪,有失败的遗憾和感悟,也有对结交知心朋友的喜悦和离别的忧伤,更有对美丽校园和师生情义的眷恋。这一切都将成为同学们心中永远美好的记忆!
河润万物是一种使命,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母校以“河海”命名,承载着泽被万民的奉献精神,赋予了包容百家的博大胸怀。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河海大学为契机,向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绩;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贡献”,这句话不仅是对河海人的肯定,更是对河海人的期盼,希望同学们继续践行河海精神,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母校将一直关注你们,并期待你们从四面八方传来好消息。
在你们离开母校之际,我代表学校,并作为师长在此送你们几句话,作为临别赠言,予以共勉!
首先,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从小事做起。“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不要计较一时的利害得失。现在最忌讳的是浮躁,是坐不下来、沉不下去;最可贵的是执着的追求,要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诱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大学的学习只是为你们打下未来发展的知识基础,你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去适应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对自然和社会的浓厚兴趣,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促进事业持续发展。
最后,希望大家学会宽容。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面临更多的人际关系处理,希望大家学会宽容与包容别人,并且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这样会使你们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同学们,在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青年”二字频频出现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重大政策、重大人才工程等各个部分,从现在到2020年左右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各位同学一定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希望同学们担负起历史的重担,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与竞争,努力成为这一代人的精英,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同学们,母校期盼你们,经风雨,挑重担,成大器。不论在何时、何地,河海永远是大家精神的港湾,母校永远牵挂着你们!希望大家无论多忙,都能时刻关注母校,经常回来看看,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家。
再见了,各位同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