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刘亚欣
从纪录片《故宫》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视听语言
刘亚欣 20130215
摘要:大型纪录片《故宫》是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由于《故宫》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成为一部国内大型纪录片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一:历史文化记录片——《故宫》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从历史和文化的特殊视角出发,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诸如地形地貌、文化古迹、土木建筑、宗教医道等,给予深沉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关照。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发展历程,而文化更是悠久灿烂,深沉厚重,对于一些经典文化,我们需要寻找经典的方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让世界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使中国的经典文化更快的融入现代都市的进程。特别是在新环境,利用新形式的拍摄手法和品质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有人曾这样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纪录片的世纪。”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任何形式都不能像纪录片那样真实的反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上,纪录片无可替代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具有其他电视节目、影视片段都难以取代的特有的记录价值和存在意义:成为当今人们知晓历史、审视现在的媒介与平台,技术价值也成为电子时代文化的代言品,同时也成为电视制作水平的标志与象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在我国悄然勃兴,并逐渐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堪称精品的电视纪录片,如《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半个世纪的乡恋》等,他们见证和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也以其特有的纪实品格,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并且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大奖赛上相继获奖,出口国外,如《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这些大量涌现出来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的国产纪录片,成为了国内收视的新热点。
《故宫》可谓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每集约投资100万元,在拍摄完成80%的时候卖给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国家地理将12集的《故宫》重新剪辑成2集的国际版,已经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
《故宫》作为这些纪录片中的一个经典,其所表达的美学取向,运用的拍摄手法、技巧,全面展示神秘沧桑的故宫、辉煌瑰丽的建筑、精美绝伦的文物,与观众面对面讲述宫廷中人物鲜活可感的生活和命运,以及与故宫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它创造性的运用现代科技为片中的声画元素提供稳定的保障,巧妙的处理了时空、声音的关系,自然地把解说词与声画元素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故宫》展现出震撼的视听效果和丰富的影像盛宴,让观众在这部长达12集、每集45分钟左右的大型纪录片中始终保持着高昂兴致,并且在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明暗和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该片将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采取“以物说史”的方式对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重新进行解读,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精英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从而也可以纠正以往许多戏说的电视剧造成的人们对故宫及历史的误解。
二:《故宫》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虫文化的载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文本形式也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图像、影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文化学者詹姆逊说:"整个文化现在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现在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作为后现代性的某种更深刻、更基本的构成而开始出现的东西,或至少时间炜度上出现的东西——是现在一切都服从于时尚和传媒形象的不断变化。”历史文化并非影像文本(此文特指历史文化纪录片)一种存在方式,但图像传播的直接性,影像所具有的冲击力,符合了当下人们接受讯息的要求,因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利用视听语言解读历史文化成为创作者的选择。“影视文化创造了一个独具优势的影像空间: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直觉、声画合一、效果逼真,从而把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其传播接受范围。”
在视觉传播逐渐占优势的背景下,纪录片承担起了历史文化传播的重任,历史文化的途释方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影像文本时代。在影像文本中,先于影像文本存在的“历史文化文本”成为了纪录片所要面对的、并进行描述的对象,同时它们又以自身的结构形态参与着纪录片的建构。纪录片得天独厚的综合性特征,包含了历史文化此前的文本形式,就视听语言的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题材对象,它主要包括历史建筑或建筑群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器皿等,这一类内容在纪录片《故宫》中体现的尤其显著,十二集的节目中每集都贯穿着这些题材,在第六、七、八、九集中还专门分别介绍了故宫的瓷器、书画、玉器、西洋玩意;
二、艺术手法,包括蕴含传统文化信息和表达方式的散文或者纪录片的解说文本,在《故宫》中,古典书籍的穿插,奏折的解析等历史故事的解读,充满了深深的传统文化意味;
三、纪录片运用具有中国历史意味或民族特征的音乐,《故宫》的片头由因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而荣获奥斯卡奖的作曲家苏聪专门创作的《永远的故宫》,全部采用中国古典音乐演奏,恢弘大气,使得纪录片在整体气质上更加合乎故宫的气质,引人入胜。
四、在视觉造型传达上,采用具有中国传统审美风格或者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特征,从故宫的建筑风格出发,体现故宫整体的对称性,凸显中轴线,充分地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
《故宫》在总体的结构安排上呈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紫禁城怎么盖起来的(《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盖起来怎么使用(《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里面有什么宝贝(《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从故宫到博物院》、《国虫大流迁》、《永远的故宫》)。《故宫》整体上是统一的,各集紧扣着“紫禁城”这一主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解读,但在叙事上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一集从不同角度进行连释。
三、历史文化纪录片《故宫》视听语言的创新
通常而言,优秀纪录片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从选题到拍摄完毕,内在主旨和外在画面均严格把关。熊忠辉、熊永新指出:“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系统,纪录片表情达意的元素是画面、言语、声音这几种符号,如何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一个包含着物理事实和心理世界的情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修辞手法”。
《故宫》作为国内首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无论是从画面质量还是拍摄水平上,都有着其他纪录片不能媲美的优势。一开始就从国际化出发,目标做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纪录片,积极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加盟,其中动画制作有来自美国好莱坞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术顾问和策划有来自剑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音乐创作有来自曾获过奥斯卡最佳音乐奖、长期在国外定居的苏聪。
《故宫》还专门邀请被日本同行称之为“再现鬼才”的赤平勉,作为摄影指导,并亲自掌机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拍摄。在《故宫》第一集中很多画面出自他之手,尤其是对故宫文物安全的拍摄,具有专业眼光,摄制组还委托他在日本买了专门拍摄文物的灯光用具,为以后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邀请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的摄影,刚刚获得奥斯卡摄影最佳提名奖的赵小丁,作为摄影指导加盟摄制组。
《故宫》纪录片总导演周兵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创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原创,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原创,在于新技术使用上的原创。创新是无止境的,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达到。”“这种思考最终体现在《故宫》的各个表现形式中:访谈、纪实内容的拍摄、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拍摄、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真实再现、三维计算机动画。在每种形式的运用中都要求有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节目的各个环节和元素中。每一个画面,每一处的灯光造型,一组镜头的剪辑,一个再现场景的设计,一集节目的结构方式、叙事手法等。”
《故宫》中首次采用光影变化作为记录故宫一年变化的岁月变迁,时空交换。延时拍摄技术(即:逐帧拍摄)的充分使用,为拍摄好故宫这个极其富有历史内涵的纪录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想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启发就来自这些前辈们。但是前人给我们这样的示范,我们宁可失败,也要实验和原创,这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周兵纪录片虽然每部在途释风格上各异,但都做到了在风格和解读上的完美结合。例如《故宫》中Motion Control的镜头,镜头里一会儿有人物出现,一会儿没有,一会是明代,一会是清代,通过亦真亦幻的镜头表现出了故宫在历史长河中的轨迹演变,如同在时间线上审视中国历史风云变幻,脉络清晰,生动可人。
纪录片《故宫》拍摄的成功,除了专业人士的加盟,更加与工作人员分不开,无论是在历史文献上的考究,还是3D动画与实景动画相结合,同时故宫博物院全力的配合和开放的态度,使摄制组拥有了故宫这座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被高度关注的文化经典的电视化创作的独家制作权,同时也占有了与故宫相关的许多独家的学术、文化、历史资源,也都是成就纪录片《故宫》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特有文化属性和生产机制,使这一类型纪录片市场依旧繁荣,纪录片生产量有增无减。每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问世,都是对历史文化一次新的解读,是历史文化以影像方式得以理解的一种存在,它不代表所有人的理解,也不代表历史文化就此一面。历史文化纪录片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和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第二篇: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又叫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很能体现电视特点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形式一出现,就以其特有的纪实性、故事性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众多电视人探索创新电视表现手法的首选。一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风格,起步于编导对所拍摄对象和内容的筛选,最终形成于片子的后期编辑阶段;而在后期编辑的诸多要素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片子的结构把握。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在前期拍摄时,长镜头和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得几乎所有的节目编导在拍摄纪录片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加大素材的拍摄量,以便在后期编辑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因素材不足导致二次拍摄。所以每当前期拍摄完成后,留给后期编辑的是一大堆的原始素材。这时面临的问题就是:这条片子怎么编?素材如何取舍?这就我们常说的纪录片的结构把握问题。
纪录片的结构是指镜头如何编排、段落如何组合、如何进行叙述等表现状态。纪录片结构把握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纪录片的整体把握、全篇的布局、文体的造型,包括对整个片子的主题思想、制作形式、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片子的组织结构、内容构成,原始素材的表达次序和内在联系,也就是对片中相对独立的各个段落的把握。一个完美的电视纪录片,并不是简单的镜头罗列,而是要通过镜头的巧妙组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及其思想内涵。做到一系列镜头相加的内涵超过各个镜头罗列的总和。电视中的叙事必然表现为一种结构上的形态,而作品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叙事的感染力。围绕中心多侧面地突出主题一般来说,相对于其他的电视节目单体结构即三段式形式,电视纪录片多采用多层面结构或错落交叉的复合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可观赏性,但也对片子的结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观众看起来清晰、顺畅,而且要层层递进、内容深邃。平铺直叙、堆砌材料或一览无余的表述,是无法吸引观众的。这就要创造性地组织素材,用独到的声画语言结构来表述主题,才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2002年夏,笔者在创作《老人与路》时就深有体会。当时如果只局限于老人修路的执著与艰辛,就不免单调乏味。最后在编辑中将荒山野岭无路的历史背景及在老人的带动下,群众和学生参与修路的情节加在片中,穿插在老人修路的主要事实中,丰富了片子的层次和角度,增强了其可观赏性。
古人云“文无定法”,是指写文章应该不拘一格。文章如此,纪录片也是如此。人们常说电视节目包含两种语言:画面语言和解说语言。解说是自然语言,用以叙述事实;而画面则是现实的直接表现。声画既可以同步叙述同一中心内容;也可以各自独立,分述不同的表现内容。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音乐)和画面的不同形式的组合,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的创作空间。
纪录片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般有:以时间顺序为主的结构;以人们认识事物为主的逻辑结构;两条线索并行的复线结构;几大块构成的板块结构等等。结构方式在具体运用中很灵活,如果完全被其束缚,就谈不上创作了。
注重情感因素,艺术性地把握结构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者美学趣味、风格爱好、思维方式以及技巧掌握同表现内容、立意相感应而产生的融合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结构形式最能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趣味。
所谓结构,首先要把故事讲清楚,但这仅仅是第一个层面。好的结构形式还
应该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进一步产生理性的思考。这就提出了结构中必须考虑的另—个问题──情感因素。情感是艺术形象的原始基础,它在纪录片中具有动力作用。现在,纪录片大多为多层的开放式结构。在这种结构 中,生活不是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而是不断涌现的一朵朵浪花,—些打动人的段落的连缀。纪录片情感结构往往就是在对生活自身所迸发的情感因素的开掘中,使观众产生共鸣。有一部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就是因出色的情感表现而著称。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它记录了农民王福祥和老伴在自家地里摘菜的情景。菜园离家不过百米的小路,但由于长镜头的运用,却似老两口洒满深情的漫长之路。他们一前一后地走着,只是过小桥时,老头才停下来搀扶老伴一把,然后仍然是一前一后地走着。几十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尽管走路时隔着一段距离,但是通过过桥时的搀扶和走路时偶尔的回头一瞥,生动真实地表达了两颗心的相互依存。
纪录片表现情感的结构方式比较复杂,它活跃在纪录片制作的诸多因素中,如节奏的急缓、镜头组合的快慢、时空的变幻、特技的运用等,都会对情感结构形式和效果发生作用。这就要求创作者善于捕捉依附在形象之中的情感语言,包括画面、音乐、音响、解说词等,调动寓意、隐喻、象征等各种表达方式,将—种情感的力量传达给观众,形成一种审美愉悦。
全方位统筹优化片子的结构在统筹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全方位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科学地优化事物的结构。人们常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指各部分之间特定的组合方式扩大了整体效果。纪录片结构尤其需要从整体出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从画面到解说,从音乐到音响,从字幕到特技,只有全盘考虑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握住整体效果。这里要注意的是,片子各种元素的风格安排要无条件地服从片子的整体要求,在和主题发生矛盾时,要果断地舍弃。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辛辛苦苦拍回来的镜头,不忍心弃置不用,而加在一条风格完全不同的片子里后,反而影响了整条片子的效果。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所以要求编导具有高水准的整体观和审美水平。
总之,一条片子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导对结构的把握。电视手法的探求,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劳动。优秀的编导不仅不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愿踩着自己的脚印走。只有创造性地、艺术性地、全方位地把握纪录片的结构,才能使片子的主题涵义得以加深,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作者单位:丹东电视台)
第三篇:《电视谈话节目研究》教学大纲
电视谈话栏目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说明
1、课程的性质
《电视谈话栏目研究》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任意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电视谈话节目鉴赏水平和电视节目理论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能力与主持能力。
2、适用专业与学时、学分数
适用所有专业。总学时:3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6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总学分:2。
3、课程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电视谈话栏目研究》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把电视节目理论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充分讲授课程的实际运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编导、主持谈话节目的综合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电视谈话栏目研究》与《广播电视概论》、《电视专题节目》等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后两门课程的一部分章节的概念性介绍和分类会涉及本门课程,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要求选修者具备一定的电视节目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王炬 《电视谈话节目的理论与实务》 重庆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格拉汉姆•斯克特《脱口秀》 新华出版社 1999年
时间主编《实话实说的实话》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9年
时间主编《实话实说》 华龄出版社 1997年
6、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演播室实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和操作实践。课程需要学生运用新闻传播学院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设备进行电视谈话节目的录制和制作。
7、开课及编写大纲单位
单位为新闻传播学院。大纲具体编写人和主讲人:王炬,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重庆电视台记者和电视谈话节目编导,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电视节目奖。主讲《电视谈话节目研究》、《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等课程。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问题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起源、特点,电视谈话节目与话语权,熟悉国内外著名电视谈话栏目。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四要素、起源、区别、总体特点、国内外著名电视谈话栏目介绍。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概念
(1)电视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引导之下,节目嘉宾、主持人和来宾(直播节目还包括打进热线电话的电视观众和互联网站同时直播中的网上提问者),在演播室或者室外,以交谈、对话形式讨论某个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进行沟通并解决问题的一种电视节目。
(2)两种概念的不妥:
“演播室说”、“正常谈话说”。
(3)电视谈话节目的四要素
选题策划、嘉宾与来宾、主持人、现场气氛。
(4)新中国、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源和形成原因
1、起源
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源:20世纪50年代由广播谈话节目而来,1953年,名人类访谈节目《个人之间》开办;后来即为“脱口秀”。
新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起源:20世纪90年代,《实话实说》1996年开播。
2、形成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渴望在电视媒介上面对面地交流、探讨问题或“作秀”;节目形式创新的需要;制作成本较低。
3、中美电视谈话节目的差异。
话题选择的侧重点不同;主持人风格的不同;嘉宾的不同;现场观众的不同;栏目运作的不同。
我国可借鉴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地方:坚持栏目化、品牌化;包装主持人;话题切近社会现实;语言轻松、幽默。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总体特点:
(1)谈话节目内容的深度化与信息的丰富性。(2)极好的现场交流性和亲和性。(3)现场的生动性。
第三节
电视谈话节目与话语权
话语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各种人群的话语权的平等和不平等。
第四节 国内外主要电视谈话节目简介
国内主要电视谈话节目(栏目):《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往事》、《龙门阵》、《锵锵三人行》、《康熙来了》等。
国外主要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温弗里秀》、《今晚秀》《与大卫•莱特曼共度今宵》等。
看片讨论:《对话韩寒》
教学重点和难点:总体特点、中美两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话语权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第二章、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和特点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特点,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手法。
第一节 新闻热点类(访谈节目):
以突发事件、热点人物为主,如《新闻会客厅》、《锵锵三人行》
第二节 典型个案类(故事类):
以名人或有一定影响的人的具有特别的意义的故事为主,如《往事》、《龙门阵》等。
第三节 现场直播类:
以重大话题或重要新闻的现场谈话为主,如《有线直播室》等。
第四节 社会话题类:《实话实说》。第五节 经济类:
《对话》、《波士堂》、《决策者说》等。
第六节 普法教育类:
《今日说法》、《拍案说法》等。
看片讨论:《今日说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类标准的多样化、几种节目类型的特点。
第三章、电视谈话节目的话语模式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话语的模式、特点,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谈话节目参与者的语言。
第一节 主持人的话语模式
(1)开头的机械式呼语或幽默话语(2)模仿观众或来宾的话语(3)中间或结尾的小结和总结性话语(4)本色的自然的话语或平民的话语
第二节 嘉宾的话语模式
1、嘉宾的话语模式
(1)本色的自然的话语或平民的话语(2)表演的或不真实的话语
2、来宾的话语模式
(1)本色的自然的话语或平民的话语(2)安排的或不真实的话语(3)模仿的话语(4)编造的虚假的话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视谈话节目话语的模式。
第四章、电视谈话节目的前期策划和系列策划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种类、特点,熟悉各种不同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程序、内容。
第一节、策划的程序、内容标准和策划人的条件
(1)策划的程序
A、程序:
确定符合栏目方向、节目定性、有无同类节目播出过(如有,则要选取新的角度)、编导的能力和特长、节目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嘉宾和来宾的选择、节目经费预算及来源、预定播出日期、节目奖励与推广、节目预告和宣传片、重要节目策划方案的审查和报批。
B、内容标准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纪律;节目定位准确,符合大众收视口味;节目具有一定深度或广度;电视视觉手段的充分利用。
C、策划人应当具备的条件
熟悉新闻法规与宣传政策,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丰富的节目策划经历和社会经验;有一颗人文关怀的心;深入基层调研,关注收视率;透彻了解栏目风格和主持人的风格。
第二节、系列策划的步骤
制作系列节目策划书(表),写明节目宗旨、各期内容和形式的设想、各期初拟标题、拟请嘉宾等;根据调研,大致确定各期节目之间的关系、顺序,把各个环节列表明示;最后开会讨论,确定各期执行编导,履行审批程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程序、系列策划的步骤。
第五章、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选题的标准、着重点,熟悉各种不同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种类、程序、内容。
第一节、选题的标准
(1)选题的着重点
节目导向正确;话题的信息含量大;话题的有深度或知识含量高;具有较强的可看性。
(2)选题的形式
独立性选题;借鉴性选题(差异法、延伸法)。
第二节、选题的种类
新闻类选题、故事类选题、娱乐性选题、名人类选题、教育类选题等。
看片讨论:《今日说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视谈话节目选题的标准种类。
第六章、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及其技巧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编导的标准、技巧,熟悉各种不同电视谈话节目的程序、注意事项。
第一节、电视谈话节目编导的概念和编导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
(1)电视谈话节目编导的概念(2)编导技巧
根据不同的电视谈话节目类型而有所不同:新闻热点类:及时出击,快速反应,尽量直播;典型个案或名人类:抓住故事,制造悬念;现场热线直播类:难度最大。应紧抓节目内容核心和播出时间长度,适当预演,制定紧急预案;经济类:用老百姓的语言,从老百姓关注的角度提问,回答也要浅显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最好;社会话题类:找好一个具体事例作为出发点(由头),重点设计节
目中有趣味、有争议、有疑义的问题,引起讨论、交流;普及法律类:设置悬念,强调细节,讲清一个案例故事,但重在讲清法律规定,明确是非责任。
第二节、电视谈话节目编导工作的基本注意事项
直播的预演、文稿的修改、编导与主持人多次沟通、嘉宾和来宾的穿着打扮、准备背景板、与导播沟通、迎送嘉宾和来宾等。看片:《杨澜访谈录》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谈话节目的编导技巧与注意事项。
第七章、电视谈话节目提纲与文稿的写作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提纲与文稿的写作内容、技巧、注意事项。
1、提纲的写作
2、文稿的写作
注意事项:
开篇奇警,引人注目;多种巧妙的嘉宾介绍方式;节目兴奋点的设置;文稿或提纲的逻辑应当清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或以小见大;周到地考虑各方面的问题等。
作业:按材料写一份提纲。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谈话节目的提纲与文稿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第八章、电视谈话节目的摄制与后期制作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摄制的标准、技巧,熟悉各种不同电视谈话节目的摄制程序、注意事项。
第一节、节目摄制
1、节目摄制:室内、室外
室外摄制的要素:场地、天气、背景、电源、机位、摄制人员、技术保障人员、应急措施。
2、两种机位图与注意事项
编导在摄制中的作用:现场指挥、调节气氛、提示要点、必要的打断、补拍画面、交代摄制要求等。
第二节、节目的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包括:节目初编、修改、使用特技、串字幕、成片送审,再修改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谈话节目的机位与摄制的技巧、注意事项。
第九章、主持人与电视谈话节目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标准、技巧,熟悉各种不同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注意事项。
第一节、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主持人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对策划方案的理解能力、选择节目嘉宾提问的能力、把握现场气氛的能力、机智幽默的才能、紧急应变能力、普通话水平高等。
第二节、各种谈话节目的主持及技巧
分类:直播类、录播类。
重点:社会话题类(深入浅出、平民化)、普法类(案情清楚、提问准确与条理分明)、综艺类(反应快、表演性和娱乐性)。
看片:《对话》、《今日说法》、《康熙来了》。实践:不同学生主持2—3次谈话节目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不同类型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的技巧(社会话题类、普法类、综艺类)、注意事项。
第十章、电视谈话节目的互动和发展前景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当今电视谈话节目的几个互动方式和节目的发展动向,熟悉电视谈话节目的各种不同的互动。
第一节、电视谈话节目的互动
(1)电视谈话节目的互动方式:
现场讨论、热线电话、短信、网上发言、发电子邮件、参与有奖问答、抽奖等。
(2)互动的内容:
充分调动各方,建立完整的谈话场;现场发言与事后反馈结合,达成有效传播;直播中现场回答观众或网友的问题;节目后预告或征求下期话题等。
第二节、国内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前景
国内的电视直播谈话节目还很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真正意义的电视谈话节目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现场直播;无所不谈;建立完整的谈话场;观众参与。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视谈话节目的各种互动的技巧、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篇: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电视业台网分离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电视节目的创优和创收目标,是一对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体现在只有优质的电视节目才能让电视台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进而对赞助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矛盾体现在当电视节目追求进一步创收时,必然会结合赞助商的要求对节目采编标准进行调整,从而影响电视节目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在兴化市广播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从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的经营管理角度展开研究,为平衡电视节目创优和创收目标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节目;社教类;采编;经营管理
一、前言
电视社教节目即以对目标受众进行社会、文化教育为采编初衷的电视节目。现阶段,电视社教节目具体的节目形式较多样,专题纪录片式、议论式、文教式、小品式、采访式等均十分常见,具有题材广泛、创作随意、社会指导等特征。在编辑电视社教节目的过程中,强调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具有欣赏性、教育性的同时,对象感和亲切感突出。可见,社教类电视节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编的质量,而采编质量与采编经营管理有效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方面展开研究对推动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主要思路
电视社教类节目的质量和创收与采编部门的经营管理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社教节目强调教育性的本质特征,在提升社教节目的教育性、宣传性和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的同时,创造更大的收益。[1]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大方面进行,首先,实现联办节目创收。所谓“联办节目创收”,即通过与社会力量共同开展节目采编工作,通过缩减社教节目采编成本、增加节目源等,达到提升采编收益的效果。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联办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具体目的可能存在差异,期望的形式可能不统一,这会造成采编工作受到他人的限制,调控力度下滑,影响社教节目的收视率。所以,在具体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不以牺牲社教节目的质量和教育本质为前提。[2]其次,创新采编管理模式,使采编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自我优化积极性得到激发,进而不断优化社教电视节目的采编过程,不断提升社教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为其收获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三、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联办节目创收电视社教节目在联办的过程中出现采编受制于他人、取材范围过窄、协调环节较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目前电视台并未将联办节目纳入系统管理体系的情况下,采编人员自身针对联办节目的创优意识较低,更加大了联办节目同时实现优质和创收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进行优化:
1.坚持社教节目的宗旨,把握采编主导权。在联办社教节目的过程中,采编部门应注重发挥自身的策划、修改作用和终审的权力,建设一支经验丰富、采编专业能力强、对社教节目本质把握清楚的采编队伍参与到联办社教节目的采编工作中,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和经验,认真、准确地取舍联办单位的节目方案,预防联办单位试图借用社教节目在宣传、权威方面的优势,传播不利于正确价值观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舆论或理念。
2.注重节目质量与社教节目宗旨、收视对象的要求相一致。在社教节目联办的过程中,应从节目形式出发,树立强烈的节目意识,用采编部门自身的专业性带动联办单位重视节目质量。例如,在联办单位提出节目方案后,采编部门应对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优化,并向联办单位准确、全面、专业地阐述方案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联办单位可以走出自身对节目认识的盲区,使联办社教节目可以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的实际作用。[3]另外,考虑到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在联办的过程中,忽视收视对象分析,造成寓教于服务的功能难以发挥、收视率显著下滑的教训,在进行联办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联办内容的着眼点与收视对象的关注点有机结合,并在确定节目形式、采编方向等方面尽可能满足收视对象的需求特征,保证联办栏目的对象性和亲切性。例如,本台《法治在线》节目虽然属于联办节目,但在采编的过程中,采编人员走进公检法司的基层现场采访,直接探讨司法改革、法治民生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话题,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
3.准确定位,创建风格。联办节目与自办节目一样,在采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其具体的受众特征和内容等准确定位,并形成对应的风格,避免因节目特色不突出导致难以提升收视率。这要求采编人员在采编的全过程,注重采编视角的新颖、视觉包装的到位、采编深度的适中,提升节目的辨识度。[4]
4.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挖掘联办的效益。社教联办节目在采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电视台自办节目考核标准进行,以此保证联办节目的质量;另外,由于联办单位对联办节目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联办节目的质量和收益,所以采编人员在参与节目联办的过程中,应积极树立“全方位服务意识”。即除记者外,编辑人员、主持人等均应结合社教节目的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升对联办单位和联办节目的服务能力,及时、有效地解决联办单位在节目采编过程中存在的困惑。[5]例如,部分联办单位需要主持人组织知识竞赛,此时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就会成为联办单位衡量部门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电视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工作只有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工作,才能在保证节目质量、坚持节目宗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的提升。
(二)创新采编管理模式
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调整,提升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节目质量、扩大节目收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采编管理模式的创新:
1.优化用人机制。社教节目采编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具有人才结构单
一、缺乏经营人才等问题,使节目在形式、收益等方面均不是很理想。所以,应在管理者认识到采编人员结构和采编人员积极性对提升采编部门的运行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并结合社教采编人员的业务需要,开展相关的培训,优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实现任人唯贤。[6]另外,将考核激励制度引入人才管理中,推动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落实,进而使采编人员形成忧患意识,结合自身的岗位需要,对自身的技能、专业性等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
2.推动边学边干、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社教节目对采编人员的专业、经验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完全依靠培训提升采编人员的能力,不仅效果不直接,而且会使采编人员不能准确掌握重点,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错觉。所以,在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为采编人员提供和创造可以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分期分批组织社教节目采编人员异地采访或定期组织采编人员参加社教节目交流研讨会等。只有将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推动社教节目采编人员迅速成长,提升社教节目的质量。
3.从管理要效益。社教节目采编人员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外,还需要在长时间内一直被全面、规范的制度所约束,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和思想影响节目的采编质量。所以,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按照电视台的节目监审制度、采访制度、岗位制度等,结合社教节目的特征,建立与社教节目采编人员工作特征相匹配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推动规模化、目标化、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另外,在社教节目采编经营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积极落实激励机制,使采编人员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积极进行自我优化。例如,社教节目采编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优秀稿件评选活动,并对表现优异的采编人员予以物质或职称奖励,使采编人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形成更强烈的工作欲望和积极性。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电视社教节目采编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对推动节目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结合采编工作在社教节目中的地位、特点等,开始探索具体的经营管理途径和手段,这是社教电视节目采编部门顺应时代发展、提升社教节目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应不断地将其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管成云.电视新闻与社教节目的品质研制:中部四省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3(08):49-56.[2]夏倩芳,王艳.公众眼中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现状评价及未来期待[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0):19-27.[3]郝丽婷,王菁,覃继红,邓炘炘.国内部分传统广播电台“互联网+广播”现状调研[J].中国广播,2016(01):5-18.[4]汪永瑚.新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初探[J].当代传播,2004(05):88-89.[5]李孝成.企业有线电视台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有线电视,2004(22):86-88.[6]柯仙炉.地方电视媒体产业化经营初探[J].广告大观,2000(10):37-38.
第五篇: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现象研究
模仿境外节目现象研究院专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2010年4月完成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that Mainland China TV variety entertainment programs Imitate Similar Foreign Programs Colleg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pecialty: Art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Study aspect:Artistic Theory of Film and TV... ●■ ■ _ ·-一I Tu t o r:Li Tong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m_---------——-----------_-_一 Author:12堕望g£h坚塑坠g Finished in April,2010 郑重声明 《肆曰内趁毽和理乐2钇帑】蓟璧野铷免外翱翻嬲}弓希修是在华东师范 勾选)学位期I‟BJ,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 蛰宣 日期.乃/o锋月9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峒内瑚嘲箱泛蝴柱铂债斛帮黝宠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1.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宰,于 年 月 FI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力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圣囱 ≯/o年年月莎E1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盟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主席翌晓玉 敏搜 华杂惦欠滩已平晷1敏投 华欠、黟欠陈?奸 昏1赦搜 华聋-厣欠{F„. 论文摘要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已成为世界各国间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起步较晚的中国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借鉴模仿境外节目取得初步成功,继而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竞相效仿的一种节目创作模式。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节介绍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的现象,模仿节目与境外节目的对应关系及各国间的模仿现象;第二章对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在模仿中其形态重构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对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在模仿中其文化价值重构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对本土化改造展开反思,给出在模仿和借鉴过程所要面临的思考问题。本论文认为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这一形态模仿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背景、成本构成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节目需要进行形态重构,在形态重构中要遵循政策、适度、定位、及创新等原则,注意形态各构成元素之间的运用所反应出来的各国文化差异。而在文化价值方面,受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政治政策背景、市场需要与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节目需要进行价值重构,在价值重构中要遵循个性与共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通俗与低俗等方面的原则,注意各国间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在向境外进行模仿借鉴的过程中,只有融入本土的特色,找出自己的受众定位、市场定位,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走出一条迈向成功的路子。关键词:综艺娱乐节目模仿现象形态重构 价值重构本土化 This artide consists of four parts.The f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existence anddevelopment of the phenomenon of variety entertainment programs mimic。the relationswith foreign programs and the Iocalization process corresponds to the problems.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for the variety of entertainmentprograms.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varietyentertainment shows.Chapter four probes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ion forIocalization.summeriz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finally points out someproblems which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imitation requiring consideration. The thesis consider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recreationaI TV program imitation.theprogram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by forms.for the infiuence from cultural background,tOtal cost and human resources.The forms re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act up to theprinciples of policy,appropriation,location and innovation.Moreover,the culturaldifferences and ideology should also be took into consideration.In the cultural valuepart,the program needs to be reconstructed by valuation.for it is also infiuenced bycuitrual differences,policy background,marketing condi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Thevaluation re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follow the rules of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popular and vugal.In addition,cultural differencesshould also be took into account.To variety entertainment programs conducted outsideimitation to learn the process.The form and value is needed to be reconstructed and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to find their own audience targeting,marketpositioning.only innovation and converted into something of their own iS advisable.Key words:variety entertainment program echo.phenomena 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value reconstruction localization 目 录绪论………………”一……””一”…………”…“………一………………一一…“1第一章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的现状……………………………………3 第一节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3 第二节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现象…………………………5 第三节世界各国及地区综艺娱乐节目的模仿现象……………………………10第二章 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中的形态重构………………………………12 第一节电视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12 第二节 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对母版节目类型的借鉴与改造……………………14 第三节形态差异的原因…………………………………………………………25 第四节模仿节目形态重构的经验与反思………………………………………29第三章 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中的价值重构………………………………34 第一节电视节目的文化价值及表现形式………………………………………34 第二节中外节目对比中文化价值的取舍………………………………………35 第三节价值差异的原因…………………………………………………………44 第四节文化价值重构中的启事…………………………………………………47第四章 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向境外节目模仿中的改造与反思……………………52 第一节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本土化效果…………………………………………52 第二节 内地节目向境外模仿中存在的问题……………………………………55 第三节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向境外节目借鉴中的思考…………………………58结语………………···0 0 0 B Q B O 000 0·0……”·…………………………·………………”61附录……………………………………………………………………………………63注释……………………………………………………………………………·……”64参考文献………………………………………………………………………………66后记……………………………………………………………………………………70 绪 论 大型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互相借鉴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西方国家之间,不同电视媒体互相取长补短,成为其拓展节目样式,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收视率的一种套式。如美国的《美国偶象》模仿的是英国的(POP IDOL流行偶像》,而英国的著名电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又脱胎于美国选秀节目《美国达人》。中国电视事业相对于境外起步较晚,直接模仿借鉴西方日韩及港台地区成功的节目样式,不但可以迅速提升节目策划水平,还大大压缩了创作成本及漫长的实验期,因而,这种方式便成为内地电视节目迅速发展的捷径。内地电视节目在借鉴模仿之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央视的《开心辞典》、《幸运52》、《鉴宝》,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这些节目不仅为电视台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同时提升了电视台的品牌效应。但在向境外节目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问题,由于节目形态,节目文化价值、精神内核等与境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何依据取舍,是考察这类节目的主要议题。以往,内地学术界对于借鉴模仿境外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大部分限于单个案例在文本叙事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或单纯讨论模仿版权问题,如林丽臣的 《电视节目应学会合理”克隆”版式——关于电视节目版权之争的再讨论》、潘晓军、巫姝婷的《从《美国偶像》到《超级女声》看全球化下的文化整合》,而缺乏整体上、综合层面上、理论上的分析研究。王彩平和钱淑芳合著的《电视变形计》对于外国经典节目的中国化改造,书中选取了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十组,对于节目进行解剖、分析,翔实的介绍,对比鉴别。而模仿境外节目中深入层次的纵贯分析,如形态上,文化价值上的梳理分析总结的角度还非常新颖,本文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选取梳理借鉴模仿中的规律,找出借鉴模仿中形态与文化价值上的差异及重构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外来节目本土化中的问题,总结模仿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我国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参考。本文采取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境外节目分为欧美、日韩和港台三大块模仿的领域,对于模仿的节目选取了真人秀、综艺、益智、交友、访谈等8个节目与境外节目一一对比,选样过程中考虑到了所选国家地区中美国综艺娱乐节目的比率的增加,因为中国内地对于境外节目的模仿最多的是美国的综艺娱乐节目,而节目类型中也考虑到了真人秀节目类型的多样性,都有所侧重,试图通用在此对比分析中,找出模仿过程中,中国内地电视节目受到的诸如国内政治政策、法律法规、国情及地域、受众及民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异化,在境外到国内的过程中,节目在形态上价值的差异以及对其进行的重构,使其更趋于本土化,一改原搬的洋节目水土不服的现象。因地制宜,寻求一条适于中国本土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新路子。2 第一章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的现状 纵观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拥有老牌《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等综艺娱乐节目的央视不再是一家独大,先有湖南卫视1997年以《快乐大本营》刮起了快乐旋风,及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的热播,一南一北挑起了新综艺娱乐的大梁,后有“超女‟‟“快男”等各类选秀节目大行其道,综艺娱乐节目成为各家电视台的旗帜和招牌,在这些综艺娱乐节目的形态中,大都有境外同类节目的影子。21世纪头十年是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向境外节目模仿现象最红火的10年。可以说,全国各大电视台,尤其是几个省台推出的综艺娱乐节目,使电视市场份额竞争更为激烈。为了求发展和争夺收视率,各电视台间绞尽脑汁研究模仿世界上经典的及最新的综艺娱乐节目形态,博得了人们的眼球,赢得了高的收视率,但也引发了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节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一、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含义与地位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是“集音乐、歌舞、小品、戏曲、曲艺、杂技等多种文艺形式于一休,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按照特定的主题或线索,采用主持人现场串连……,将现场演出用电视化手段与传播的时效性、新闻的纪实性、文学艺术的表现性融为一体,具有娱乐、趣味、知识、宣传、审美相结合的特点”。”1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集娱乐、趣味和信息、审美为一体,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放松心情、丰富知识、获取不同的信息、满足不同层次审美要求,是目前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我们可以从一份报告中看出这类节目在当今电视节目所占的地位和比例。“《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市场报告(2006--2007)》中的数据来看,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市场日渐庞大。自2003年以来,我国综艺娱乐节目收视比重以10%以上的增长率增长。2005年,CSM监测的全国102个样本市县中有515个电视频道播出综艺娱乐节目,观众每天收看时间约12分钟,占总收视时间的7.4%,仅次于电视剧和新闻类节目。2005年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刊例广告投放总额超过230亿元。”2 3 我们从播出时段方面,各电视台综艺娱乐节目的状况,(以2009年为例)节目名称 所属电视台 播出时段 《开心辞典》 中央电视台 17:15/周六 《快乐大本营》 湖南卫视 19:50/周六 《我爱记歌词》 浙江卫视 21:21/周五 《舞林大会》 东方卫视 19:30/周六 《名师高徒》 江苏卫视 19:35/周六 《乐拍乐高》 广东卫视 22:04/周六 《为爱向前冲》 东南卫视 20:20/周六 《快乐大联盟》 黑龙江卫视 21:30/周六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电视台的综艺娱乐节目的播出时段将集中在了周五、周六晚的黄金时段,而大周末这一时段,是每个家庭全家观看电视节目较集中的时间。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谢耘耕认为,“未来的电视娱乐资源将越来越集中,制作成本将进一步提高。由此,在理论上,拥有巨额资本又不用花一分钱落地费的超级大佬央视、孤注一掷“娱乐升级”的湖南卫视,以及背靠120亿本地广告市场的上海东方卫视,将最有可能成为一段时期内全国电视娱乐市场上 ‟‟3的固定角色。
二、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 相对于境外的电视综艺节目而言,中国内地的电视综艺节目起步较晚,早期虽然受到了外来各种节目样式的影响,但是它主要传承于本土传统联欢会的模式。1960年,创办不久的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演播室里排练和播出了第一次电视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开始走进电视,吹拉弹唱:翩翩起舞、评书相声、功夫杂耍,丰富的艺术样式开启了全国最大型的综艺娱乐之旅,并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传承至今。20世纪90年代初,综艺节目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一档名为《正大综艺》的问答节目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上,它标志着综艺节目正式登陆内地。”4它是目前为止播出时间最长,集数最多的电视综艺益智类节目。同时期,央视又推出的《综艺大观》,它的前身是《文艺天地》,把相声、小品、4歌舞等融为一体,集综艺性、娱乐性、观赏性,“是当时央视唯一在央视一套周六黄金时间现场直播的综艺娱乐栏目,收视率一直稳居全国各类综艺娱乐节目之首,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8%,约有两亿左右电视观众,在海内外及及世界华人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6 这两档节目在那个缺乏娱乐缺乏资源的时代,给国内的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更像是一个贵宾,每周都被放置在了固定的位置,等待着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前来膜拜,它使人们在辛苦的工作之余多了一份期待和愉悦。
三、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节目形式的越来越丰富,观众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一档再经典的综艺娱乐模式也会面临市场挑战。随着观众“审美疲劳”加剧,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娱乐节目在发展中也遇到瓶颈。《综艺大观》的停播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的节目形式过于综合,过于大众,缺失了个性,也就缺失固定的受众群。于丹曾在某论坛中发表过此类看法,她认为,《综艺大观》是微缩版的春晚,由不同综艺散点组合而成,受众极为不稳定,缺乏可拓展空间。而在我看来,传统综艺节目在功能上过于强调寓教于乐、在形式上缺乏想象力,于四平八稳,可能是更致命的弱点。如何做出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国内一些电视台在不断寻求中,把创意的纤指伸向了境外,借鉴境外成功的综艺娱乐节目模式,通过混血的方式产生出既有境外光鲜表现形式又饱含自身文化底蕴的节目便成为其节目创新的捷径。第二节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现象 众所周知,电视综艺娱乐节目通常的模仿路径是:北欧一美国一日本/韩国一台湾/香港一国内某一台一国内遍地开花。欧美等国家算得上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创始鼻祖,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国家便有了非常知名的品牌栏目。日韩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策划创意一开始尽管也模仿欧美,但是他们善于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进行磨合,使节目具有自 5己的特征。港台综艺娱乐节目同时受到以上两个源头的影响,一经开播便成为其电视台高收视率的标杆,后来台湾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犹为迅速,质量与特色也颇引人瞩目,这些节目又成为大陆不少电视台模仿的样板。“古典主义的摹仿理论认为,摹仿就是摹仿别人摹仿自然的成功之作。”6所以,起步发展较晚的中国内地的综艺娱乐栏目在不断的寻求发展中选择了直接向外借鉴模仿的尝试,跳过了传统模仿的环节,向多元化发展,借鉴节目对象也更涉及到多个的国家和地区。
一、内地综艺娱乐节目模仿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综艺节目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心理需求不断地提升,仅以传统歌舞、曲艺、知识竞赛、寓教于乐等庄重严肃方式的综艺节目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的参与性,更多的娱乐化。所以这时以娱乐为主要诉求,以游戏、真人秀、才艺展示以及娱乐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节目便应运而生,并开始充斥各大电视台的荧屏,开启了新一轮的娱乐探试。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以香港综艺娱乐节目《综艺60分》台湾《快乐星期天》为样版的内地第一个新型大型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1999年北京电视台也推出了类似的节目《欢乐总动员》。这类节目形式清新自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推介时尚倡导娱乐,集文艺、游戏、访谈及猎奇于一体,节目播出迅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快乐大本营》最红火时平均收视率曾达到33%,并于1998年荣获当年星光大奖和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广告价格甚至超过中央电视台的平均价格,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7 湖南卫视的探雷成功,为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开拓了新的理念,也引领了我国内地电视台的综艺娱乐节目借鉴模仿之路。在此之后,从央视到各地方电视台均瞄准优秀的境外节目,并在其为母版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再的打出自己的综艺品牌甚至综艺名牌,均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国内各电视台对于境外同一节目母版的模仿借鉴经常存在,常常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此以来,便出现了一个有趣而奇怪的现象,观众们可以常常在不同的电视台看到相似的节目,诸如相亲交友类节目,在台湾《非常男女》红火之后,相继出现了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我们约会吧》、东方卫视的《相约星期六》、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的《相亲才会赢》等;再如歌唱选秀类节目,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