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纪武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6:5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纪武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纪武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小纪武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小纪、武坚调研组

2月8-16日,我组按照江办发电[2006]10号文件要求,赴小纪镇、武坚镇就如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进村入户,现场检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基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小纪镇、武坚镇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优化种植业布局;以培植规模为着力点,提升养殖业特色水平;以基地建设为拓展点,加速加工业发展;以深化改革为突破点,推进第三产业运行。与此同时,以大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形成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1、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小纪镇的一二三产所占的份额看。2005年该镇实现经济总量96.5亿元,其中一产6.56亿元,二产80.7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6亿元,三产增加值9.17亿元,分别占总量的6.8%、83.7%和9.5%。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哺农业、致富农民,加速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去冬今春以来,该镇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 调整产业结构,新发展特种经济作物1000亩,蔬菜2000亩,成片造林和特水养殖各3000亩。全镇现有蔬菜面积1.5万亩,特水养殖3.1万亩,林、桑、果、木等1.8万亩,分别占全社会耕地面积的11.5%、23.7%和13.7%,粮经比例基本达到了5:5。再从农民纯收入构成来看,农民从一产、二产、三产中获得的人均收入分别为1437元、1582元和3285元,其中劳务1627元,分别占人均纯收6304元的22.8%、25.1%、52.1%,其中劳务占25.8%。

2、特色经济初步凸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优势叠加,特色产业更加明显,小纪镇初步形成了“五龙腾飞”的格局,即以超大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建成2000亩,辐射1万亩的菜业“青龙”;以省罗氏沼虾繁苗中心和规范化养殖基地为代表,建成5000亩,带动3万亩的虾业“锦龙”;以原小纪片蛋鸭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为重点,巩固70万只,发展到100万只的鸭业“彩龙”;以快乐、扬子木业加工企业为龙头,抓好1万亩,延伸四旁植树1万亩的木业“绿龙”;以省农科院和北京禾隆生物工程公司有机大米生产技术为依托,建成1万亩,推广4万亩的稻谷“金龙”。特别是优质蔬菜、特色水产和蛋鸭饲养已成为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优势项目,仅以水产为例,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一亩罗氏沼虾养殖年效益平均约2000元,小纪镇3万亩左右罗氏沼虾养殖年效益为6000万元以上,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在水产品养殖、加工中所占的份额就近千元。武坚镇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要求,努力建成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万亩特种水产生产基地、万亩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目前该镇 水产养殖2.87万亩,常年蔬菜面积6000亩,农业园区建成面积2260亩,已引进4个企业进园区运作,超大集团1000亩,泰州恒运通350亩,绿色家园200亩,苏武公司700亩。园区的发展真正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一句话说得好,“一年蔬菜十年粮,三年一幢大楼房”。

3、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社会事业的推进创造了条件。首先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去年以来,小纪镇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200万元,实施了集镇南路拓宽改造和高徐徐河大桥工程建设,铺设通村道路36.2公里;其次社会保障加速推进。一年来该镇新增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40人,734户低保户和589户五保户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贫困户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再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6.74 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2%,自来水饮用人口9.1万人,占总人口的94.7%,卫生户厕达到2.55万户,有线电视普及率70%以上,计划生育符合率99%。

4、镇容村貌得到改善。近年来,小纪、武坚两镇大力实施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重点的“三清”工程。突出河流、道路、村庄环境的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动作,长效管理。小纪镇237条、武坚镇110条市镇村河道基本达到了“四无一化”的要求,通村通组道路和村庄内主要巷道基本达到了硬质化,村庄内部初步实现了无杂物堆放、无违章搭建、无露天茅缸、无杂乱禽舍、无杂草丛生、无曝露性垃圾、无臭水沟塘、无环境污染等。2004年小纪镇获得国家卫生镇荣誉后,2005年又获得全国文明镇创建先进单位称号。特别是去年创建小康先行村的西贾、纪 东两个村,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西贾村去年一年里累计投入资金176万元,新建硬质化道路3.2 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填埋场1个、垃圾箱75个,改造露天茅缸386个,植树2.12 万株,清洁河道6条4.8公里,清理水花生杂物1.3平方米,清淤土方2.4万方。同时河道、道路管护,垃圾运送管理都明确专人,落实了长效管理措施。武坚镇将在四年内全面建成小康村,2006年确保五尖、合新、新楼三个村建成,2007年再建成3个,2008年建成5个,2009年建成8个。

5、创业热潮普遍兴起。各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三产则三产,那样赚钱干那样,华阳的粉沫涂料,宗村的针织,高徐、富民的文体,吴堡的特水养殖加工,小纪的蛋鸭,武坚的蔬菜都成了全民创业的平台。仅去年一年小纪镇就发展个私企业130个,个体户689户,新增注册资本3.25 亿元。武坚镇通过引导一批能人,扶持一批人员,培训一批农民,鼓励一批镇村组干部自主创业,基本形成了人人赚钱、户户创业的热潮。

6、农民素质有所提高。近年来,该地区一方面加大农民政策、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加大镇、村、组务公开程度和办事的透明度,真正把百姓当主人,让农民做主人。一是以“十星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创星、评星、授星,增强做新型农民的自觉性,促进以群教群;二是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文化技术水平。2005年小纪镇有组织输出的劳动力1657人中,就有1469人经过专业培训,占88.6%;该镇从事蔬菜、水产生产 和蛋鸭饲养的千余劳力中,人均培训都在3次以上;武坚镇累计输出劳动力15265人,占总劳动力的77%,其中异地输出6765人,就地转移8500人。通过成人校、农校,实施岗位培训,校企合作,企业职工培训100%,农业培训13000人次,举办再就业培训班2个,创业和再就业培训2400人次。三是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小纪镇文化中心被列为省级标准化文化中心开工建设,镇广电工作位居全市一流水平,各项娱乐设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四是村级基层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一方面加大村组创收力度,确保村级基层组织有钱办事,有人理事,有章管事。2005年小纪镇实现村组创收1996.82万元,村平54万元,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保证了实事办理;另一方面实行管理民主化,村、组务公开每年都在四次以上,真正还干部清白,还农民明白,增强了农民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

综上所述,小纪、武坚两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生活富裕的质量还不够高;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和环境建设、镇村形象的层次还不够高;对照小康村建设19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村庄道路硬质化、改水改厕等项指标的达标难度还比较大。必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整体推进。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存在问题

1、农业结构调整难。难在难在土地流转难,土地是农 5 民的命根子,尤其对于纯农户,丢了土地就等于丢了饭碗,农民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还要他怎么去调整结构,这些纯农户目前约占25%,需要我们去认真关注,解决了这部分人问题,结构调整就不难。另外养猪不赚钱,养虾(南美白对虾)没本领,养蚕没经验,吃过亏上过当的农民不知道搞什么好,甚至有的农民说政府叫调你别调,一调准亏了,广告叫搞你别搞,一搞被骗了。

2、农民继续增收难。难就难在务农的还在务农,打工的还在打工,农民转化为市民、转化为工人的不多,致富农民就在于减少农民,目前减少农民的渠道不多,城市房价太高,农村耕地太贱,农民无法转移。如果农村土地流转资金达到城郊土地转让资金,农民完成了原始积累就会自主创业。仅以小纪镇劳动力转移为例,该镇现有劳力35875个,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力14825人,本镇就地转移劳力10313人,合计转移25138人,占总劳力的70%以上,今后尽管生产水平发展到再高水平,但劳动力转移在量的扩张上将逐步到极点。小纪镇而言,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已达到6304元,但少部分富裕户掩盖了大部份农户收入的真实情况,甚至一个大户能将整个组乃至整个村人均纯收抬高上百元。我们初步调查,该镇仍有36.5 %的农户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其中2000元以下的有1819户5478人,占7.5%;2000至4000元的3144户9495人,占13%;4000至6000元的3857户11686人,占16%,同时人均万元以上的1948户5844人,占8%,而且这种差距还有拉大的可能。

3、农村环境治理难。难就难在农民素质差,农民居住太分散,农村城市化基础未具备,农民的生产、生活陋习,农村干部的无能为力为当今农村环境污染的最根本原因。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陋习和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在生产发展方面,部分基层干部怕难、怕烦、怕担风险,少数群众无动于衷,无所谓,缺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在环境建设方面,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建了垃圾箱,乱扔、乱丢、乱放现象并未真正得到解决。当今社会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世界留给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的新课题,中国现代化的最根本标志是农村现代化,因为农村人口占80%。

4、组织服务工作难。难就难在基层组织服务队伍不稳,最根本原因在于报酬太低、素质太差,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太多太多,但是到基层直接服务农民的太少太少,因为全市村组干部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特别是农技人员“断奶”,大量的科技服务人员只好改行找饭吃,现在是机构变成“空架子”,人员变成“空位子”,服务变成“空样子”,带来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的严重不到位,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实施,制约了生产的发展。科技以人为本,丢了本钱,还怎么去推广应用新技术。据调查,基层村的干部工资也很低,低的6000-7000元/年,高的12000-15000元/年。村级经济不容乐观,村级组织创收难。从帐面看,小纪镇2005年37个村中,当年收不抵支的1个村,金额2万元;当年收支盈余的36个村,盈余463万元,但从真实情况来看,由于村级债务 7 的居高不下,村级经济部分还是“空壳子”。

5、全面小康建设难。难就难在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性大,由于地理位臵的不同,基础条件的不等,服务组织的不优,就带来了村组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低下。一方面基层财力十分紧张,无法满足办实事的要求,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大局意识不强,期望值太高,带来部分村为办实事形成新的债务。2005年小纪镇兴办的公益事业债务增加638万元,其中道路修建610万元,相对贫困的赵家村仅道路修建一项就形成新的债务40.47 万元。由于各级财政尤其镇村财政主要还是“吃饭财政”,对农业的实际投入几乎是“空口说白话”,一些扶持激励政策难以兑现,对贫困户的帮扶某种程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投入回报率低,仅以钢架大棚为例,一般亩造价约为1.2 万元,按使用15 年计算,每年折旧需800元,租金还不够把折旧,带来政府或大户不愿投,不敢投,不想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村,但税费改革后,相当一部份村难以维持正常的办公经费,工作中失去调控能力,带来部分干部不愿干、不想干,农村干部后继乏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基层工作难度大,特别是村级组织。一名村负责人讲,一年中村的各项开支很多。征兵工作支出较大,要报销外出打工人员回来征兵的人来回路费,高的路费支出700多元/人。计划生育问题是头疼的事,该村育龄妇女800多个,去年处理了1个大月份的超生户,花费就达8000多元,此项工作全年要支出3万多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费、报刊费 8 等支出又近2万元。全面小康是党的号召,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广大人民的期盼,需要我们以富济贫,以强扶弱,以德服人,以善教人。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势推进,迅速行动。

1、以村强民富为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加速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一要优化布局,走规模化之路。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小纪镇13余万亩耕地,要通过三至五年的调整,逐步形成以罗氏沼虾为主体的特种水产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以超大蔬菜为代表的特菜特经面积突破4万亩,达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优质粮油面积逐年缩减,最后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武坚镇要着重抓好优质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稻米、优质棉花四个生产基地。围绕目标,要突出抓好蔬菜产业的发展,强化超大蔬菜示范带动作用,力争二至三年内超大蔬菜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松散型带动农户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小纪镇要抓好蛋鸭的发展,力争一至二年内,总量超百万,产值超亿元,效益千万元,建成苏中鸭业第一镇。二要提升质态,走标准化之路。按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农产品、超市农产品和外销农产品的要求,加速无公害、绿色和有机 9 品牌的申报注册,每年每镇新增2个品牌以上,逐步实现主要农副产品个个有品牌、有规程、有标准。同时注重品牌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把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三要注重效益,走产业化之路。努力打造无公害蔬菜生产、保鲜、加工、销售产业链和罗氏沼虾、蛋鸭、木业、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加快农副产品深度开发,重点抓好超大蔬菜加工基地、蛋品加工基地和罗氏沼虾繁苗、速冻基地建设,小纪、武坚两镇年内农业加工产值力争达到3亿元。四要突出增收,走多元化之路。以发展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按照培育大企业、主攻大项目、开展大招商、园区大开发、推进大创业的要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致富农民的能力。同时加快三产、建筑业的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真正达到人人忙赚钱,户户有老板,组组有特色,着力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效果。通过劳动力培训,中介组织的服务,努力实施劳动力由自发转移向有序转移的转变;由体力转移向技能转移的转变;由就业转移向创业转移的转变。同时,继续加大村组创收力度,努力减轻农民负担。五要制定政策,建立结构调优的激励机制。如成片造林要继续实施以奖代补,连片50亩以上的补助40元/亩。农业“三品”开发继续实施0.5、1、1.5万元的补贴,直接补贴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开辟新的奖励办法,对于规模较大、特色较浓的园区要给予重点扶持5-10万元。

2、以精神富裕为支撑,推进社会文明化。没有“文化 10 小康”和“精神富裕”就谈不上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改善农村环境,还要大力建设精神文明,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局面。要坚持“两手齐抓”、“两头齐硬”、“两管齐下”、“两全齐美”,推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两手齐抓”。即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设施投入,提升镇广电中心、文化中心、职教中心、娱乐中心的功能,使之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手抓精神文明各项活动的开展和群众喜闻乐见活动的组织,继续把“十星文明户”创建活动推向纵深,陶冶情操,激励奋进。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在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增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栏。二是“两头齐硬”。即一头抓创业之星的培植,一头抓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对人均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组织镇村组三级干部和各类专业大户定人挂扶、定项帮扶、定期考扶,加速脱贫致富步伐。三是“两管齐下”。一方面抓社会事业的改善,加大农村改水力度,确保自来水普及率99%;加快农村卫生基本现代化步伐,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确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8%以上;计划生育符合率100%;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建设,确保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党的减负政策落到实处;完善农村低保和草危房改造工程,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另一方面,抓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巩固社会事业的建设成果。四是“两全齐美”。真正达到村强民富、政府安定、社会安宁、群众安心、投资安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继续开展村 11 务公开,规范村务民主决策和管理行为。

3、以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碧水工程”、“通达工程”和以“三清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越来越多的村庄绿起来、净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把整治环境的重点放在水环境和垃圾的治理上,所有河道按照河底无深积淤,河面无水草漂浮物,河坡无垃圾杂物,河中无障碍物的要求,全面清理达标。针对农村垃圾乱倒乱放现象,以自然村庄为单位,按50米半径或按每20户设立1个垃圾箱,组织专人定期运送,建立长效管理措施,确保实施到位。在此基础上抓好村庄内部环境的整治和道路的达标,同时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进一步抓好小纪国家卫生镇范围的延伸和拓展,扩大国家卫生镇创建成果。

4、以机制创新为保证,推进管理市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基石,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替代的堡垒。要把政治上过得硬、发展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着力培育一支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始终把“三农”工作当成各级领导第一位的任务,配齐配强“三农”工作一条线的领导力量。全面推进“三创”工程,创新、创业、创优是“三农”发展的不竭之源,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立市直部门与村结对帮扶制度,组织市镇19个部门帮扶小纪、武坚19个薄弱村。要制订优 12 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在全市建立帮扶资金,继续组织实施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重点解决农村经济薄弱村和农村贫困户问题。要继续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通过各方努力,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要加强新农村科技网络、信息网络、服务网络的建设,推进农口单位事业改革步伐,稳定农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要大力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民办、民营、民受益,扩大公司型、协会型、契约型、综合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范围,推进竞争主体多元化、市场化。要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体系、经费保障体系、检查督导体系和褒奖激励机制等,进一步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5、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渐进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要求和特征,按照 “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握住关键环节,突出抓住重点地区、主导产业,确保有序推进,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既要典型示范引导,又要创新工作思路。结合当前我市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农业国际化这四个环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六年二月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现在农村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针对一些问题浅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一事一议”筹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大,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三篇:台前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台前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张悦华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近我们对台前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下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台前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及主要做法

台前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面积454平方公里,370个行政村,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耕地27万亩,黄河、金堤河横贯全境,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耕地在黄河滩区,三分之二在金堤河滞洪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台前县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从改善农村最基础的条件入手,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全县GDP初步核算达到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农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长5%粮食总产达到1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7.9%农民人均纯收入2022元,比上年增长10.7%。今年1至6月份预计全县GDP完成10.8亿元增长14.5%农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增长8.3%夏粮产量达95207吨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增长7.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实施“以工兴县”战略,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主导产业。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项目,核心抓环境”的工作思路,上项目、强骨干、培产业、抓园区,千方百计以工业化发展吸纳农民就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今年1至5月份,全县限额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7亿元同比增长36.4%完成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利税2429万元。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和支持羽绒、化工、造纸、面粉加工、制药等比较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壮大规模,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拥有羽绒加工企业29家,化工企业19家,面粉加工企业59家。二是抓好新上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培植新项目上搞突破。近两年累计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9个,超千万的21个。今年1至5月份,全县又新上工业项目17个,总投资6660万元。特别是一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孙口、尚庄、恒润石化工业园区纳入县城整体规划,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目前三个工业园区拥有企业82家,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

(二)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思维和方法发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龙头,建设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粮食加工业,规划建设了以物资转运站、综合商贸楼、储粮仓库、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重点的金粮物流园,建成了天府食品、向荣面业等日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6家;畜牧业,建成投资百万元以上的辛鑫畜牧、绿源畜牧等畜牧养殖龙头企业16家,养殖专业户达到7100户,畜牧养殖业年产值达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种植业,全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瓜果、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3万亩,建成农田林网5万亩,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93%,村庄林木覆盖率在45%以上,成为河南省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县。

(三)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改造老城、开发新区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造老城区。近年来,累计投资3亿元,开工建设了50个城建项目,对老城主要街道及门店进行了改造,兴建了供排水设施,完成了金堤河公园一、二期工程。二是拉大城区框架,大力开发新城区。规划建设了11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建成了“五横三纵”新区道路框架,建设了四大班子综合办公楼并投入使用,规划建设的行政区、商贸区、绿苑小区和台孙路十里商贸长廊已初具规模,县城面积达到13.5平方公里,是原来县城的4倍。三是抓好小城镇和小康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拓宽改造了乡镇驻地道路29条,改造建筑物8.7万平方米,侯庙镇被定为省重点镇。同时,积极开展“学习李连成,建设小康村”活动,搞好农村重点村规划,尚庄、郭庄、花庄等一批小康村建设进展顺利,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新打机井3640眼,新建桥、涵806座,完成了黄河大堤加固、金堤河梁庙沟治理和张庄闸、梁庙提排站、六支渠提排站及刘子渔、岳鲁、后方三个沟口闸站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投资8190万元,完成了郑吴公路台前段升级改造和台孙公路部分大修,孙口黄河公路大桥累计完成投资1.71亿元。近两年来,累计新建地方道路74条,大大改善了台前的交通状况。三是加大电力建设力度。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范台110千伏输电线路改造和台前110千伏变电站35千伏电线间隔改造,实现了供电双回路。

(五)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围绕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以职业中专、县乡党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为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先后培训农民6万人次,50%以上的农民撑握了1—2门适用技术。在搞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建设劳务输出基地,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建成了以东北三省为主的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和以广东、深圳为主的工业劳务输出基地。“十五”期间,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均超过3万人,年劳务收入均超亿元,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强。积极做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两年来,全县累计发放医疗补偿金1838万元,享受补偿农民达23.7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被省卫生厅推荐为全国先进试点县。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较大改观。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近两年累计发放企事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61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90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45万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信贷资金427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2280万元,解决贫困人口3.51万人,低收入人口0.77万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台前县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全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还很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台前县地处黄河滩区和滞洪区,自然条件恶劣,洪涝灾害频繁,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受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毁坏严重,抗灾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民极易因灾返贫。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乡镇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小,对农业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小,难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靠经济保障。三是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比重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缓慢,全县还有低收入人口10余万人。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办学条件差,职业教育落后,农民不能及时接受再教育,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创收渠道少。五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有线电视

普及率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普遍存在看病难问题,影响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六是村庄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村庄没有统一规划,建设零乱,脏、乱、差现象严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构想

一)实施“以工兴县”战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一是进一步调整工业结构。以做大做强做优羽绒、食品、乳业、化工、造纸、制药等主导产业为发展目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二是着力培植重点企业。加大对恒润化工、雪鸟羽绒、向荣面粉、冠宇化工等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尽快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双超”型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新上项目。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间资金“两条腿”走路,力争每年新上一批投资超百万元、千万元甚至超亿元的工业项目。四是建好工业园区。突出抓好孙口、尚庄和恒润石化三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高起点的发展平台。

(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发展小麦业。依托全国小麦主产区和“京九”铁路过境设站的优势,加快建设金粮物流园,培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发展面粉精深加工,壮大粮食经纪队伍,逐步把台前建成有一定影响的集小麦生产、面粉加工、粮食转运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抓住全省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机遇,扶持雪牛乳业、春龙集团等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养殖基地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走科学化饲养、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路子,逐步把台前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畜牧养殖大县。三是大力发展林业。以市林纸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在黄河故道和滩区大力发展林业,建成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推广林、草、牧间作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调整农作物布局。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扩大尖椒、番茄、油菜等无公害蔬菜基地、黄河滩区无籽西瓜种植、背河洼地水稻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五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搞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防汛、抗旱、除涝并重的原则,提高井渠配套标准,推广节水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抓住实施金堤河二期治理的有利时机,加快沟站闸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交通、扶贫等专项资金,建设林楼至张秋、清水河至明堤、刘心实至台前3条公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三是加快电力建设。巩固农村电网改造成果,完成范台110KV第一回输电线路改造工程,逐步解决电力瓶颈制约,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四)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在抓好老城改造、新区开发的同时,以侯庙、孙口、马楼、打渔陈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为契机,引导条件较好的村先行一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到“十一五”末所有行政村完成村级建设规划,城镇化率达到22%。

(五)发展农村各项事业,构建“和谐台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保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使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的路子,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平地村实际的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02年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2年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05年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下载(小纪武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纪武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111-07-20~2011-08-10 摘要:在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潮中,到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农村迫切需要有规划的建设,既可以为国家节......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唐世清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巨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一直在变化着,农民的生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最近几年农村正......

    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推荐五篇)

    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合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

    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廖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五篇范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