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匈牙利社会保障制度..(推荐)
匈牙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我来介绍下匈牙利的一些情况,匈牙利的经济转型与养老体制改革
匈牙利是一个经济转型国家。急进式的“休克疗法”不仅对匈牙利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对人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989年转制之前,匈牙利总人口一直呈增长态势,但此后却呈现下降态势,从1990年1037.5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998万人。在经济增长不振的同时,匈牙利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匈牙利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5.2%。根据预测,到2050年,匈牙利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9.0%,相当于每三个人口中就有将近一个老年人。
在计划经济时期,匈牙利建立了惠及全民的养老保险和免费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支出直接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负担。转型初期,依然维持传统模式,但由于经济衰退、失业加剧和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等问题,社会保障支出急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匈牙利从1996年开始,对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着手改革,试图建立一套适应于市场经济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其中,第一支柱为强制性的、由国家管理的、现收现付性的基础养老保险。雇主缴纳雇员总工资额的20%,雇员缴纳自己工资的8%(后将雇主缴纳的20%降低到18%,将雇员的8%增加到10%)。第二支柱为自愿性的、私人管理的养老基金,采取个人储蓄账户或职业年金计划两种形式。第三支柱为自愿的职业年金或个人储蓄计划,主要由商业性养老保险组成。1997年,匈牙利国会通过立法,将第二支柱改为强制性养老金,交由私营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并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第二支柱由个人缴费的6%建立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由私有养老保险基金会进行管理并支付年金。
在管理主体上,第一支柱以财政部为主监督、审核。财政部负责做出征收目标计划,税务部门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同时征收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局负责信息管理和支付养老金,养老金主要通过邮局发放。第二支柱由财政部和国家金融服务监管局共同负责监管。税务部门的权威性和强制手段保证了养老金的收缴率达到90%以上。为抵御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匈牙利政府承诺财政承担第一支柱全部资金缺口的补偿责任,并明确规定,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一旦发生基金赤字,财政部门随时进行弥补。
通过对匈牙利社会保障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训和启示:
(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基础性保障
一个动荡的社会、一个人们对未来预期不稳定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就不会安宁。匈牙利的经济起伏、通货膨胀、外资垄断、民族经济欠发展等,使青年一代的结婚率降低、失业率上升。这一方面造成出生率降低,人口迅速递减,另外一方面,也使制度层面设立的、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保障”的养老金不能抵御物价上涨的影响。即使是所谓的“免费”医疗,也不能较好征缴保险金,造成大面积拖欠,使国家财政不得不承担很大的“兜底”压力。匈牙利的转制内耗,使得其在2002年左右才恢复到转制前的经济水平。何况其私有化过程中外资的入侵,使民族工业很难复兴。
(二)就业是最必要的保障
匈牙利改制后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每逢经济发展,就业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则政局安定,民心思稳,百姓生活会随之而改善。每逢经济起伏,失业率上升,则政局不稳,民心思变,百姓生活随之而艰难。虽然匈牙利被誉为东欧转型的所谓“典范”,其看似完善的保障,却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必要的“安全”。
(三)医疗的分级管理、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的设立,是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百姓可以自由选择的家庭医生制度,一方面可以监控地方性疾病和社会个体的疾病健康史,减轻医院的门诊负担,节约百姓求医问药过程的花费,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扩散,控制社会疾病风险。但怎样防止医生收取“小费”,却也是制度设计中应该仔细考虑的因素。
(四)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强制缴纳,是必要的选择
匈牙利在社会主义时期完全由国家包起来的保障制度,给国家未来的发展,无疑会造成很大压力。其改革初期对第一支柱的倚重,不能抵御经济动荡和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于是在1998年将自愿选择的第二支柱改为强制缴纳,这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事实上,许多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也都在制度设计上强制征缴类似于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或个人储蓄。但要警惕的是,如果将第二支柱的保险资金,委托于公司或企业去营运,则要严控资金营运企业的进入门坎,确定最低盈利率。匈牙利各家基金会的投资回报率相差很多,最高的23%,最低的 6%。这会严重影响参保者的最终受益。
(五)养老保险“费改税”征缴制度,可以保证较大的征缴率
我国养老保险保费的征缴率之所以仍然偏低,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劳动部门不能较好地掌握企业内部用工数量与工资高低状况。匈牙利将养老保险费用改为税务部门征缴之后,征缴率上升到了90%以上。这在制度上保证了第一支柱保险金额的安全性。我国对于是否进行“费改税”已争论多年,其利弊可从匈牙利的改革中有所借鉴。
(六)社会保险应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而逐步改善
过高的保障费用,一方面会给企业造成较大压力,造成征缴不足、大量拖欠,另一方面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而且,保障与其它福利一样,具有刚性增长的社会预期。从高位有所下调,会遭致民众普遍的反对。故从低位逐渐上调,是比较保险的选择。匈牙利在制度转变之前的保障,属于全面保障,本来压力就很大。改制之后,虽然有所改革,将第二支柱也改为强制性征缴,但从下表可以看出,其养老保险工资征缴比例与我国差不多,但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都高于我国。这种高位运行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缴费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从匈牙利的教训以至整个西欧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需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费用,而不可有“一步到位”的思想。
(七)提高退休年龄,是老龄化压力下可以考虑的选择
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之后,在老年退休人员健康状况允许其拥有较高再就业参与率的影响下,提高退休年龄具有积极意义。现在,匈牙利将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龄已经推迟到62岁,将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工龄延长到20年。在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中,也需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退休年龄的推迟问题。这既能够比较好的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也能够减轻养老金开支压力。
(八)农村以土地换年金的制度可资借鉴
在转制之前,匈牙利农民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项福利已成为历史。在农业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民也不可能像城里人那样按月交保险费,农民的养老成了问题。于是,政府推出了以土地换年金政策,以解决年迈放弃耕作的农业人口的养老问题。匈牙利的土地换年金计划,每期都由国家土地基金管理局实施。第一期解决了3600名60岁以上土地所有者的年金问题,国家通过法定合同收回土地并发给土地所有者年金。至2003年,匈牙利已实施三期土地换年金计划。我国很多农村老人,在子女进入城市之后,耕作已成问题。如果能够采取先试验后推行的办法实施土地换年金计划,或许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制度创新。
(九)借鉴匈牙利的经验,不可盲目照搬
很多到匈牙利考察后回来的学者或干部,看到了匈牙利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点,比如其建立的包括了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其对家属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比如其为刺激生育率而对妇女的特殊保障政策,比如其对老年人照料人员的工资补偿规定等,都很有意义。但借鉴别国的经验,需与我国自身的社会发展过程密切结合。我国还不能借鉴这些面面俱到的政策配置。匈牙利的人口已降低到不足一千万,而我国已经超过了 13亿并仍然处于增长态势。而且,匈牙利的城市化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80%以上。即使在我国直辖市或省级层面借鉴其经验,也需要仔细分析其得失利弊,不可顾及其一面而失之另一面。
黄菊华 社会工作 05191131
第二篇:社会保障制度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由国家和政府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组织社会保障专业人员,对各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2.生育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3.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4.国家卫生服务模式:模式就是模板、样板的意思,是可供别人模仿和学习的一系列做法或工作方式。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各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并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可做参考的模式或原型,或起模仿作用或起启发作用,否则,就会多走弯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推广这项工作。
5.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工伤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答:
(一)无过失责任原则
(二)损害补偿原则
(三)严格区别工伤和非工伤的原则
(四)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2.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1)基础性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必须是也只能是着眼于“保底”。(2)协调性
第一,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
第二,协调社会救助同社会保护政策的其他方面比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之间的关系;
其三,社会救助内容的本身的协调性。(3)选择性
社会救助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定工作程序即“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选择性”是社会救助最为突出的特点。(4)历时性
从社会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救助最早产生。
3.简述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
答:(1)决策协调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担任,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算的审议。同时,还负有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重任。
(2).业务执行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体制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团组织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综合职能部门,通常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工作。
(3)资金运作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由社会保障基金独立运作,也可以委托专设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它与业务执行机构关系密切但同时处于平行关系,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4)监察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应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贤达人士、公众代表和专家。此外,监察监督机构还上连立法机构的法律监察,下通广大民众的社会监督,通过包括审计在内的多种途径,使得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4.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答: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养老保障改革,确立了新的养老体系框架。但是,中国养老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重要财力储备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创新与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
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国家将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基金筹集:个人缴费分12档 地方补贴每年至少30元
根据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在个人缴费方面,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1200元12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在集体补助方面,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2、论述社会福利的特征和作用。
答:社会福利制度一般来讲具有四个特征:社会福利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每一项社会福利计划的出台总是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总是以缓和某些突出的社会矛盾为终极目标;社会福利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利益投向呈一维性,即不要求被服务对象缴纳费用,只要公民属于立法和政策划定的范围之内,就能按规定得到应该享受的津贴服务;社会福利较社会保险而言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是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在既定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尽力提高被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提供的收入保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供低费用或免费的福利待遇,另一种是提供现金补贴。国家举办福利院为特定的人群提供生活保障。
第三篇: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2、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
3、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有的人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与国际劳动组织的有关条约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失误。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4、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并不包括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目前,国家用于失业保险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还很低。国家用于下岗失业保险的经费包括两部分:一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属于临时性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企业支付的一部分费用;二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二者合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0.16 %,1
1999年提高到0.51%;二者合计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996年为1.21%,1999年为4.20%。
5、立法滞后。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1、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的办法》,对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包括养老、伤残、遗属、疾病津贴、医疗、工伤和职业病、生育待遇等保障项目。此后,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局限于城镇地区,重点是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建立了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4、1996和1998年分别开始实施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制度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社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5个项目。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时获得帮助和经济补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
社会救济:中国政府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救助的对象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者;或虽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者;或虽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灾害使生活暂时无法维持者。
社会福利:中国政府和社会向特别需要关怀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援助,目前主要包括老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优抚安置: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社会互助: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目前主要有工会、妇联、青联等社会团体组织的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居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等。
3、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中央、省、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员:(1)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即“三无”人员);(2)无劳动能力或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对象;(3)家庭成员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对象;(4)有生产生活能力但生活水平低于保障标准的扶贫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乡、村三级按比例共同负担(个别县(区)村级不负担),市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对贫困村进行调剂补助。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合作医疗。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每个成员共同出资来筹集医疗资金,不仅为农民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而且还承担着疾病预防和饮食、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种种原因,合作医疗资金筹资困难,加之药品价格等因素,这项制度近乎名存实亡。
2.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我市于2001年6月颁布了《泉州市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从当年7月份施行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由农
民工所在单位按上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总额的2.5%缴纳医保费用,个人不负担,对参保的农民工推行医疗保险。目前,全市约有1700名农民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人均月缴纳25元。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市的农民养老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基本相同,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其提供了制度基础。
1.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产生,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义务人的吃、穿、住、医、葬(未成年人保教)。目前,我市落实五保待遇的有4176人,其中有266人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73元,年供养经费55万元;分散供养的有3910人,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07元,年供养经费500多万元。我市五保户的保障水平要高于低保标准,其生活水准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组织和管理,将农民在谋生能力较强时期的保险投入积累起来,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开始试点,至2003年9月底,全市参保农民23.9万人,2003年实际缴费人数2242人,收取保费(含利息)455万元,历年滚存基金节余11045万元,近年来,主要重点抓好村干部、义务兵、计生对象的参保及已保人员的续保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在基金管理上,坚持“省级统一代管,市级监督指导,县级平衡核算”的管理模式。
第四篇: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
目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二.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三)社会保险的功能
三.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的定义
(二)社会救济的对象
四.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对象、形式
五.优抚安置制度
(一)优抚安置的定义
(二)优抚安置的对象
六.社会互助制度
(一)社会互助的定义
(二)社会互助的特点
前言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老年和残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保制度产生。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济性。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二.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的标的是劳动者的人身;
2.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包括劳动者(含其亲属)与用人单位;
3.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
4.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5.保险基金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及财政的支持。保险对象范围限于职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保险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种风险,不
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三)社会保险的功能
1.稳定社会生活的功能
2.再分配的功能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三.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的定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二)社会救济的对象
1.城市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定期定量救济对象),无固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生活水平的居民(临时救济对象);
2.1961~1965年6月9日期间被精简退职的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老弱残职工;
3.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被宽大释放的原国民党的党、政、军、特人员中无家可归者,生活困难的台湾同胞、去台人员亲属,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下乡知识青年,计划生育医疗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生活困难的刑事犯罪分子家属,生活困难的归国华侨和侨眷等。
四.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对象、形式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五.优抚安置制度
(一)优抚安置的定义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军队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具体项目包括:离休费、副食品价格补贴、生活补贴、粮油调价补贴、教龄护龄补贴、地区生活补贴、交通费、探亲路费、荣誉金、防暑降温费、保留福利补贴、保留伙食补贴、少数民族补贴、政府特殊津贴、残废金(伤残保健金)、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公勤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电话补贴费、水电补贴费、军粮差价补贴、冬季取暖补贴费、军人职业补贴费、服装费、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生活津贴。离休干部实际享受的待遇项目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
(二)抚恤补助对象
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优抚对象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指战员);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
并不是所有的优抚对象都可以享受抚恤补助待遇。按国家现行规定,革命伤残军人享受伤残抚恤;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定期抚恤;在乡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享受抚恤生活补助费;红军失散人员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享受定期补助;少数带病还乡、医疗生活困难很大的退伍军人也可享受定期补助待遇。
六.社会互助制度
(一)社会互助的定义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二)社会互助的特点
1、相互认同和相互依存
2、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3、利他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互助
4、返朴归真
第五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安全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我就如何做好社会保障制度谈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一、社会保障概况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建立这项制度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角度来认识。
(一)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稳定社会的根本大计。社会保障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简单概括其发展历史,可以说它是起始于德国,形成于美国,发展于二战以后的市场经济国家。19世纪末,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劳动状况日益恶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政策。为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劳动保险条例》,在我国城市中逐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为主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制度。主要表现是:①不够重视,没有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位置。当时的劳动部门有一句顺口溜是,“一工资,二调配,保险福利排不上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没有把社会保障问题摆到应有的位置。②没有积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实行“多就业、低工资、高积累”政策,为了积累工业化资金,国家规定国营企业利润全部上缴,职工退休金从成本中列支,后来实行社会统筹,也只能现收现付,没有形成应有的养老金积累。③覆盖面窄。当时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覆
(二)从现实的角度讲,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运行逐步和世界经济接轨,企业的扩张、兼并、破产以及劳动者岗位转换和失业将成为一种常态,只有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企业的有进有退、人员的能增能减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了,职工群众对养老、医疗、失业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消除不良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就可以扩大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近两年来,我国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增长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因此,在今年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计划纲要中,就明确要求各级财政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十五”时期社会保障的支出要占政府支出的15%到20%。
(三)从未来的角度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重要和紧迫。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96%,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即将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2岁,一些城市已到76岁,不仅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比一些发达国家还要高。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时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支出要增加,而且医疗保险金支出也会迅速增加,社会负担会成倍扩大。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一是底子薄。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实力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二是负担重。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责任,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这些特点表明,我们能否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提下,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对我国社会经济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立足于国情,抓紧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二、做好社会保障的几点设想
1、重视关于两个确保工作
两个确保是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两个确保的基本实现,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个确保必须坚持三个“不变”:一是坚持两个确保的工作目标不变,决不允许再发生新的拖欠。对过去的拖欠,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偿清欠账。二是坚持两个确保的现行政策不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再就业中心,享受不超过3年基本生活保障的基本政策不变。通过“三三制”办法筹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由财政兜底的政策不变。中央对地方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变。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预算超收的财力,除了保证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对工作到位、资金仍有缺口的困难地区,中央财政将继续给予支持,并继续采取与两个确保工作实绩、地方财政实际投入挂钩的办法。三是坚持两个确保的工作要求不变。要继续实行两个确保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对因工作不力出现新的拖欠的地区,要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
2、必须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两个确保作为特定时期的社会保障形式,为稳定社会、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作出了贡献,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十分重要性和完全正确性。两个确保为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了途径,积累了经验,赢得了时间。但是两个确保,毕竟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情况下,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策,具有应急性和过渡性,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必然要向稳定的规范的方向上完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征求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方案》(即42号文件),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试点的内容、范围和工作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国务院42号文件精神,试点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在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实现部分积累;二是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由于这两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国务院决定,全国选择辽宁全省进行试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试点,不强求一律。这就
极大地保证了企业和广大职工和根本利益。
3、必须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现行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确定的,对于建立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分担养老责任的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账户资金都要用来支付已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没有积累,形成“空账”,没有实现制度设计时“部分积累”的初衷。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面对日益增大的基金支付压力,需要探索进行基金积累的途径。我认为,一是明确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将个人缴费比例从目前的平均5%一步提高到8%,企业的缴费比例暂维护不变,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以保证养老金的当期发放。二是缩小个人账户规模。把个人账户的规模从现在的相当于个人工资的11%降为8%,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三是做实个人账户,保持实账运营。实行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开管理,统筹基金不再透支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管理个人账户基金,并委托进行运营,但不允许进入股市和搞其他有风险的投资,只能用于购买国债。四是相应调整基本养老金结构和水平。个人账户规模降为8%后,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相应下降,为保持职工退休时的基本养老金总体水平不降低,并鼓励职工多缴费,规定职工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相当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以后缴费每满一年,增加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总体水平可达到30%左右。此外还明确了几项政策,一是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补充性的养老保险,统称为企业年金,其中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二是过去没有参加过养老保险,现在已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城镇集体企业,不再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其已经退休人员由民政部门按企业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月发放生活费。三是公务员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暂维持不变,但要研究制定职工在机关和企业之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办法;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要继续完善和规范。
三、解决社会保障的几点意见
1、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要向失业保险并轨。
1998年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各地普遍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进中心、保生活、促就业的政策。客观地说,下岗职工还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减轻企业事务负担;“三三制”方式筹资困难,企业拿不出形成“三七制”;失业保险金既要保发放,又要向中心调剂资金,拆东墙补西墙,而一些沿海地区已开始取消中心。从改革的方向看,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当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的并轨。对破产企业逐步实现兼并、收购的形式,下岗职工逐步实现解除劳动关系,进入失业保险制度。有步骤地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2、资金筹集要落实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大数法则,统筹互济,如果没有覆盖全社会的“面”,没有包容所有劳动者的“群”,就无法达到这个基本要求,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因为只有扩大覆盖面,才能增加基金收入总量,才能降低抚养比,才能互助互济,平衡不同企业的负担。扩面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基金收入,也是保护劳动者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今后要根据经济成份多元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如第三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非正规就业、自由职业者、城市化进程、科技体制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等情况),确定扩面方向和重点,及时把外商投资企业、新兴行业、多种经济成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纳入覆盖范围,实现社会保险的全覆盖。
二是依法加强基金征缴。近年来,针对企业欠费问题,部里直接掌握欠费1000万元以上大户名单,通过举办欠费大户培训班等措施督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今年,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缴费基数的清查工作,不仅要提高收缴率,更为主要的是增加基金的绝对额,减少流失,力争做到应收尽收。
3、是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金保障能力的一项新工作。首先是各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预算超收部分除法定支出外,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资金。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是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缺口的主要渠道,也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其次是通过资本市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存量。减持国有股所获资金、中央财政拨入的资金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根据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共同下达的指令和确定的方式拨出资金,支持资金困难地区社会保障工作;选择并委托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进行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第四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开始养老保险金积累。
总之,完善社会保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探索期,只要我们不断的大胆实践,我想,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会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条件就会不断地提高,国家越来越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