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西政报2006-14 赣府厅发„2006‟2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发„2006‟1号)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现就推进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农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信息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广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增收以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较为完备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村村通电视”,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信息入户。建立一支活跃在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基本构建起适应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
(三)基本原则。1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明确各通信运营商、有关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各自的优势,鼓励合作与竞争。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整合已有的存量资源,推动网络互通、资源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3服务“三农”,务求实效。紧紧围绕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4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群众需求比较强烈的乡(村)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防止形式主义、急于求成,扎扎实实地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加快实施新一轮电话、广播电视、宽带网“村村通”工程,采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提高宽带用户和计算机的普及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达36%,用户总数达到1200万户,在90%以上农村电话用户中普及推广使用信息电话;建设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移动话音网络。宽带网覆盖100%行政村,用户总数达到32万户,在50%以上的乡镇建成标准化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初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小学卫星接收装置。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入户率,确保广播电视长期通、正常通、户户通。
(二)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以省内国家级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
(三)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
以国家和省级粮食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省农村综合信息网为基础,建设粮食和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和认证、支付、物流体系,实现网上交易。2006年底实现全省9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网,2010年实现全省8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网上交易。同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设立电子信息屏。鼓励、扶持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
(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
建设全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整合开发各种实用信息资源,办好“信息田园”,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信息入户,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农村移动通信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以移动短信系统为主的信息承载平台,在乡村设立三农移动信息服务站点,运用综合信息服务机,通过移动通信实现“农信通”、“村务通”。建设江西“农业新时空”信息系统,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源,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114号码百事通、农村黄页、广播、电视、信息栏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根据农村的新形势、农民的新需求,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增加农民外出就业岗位信息、法律咨询、维护权益等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允许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搞活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五)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
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省级农村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六)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
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信息接收机等多种形式,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七)推进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
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施江西电信“千村百镇”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2006年建设1000个“信息化新农村示范行政村”和100个“信息化新农村示范乡镇”,并建立“信息化新农村示范乡镇(村)”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互联网信息网络作用,加快信息服务站(点)建设,2006年全省要建成30个农业信息超市。向全省农村推广“阳光网”,为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服务。同时建设江西移动信息化百强乡、信息化千个示范村和万个农村信息服务专业户。
(八)加快“金农工程”建设。依托国家的“金农工程”,争取各方资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实现政务、农业、公安、教育、科技、卫生、医保、气象、邮政、金融、税务、工商等网络向示范乡镇村延伸,有条件的单位系统网络全面向农村机构延伸,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涉农部门网络向乡镇延伸。
四、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纳入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省各有关涉农部门和各设区市、县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省内各通信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推进机构,组织精干的专业队伍,制定科学的实施规划,切实抓好建设工作。各地、各部门既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建设投入。
拓宽建设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解决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投入问题。
(三)明确工作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由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协调各通信企业的职责和分工。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由省委农工部牵头,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负责相关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和交换。省电信公司负责建立“信息田园”门户网站。省移动公司负责建设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移动话音网络和农村短信服务平台,并确保全省示范点“通电话、通短信息、通手机上网”。省联通公司负责“农业新时空”系统和信息搜集发布终端、农村信息站的规划、建设及经营管理。省公安厅要利用农业信息化统一网络平台,深化农村治安和户籍管理,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阳光网”的推广工作由省教育厅和省电信公司负责。省教育厅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省文化厅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内容和信息。省卫生厅要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民开展疾病防治服务、特别是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以及卫生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疾病诊治远程会商系统。省邮政局要把邮政网络与电信的信息网络结合起来,加强物流与信息流协同配合,积极依托电子化营业服务平台,把农村邮政网点办成信息服务站。省信息产业厅要组织好农业信息化项目,争取在信息产业部立项,同时做好农业、农村信息化软件的开发等工作。省农信联社要帮助农民解决信息化中的小额资金贷款问题。省人口计生委要把信息化建设融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为广大育龄妇女服务的能力。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农村基础地理信息、农村地籍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系统的建设。省信息中心要做好政务网和电信网的联通,实现资源共享。省电力公司要负责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电力供应。
(四)建设人才队伍。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人才培养工作要列入信息化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远程教育、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普及信息应用知识,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息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十一五”期末,要培养1万名左右骨干农村信息员。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培训提供技术咨询、智力支持。
(五)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信息化新农村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强化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保障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接轨,适应江西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加强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镇新农村建设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镇上下必须动员起来,抢抓机遇,谋划长远,抓好当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以“七有,五通三改三建”为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是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殖业比重,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建设。各村要立足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建成“三带八品”优势农产品基地。
二是继续加快农业示范小区建设。健全壮大四大养殖示范区,即江汉麻鸡养殖示范区,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区,综合养殖示范区和水库立体养殖示范区,引导养殖户按工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公、公司运作的模式,形成以园区为龙头、以农户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三是继续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讲科学是调整结构的基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调整推广一批节约、增产新技术和生态、高效新模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工农互促的最佳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是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要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绿色食品标志为载体,打造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花生、棉花、麻鸡、生猪等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屠宰分割、冷切保鲜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创新利益机制,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组织、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经济观念,依托优质农产品、优势山水和优质矿产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实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着力培植绿色食品,优质畜禽等特色产业,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突破性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地都要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校、职校、“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二是优化劳务输出环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对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辅助劳力在家务农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他们进退有路。重点解决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走“输
出一成才一积累一创业一共同富裕”之路。
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安全饮水的保证,要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水库、水坝除险加固,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积极争取农田改造项目。依托粮食生产基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农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土地整理的开发力度,配套路、沟、渠、泵,加快高产农田建设步伐,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建好“当家堰”,疏通“断头渠”,消除抗旱死角,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创新农田用水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三民”办水利,抓好水库、水坝及灌渠的整险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专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的节水灌溉之路。
三是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抓住
国家对老区、疫区的政策性扶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饮水项目,争取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要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依靠和发挥农民群众“要致富,先修路”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把通村通组公路修成农民的致富之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覆盖面,积极争取相关企业支持,改善农村通信环境,逐步规范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都有活动阵地。
二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从实际出发,把村庄整治的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
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清除居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柴草、垃圾等杂物,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道路通达、环境友好、信息畅通、能源清洁、设施健全的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新居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三是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捆绑扶贫开发、土地平整、公路建设、水利、血防等专项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平安农村”、“和谐农村”。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
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实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镇委、镇政府将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各地、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要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制订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要立足现有基础,量力而行地进行房屋和设施的改造,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举债建设,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2006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镇2006年新农村建设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镇上下必须动员起来,抢抓机遇,谋划长远,抓好当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以“七有,五通三改三建”为标准(“七有”即村里有一个主民产业,农户有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有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电,有部家用电话,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建图书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宣传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是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殖业比重,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建设。各村要立足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建成“三带八品”优势农产品基地(“三带”即矿泉优质水稻产业带,无公害优质花生产业带,无公害优质西瓜、玉米产业带;“八品”即水稻、花生、玉米、西瓜、畜禽、蔬菜、林业食用茵)。
二是继续加快农业示范小区建设。健全壮大四大养殖示范区,即江汉麻鸡养殖示范区,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区,综合养殖示范区和水库立体养殖示范区,引导养殖户按工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公、公司运作的模式,形成以园区为龙头、以农户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三是继续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讲科学是调整结构的基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调整推广一批节约、增产新技术和生态、高效新模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工农互促的最佳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是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要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绿色食品标志为载体,打造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花生、棉花、麻鸡、生猪等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屠宰分割、冷切保鲜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创新利益机制,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组织、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经济观念,依托优质农产品、优势山水和优质矿产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实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着力培植绿色食品,优质畜禽等特色产业,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突破性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地都要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校、职校、“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二是优化劳务输出环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对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辅助劳力在家务农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他们进退有路。重点解决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走“输出一成才一积累一创业一共同富裕”之路。
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安全饮水的保证,要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水库、水坝除险加固,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积极争取
农田改造项目。依托粮食生产基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农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土地整理的开发力度,配套路、沟、渠、泵,加快高产农田建设步伐,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建好“当家堰”,疏通“断头渠”,消除抗旱死角,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创新农田用水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三民”办水利,抓好水库、水坝及灌渠的整险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专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的节水灌溉之路。
三是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抓住国家对老区、疫区的政策性扶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饮水项目,争取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要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依靠和发挥农民群众“要致富,先修路”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把通村通组公路修成农民的致富之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覆盖面,积极争取相关企业支持,改善农村通信环境,逐步规范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都有活动阵地。
二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从实际出发,把村庄整治的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清除居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柴草、垃圾等杂物,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道路通达、环境友好、信息畅通、能源清洁、设施健全的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新居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三是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捆绑扶贫开发、土地平整、公路建设、水利、血防等专项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平安农村”、“和谐农村”。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实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镇委、镇政府将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各地、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要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制订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要立足现有基础,量力而行地进行房屋和设施的改造,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举债建设,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第四篇:四川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十二五”期间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围绕“建设西部档案强省”发展蓝图,按照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共享环境建设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为全省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条件与保障。
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利用优先、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总体目标
以国家和当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建设为依托,以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建立档案资源共享服务机制和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以局域网、政务网、因特网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县级以上档案部门全部建成档案信息网站,以“四川档案资源网”为平台,建成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群,推进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按照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文件管理等相关规定,逐步推进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建成省级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将各级综合档案馆建成安全保存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备份基地、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文件中心、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三)加快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加强电子文件接收和管理,逐步建成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功能的数字档案馆(室)。省档案馆建成数字档案馆,各市(州)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各县(市、区)及有条件的省级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
(四)推进档案数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平台安全管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做好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级综合档案馆要抓住灾后重建、国家
支持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机遇,在新建、改建时,将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馆总体规划,明确机房选址,明确机房用电、消防、防雷等安全要求,明确档案馆综合布线系统的等级以及线路走向等内容,并由具有系统集成、保密等相关资质的公司设计编制包括网络布线、软硬件平台和智能化库房控制及安防设施建设在内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2.加强局域网平台建设。到2013年,省、市(州)档案馆完成局域网网络建设、改造工作,实现档案馆内部互联互通及各项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并确保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具备为数字档案管理提供“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网络能力。县级档案馆建立局域网或建成基于单机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
3.加强党政网和因特网平台建设。从2011年开始,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立或完善党政网和因特网档案信息平台,具备为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了解档案动态、宣传档案法规、宣传档案知识的基本功能。2013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平台具备在线档案目录查询功能;2015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平台具备在线查阅档案全文功能,基于党政网的档案信息平台具备在线接收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功能。
(二)推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到2015年,省、市(州)档案馆实现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县级档案馆案卷级目录、50%以上文件级目录实现计算机检索。各级综合档案馆要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数据库、新农村档案数据库,建立人名索引、婚姻档案、知青档案等涉及民生的专题目录数据库,以及其他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省档案馆做好全省相关数据库整合工作,逐步实现全省性数据库共建共享。
2.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并及时提供利用。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规划、开放鉴定工作。优先选择社会需求面广、利用率高、价值高、开放度大、有特色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从2011年开始,全省县以上档案馆要全面启动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在省、市(州)级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启动档案数字化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做好利用工作。到2015年,省档案馆全文数字化达到50% 以上,攀枝花、德阳、广安等有条件的市(州)档案馆全文数字化达到100%,其他市(州)档案馆全文数字化不低于30%,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完成室(馆)藏重要、珍贵、利用率高的档案数字化工作。
3.积极推进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积极推进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有条件的档案馆应通过采集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积极建设照片数据库、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库,以满足利用者对档案的不同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宜宾、广安等市档案馆应率先建成相关多媒体档案数据库。
4.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应按照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要求,建立电子文件中心,积极参与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2012年前,省档案局制定电子文件接收范围、标准和方法。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指导立档单位制订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建立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利用等管理制度,对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实行集中管理,并按规定向同级档案馆移交,与档案馆共同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工
作。2013年前,各市(州)档案馆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并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工作;2015年前,各县(市、区)档案馆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并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工作。
(三)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1.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各市(州)档案局要根据《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提出的建设原则、目标、内容和功能要求,2011年完成本地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2012年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内容为:(1)按照数字档案馆基础网络架构、主要技术路线与软硬件配置基本要求,集成建设适应馆藏档案基础数据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数字档案增长规模的数据管理、满足数字档案馆各项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基础设施。(2)开发或应用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要求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3)全面推进馆藏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优先建立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逐步进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换,积极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和管理,建立各类数字档案资源库群。(4)应用先进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可信和长期可用,减少数字档案对软硬件的依赖性,从而使数字档案具备传统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凭证性和长期可读性。(5)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利用对象,通过不同渠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分层共享,方便、快捷满足各类用户利用需求。(6)配套建设数字档案馆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
2.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各县(市、区)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馆)要积极推进数字档案室(馆)建设。力争在2013年前,全省以攀枝花市档案馆、广安市档案馆、都江堰市档案馆、绵竹市档案馆、省高级法院档案室、五粮液集团公司档案馆、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四川电力公司档案馆等为重点,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切实做好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加工过程安全和数据库安全等工作。按照安全保密规定,建立健全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档案信息发布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必须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安全。
2.建立省级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档案馆建成本级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做好电子文件在传输、存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工作,推进数字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做好数字档案的定期检测和定期迁移。制定因灾数据损失及系统崩溃的应急预案,建立灾难恢复机制。根据数据读取阅读设备软硬件发展情况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确保数字档案的长期可读性。
3.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工作中,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上网信息的审查与管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在参与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上网的档案
目录和全文信息要经过严格的划控和鉴定;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档案目录查询服务的,必须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档案部门应作为成员单位参加当地信息化建设、电子文件管理等相关组织机构,以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省档案局负责统筹和指导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组织制订和贯彻执行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规划与标准;监督和检查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政策引导;负责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做出规划。各市(州)档案局应加强对本地区档案信息化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市(州)档案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机构,负责本局馆档案信息化相关工作,对县(市、区)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室)进行业务指导。
(二)落实专项资金。各地档案部门应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协调有关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川委办[2010]7号文件的规定,切实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和政府信息公开必须的资金。
(三)完善标准规范。省档案局将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做好电子文件归档、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制定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导性意见,切实加强对各类标准规范的落实,确保全省档案信息化规范、协调、有序发展。各级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制定有关规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配备技术人员。根据人员及编制现状,采取招考、选调、内部调剂等办法,合理配备和充实档案信息技术人员。各市(州)档案局(馆)至少要配备2名、各县(市、区)档案局(馆)至少要配备1名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省档案局将采取措施,加大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和工作交流。
(五)建立考核机制。省档案局在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建立档案信息系统功能和质量评估机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比机制、档案信息化建设先进典型示范机制,建立专项考评制度和办法,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全省档案信息化健康、全面发展。
第五篇:广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广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档案局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 粤档发[2002] 38号)
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档案局(馆)、信息产业主管部门:
现将《广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组织实施。
广东省档案局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
二○○二年十一月四日
广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本源性信息。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政务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存储、管理政务信息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并提供利用的职能。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推动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制定的《广东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2001-2005年规划》,现提出广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县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145个,馆藏档案377.6万卷;专业档案馆18个,馆藏档案72.6万卷;部门档案馆12个,馆藏档案374.1万卷;合计共有各级档案馆175个,各类档案824.3万卷。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全省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71.0万条,文件级目录639.5万条,约占馆藏总量的7.8%。
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
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9.2%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37.6%的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累计收集了电子文件共28.1万份;有一半以上的单位尚未开始收集电子文件。
在人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情况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文件自形成之日起满10至15年才向各级综合档案馆移交,文件、档案信息在利用的峰值期,只能存放在文件形成单位,难以为各部门和公众利用。
(二)基础设施与应用管理系统情况。
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省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经省档案局推荐的优秀档案
管理软件已经占据档案软件的主导地位,有95%的省直单位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档案管理被评为省特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拥有计算机近600台,绝大多数综合档案馆已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多数机关单位的档案室配置了计算机,全省各级档案室拥有计算机1400台。
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开展“数字档案馆”的探索,顺德市和广州市荔湾区为建设电子文件(档案)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总体来看,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滞后于党委、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
--计算机管理档案多数处在管理档案目录信息的阶段,文件的全文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各机关大量产生的电子文件,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已经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有流失的危险。
--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未引起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和应用单位的重视,一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档案管理功能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以至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脱节。
--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滞后,没有及时提出电子文件存储的技术规范和格式标准。电子文件的处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的不统一,信息的提取、检索方式的不统一,造成电子文件统一管理的兼容性差,影响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和信息迁移问题,以至存储的文件、档案信息无法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多数地方档案信息化建设未纳入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范围,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部分。
(三)人才队伍与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高新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
据统计,全省目前的档案专职干部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6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8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405人。但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
深圳、江门市、广州荔湾区档案局等先后制定了有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规定,并已组织实施。省档案局将根据即将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家标准制定实施细则。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根据省政府关于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目标,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电子信息管理为重点,确保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安全地保存在档案管理部门,并为党委、政府和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利用服务。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
在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文件(档案)管理要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省、市、县各机关产生的需归档的电子文件,须交单位档案室管理。档案室作为归档电子文件的最终信息接收和管理的信宿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电子文件实时归档,保证本机关产生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安全地保存。--省、市、县各机关已归档的电子文件,由机关档案室提供利用。机关档案室作为归档电子文件原始信息管理和提供利用的信源单位,须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步伐,尽早实现为本机关各部门提供电子文件的利用服务。
--各地档案局馆要与本地区信息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起“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简称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地区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档数据中心集中管理政务外网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为党委、政府和政务外网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
--省档案馆、经济特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县档案局馆,要在本地公众网平台建立“数字档案馆”或档案网站,使公众可通过 “数字档案馆” 或档案网站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在电子政务信息建设中,档案部门重点配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建立文档数据中心和“数字档案馆”或档案网站。文档数据中心的任务是对党委、政府电子政务系统产生的应归档电子文件进行实时归档管理和即时提供利用,“数字档案馆”或档案网站的任务是为党委、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馆藏档案信息、已公开现行文件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同时做好未纳入党委、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单位的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工作,保证有价值的电子信息真实、完整、安全地收集到档案管理部门,并提供即时利用。
(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1.省、市、县各机关单位档案室应收集和保管本单位已经产生的应归档的电子文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已生成信息资源的流失,并将电子文件的数据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单位局域网中提供检索利用服务。
从2003年开始,纸质文件归档时,须同时归档同版本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文件须与纸质档案并存。各机关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须做好本单位归档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保管工作,同时做好收集和接收电子文件的技术准备和人员培训工作。已具备接收电子文件条件的单位要注意做好近年来已生成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已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单位,档案部门可提前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或实时接收电子文件归档,并即时提供利用。
2.省、市、县档案馆都要建立文档数据中心管理系统,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本地区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在政务外网中提供检索利用服务。在党委政府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正式运行后,逐步实现:
--光盘或网络接收应归档电子文件;
--开通现行电子文件目录和档案目录检索服务;
--开通非密级现行电子文件全文和开放档案全文利用服务,为党委和政府领导以及各部门提供已归档电子文件、档案查询,及全文利用服务;
--通过政务内网或机要网,逐步实现涉密电子文件实时归档,并为党委、政府领导即时提供利用服务。
各地在规划政府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建设时,应同步规划建设文档数据中心。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政府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地区,应把文档数据中心的硬件部分
同政府网络办公系统的硬件建设同步完成。
档案部门要发挥文档管理的技术优势,以统一格式标准存储电子文件,编制电子文件检索分类索引数据库,保证政务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方便、快捷提供利用,保证电子文件长期存储数据的安全、准确迁移,保证存储的电子文档信息长期利用。
深圳和顺德市要力争在2003年建成文档数据中心并试运行。省档案馆、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档案馆要在认真研究深圳和顺德市建设文档数据中心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自身的文档数据中心的建设。要将科学、规范的文档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机制在全省逐步推广。
3.“数字档案馆”或档案网站,首先要将已开放馆藏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目录上网,向公众提供网上检索服务。然后根据社会需求,对馆藏档案分类、分步进行全文信息数字化工作,逐步实现开放档案全文信息远程利用服务。经当地党委、政府批准,还要逐步实行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全文利用服务。
4.省档案馆、地级以上市档案馆可设立档案信息数字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设备、人员和技术优势为县级档案馆和省、市、县各机关单位的档案室提供文档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工作的计划目标是:
--3年内地级以上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须全部录入数据库,5年内各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须全部录入数据库。其中档案目录可通过本地文档数据中心提供查询利用服务,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加速编制开放档案专题目录。--加大开放档案全文、视频档案、音频档案数字化力度,5年内实现1/5馆藏开放档案全文数字化。
(二)加强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
1.应用软件系统方面:
--进一步提高已推广的优秀档案管理软件的性能,增加著录质量控制和智能化功能,并使之从管理档案目录二次信息为主的软件系统,升级为档案目录、电子文件管理、存储功能完善的软件系统。
--应用或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时,其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及电子文件目录管理功能须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确保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开发文档数据中心、数字档案馆运行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应包括:档案信息数字化专用软件;文档数据中心、数字档案馆运行管理、数据存储、迁移转换软件;档案信息搜索引擎;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存储、备份软件等。各应用系统须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在确保原始信息数据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具有高起点,高技术含量和较高的智能化水平。
--开发电子文件、文档著录信息自动获取软件,为电子文件的收集、存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未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单位,可以方便、及时、完整地收集、管理、存储电子文件,以技术措施避免现行信息资源流失。
2.硬件基础设施方面:
重点是在建设各级党委、政府政务外网的同时,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文档数据中心、数字档案馆或档案网站的硬件设施。
--各机关单位存储归档电子文件的计算机设备是本单位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存储和备份单位全部电子文件数据,单位在建设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时,存储和备份电子文件的相关硬件设备应是单位局域网建设的重点之一。
单位局域网建设时,本单位的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主动提建议,使系统能够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存储归档电子文件信息数据计算机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应高于其它设备,并且需考虑异地备份设备。
--各地文档数据中心是政务外网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存储和备份党委、政府各部门产生的应归档电子文件的职能。文档数据中心的局域网络系统建设,应纳入政府政务外网建设规划,各市县(区)档案馆要积极配合当地信息管理部门,做好文档数据中心的局域网络硬件系统建设。
“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建设,也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档案部门应积极提出科学、合理的功能需求。文档数据中心的公开信息单向转入“数字档案馆”或档案网站,要严格执行涉密信息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逻辑隔离。
文档数据中心、“数字档案馆”和档案网站,档案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密方案事前须经地级市以上保密部门的批准,网络建成后要报地级市以上保密部门审批后方能投入运行。
(三)抓紧标准规范的制定。
1.制定标准与制度。
在已经颁布的有关档案著录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待批)、《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政府信息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电子文件信息采集、管理、存储格式标准执行细则,使电子文件的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制定电子文件归档、整理、公布、利用的工作规范;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保管、存储及安全利用的制度,使之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2.归档电子文件(档案)存储要求。
--收集、接收的电子文件须保证与归档的纸质文件内容、版式一致。--应用通用工具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应注明电子文件存储格式,处理工具、版本等电子文件生成环境信息。应用非通用工具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时需转换为通用的文件存储格式。
推荐的电子文件格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型电子文件格式:TXT、XML、RTF(应用WPS 字处理软件形成的电子文件,可直接保存WPS格式,但须同时保存同名TXT格式电子文件);
图像型电子文件格式:TIFF、JPEG;
应用多媒体技术获得的音频电子文件格式:WAV、MP3;
视频电子文件格式:AVI、MPEG。
归档电子文件须详细登记电子文件存储格式,处理工具、版本等电子文件生成环境信息,并与归档电子文件一并保存。
电子文件稿本代码:M-草稿性电子文件;U-非正式电子文件;F-正式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类别代码:T-文本文件;I图像文件;G图形文件;V-影像文件;A-声音文件;M-多媒体文件;P-计算机程序;D数据文件。
归档电子文件须存储在符合要求的存储器中,并应及时对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存储于能脱机保存的载体上。推荐采用的载体的优先顺序是: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磁带、可擦写光盘、硬磁盘,不允许用软磁盘作为长期存储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档案部门的重点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与党委、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结合起来。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信息部门的支持。各地领导和信息部门要把档案的信息化工作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一安排所需经费。
各级档案馆要在各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在信息管理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本着节约投资的原则,把文档数据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建设资金,列入当地电子政务建设统筹安排,统一管理。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忌好高骛远,铺张浪费,同时要防止重复建设,避免重复投资。文档数据中心、“数字档案馆”日常运行、维护所需费用,要纳入政府信息资源库的运行、维护经费之中,统一安排,专项管理。
(三)加强人才培训工作。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急需一批相关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档案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各市、县档案局馆要采取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措施。一是认真做好现职人员培训工作,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二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努力营造学习高新技术知识的良好环境。三是重视计算机人才的配备,通过引进、招聘等方式,各市、县档案局馆要力争配备2~3名具有本科或硕士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档案、计算机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