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工作年鉴(模版)
2011年工作年鉴
一、基本情况
沈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卫生防疫站),始建于1956年7月,属副科级卫生事来单位,2002年7月更名为“沈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主要职能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测检验、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体检和培训;承担传染病流行、中毒、污染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救灾防病调查处理;组织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和医院防保工作。
沈丘县疾控中心位于沈丘县吉祥中路26号,占地面积609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6平方米,业务用房230间、实验室用房2072平方米;各种检验、医疗设备200余台;卫生防疫车5辆;微机30台;复印机3台、办公电话12部,固定资产909万元,基础设施和办公环境达到国家标准。中心各项工作已基本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目前,沈丘县疾控中心现有工作人员224人(离退休人员3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2人,其中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70人;大专以上学历46人,中专学历85人,党员62人。中心领导班子13人:中心主任/书记:李华,副主任:薛玉堂、申天方、张耀华,副书记:高飞、于海涛、李琦,工会主席:刘军正,班子成员:吕淑华、王国政、辛天林、李立涛、李庆文。中心内设科室18个,即:办公室、后勤科、财务科、人事科(绩效考核办)、健教科、慢病(寄生虫、地方病、重症精神病)科、计免科、艾防科、流病科、体检科、学卫 科、消杀科、公共卫生检验科、综合门诊、临床检验科、接种门诊、东区门诊、职业病防治(劳动卫生、环境监测)科。沈丘县疾控中心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队伍,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免疫规划工作
为了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水平,今年我们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运输和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疫苗的采购、供应、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健康持续发展。)适龄儿童疫苗接种工作:
2011年1-10月份全县新出生儿童12137人,建卡、建证率100%。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 乙肝疫苗接种45367人次,接种率99.94%,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98.27%;卡介苗接种14628人次,接种率99.91%;脊灰疫苗接种47762人次,接种率99.91%;百白破疫苗接种47469人次,接种率99.88%;麻疫苗(麻风、麻腮、麻腮风、麻疹)接种13980人,接种率99.89%;A群流脑疫苗接种14553人次,接种率99.85%;乙脑疫苗接种13210人次,接种率99.89%;甲肝疫苗接种13374人次,接种率99.83%。基础免疫210343人次,加强免疫165668人次。
2)、疫苗冷链管理工作:
各乡镇预防接种单位疫苗冷链设备、制度齐全,有专人负责、资料完整,疫苗冷链运输记录规范,保障了全县适龄儿童得到及时、有 效的预防接种服务。
3)、脊髓灰质炎疫情防控工作:
2011年1月5日-6日,我县按照上级安排,对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6日出生儿童进行了脊灰疫苗第二轮强化免疫活动。全县统计应种儿童61312人,实种儿童 61099人,接种率99.45%,达到了上级制定的≥95%活动目标。特别是今年7月份以来,我国新疆和田等地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病例,我们按照上级指示,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脊髓灰质炎病毒输入摸底排查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组织辖区内防保机构,共同做好7月份以来赴疆返回学生、教职员摸底排查,预防接种证查验,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信息上报工作。通过对全县616所学校、托幼机构,167943人次摸底调查,共排查出赴疆返回学生、教职员66人,未排查出AFP病例。
(二)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摸底排查工作。为做好全县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摸底排查工作,各乡镇分别召开了行政村卫生室所有乡村医生会议,乡村医生依靠行政村干部、群众,充分掌握赴疆务工、采棉返回人员情况,通过摸底调查,全县共排查出2011年7月份以来赴疆务工返回人员85人,赴巴基斯坦等国3人。并对赴疆、出国返回人员及其5岁以下密切接触者做了查漏补种工作。4)、麻疹防控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麻疹预防控制工作精神,切实做好我县麻疹防控工作,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省、市“关于开展麻疹 疫苗查漏补种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县于2011年4月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共计查出漏种儿童401人,补种401人,接种率为100%,圆满完成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任务。同时,今年我们还加强了麻疹疫情的监测工作,提高了麻疹疫情报告的灵敏性和及时性。
5)、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工作: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创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疾控中心对各乡接种门诊建设、资料管理等工作情况进行了5次督导检查,对检查结果下发了通报,对预防接种门诊提出了整改建议和要求,促进了我县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创建工作,确保了我县预防接种服务及时、安全,预防接种资料规范、整齐。
二)传染病防治工作
1)、艾滋病防治工作:
中心根据艾滋病在我县的流行特点,加强了对公共娱乐场所,重点人群的监测、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娱乐场所100%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工作。2011年我县网络直报数据库中HIV感染者累计报告1609人,死亡526人,发病1508人,现存活感染者1083人。为减少艾滋病在高危人群的传播,于4月份、6月份对县看守所在押人员进行了集中检测,共检测283人,未发现艾滋病感染者。
认真做好艾滋母婴阻断工作,加强全县孕产妇HIV抗体检测。2011年全县共检测孕产妇17173人次,发现HIV阳性1例;落实阳性育龄妇女随访制度,指导乡村两级责任人开展随访和干预工作,每 月开展一次随访,共随访阳性育龄妇女3252人次,随访率100%。
积极做好艾滋病人CD4及病毒载量检测工作,按照工作计划对全县HIV感染者及病人进行了一次病毒截量、二次CD4检测和结核筛查,检测HIV感染者及病人1555人次,目前CD4结果已反馈给病人,并及时录入了相关数据库,对其中产生耐药的及时指导其更换药物。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今年对各类人群提供VCT服务1832人次,确认HIV阳性35人,流调35人,转介医政部门35人。为拓展VCT服务范围,我们还对全县392名HIV单阳配偶和103名娱乐场所小姐进行了集中登记检测服务,提高了VCT资源利用率。
加强艾滋病人随访管理工作,按照上级关于“艾滋病人每3个月随访一次、感染者每半年随访一次”的要求,我中心对各乡镇所有艾滋病人和感染者进行了集中随访,随访率95℅,并将随访结果录入数据库及时上报。
2)、结核病防治工作:
为切实做好结核病控制工作,我中心加强了结核病病房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充分利用我县新农合优惠政策,对肺结核病人给予住院观察治疗。2011共收治新农合住院观察治疗结核病人187人次,结防门诊共登记疑似初诊病人2659例,免费检查胸片、痰检2056人次,确诊肺结核病人759例,其中初治涂阳免费治疗329例,复治涂阳病人4例,涂阴病人12例。涂阳病人治愈率90%以上,涂阴病人完成疗程治疗率95%以上,病人追踪到位率83%以上,病人化疗方案正确率100%。免费提供抗结核药品 145678元,免费检查项目共计190710元;为结核病人报销医疗费用915780.54元。
加大了结核病宣传、培训、督导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开展现场咨询4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悬挂条幅标语25幅,出动宣传车俩到车站、市场、建筑工地进行防治知识宣传,使结核病防治知识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晓。二是积极组织全县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举办乡级医生2期60多人次,村级防痨人员2期90多人次,有力地提高了我县结核病防治的总体水平。三是中心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狠抓疑似病人登记报告、转诊及网络直报工作,深入村户进行督导病人,共督导乡(镇)147次,访视治疗病人1167人次。
3)霍乱监测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关规定,今年我们加强了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针对腹泻病人作为我们霍乱监测对象,采集足量合格大便标本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前提,截止到10月份采集腹泻病人大便标本62份、海产品48份,并送达周口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做到了霍乱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
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情管理人员坚持每日浏览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审核网络报告的传染病个案并及时进行传染 病报告卡的订正、补报、查重等,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个案调查的完整性。截至10月31日,全县共发生传染病疫情累计为 2999例,发病率197.67/10万,甲类为0报告,乙类15种,计2040例;丙类5种,共计例954.其他(恙虫病)5例,其中:肺结核为615例,发病率为51.25/十万, 占总发病数的25.92%;肝炎发病为977例,发病率为81.32/十万, 占总发病数的41.18%;流行性感冒发病为511例,发病率为42.58/十万,占总发病数的21.54%;痢疾发病337例,发病率为28.08/十万,占发病总数的14.21,性腹泻发病238发病率为19.83/十万发病总数的10.03%,。对今年52例手足口病疫情,我们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冷静分析、措施得当、使手足口病疫情得到稳定控制。为了防止手足口病在我县的爆发流行,我们加强了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一旦有疫情报告,我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并及时做好手足口病疫情专项报告与汇总,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县手足口病疫情的第一手资料,向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疫情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011年10月1日-10月19日我县和安徽界首市、临泉县相邻的洪山,刘湾、冯营、刘庄店四乡镇相续发生五例恙虫病病例。界首市人民医院网络报告三例,临泉县人民医院网络报告二例。为及时了解我县恙虫病发病情况,掌握恙虫病在我县发生分布动态,2011年10月28日县疾控中心在临泉县疾控中心和临泉县人民医院、界首市疾控中心和界首市人民医院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开展了对网络报告五例 7 恙虫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呈报了调查报告。
四)国家级重点项目工作 1)死因监测项目:
依照2011年沈丘县生命登记工作方案内容对全县所有死亡人口进行死因登记,截止到10月底全县共网络报告死亡信息42089人。
2011年元月,我们制定了本年度死因监测工作计划,按照《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全县20个乡镇2个办事处对辖区内所有死亡个案全部实行网络直报,要求村医每个月的20日之前,将搜集的信息上报卫生院,乡级信息员对各村上报的死亡卡做好统计,审核后于每月28日前进行上报。县CDC每天对网络上报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向原单位反馈,并定期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培训和督导,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写出书面督导意见和建议,针对性的指导各乡镇死因监测工作的信息搜集、审核、订正、补报、查重等工作。
位列前五位的死因依次为:①循环系统疾病;②恶性肿瘤;③呼吸系统疾病;④损伤和中毒;⑤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类疾病。恶性肿瘤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④食管癌;⑤结肠-直肠癌。
2)肝癌早诊早治项目:
2011年我县早诊早治工作分两次开展,上半年开展4个乡镇、87个行政村,覆盖总人口181702人,目标人群人72680,其中外出 务工49419人,在家可参与筛查的目标人数23261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9114人,顺应性为 82.17%。填写调查表19144份,健康初筛19114人,查出HBsAg阳性人员976人,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11%。B超及甲胎蛋白联合复检:B超检查2294人(其中男性919人、女性1375人),检查异常人员301人,其中肝实性占位病变8人、肝硬化31人、囊性占位29人、脂肪肝173人、肝内胆管结石34人、钙化点8人、慢肝23人、肝内血管瘤10人;AFP检测2837人,AFP值升高23人,AFP>200ug/ L有6人,20 ug/L< AFP ≤200 ug/L有17人。
早诊早治专家组根据B超及甲胎蛋白综合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认真进行会诊,上半年共确诊肝癌15例,其中早期肝癌10例,中晚期肝癌5例,对发现的癌症病人我们及时建议其到县人民医院或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对不能明确诊断的继续跟踪随访,直至确诊或排除。
3)肿瘤登记项目:
肿瘤信息采取多途经、多环节收集,通过中医院及县医院发现的新发肿瘤病例和各乡镇卫生院通过村医报告的肿瘤信息汇总后上报是收集肿瘤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从新农合收集肿瘤资料,反馈乡镇核实后查漏补报,进一步完善去外地治疗的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利用死因资料,补充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漏报。
对各种渠道收集到的肿瘤报告卡,县疾控中心专职管理人员对上 9 报卡片严格审核,发现肿瘤报告卡信息不全或填写不清楚时,及时联系乡镇或村医进行落实。对恶性肿瘤的死亡与全死因中恶性肿瘤死亡也要对照,一对一查对,做到姓名病名等信息完全相符,然后在CanReg4录入系统录入,截止到10月底全县共报告新发肿瘤病例2101人,已录入1958人。
4)前瞻性生态队列研究调查项目
2011年8月29日我县开展淮河流域生态前瞻性队列研究调查工作,在纸店、刘庄店、李老庄、赵德营在四个乡镇展开,覆盖总人口178649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8675人,填写调查表19144份,健康初筛18675人,查出HBsAg阳性人员844人,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519%。B超及甲胎蛋白联合复检:B超检查2310人,其中肝实性占位病变11人;甲胎蛋白检2299人,AFP>20ug/L人员25人,其中AFP>200ug/ L有5人,20 ug/L< AFP ≤200 ug/L有20人。
五)地方病防治工作 1)佝偻病防治工作:
根据国家卫生部下发《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和《儿童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要求,2011年我县积极开展儿童佝偻病防治工作,3月1日--3月15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佝偻病预防性服药活动,为做好次项工作,我们下发了方案,制定了服药及培训时间安排,并下乡入村督导服药情况。
为了提高服药率,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泛的 10 宣传使佝偻病防治服药活动达到家喻户晓。截止3月15日全县共服药16500人份,服药覆盖全县所有村庄,完成了沈丘县佝偻病预防性服药工作。
2)疟疾病防治工作:
为落实《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精神,实现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紧紧抓住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这一机遇,进一步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疟疾病防治。2011年4月26日在“全国疟疾日”当天,我们组织开展了“消除疟疾、保障健康”的宣传活动。2011年全县各乡镇开展了“三热”病人的血检,项目督导与评估、镜检质控和主动病例调查工作。
六)公共卫生监测工作 1)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
按照国家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方案要求,代表性的选择30个监测点,其中集中式供水监测点5个,分散式供水监测点25个。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指标以及与消毒有关的指标:一氧化氯(mg/L)、臭氧(mg/L)等进行检测。
饮用水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全县饮用水类型均为地下水;集中式供水64处,覆盖人口229073人。农村居民饮用水,集中式供水点49处,覆盖人口176370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5.57%,分散式供水覆盖人口956320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84.43%。
监测结果表明超标率最严重的单项指标为水氟含量超标,超标率 11 36.67%,其次为总大肠菌群检测超标,超标率达26.67%,菌落总数超标率为16.67%,感官性状指标浑浊度超标率为20﹪,总硬度超标率为6.67%,表明我县高氟饮水的问题依然严重。
2)碘盐监测:
为及时掌握碘盐普及情况动态评价人群碘盐状态及病情的增长趋势,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2011年3月10日起我县对9个乡镇36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抽取8户居民家庭采盐样50g,同时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并将按要求采集到的盐样送到检验室进行定量检测,总计碘盐监测共采盐样本296份,通过半定量及实验室定量检测,全部为碘盐。
3)学校卫生监测:
为防治中小学校学生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按照上级要求,今年对47所中小学食堂和7所高中食堂进行了监测。消除了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的隐患,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4)其他监测项目:
淮河流域水质监测108份,消杀监测522份,空气粉尘监测24份。
七)健康教育工作
2011年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结核病宣传日、计划免疫宣传日、艾滋病宣传日、防治碘缺乏病宣传日、疟疾宣传日,高血压宣传日等宣传日为平台;以癌症防治、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治宣传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印 发了宣传材料7万余份,制作板面12期,印制各类简报20篇650份,通过广播、电视、专家讲座及各种会议等形式向全县人民宣传防病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全县人民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了疾病防治知识。
八)预防性体检工作
2011年我县加大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健康证管理系统,严格了体检制度,规范了体检程序。今年体检从业人员3243人,其中食品流通1022人,餐饮服务业261人,公共场所198人,食品生产1762人,体检不合格人员56人;体检犯罪嫌疑人员490人。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同时,我中心为全县高中7618名一年级新生和300名新上岗教师进行了健康体检;为其他单位干部职工体检800多人。
九)办公室、人事、财务、后勤工作:
2011年办公室积极发扬模范先锋作用,做好中心各项业务的传达、协调工作和档案管理、考勤登记、车辆管理等工作。今年收发上级来文236份,中心发文572份,文件归档累计3782卷,车辆安全行驶20多万公里;认真做好年初方案、规章制度的编写和修订及各项活动方案的制订和总结工作。
人事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和上级人事部门要求,规范办理中心职工工资调整、职称晋升和各类考试(执业医师、职称考试、外语资格考试、工人技术等级考试等)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人事报表上报工作;同时完善了中心所有干部职工的人事基本情况归档、信息 分类统计整理工作。
财务后勤充分发挥后勤保障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有力保证中心各业务科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落实党政务公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执行《中国共产党监督条例》,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党内监督,密切党群关系,发扬民主,促进我县疾控事业健康发展。中心加强党政公开组织领导,落实公开工作责任制,讲究实效、真抓实干,积极探索建立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党政务公开制度和机制,以深化党务公开、推动政务公开为契机,强力推进了我县疾控中心各项工作的快速开展。
四、荣誉 1、2011年3月被周口市卫生局评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2011年3月被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为2010年HIV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先进单位。3、2011年3月被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为2010年度生活饮用水监测先进单位。4、2011年3月被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为2010年度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先进单位。5、2011年3月被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为2010年度居民合理膳食指导工作先进单位。6、2011年3月被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为2010年中央补助地方慢病相关项目工作先进单位。7、2011年2月被沈丘县人民武装部评为先进民兵连。8、2011年4月被评为“十一五”河南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沈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
第二篇:工作年鉴
年鉴范例(2009)
概况(经济建设)
简述
2005年是南海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改善;提高、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南海精神,深入打造“高效南海”,积极实施民企外资“双轮驱动”和东西板块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项改革的力度,推动经济实现了近十年来的最快增长,三个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89亿元,增长21.7%,是“十五”期间增速最快的一年;工农业总产值1650.68亿元,增长26.1%;全部财政收入97.79亿元,增长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18.3%;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872.68亿元,增长6.4 %。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57.5:38.9。农业发展安全高效
2005年,农业发展以政策、科技为依托,以农业增效、生产安全、生产服务为着力点,深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82亿元,减少4.5%。其中种植业产值19.87亿元,占38.3%;水产业产值17.86亿元,占34.5%;畜牧业产值13.82亿元,占26.7%。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从事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共有4515户,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个,带动农户23360户,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26.68亿元,增长8%。农业效益和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其中蔬菜生产基地10个,面积2.01万亩;水产品生产基地4个,面积1.55万亩,年产量1.74万吨;全区水稻优质率100%,瓜菜类优质率95%以上;建立五级动植物疫病防控应急机构,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工作,全区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工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强
2005年,南海全面实施“双轮驱动”策略,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工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98.86亿元,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88家,实现产值1238.86亿元,增长27.4%,占工业总产值的77.48%。重点行业的规模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规模以上企业(下同)160家, 实现产值218.2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6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74家,产值163.85亿元,占13.23%;金属制品业企业288家,产值141.41亿元,占11.42%;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企业163家,产值141.32亿元,占11.41%;纺织业企业156家,产值52.65亿元,占4.25%。在新兴产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下同)43家,实现产值32.89亿元,增长48%;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30家,产值15.61亿元,增长51.2%;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94家,产值32.97亿元,增长31.2%;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57家,产值27.55亿元,增长31.2%。
人民团体(妇联)
“和谐南海 爱心行动”——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活动
2005年,区妇联将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作为工作重点。在完成对全区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并登记造册的基础上,区妇联于12月13日举办“和谐南海 爱心行动”——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活动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以结对子、一次性捐助、就业援助、保险及医疗救助等形式,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排忧解难。一是结对子援助。发动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与单亲特困母亲家庭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子”扶贫助学,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对每户受助家庭支付1200元的援助金。援助方可选择一次性给付3600元/户或逐年给付1200元/户,由区妇联根据其意向选择援助对象,逐年将援助款项转交受助对象,并将援助情况反馈给援助方。二是一次性捐助。捐助金额不限,所有捐款纳入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援助金账户管理,由区妇联统筹安排受助对象。三是就业援助。发动有条件的单位、家庭、热心人士为单亲特困母亲或其子女提供就业岗位,使其家庭有固定收入,争取早日脱贫。四是保险救助。区妇联与中保人寿南海支公司合作,为符合条件的单亲特困母亲赠送一份为期3年的意外伤害保险。五是医疗救助。区妇联与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合作,继续为单亲特困母亲提供为期3年的免挂号费、治疗费5折的医疗优惠,并为其子女提供体检优惠。区妇联还专门成立区、镇两级工作组,以专人、专户管理援助资金,确立专项总结制度,以3年为一周期,建立规范化长效援助机制。援助活动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至2005年底已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25万元,结对家庭近120户。
组织·人事(组织工作)
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模式
2005年,区委组织部积极在社区中探索推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模式,按照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属地党员等类别划分党小组,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手段,把社区中零星分散的在职党员,遣散、下岗的党员,流动党员,企业离退休党员全部纳入管理。社区党组织对属地党员坚持做到“四知”、“两必访”,即对党员要知其人、历史、家庭、特长,对家庭有困难的党员和有病住院的党员必访。
农村工作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农村管理的新情况、新形势,2005年,区委农村工作部拟出了《佛山市南海区农村组、社议事制度》、《佛山市南海区农村组社委绩效考核办法》、《佛山市南海区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制度》等农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农村组、社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基层民主管理。
政法工作(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
2005年,南海区继续完善不稳定因素排查预警机制,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和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密切掌握社会动态。区政法各部门开展了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问题第二阶段工作,开展“开门大接访”、大调处活动。结合新《信访条例》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信访事项的配套规章制度。2月,区维稳及综治办组织人员赴各镇(街道)对征地、外嫁女等矛盾纠纷进行督导、化解。6月29日,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加强公共安全、防范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会议,对加强公共安全、防范处置突发事件工作进行了部署。7月,区综治委召开专门会议,学习省委《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推动责任落实。区委政法委、区维稳及综治办还联合有关部门,就矛盾纠纷、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对策、预防和处置的长效机制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先后写出多篇调研报告,为化解矛盾建言献策。
农业(综述)
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05年,南海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1.82亿元,比上年增加4.5%。种植业实现产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4.6%,占农业产值的38.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8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21万亩。渔业实现产值17.86亿元,同比增长13%,占农业产值的34.5%。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6.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92万吨。畜牧业实现产值13.82亿元,同比下降11.3%。
对外经济贸易
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
2005年,全区共有73家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了增资手续,共增加合同外资10595万美元,占同期合同外资总数的28%,同比增加40%。增加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共有9家(2004年为2家),同比增加350%,其中广东亚洲铝厂有限公司增幅最大,增加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增加注册资本及合同外资均为1000万美元。
财政
简述
2005年,南海区三级财政总收入实现977916万元,同比增长3.77%,其中区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000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865万元,增长18.33%。完成年初预算收入计划353257万元的107.57%,完成人大通过预算调整收入计划369316万元的102.90%。全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35723万元,为年初人大通过预算的109.46%,比上年同期增支44142万元,增长11.27%。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水环境综合整治
2005年,区环保局按照佛山市政府“创模”的部署,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保护饮用水源,2005年,开展水源检查35次,进一步加大北江、西江、平洲水道等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水厂吸水口的管理力度;开展饮用水源区内7个沙石场、2个客货码头的清理工作,并于11月15日前完成。建立了佛山水道每月定期巡查制度,及时解决汾江河治理和罗村堤岸整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继续进行河堤整治、沿岸禽畜养殖场整治、清拆窝棚和河道清淤等工作,改善城乡环境。
文化·广电·档案
调整各级地方志编纂领导机构
1月,随着南海区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应调整了镇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机构成员。9月,区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对南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作调整。调整后的编委会主任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贻伟担任,副主任分别由区政协主席谢兆镗、区委副书记张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永波、副区长孔耀明、区监察局局长何赐锡担任,另设委员66名,顾问11名。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2005年,区档案局(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方便市民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一是利用“佛山市南海区现行文件查询中心系统”服务大众。全年接收74个区属同级单位电子文件35081件,网上提供可向社会公开利用的现行文件2393件,公众在网上点击利用现行文件8944人次。二是利用“南海区档案局(馆)信息网”服务大众。更改公众网首页(头版),网站栏目增为14个;挂网信息90万字,每周发布信息4条以上。三是利用局域网提高行政效能。全年在网上收发文件1274件,每日每个工作人员在网上处理公文流转5件以上。四是利用其他软件管理党务、政务和业务。全区301个单位应用DARMS软件管理档案,区档案馆使用该软件录入馆藏文书档案目录26万多条。
卫生(综述)
卫生机构与医务人员
2005年,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69个,其中区直医院3所,区直其他卫生机构6个,镇(街道)医院16所,私营医院2所,厂矿、学校及其他单位诊所252个,驻南海的卫生机构3个,农村卫生站166个,个体诊所24个。全区共有病床5234张(其中区、镇两级医院4113张),平均每千户籍人口拥有病床4.7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5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医师1.9人,护士1.6人。全区农村卫生站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人,乡村医生288人。全区行政村均有农村卫生站或镇(街道)医疗保健机构覆盖,行政村医疗保健覆盖率达100%。
镇(街道)
简述
西樵镇位于南海区西南部,是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面料名镇、中国龙狮名镇、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国家卫生镇、广东省中心镇、教育强镇和技术创新专业镇,面积176.63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2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4.58万人,流动人口6万多人。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8亿元,同比增长15.6%;经济总收入216.21亿元,增长18.7%;税收7.28亿元,增长13.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72亿元,增长16.6%;用电总量16.5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工业用电量13.9亿千瓦时;农民人均纯收入8347元,增长5.1%。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创新高
2005年,西樵镇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创出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全镇共引进项目82个,计划投资26.37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8个,计划投资23.62亿元;纺织产业基地引进大规模纺织项目6个,计划投资6.33亿元。区外项目占投资总额的70%。增资扩产项目85个,增资总额4亿元,其中纺织项目33个,增资总额2.41亿元,新增剑杆织机720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增长22.6%,其中产业投资16.4亿元。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实现新跨越
2005年,西樵镇实施“基地、市场、平台”互动战略,推动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纺织产业基地获得省发改委批准,确立为广东西樵纺织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基地内基础设施和“统一供水、统一供汽、统一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引入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经济、循环经济,营造基地特色品牌。成功举办西樵镇投资推介会和基地十三项工程动工庆典。重组西樵轻纺城管理队伍,确立市场以“展示为主,现场销售为辅”的发展思路。组织纺织企业抱团竞争市场,打造西樵纺织区域品牌。加快完善“一个平台、五大支柱”,产业创新平台被确定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升级示范平台,西樵纺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省科技厅、发改委、经贸委认定为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2005年,西樵镇实行“保护、改造、完善”并重方针,重新修编西樵山核心景区规划;整合桃花园、茶花园,新辟桂花园,启动登山入口改造和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等重点工程;打响“南狮发源地,黄飞鸿故乡”品牌,举办以黄飞鸿狮艺为主题的体育娱乐活动;发挥西岸环境优势,做好山水文章。特色旅游有新的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7亿元。伴随旅游业的升温,商贸、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房地产销售价量同升,全镇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10.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平均售价增长18.2%。镇外购房者超过57%。西樵商圈雏形初现。品牌战略渐入新境
2005年,西樵镇落实措施,引导、协助企业创品牌。全年新增2家广东省名牌企业、2家广东省著名商标企业;13家纺织企业的29个品种入围“中国流行面料”,占全国的12%。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2005年,西樵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项改革有序进行。改革财经管理制度,规范财政收支。规范招投标工作程序,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全年镇招标办共参与86项建设工程、29项公物采购、9项资产拍卖的招投标,节约资金759万元、增加资产拍卖收入337万元。改革镇属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成立镇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重组集体资产,化解债权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年共重组盘活集体资产5200万元,化解历史债务2.97亿元。理顺城区、市政、居委管理体制,撤销城区办事处,设立5个社区居委。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成立行政服务中心。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2005年,西樵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继续推进教育“改薄”,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教育整体水平列全区前茅。引进社会力量办学有新的发展,民办西樵实验小学于9月正式开学。成功举办首届“和谐西樵”体育艺术节;女子龙舟再创辉煌,夺取东亚运动会“三金一铜”和多项国内外赛事金牌;西樵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龙狮名镇”称号。优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各项指标较好地控制在目标管理以内,被评为市、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镇。政务信息网络全面贯通,电子政务综合平台进入试运行,综合资源数码空间信息系统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西樵镇被确定为广东省电子政务Linux应用试点单位。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举办4次劳务集市,5000多人顺利就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多项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重大恶性犯罪,恶性案件破案率100%;继续完善治安防范网络,新构建30多个安全小区。管好、用好慈善基金,深化扶贫助困工作,发放慈善、救济金583.65万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扶助、慰问活动,弘扬良好社会风气。
第三篇:2009工作年鉴
校团委2009年工作年鉴
2009年校团委在学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团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校共青团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服务为基”的原则,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建设以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不断完善青年成才服务体系,通过竭诚服务青年来凝聚青年、赢得青年,开拓进取,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09年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一、主题教育
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习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全运会在济南举办等契机,广泛开展“强国之路,青春使命”、“我与祖国共奋进 我为全运做贡献”主题教育、“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纪念一二〃九环校长跑”等活动。完善团的思想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深入开展“分类引导青年”工作,发放涵盖全校所有学院的调查问卷6000份,完成团中央宣传部印发的100份调查问卷,开展“一对一”访谈25例,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有效利用互联网、QQ博客等新媒体。
举办学生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以赛促学,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促进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二、组织建设
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举办第三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2009学生团干部培训班,从团学工作基本方法、团干部必备素质、基层团支部建设、共青团职能定位及核心竞争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培训。在“团员之家”网站开辟网上团校。2009年,共培训学生团干部11000余人次。
进一步加强“团员之家”网站和各学院共青团网页等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校园动态,反映学校团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成就;打造思想交流、学术研究、校园文化、党团组织建设的学生社团。办好团学组织刊物——《济大青年》,年内共出版15期。
三、科技创新
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2009年,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和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赛事21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学校举办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500多人参加比赛,指导教师逾百人。在终审决赛中,学校参赛团队经过电子演示、选手陈述和现场答辩,最终,获山东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1项作品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作品获国家级三等奖,成绩在全国参赛高校排名28位,山东省第四。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人、“全省优秀指导教师”称
号6人,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单位和山东省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科技创新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4项,山东省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6项;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山东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获上海世博赛专项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3项;获2009年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三人,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协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济南大学科技协会获提名奖。
2009年确立50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立项资助,资助金额比2008年翻一倍,加大了对学生科创活动的支持,催生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
四、校园文化
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红歌会、第四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第八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小合唱比赛、舞蹈大赛等赛事,同时承办了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组织山东省歌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开展讲坛。积极参加团省委、团市委组织的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红歌会、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赛事21项。
注重艺术团体队伍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规范艺术团的日常培训,加大指导监督考评、制定评比表彰办法等激励机制,使
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迈进。
以大礼堂、青年礼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创新基地、志愿者基地、青春创业基地等为阵地,举办和承办各类演出会议、服务师生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团学活动阵地建设。
通过社团干部培训、指导教师座谈会、社团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社团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切实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确保社团健康、正确的发展。开展社团组织建设活动月活动,展示社团文化和社团特色。邀请山东大学团委社团指导教师对学校社团进行指导。
五、社会实践
建立、健全项目化管理和规范化实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运行机制,继续推行重点团队立项资助制度和结题答辩制度。2009年,确立26支重点资助团队,共资助资金2.37万元。选拔近700名志愿者,深入农村、企业,开展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喜迎全运、抗震救灾、参与重建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建立“济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个。举办了“实践归来话成就”活动,40人获得校级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436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评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300篇。
积极投身全运服务,志愿工作跨越发展。学校全运会志愿者工作自2009年3月启动,历经营造全运氛围、志愿者招募选拔、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测试赛服务和正式赛事服务,总历时7个月。共招募1120名志愿者,其中赛会志愿者620名,城市志愿者500名,累计上岗32302人次,服务近19万个小时,赢得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省委副书记刘伟、副省长黄胜先后去学校服务场馆看望志愿者并对学校的志愿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党委书记范跃进、校长程新、党委副书记李军多次到场馆慰问志愿者。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大众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对学校的志愿者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被授予“第十一届全运会筹办工作先进单位”;校团委被授予“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突出贡献奖”;2名教师记一等功、1名教师记二等功、3名教师记三等功;5名教师被评为志愿服务优秀工作者,15名教师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2名志愿者获得“志愿服务金牌”;235名志愿者获得省级优秀志愿者、169名志愿者获得省级先进志愿者、5名志愿者获得市级优秀志愿者、148名志愿者获得市级先进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六、就业创业
2009年,学校出台了《济南大学关于促进学生创业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创时代”大学生创业街,有50名大学生组成 9个团队在校内创业街创业;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9个,学士后流动站1个,10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基地,有20余名学生与基地签订了就业协议。学校新建济南艺轩墙体彩绘公司、济南大学八食堂三楼的米粉店、济南首家无公害蔬菜超市、拓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易建筑设计工作室、印务社。
举办“青春创新创业论坛”,邀请迪沙药业集团副总经理许强、天津企业家满溢、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谢永珍等专家举办座谈会、励志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开展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选拔工作,深入基层服务事业。2009年,学校近300名学生报名参加大学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经过严格选拔,确定25名志愿者奔赴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进行志愿服务,圆满完成团省委下达的任务。加强对西部计划的宣传和志愿者日常的管理,年内学校共有4名同学被新疆当地录用为公务员。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西部计划山东省优秀组织单位。
七、团组织自身建设
通过向团员青年发放“济南大学基层团组织建设”调查问卷3000份,探索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行了团组织考核制度和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切实夯实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实现团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进一步增强。
做好团员教育评议、团籍注册和评优树先工作;做好团员的登记统计、组织关系的转接、团员组织发展等工作。2009年,学校在认真总结表和明主评议的基础上表彰了“济南大学十佳团支部”、“济南大学十佳团干部”、1655名校级优秀团员、409名校级优秀团干部、133个先进团支部。
建立完善了学生干部竞争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指导学生会召开第二次学生代表大会,举办“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加强对团学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四篇:爱国卫生工作年鉴
2013年市爱国卫生工作年鉴
主 任: ******
党组书记: ******
副 主 任: ******
纪检组长: ******
办公室电话: ******
【爱国卫生60周年】(1)营造爱国卫生60周年活动氛围。制定下发了《******市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纪念
活动方案》,在《******日报》开辟“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专题栏目,从3月份起,每周一期,刊载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小知识、爱国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等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共刊登30期。(2)利用相关节日开展爱国卫生专题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全球洗手日等多项专题宣传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全市共悬挂横幅1158余条,制作版面460余块,印发宣传资料145000余份,营造了浓厚氛围。(3)精心策划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广泛宣传普及以春夏季传染病预防为重点的卫生知识。全市共举办健康知识教育讲座30余场,健康教育专栏840期,向群众解答咨询,散发宣传单,宣传手足口病、霍乱和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受教育人数达55万人次。(4)表彰全市爱国卫生先进。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文,对60家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9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进一步调动全市爱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市爱国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城乡环境整治】(1)印发《******市2012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18日,召开“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武陟现场会”,市委书记路国贤、市长孙立坤、市人大主任郭国明、市政协主席原振喜等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迟军主持会议,对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2)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集中整治活动。下发《关于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组织全市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4月份、6月份、12月份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全市共清理垃圾15万余方、乱堆乱放514950处、乱搭乱建31160处,硬化道路17万平方米,美化墙壁63500平方米,疏通沟渠83470平方米。(3)开展城市精品管理路创建活动。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市领导小组、调整爱国卫生检查员队伍到市精品管理路分段执勤。共清理精品路沿途居民区乱倒垃圾302处1160余方,投资91760元,增补更换垃圾容器1083个,并逐楼院落实了保洁制度。(4)督导全市加油站环境卫生工作。按照市政府领导安排,分三批对全市加油站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进行督导和考核验收,全年累计治理达标187个。(5)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在武陟县召开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进行典型示范。编印下发《农村垃圾分类基础知识手册》1000册、《******市农村垃圾分类场建设效果图》1500张、《******市农村垃圾分类场工作基本要求及流程图》2000张,促进了这项工作逐步推进实施,2012年共新建垃圾分类场108个。(6)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市区及各县市区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了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为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从治本上奠定了基础。
【卫生创建工作】(1)开展卫生乡镇创建工作。积极指导各乡镇,下大气力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并因地制宜,健全管理制度,巩固创建成果。******镇、******镇分别通过了省爱卫办考核验收和届满复查。******镇,******乡、******镇、******镇、******镇创建成了市级卫生乡镇。(2)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通过严格标准、逐项整改、实行动态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卫生先进单位创建质量,增加社会卫生细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全市新创建省级卫生单位26个,届满重新命名57人;新创建省级卫生村36个,届满重新命名4个;新创建省级卫生村居民小区2个。全市新创建市级卫生单位27个、卫生村34个、卫生居民小区14个。(3)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印发《关于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的通知》,制定《无烟单位标准》,将控烟活动纳入健康教育和卫生单位创建工作计划。经过验收,命名******局等48个单位为“2012年市级无烟单位”。
【农村改厕工作】(1)积极实施农村改厕工作。2012年争取中央补助改厕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完成改厕项目6000户。(2)通过深入宣传、督导检查、鼓励新建住房户改厕等措施,新改厕所3.8万户,全市改厕总数达47.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16%(总户数62.5万户),比2011年
提高5.99个百分点。
【病媒生物防制】以爱国卫生月为契机、以卫生创建为载体,重点开展以整治“四害”孳生、栖息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活动,共投资10多万元编印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宣传板报330多期,印发宣传资料1.5万余份,举办培训班20期,完善防鼠设施700多处,增设、维修毒饵投放点196个,组织夏季蚊、蝇消杀用药气雾杀虫剂100余
箱,残杀威悬浮剂30箱。
第五篇:政法工作年鉴
一、积极有效开展“严打”整治斗争
全市政法工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社会治安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两年内社会治安明显进步为目标,全力推进“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严打整治”中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人民群众的“齐抓共管”作用,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实施严厉打击、彻底摧毁各种黑恶势力,巩固基层人民政权,严厉打击、有效遏制严重暴力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严厉打击、切实狠刹多发性侵财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厉打击、坚决扫除毒品犯罪,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治理“毒祸”,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整顿规范经济秩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预防、震慑、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法制舆论氛围,坚持专群结合、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对社会面的控制,深入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促进治安良性循环,加强基层综治组织网络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创安”活动,筑牢治安第一道防线。全市形成强大的“严打”声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级政法领导干部积极转变作风,坚持深入严打一线,指导、督促严打措施的落实。一年来,各级政法机关相继摧毁了一批作恶多端的黑恶势力团伙,整治了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捕获了一批在逃犯。
二、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认真落实“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狠抓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和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元旦、春节,四、五、六月敏感期,庆祝建党80周年和“9.1”招商会,第一届全市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和国庆期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省党代会召开期间全市社会政治的持续稳定。加强隐蔽战线斗争,严防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xx”xx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领导定期接访、重要信息报送、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引导群众按照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居),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街道),重大疑难纠纷不出县(市、区)。市委政法委进一步加大对当事人多、社会影响大,省委、省政法委领导关注的重大积案和疑难案件的调处力度,列出一批典型案件作为重点案件,市委和市委政法委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及时深入群体性冲突事件现场,靠前指挥,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依法、妥善、果断地给予调处化解,维护基层稳定,政法各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解处理了一批矛盾纠纷。
三、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建立并严格实行了综治领导责任制,各级层层签订综治责任书5592份。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市综治《责任书》要求,在研究和部署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时,都把加强综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矛盾纠纷的解决,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市综治办下发《重大问题领导责任查究通知书》6份,对15个单位予以一票否决。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即调整配齐了市综治委,制定了综治委工作规则和综治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各县(市、区)都按要求认真落实经费保障。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安全小区和治安模范村活动方面,城区逐步建立起动静结合、专门力量与群防群治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在沿海,积极推广三都海上安全社区的典型经验,不断巩固和扩大基层安全创建成果;在农村,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配齐配强专抓综治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全市已建安全小区154个,54%的行政村建成县级达标治安模范村。此外,认真落实校园特别管护区制度,完善对学校综治副校长的工作考核。全面排查清理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情况,对重点对象落实监管措施,全面清查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提高登记办证率。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治理。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各级综治委通过建立健全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各级大力推广三都海上安全社区、福鼎城区治安大巡防等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组织群众性的治安巡逻队伍。同时大力匡扶社会正气,成立市见义勇为协会,组织社会各界为见义勇为事业捐款。
四、强化政法机关的法律服务意识
各级政法部门以依法治市为总揽,多形式多层面开展普法活动,迅速启动了“四五”普法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法、用法、守法、护法和预防、震慑、打击违法犯罪的良好法制氛围。针对一些地方海上养殖区存在的普法工作薄弱点,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鸿坚亲自带领政法部门领导深入养殖区开展调查研究和送法上渔排活动,并首先在三都海上养殖区建立起一支法律服务队伍,设立了海上巡回法庭和法律服务中心。法院系统进一步加强经济、民事、行政等各项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判决、优先执行,努力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司法行政机关全面拓展“96148”法律服务专线,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比数量、比质量、比形象”活动,认真做好律师、公证和法律援助工作。
五、狠抓政法队伍建设,全市政法部门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开展“xxxx”重要思想、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把“严打”整治斗争与政法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抓领导班子建设,对部分政法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充实。,全市相继调整提拔了40名处级干部,并推动市直政法部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开选任、竞争上岗等形式调整选拔140名优秀科级干部充实到重要岗位。
二是抓干警素质的提高。政法各部门分别制定实施业务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为保障依法“严打”,市委政法委还牵头组织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组成的执法业务宣传团,赴各地政法部门开展巡讲活动9场,听讲人数达1000多人。各级政法部门还紧密结合“严打”整治斗争,以基本素质考试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搞好业务教育培训,组织了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此外,还有一大批干警参加各种形式的函授、自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是抓纪律作风整顿。政法各部门分别开展了“三项教育”、“集中教育整顿”、“一教育三整顿”、“忠诚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整顿活动。强化了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建设。在教育整顿中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完善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机制,对违法违纪的干警决不护短迁就。,全市查办违法违纪干警54人。
四是抓典型教育引导。一方面,坚持以正面宣传、团结鼓劲为主。认真总结筛选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大力加以宣传表彰。市委政法委组织评选出31个“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和71名“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由市委、市政府作出表彰决定。市委政法委组织编写了政法系统7名英模事迹材料,组织英模报告团,在全市开展了10多场巡回报告会。另一方面,加强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组织编写了政法系统8个反面典型材料,在全市政法系统集中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教育活动。
五是抓队伍管理机制的健全。政法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从加强队伍管理制度化建设入手,进一步严明纪律和行为规范,抓好效能投诉办理,强化效能监督,试行岗位目标绩效量化考评管理,制定落实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措施,组织督查组开展明查暗访,加大了监督纠改力度。
六是抓执法监督。把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确保公正执法作为贯穿“严打”整治斗争全过程的主线来抓,采取政法部门自查和政法委检查、阶段性专项检查和常规性全面检查、面上督促提高与重大案件协调督办、面上了解情况与专项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协调解决执法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典型性的问题。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关注、上级部门挂牌、群众反映强烈、新闻媒体关注的大案要案的督办,促进政法机关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