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晋江经验,加快推进南康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学习晋江经验
加快推进南康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赴福建晋江等地学习考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会和思考
近期,南康市组织有关人员赴福建泉州、晋江等地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考察期间,考察团一行听取了各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现状的情况介绍,与当地有关部门领导、企业家代表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先后参观了七匹狼实业、安踏集团、九牧王服饰等民营企业。通过学习考察,晋江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的集群经济使人印象深刻,对如何加快南康民营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晋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4万,现有民营企业14103家,从业人数80多万人,年财政收入76亿元,经济实力连续16年保持“福建省十强县(市)”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位。改革开放以来,晋江走出了一条依靠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集聚、政企互动协作、敢闯新路、独具特色、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路子,成为中国县城经济发展四大模式之一。通过考察发现,目前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其一,企业规模庞大,产业集群发展。2008年,晋江市有规模以上企业1367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总量22%;实现规
模以上产值1330.72亿元,占工业产值的86.8%。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值达9735万元,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9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80家,上市公司13家,上市后备企业60多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晋江很多地方形成了配套完善的专业生产区,如陈埭镇的制鞋,英林镇的服装,东石镇的雨伞等,产业集群特色非常明显。
其二,产品质量过硬,知名品牌众多。近年来,晋江市大力实施“品牌立市”战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建立品牌,取得显著成效。在以安踏、乔丹、361°、德尔惠、喜德龙等为代表的鞋类品牌带动下,晋江的中国名牌、福建省名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品牌发展进入政府推动企业创牌的自觉状态。晋江市现有驰名商标81个,品牌产品24项,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10个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之都。
其三,自主创新活跃,结构转型加快。近年来,晋江市年均技改投入近20亿元,组建了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1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创建民营科研所30多个,有50多家企业与8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人才智力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协议,有近200家企业自行建有产品研发机构,培育省级以上高新企业84家。安踏集团为保持核心竞争优势及加强产品差异化,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项目,2008年度研发费用增加至销售成本的3.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47项。
其四,外贸水平提升,招商方式创新。在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晋江民营企业大力拓展国外市场,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服装、鞋类、玩具、文具、雨伞等传统产业出口总量逐年提升,陶瓷、石材、食品等行业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晋江市出口交货总值仍然高达59.20亿美元,增长了12.0%。在招商引资方面,晋江把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临近港澳台地区优势,着力创新招商方式,把招商工作重点转移到产业链配套、新产业形成上来,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7亿美元。
二、晋江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晋江从一个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小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实力强劲、拥有庞大产业集群的全国百强县,其成功的经验确实很多,尤其是以下四个方面最为突出:
其一,政府的大力扶持是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晋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采取放宽管理、尊重民营的方针,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崛起。“九五”期间,当企业发展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政府着力培育主体、营造载体、注入动力,及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做强企业,打响品牌。近年来,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强力推动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二是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民营经济 的发展过程中,晋江市政府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运用行政职能维护企业权益,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民营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受“假药案”和“星期鞋”等事件的影响,晋江民营企业遭遇了重大的信任危机与损失,民营经济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晋江政府大力实施“质量立市”的战略决策,不断加强市场秩序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行业自我管理,引导企业在以质取胜的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其二,优越的发展环境是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在硬件环境方面,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后,政府就开始集中财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工业园区、社会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为本土企业的发展和外来资本的注入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也为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积攒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该市又致力于加快城市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吸引力,营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在软件环境方面,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晋江市及时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转向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先人一步组建了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重组、工作流程再造和管理方式创新,对行政审批内容、流程、方式、载体进行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三,敢创品牌、善创品牌是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之路。晋江企业发展走的是品牌之路。1998年,晋江市
政府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经济发展趋势的调整,提出了“品牌立市”的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塑造。在政府的激励和扶持下,民营企业非常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整合多方面的宣传资源,包括聘请明星常年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知名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大型活动赞助、平面广告、户外广告及品牌网站等不同宣传方式,着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的推广,提升了产品品位和企业形象,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其四,技术创新、结构转型是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拼的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晋江的民营企业主动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仅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持续升级,还分化出了高、中、低档产品市场,迫使一些技术差、实力弱、无品牌的企业,或倒闭或退而帮别人加工、做配套,加速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与世界经济的逐步融合,以家庭、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晋江民营企业,在进行资本集聚、扩大规模的同时,非常注重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先后出现了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企业集团,促进了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晋江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立足南康实际,借鉴晋江的经验,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优发展环境。近年来,南康市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依然严重,民营企业“小、散、乱、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不遗余力地为民营企业创优发展环境。一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以构建快捷、通畅的交通体系为先导,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不断完善人才、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体系;在政策法规上为民营企业创造均等的发展环境,重点加强对矿产品、家具、服装等领域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二是要帮助民营企业畅通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企业的沟通协调,逐步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面向企业的服务体系,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
2、着力搭建企业平台,扩大市场份额。2009年,我市民营经济户数(含个体工商户)达到17800户以上,注册资本达到22亿元,从业人员达12.1万人。从总体上看,我市民营经济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缺乏特色和优势企业,大部分企业市场竞争力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企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帮助
企业拓宽发展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一是要有计划地举办和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招商活动,特别是组织参加好“百人赴台”、“千人赴港”、“万人赴长珠闽”招商系列活动和开展好自主招商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二是要努力搭建各类网上交易平台,建立起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及时快速的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三是要重视民营企业引智工作,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解决民营企业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
3、大力打造企业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打造品牌产品,赢得竞争优势。我市目前没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也较少,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出台相关政策,对获得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并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二是要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扩大企业规模;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他们建立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大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品牌的诞生,是企业经营历尽艰辛取得的成果。政府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时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打击假冒名牌行为,加强对企业品牌的保护。
4、注重改善企业管理,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注重加强
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要有计划地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引导他们克服“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守旧意识,树立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三是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我市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优势,通过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市民营企业人才短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用行动关爱员工,用文化凝聚人心,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是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用“晋江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用“晋江经验”加快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孙春兰黄小晶赴晋江市调研
晋江市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曾经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晋江经验”。新时期如何进一步运用好“晋江经验”,加快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15日至16日,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等省领导专程赴晋江市调研,实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干部群众、企业家共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之策。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是晋江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孙春兰一行访企业、进车间,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从朝着“清洁生产”目标迈进的恒安纸业,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浔兴拉链,再到享誉国内外的七匹狼服装,以及佶龙机械、鸿达物流、菲莉公司、百宏聚纤等一批晋江的代表性企业,孙春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谈。当了解到晋江的民营企业规模已由小变大、上市企业由少到多、研发能力由弱渐强、高新产业从无到有,竞争优势又有明显提高时,孙春兰十分高兴。她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企业要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塑造,更加注重市场拓展,更加注重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人收入,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在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在仅仅用了55天就完成征地拆迁195万平方米,并实现群众“零上访”的梅岭组团改建工地上,孙春兰充分
肯定了晋江市坚持利民惠民、和谐拆迁的做法和经验;在市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孙春兰对晋江市实施城乡一体普惠型养老保险表示赞许;在开展一站式为民服务的青阳街道阳光社区,孙春兰感谢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勉励他们再接再厉,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孙春兰强调,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调推进,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在调研座谈会上,14位民营企业家畅谈了对“晋江经验”的认识体会,积极提出推进晋江发展的建议意见。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孙春兰充分肯定了泉州市和晋江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她说,泉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致力经济社会发展,致力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中工作抓得紧、干得实、效果好,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和“十二五”良好开局。
孙春兰指出,近年来,晋江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县域特色发展道路,广大干部群众展现出了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民营经济发展富有特色、极具活力,有力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比较协调,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党委政府具有很强的服务意
识,有效服务和引导了企业发展;干部群众和企业家焕发出了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凝聚起了强大合力。孙春兰强调,“晋江经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创新发展,运用“晋江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孙春兰说,当前,晋江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继续抓紧发展第一要务,始终保持紧追快跑、大步跨越的紧迫感,把这种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压力层层传递到干部群众中,形成全社会推动晋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一手抓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好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拓展晋江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晋江成为全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民生保障制度性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同步提高。
黄小晶指出,泉州市、晋江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跨
越发展是主旋律,全市上下士气高昂、心无旁骛、扎实工作,在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晋江经验”,对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他强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要靠企业、靠项目、靠政策、靠领头人。当前
一要继续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能,畅通诉求渠道。
二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人文投资环境,保护生态自然环境。三要注重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加强土地、金融等生产要素的提供和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宜居城乡建设大进步。四要加强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和创新驱动,加快引进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积极支持本土产业就地增资改造,完善延伸产业链。
五要全面落实惠民措施,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希望泉州市、晋江市进一步加快发展、探索经验,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领导于广洲、杨岳、张志南参加调研。
第三篇:长寿区五大机制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长寿区五大机制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部门分工责任机制。制定《重庆市长寿区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分工责任制》,建立责任分工、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区级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支持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区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机制。制定《区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民营企业制度》,要求区级联系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机制。制定《重庆市长寿区民营企业维权投诉处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大对损害民营经济发展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效能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部门服务民营企业的监督测评力度,组织民营企业代表人士参加区级部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评议活动,要求民营企业代表人士评分权重不得低于全区测评总分值的30%,并适时公布测评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五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立完善民营企业运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制定《民营企业运行统计监测办法》,加强对全区民营经济运行及重点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统计和监测分析。
第四篇: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习近平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平均三年再造一个新晋江。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6.16%;1978年,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5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303.5亿元,22年中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1978年晋江的财政收入仅为1476万元,2001年达到16.1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2.6%。
———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跃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市排名第五十五位,1994年上升到第十五位,2001年又跃入百强县(市)前10名行列。1994年以后,晋江市一直名列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首。2001年,晋江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14。
———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全省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晋江的工业化水平很低,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0.51亿元。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值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达537家,超亿元的55家;形成了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纸制品、食品和玩具等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许多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晋江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197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为38.6∶35.1∶26.3。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01年调整为3.5∶55∶40.5。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晋江的经济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发展后劲和抵抗外部环境影响的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充分利用侨乡和沿海对外开放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截至2001年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43.3亿美元,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850家,三资企业总产值达到264.8亿元,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完成17.85亿美元。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0元,比1978年的107元增加了56.4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也有显著增加;全市累计有12个镇和317个村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分别占镇、村总数的80%和82.6%。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高等级公路连接所有乡镇,镇镇建有11万伏输变电站,电话普及率达70%。
晋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除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和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的正确领导等重要因素外,就其自身而言,关键在于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有关专家称之为“晋江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要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研究晋江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干部群众就积极走“市场—原材料—技术”和“原材料—市场—技术”的经营路子,把几万名农民引入市场,形成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抢先开辟了国内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国家对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时,晋江的干部群众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晋江产品的国际市场,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九五”期间,针对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晋江市通过积极培育一批辐射面较广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先后在全国70多个大中型城市建立6000多个常设专柜和销售点,成功举办4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3届全国糖酒食品博览会和两届全国陶瓷石材博览会,开通中国晋江企业网和鞋业、陶瓷石材、食品、汽车等网站,并成功举办晋江国际鞋业和中国陶瓷石材网上博览会等举措,有力地拓展了国内外市场。晋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能力,才能在新世纪中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二: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晋江人民在历史上就敢拼、爱拼、善拼,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的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正是凭着这种“爱拼才会赢”的顽强拼搏精神,硬是把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晋江的支柱产业,集“中国鞋都”、“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国陶瓷建材和玩具生产基地等称号于一身,并有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要在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像晋江人民那样,坚持振奋精神勇于拼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发挥优势善于拼搏,在拼搏中取胜、在拼搏中发展。
启示之三: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晋江
曾发生过闻名全国的“假药案”,使自身形象受到了极大损害。晋江的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由此深刻认识到诚信是市场主体的立身处世之本,决不能以诚信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他们认真汲取教训,以诚信为本,事事处处讲诚信,重新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在全国树立了讲诚信的良好形象。晋江经验昭示了一条真理,即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只有坚持事事处处讲诚信,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塑造信用社会,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启示之四: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利用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三闲”优势,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找到一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子。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晋江人民又充分发挥侨乡海外华侨多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党的十四大后,晋江人民又将目光转向了“提高”和“创新”上,积极探索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四大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发展路子。晋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地优势,不断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启示之五: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当陈埭镇群众开始联户集资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时,晋江县委、县政府及时推广他们的经验,在晋江形成了一股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九五”期间,当企业发展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晋江市委、市政府又及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企业,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在为市场主体服务方面,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企业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到外地举办晋江产品展销会、设立产品专柜和举办产品博览会,以及转变机关作风,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能,为市场主体发展经济提供了有效服务。晋江的经验充分说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各级政府只有通过及时引导、优质服务和辅以有效管理,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错位”或“不到位”,才能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责任。
《人民日报》(2002年08月20日第十一版)
第五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推荐]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我们按照“主题是发展,主攻是工业,主体是民营”的经济发展思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相关的运作机制,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壮大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大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拥有民营企业1.9万
家,其中年产销额过亿元的民营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9家,过1000万元的33家,过500万元以上的42家。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4.3亿元,增长32.8,占全县GDP总值的64.6;实现税收1.48亿元,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3.9。今年一季度,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6亿元,增长41.2,实现税收3200万元,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主体。目前,全县还有生产能力达到规模企业的的16家民营企业正在加紧建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并从各方面不断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实践中逐步健全民营经济的保障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为本地、本部门发展民营经济的第一责任人,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对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收费“绿卡”制度和县委派驻企业特派员制度,任何执法部门进入挂牌企业检查或抽查,必须经过书记、县长或分管领导的批准,企业经营以外的事情由特派员全权负责协调和处理。特别是对过亿元企业,实行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工业管理干部的选拔力度,从熟悉工业的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对全县6个工业重点镇,还增配了一名分管工业的副书记,设立了专抓民营企业的协调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保障体系。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出资1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且每年从工业税金中新增300万元,为企业担保融资提供担保和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项目补贴。去年,全县共为29个企业融资3500万元,增长31.2。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组织参展、代办手续、代纳税费等服务,正在规划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县委、县政府除每年召开一次千人规模的民营经济工作暨表彰大会外,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人大和政协会议都有民营经济代表参加。同时,Ⅹ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及时推介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宣传民营经济的典型,让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政治上有位,真正形成了从事民营经济光荣、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的大气候,从而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如近两年城镇商贸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仅在县城就开办了步步高超市、百惠超市、友谊商业广场3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的大型商场、1600多个各类商店和休闲娱乐场所、99个社区服务公司,城市商务交易额及服务业收入比2002年前增加了2.7倍,既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又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
二、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洼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按照“老板放心投资,干部放手干事,群众放胆致富”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洼地”。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我们坚持做到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经济生产经营;凡允许外资经营的,都应向民营经济开放;凡国有和集体资本退出的,都应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改造提升一批、引资嫁接一批、扶持发展一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我们将县属国有企业和市里交办的潇湘集团作为改革重点,筹集改革成本,拓宽资产处置渠道,积极鼓励外地老板、本地民营业主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加快了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进程。到2004年底,14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已全部完成,变现资产8130万元,财政垫资1600万元,滚动安置职工6479人。通过盘活这些国有资产,催生和引进了16家上规模的民营工业企业,年产值4.5亿元。由29个股东出资1000万元整体购买原县属集体企业黎海微电机公司,组建了科力机电有限公司,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去年完成产值1.7亿元,利税18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