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http://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日期:2006年07月27日 浏览:213 次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安徽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
王南来
构筑和谐社会,旨在形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既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非政府组织的正常发展是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相对和谐的有效机制与必要条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政治、教育、科学等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兴起,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就不能不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就社会发展必然性而言,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体制的改革客观上要求我国非政府组织发育发展起来,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践则为非政府组织生存发展提供了可能和现实的空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非政府组织的多少、成熟和发达程度也是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或和谐程度的标志。
一、非政府组织能够疏导、化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知道,创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应对社会矛盾的激化,尽量化解矛盾,使社会矛盾降到最低点。如何应对矛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矛盾是现实存在的,只能冷静应对、协调疏导。谁来疏导、化解矛盾?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做出自己的贡献,党和各级政府已经在不断地寻找和解决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等的相关政策,但是仅靠党和各级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正应该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缓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1、非政府组织为各种社会成分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其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和实现其利益,能够起到排解社会怨气、释放社会压力的作用,也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依法共存相容,增进社会容忍度。在非政府组织中贯穿的宽容、互助、互惠、利他和公益精神,不仅能够在非政府组织内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还可缓和或消除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引发和造成的一些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
2、非政府组织产生于社会基层的民众之中,又能同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它们可以宣传和普及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教育和动员民众,使之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又可作为传达民情的渠道,反映民众的愿望和意见,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计划使其更适合民众的需要。非政府组织所倡导的关心人类发展、互助互爱的旨趣、坚守以人为本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为社会注入了清新的空气。非政府组织在各种不同组织之间建立沟通、合作和协调机构,开发、整合大量分散于民间的潜在资源的同时,也为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增强民主意识提供了渠道。通过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人们学习和时实践公共道德,学习文明生活的规则,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关心共同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公民素质、倡导社会文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各种中介活动,指导和帮助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社会群体的民众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潜力,以各种形式参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自立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我国改革进入新阶段,政府和社会、企业和政府、农民和城市居民、富人和穷人等各种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成为改革的最根本、最具实质意义的内容。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充当着安全阀的作用。在社会冲突出现时,最先觉察社会冲突的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非政府组织。早觉察、发预警,就可以避免把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避免把能够妥善处理的矛盾演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非政府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中已经有一个相当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组织来动员这个群体,为低收入弱势群体状况的改善出钱出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安徽省各地相继成立的慈善协会,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扶贫。其中包括生存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合作扶贫、文化扶贫、实物扶贫等。通过提供这类公共物品,为从根本上消除安徽省的贫困作了积极的贡献。
二、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促进者和主要承接者。政府的职能和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社会的分工合作与共同治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的,既然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他们的力量,使政府逐步从社会领域里直接的操作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显然,能够承接这些社会职能和事务的应是各类非政府组织,而这些组织的主体则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人们在寻求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满足这些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现政府与市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需要有一种组织的创新,而非政府组织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满足这些社会需求时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这种职能的剥离和承接,无疑就是“政府指导、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政府和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共同治理社会格局的形成过程。
三、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催生者。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体系一直是计划性的“吃饭财政”和“建设财政”。公共财政体系是“政社分开”的社会体制的重要支撑。无论在社区还是在专业机构开展的社会服务,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和政策。因此,政府购买服务、非政府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必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且至今仍在运转的、政府集权的计划建设财政体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确立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从而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取消农业税后,部分地区政府合法财政收入不足供养吃财政饭的干部。这就需要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把部分政府权力下放给社会,还权于民,让民间自治,成立一些非政府组织,来行使这些下放的政府权利。只有发展非政府组织,政府只管该管的事,不该政府管的事由非政府组织去管,社会的管理才会高效低耗,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四、建构与开拓非营利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服务需求。这些服务包括社会康复与社会辅导、社会支持与维权等两个大类。非营利和专业性是非政府组织开展的社会服务的两大特征:非营利使得非政府组织区别与营利性企业及其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专业性使得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区别于传统体制下社会服务粗放式和经验主义的模式,从而为社会服务注入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内涵。此外,非政府组织由于直接面对社区居民和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因此了解他们真实服务需求具有主动开拓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社会服务的实际成本也远低于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资源上,非政府组织不仅自己提供有关的社会服务,而且还组织大量的志愿者开展服务项目,由此可以培养和弘扬社会的志愿精神。
五、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协调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只有当我们在内心深处树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动机去选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制定和执行保护环境的法律。因此,非政府组织通过采用教育的方式,对企业、集团、个人不加控制地大量向陆地、水面和大气中排放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后果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研究成果重新包装后提供给媒体,就具体的问题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非政府组织已经越来越致力于通过研究和论证来寻找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对一些破坏自然和谐社会环境的行为进行集体的抗议活动。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高层次,是向更高层次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经阶段,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目标,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工作。
我们在看到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其自身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是非常弱的,大量的是政府办的“非政府组织”,制度体制和法制的不健全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制度漏洞,从而败坏了这些组织本身的形象。非政府组织本身的自治不够,理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生存能力较弱、资源动员能力有限等问题也是导致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因此,非政府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从自身做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当大力扶持非政府组织,伸出双手欢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党对非政府组织工作的正确的政治思想领导;加强学术和事务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借鉴和学习国外非政府组织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为我国政府的决策提供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议,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第二篇: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炳才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 “十五”期间六盘水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的贡献,结合实际,对下一步如何全面快速地提升财政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更好地支持服务于构建六盘水和谐社会,提出了良好建议。
〔关 键 词〕 财政 构建 和谐社会 作用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财政局一、六盘水“十五”发展状况
素有中国“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十五”时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市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九五”时期快5.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4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7.6%,2005年达到27.4亿元,较“九五”末增长2.4倍;固定资产投入大量增加,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3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85倍;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实现了市区到省城通高等级公路、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盘南电厂、野马寨电厂、发耳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改善;钟山大道、玉舍供水工程、岔河垃圾填埋场、市区防洪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打造“凉都”品牌,圆满举办了两届“凉都”消夏文化节;红果、平寨及其他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6.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人口计生率为95.8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两基”攻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组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省内外招生和招收本科生的历史性突破,正式启动了六盘水矿业学院筹建工作;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63元;五年间累计解决了2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二、六盘水财政在“十五”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可以说,“十五”期间六盘水在构建和谐“凉都”的进程中,财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以下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六盘水财政“十五”期特别是“十五”期最后两年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1995年到2005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划中央和省的增值税、消费税收入)按现行口径计算从5.53亿元发展到27.39亿元,增长3.96倍,年均递增17.36%,年均增量2.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2.25亿元发展到13.23亿元,增长4.88倍,年均递增19.39%,年均增量1.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5亿元发展到10亿元用了八年时间,从10亿元发展到2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六盘水的建设及其全面发展的时期正是六盘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高速期。
六盘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政策效应,是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的体现,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速加快、效益提高的特征。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城市经济膨胀、资源税计征额调高等因素有一定的助长作用。经济增长与税收效率形成了双推动的格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建设跨上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企业积累增多、规模扩充,主要经济体产出率提高,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逐步增加,对政府收入和社会事业的贡献增大;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小、效益低、能耗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小企业逐步淘汰,在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主要产业,形成了水城钢铁、盘江煤电、水城矿业、黔桂发电、盘南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电厂、水城水泥、山城啤酒等企业集团,产业集约经营的格局逐步形成。财政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核心和保证,只有财政强大了,才能保证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项必须的支出需要。
三、六盘水“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六盘水市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增长1.8倍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基本建成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同时要努力做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切实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四、“十一五” 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做好的重点工作
一要做大煤电产业,推进结构调整。首先立足煤、电大项目,进一步壮大煤炭、电力、钢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围绕“煤-焦-煤化工、煤-电-高载能”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延伸和扩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能源原材料产业优势,走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立足于建成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协调发展。
二要巩固国有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六盘水有大企业聚集的优势,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非公经济成分不到30%,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财源建设要着眼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切实帮助大中型企业作好电力、煤炭、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服务,推进企业改制,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企业的发展的同时,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质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共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联合、参股,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贷款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要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六盘水属泛珠三角、南贵昆经济区、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六盘水的交通枢纽地位更显突出,而与之相应的城市化却跟不上工业化进程。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壮大城市经济。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房地产、金融等相关
产业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充分发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尽快完成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着力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把六盘水打造成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中心,促进商业贸易、货运仓储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要充分发挥六盘水气候资源优势,做好前景规划和旅游开发,全力打造“凉都”品牌,发展特色旅游,使特色旅游成为全市的特色产业。重点开发玉舍森林公园等近郊旅游,推进盘县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等远郊旅游,加快国家地质公园作为重点的风景名胜区申报工作。四要加强财政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细致、全面的调研分析,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判断,把握动态、预测趋势,使各项收入任务指标更切合实际地落实到基层及征收单位,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财政经济运行情况调研调度,根据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正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正确性。加强任务执行的追踪管理,认真分析原因和查找收入缺口,尽快研究和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弥补。加强财政、税务、金融部门间及与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间的工作联系和协调配合,加快信息流通,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促进经济财政增长的强大合力。
五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充分激励地方发展。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十多年,国家应针对改革中不适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甚至阻碍经济推进的不利因素,对现行体制作必要的调整,以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应增加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比重,改进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财政分配职能,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起有效的转移支付补助机制,在公平分配的同时,充分考虑象六盘水这样资源型城市在生态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置、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经济和财政的积极性。
第三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近300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汇聚一堂,接受党和政府的表彰。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件大事喜事,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劳动创造历史,劳模书写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胸怀大局,立足本职,积极进取,争创一流,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格。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有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有今日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楷模。工人阶级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不能动摇,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不能削弱,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改变,这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不仅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也在艰苦创业中铸就了一种伟大的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今天,我国人民正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职工及各族人民群众,都要自觉地向劳模学习,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爱岗敬业、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紧紧地依靠工人阶级,又必将造福于工人阶级,既为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又对工人阶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广大工人阶级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的素质,使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今年“五一”,欣逢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80周年。80年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阶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各级工会要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坚持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切实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实行工人阶级队伍的广泛联合和工会组织的高度统一,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展工会对外交往,坚持推进工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为改革、发展、稳定多作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壮丽又艰辛,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既光荣又重大。伟大成就来自不懈奋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爱国热情需要转化为强国行动,社会责任应当体现为推动发展。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劳模精神必定能够代代相传,光耀神州,广大劳动群众必定能够不负历史重托,创造新的光荣。
第四篇: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战略任务。发挥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既是现代妇女的工作新领域,也是现代妇女发挥聪明才智的一个新机遇。通过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我们认真总结了妇女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充分发挥妇女自身优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了如下初步的思考。
一、妇女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和谐社会”反映了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如果稳定地度过当前这一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者说高风险时期,社会就会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轨道,使人性和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既体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和执政水平,同时也将展示我们这个民族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所说的“和谐社会”,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当前社会内部良性运行的要求出发,对我国各种社会关系应具有的状态和特征所做的概括,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缺失妇女视角。广大妇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们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高度,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使当代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二、妇女在以促进和实现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港湾,是幸福的发祥地。家庭和谐了,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基础。由于天性和历史、社会的原因,妇女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千百年来,妇女对婚姻和家庭有着更大的责任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在维系家庭的稳定及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妇女把家庭作为维系社会内聚力和约束力的根本,视个人命运、家庭命运与民族命运为一体。妇女的感情丰沛、温柔细腻,更有利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为每个成员构建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趋上升,家庭成为人们休养生息、蕴育与传递文化的摇篮。而轻轻推动这个摇篮的,非妇女莫属。现代人在对名利的追逐疲惫之时,转向对身体、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这时,妇女在家庭中适时扮演了“家庭护士”、“心理医生”、“营养师”的角色,为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面对外界“黄赌毒邪”洪水猛兽般地向家庭这块圣地肆虐而来,妇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误入歧途的家庭成员拉出深深的沼泽地;当被金钱、美色冲昏了头脑的达官贵人正准备伸出“贪污受贿”的黑手时,“廉内助”深怀大义,纷纷自鸣警钟,高筑围墙,当好“监督员”、“守门员”,挽救了一个个濒临堕落的灵魂„„妇女以真善美的心灵,美化着家居环境,提升着家庭的文化品位,净化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空气。在对家庭和谐幸福的执著追求中,妇女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完成一次次由蛹化蝶的蜕变。
现代妇女倡扬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之源。健康和谐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自由、平等、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现代妇女引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争做尊老爱幼的模范、夫妻和睦的模范、勤俭持家的模范、邻里团结的模范,以促成人人讲美德、家家创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平等发展、融洽和谐的家庭人文环境。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家庭和谐的内在动力。当代妇女组织开展各类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关注下岗职工家庭、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依靠和发动社会力量,切实开展社会救助和帮扶活动。
她们以“德”育人,推动了家庭美德教育;以“文”促学,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以“情”
睦邻,提倡新型邻里关系,以其妇女独有的智慧、澄澈的心灵和对美与艺术特殊的感悟带领家人浇灌出“家”字号的文化绿洲、爱与美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彰显了妇女的风貌,展现了妇女的风姿。实践证明,现代妇女在促进和实现家庭和谐,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基础中有可能、并且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妇女在以“巾帼文明岗”创建为载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找准了妇女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现代妇女在各行各业中“半边天”作用。妇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当代妇女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参政意识逐渐增强,议政水平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激发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积极迈向发展新天地、取得事业新成就、创造美好新生活,努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充实知识,增加本领,发挥才干,建功立业。在企事业单位里,她们勤奋敬业,诚实守信,热情服务,努力为单位的发展贡献才智,树立了良好的爱岗守业形象,涌现了一大批“巾帼文明示范岗”;在下岗失业队伍里,当代妇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开拓了改革开放新天地;在社区里,当代妇女积极参与巾帼志愿者行动,扶贫帮困,热心公益,保护环境,弘扬文明新风,开展形式多样的“巾帼文明岗”活动,涌现了巾帼护巷志愿者、巾帼护绿队、巾帼护河团等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在家庭中,当代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尊敬老人、科学教育子女、团结邻里,坚持不断学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市、区、街、社“巾帼文明岗”充分发挥巾帼咨询服务站作用,努力为失业妇女再就业牵线搭桥。她们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成立“娘家人”再就业服务站,设立妇女再就业培训机构,组建中介咨询志愿队伍,举办妇女就业洽谈会,提供妇女就业岗位,打造各类“巾帼文明”示范基地、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转移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涌现了一些不等不靠、务工致富、昔日做打工妹、今天当女老板的优秀妇女。“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内涵不断充实,例如在教育卫生系统中开展了争创“学习型”、“创新型”示范岗活动;活动领域也积极延伸,在民营企业和新经济组织中开展了争创活动,促进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妇女的建功立业,如:中国联通苏州分公司、民营诺亚鞋业等一批企业荣获了省、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农村妇女也积极参与“双学双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当代妇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的热情,使当代妇女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是妇女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的成功实践,是吸引、组织、凝聚现代妇女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妇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广大妇女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四、妇女在以人为本、推进妇女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本作用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本文所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妇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点和立足点,是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妇女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就是以妇女为本,以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妇女素质为第一方略,以妇女满意为第一标准,以妇女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以维护妇女权益为第一责任,促进男女平等协调发展,促进自身在广泛参与现代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四有”和“四自”时代新妇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的根本利益,大胆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妇女特点和妇女特色的科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妇女积极投身跨越发展大业,努力促进和实现发展的和谐,更能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她们深深懂得,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之
道和物质之基,解决一切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最终要靠发展。广大妇女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职尽责,全力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在服务跨越发展大局中靠前站位。她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优质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提高妇女工作的影响力、号召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她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积极的行动投身到推进跨越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二是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提升能力。她们积极探索构建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工作平台和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她们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在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她们动员和组织广大城镇女职工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她们动员和组织广大社区妇女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文化、环境等社区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三是在倡导和实践全民创业中奋发有为。她们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激发各行各业妇女的创造活力,真正使想创业的有机会,会创业的有舞台,创大业的有地位。她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的保守思想,克服小胜即止、小富即满的享乐意识,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以投身创业的实践和成果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
她们努力提高妇女的就业比例和就业层次,着力提高妇女对经济机会、经济挑战的反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妇女参政议政的层次与水平,推进妇女参政议政进程,提高妇女干部的领导水平,全面提高妇女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妇女学习文化、崇尚科学的氛围。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积极投身社会事务,在创建文明城市和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洁美家园等活动中发挥着中坚作用。
妇女在推行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有着基本的核心作用。一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实现男女平等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具体内容。广大妇女切实增强男女平等的国策意识,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履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职能,密切关注改革进程中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及时调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她们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的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缩小性别差距的积极因素,旗帜鲜明地反对歧视妇女的各种观念和行为,汇聚起推进男女平等的时代洪流。二是依法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她们把维护妇女权益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加大源头维权和法律维权的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妇女权益和预防打击犯罪的社会化维权机制,切实为受侵害妇女上诉、申诉、申辩畅通渠道、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真正成为弱势妇女儿童根本权益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参与者和大力推动者,成为实现妇女各项权益的帮助者和服务者,为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职尽能。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她们深深懂得,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下一代的培育,必须切实维护好未成年人的利益。她们把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深入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面向家庭和社区,以促进家庭道德教育为重点,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为主要任务,切实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服务体系,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切实保障未成年人享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现代妇女党员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带领现代妇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好理论、学好知识、学好技能,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在众多领域正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娱乐受众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爱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平等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和体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影视文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我们党在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也是新世纪中央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中共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
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实惠于民,是使我们广大老百姓在物质上、精神上、以及生存环境上等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最终形成,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支持,全人民的努力。《决定》共分八个方面,其中在第五方面明确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可以说是对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现阶段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指导目标。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从孔子时代起,“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和谐理念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和为贵、和气生财等思想同时也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曾经说:“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所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这些论述无疑表明: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和谐文化,就无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同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因为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娱乐受众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受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平等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
和体现。
那么,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中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影视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表现、展示形式之重要组成部分,用光与影最诱人的魅力、用最轻松的方式,令观众感受到团结合作强大的力量,奋发向上不屈的精神。就拿最具有商业代表性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好莱坞就是惟利是图的代名词,对于那些影片是不用讨论其艺术价值的,更何谈教育意义?可事实是很多影片在观众享受完视听刺激后,并没有被完全遗忘。根据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光荣战役》讲述的是一支由白人率领的黑人兵团“麻州第五十四兵团”,在南方的查尔斯坦战役中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尊严的故事。影片场面瑰丽而感人,那些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黑人士兵因为同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为了自由、为了国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悲歌。这种舍小我为国家的高尚情操并没有用一些枯燥的道理来讲述,而是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展现给观众,如此鲜活的教育难道不会深深的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吗?
最近热播的国产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剧中,观众除了认识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更加深刻的恐怕还有史班长、马班长、高连长等等,正是他们在“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信念下,把一个本是个“缺根筋”的许三多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兵王。中国军人那种敢于承担、意识顽强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团结和睦的感人精神在影片中被升华到了极点,以至于在多个电视台轮番播映后引发了“士兵突击”现象,很多人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激励生活中的自己。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和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有观众在网上表示:“士兵突击使我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
对于这些影片我们约定俗成,称之为“主旋律”影片。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主旋律,就和“假、大、空”联系在一起,既虚假的人物形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毫无美感可言。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此类影片“敬而远之”。但在最近的国内一些影视作品中类似的题材却受到空前的欢迎。2005年,表现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官兵英勇顽强、不畏强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电视剧《亮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第一周平均收视率就达到了11.4%,最高时甚至达13.7%,“亮剑精神”也随之成为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指代符号。在2006年的电影百花奖评选上,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国产片《张思德》以绝对优势超过了周星驰的《功夫》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成了最大的赢家。无论是《亮剑》等优秀电视剧的高收视率,还是电影《张思德》、《云水瑶》等的获奖,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观众渴望欣赏到的还是这种能真正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
二、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我们从小就在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无论是贴在墙上,还是写在纸上,那是我们需要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真正的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刻在心里。当诚信、友善、宽容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时,那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局面最终形成的保障。我们需要我们的人民在危险、紧急、困难的情况下,用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真”“善”“美”,去彰显其人性的光辉。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们下意识流露出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和善:50多岁的老人,不忍心救援队为救自己所做的种种努力,割腕放弃生命:灾难来临瞬间用双臂护住学生可敬、可爱的老师:在生命最后时刻母亲没有抱怨,而是留给孩子在人间最后爱的信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在想什么,但我们一定可以想象他们的行为除了责任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本能的反映决不是仅仅来自准则的约束,而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的润泽下积淀而来。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很多平凡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影视作品的放大就成为我们生活中模仿、学习的榜样。1990年获奖电影作品《焦裕禄》,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豪言壮语,然而,他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没有何为荣、何为耻的空泛说教,而是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视剧《任长霞》,电影《大道如天》《牛玉儒》等作品,均是以高尚的精神、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而进步影视文化就似这火光、灯火,可以通过有效地传播、点亮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同时也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展示了巨大能量。就连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台湾、韩国电视剧,也是因为其对良好道德品格的崇尚,吸引了无数电视观众的目光。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几乎分不清是哪部戏中的俊男美女,却使那么多的观众如痴如醉,甘愿陪着剧中人欢笑、流泪。《公主小妹》中,甘愿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而选择艰苦奋斗的小麦和瑾《人鱼小姐》中自强不息的雅丽英《浪漫满屋》中善良、单纯的韩智恩。套用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对文学的精辟阐释:“影视文化(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增强我国国
际影响力。
1985年,我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以周庄水乡为题材的《桥》,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c《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送给邓小平的礼物。从此周庄闻名于世界。何止周庄,我们从小就知道美丽的祖国地大物博,更是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多民族文化,那些隐藏在田野山寨的青山、翠柏宛若一幅幅未经雕琢的写意画,而神秘、淳朴的民风、民俗,有时却只能被寂寞地尘封在科技发展的年轮,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
承载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文字、绘画、音乐、影像等等,如果说影像是历史记忆最好的载体有些武断,但或许不能否认影像的记忆刻画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2005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上,获得了人文及社会类最佳长篇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这样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史诗之作,把在一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王的大房子”,通过影像、叙事的宏大构建。生动地展现了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影片气势的壮阔、历史的厚重令世界惊叹和信服。
同样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不遗余力的一些影视文化工作者,从来不曾忘记在自己的影片中打上强烈的民族痕迹,他们的名字有许多,张艺谋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有人批他,有人赞他,但也正是他让许多迷人的中国符号走向了世界。《红高粱》中的颠轿、敬酒《活着》中的皮影、戏曲《英雄》中的剑道、书法等等,一部部在国际上映的影片,呈现了多姿多彩,诱人的民族元素。难怪有人评论,中国文化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连好莱坞也不时地把“中国元素”添加到自己的影片当中,当作开发市场的另一个卖点。
四、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未象今天一样充满自信和活力。自信源自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活力源自于我们开放的政策,人民上下同心,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学会用开放的国际眼光看待自己,更多的开始关注世界对中国的评价。2008年8月8日,一个见证历史的日子,从这一天起,这个终于走向世界的古老国度以自己的热情和奉献。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16天见证,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改写了多少介于疑虑和担忧之间的“中国想象”。
“没有开放政策,就没有北京的奥运会。”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感慨。英国广播公司总裁说出了同样的感受——“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
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契机面前,影视文化愈发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谁都知道影像、声音是无国界的世界通用语言,你可以看不懂他国文字。但却可以很容易理解,祥和的画面、轻快的声音,意味着热情和欢迎。在奥运筹备期间,一项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市旅游局主办,邀请国际著名导演为正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各自执导一部城市宣传片,名为“国际导演拍北京”的活动,目的在于完成北京在2008奥运会前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推广。五位世界著名导演历经
两年时间,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为北京拍摄了五部奥运城市宣传片。在这些影片中,风格迥异的5位导演秉承了各自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分别讲述了一个或优美或激扬或令人振奋的北京城市故事。古老、时尚而热情的北京,在他们执导的影像世界中得以向全球展现。
吉赛贝·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继承者的著名导演,曾拍摄了使他蜚声世界的“回乡”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此次他再以回乡为题。为北京拍摄的《重聚》,回乡是为了重聚。影片基调一如既往的温暖、恬淡和眷恋,讲述了几十位30年前毕业的学生因奥运会的到来,重聚在早已退休的老师家中,重温旧日时光,喜迎奥运会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平凡、真切、祥和的个性。
而曾拍摄过《小鞋子》和《天堂的孩子》的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再次将镜头对准了孩子,一个名为《飞扬的五环》的作品,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到了民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长中的中国北京。
帕特利斯·勒孔特,曾执导《理发师的情人》、《火车上的男人》等影片,有着非常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他眼中的北京,人民安宁、祥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法国天才导演的镜头切换下,呈现给我们一个外国艺术家的《北京印象》。
达瑞恩·古德里奇曾是英国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他的影视创作总会融入许多体育元素。这次他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为素材,从“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视角。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北京这座城市因举办奥运会而更加自信和乐观。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中国香港导演刘伟强,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从美食的角度拍摄了《品味北京》,让观众从影像中品尝到垂涎欲滴,闻名于世的中华美食。
五大导演在没有任何预先安排的情况下,不约而同选取了多角度展现中国灿烂文化。两年时间,活动组织者不进行任何的干预。只提供导演需要必要帮助。中国的人文、地理在摄影机镜头下尽情地给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奇观。
同样电视文化也在这次奥运会上创造着奇迹,由张艺谋总导演带领的国际团队筹备的开闭幕式表演,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花瓣样飞散的丝绸,令世界各国电视观众叹为观止。仅开幕式当晚的全球收视观众就达十几亿。很多境外媒体表示,“那是一场完美的盛宴,在那一刻北京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16天的时间里,2万多名注册境外记者,还有诸多没有注册上的各国记者,以不间断的方式,用各种语言,将奥运画面、将中国画面、将北京画面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期间收看了奥运会,北京奥运前所未有地让多种文化交流沟通。
相比众多的文化形式,影视文化的历史是短暂的,却也是辉煌的。百年的发展已经使影视文化成为技术最先进、影响最广泛、受众最热爱的媒体。同时也成为世界相互了解的最主要方式。在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影视文化正逐渐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影视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积极的引导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生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可以有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反之,消极、负面的引导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影视文化这把有利武器,坚持正确的舆论思想导向,使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我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融为一体,共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局面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