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
●郭卫民
(据听课笔记和录音整理)
郭卫民: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局局长。2008年7月8日,作为北京奥运会四位新闻发言人之一首次与媒体见面。
授课内容:
概要:发生灾难或突发事件后,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积极做好媒体采访的服务管理,有效引导舆论,显得至关重要。
在新形势下,大到5·
12、7·23等事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灾难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不止政府部门和部门的专职新闻发言人要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就是一般领导干部都有可能随时会成为本系统本行业的新闻发言人,所以说,如何做好新时期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互联网传播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一、积极主动做好媒体采访服务管理工作
(一)要正确认识媒体不要“敌视”或轻视他们
记者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既不是学生也不是部下,而是“挑战者”,要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和善管媒体”。注意三点:一是要正确对待负面报道。对于歪曲事实、恶意攻击的,要及时澄清和反击;二是对属于“带有色眼镜”的报道,可加强正面引导;三是对属于我们本身存在缺点和问题的,要积极改进,并及时向外界说明。
(二)要积极回应媒体不要漠视他们的要求
要积极受理媒体的采访申请,积极为媒体的采访提供帮助,要主动“喂料”。当接受媒体问询或采访申请时,尽可能了解、核实情况予以答复或安排采访;如果没有明确的口径予以答复或不能接受采访,应及时告知媒体。
不要回避,更不可“无可奉告”,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还会被认为背后掩藏了什么,通过外围去挖掘背后的线索、答案,那样做出来的报道更可怕。
尽量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不轻易公开去批评、职责媒体;当媒体对你不恭时,尽可能妥善处理。
(三)要认真做好发布和接受采访的准备,不要草率上阵 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出席发布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1)要清晰掌控谈话内容。
一定要明确你要表达那些主要观点和意见; 一定要清楚媒体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
(2)要认真准备答问口径。编写口径要了解事实,掌握政策,妥善应答。
(3)没有把握的内容不说。不去谈论超出你职责范围的事情;不去谈论不确定的内容;不去谈论没有准备好的观点。
(4)要准确表达。不要反复谈消极面的东西;不要去说“个人意 见”、“个人看法”。
从始至终保持警觉。你说的每句话都可能被报道。在出席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时: 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姿态; 要把控发言的原则和内容; 要注意学习去倾听和沟通。
对于食品、医疗、交通等个别事故,不要简单以总体安全来应对; 对于就政府部门工作的批评,要及时表明态度,但不要急于解释; 对于干涉及政府部门工作责任时,不要急于去转移、推卸,要有一种担当的勇气和自信。
(四)要积极应对敏感问题不要被激怒和被牵着走
随时准备面对敏感问题。无论在发布会还是在采访中,记者很可能问及一些敏感问题。
积极坦然应对敏感问题。不要紧张,也不要被激怒,可把它看作一个阐释我们政策的良好时机。镇定自若会赢得好感。
回答是也可以先作一个表态。采取“过桥法”等阐释一段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方针政策。
(五)要充分表现诚信不要编造内容
发言人的诚信至关重要。“诚信是发言人唯一的最重要的财富”。发言人代表还展示着政府的信誉。
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先不要发布。发现错误随时纠正。
发布信息要“自圆其说”;要“留有余地”。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具有权威、直接和互动的特点,为媒体所欢迎。
(二)举办背景吹风会
背景吹风会也是新闻发布工作中常常运用的一种形式,所提供的信息能影响和引导记者有关这类题材的报道。
(三)组织集体采访
集体采访同新闻发布会相比,气氛会轻松些,答问也能稍详尽些。缺点是,记者可能会在某一问题上被追问和纠缠。
(四)安排专访
专访一般来说是记者更愿意采取的独家采访的形式,这样可以获得其他媒体没有的独家新闻。专访的报道能比较充分、全面。可以事先要求媒体提供采访问题,要求其准确、可观进行报道。
(五)接受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也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发布形式。接受电话问询或采访时一定要谨慎,要注意方法,同时,发布信息要得到授权,重要的问题回复要有书面稿。
(六)提供书面采访
书面采访是一种简便的方式,可根据特定的环境、媒体的要求和可供发布信息的具体情况,提供书面采访稿。
(七)通过互联网发布
互联网发布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在新闻网站发布信息,或在网上接受访谈等。
三、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一)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启动紧急处置机制的同时,要迅速启动新闻发布工作,在负责处置事件的指挥部下设立专门的新闻发布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发布工作。根据需要设立新闻中心。
(二)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机制
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要求,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1)突发事件新闻发布要坚持及时、准确、有利的原则。一要及时。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注意时效,争取先声夺人,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只有及时地报道,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避免和减少猜测性、歪曲性报道,争取主动权。
不要回避、观望,由于拖延时间带来的损失,将会付出加倍的代价。
及时地报道也能使我们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表达政府的高度关注,使政府、媒体和公众站在同一“战线”上。
二要准确。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权威可靠。快速的时效,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
三要有利。新闻发布要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2)新闻发布要得到授权
发布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无新闻发布任务的部门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就突发事件及其处置工作接受记者采访和发言谈话,以避免说法不一造成信息混乱。
必要时可持续举行发布会,向外界发出一种明确、强烈的信息,我们是开放的、不回避问题、随时回应社会舆论的关注。
要善于安排第三者、专家学者、舆论领袖、权威人士发表意见; 或通过国际组织、权威机构进行解释、论证;也可以通过民间人士或事件其他有关方得观点来引导舆论。
(4)要注意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组织新闻发布。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其报道特点是不同的。
(三)实施突发公共事件中外记者采访服务管理机制
及时受理中外记者的采访申请,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做到“有序开放、有效管理”。
(1)要设立新闻中心。一方面迅速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并提供电话、传真、上网以及电视信号传输等服务,为记者的采访提供方便。
(2)要通过提供服务等尽可能使前来采访的记者纳入到我们视线中;要主动向记者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使记者有正式的渠道获得官方权威的信息,避免根据猜测和传闻去作报道。
(3)要加强对现场采访组织、管理工作。在不影响事故抢险和记者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安排一些记者进入现场,或安排可以拍摄现场的区域进行采访。
(四)实施突发事件舆情研判机制
要密切关注境内外媒体的报道,向上级和有关部门通报,并研究组织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工作。
(五)实施突发公共事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的特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传达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同时,利用其信息汇聚的特点,作为了解搜集舆 情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要警惕并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害信息,对境内外一些采取恶意攻击和敌视态度的网站要及时封堵。
四、新闻发言人的方法和技巧
政府或部门的新闻发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灾难事件的新闻发布更是如此。在确定主题、统一口径之后,新闻发布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更多的是无数的细节。由于当今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一旦哪个细节处理不好,预期的传播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回答记者提问时,几乎没怎么回答记者的问题,反而大段阐述此前准备的材料;阐述事前准备的材料与回答记者提问方面缺乏连贯性,显得生搬硬拼。
一、如何发布信息
这里的“发布信息”是指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提问前主动公开的信息。根据我国新闻发布会尤其是灾难性新闻发布会的现状,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信息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
1、发布的信息要精短
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对信息速度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灾难发生的初期,更应该简短、快速地将信息传递出去,那种具有浓厚做工作报告味道的消息只能让本人或部门的形象大打折扣。
2、不要闷着头念稿子
原因:一是生怕脱稿之后说错了话,担当不起责任。二是对新闻发布的工作还不适应,甚至有点心理紧张。但不管哪一种原因,这种比较僵化的方式肯定不受记者和公众欢迎。
念稿子本身没有什么错,但一直闷着头念,会产生很多负面效果。
3、要注意语速、语气和重音
哪些信息需要强调,哪些信息信息可以一笔带过。而那些需要强调的信息,可以通过语速、语气和重音等表达出来。
4、重视表达态度
尤其是在灾难性事件初期,新闻发言人掌握的信息往往十分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发布信息。此时,除了将所知的信息传达给记者外,最重要的就是立即表明政府的态度,通过媒体告诉公众,政府对灾难事件非常重视,对遇难者家属非常关切,并正在采取措施或将要采取哪些措施。“布什在„9·11‟事件后,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前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谁干的,不知道到底事情情况如何,死伤多少损失多大……他的第一句是„今天早上,自由本身受到了攻击,自由终将被捍卫‟„我要向美国人民保证,联邦政府所有资源都将被利用起来……来拯救生命,来帮助受难者,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美国人一定会惩罚那些要为这件事负责人的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认为,高层领导人的表态将对公众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领导人早表态=早参与=关心,领导人晚表态=晚参与=冷漠,领导人不表态=不参与=不关心”。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将高层领导人的表态发布出来,满足媒体的报道需求,也让公众尤其是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和家属获得心理上的宽慰。
二、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1、回答要简短
发布的信息越繁琐,被媒体删去的内容也越多。这样,发布的信息就可能会被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就为此提出过一个30秒原则,即:“在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归纳要点 在30秒内说完。
简明扼要的信息还利于媒体制作标题。无论是阅读纸质媒体还是上网,标题是否能够吸引眼球越来越影响受众的阅读。简洁、生动、可读性强,很有可能被编辑选为标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2、永远不要说“无可奉告”
无法回答记者的提问原因:一是记者提问的问题超出了该发言人所能回答的范围;二是涉及机密,无法公开;三是记者提问的信息,虽然应该公开,但政府目前还没有掌握到。
对策:一是向记者承诺将联系可以回答记者问题的部门并将信息尽快公布,或者告知具体是由哪个部门负责,方便记者去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对于第二种情况,新闻发言人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记者的提问涉及到了机密并因此不能公开,而不能仅仅一句“涉及机密信息,不便公开”就将记者的提问打发了,这同样会引发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对于第三种情况,新闻发言人应该承诺一旦有最新消息将及时公布。
3、将事先准备的材料充分运用到回答记者的提问中
把想说的话尽可能借助记者的提问说出去。从整个发布会来考虑,在信息发布阶段,一般不把事前准备的全部信息都发布出去,这保留下的部分信息就是供回答记者提问时使用。
在具体的操作中,借助一些“转折”和“递进”的语句,就不难实现上述要求。比如记者提问救灾伤亡,新闻发言人就可以借该问题先把救灾者的英勇表现叙述出来。在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后,还可以通过“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和“你所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其实……”等表述把新闻发言人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让整个信息的发布进入自己的 轨道。
4、回答具体信息
新闻不是工作报告,更不是思想汇报,媒体和公众想获得是事实,是具体信息。有时,越是具体的信息,信息量越大,可信度越高。在新闻媒体眼中,概括性的信息往往难以打动受众,说服力也不足,有细节的故事才最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在国务院新闻办为5·12汶川地震举行的第21次新闻发布会中,中国新闻社的记者就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明确提问,“灾区发生地震之后,海内外侨胞积极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您能否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呢?”。
在灾难事件中,媒体和读者都非常关注政府是如何惩治救灾不力者的。此时,新闻发言人不仅要表明政府鲜明的态度,告诉记者政府已经“做出了严厉惩罚”,还应介绍其中一两个典型,他们到底如何救灾不力,又如何惩罚的。在介绍救灾者非常英勇时,也应点出他们中一些人的具体表现。对此,新闻发言人应该充分准备这方面的素材。
5、使用多种表达方式
这里的表达方式,是指语言、数字、图片、示意图、地图、视频、声音等。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依靠语言来发布信息和回答记者提问,但为了产生更好地传播效果,其他表达方式也应适当采用。
与语言相比,上面列举的其他表达方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传播信息;二是信息的说服力往往更强,“一张有说服力的图片胜过一千句话”,这进而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另外,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数字、图片、示意图、地图、视频、声音等也往往会受到媒体格外的重视,甚至在报道中直接使用新闻发言人提供的这些资料,这对于舆论引导是极为有利的。在国务院新闻办为 5·12地震举行的第6次新闻发布会中,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马健空军少将就出示了一张关于军队在震区部署的示意图,将部队救灾的情况很直观的展现在记者面前。
当然,与文字性资料相比,整理数字,搜集图片、视频、声音等表达形式的信息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制作示意图、地图标示和便于展示的视频类资料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灾难性事件,突发性强,新闻发布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更依赖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述。但新闻发言人或政府部门信息搜集和整理的人员,最好还是尽可能地多一些其他形式的表达。
6、使用多种逻辑方式
新闻发言人在进行信息发布和回答记者提问时,一个非常基础的要求是,要把问题讲得通俗易懂,“让六年级的学生也能听得懂”
五、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1、以主流媒体为主
在灾难性事件中,不同媒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要重视主流媒体的沟通,因为,主流媒体的特点:风格严肃、严谨、理性;以社会主流人群为核心受众;内容以公共新闻为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很大影响力。另外,因为主流媒体的受众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其往往就是所在社区的舆论领袖,他们对灾难信息的了解和判断也影响着社区内的其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门户网站、一些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报纸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尤其是商业网站,依靠其数量众多的网民、灵活的新闻发布机制和博客、论坛、微博等传播渠道,正在灾难性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7月18日济南降临 特大暴雨,造成数十人死亡,上百人受伤。网友迅速在网络中发起寻亲活动,引发广泛影响;网友“红钻帝国”在论坛发布了关于此次暴雨造成死伤的情况,受到强烈关注。为此,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网络发言人,还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微博,以加强与商业网站和广大网民的信息沟通,及时发布消息,以正视听。
2、尊重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
截稿时间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早出的日报而言,最晚的截稿日期是在凌晨;24小时播放的电台、电视台中不同的新闻节目也有截稿日期;而且电台、电视台与报纸相比,有黄金时间,重要新闻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传播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懂得记者在想什么
对于大多数记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记者而言,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还是事实信息,尤其是独家信息。
在灾难性事件中,受关注的几类:一是发生了什么,造成了多大损失;原因是什么;政府正在采取哪些措施;坊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官方有何评价。
六、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职责
1、搜集信息
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是记者”时代迅速到来。灾难性事件公众的关注度极大,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和目击者通过文字、图片和手机视频等手段可以很快将有关信息发布在网上。
2、启动突发事件发布预案,统一口径
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后,一般要迅速成立专门的新闻发布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一部分成员对搜索到的最新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还有一部分成员与政府决策层、参与救灾的部门进行沟通,结合搜集的信息,共同确定新闻发布的内容和主题,尤其是确保各个部门口径一致。
3、开展新闻发布
4、进行效果评估
七、灾难或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素质
1、快速判断,明确媒体和公众最关注什么信息
2、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尽可能完善的知识结构
3、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压场”的气质
4、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新闻发言人个性的结合
第二篇:浅析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公安舆论引导工作
浅析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公安舆论引导工作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郭真明
做好新时期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有效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的客观要求,是切实担负起今年繁重艰巨的维稳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结合基层公安工作实际,笔者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公安舆论引导工作进行了调查思考。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舆论引导”是指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传播的行为。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正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治安刑事犯罪高发期、对敌斗争形势复杂期,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被媒体炒作和网络恶意攻击的舆情危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和形象,损害了警民关系,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如被媒体炒作的“上海匣北事件”和“贵州市瓮安事件”等,对公安机关和队伍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舆情危机的发生暴露出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舆论引导工作重视不够,应对和处置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提高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工作,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已是当前公安工作中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内容。
县级公安机关是“三大建设”的实践者,是公安机关的根基,民警数超过全国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二,也是与社会各界接触最广泛、最密切,与媒体打交道机会最多的部门之一。如何加强和改进县级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工作,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的特殊作用,认真研究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规律,牢牢掌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切实提高把握、引导舆论的能力,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完善机制,为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有利于积极掌握舆论主导权,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公布事实真相,驳斥谣言,以正视听,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消除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要真正做好新时期的舆论引导工作,应重点建立和完善六大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县级公安机关必须根据上级政府和公安机关关于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应急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舆论引导工作制度。要深入提炼舆论引导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制定完善的工作措施和纪律要求,明确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及其职责,确定新闻发言人,落实专兼职人员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使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建立和完善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机制。县级公安机关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人员可由政工、纪委、指挥中心和相关业务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关注社情舆论动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掌握舆论对公安工作的评价和走向。特别是要注意发现、收集、研判新闻媒体对涉及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苗头性、倾向性的负面报道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置预案和应对措施,做到预警在先,应对有策,把危机舆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建立危机舆情快速反应和新闻发布机制。在社会普遍要求更多知情权的情况下,要在对舆情认真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主动采取新闻发布的形式,第一时间向新闻媒体和公众发布真实、准确、权威的信息,抢占先机,掌握话语的主动权,挤压炒作空间。同时,要注意及时对事件处置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以及相关工作的后续信息发布,正确引导舆论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已经被媒体曝光的涉警、涉稳负面新闻报道,要切实做到快速反应,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处置。切忌在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面前沉默失语,被动应付,导致因不客观公正的报道或错误的舆论导向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四)建立危机舆情查处机制。发生公安民警重大违法违纪案件或其他涉警事件后,应及时掌握舆情,发布信息,组织各方力量迅速展开调查。对经调查基本属实的报道,应及时回复媒体,公开处理结果,消除不良影响,防止形成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对经查证民警没有重大违法行为,但存在执法不规范、执法不当等行为的,应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和善后措施,表明改进工作的态度。对经调查不实、有炒作嫌疑的报道,应及时与新闻媒体进行交涉,澄清事实真相,截断危机舆情传播链,防止形成恶性失实炒作。
(五)建立完善网上舆情管控机制。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网民已达2.9亿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深刻改变着媒体传播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研判机制,切实加强舆论管控。县级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维稳任务重、警力不足的问题,可考虑建立一支以网络监察大队为主,各警务单位至少1名民警组成的“兼职网上评论员队伍”,要在网上依法、理性表达意见,形成积极健康的网上正面舆论。对一般性的议论、批评性信息不予处置,可根据舆情走势,适时组织正面引导;对蓄意编造的虚假信息,应及时组织网上评论员正面引导贴文,澄清事实真相;对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煽动网民不良情绪的负面信息,应及时删除、封堵,并对发布人开展调查,对其中的行动性、破坏性信息,要固定证据,依法处理,坚决打击抵毁党委、政府形象,串联、煽动不明真相群众闹事的行为。
(六)建立舆论引导保障机制。舆论引导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切实做好组织、队伍、制度、后勤等方面的保障是关键。应选配好舆论引导员队伍,切实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把那些政治坚定、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新闻发言人和舆论引导工作岗位。要加强培训,切实提高新闻发言人和舆论引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同时,应组建一定数量的网上评论员,加强网上评论员的素质培训,使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纪律、专业知识和自救能力。要配备必需的器材设备等硬件设施,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不断完善舆论引导工作的奖励、激励机制,确保舆论引导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宣传,全力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长期以来,由于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质,一直是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百度网上搜索警察”二字,相关信息竟多达400多万条,足可见社会对公安工作的关注程度。因此,必须要全力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公安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树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良好形象。
(一)加强舆论引导策划。紧紧围绕公安中心工作,不断加强新闻舆论引导策划,重拳出击,形成主题鲜明、分量重、力度大的报道阵势。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主流和成绩,抢占主流媒体阵地,形成规模效应。以正面的舆情,展示人民群众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人民警察新形象,真正把正面宣传做成舆论热点、社会亮点和群众的关注点,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引导。
(二)加大典型引导舆论的力度。“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加强公安典型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塑造公安形象、正面引导舆论的有效途径。应注意从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说服力、经得起考验的典型集体、人物和事例,通过大力宣传他们在打击犯罪、保护、服务群众中的先进事迹。来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激发民警士气,震慑违法犯罪,密切警民关系,引导社会舆论。
(三)创新舆论引导工作方式。应进一步创新正面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不断拓展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空间,选择人民群众最感兴趣和乐于接受的题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求形式新、内容实、分量重、效果好。同时,舆论引导应注重以人为本,应把警察形象从神化到人性化,转变过去把警察神化为“完美英雄”形象的宣传方式,更多地宣传公安机关和队伍“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体现“公平、正义”的形象。公安干警也是有血、有泪、有家庭、有感情的人,在要求我们公安干警做好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也要引导社会给予公安队伍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让公安机关和民警走进群众生活,让舆论导向走向理解公安、信赖公安、支持公安的有利局面。
四、加强沟通,进一步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关系
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都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推动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两条不同战线。实现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合作,努力构建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既是公安新闻宣传和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做好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实现和谐舆论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主动沟通,正确面对新闻媒体和记者。应克服怕媒体、躲记者的错误心态,主动走近新闻媒体和记者,主动搭建与新闻媒体有效沟通的平台。可采取通过邀请新闻媒体负责人和专职记者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新闻联系会”、“新闻座谈会”、“新闻选题策划会”、“联谊会”等形式,主动向新闻媒体介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听取媒体对公安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策划公安新闻选题,加强沟通,加深友谊,使新闻媒体更多的了解、理解公安工作,信任、支持公安机关。同时,建立主动走访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制度,及时了解媒体对公安新闻报道素材的需求,真正与媒体记者建立工作上的良好合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关系。
(二)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媒体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新闻媒体反映的公安机关存在的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要加强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可考虑与新闻媒体建立“内参反映”公安机关问题的反馈机制,引导新闻媒体通过内参等内部渠道反映问题。同时,公安部门在得到相关问题的反映后,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弄清事实真相,提出处理意见,及时将工作情况反馈媒体,做到件件有查处,事事有结果,避免事态公开后引起炒作和不良反映。
(三)积极应对,提高民警应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能力。目前,在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中普遍存在应对媒体能力不强、方法简单、点子不多的问题,民警在和媒体打交道时往往因为应对不当,激化了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使一些原本能够控制在萌芽状态的事件被新闻媒体连续炒作。因此,要通过加强对民警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民警积极有效应对媒体的能力、技巧和水平,避免因应对不当而扩大事态,造成不实和负面报道的事件。
(四)严肃纪律,确保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开展。要认真执行公安部等相关部委关于加强公安新闻宣传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公安新闻宣传报道、新闻发布工作由政工宣传部门统一归口管理的制度,加强和改进重大案件、事件新闻采访的管理工作。对违反新闻宣传纪律、擅自发布新闻,接受媒体采访,以及对媒体负面报道不及时掌握情况、不主动向主管部门和上级机关报告,或因处置不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必须对相关单位和人员作出严肃处理,确保舆论引导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第三篇:切实做好新时期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切实做好新时期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当今时代,网络出现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面目和模式。网络的惊涛拍岸,也冲击着传统的反腐格局。近些年来查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来看,很多案件是根据网民向相关机构举报提供的线索查处的。网络举报的特点之一是传播面广,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通过网络渠道反腐,确实有监督力度大、信息整合快等优点。并且,网络反腐作为民间反腐的一种进化手段,网民一个键盘一个鼠标,就能行使对权力机关和官员的监督权。网络新兴技术,解决了传统举报耗时长、资费高、隐蔽性差等问题,其受欢迎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互联网是柄“双刃剑”,在有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给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挑战。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低门槛,给网络信息的甄别带来挑战。网络在将一些贪腐官员拉下马的同时,也存在网络谣言泛滥、网络语言暴力等负面情况,一些人通过“花边信息”满足偷窥欲望,通过“人肉搜索”损害他人隐私,“选择性反腐”等问题也饱受诟病。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可靠性并不能保证,举报者的身份也较难确定,并非“一查一个准”。一些举报存在夸大事实的情况,一些无中生有的错误信息则是对纪检监察力量的浪费,也是对当事人的伤害。
所以,新形势下,应切实做好新时期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发挥网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学会善于利用和管理网络,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设立专门的网上举报平台。建立“网络反腐中心”,打造一个由官方搭建、网民唱主角的网络反腐平台。网上举报必须走正统、官办之路,实行“注册参与”,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坚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有别于民间网络的“百无禁忌”和“口无遮拦”,必须要有相对严密的信息发布渠道和言论负责制度,必须以“实名举报”为基本原则,以举报内容的真实为前提,以法律为准绳,为的是保证举报的有效性。同时对重大案件举报属实者给予物质奖励,以鼓励网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定期通报、定期反馈制度,扩大网络管理的半径,形成网络“一盘棋”的整体监管效应。
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宣传教育。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政府尤其是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应该以此为契机,有效利用网络文化的公开性、全民性、资源综合性等优势,通过各种阵地持续性地进行传播和感召,坚持不懈地开展宣教工作。互联网以其时效性强、传播面广、影响大而成为反腐宣教的最佳平台。要深化网络文明创建。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加强对网络版主、网络编辑等管理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规范置顶、加精等网络推动行为。积极开展网络安全、网络文化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提高上网素质,保持网络的纯洁性。坚持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将新闻、评论、舆情“组装”,整体推出,形成网络宣传链条,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联动,形成全方位舆论,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针对网民关注的热门话题,采取跟帖、发帖和政务信息发布等形式,积极回应、引导和疏导了事件引发的舆情震荡,有效控制网上舆论全局、平息谣言、建立正确的主流声音,引导广大网民关心、理解和支持反腐倡廉建设,坚定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三是要加强对网民的法制教育。网络反腐的主体是公众。公众通过网络这个新兴媒体参与社会监督应当尽量做到理性、客观,反映情况有理有据,而不要因为个人恩怨或一时之快而进行不实投诉或举报。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监督是人民民主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具体体现,要行使好这项公民权利,就应该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参与进来,而虚假无效的举报行为不仅增加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成本,同时也放弃了行使这一权利的严肃性,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违法甚至构成犯罪。所以在网络反腐体系建设中应当从制度层面来加以规范,也要结合教育手段对广大网民进行网络道德的疏导和指引。另外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在网上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惩罚性的制度规范,以此来起到约束作用。
四是塑造阳光政府,加强信息公开。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是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信息公开、透明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将信息置
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也是反腐倡廉的题中之义。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包括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网络等形式及时发布信息,吸纳民意,解疑释惑,排解矛盾;群众也能及时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全新的反腐倡廉方式,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应注重信息发布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特别是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通过网络征求意见、建议,将权力运作和决策过程公之于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打造阳光政府,而“阳光”正是消弭腐败的一剂良方。此外,网络反腐还需要诸如政府信息公开、官员财产公示、官员离职审计、任职公示等众多制度的配套落实。这样,既可在技术层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使得网民举报有据可依,确保其监督权。只有将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与传统防腐反腐手段互动,形成合力倒逼官员清廉从政。
五是加快制度建设,完善网络举报。我们要改变单靠网民自发反腐的 “碰运气式”的“网上曝光——网民声讨——纪检注意——立案解决”的模式,代之以完善的、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网络举报制度。这种制度要能使举报更加便捷、反馈更加及时,又要保证举报人安全;另外,要加强对网上检举特别是涉及一些敏感的人和事的举报人信息的保密,避免某些腐败分子打击、报复。对网民的举报要有专人负责处理,鼓励据实举报。
六是加强舆情监测。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特别是对与网络反腐倡廉有关的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的全方位的监测,根据网络提供的点击率、回帖数等进行数据统计和分类,得出网络舆论的整体态势,进行调查和分析,研判背后的原因,并对舆情的发展做出预测;根据网络舆论提供的线索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督促相关部门迅速解决。确保网络反腐渠道的畅通。有关部门要在引导网民发布有效举报信息的同时,应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监测、搜集和研判,保护网民反腐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网络反腐的处理与反馈机制,及时快速的对网络举报信息展开核查。使得网络反腐信息受理及时便捷、处理公开公正、反馈及时公信,发挥网络反腐的最大威力。对一些不良网络反腐举报信息和涉嫌侵权、打击报复性质的虚假网络反腐信息,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建立秩序保障、有法可依的网络环境。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现实意义,积极主动掌握反
腐倡廉网络舆情引导权,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反腐工作的研究,准确掌握网络运行规律。重视网络信息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及处置,认真做好网络评论和网络宣传工作,回应社会与网民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统筹协调网络评论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统筹网络舆情工作,针对一个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和网民的评论,及时发布稿约,利用发帖、跟帖等短平快的方法,组织网评员撰写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舆论。此外,要注重网评员队伍建设。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需要网络人、纪检监察干部、文化人合作,因此,要跨行业跨单位多领域培养网评员,注重将那些政治素质高、文字功底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选拔到网评员队伍中来,不断壮大反腐倡廉网评员队伍。三是加强网评员队伍培训工作。把网络评论员培训工作列入纪检监察业务工作培训内容。采取专题培训、业务辅导、座谈交流、购买网评写作学习书籍等方式进行辅导培训,切实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七.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最希望第一时间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进展如何。作为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可第一时间介入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作出客观评论;作为社会化媒体,可第一时间转载权威信息发布,赢得网络舆论主动权,用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权威的声音引导社会化网络。别且坚持堵与疏合理结合。删帖为“堵”;坚决删除虚假信息。组织话题讨论,引导网民讨论乃“疏”。
八.抓工作落实,实现网上网下的长期有效结合。一要回复网民制度化。进一步加大对网民有效留言的收集、督促落实和网上回复力度,明确专人,落实责任,规范受理、回复、跟踪等程序,使网络成为群众与党委、政府互动的重要平台。二要解决问题常态化。领导干部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尤其要解决网民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要收集舆情日常化。网络舆情信息渠道很多,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机制,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看、收集、研判、引导、报送、会商、反馈等工作。
总之,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覆盖领域也非常广
泛。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热点进行的舆论引导,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式,同时也更
需要网络媒体的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在网络舆情热点出现时随机应变,及时分析应对。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
***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
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施方案
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文件要求,特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及舆论引导工作方案:
一、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于今年11月2日制定下发《****》,是促进党务、政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需要,也是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平息不稳定的社会情绪的需要。我局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努力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发布新闻,接受社会的监督,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局各科室和局属各单位要把这个文件列入干部职工政治学习的内容,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讨论,全面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时间和地点、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班子和工作职责,明确规范新闻发布工作管理和加强新闻发布工作基础建设的要求,明确国家工作人员网络行为规范的内容,明确网络违规行为处理和网络行为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
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应遵循“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严格制度,明确职责。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工作规程。局里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负责组织协调,由具体负责处置事件的科室或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负责事件处理的科室和单位应及时与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沟通衔接情况,配合局党组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及时、准确地做好新闻发布工作。新闻发布中难以把握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局党组请示;对发生的可能产生全省性、全国性、国际性影响的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须经报请局党组批准后向市委、市政府请示,并遵照指示迅速组织落实。
三、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及舆论引导工作措施
1、迅速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科室和单位应迅速向局党组报告。局党组对突发自然灾害、交通、安全生产事故等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应迅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2、明确职责。我局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据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各专项预案规定,成立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启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共同组织新闻发布工作。
3、快速反应。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相关责任科室要主动配合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负责事件处置的相关责任科室和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联合制订新闻发布方案,确定新闻发布内容,统一宣传口径,组织新闻发布。新闻发布由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散发新闻通稿、应约接受记者采访、口头或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要做到及时准确、把握适度、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造成广泛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发布。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损害我国际形象的事件,以及其它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般不作公开报道,应呈文上报市委、市政府,由市委、市政府斟酌处理。
4、责任追究。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未经许可擅自发布有关事态发展及处置信息或报道虚假情况的,视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后果,依法追究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导致突发公共事件迟报、瞒报、漏报并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工作程序
1、规范工作流程。根据局里工作实际,现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及舆论引导工作程序规定如下:
发生突发事件→迅速向局党组报告→有关责任部门迅速了解、核查相关情况→成立临时新闻中心,确定新闻发言人→确定新闻发布方案,统一宣传口径→组织、协调采访事件的记者→实施新闻发布→收集、跟踪境内外舆情→根据事件发展,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必须在向局党组汇报的同时,要与局办公室、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做好衔接,共同做好新闻处置工作。
2、落实工作机制。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建立经常性的信息沟通机制。对境内外记者的接待和管理,由局办公室统筹协调。局信息中心、行政审批科负责提出新闻处置、报道工作意见,协调解决新闻发布、报道中出现的问题,组织舆论引导。必要时,启动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汇报机制。
3、严格工作纪律。突发事件涉及部门要强化新闻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意识,按照工作程序实施新闻处置工作。新闻发言人必须遵守纪律,严格按照统一口径实施新闻发布,不得以个人名义对外发布信息。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1、对于涉及我局的突发事件,经局党组研究同意,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
2、为保证新闻发布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新闻发言人由局党组在党组成员中指定。新闻发言人负责确定宣传报道内容与口径,统一向新闻媒体发布可公开的信息,组织、接受记者采访。
六、高度重视网上舆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其传播方式个人化、信息发布及时化、媒体格局复杂化和舆论斗争尖锐化的鲜明特征,对新闻外宣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网络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切实提高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要针对网上有关敏感问题、敏感人物的舆论,有针对性地跟帖和回帖,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批驳谎言,澄清事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第五篇: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
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
摘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宣传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由于具有强大的舆论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能力,日益形成了社会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提升青年员工的上网引导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关键字:
互联网宣传
网络舆论
引导
监管
正文:
现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继广播、报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介”,也日益成为社会宣传媒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互联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网络而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增强对员工的上网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网络既是宝贵的知识宝库,是他们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和得到经验生存成长的另一种形式,但对于那些没有辨别力、没有抵抗力的人群来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幻空,鱼龙混杂,充斥着诱惑,没有道德底线,引导青年群体沉沦于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能自拔。从哲学角度来说,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这些哲学原理中可以看出:青年人群沉溺网络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内因和外因。因此,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对青年人群正确的引导。
(一)内因方面
青年人沉溺网络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人群其自身意志薄弱,自控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差,现实生活中养成的不良品质可以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行使,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随意骂人、中伤他人、在虚拟世界中打架、甚至杀人,展示自我,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在这里都有了,便更加让青年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同时,国际上的纽特斯特(NEWTEST)有这么一种说法:网络是青年人群的精神避难所,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青年,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因此,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
(二)外因方面
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等先进传媒工具的出现,为网络的普及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客观地说,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是青年人群沉溺网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并不是罪魁祸首。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有其他爱好,业余生活丰富的人群沉溺网络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一个网络时代产生了,一种精神正在消亡。伴随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另一些东西正在滋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1)。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会成为人们进步的不竭动力,反之,则会阻碍人们的活动,甚至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多数青年人安于现状,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利与弊,存在着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采取适当合理的管理、引导手段,帮助青年人群梳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以正确引领树立良好的网络习惯。计算机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同时,有助于扩大宣传职能,但也是一种娱乐工具。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虚拟网络的热衷。
二是在上网过程中取精华,弃糟泊。互联网的地位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它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和宣传功能。信息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年人群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引导青年人群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思考“为何用?用什么?怎样用?”的问题了。
三是规范青年人群的网络行为。由于现今社会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打开、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在网络上而已造谣诽谤、中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等。
二、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建立良性网络环境。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一个新兴媒体。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两者在舆论导向的特征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政府媒体网站为主导、商业化门户网站为主流,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性和小型网站并存的格局,网络空间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但由于对互联网的管理相对滞后,互联网双刃剑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给任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信息。
(一)网络舆论的优越性
由于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如报道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成本高、监督主体偏移等因素,相比较之下,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拥有广泛的监督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自己生活的社会、关心周围生活环境,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居多,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他们愿意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点评、分享自己对于社会事件的独特见解,这是汲取公民意见推进言论自由和民主化的一个平台。
二是创造了较为自由的言论环境。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民意表达程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具有网络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网络可以给人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真实表现自己。
三是传播速度高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以秒来计算。无论是世界的哪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几分钟、几秒钟内就可以被广泛传播,能够让在不同地方的人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消息并传达。因此要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都有不可比拟的高效传播速度。
四是多元化的视角。我国网络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点评还是长篇大论的分析都能够引发观点的碰撞,因此构成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监督视角。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民众监督,扩大宣传功能,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二)网络舆论的负面效果
当今中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和谐社会是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性概念,是全面的、多领域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和谐的现实社会,还应该包括构建和谐的与现实社会有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差别的“网民”之间互动的虚拟网络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社会中每个层次的人都拥有了发言权。无论是学术泰斗,科学精英还是激进分子,民族叛徒。他们只要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他人就有机会接触到,并且作者的真实身份也能够很好的隐蔽起来。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更像一个虚拟的文化社会,它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资料。甚至可以虚拟社会角色,但如果人过度的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就会失去现实人际交往,甚至将虚拟与现实混淆,丧失正义感和道德感(2)。
一是情绪型舆论泛滥。网络交流虽是一种不受地域、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流方式,但它存在不直接、缺乏形体语言暗示等弱点,有时也难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那么就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故此,鉴别能力弱的网民就很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最后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
二是刺激性舆论背离社会公德。当前网络舆论中许多商业网站及个人为经济利益,大肆制造并传播带有一定刺激性的舆论信息,甚至不乏淫秽、色情、暴力等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事件。挖掘具有刺激性且让网民更感兴趣的个人隐私,社会热点,甚至炮制虚假事件,中伤他人,抹黑政府和行政部门,实际上,这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直接违反。
三是虚假性舆论破坏社会秩序。在网络上,民众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这使得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性,也为一些网站和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便出现了在网络上炮制虚假信息的行为,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而网络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征,助长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和蔓延,常让网络谣言逐渐在舆论信息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众口铄金”的效果,导致信息误导,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建立和网络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结构,但也显示出各行其是、缺乏主线的隐患。近年来,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但是我国网络管理发展较晚,管理思维滞后,造成了对网络传播事业发展的很大阻碍。今后,随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新型网络文化现象出现。而在外资大量进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国外网络文化向中国扩展的情况下,国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将加速渗透。我国管理政府如何加紧研究,加强应对,规范网络管理,促其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就很容易导致人的非理性化,从而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造成政府管理失控,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高瞻远瞩,合理引导舆论,控制互联网参与政治的程度。一方面通过立法打击破坏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和引导网上舆论,控制互联网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互联网开放性传播、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在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时,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信息控制虽作为一种必要之恶,却能将有些信息导向健康方向。这里所说的信息控制,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帮助青年人群更清晰地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同时也可以树立执政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地位。
(四)建立理性的网络监管制度
面对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压制,不让负面信息暴露。如国内发生的贪污腐拜、民族反抗、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政治斗争,等等诸如此类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统统封锁,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篇章。这样既扭曲了媒介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导致民众闭目塞听,对国内外的情况缺乏了解,无法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并作出反应,实质上公民无法享有知情权。同时,网络由于它自身的传播特性,并不像传统媒体般能简单地封杀遏止信息传播,如果一味强行压制信息,一旦真相曝露,必将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3)。因此,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时,要充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受众希望媒介传达给他们的是一个相对全面、真实的世界。
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就是说,要对网上的舆论热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汇集研判网络舆情。没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借助外力,通过和一些软件或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请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报送信息。
二是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在把信息收集起来后,要对信息进行研判。首先要研判它的真假。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信息。特别是对一些网上举报、爆料,一定要鉴别真假。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特点,不排除一些人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利用网络的力量达到个人打击报复的目的。其次,要研判它涉及的事件性质、主要观点和诉求,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它反映的是个人问题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会不会在网上被炒起来。在这种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研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三要正解对待网民的心态。当今国内矛盾突出,重要体现在分配问题上,凡是政府涉及到腐败、贪污或者分配的问题上,民众对待政府的态度许多是不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要正确认识民众的心态,正确对待处事的方法,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
四是要有据理力争的态度。对于有些错误的舆论,我们除了要澄清外,还必须严惩造谣者,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还被诬陷者一个清白。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的,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澄清事实,还一个清正。
从当前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相对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进行、责任不明,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要对网络舆论进行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建立网络阅评制度,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的质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有害信息处置要严,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结语:
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重点力度已经转移到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而蓬勃发展的网络舆论上来,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不同的新特性带给人们更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网络中逐渐丧志道德准绳,导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等一系列行为的发生。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一个交换评论与批评的理性场所,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和建立自由交流平台的美好家园,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去规范和技术的手法去引导,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努力。因此,在新的网络时代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是我们长期坚持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正确的技术手段、合理的引导方式、健全的监管体系、健康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2012.7(2)陈力丹:《我国传媒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现代传播,2005.4。
(3)王天意:《网络牢骚的疏导及控制》[J],红旗文稿,2004(24):17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