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七建议
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七建议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10月28日来源:
按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2007年12月22日下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处理办法〗的通知〙(鄂办发〔2007〕34号)、2008年8月15日下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意见〙(鄂办发〔2008〕24号),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省人大代表胡俊、王辉光在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做好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建议〙(建议538号),对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分析,对今后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现将两位代表建议的主要内容以及利川瓦斯燃烧事故舆论引导案例一并编发,供参考。
省人大代表关于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七点建议
一是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抢占第一落点。失语就是失职,缺席就是缺位。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除迅速反应控制事态外,还应遵循新闻报道规律,抢占第一落点,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新闻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尽可能全面地向媒体和公众发出权威声音,与各种小道消息抢时间,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于大规模群体事件,主要领导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掌控,对事件就事论事,不过度政治化解读,针对群众利益诉求进行回应,同时迅速采用立体、交叉、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让百姓了解情况,以便更快地平息事件,恢复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全面监测舆情,掌控舆论引导的节奏。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信息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政府需要全面监测舆情,掌握境内外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论坛和社会公众对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反应,实施高密度舆情监测。成立包括资深新闻人士在内的智囊团,共同进行舆情研判,准确把握媒体和公众的疑问,确定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内容、时机和节奏,使每次新闻发布能够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疑问,形成政府与受众良性互动的局面。对舆情收集和研判要伴随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始终,根据舆情制定新闻发布策略,通过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进而改变舆情。
三是针对性设置新闻发布议题,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发布新闻,要紧紧围绕媒体和公众最关心、最迫切想了解的问题来确定发布内容、安排发布人员和部门等。重要的是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经过仔细核实,在精心策划、精心安排、精心组织下,确定由谁来说、什么时候说、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在内容安排上,主动提出设置议题,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疑问,实现从“请您别说”到“来听我说”引导方式的转变。
四是建立政府各部门协同作战的机制。对于突发事件,要建立“一套机制”,由党委宣传部主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信息处理和新闻发布工作机制,以有利于高效完整地掌握各方面信息,有利于各部门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新闻发布的舆论引导。同时,要建立“一个平台”,以政府新闻发布会为主体,以集中采访、提供新闻通稿、召开背景吹风会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新闻信息统一发布平台,有利于规范信息出口,统一信息口径,澄清不实传闻,传播权威声音。
五是加强突发事件的现场新闻管理。制订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流程,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新闻官员要启动应急新闻报道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管理新闻媒体的现场采访,协调负责现场处置的相关职能部门发放车证、采访证,做到调控总量、持证采访、提供便利、依法管理。要善待善用新闻媒体,改变过去本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失语的状况,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有效引导舆论,牢牢占据主动权。
六是强化对媒体的服务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强化对新闻媒体的服务,从细节上确保舆论引导落到实处。为满足多媒体记者采访需求,可组建下属媒体成立报道组,负责汇集、采制深度报道和图片、视频、音频素材,由政府提供给全国媒体记者共享。
七是重视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要按照“网上来、网上去”的原则,把握网民心理特点,接受习惯以及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切实掌握话语权。还可以培养一支以新闻发言人领衔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把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同时在网民中培养“红色写手”。
利川瓦斯燃烧事故舆论引导案例
2010年5月8日7时30分左右,利川市忠路镇水井湾煤矿发生瓦斯燃烧事故,当时井下当班人员19人。
事故发生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高度重视。省长李鸿忠迅速赶到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坐镇指挥。副省长段轮一率领省安监局、湖北煤监局等部门负责人紧急赶赴现场指导施救,调查事故原因。根据省政府领导指示,省政府应急办紧急协调医疗专家乘东航班机赴现场施救,同时组织医疗专家对受伤矿工进行远程视频会诊。
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至8日12:50左右,19名井下被困人员全部救出,其中10名危重伤员在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省政府领导关于“第一时间公布准确信息和事实真相”的指示,省政府应急办会同省政府新闻办,组织新闻记者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写稿、现场发布,先后通过人民网、新华网、荆楚网等主流新闻网站发布“湖北利川发生瓦斯燃烧事故遇险者全部救出”、“罗清泉
李鸿忠要求不惜代价挽救利川煤矿事故伤员”、“副省长段轮一抵达利川瓦斯燃烧事故现场指挥救援”、“专家远程视频诊治利川瓦斯燃烧事故”、“利川煤矿瓦斯燃烧 10名危重伤员不幸死亡”、“利川发生瓦斯燃烧事故救援专家赴现场”、“三位医疗专家已抵达利川市人民医院”、“省政府成立事故调查组赶赴恩施”、“湖北利川煤矿事故中两名重伤员转入武汉救治”、“利川瓦斯燃烧事故3位轻伤员经医疗处置已回家”、“湖北利川煤矿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进展顺利”等11篇新闻稿件,及时向社会通报了“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事故现场救援进展”、“矿工伤亡”、“善后处理”等一系列重要信息,新浪网、网易、腾讯、凤凰网、星岛环球网等各大网站均第一时间转载。
由于官方连续不断地发布最新、正式消息,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网上舆论得到有效掌握,网民议论不多。
点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急需知道事实真相,外界高度关注事态进展,如果应对迟缓,处置不当,就极容易引发各种猜测,影响社会稳定。应急管理需要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处置同时进行、相互进入。本次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速度、密度和引导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赢得了话语主动权,占领了舆论先机,受到了网民的充分肯定,也为生产安全类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树立了榜样、探索了新路。
第二篇:做好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资料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浅析
[摘要] 当今社会网络已全面渗入人们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呈现出新的特点,舆论引导工作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达4.2亿,网络已全面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当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舆情生态环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针对当前互联网络深入普及和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频发期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抓好网络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切实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一、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情的主要特点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参与和左右突发事件的 舆情态势,使得突发事件舆论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1.突发性强。互联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迅捷的传播速度,各种社会热点甚或是很不起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一经网络传播将会被迅速“点燃”、放大而演变为舆论热点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就是因为放在微博上的照片触发舆论并迅速蔓延成波及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山西“表叔”事件因一个不当笑容触发网民的舆论声讨。
2.传播速度快。网络的特性之一就是传送速度特别快,鼠标一点的瞬间即可完成,特别是再加上手机网络的便捷性,更是大大强化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天生具有很强的“眼球吸引力”的各种突发事件一旦上了网络快车,必将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扩散和蔓延,在极短时间内就能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3.波及范围广。在传统媒体时代,因为受空间距离和传播介质的限制,在某省发生的突发事件很难突破本省,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如今在国际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往往会越过省界在全国传开,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国际舆论热点,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具有较强的超地域性、超行业性特点。
4.复杂程度高。突发事件经过网上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各种意见在网上汇集,而且往往还会充斥着大量的风凉话、看笑话、恶搞等不当言论,有 时候还会出现舆论重心转移、矛头转向、“节外生枝”,呈现正确与错误言论交织、“鱼龙混杂”的局面,舆论的多元效应十分突出,这就使得统一各方意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推进事件妥善解决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敏感。
5.时间跨度长。突发事件的网上传播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反复性,始终伴随着事件的处理进程,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借用医学术语“生命周期”对突发事件危机传播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与评估期”四个阶段,尤其在事件处理进展不明显、回应内容不“解渴”的情况下舆论还会出现一定的徘徊性和反复性,要想平息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6.引导难度大。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生态呈现网上与网下舆论相互交融合流、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相互影响之势,引导不及时或某一个环节、甚至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不得当,就会引发网民的“爆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较为突出。比如哈尔滨六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网络舆论议程就不断地来回改变,“7.23”甬温线高铁事故因新闻发言人用语不当引发“爆炒”。
二、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敏感性强、复杂程度高,对引导策略和方法手段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有“三型”:一是封锁消息、反应迟缓型。一些 单位和部门过分关注突发事件的“负面作用”,发生或遇到此类事件总是习惯性地去采取种种措施防止扩散和传播,有的甚至封锁现场,阻挠记者采访。随着近几年对突发事件舆情的重视和处理经验的积累,虽然硬封硬堵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但反应迟缓、“慢半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有时候舆论已经找到自己头上还没有反应过来,缺乏提前预防、主动应对、快速发应的意识,总是事态已蔓延开了才开始介入。比如,2009年河南杞县钴60卡源事件、河北赞皇县看守所“喝凉水”事件,就因反应迟缓而造成被动。二是提供信息不对路、前后矛盾型。就是在提供信息时,对“谁来说、说什么、如何说、怎么说”等问题处理还不够得力。比如,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内容与网民关心关注的内容差距较大,提供的信息不对路、不中要害、“不解渴”,甚至说错话导致事态失控,杭州”5·7飙车案中随意发布车速“70码”就是一个教训。另外,还有提供的信息内容观点不一致、不能自圆其说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给网民造成回避、遮掩、说谎、不负责任的印象。2007年陕西镇坪县的“周老虎”事件,教训十分深刻。三是组织协调不够、舆论宣传整合不力型。突发事件一般都会牵涉到各有关方面,特别是相关的政府部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舆论很快就会指向政府主管部门,发出建议、质疑、批评、指责等声音,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主动走到前台,发挥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全力投入到事件处理和舆论引导之 中。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比较薄弱,调动相关部门参与处理突发事件、引导舆论、整合宣传的力度不够,甚至网上已经“众声宣哗”、谣言四起,有关部门还想退避三舍以自保,最终导致网上舆论充分发酵,引导难度空前加大。
三、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面对网络这一新的舆论场,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对组织协调方式、宣传报道内容、舆论引导渠道等进行全新调整,真正建立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宣传报道方式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调控与引导水平。
1.加强舆情研判,准确把握舆情态势。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舆情研判。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的组织力量,设立以政府部门和宣传部门为主导的舆情搜集机构,加强日常社会舆情分析,对社会舆论情动向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心有数,并着力健全完善突发事件舆情研判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和媒介一齐上阵,24小时不间断地对围绕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全面地进行舆情信息汇集,准确把握网民的反应、意见、诉求和呼声,准确把握网民的态度和话语动向,为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撑。
2.快速反应及时回应,确保第一时间发声。在网络时代,政府、媒体和突发事件的各有关方面必须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树立争分夺秒的“第一时间”意识。针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有关专家已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这足见快速响应的重要性,一定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声、做“第一响应人”,只有这样才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在网络时代,整个社会已高度透明化,面对突发事件,想封锁消息、隐瞒真相注定会失败,回避拖延、回应不及时必然会造成被动。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你不抢在第一时间发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就会其他声音来填补,甚至会造成谣言四起。失语就是失职、缺席就是缺位,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需要“先声夺人”和持续跟踪。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在地震18分钟后发布第一条确认地震报道,中央电视台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日》,抢占了舆论引导先机,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
3.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周密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管理机制。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众声喧哗、“蝴蝶效应”、“口水效应”、“民粹效应”特别突出的互联网时代,搞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必须加强组织协调,打造周密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和引导机制。首先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要始终发挥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组成由政府牵头、由媒体资深人士、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参加的舆论引导“团队”;其次要加强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口 径,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成立高效运转的新闻中心,统一组织协调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其中的关键是策划好新闻发布会,不间断地发出难以质疑的权威声音,比如2009年6月成都市9路公交车自燃事件,事后仅2小时,成都市政府抢在第一时间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并且当天就连开三场发布会,然后伴随事件处理进程又组织了一连串的新闻发布会,始终保持权威信息的发布地位,主导着的舆论走势。再次要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动传播,二者功能各有优劣,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切岂“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努力形成传统与网络互补、网上与网下互动,形成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的强大合力。
4.主动搞好“议程设置”,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应该在议程设置上多下功夫,要以主流媒体为重点,针对突发事件舆论的阶段性特点和每个阶段公众关注重心的转移,对报道的主导方向进行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和设计报道的节奏、规模、手段、方式,不断构建公众关心和讨论的中心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调动到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和轨道上来。同时,也可以将 一些公众尚没有注意的问题提上议程,引起公众的兴趣,展开讨论,从而逐渐形成与媒介倾向一致的舆论。比如新华网等发起的汶川大地震“网祭”活动就赢得了众多网民的参与,取得了空前的凝聚效果。要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引着媒体跟我走,而不是被炒作后跟着媒体转,实现从“请你别说”到“来听我说”的引导方式转变。
5.加强跟踪引导,力求最佳社会效果。突发事件舆情动态一般都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与评估期,要根据各个阶段舆论发展态势,针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热点议题,强化跟踪报道,直至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并转化为正效应为止。而且,近年来针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十分执着,始终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孜孜追求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见真相不罢休。如果不跟踪到底,网民就不会答应,舆论就不会平息。现在有一个词叫“烂尾新闻”,就是指那些有头没尾、烂在热点的此起彼伏中、没有结局的新闻。一些新闻,无论开始多么热得发烫,引发了多大的关注,但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淡了下去,很长时间看不到真相,不了了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必须防止出现“烂尾新闻”,否则将会严重打击群众的信心,降低社会的信任度。突发事件处理完之后,舆论引导工作仍要继续跟踪,对围绕事件的舆情进行评估、反思和疏导,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和网民对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思 考,总结经验教训,对正确的思想、良好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倡导,对错误认识、不当行为进行纠偏和扶正,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良好舆论氛围。
总之,在网络时代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政府、宣传主管部门、有关单位和媒体直面事实,多策并举,多部门联合,多种媒体投入,第一时间发声,全过程跟踪报道,真正构建起立体化报道、权威性解读、主旋律突出的舆论传播引导格局,为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创造一个积极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突发事件的媒介引导策略
人民网
[3]突发事件网上演变规律与舆论引导
《中国记者》杂志
[4]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金华报业
[5]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9
第三篇:关于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建议
关于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建议
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委、政府及一个地方的形象,也体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有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工作建议,希望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中不敢干、不会干、不会讲等问题。
一、实体工作是前提,完善机制是保障。
打铁还需自身硬,开展舆情工作最根本是要压缩负面,提升正面。在舆情工作中,通过不断完善机制,监看人员落实到位,发现舆情果断认领,持续动态跟进报送工作信息,并在上报中同步进行处置回应,积极主动开展应对工作。工作流程规范有序,在舆情处置各个工作环节能够做到监看及时、认领及时、处置及时、回复及时,这些“及时”成为舆情转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基层单位也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做好实体工作,同时加强制度完善,补齐自身工作短板,把每一件工作做细做实,时刻关注群众所需所愿,认真解决好网友、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根本上有效避免舆情发生。
二、对外发声需策划,议题设置要加强。要牢固树立“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的舆情工作理念。在面对舆情时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能回避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重大工作、决策进行时,学会开展分析研判,充分评估舆情风险,时刻关注各方声音,慎重推进工作,将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必要时还要主动发声,引导舆论走向,对有苗头性的舆情要通过举办媒体通气会、协调沟通会等形式,主动邀请媒体、网络大V参与,征集意见、建议,同时,也可主动策划,学会议题设置,主动发布正面信息,变被报道为主动邀请媒体报道,引导舆论正面走向,这种做法能够成功减少媒体批评报道的数量。
三、借船出海是技巧,资源积累在日常。
媒体是影响公众、营造有利舆论的重要资源,发挥着舆情预警、传递信息、监督舆论等重要作用,是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单位要主动进行正面宣传,加强和媒体的沟通联系,在认识和意识上要先把媒体当作“合作伙伴”,争取有效合作,建立良好的宣传机制,并能够引导媒体在关键节点主动上门合作,强强联手设置议题,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平台上形成宣传攻势,最终达到共赢,真正领会好“媒体用得好是帮手,用不好就变成打手”这句话的意义。
四、领导干部要上网,加强沟通是关键。
习近平曾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基层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如今领导干部懂不懂网、用不用网是信息时代对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加强同互联网打交道的能力,在工作之余做到主动学习、随时“充电”、“刷屏”,利用好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客户端,时刻关注舆论走向,了解网民声音,针对网民的意见建议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工作措施和研究解决办法,并将结果及时回复,确保网民满意,做到“知网善用”。真正让互联网成为政府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政府良好形象展示的新窗口。
第四篇:事业单位面试题目:如何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
事业单位面试题目:如何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
你是党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在值班时,正准备下班时接到上级部门电话,要求你单位对一件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引导,正巧你的领导都出差了,你会怎么处理?
【参考答案】
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更好将政府宣传工作的重点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联系起来,突出新闻反映的积极面,来引导人们从正确的方向思考社会现状和政治格局,从而达到其引导群众思想的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强其舆论引导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我会保持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引导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首先,认真听取上级部门的指示。在接到电话的同时,我会详细了解此次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认真倾听上级部门对此次舆论导向的一个初步建议,以便为后期的安排确立正确的方向,及时做好详细记录。与此同时,查阅有关这个突发事件的具体资料。
其次,向部门领导进行汇报,听取工作指示。通过电话的形式,将上级宣传部门的要求向领导进行汇报。在通话过程中,认真听取领导关于此次事件的整体要求和具体指示,做好记录。同时,将自己的思路向领导进行汇报,听从领导的修改建议。
再次,全面做好此次舆论导向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背景深度分析、舆论引导具体实施。通过调查了解突发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相关的责任人等做好对其背景的深度分析工作;搜集突发事件相关的热点话题,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事件与言论,主动出击,还原事实,解读热点,以正视听,以及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结合领导的建议,进行设计方案的再次修改,并将此次设计方案通过传真或是邮件的形式发于领导批准。同时,按照规定的期限,及时将其舆论引导的设计方案发给上级宣传部门,保证此次舆论导向的及时准确实施。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增强主动性,把握规律性。此外,应把舆论引导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以舆论手段维护社会正义,树立政府形象。
汕头中公教育
第五篇: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党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对网络舆论引导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上网,对“网人、网事、网论”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为净,与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高涨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上的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上的大事件,然后又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在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视,但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规,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
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体强势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应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发布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