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17: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2012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大众娱乐汇入主流文化

——对当今主流文化构成元素的研究与思考

单 位: 姓 名:

xxxxxx大学xxxxx学院

当大众娱乐汇入主流文化

——对当今主流文化构成元素的研究与思考

【调查时间】2012年1月15日——2月5日 【调查地点】云南大理、江苏连云港 【调 查 人】xxxx、xxxx、xxxx

【调查背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近年来,我国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动漫文化等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作为社会性的精神产品,必然会作用于社会,产生深刻久远的文化影响力。“消费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已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相应地,“娱乐”就该承担一部分主流性的文化责任。由于经典文化、精英文化铺垫不足,在大众娱乐层面强调传播主流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底线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实地走访

3、资料分析

【调查内容】在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动漫文化等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大众娱乐”汇入文化主流这一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经典文化、精英文化在主流文化中始终占据坚实有力的位臵?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这些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一个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氛围为背景的,国家的建设更离不开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国家发展的灵魂。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文化日益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旅游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我们所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和云南省大理市两地城市文化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并对城市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现状与问题

(一)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变化,一些十分重要的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21世纪以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的观念盛行,加之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节日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年来,物质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兴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较为个性化同时又喜好多元化,因而需要多样化的节日,这些因素让人们对传统的风俗民情、深层的节日文化逐渐淡忘,拯救传统习俗文化已经是必要而不可少的了。虽然节日依旧存在,但人们随着生活的发展进步而改变,有些人在传统节日中只是走走形式而从未留意传统节日中的伟大文化遗产的不断流失,所以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仍需要我们继承发扬。

(二)当代社会,平时工作日的逐渐缩短,休息、娱乐时间增多,娱乐文化广受大众欢迎。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等着吃大餐,穿新衣,戴新帽,串门走亲戚,更多的是工作繁重等造成精神压力借此寻求解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更新,几年变一次。呼机问候,短信传情,餐馆聚餐,至今又有旅游过节这一说。回忆起以往生活的重点、主题,可以看出物质生活丰富陈设,经典文化却越过越淡了,文化氛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变化。

时代赋予生活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形式和主题相信会始终保持不变。文化生活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怎么变,它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的需要。

(三)、娱乐文化跻身大众生活,主流文化受冲击

娱乐文化的商品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吸引力,原因有二。其一是商品宣传。制造和发售这些商品的商业机构会强调商品在社会上的认受性,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二是“文化基因”的效应。牛津大学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采用延伸进化论的理论,提出文化也会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在社会上散布:在社会上最受欢迎的文化产物才能生存下来,继续繁衍。如果经典文化、精英文化不能在我们的主流文化中占据坚实有利的位臵,娱乐文化必将毫不客气地填补空缺甚至恣意泛滥,贻害于数年、数十年之后。

二、不良现象

(一)历史文化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极大价值的古村镇,正在经历着社会前进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正遭受着非理性规划、过度的经济开发所带来的极大破坏,不少古村镇在社会变化和大量建设过程中,要么忽略了对历史环境的科学保护,要么一味拆旧建新、营造假古董,要么单纯将遗产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其村民生活割裂对待,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将很多遗产变成“遗憾”。所以保护河下古镇是件迫不容缓的事。河下虽然早就被定为国家保护单位,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发展。

(二)春节文化

“祭祖”这个春节中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尤其是一些城镇的新一代,他们一出生,就已经身后无忧了,不仅不用再耕田种地,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在春节里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意义因而有所减退,随着这种社会生活日趋现代,人们越来越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祭祖”是否会随着岁月的累积而丢失,现在已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守岁” 则是春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要省略掉的话,那么肯定会影响到节日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节日气氛不浓,进而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在于为了祈求长命百岁,而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和热情,就不太愿意熬夜了。

三、分析原因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始大家积极主动的编辑问卷调查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在网上和实地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我们整理,分析,总结问卷调查,发现了许多以前知道的,还有许多不为我们大家知道的有关城市文化的问题。我们的问卷主要侧重的是两种人群:当代大学生和广大群众。这两种人群对于我们的问卷的回答有所不同。当代大学生更看重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认为其在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也有所了解。当问起他们对于所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感受时,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很喜欢这里,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很好,而且都带动着经济的发展。而本地的居民由于生活在这里,对于这个城市已经很熟悉了,对于它的一些环境,政策,城市的发展的看法都有他们的见解和想法,但都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媒而有所了解,对于传统文化却没有太多的认识。我们经过整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城市文化的几点特色:

1.城市的发展环境比较优越:

2.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很好,城市的发展多元化; 3.城市的发展理念创新,紧跟世界潮流; 4.人才聚集,科技创新;

5.城市的旅游发展的很不错,各类景点很多;

但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们对于所在城市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有一些人还提出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有所改善。如:

1.城市部分交通有待改善;

2.有的文化景点的商业性太强,有点使文化太商业化的感觉; 3.希望政府和企业能有机的配合,不要只靠其一; 4.合理的调整景点的收费标准,以适应更多的人群。通过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分析,我们都感触很深,明白了一个城市之所以可以如此发展的原因所在,明白了这个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城市的发展都是大同小异的。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文化的发展的因素:

第一:城市的环境的优劣,地理位臵的因素; 第二: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

第三: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素质的高低比例; 第四:城市的旅游文化的发展情况;

第五:政府的主导,企业的支持,独特的发展理念等等。纵观世界城市文化的发展,我们也不难找到以上几点,城市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而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更应该发展城市文化,不能只强调一方面,否则会产生畸形发展的城市,要让其与经济的发展实现双飞。

四、解决意见

娱乐文化被普遍认为是较为肤浅的。需要长时间练习和反思的文化项目较少能成为流行文化的产物。在部分学人的认知上,认为娱乐肤浅而大众,跟经典刚好属于两端。但事实上娱乐很多时候透过认证与操作,仍然可以变为经典。流行与经典若真要判断,应该可以从消退时期去观察:流行必定有衰退期,但是经典由于受到认可,可以维系很长时间。也就是端看社会对其的评价而定。

历史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古村镇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古村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栋栋单体建筑的保护,而更应是对古村镇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保护。不仅要保护古村镇遗产本体,同时要保护遗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要保护物质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对历史文化政府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1、重视古镇名胜景点的开发 ;

2、对古镇名胜景点保护的建议;

很多古镇小景点都沒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甚至出现乱刻,乱贴,乱画和杂草地面无人打扫的现象,游客站不下来观赏。笔者建议:在每个景点附近设公用电话亭,安排低保户去就业,在电话亭内再卖些报刊杂志和介绍古镇名胜方面的书籍,景点卫生由他们负责,既利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景点的卫生也有人打扫和看护。

3、加快恢复重点景点;

4、凸出古镇名胜特色景点。

五、总结收获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底蕴,我有了很强的责任感,希望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抓紧的改善环境,加强文化建设力度。希望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早点绽放它的光芒!

文化为每个时代都增添了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伟大时代,自然应该让传统文化为祖国增光添彩,因为它应该是大众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读我们的传统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人民展示它具有灿烂文化的一面。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什么才是一个健康的城市,也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一个城市的环境和旅游资源对一个城市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心旷神怡,同样,一个有着特色城市文化的城市也会让人豁然开朗。如何更加有效的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城市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屑的努力。总结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分析城市文化发展特点,对于我们如何建设城市和发展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篇:人民精神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

新变化的调查报告

——来自浙江省乐清市黄华镇的实地调查

学 院:专业年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气08-8班 31XXXXXXXX XXX XXX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的精神,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

当前,发展先进文化最大的有利条件,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日渐加快,这些都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先进文化建设创造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外面的世界太精彩,群众的文化也日渐丰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群众急需什么样的文化”?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黄华镇群众文化需求进行了初步调查。

一、先进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基础稳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保障;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应对现实挑战,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任务。

三、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次问卷调查来看:大多数人的文化需求已不再停留在单一的低层次的文化生活了,这当然与时代的变迁有莫大的关系,时代在进步,人的需求在扩张。当下的人民群众文化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卫生等诸多领域,并将其合并为自己的个人追求,所谓个性。本次的问卷调查表明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不同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在广大农村发展迅速,覆盖千家万户。本次调查中农村人口占了67%,城镇人口占了33%。故本次的数据倾向农村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问卷中,71%的人对自身的活动满足但不足够,得到一点的只有29%,真正满足的为0%,虽然他们居住环境周围有文化站的占了60%。当然本次的调查中,学生、青年等占了73%,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不满足是肯定的。对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本次占了20%,他们的年龄段集中在36-45,他们对于精神的文化的需求也是很稍稍满足但不足够。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的需求不同,我们可以分类的,18-35这一阶段的人的文化需求最强烈,35-40岁的,其文化需求已渐渐变弱。而作为新生代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文化需求是逐步增强的。另外的,学历的差别也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的差异。高中以上的人群文化需求远比高中以下的人群强烈。(2)不同的形式

书籍、电视、网络正成为人民群众业余时间接受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冲浪正成为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一大途径,当然年老一代,习惯了电视,故在本次调查中,选择“看书、看电视、上网”的占了80%。参加各类社交活动的也占了13%,还有7%喜欢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书画、音乐、舞蹈等)。时代在变迁,许许多多传统文化正在消逝,关于戏曲这类的,我是已经很久没见过的,而作为我们温州的一大地方特色的温州鼓词,现在也只能在电视里看看了。(3)不同的内容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提高,人们已从最基础的温饱需求上升到各类文化需求。在给出的诸多选项中,80%的人选择了自我实现需求(具体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这部分当然是学生等年轻一代人的希望。40%的人选择了社交需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体现了人们对情感的需求。10%的人们选择了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健康、性)和安全需求(人身安全、金钱、生活稳定以及免遭苦难、威胁或疾病等),这部分大多是中年人士的选择,健康安全才是王道。另外还有30%人选择尊重需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初涉职场的人群的选择。(4)不同的获取方式

在本次调查中,人们群众对文化的获取方式和途径中,70%的人们选择了广播电视网络,10%的人选择了村里婚丧嫁娶时的小型演出活动,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只占了10%。另外还有10%的人群选择通过书报杂志宣传获取文化。这里说明当地人民对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不是很感兴趣,或许是因为内容不够贴切或者是人们觉得这类文化的演出费用太大,因为有50%的认为居住的地方的文化休闲娱乐消费价格有点高,而且有60%的人群认为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对文化生活也只能视文化活动而定,个别的有一定的作用。(5)不同的需求层次

普通人民群众大多喜欢通俗的文化,因为那些很贴近生活,他们很容易接受。自娱自乐的活动他们还是很容易满足的。作为一个农村的人,我们会觉得他会喜欢韩日系列的言情剧吗?他们更容易喜欢上各种家庭剧,源自生活的,他们是爱好的。根据网络数据显示,有近60% 的人群一看到韩日剧、演唱会、选秀类的节目会立马换台,因为那些台不贴切生活了,对他们来说什么也不是,没必要去看了。平凡的人群不需要什么高雅的文化享受,什么茶艺啊、模特走T台的,其过于高雅了,人民群众不会看,也看不懂,所以,为什么电视台不考虑下人民的现实需求呢?老搞些选秀啊,韩日剧,完全没有必要。还不如多搞些民间文艺文化活动,一来可以使民间的文化搬到大的场面上,让大伙儿都去接触共同保护好它,不至于其因人的因素而失传。北方的人民群众是喜欢相声小品的,但南方的观众就未必了,所以了,各大电视台应该因地制宜了。网络数据显示80%的南方观众不会看春晚。

四、多样化兴办农村文化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据本次调查与观察,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推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持续深入的重要举措。一是做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动。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重点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整合自然人文资源促动。整合利用山林江海等自然资源,进一步挖掘历史、民俗等人文资源,大力促进农村原生态旅游、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推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鼓励农民群众举办报刊书籍借阅、电视录像放映、致富技能培训等规模小、投入少的文化产业,举办乡间舞会、趣味竞技、农艺赛事等具有农村风味的文化活动,把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和文化部门的“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多创造机会让人民参与、互动,使其自编自演,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既丰富人民生活,又扩大人民视野,交流经济信息,增强凝聚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把空暇时间用在有益的文化活动中,挤掉无事打牌赌博,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精力和时间,促使一批民风正,新风盛,治安好,达小康的五好家庭、示范村、文明乡镇不断涌现,全面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品在总量上的增加,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在现实中实现的程度。根据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论,满足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后,人们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具体的文化需求,更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形成高尚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共建共享意识。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全新的涵义就是文化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区域化,文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事业概念。面对西方文化的激流勇进,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加快创造的步伐,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为传承我中华优秀文化的不懈努力。

第三篇: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 “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 场所。

2.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2009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各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 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 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 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

2.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举办山歌大赛。从2007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5.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设置赛歌台,使壮族山歌更显现代气息。据了解,去年,互联网红豆社区崇左论坛山歌赛歌台,10天内点击率超过10000人次,回帖数超过3000帖,即兴创作山歌超过2500首,论坛版主还评选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欢迎、最热心观众等一系列奖项。

三、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因遭禁止,使传承出现断裂,极大影响了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

2.因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如今歌圩 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 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这些歌圩不仅有歌有圩,而且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本地壮族的传统事象,但此类歌圩目前只占少数。从以上统计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个,占59.3%,已经停办或濒临消失的有143个,占40.7%。

3.观 念变化,使壮族歌圩作用逐渐缩小,面临发展尴尬。虽然“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但更多地限于娱乐、消遣。现代人认为歌圩不是唯一的娱乐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数壮族人听不懂壮语山歌,因此对山歌的热情变淡了,歌圩活动的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择偶或是祈福丰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种 “唱支山歌带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记忆。

4.民间文艺传人的缺失,使壮族歌圩 难以回归本色。由于打工潮的影响,壮乡大量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广大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山歌无人唱,歌师无处传。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每人手都会有一本书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歌圩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禁止,歌书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的山歌传习馆已 不复存在。歌圩逐渐恢复后,由于许多优秀的老歌手和壮族民间文艺的传承人逐渐逝去,许多歌圩文化慢慢地从全民性转变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许多优秀的作品 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

5.缺乏经费使歌圩文化发展步履艰难。壮族歌圩的举办方式 是民间自发组织。歌圩这种纯粹的公益性文化娱乐活动,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通过收集善款或向社会各界募捐筹集而来。由于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开支很大,筹款不过是杯水车薪,活动费用短缺困扰着歌圩发展的步伐。

四、传承和发展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建议

壮族歌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壮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保护和传承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对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我市民族文 化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们要按照中 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好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瑰宝。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三个结合”,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政 府组织与群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是一种群众性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是歌圩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应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建议政府成立一个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规划、住建、民族、旅游、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组织机构,组织和领导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精神,建议用1—2年时间完成《崇左市壮族歌圩保护与开发规划》,从而建立起抢救保护为基础、传承发展为核心、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比较完备的制度。建议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以及歌圩活动的资金补助。

2.政 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拓展歌圩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间参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建议政府积极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歌圩文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变歌圩文化资源为资本,调动文化单位、专业人员、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和民间 投资,共同参与我市歌圩文化产业的开发。

3.歌圩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 合,做强做大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把歌圩文化有机地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研制、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变歌圩文化为旅游产品,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动局面。充分利用“中国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国天琴之乡—龙州”、“古骆越文明之都—宁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凭祥”、“恐龙故乡—扶绥”等旅游品牌,作为 推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载体,融入壮族文化元素,提升歌圩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三大思路”,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1.以大思路打造壮族传统精品歌圩。把全市各地零散歌圩点整合起来,做大传统歌圩规模。每个县(市、区)集中力量重点打造2—3个 传统歌圩节,形成自己的品牌传统歌圩。扶绥县可打造渠黎新安“三姐”歌坡节、渠旧壮族歌节;大新县可打造下雷霜降歌圩、宝圩观音诞;天等可打造向都霜降歌 圩、福新壮族歌圩;宁明可打造纳利花炮节、峙浪桥公母歌坡;龙州可打造金龙侬侗节、龙州伏波诞;凭祥可打造武圣功庙会、中越歌圩节;江州区可打造左州金山节、太平壶关歌圩等经典歌圩。各乡镇、村传统的歌圩节,政府要加以引导,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延伸和增强歌圩节的生命力。

2.以 大手笔将现有节庆活动打造成新兴壮族歌圩。对现有的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国—东盟指天椒节、崇左(宁明)花山文化艺术节、龙州天琴艺术节、扶绥 文化旅游美食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包装,融进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壮民族文化在节庆活动中的含量,打造成为新兴的壮族歌圩,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

3.以高水准打造专业壮族歌会。建议山歌大赛活动升格为市政府主办,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赛活动,做强做大歌会规模,以更高水准和更大层面包装打造专业壮族山歌大赛,推动壮族歌圩文化上新水平,创出歌会大品牌。

(三)采取“四个一”办法,营造我市歌圩文化发展的大环境

1.在 大新、凭祥、宁明、江州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在建设规模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品位,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要当作壮族文化艺术的精品来设计。街上的各种工农业产品和旅游的工艺品讲求壮族文化含量,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街内要开展壮族歌圩及民间民俗活动,体现浓郁的原生态的壮味,让游 客有一种“想看壮族歌圩,请到壮族民族文化一条街来”的感觉。

2.组织一个壮族 歌圩专题论坛。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论坛,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运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理论,从定位、策划、包装、传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审视,深入研究、探讨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打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品牌。

3.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及各种社会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我市壮族歌圩文化,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左江日报、崇左新闻网分别开设“崇左壮族歌圩”专题栏目,崇左电台开办“唱山歌”节目,崇左电视台每周播放一曲壮族山歌。

4.利用一个平台,推介我市歌圩文化。我市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边民习俗相近,两国边民开展的文体活动比较活跃。我们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这个平台,把我市壮族歌圩文化推介出去,使壮族歌圩从山里走向全国,走向东盟,提高我市歌圩文化的影响力。

(四)抓好“五个环节”,培养歌圩文化人才

1.坚持办好山歌手培训班。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举办2期山歌手培训班,重点培养骨干歌手,尤其要注重培养年青歌手。不仅培养他们会唱山歌,还要培养他们会编山歌、收集整理山歌。文化、民族等部门要把山歌手的培训工作作为主要业务来抓,确定工作目标任务,确保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经费到位,有实际效果。

2.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山歌队。队员中老中青都各占一定比例,以老带新。山歌队作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经常组织开展山歌演唱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优秀的壮族山歌传承人,是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宝贵财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壮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作用。

3.组织山歌手到区内壮族歌圩文化较繁荣的地区学习,开展联谊活动。也可请外地的山歌手到我市进行联欢,互相交流山歌文化艺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我市的山歌手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4.成立崇左市壮族山歌协会。对我市壮民族歌圩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及研究,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歌圩活动,同时抓好歌圩文化人才的培养。

5.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可通过政府协调、高校运作的方式,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设立壮族民俗文化专业,聘任高水平的教师,进行左江流域各种壮族文化、民族体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不仅为我市培养急需的歌圩文化人才,同时也可以为我市提供壮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基地,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篇: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农村家庭文化的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家庭

调查主题:农村家庭文化

调查人员: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伴随着家庭

文化的发展。我是一个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对农村家庭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了解。今年暑假我们河南理

工大学大二学生要进行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从众多的调查题目中

发现了“农村家庭文化”,毫不犹豫地上报了这个题目。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我就规划好自己的调查路线和调查人群,第三天就着手进行

了调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吧,我的这一份调查不能代表中国农村

家庭文化的现状,但是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部分或者说农村阶层的局部家庭文化现象,在这里我希望我的这一篇报告能唤起大家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的新能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

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

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家庭文化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以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积淀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非常巨大和突出的。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和落后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研究和探讨农村家庭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农村家庭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暑假我非常有幸参加对我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农村家庭文化的现状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在下面的文字里,我将把我调查的几个方面呈献给大家。

我随机地调查了几个农村的家庭,大部分调查人是村里的老人。他们历经沧桑,对生活有独到的体会,同时在他们身上有中国

农村文化发展的缩影。这里请恕我只选择几位比较典型的老人来说一说农村家庭文化吧。贺村里的寡居老人李奶奶家里有五个儿女,其中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可谓多子多福。李奶奶如今八十四岁,生活可以自理,只是不会自己做饭吃,如今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流吃饭生活。李奶奶和大儿子住在同一所院子里,李奶奶说大儿子性格内敛隐忍,事事爱听妻子的话,大儿媳表面和气,心里自有小算盘,是个她惹不起的主。她说话的语气顿时让我想起鲁迅笔下凄风中的祥林嫂,不禁为李奶奶捏一把汗。李奶奶似乎察觉出我的变化,她却呵呵地笑了说道:“多亏村里的老邻居们了,这家的今天有肉吃肯定叫奶奶过去吃,那家的有新鲜玩意儿了也让我过去看一看,平常大家对我呀嘘寒问暖的!”。李奶奶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听到这里我心里也是甜滋滋的。民风这样淳朴,淳朴的感人!

中国讲究天伦之乐子孙之福,李奶奶和儿子同居一屋檐下,理应享受四世同堂之乐。亲情是最伟大的人类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体的直接标准,那些把亲情蹂躏糟践的人应受到唾弃与惩罚。在我的理解里,亲情是人类自然而然的感情,对亲情的爱戴是不需要道德或者法律来做一个限定的。但如今,因为某些人的所作所为,亲情已经必须借助于法律来加以保护。更有甚者,有些村庄的老人说他们村近年来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人。有人说传统社会生儿育女也是为了“多子多福”,指望子女将来赡养自己,所谓“养儿防老”。但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的底蕴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与“传宗接

代”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传统社会从来不存在单纯的养儿防老的考虑。一个家庭是温暖的代名词,一代一代的延续是温暖的传递,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延续。如果单纯的养儿防老,或者单纯的传宗接代,那么就不需要家庭式的复杂生活,人类只需要购买养老保险或者建立一所育儿院即可。殊不知家庭是有温暖在的,家庭的存在是温暖存在的必要准备,家庭的元素不能被拆散!但这是文明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文明正在普及新农村,文明正在改变新农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家庭文化的更新,今天我看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良传统文化的正在被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所传承和发扬。

就在我调查完李奶奶以后,调查其他的老人过程中,我都会和他们聊起李奶奶的事情,他们表示惋惜和无奈,而调查中年一代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人都表示了不认可的态度。我相信像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在中国农村越来越少的。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我们国人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进行改善。霍家村有一家因为家庭关系闹得村里人人皆知。我通过走访村里的人了解到了具体情况。这家姓霍,霍母是一个很爱子的母亲,她的儿子结婚七年,今年三十岁,儿媳厚道勤劳,是家里的干活能手。儿子结婚的婚房是一套分期付款的房子,结婚时双方协商决定由儿媳照顾家里,由儿子和霍母的工资支付房贷。可去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工厂倒闭下了岗,之后一直空闲在家中,房贷无法按期支付。霍母眼看儿子拿不上补贷款的钱,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的积蓄的一部分拿出来交

给了儿子。就这样前前后后有三次,儿子从父母家中拿钱过日子。第四次去父母家中时,父亲态度坚决地不给儿子钱,儿子再三央求又不得,居然与父亲大打出手,直接导致霍父住院。在霍父住院期间,儿子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村里人每提到此事都愤怒不已。我走访的中年村民们都表示,要学习家长教育孩子的新方法,躲开孩子教育的误区,不能像以往一样因为溺爱孩子而毁掉孩子的一生。

法律上说子女到十八周岁后父母没有义务再抚养,父母的付出都是取其自愿,子女不能强制所要父母的付出。我在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村民是知道国家法律的这条规定的,但是他们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为人父母的,儿子生活过不好,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妇道更讲究相夫教子,家庭中的母亲对儿子的付出大多偏向溺爱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母以子贵之说。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农村的母亲过分溺爱儿子,致使儿子而立之年不能自立的也大有家庭在。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而立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时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识,是该学有所成的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来说,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应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自立。

但是在中国的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已经而立之年或者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儿子一味地接受者父母的血汗钱,最让人不理解的是这些人受之理所当然!有些家庭常年如此,致使儿子懒散无度,到了父母西归后竟家破人去。在我们数落儿子的不是的时候,也该想一想为人父母的到底有没有错。相夫教子是美德,要不断传承和发扬。但是不断地提供给儿子经济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导致儿子不能自立的“帮助”难道就是教子?父母抚养孩子也要有度,过分的溺爱终究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人生成长的路上有好多荆棘丛,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度过他们一生中所有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只能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各种挫折,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才是教子之道。

在这一次的调查中,我还了解到与农村家庭文化有关的法律教育宣传等活动,在这里不能为大家一一展开。家庭文化建设关乎每一个孩子,关乎祖国未来的建设工作。国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中国这一个农业大国更是脱离不开农村,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很大一部分都是农村文化建设,而农村更严格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建设,由此可见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国民的素质就是提升国家公民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公民的综合素质离不开的就是家庭文化建设。在这里我希望读者能从自我做起,自觉的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时刻铭记家庭文化的意义,唤起胸中建设美好家庭文化的新力量共同构建我们的美好未来!

第五篇:大学生流行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高校大学生流行文化社会调查 新时代的流行文化已在大学里普遍流行,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报告主要介绍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大学生流行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基本情况。针对流行文化的影响,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面对流行文化,树立正确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的表现

消费的流行时尚

当社会的目光突然转向关注个性、时尚的时候 ,思想最活跃、最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当然也会不失时机地去时尚一把。穿个性服饰、换新款手机、做头发、出入健身房„„,总之想去做一切可以看起来让自己更“入时”的事情。

调查表明 , 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至少在 1万元之上,有 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 ,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与同龄的工薪阶层也接近。调查中有 67.1%的学生表示“喜欢追求富于挑战、新奇和变化的东西”, 22.9%的学生以“自己的穿着更加时髦”而自豪。为此 ,不少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其中 ,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 PDA;12%的人拥有M P3。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调查显示 ,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了基本的生活、学习消费外 ,用

于网络通信、交际非正规学历考试培训、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多。

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流行时尚行为

面对在大学生中有巨大市场的流行时尚文化 ,我们不能消极地

听之任之 ,更不能盲目地“围追堵截”,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 ,根据大学生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 ,弘扬主旋律 ,倡导多样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1、理性看待大学生的流行时尚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流行时尚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是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然而 ,社会流行时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 ,对青年健康成长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我们应采取对大学生成长全面负责的态度 ,理性审视大学生的流行时尚 ,积极参与大学生文化时尚活动 ,在师生文化互动中 ,扩大和拓展主流文化的辐射作用。

2、弘扬主流意识 ,整合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 ,必须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后世的影响深刻而且深远 ,大学生崇尚流行文化 ,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基。在全球化趋势中 ,我们应该教育大学生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同时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 ,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 ,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

1、杨长征 :《青年时尚论纲》载于《中国青年研究》

2、陈思 :《2002年北京高校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载于《中国青年研究》

3、《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

4、毛晓红 :《流行文化时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载于《现

代教育科学》

城乡规划二班

梅世钊

下载关于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农村家庭文化的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研地点:调查对象:农村家庭 调查主题:农村家庭文化 调查人员: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伴随着家庭文化的发......

    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 学院: 关于大学生助学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2012年11月11日 目录 一 调查目的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 2 二 成果汇报 2-7 三 附......

    社会调查报告

    软件工程专业 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7/2/15 目录 一、社会调查目的 .............................................

    社会调查报告

    机电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机械类专业是为各行各业制造并提供机械设备和电气装置的部门,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因为过去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设有机械类专业,已经培养了不......

    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较过去都丰富了很多。各界都展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然而,在经济快速发......

    社会调查报告

    据本人调查,全国范围内的征地类型有学校用地,占60%,以及城市用地,占40%. 在全国来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征地补偿方式: (1)土地原有用途损失赔偿;......

    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去年寒假,我陪着奶奶去当地的医院看病,临出发前,奶奶再三叮嘱我要带好她的身份证,一向生了病就自己买药治疗的我对医院里的大小事情感到十分的......

    社会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与支出的调查报告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