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社科联工作报告
聚智聚力 开拓进取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在合肥市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合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夏毓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创“十二五”美好蓝图、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进一步繁荣发展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以更加高昂的激情、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务实的工作,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再创新辉煌、再上新台阶。
下面,我受市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大”以来的工作回顾
市社科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于2005年6月召开。“五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市社科联团结带领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2004年中央3号文件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认真履行社科联 “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的职责,充分发挥社科界“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按照孙金龙书记在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服务发展、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加大宣传”要求,主动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五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形成并保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共进的良好态势。
(一)以服务决策咨询为导向,大力推进社科理论研究
学以资政、服务决策是社科界的使命所在。“五大”以来,我市社科理论研究工作的最大特色表现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助推合肥崛起为工作重点,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活动日益活跃,有理论见地、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社科理论研究与大发展、大建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推动合肥跨越赶超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社科研究活动的重视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经常给社科界出题目、交任务,经常与社科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探讨。这一特色的形成,与我们正确把握社科研究导向、大力推进社科研究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1、着力抓好规划引领。编制并实施了《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面向社会各界和社科类各学会发布年度课题指南。2007年,成立了省内首家市级社科规划办公室,对社科规划工作和社科课题的申报、立项、资助、管理等进行科学规范。2009—2010年度批准立项课题47项,已结项45项,其中资助课题23项,非资助课题22项。在抓好市级规划课题基础上,积极发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申报上级课题。市社科联申报完成市政府“软科学”课题2项,组织申报省社科规划课题23项;2009 年,合肥学院还成功实现国家级社科规划项目“零”的突破,该校教师朱天明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
2、着力构建研究平台。坚持把举办“专题理论研讨会”,作为引导和推动社科理论研究的主要平台,针对事关合肥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确定1-2个重点课题,组织省市社科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集体调研、集中研讨,先后举办了合肥经济圈、工业立市、县域突破、改革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合芜蚌试验区、文化建设以及“桃源房产事件”等一系列专题理论研讨会,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目前“专题理论研讨会”已形成品牌效应,成为合肥社科界的高端论坛。
3、着力促进成果转化。社科研究成果只有进入领导视野、决策程序,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对我市社科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事关合肥发展的理论观点和决策建议,我们一方面通过市委《信息专报》、市委宣传部《宣传信息》和社科联的《学界建言》内部刊物等,及时呈报给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和学术报刊,广泛向社会推介;另一方面,选编出版专题理论研讨成果,先后出版发行6部专题论文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
(二)以巩固思想基础为目标,广泛开展社科知识普及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是社科联的重要职责。“五大”以来,我们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以人文社科知识熏陶人,致力提升社会公众人文素养,巩固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与社科知识普及相结合,集中科普与日常科普相结 3 合,把创新科普载体作为重中之重,把科普工作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积极探索紧跟时代、群众喜爱、社会认可的社科普及工作的新路子。
1、面向基层,建立理论宣讲新模式。2006年,我们会同市委宣传部在全省率先开展“理论政策下基层”活动,建立了市、县(区)两级宣讲队伍,每月至少两次深入到社区、村镇、企业、学校,面对面地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光明日报》于2007年9月25日以《理论下社区政策送上门——合肥有效破解“顾不上、下不去、吃不透”难题》为题,在头版头条介绍了合肥的经验做法。中宣部的《舆情动态》和省委宣传部的《宣传信息》也分别总结交流了我市的做法。此外,组建了全市理论宣讲专家队伍,为全市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提供宣讲“菜单”,组织上门服务。目前,一个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理论宣讲大格局,在我市已初步形成。
2、整合资源,打造社科普及新品牌。坚持科普工作品牌化,与省社科联、新安晚报社等部门联手合作,于2006年共同创办了“安徽人文讲坛”。讲坛以传播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为宗旨,以评析安徽历史文化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内容,坚持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大众性,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席教授,每月举办一讲,先后在合肥市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举办了57讲,得到了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社区居民普遍赞许。为进一步扩大“人文讲坛”这一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应广大听众要求,先后出版4部《安徽人文讲坛演讲集》。
3、创新思路,拓展科普工作新渠道。在开展理论政策下基层,办好“安徽人文讲坛”的同时,我们从城乡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特点出发,积极推动社科普及工作的形式创新。一是认真抓好集中科普活动。坚持每年9月开展 “社科知识普及活动月”,发动市直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这项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二是注重发挥媒体优势。坚持举办广播理论系列讲座,每年组织1-2次;在总结过去《合肥晚报》理论苑的办刊经验基础上,于2010年8月,会同相关部门创办了《合肥日报·理论版》,固定每两个星期刊出一个理论专版。三是组织编写社科理论通俗读本。为更好地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合肥科学发展的实践,我们以广大干部群众为阅读对象,每两年编写一个理论学习读本,2006年以来,先后出版了《理论·形势·任务》、《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中国特色与科学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走向大众,2010年开始,我们以城乡居民为阅读对象,组织社科工作者编写“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系列丛书,丛书第一辑由《合肥市情概览》、《家庭投资理财》和《现代家庭教育》三册组成,免费赠送到社区、村镇图书室和城乡居民手中,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目前“丛书”的第二辑正在基层征集选题。
(三)以整合社科资源为抓手,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社科联作为群团组织,是党委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五大”以来,我们立足自身特点,认真履责,主动作为,把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社科资源,作为推进各项工作关键点和着力点,不仅为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人才基础,更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集聚了智力资源。
1、加强与省属高校、社科院所的联系,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资源。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大批社科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吸引他们关注合肥、服务合肥,我们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一 方面,加强相互合作,先后与省相关单位和省属学会举办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安徽“十二五”发展等专题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联合开展学术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借力借智,搭建集聚人才平台,成立了合肥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现更名为合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建了合肥市社科理论特约研究员队伍,由省市社科界专家学者担任的特约研究员,2006年以来先后以“中心”的名义,在省级以上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近40篇,较好地发挥研究合肥、宣传合肥的作用。
2、加强与兄弟城市社科界的联系,不断强化省会合肥的核心意识。“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特别是在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合肥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主动牵头,先后联系六安、巢湖和芜湖、蚌埠等兄弟城市社科界,成功举办了“打造省会经济圈、推进安徽新跨越”、“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等专题研讨会,既在相互学习、相互调研中进一步强化合肥的核心引领作用,夯实了理念认同的基础,也在携手合作中进一步扩大我市社科界的对外影响。
3、加强与全市党政部门的联系,努力营造重视社科的良好氛围。“十一五”是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市社科联与全市各级各部门一样,都在深入思考自身的大发展大跨越。为此,我们不等不靠,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县区加强联系,先后会同市经信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农委、滨湖新区等单位,开展重大专题调研、专题研讨活动,使全市社科界和社科工作者的价值和作用,在服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发挥。在市社科联的带动和引领下,各级各部门对社科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运用社 科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进一步自觉,服务决策咨询的社科成果进一步增多。如:市政协组织发布“合肥经济圈发展蓝皮书”,市委政研室编印“市委常委调研成果汇编”,市政府研究室出版“市长文集”;市经信委为推进工业立市战略,组织专家研究,出版了《工业文化纵论》;市科协秉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理念,创办了“中国·合肥科学家企业家讲坛”;市委党史办编写《中共合肥党史》,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合肥年鉴》等;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发改委等许多市直部门和各县区,都高度重视调研、论证工作,充分倾听社科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4、加强与社科类学会的联系,切实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作用。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是社科联的组织基础,也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坚持“以学立会、以学兴会”,围绕规范化、上水平,加大指导服务的力度,引导各学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如市教育学会、陶行知研究会的年会论坛,已成为研讨交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品牌,市公关学会每年为全市民营经济开展一次专题调研,编印一部论文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新四军军史研究会上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市财会学会、市审计学会、市税务学会、市工商学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资产评估协会等联合创办的“FAIT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在我市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创新了学会活动的模式。2010年,我们举办了首届学会学术年会,各学会热烈响应,积极参与,60余篇论文参会,22篇论文获奖,充分展示了我市社科类学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以提升工作水平为根本,大力推进社科战线自身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需要良性运转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更需要高素质的社科队伍作支撑。“五大”以来,我们在自身建设上的最大突 破,就是有效地破解了一些长期制约社科工作的瓶颈问题,创造了领导重视、各界支持的良好环境,形成了富有效率、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加强了社科队伍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为提升社科工作水平、繁荣社科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立完善社科工作的体制与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3号文件精神,召开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加大了对社科工作的投入力度,成立了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社科知识普及工作领导小组,使我市社科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社科战线的组织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探索努力,在社科规划引导、社科理论研究、人才资源集聚、社科成果转化等方面,构建了全方位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系列活动品牌。特别是在激励机制上,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社科成果奖励办法》,把社科成果奖作为政府常设奖项。“五大”以来,市政府先后3次评奖,共表彰奖励社科成果75项,大大地激发了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发展壮大社科工作的队伍与力量。本着“规范引导、强化服务,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理念,着力推动全市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建设,学会发展呈现出健康、有序的良好态势。一是总体布局更为合理。“五大”以来,我市社科界相继成立了市市情研究会、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市农村财政研究会、市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市道学文化研究会、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市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和合肥华益助弱服务中心等一批新的学会和社团组织。截至目前,市社科联共有81个所属学会和团体会员单位,分布在经济、政治、文教、社会四大领域,基本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门类,体现了合肥的社科队伍特色。二是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通过 开展新一轮社团调查摸底,出台《合肥市社会科学界学会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学会工作例会、学会负责人定期培训、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评选等各项制度,深入开展社科战线“三项学习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各学会“依法办会、按章办会、民主办会”的自觉意识,激发了学会工作的内在活力。市哲学学会、市纪检监察学会、市财会学会等12家学会先后获得全国标兵学会和全国先进学会荣誉称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市教育学会和市税务学会童承全、市公关学会阮幼生、市工商学会陆梅、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汪艳等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学会和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3、全面提升社科联机关的形象与素质。一是坚持对内强素质,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开创社科联工作新局面。市委先后任命3名专职副主席,进一步加强了班子建设;招考、选调2名公务员,进一步充实了机关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大讨论、“查摆找补创”等活动,全面提升了社科联机关的工作效能。隆重开展市社科联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谋划未来,进一步明确社科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2010年初在省社科联首次评选中,我市获得优秀社科联称号。二是坚持对外树形象,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展现合肥社科界新风采。加强与国内省会城市社科界的沟通联系,发起了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连续3届蝉联全国大中城市优秀社科联荣誉称号;签署了中部地区社科联(院)合作备忘录,参加了中南地区社科院(联)联席会,并组织合肥市社会科学文化交流考察团远赴台北,进行人文和学术交流。此外,还与南京、杭州、西安、武汉、南宁、苏州、徐州、厦门等城市社科联,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交流,通过开放合作、相互学习,进一步扩大了了我市社科界的对外影响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五大”以来的社科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市的社科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繁荣,社科工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社科联自身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加强,全市的社科工作者从未像今天这样倍感振奋。这些成绩和进步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社科联和市委宣传部关怀指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敬业奉献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社科联向一直以来关心、指导社科工作的老领导、老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重视、支持、参与社科工作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科联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比如,社科理论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还不强,精品力作还不多,成果的转化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社会各界开展社科普及的主动性、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发展不够平衡,社科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影响、有名气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还不多,社科资源整合还不够到位,社科工作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科事业的投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社科联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有需要进一步加大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五大”以来的工作体会
市社科联“五大”以来的五年多时间,是合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重要阶段,也是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开拓创新、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伴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科工作的影响日益扩展,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同;社科工作的作用逐步显现,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社科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得到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普遍赞许。回顾“五大”以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融入发展大局,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五大”以来,市社科界始终坚持高举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各项工作。在开展各类研讨和学术活动中,坚持从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始终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否为合肥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作为衡量和检验社科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践证明,融入大局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日后工作务必坚持的根本原则。
——坚持“三贴近”原则,自觉服务社会,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途径。“五大”以来,市社科界始终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作为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和社科知识普及的根本指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用人文社科知识熏陶人,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一场场报告、一本本读物、一项项活动,使一个个疑惑得到化解、一个个问题得到明晰,一个个观念得到改变、一股股暖流涌入心头。实践证明,服务社会、服务 11 人民是新时期社科工作的重要使命,是社科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应对挑战,用创新的手段解决问题,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谋而后动。“五大”以来,我们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把握社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强化改革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社科理论宣传普及和学术研讨交流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品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实践证明,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是繁荣发展社科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和发扬的。
——坚持做好“联”字文章,发挥“合”的优势,是社科联履行职责、增添活力的必然选择。作为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社科联最大的特点在于“联”,最大的优势在于“合”,上下联动,左右贯通,才能形成合力、充满活力。“五大”以来,我们按照优化配置、整合资源的思路,充分利用省会城市这个最大有利条件,大力促进驻肥院校、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研究部门、社科学术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积极推动学科与学科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专家学者与党政领导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社科战线的整体合力,实现了社科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功能整合。实践证明,社科联只有做好、做足“联”字文章,坚持“合作共赢、合作发展”,调动最广泛的积极性,社科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合肥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面对新的形势,社科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自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社科界定位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之后,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第一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这一切,为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既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全市社科界和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理想抱负既搭建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后五年,全市社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助推合肥加速崛起,更好地服务于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为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并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今后五年,全市社科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和谐环境,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加强社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对策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力争在开展高层学术活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争取上级社科规划项目、培育优秀中青年社科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立足合肥实际,探索符合社科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科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组织协调,在强化社科类学会指导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社科资源,促进全市社科界大团结、大协作,提升合肥社科界的影响力;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科界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着力塑造社科界求真、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全市社科战线要在前期“打基础、创品牌”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出精品、出人才”的工作思路,全力以赴地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学习宣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科界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社科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社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确保我市社科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社科联要充分发挥理论、人才的优势,组织力量,多学科、多领域进行学习、宣传和研究。要引导专家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合肥的实践,深入研究新的情况,认真总结新的实验,回答新的问题,探索新的规律,努力推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使社科联系统成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广大社科工作者要在科学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良策。要在放大过去工作中创造的“品牌”效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形式、新的载体,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把学习、宣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向深入,努力把社科界建设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推动者、示范者。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社科研究多出精品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和管理体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通过项目推动精品创作、促进人才成长。“十二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抓好《合肥通史》编纂这个大项目。充分发挥社科规划导向作用,按照《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抓好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孕育,抓好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大课题的攻关,抓好“全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2012年度课题指南”发布和立项、资助等工作。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质量,推动社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从注重数量的积累,转变到注重质量的提高。加强学风建设,坚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学术前沿、促进繁荣发展、服务工作大局”原则,提倡大胆探索,鼓励锐意创新,摈弃急功近利,净化学术环境,为精品力作的问世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评奖的激励导向功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有利于促进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原则,建立社科成果的评估体系,完善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机制,为精品力作的问世提供动力。
(三)积极整合社科资源,在提高服务决策咨询上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合肥也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朝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社科工作者去思考、去破 解。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社科界“聚智资政、服务社会”功能,紧紧围绕合肥“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专题研讨和学术研究为纽带,打破学科、单位、部门、地区之间的界限,按照优化配置、整合资源的要求,促进合肥地区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调研机构和社科类学会这“五路大军”,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作攻关。今后五年,要重点围绕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合肥经济圈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智库作用。
(四)紧密联系基层实际,在社科普及广度、深度拓展上实现新突破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城乡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追求日益迫切。今后五年,我们要把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维、推广科学方法,作为社科知识普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社科普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方法,努力开创党政机关与社会团体相结合、专职队伍与业余志愿者相结合、经常性科普与集中性科普相结合、面上普及与重点普及相结合、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相结合的社科普及工作大格局。要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激发各级宣传部门、文化教育部门和各学会(协会、研究会)主管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要坚持面向基层,进一步健全“理论政策下基层”宣讲机制,扩大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科理论通俗出版物的编写水平,增强可读性;进一步办好合肥日报理论版,提高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安徽人文讲坛建设,增强吸引力,努力提 升社科普及品牌的质量。要坚持创新提高,在基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和社科类学会,探索建立一批社科普及阵地,命名一批科普活动示范基地。要坚持主动作为,努力以出色的工作,积极推动地方立法,使社科普及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要十分注意把握时机,特别是在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契机,发挥社科界整体优势,广泛开展社科普及活动,使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互动性、扩大辐射面。
(五)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加强社科联的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社科联的自身建设状况,事关社科事业发展的大局。今后五年,市社科联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化改革意识,坚持不断创新。一要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向上争取与对内搞活的关系下功夫。在继续争取市委、市政府对社科工作的领导保障、制度保障和投入保障的同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群众化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把社科事业做实做得更加富有成效。二要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依法管理与自我提升的关系下功夫。社科联肩负着对社科类学会依法管理和指导服务的重要职责,既要依据社团管理法规切实加强管理,促进学会规范运行,又要通过指导服务,提高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扎实练好内功,创新管理机制,通过一流的服务水平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使“联”的优势得以发挥,“合”的作用得以体现。三要围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维护权益与反映心声的关系下功夫。社科联是党委政府联系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也是全市社科界的联合组织,既要让党委政府倾听到社科工作者的意愿和呼声,也要为社科工作者争取和维护合法权益。这就要求社科联必须进一步加大自身建设力度,通过加强机关规章制度建设,推进社科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机关效能,从而使社科联机关真正成为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温暖和谐之家。
各位代表,同志们!
“十二五”是一个大发展、大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社科工作者奉献智慧和力量的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奋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合肥市清查办:
根据财政部资产清查工作的相关制度、政策及《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合财办〔2007〕57号文)的规定和要求,我校在校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积极工作,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已按时完成了资产清查的主体工作,并经过了主审所“安徽天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的资产清查专项审计,现将有关资产清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产清查工作总体状况
(一)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
我校按规定以2006年12月31日为本次资产清查工作的基准日,所有资产清查至2006年12月31日。
(二)资产清查范围
凡是中共合肥市委党校拥有和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均在本次清查范围内。
(三)资产清查工作具体实施情况
1、成立资产清查工作相关组织
按《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为确保资产清查工作有序开展,2007年3月9日,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领导小组下设“校资产清查办公室”(简称清查办)。办公室设在财务处,由财务处全体人员和各处室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校资产清查的日常工作,校资产清查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咨询举报制、奖惩制。
2、召开资产清查工作动员大会
2007年3月13日上午,我校召开资产清查工作动员大会。校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共1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常务副校长郭本道主持,由校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郑德舜宣读了合校 〔2007〕5号文《关于成立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校资产清查办公室主任吴年进通报学习了《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合财办〔2007〕57号文);通报学习了《中共合肥市委党校资产清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全校的资产清查工作做了具体分工,将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最后常务副校长郭本道做了全面动员,强调要提高认识、认真清查、加强领导,保证质量等具体要求。
3、召开业务培训会 2007年3月13日下午召开了由各个处室资产信息员参加的资产清查专项业务培训会,校清资办人员就相关资产软件的安装、操作等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和演示。为下一步的资产清点、信息录入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账务清理
2007年3月14日——3月18日,财务处对各类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内外部资金往来进行了全面核对和清理,保证了各项账务的真实和准确。
5、资产盘点
2007年3月19日——3月27日,校清查办人员通过加班加点,对全校所有实物资产进行了全面盘点,基本按原计划如期完成盘点任务。本次实物盘点是党校历史上规模最大、工作最彻底的一次。凡党校范围内的所有地方都清理了一遍,电子类、电器类价格较大的物品均粘贴了标签,作了编号。特别是3月25日(周日),清查办及图书馆工作人员近20人,花了整整一天,对所有图书、期刊、资料(合计近8万册)进行了一次彻底清点,终于摸清了图书家底。
6、核对帐目
2007年3月28日——4月14日,校清查办人员对盘点结果进行分类汇总,帐目核对,确认盘盈、盘亏、毁损数。
7、资产信息录入
2007年4月15日(周日),校清查办从各处室抽调相关人员,在财务处集中进行固定资产卡片录入工作。所有人员2人1组,共分成6个组,在6台电脑上同时输入信息,经过一天的苦战,共完成固定资产卡片2839张(A3纸58页)的录入工作。卡片信息的录入完工标志着我校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一环——信息录入工作基本完成。随后,清查办对录入的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核对,完成了报表录入工作。
8、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根据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统一安排,市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安徽天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于4月18日进驻我校,就前段时间进行的资产清查自查结果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小组由丁同兵、单宇翔等同志组成,在校清查办的积极配合下,利用了一周的工作时间,主要进行了核对帐目、抽查盘点结果等工作,以确保上报数字真实可靠。审计小组对相关事项提出了调整意见,并出具了《资产清查专项财务审计报告》初稿。
(四)资产清查工作取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资产清查是党校历年来最彻底的一次,全面彻底地摸清了家底,宣传了相关政策,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发现了一些管理漏洞,强化了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为今后的资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资产清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不是很具体细致,可比性、统一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帐、卡、物不能完全保证一致,入帐滞后,特别是2000年以前没有固定资产明细帐,致使许多资产无法确定数量和价值;虽有管理制度但执行时不是很到位,如捐赠资产没及时申报入帐,部门间、人员间变动,有的没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资产处置有的没有报批,有的手续不全等。
二、资产清查结果概况
年终报表帐面固定资产总额39,785,800.72元,根据会计师事务所要求调减已出售给职工住房资产4,634,463.30元,调整后固定资产帐面数为35,151,337.42元,盘盈数1,807,079.00元,盘亏数1,162,301.00元,毁损数1,547,083.58元,清查数34,249,031.84元。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上述数字得到确认。盘盈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12月(凭证号346号)水电改造项目1,754,314.00元,决算时只作了支出,未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其余的52,765.00元主要是各单位、学员捐赠的部分资产未登记入帐。盘亏主要是破旧房屋拆除时未及时上报销帐。毁损资产主要系购置多年的电子类产品有的已无使用价值,有的在使用中损坏已不具有维修再使用价值,故而申请报废。具体情况见相关附件。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本次清查,我校自评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固定资产管理有制度、有机构,总帐、明细帐、卡片、实物基本能保证一致。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不是很具体细致,可比性、统一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帐、卡、物不能完全保证一致,入帐滞后,特别是2000年以前没有固定资产明细帐,致使许多资产无法确定数量和价值;虽有管理制度但执行时不是很到位,如捐赠资产没及时申报入帐,部门间、人员间变动,有的没及时办理资产移交续,资产处置有的没有报批,有的手续不全等。
(二)原因分析。上述问题的存在,客观原因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向来不重视有关,与企业相比,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政策等都笼统而滞后,致使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现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安排上都有一定不足。另一方面,资产数量庞大,特别是学校等部门,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手工记帐时代,要想建立明细帐确实难度大。主观原因主要是单位领导重视还不是很够,各经办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等。
(三)改进措施。针对上述不足,我校准备加强管理。对一些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补充;严格按制度管理,加大惩罚力度,对违反制度的部门、人员进行惩罚;充实资产管理人员,将一些责任心强、懂业务的人员安排到资产管理岗位,加强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等。
特此报告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社科联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近5年来,依据省社科联工作部署安排,市社科联工作侧重点主要放在打造省三大社科研究学术平台上。
第一大平台:省级社科研究课题的立项与结项。5年来,市社科联专职付主席兼秘书长周毅独立撰写和完成三项省级社科研究课题。经专家评审,均获取结项证书。先后完成和结项的课题为:《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略论》、《安庆市在全民创业中新型工业化之路论析》、《新世纪的霞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调查报告及其攻略》。
第二大平台:每年召开一届全省社科学术年会,至今已进行了五届。学术年会是安徽省社科界的最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周毅提交的论文《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调查报告及其攻略》、《略论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文化》分别参加第四届、第五届学术年会交流。
第三大平台: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省社科联规定每年逢单为淮河地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年会,逢双为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年会。迄今已召开了四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每届研讨会安庆地区的论文及作者都居主力军地位。
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为省级五大奖项之一,评选结果均在《安徽日报》公示。周毅已连续三届获得该项大奖。其论文《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略论》获安徽省xx---xx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学者汪军合作论文《安庆崛起突破口:安桐产业带》获安徽省xx---xx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新世纪的霞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调查报告及其攻略》获安徽省xx----2011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综上所述,概括总结近几年思想工作历程,主要体会有如下三点:
一、对社科工作及学术研究工作从毫无兴趣感觉无聊,到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
二、对于社科学术研究工作从“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到紧密联系实际,寻求研究与实践的突破口,成果明显。
三、从对社科工作的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积极融入,在社科研究工作中从量变到质变,华丽转身。
明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做好课题、学术年会、地域文化三大社科研究学术平台的各项工作。尤其在淮河文化研究方面,努力争取零的突破。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二、进一步精心打造社科人文名博《天道如歌》,力争发博文300篇以上,争取博文被推荐至新浪首页10篇以上。
三、依托皖江文化研究会,筹建皖江文化文献馆暨社科大楼。
第四篇:社科联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近5年来,依据省社科联工作部署安排,市社科联工作侧重点主要放在打造省三大社科研究学术平台上。
第一大平台:省级社科研究课题的立项与结项。5年来,市社科联专职付主席兼秘书长周毅独立撰写和完成三项省级社科研究课题。经专家评审,均获取结项证书。先后完成和结项的课题为:《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略论》、《安庆市在全民创业中新型工业化之路论析》、《新世纪的霞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调查报告及其攻略》。
第二大平台:每年召开一届全省社科学术年会,至今已进行了五届。学术年会是安徽省社科界的最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周毅提交的论文《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调查报告及其攻略》、《略论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文化》分别参加第四届、第五届学术年会交流。
第三大平台:开展地域文化的研究。省社科联规定每年逢单为淮河地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年会,逢双为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年会。迄今已召开了四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每届研讨会安庆地区的论文及作者都居主力军地位。
近年来,鉴于网络作为新型媒体的发展神速,社科人文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周毅于2011年2月开通新浪博客《天道如歌》,经近一年的努力,发表博文290余篇,被新浪推荐至首页博文7篇。并通过新浪名博认证,颁发《锐博客》徽标。
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为省级五大奖项之一,评选结果均在《安徽日报》公示。周毅已连续三届获得该项大奖。其论文《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略论》获安徽省XX---XX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学者汪军合作论文《安庆崛起突破口:安桐产业带》获安徽省XX---XX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新世纪的霞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调查报告及其攻略》获安徽省XX----2011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同时,周毅已撰写和出版专著5部:《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大江三章》、《宗教政治经济学的独白书》、《东方之月》、《在历史的天空下》。独自完成和结项3项省级社科研究课题,获三届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有长篇自传《虽九死而不悔》在国家传播文化集团主办的《中国名人榜》2011第3—4期、第5期《名人自传》专栏连载。其开博不到一年,已发表博文290余篇,博文被新浪推荐至首页7篇。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社科联系统专职工作人员中绝无仅有。百度搜索:安庆周毅 直击“周毅新浪博客《天道如歌》”
综上所述,概括总结近几年思想工作历程,主要体会有如下三点:
一、对社科工作及学术研究工作从毫无兴趣感觉无聊,到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
二、对于社科学术研究工作从“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到紧密联系实际,寻求研究与实践的突破口,成果明显。
三、从对社科工作的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积极融入,在社科研究工作中从量变到质变,华丽转身。
明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做好课题、学术年会、地域文化三大社科研究学术平台的各项工作。尤其在淮河文化研究方面,努力争取零的突破。
二、进一步精心打造社科人文名博《天道如歌》,力争发博文300篇以上,争取博文被推荐至新浪首页10篇以上。
三、依托皖江文化研究会,筹建皖江文化文献馆暨社科大楼。
第五篇:社科联讲话1
社科联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代表
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XX社科联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县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县委、政府对XX县社科联的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建设文化大县,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自治县县社科联的成立,对促进自治县县社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科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界的“桥梁”、“纽带”,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Xx为
和水平。要更多关注社会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入千万家。要始终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始终坚持更前瞻、更敏锐、更开放、更战略的研究视野,既要开展地方特色、优长学科研究,又要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既要开展对现实紧迫性问题的研究,又要加强中长期战略性研究,既要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又要注重成果的转化利用,争取不断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打造一支拉得出、干得好、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新军”,积极为自治县美好发展献计献策、群策群力。进一步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社会科学工作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主线,组织带领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创新成果,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推动社科普及,努力提高全县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社科素养。
三、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加强党对社科工作的领导,加强社科联组织建设,是繁荣和发展社科事业的根本保证。县委、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社科工作,加强指导,加
大投入。县社科联要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社团管理的有关法规和《章程》管理好学会,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社科工作者队伍。要密切与社科工作者的联系,主动与专家学者交朋友,竭诚提供优质服务。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社科事业中来,更好地发挥社科联在组织理论研究、社科普及中的重要作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要推进我县社会科学人才和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库建设,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优秀社会科学人才和优秀社会科研成果的数量、分布状况、发展动态,加强指导和引导。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充分尊重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积极创建公平和谐的学术环境。要广泛团结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的同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保护和调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同志们,重视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是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