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123

时间:2019-05-14 17:0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12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123》。

第一篇: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123

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

自1994年我国确立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以来,企业所得税收入迅猛增长,特别是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以来,国税企业所得税户管呈现几何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更为迫切。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经济多元化和国际化、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面临统一、全社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十几年所得税改革和管理的经验,把握所得税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整合规划现有资源,落实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所得税管理质量和效率是税务部门和税务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现状

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念陈旧。部分税务干部存在“重流转税、轻所得税”的思想,没有把企业所得税管理摆在重要位置,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上的投入与管理的需求量不成正比,特别在硬件设备投入、监控软件开发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流转税还有较大差距,所得税管理仍旧停滞在申报征收和日常简单审核上,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实际需求。

二是手段薄弱。由于税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管理难度日益加大,而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化滞后,监控手段较弱,企业所得税征管形势的复杂化与征管方式单一化的矛盾日渐显现,管理的成效被客观条件削弱。

三是人才缺乏。目前,所得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专业化还不够,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年度申报审核、纳税评估以及税务稽查等方面比较欠缺,“征管查”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四是手段有限。目前,由于人力、精力的有限,所得税日常管理往往仅限于表面,而将规范管理的希望过分寄托于税务稽查,而稽查的检查面和深度又难以保证,企业所得税管理难以到位。

五是纳税人核算水平低,认识不到位,恶意偷逃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所得税涉及复杂的会计核算,环节多、数据多、凭证多,易于隐藏利润,纳税人如果存在偷逃税款的主观恶意,极有可能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的后果。

二、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必然

作为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十六字方针中的重要一环,所得税分类管理是指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管理对象,区别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突出管理重点,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对企业所得税税源实施有效控管的一种管理方法。作为一种优化资源、提高效率的有效管理手段,分类管理已成为推进税源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必然要求。

科学分类是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基础。分类管理不能流于形式,不是为分类而分类,不能搞过于复杂的分类标准,而必须要切合实际,把主要资源配置到最关键、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实施分类管理的前提是要深入调查、逐户摸清纳税人经营规模、行业性质、财务状况、设立时间、纳税信用等级、所得税缴纳等情况,把纳税企业细分成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企业、风险预警企业等若干类型,确保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做好企业所得税管理。

三、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基本构想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应注意四个原则:一是区别原则。要针对不同纳税人的特点,划分管理对象,区别管理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作用。二是效能原则。要紧紧抓住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既要突出管理重点,又要便于操作,节约征纳成本,提高征管效能。三是协调原则。既要与征管、稽查、计统等综合管理和各税种管理相配合,又要加强与财政、工商、统计、银行、文化、体育、劳动、审计等外部门协作,形成征管合力。四是服务原则。应针对不同类别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增强纳税服务意识,改进纳税服务方式,优化和创新纳税服务手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从实践需求来看,分类管理应以属地管理为基础,充分考虑纳税人税源规模、财务核算状况、纳税方式、纳税信誉等级、存续年限等因素,符合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共性要求和特点。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财务核算状况、纳税方式、信誉等级及其他合理标准进行分类,根据企业确定的不同类型,明确管理目标,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实行差别管理。在实施分类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企业所得税的重点纳税人,要以全面管户为主,加强税源监控和日常管理,采取税源分析预测和纳税评估等手段,及时掌握其重大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化情况,在各个环节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同时结合税源重大变化的热点,对重点税源户和重大经济调整形成的新税源及有项目的房地产税源,投入优质资源形成合力重点管理,确保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

第二,对一般税源企业,加强日常管理,以确保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为目标,按行业设立企业管理台账,收集相关数据,建立管理系数指标,定期对管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提高日常管理质量。

第三,对核定征收企业,突出户籍管理,以督促其健全账制为目标,强化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比对,防止纳税申报的随意性,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度。在督促其建账建制的同时,依法核定征收范围,确定核定征收标准,不搞简单的一刀切,确保核定征收公平准确。

第四,对汇总纳税企业,实行汇总管理,通过监控汇总申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申报扣除项目和财产报损情况的审查,定期开展专项核查,并及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

第五,对风险预警企业,采取预警管理,重点防范税收流失,将其作为纳税评估和检查的重点对象,建立风险预警企业管理台账,由税源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纳税评估审核,强化日常监控。

四、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分析监控机制

通过实施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和逻辑对比加强分析监控,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涉税指标相对比、与同行业其他纳税人的税负指标相对比、与生产经营规模、能力、耗用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对比。对税负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50%以下的,以及与生产经营规模、能力或耗用原材料、燃料、动力与申报纳税信息明显不符的纳税人,纳入预警风险企业,及时深入调查,进行审核、约谈,若无正当理由的、无法排除疑点的及时移送稽查部门,实施重点检查。对于重点税源户,要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同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严格审批企业所得税减免税、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税前扣除、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并对取消审批的项目做好核实和资料备案工作。加强企业投资、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涉税事项管理,分析判断适用税收政策是否准确,资产计税成本确定是否正确,有无故意避税行为。分户建立台账,记录其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款缴纳、减免税、亏损或弥补亏损、广告费结转、工资结余(工效挂钩企业)、企业改组改制资产计税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信息。

(二)建立分类评估机制

成立专职评估小组,对重点税源户,由专职评估小组实施重点评估;对一般税源企业、汇总纳税企业和一些热点行业,由专职人员实施专项评估;对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由一般税收管理员实施日常评估;对风险预警企业,采取“双核双审”评估,即由税源管理部门先进行初次评估和审核,再由税政法规部门进行复审和重点评估审核。

(三)建立分类管理考核机制

一是完善各类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内容、标准和要求一一明确,使管理人员有具体的操作规范,确保分类管理有效开展。二是坚持所得税与流转税并重管理,将所得税考核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征管质量考核,明确考核内容,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形成包括资料采集准确率、年度税源分析准确率、税款入库率、纳税评估调整率、预警分析提高率等在内的指标体系,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考核,确保考到实处、考出质量。三是定期开展执法监察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从根本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四)建立分类服务机制

对外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按行业、财务人员素质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进行财会、税收等知识的宣传和纳税辅导,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水平和税法遵从度。对内应根据岗位要求和税务人员素质,分类型、分层次进行企业所得税知识、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等培训,做到因人施教,按需培训,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为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所得税管理和服务问卷调查,找出执法和服务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因企而异地提供纳税辅导及其他涉税服务,真正让纳税人在分类管理中得到便利和实惠。

第二篇:宜兴市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宜兴市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局“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企业所得税管理24字方针,实现企业所得税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上级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有关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第二条 我市企业所得税管理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的管理模式,即对全市行业特点比较明显、集中度较好的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对其他企业实行分类管理。通过细分管理对象,区别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和标准,突出管理重点,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达到对税源实施有效控管。

第三条 实施意见遵循“全程、集约、监控”的专业化管理原则及“区别、效能、服务”的分类管理原则。结合我市纳税人税源规模、财务核算状况、纳税方式、存续年限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征管分类管理口径以及纳税信用等级等指标。

第四条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坚持税源管理与税基管理相结合,坚持专业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坚持依法征管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第五条 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宜兴市企业所得税的所有纳税人。

第二章 分 类 管 理 标 准

第六条 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要求,结合征管实际,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按照行业、规模大小与征管风险等因素,划分为四类:A类:规模信用企业;B类:专业化管理企业(目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C类:一般税源企业; D:潜在风险企业。第七条 规模信用企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纳入规模信用企业管理:(一)上级局明确的重点税源企业。(二)取得A级纳税信誉等级企业。

(三)年应纳税所得额400万元以上或年应纳所得税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且财务会计制度健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两年内无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企业。(四)达到上述规模标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包括在规模信用企业内。(五)本类企业户数原则上控制在本分局辖管户数的20%以内。第八条 专业化管理企业

目前包括宜兴范围内所有内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第九条 一般税源企业

以下类型的企业纳入一般税源企业管理:除A类规模信用企业、B类专业化管理企业、D类潜在风险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企业。第十条 潜在风险企业

对存在或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列为潜在风险企业进行管理。(一)由减免税优惠期跨入征税期即亏损的企业。

(二)连续亏损2年以上的企业或3年以上微利企业(微利企业指所得率低于0.2%)。(三)改组改制、合并分立及关联交易企业存在异常情形并被主管税务机关查实的。(四)财务核算不健全企业。(五)信用等级认定为c、d类的企业。

(六)两年来存在重大税收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

(七)其他可能产生税收违法、违规行为等风险事项的企业。

第三章 分 类 管 理 内 容

第十一条 规模信用企业的管理

对规模信用企业的管理遵循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服务性调研为重点,加强结果控管,及时关注税源变化。

1、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以服务性调研为主,各分局要对规模信用企业季(年)度后上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进行逻辑审核,重点做好数据审核工作;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资金状况,以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税收管理员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熟悉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纳税人的主要生产经营要素与主要产品的关系、产品结构、财务指标及其能物耗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税负的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税收管理员应注重上门宣传服务,向规模信用企业提供个性化税收政策咨询,及时向企业宣传国家最新税收政策、法规,解答涉税疑难问题,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依法纳税自觉性。

2、评估与检查

除人民来信举报、发现重大违规问题及上级布置的专项检查外,对规模信用企业原则上两年内不进行税务检查。

3、涉税事项审核审批

对于本类别企业的各项依申请所得税涉税事项,资料完整、手续齐全的,可直接审批,在巡查及服务性调研中核实相关事项的真实性。第十二条 专业化管理企业的管理

对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遵循专业化加全程管理的原则,以抓住预售收入为重点,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掌控税源变化。

㈠实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各分局根据各自辖管房地产企业户数,选拔对应数量业务强素质好的骨干成立房地产专业管理小组。专业管理小组成立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再分散于各责任区管理,须集中于专业管理小组进行集约化专业型管理。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全程管理。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程管理就是以开发企业为单位,以开发项目为主线,从开发企业税务登记环节开始,由专业管理小组确定专人对开发项目从立项开发至竣工销售、结算等开发经营活动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以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确保国家税收的足额入库。专业管理小组要通过登记管理、巡查管理、汇算清缴管理、注销管理及档案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开发项目的监控。

1、事前管理

事前管理的目的是预先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的信息。

房地产开发企业(即建设项目立项单位或建设单位)必须向机构所在地主管地税分局申请办理建设工程项目登记。同时须对总承包单位、转(分)包单位、再转(分)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向主管地税分局备案。各地税分局对应登记而未登记建设项目的,要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房开企业开发项目在进行项目登记后,各地税分局将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通知税控装置代理公司,由公司对企业税控系统进行修改,以便按照项目开具发票。各地税分局按季汇总相关信息并上报市局职能科室,由地税局职能科室通过国地税联席会议按季传递国税局职能科室。

各国税分局应定期和工商部门及地税局核对登记信息,掌握开发企业工商登记及营业税管理情况,督促其及时办理税务登记及税种鉴定。开发企业一经税务登记,房地产专业化管理小组立即开始实施对开发企业所得税的全程管理。专业小组应对已登记的开发企业及时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对开发企业实施一次零距离接触,进行相关所得税政策的宣传辅导,同时了解开发企业基本情况,拟开发项目规模、进展等情况,并据此登记管理台账相关信息,为实施开发项目的巡查管理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

2、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的目的是要及时了解掌握项目开发经营进程及所得税税源信息,督促房开企业如实按期申报预售收入。

专业管理小组从开发企业取得审批部门对开发项目立项批文起,开始对房开企业实施事中管理,通过定期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对开发项目所处“土地的取得与开发”、“设计施工”、“房屋预售”、“完工销售”等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进行。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其同时进行的若干开发项目分别核算收入,分别纳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填写《地方税费基金申报表》,按月分项目向各分局申报缴纳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等税款,同时以发票开票软盘形式向各分局申报房地产销售发票(含预售)开具情况。各地税分局要及时将软盘存储的房地产销售收入发票数据读入建设项目管理软件。房地产开发企业未按规定申报或有欠税的,各分局对其实施发票停限供或对其已领购未使用空白发票进行缴销。

国地税联席会议时,地税局职能科室按季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房地产企业销售发票及预收购房款专用票据开具金额传递国税局职能科室。

3、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汇缴、结算、评估等管理手段,对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检验。

各分局专业小组要通过细致的汇缴辅导、严格的汇缴审核、严谨的项目结算、准确无误的注销清算,有效利用评估手段,强化税务稽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事后管理,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款流失,维护税收秩序。

㈢各分局的专业管理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房地产企业全程化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有效拓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专业化管理效率。第十三条 一般税源企业的管理

对一般税源企业的管理遵循管事与管户相结合的原则,以监控其季度预申报及申报资料的逻辑真实性为重点,强化过程监控,突出行业管理。

1、日常管理

各分局各责任岗要按季审核分析同行业纳税人利润及税负情况,分析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纳税异常,对存在异常情况的,及时督促纳税人调整纳税申报表,进行补充申报。在日常征管中除按有关规定管理外,各分局要结合其他涉税事项,一年至少进行一次巡查,以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对于本类别中的核定征收企业,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税或应纳税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应及时调整已确定的应纳税额或应税所得率。

2、评估检查

在日常征管、汇算清缴审核中发现嫌疑的企业,一律进行纳税评估;对评估中发现严重涉税问题的,一律移送稽查查处。

3、涉税事项审核审批

对于本类别企业的各项依申请所得税涉税事项,应实地核实相关事项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审批。

第十四条 潜在风险企业管理

对潜在风险企业的管理遵循严格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结合的原则,以监控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为重点,强化评估检查,突出风险管理。

1、日常管理

分户建立台账,注明风险类型,掌握企业存在税收风险的情况,对其实施有效个体控管。各分局要在建立分户台账的基础上,逐户与潜在风险企业预约利润率。即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其当预期利润率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提供相关依据,由主管税务机关调查核定。

对属于《关于实行企业所得税行业利润警戒率管理的办法》的行业企业,应按该办法从严管理。在日常征管中除按有关规定管理外,各分局要加大巡查力度,一年至少进行二次以上的巡查,实施重点监控。

2、评估检查

主管税务机关对潜在风险企业应加强评估检查管理,年评估检查不少于2次,对评估及检查中发现存在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按规定程序转为核定征收企业。

3、涉税事项审核审批

对于本类别企业的各项依申请所得税涉税事项及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各分局在受理相关资料和实地审核时,必须从严掌握。

4、其他 对由于“财务核算不健全”原因被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的,征收方式一律鉴定为核定征收方式。

第四章 分类管理认定及降级管理

第十五条 企业所得税管理类别的认定,按照公正、简化的原则,采用一次性认定和变更认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纳税人的管理类别。第十六条 认定程序

(一)认定受理。各分局根据纳税人报送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认定申请表》及日常掌握的企业基本情况及企业财务核算状况,由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履行纳税义务等情况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

(二)认定审批。分局接到税收管理员报送的资料后,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标准和要求,分类逐户进行复审,报经分局办公会议商量同意后确认审批,并将审批后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认定申请表》返企业一份。

第十七条 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认定的a级企业,除出现严重的税收违规情况外,原则上不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认定的b级企业,若存在第十条潜在风险企业特征之一情形的,一般要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对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认定的c、d级企业,直接认定为潜在风险企业。对根据本实施意见认定的潜在风险企业,不得认定为纳税信用等级b级以上等级。第十八条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认定实行动态管理。

第一次认定于9月底到位;认定于每年年初结合征收方式鉴定一并开展;对新办企业管理类别的认定,于新办企业办理开业登记后3个月内进行。

按照分类标准确定纳税人的管理类别,规模信用企业原则上一定两年不变,其他纳税人根据情况可每年进行变更认定。

第十九条 主管分局在实施分类管理、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或稽查局税务检查过程中,发现企业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原有管理类别标准的,辖管分局应及时根据检查结论、调查证明等相关资料,依照认定程序进行降级处理,并及时告知企业认定调整事宜。对实行降级管理的企业,自降级之日起至升级阶段,一律按照新确认的类别进行管理。第二十条 经过汇缴审核,主管分局认为企业具备升级资格的,可在汇缴结束后的次月向主管分局提出升级申请,经分局及市局两级认定同意后,可升至相应级别。

第五章 附 则(其他)

第十九条 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实施意见由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解释,各国、地税分局具体负责实施。

第二十条 本实施方案自文到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税源分类管理是社会专业化分工在税收工作中的体现,科学的税源分类是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国家税务总局指出:“各地区要在按行政区划实行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对辖区内纳税户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性质、行业、经营特点、企业存续时间和纳税信用等级等要素以及不同行业和类别企业的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围绕这一课题,今年以来,泰

兴市局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实施企业所得税税源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企业所得税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企业所得税既涉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核算复杂,又涉及计税收入的确定,还要对资产、成本、费用加强控管,同时涉及不同种类、地域的业务和税法标准,是世界上公认的计算最复杂、管理最困难的税种。在传统属地化管户制管理模式下,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税基监控中存在很多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一是精细化管理不“精细”。原有混合管理模式,即机构设置完全按地域划块,不区分纳税人税种、性质、行业、规模大小,不考虑责任人特长、学历、能力、能级,日常管理内容一般只停留在政策事项层面,表对表、文字对文字的案头工作较多,各税种、各部门巡查、调查、核查、调研、服务、统计和临时性任务又令人应接不暇,结果是,重点税源户分散在各个责任区,管理员对大、中、小户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较均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涉税信息,进行综合利用和比对分析,导致精细化管理不深不透,多重点变成无重点,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管理同样不到位,制约了管理效率,税收风险未能得到及时化解。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所得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专业化还不够,不能完全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汇缴相关政策、申报操作、申报审核、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备案审批纳税评估等方面比较欠缺,征管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县(市)级未设置专业管理机构。目前全省各县级税务机关未设置专业管理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隶属于税政科,设一到两人兼职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管户的大量增加、比重的不断提升,加之新实施《企业所得税法》带来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已明显地适应不了扎口管理、监控考核、业务培训、督查评估、上传下达、分类管理、风险管理和基层工作指导的需要。基层分局的绝大部分也未能从机构设置、责任区设立、人员职责等方面提供专业化管理保障。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所得税管理比较薄弱,长亏不倒、长期微利、低贡献率甚至于长期零申报企业大量存在,与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距甚远。

二、实施企业税得税分类管理的主要思路与作法

所谓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是指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管理对象,区别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突出管理重点,增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对企业所得税税源实施有效控管的一种管理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在属地管理基础上,按一定方法进行分类,并根据类别特点,合理配置征管力量,突出类别管理重点,实施类别专业管理,以提高企业所得税质效。

(一)科学分类、明确管理范围、建立专业化管理机构

科学的分类是实现企业所得税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主要途径。纳税人遵从税法上的差异性是分类管理的前提。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关键就是分类的标准或者口径。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按照“科学分类、重点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率”的原则,在深入调查、逐户摸清纳税人经营规模、行业性质、财务状况、设立时间、纳税信用等级、所得税缴纳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所辖纳税人数量、类型、行业、地域分布等特征,根据纳税人税源规模、行业特点、财务状况和纳税情况、征收方式、纳税方式等的不同,将纳税人分为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及小型微利企业、特殊类型企业、核定征收企业四类。

其次,明确四种类型的各自范围:

1.重点税源企业:包括按计统口径确认的省、市级重点税源企业(上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在2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市确认的重点税源企业(上应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

2.一般税源及小型微利企业:除重点纳税人、特殊类型企业、核定征收企业之外的一般查账征收企业。

3.特殊类型企业:新办企业、地税纯所得税户、减免税企业、上亏损企业、零盈利企业、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及成员企业、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4.核定征收企业:对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业务不稳定、财务核算水平低、难以查账征收的企业,按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实行核定征收。

再次,按照分类管理要求设置税源管理机构。以分局为单位,按照以上税源类型设立专门的企业所得税责任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管理员既懂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以及相关知识,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更掌握业务政策。责任区主岗必须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较高政治素质、从事税收管理或税收稽查工作三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具备江苏省国税系统专业

等级高级考试资格,从而为管好所得税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保障。

(二)细分管理对象、区分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

“对症下药”和“辩证施治”是税收管理的基本要求,分类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效率和水平。这就要求抛弃过去机械切割方法的分区划片管理,或者简单按照类型、行业、大小进行划分,不考虑税务人员能力大小,不关注税收流失风险的“一刀切”混合管理模式,对不同风险特征、不同风险类型、不同风险因素、不同风险程度的纳税人采取与之对应的管理措施,细分管理对象、区分管理方式、明确管理内容,以更好地优化管理资源配置,减少管理消耗,降低执法风险。

重点税源户的管理:(1)对重点税源户应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充分体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强化税源的监控分析,突出管理深度,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税务机关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加强对纳税人具体税收业务的指导,及时解决纳税人的合理要求,切实维护和保障纳税人的权益。(2)以税源监控为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周转、财务核算状况、涉税指标(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等动态变化情况,采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基本信息及其能耗、物耗变动区间的管理信息,掌握其所属行业的市场情况、利润率情况,建立健全财务和税收指标参数体系,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挖掘税源潜力。(3)通过管户抓税源,通过管事抓税基。在预缴和汇缴环节,着重抓好规范收入确认、规范税前扣除两个环节。前者是要明确对应税收入、免税收入和不予征税收入的范围界定。后者是要加强对企业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的真实性审核,规范税前扣除的项目体系;对必要性扣除项目,明确扣除范围和扣除标准,由纳税人自行申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对特定性扣除项目,要明确条件、规范程序、简化手续、严格审批,从而提高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

一般税源及小型微利企业:(1)针对其户数多,征管力量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综合使用行业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的方式,逐步建立分行业的征管模型,不断总结行业税收管理经验,抓住薄弱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2)要结合预警纠错系统,通过数据发布平台建立相关行业指标体系及其值域范围,筛选出的异常信息,发送给税收管理员加强日常检查,完善异常信息的处理和反馈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质量。(3)结合责任区管理,对长期严重偏离指标参数、值域范围的企业,重点行业、特色行业、行业税负异常较大的企业、实行重点评估或日常检查,以评估检查促管理。需立案的,及时移交税务稽查部门查处。

特殊类型户的管理:(1)加强对新办企业的管理。对新办企业要及时跟踪管理,加强巡查,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和行业情况,督促辅导其准确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核算,正确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2)强化纯所得税户的税收管理。与地税部门形成协作制度,每季进行营业税收入比对,根据异常信息组织对纯所得税户检查,提高申报准确率,把信息比对制度化。对重点行业如房地产、建筑等,结合解读日活动,研究探讨新情况、新问题。定期与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沟通,摸清了项目开发情况。内部建立房地产企业管理台账、房地产行业开发产品备查表、房地产企业销售成本计算表等,及时掌握税源动态情况。把好预缴申报和汇算清缴审核关,对重点税源户和申报审核中存疑的,实施走访查看。实地查看其开发位置、面积、套型、地价、配套设施等,核查每个搂盘的可售面积、可售总收入、施工进度、预售收入、是否已投入使用等,同时督促房地产企业建立房源登记簿,详细记载预售情况和最终结算情况,实现以房源控管税源。(3)对处于减免税优惠期间的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下户核查纳税人减免税条件的真实、合法性。超过一年以上减免税的纳税人,必须按规定实施年检。税收管理员应实地调查其减免税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对检查不合格的企业,要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同时对此类企业还应特别关注关联方交易,防止纳税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转移利润。(4)对亏损企业,特别是连年亏损的企业和申报结果与行业较好情况不一致的亏损企业,要了解其产生亏损的真实原因,加强对相关项目、数据和指标的评估审核,查明其是否通过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利润等避税手段造成亏损,或者通过做账形成亏损。对零申报户一比对二实地检查三合力控管或劝其注销。(5)加强汇总纳税总分支机构税收管理,定期了解总分机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的执行及变化情况,督促成员企业按规定报送分配表及相关财务报表等资料,对分支机构着重审核财产损失等税前扣除项目。(6)加强对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所得税管理。与民政等部门联系,做好登记与办证的核对工作,督促辖区内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通知未办证户限期办证,消除漏征漏管。辅导、督促企业依法进行纳税申报。尤其是要加强当期没有应税收入或处于减免税期间的申报管理,规范企业申报行为。对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了解财务会计核算管理情况。

核定征收户的管理:(1)针对其收入规模较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等特点,及时督促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着重加强计税依据的管理,强化收入总额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收入总额比对,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差错,防止纳税申报的随意性。(2)对实行按销售收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税务机关除应按规定准确核定其应税所得率外,还应按照纳税人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其应税所得率防止高利润纳税人利用征收方式少缴企业所得税。对会计利润大大高于核定所得额的行业、企业,不得批准其核定征收。(3)征收方式每年鉴定一次,对规模较小、长亏不倒、长期微利、财务核算又不健全的小型企业进行征收方式的重新认定,实行核定征收,在保证收入的同时,降低执法风险。与此同时,与地税沟通协作,统一核定征收范围、条件、标准的把握,避免出现同一行业、同一规模、同一核算水平的纳税人征收方式鉴定的不统一。(4)对规模较大的核定征收企业要规范其财务核算,限期整改,跟踪管理,逐步引导其向查账征收方式过渡。

外资企业管理:由于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所执行的政策基本一致,所以要改变原有外资企业征管模式,将外资企业由原来的集中管理调整为属地管理,划分到各管理分局。由于税收管理员业务能力和企业财务人员对新政策尚未完全适应,一方面要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可实行相对集中管理的过渡办法,或者直接根据上述分类实行归并类别管理;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内和对外的培训辅导,使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尽快与内资企业税收管理、分类管理、风险管理的要求早日接轨。

总之,企业所得税管理要以税源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全面提升征管质效为主线,以实施分类管理和风险管理为两个重点,做好税源和管理分类、日常管理和汇算清缴、风险监控和纳税评估三项工作,达到四个目标:建立管理目标细分、管理内容全面、管理方法有效、管理手段先进的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通过管事制与管户制相结合,突出重点税源的分析和管理、风险事项的预测和监控管理,增强税源监控能力;优化纳税服务,有效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全面提高所得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预缴申报率、贡献率、亏损面、查账征收面、零申报面、收入比重管理等管理指标全面优化达标。

第四篇:浅谈新所得税体制下的分类管理

自2006下发《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6]129号)以来,各地纷纷探讨了许多分类管理的措施,一些省份也都制订“所得税管理的分类管理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很好地运用起来。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家税务总局在200416字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企业所得税管理的24字

方针,即“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同时,将“分类管理”由原来的最末一位提升到第一位,充分说明了“分类管理”在新所得税管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把如何做好新所得税体制下的“分类管理”摆上了议事日程。

何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是按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企业的不同事项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合理配置征管力量,加强薄弱环节的征管措施,采取不同侧重点的管理方法。分类管理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本方法,体现了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项目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呢?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一是按属地原则分类,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分为汇总纳税企业和非汇总纳税企业;二是按产业分类,分为工业类企业、商业类企业、农业类企业和服务类企业;三是按照是否享受税收优惠,分为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和非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如此等等……可以将企业分为若干个类别。那么,新企业所得税应如何进行分类呢?笔者认为应划分为:一类是非居民企业,二类是汇总纳税企业,三类是一般查账征税企业,四类是核定征收企业。二类至四类为居民企业,二、三类居民企业按经营规模进行分层管理,上年销售额分为10亿、1亿、5千万、5千万以下“四个层级”,在“四个层级”的居民企业中进行关联交易、享受税收优惠、风险事项等分项管理,从而实现企业所得税的分类、分层、分项管理体系。

一类:非居民企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对象是外国居民、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跨国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所得,税源具有流动性大、隐蔽性高的特点,税收收入易流失,税收征管难度大,在多数国家被列为税收征管高风险领域。为此,要建立健全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日常监控机制,把握其流动规律,重点要加强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税收管理、预提所得税管理以及非民企业承包工程与提供劳务税收管理,防范税源流失风险。应分经营项目建立非居民企业的经营台账,注意分别取得的所得与非居民企业所设立的机构场所是否有实际联系。具有实际联系的,应注意境外所得的纳税,没有实际联系的,应注意境内所得的扣缴。

二类:汇总纳税企业。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度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汇总纳税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在管理上不仅要引起各地税务机关的足够重视,而且要根据总、分支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防止出现管理漏洞。注意分支机构财产损失的报批和总机构的扣除,并准确按三因素和权重分摊税款和计算应纳税额。

三类:一般查账征税企业。对二、三类“四个层级”的企业,首先按经营规模进行分层级管理。一是上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应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充分体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强化税源的监控分析,突出管理深度,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对企业应建立一整套“企业经营评估体系”,从企业性质、规模、资信、效率、财务、税收以及特殊业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为企业经营提供评估数据,为核实税基提供可靠保障,在管理上确保“抓大”。二是上年销售额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应分行业对本地区的重点行业建立评估模型,从收入、成本等方面,通过投入产出率等评估指标,抓住薄弱环节,不断总结行业税收管理经验,采取行之有效地征管措施,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确保“控中”。三是上年销售额5千万元以下的企业,应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等环节,提出管理要求。要通过完善不同收入项目的确认原则和标准,以发票等各种凭据为抓手,利用税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通过分行业规范企业成本归集内容、扣除范围和标准,严格查验据以扣除的凭证,加强费用扣除审核,对跨收入和扣除项目实行台帐管理,规范财产损失扣除管理等措施,加强税前扣除管理,在管理上确保“核小”。

其次,在“四个层级”分层管理的基础上,按有关事项进行“四个层级”的分项管理。一是关联交易管理。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较多、税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更加重要。各级税务机关要通过拓展关联交易信息、健全关联交易台账、加强关联交易行为审核、建立联合检查制度等方法来强化关联交易管理。二是对减免税期限超过一年以上的企业,要结合减免税年检加强管理,年检必须实地调查,重点检查其减免税情况真实性、合法性,减免税条件有无发生变化,是否有转移或调节利润的情况,发现问题依法处理,对检查不合格的企业,要取消其减免税资格。三是企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事项,一般比较复杂,具有不确定性,税收管理难度较大,要实行企业事先报告和税务机关跟踪管理制度,切实加以管理。四是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集中力量组

织开展税务登记清查,将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等单位纳入企业所得税管理范围。对其中符合非营利性组织条件的,要强化资格认定管理,严格界定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加强成本费用扣除的规范管理。五是连续二年亏损且累计亏损超过50万元或当年亏损超过100万元的企业,要结合所得税后续管理与纳税评估加强管理。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亏损原因;评估人员要将其列入重点评估企业,加强对相关项目、数据和指标的评估审核,分析其申报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六是清算管理。清算是企业注销前所得税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要通过及时掌握企业清算信息,规范企业所得税清算申报,加强清算后续管理等措施,切实强化清算管理,等等。

第三,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所得税汇缴底稿”制度。由于所得税汇缴期较长,且计算调整项目较多,加之有些企业在在实际财务处理时不执行向税务机关报备的处理办法、有些企业财务披露时不完整,所以,很有必要实行“企业所得税汇缴底稿”制度,以规范企业汇缴行为,减轻税务管理人员审核工作的压力,为税务稽查提供项目化的审核资料。一般企业所得税汇缴底稿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基本情况;二是本企业执行财务制度的情况,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处理方法、投资核算方法等等;三是本企业所得税备案和审批项目的备案及审批情况;四是本企业所得税汇缴调整项目调整情况;五是法人代表签字及日期。另外,汇总纳税企业还应加上汇总及分公司报批审核等情况。

四类:核定征收企业。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应针对其收入规模较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等特点,及时督促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着重加强计税依据的管理,强化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比对,防止纳税申报的随意性。对实行应税所得率核定征收的纳税人,要区分不同核定方式加强管理。对按销售收入确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强化对财务会计报表销售(营业)收入的监控,按期将企业申报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额与增值税、营业税申报的收入总额比对。对按成本费用支出确定应税所得率的纳税人,要通过加强发票、工资表单、材料出库单等费用凭证的管理,加强对成本费用支出真实性的控管。核定绝不是“一核了之”,税务机关应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后续管理,提高其财务会计核算水平,促使其不断健全财务制度,逐步实现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在实行分类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应该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实施,所得税的各项政策也在不断更新,税务管理人员要能第一时间掌握税收政策,并学以致用,辅导纳税人按新税法的规定执行,加之,2006年以来财会制度不断更新,《会计准则》在许多大型企业已经运用,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又有了新的变化,管理人员要持续学习,懂税法、懂财会、会分析、能评估;其次是强化纳税服务。由于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各有各的特点,税务管理人员应尽量为纳税人提供详实的、不走样的税收政策咨询,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日常分析,关注企业的涉税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分类分项管理办法,在汇算清缴期,应加强汇缴工作的辅导,注重备案资料和审批事项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强化纳税调整项目,特别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计算的影响;第三是应建立各种分类管理台账、跨管理台账、非居民企业应税项目台账、投资管理台账等等。

分类管理是一篇大文章,各人都可做得,只是各有巧妙不同,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做好这篇文章,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分类管理,提高我国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项目化。

第五篇: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发布日期】: 2011年09月26日

字体:【大】【中】【小】

(一)纳税人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下列2类:

1.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类企业,但是不包括依照中国法律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外国商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计税依据和税率

企业所得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税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1.企业本纳税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和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为25%(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减按20%或者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船舶、航空等国际运输业务的,以其在中国境内起运客货收入总额的5%为应纳税所得额。

3.非居民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是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其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应当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为20%(符合规定条件的项目,可以减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有关税收的协定比上述规定更优惠规定的,可以按照有关税收协定的规定办理):

(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全额不征税收入各项扣除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2.非居民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是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其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应纳税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减免的税额

3.企业在中国境外已经缴纳所得税的抵免方法如下:

(1)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发生在中国境外但是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已经在中国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可以从其当期应纳所得税税额中抵免,抵免限额为上述所得按照中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计算的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可以在超过抵免限额的纳税次年起连续5个纳税以内,用每个纳税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以后的余额抵补。除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以外,上述抵免限额应当分国(地区)不分项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抵免限额 = 中国境内、境外所得按照中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 × 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 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 × 25%

(2)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上述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中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抵免限额以内抵免。

(3)居民企业从与中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取得的所得,按照该国税法享受了免税、减税待遇,且该免税、减税的数额按照税收协定应当视同已缴纳税额在中国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的,该免税、减税数额可以用于办理税收抵免。

(四)税收优惠

1.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1)国债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与上述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2.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1)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和坚果的种植;

(2)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

(3)中药材的种植;

(4)林木的培育和种植;

(5)牲畜、家禽的饲养;

(6)林产品的采集;

(7)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

3.企业从事下列项目的所得,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花卉、茶、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2)海水养殖、内陆养殖。

4.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不包括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项目)的所得,可以从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以后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5.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从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居民企业取得技术转让所得,一个纳税以内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可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非居民企业没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是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与其在中国境内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8.从事非国家限制和禁止的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

(2)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 000万元。

9.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产品(服务)属于经国务院批准,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的比例;

(3)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的比例;

(4)科研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的比例;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方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免征。

11.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加计扣除:

(1)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可以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就业的,可以在按照规定将支付给残疾人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12.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结转抵扣。

13.企业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废水(废液)、废气和废渣,再生资源等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非国家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4.企业购置并使用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抵免企业本纳税的应纳企业所得税;本纳税的应纳企业所得税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

15.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待遇的项目的,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并合理分摊企业的期间费用;没有单独计算的,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16.设立在国家规定的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企业,经过企业申请,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在2001-2010年期间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7.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

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的;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以内可以按照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审批期限为2011-2013年。

18.2008年以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登记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取得的所得,可以从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9.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在计税收入、税前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税率、免税、减税和再投资退税等方面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待遇。

20.企业所得税法公布以前批准设立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过渡办法如下:

(1)自2008年起,原来执行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企业,可以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以后5年以内,逐步过渡到该法规定的税率。

(2)自2008年起,原来享受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和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定期减免税优惠的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法施行以后,可以继续按照原来的税法规定的优惠办法和年限享受至期满为止。

21.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取得的收入,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取得的差价收入,均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2.自2009-2013年,金额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可以按照90%计入收入总额;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可以按照90%减计收入。

23.自2010年7月-2013年,在规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扣除。

【打印】 【关闭】

下载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12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探讨12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所得税

    【经典母题】 【经典母题7】某生产性居民企业2013年度实现会计利润总额100万元。当年“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列支了通过当地民政部门向东北灾区捐赠15万元;企业直接向海啸灾区......

    企业新进员工分类管理

    东莞培训网 www.xiexiebang.com 企业新进员工分类管理 聘用条件 员工来源: 公司所需员工,将面向社会公开招选,包括大学毕业生、职技校毕业生及在职技术员等。所录用的正式员......

    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规划(国食药监安[2004]2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共......

    药品分类管理实施情况调研表

    药品分类管理实施情况调研表调研目的 a) 通过对社会药房的调查和分析,提高对国家实行药房分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理解药品滥用的危害。B)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调研方法:实地调查......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中英)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 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0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和深圳市地方税务局: 为贯彻实施......

    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

    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 1、企业基本情况 2、近3年的收入,应纳税额,已纳税额,(要列明税种)3、自查结果,有无问题,何种问题4、处理措施,调整方式 5、结尾(我公司今后..............做一个.......

    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___-自查报告

    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___-自查报告仔细部署整改措施,严格自查自纠,强化督促整改,以下我为大家供应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___......

    企业所得税自查报告

    1、企业基本情况2、近3年的收入,应纳税额,已纳税额,(要列明税种)3、自查结果,有无问题,何种问题4、处理措施,调整方式5、结尾(我公司今后..............做一个..........纳税人,企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