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
2010年12月
***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课题内容 :
一、选题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此项研究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此项研究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由教具向学生学具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彻底改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职能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此项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实验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实验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水平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与信息双赢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感官被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儿童们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思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信息 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内涵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变教学为导学,变导学为研学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积极科学的帮助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自主合作,和谐健康地学习与发展。
3、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要不断开发多种有效的运用形式。
(2)、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根据教育技术理论,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网上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我们将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的难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学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 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主页资料,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在宽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同教育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必须运用到各学科之中,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
研究前期(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分阶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作;组织研究交流。
研究后期(2012年1月—2012年12月):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学生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2、阶段性报告;
3、结题报告;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担任**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从事 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究与组织能力。曾担任***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过市级课题《自主合作,体验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和案例在CN级发表,在市、区获奖和汇编。
课题主要领导人***老师,是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从教二十来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对小学教学现状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当前教育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有义务、有时间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总辅导员、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负责人及全体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实验教师大部分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专学历8人,本科在学3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有成员都曾在区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硬件设施准备情况
我们从2006年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全校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我校还于2006年被评为***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目前,学校共有60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例4:1),小多媒体教学班级(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34寸彩电)7个,多媒体教室1个,CAI课件制作室1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信息化资源库内存达到160G,2005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更换了原有的上网设备,使学校全部微机均可安全上网。学校也相应地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网了。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加强了素材库和课件库的建设,先后购置了校园DVD机以及《特级教师辅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光盘,在购置和下载各项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师自身开发、自制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组织协作研究情况
我们还将聘请了市、区科研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指导我们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做好资料积累、处理及电脑归档等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教导主任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申请报告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
申 请 报 告
课题负责人:杜玉波
2010年12月 北羊台学校课题研究申请报告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玉波 课题内容 :
一、选题依据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依托,成为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课题应运而生。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整合的理念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整合的创新之路,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此项研究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关键在于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此项研究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由教具向学生学具的转变,实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彻底改变,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特有的职能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全面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自学、会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此项实验与其它实验的共同点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许多实验往往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而此项实验重点考虑和研究的是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水平的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教学与信息双赢的目的。
3、学科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各学科较之独立的、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指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感官被 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儿童们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思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网络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内涵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3)通过课题研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效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变教学为导学,变导学为研学的基本思想,通过教师积极科学的帮助指导,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自主合作,和谐健康地学习与发展。
3、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要不断开发多种有效的运用形式。
(2)、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根据教育技术理论,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网上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我们将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的难点是: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等能力。学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主页资料,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在宽带环境下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同教育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必须运用到各学科之中,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2、研究步骤
研究前期(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研究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分阶段收集相应的教学效果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完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进行课件制作;组织研究交流。
研究后期(2012年1月—2012年12月):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体课件,学生电子报刊、网页制作、小论文、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2、阶段性报告;
3、结题报告;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课题负责人赖永辉,专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担任奕聪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研究与组织能力。曾担任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主持过市级课题《自主合作,体验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论文和案例在CN级发表,在市、区获奖和汇编。
课题主要领导人黄战水老师,是学校校长,泉州市骨干教师。从教二十来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对小学教学现状有很清楚的了解,以当前教育改革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有义务、有时间完成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副教导主任赖志裕、语文教研组长赖金水、总辅导员黄培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负责人赖森水及全体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实验教师大部分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专学历8人,本科在学3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所有成员都曾在区级以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硬件设施准备情况
我们从2000年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网络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探究学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全校教师都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我校还于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目前,学校共有60多台多媒体计算机(生机比例4:1),小多媒体教学班级(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34寸彩电)7个,多媒体教室1个,CAI课件制作室1个,各年级各学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学软件VCD光碟,信息化资源库内存达到160G,2005年,学校建成了广播校园网络系统;更换了原有的上网设备,使学校全部微机均可安全上网。学校也相应地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网了。雄厚的硬件配备和优化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园网工程建成后我们加强了素材库和课件库的建设,先后购置了校园DVD机以及《特级教师辅导》、《小学语文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教学光盘,在购置和下载各项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通过教师自身开发、自制等途径,不断丰富教学资 源,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4、组织协作研究情况
我们还将聘请了市、区科研室的领导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研究,指导我们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做好资料积累、处理及电脑归档等工作。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教导主任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
2、实验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
中期工作总结
依安二中 张咏梅
2006年12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得到省电教馆立项后,我校课题组坚持以课题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理念指导实验研究,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就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划。
(三)改善实验硬件及软件环境,为课题实验研究创造物质条件。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学校共有两个网络机房,一个学生用微机教室54台电脑,一个是远程教室30台,分别是140多平方米、70多平方米的大教室;并完善了1个多媒体教室。学校现有计算机102台建起了网络管理中心、教师电子备课室、远程接收室等,今年又完成了光纤接入,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且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网,建立校园主页,建立有了自己的网页这些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四)学生的分班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按等组实验的方法划分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年龄、学历及业务能力基本接近。严格控制实验对象,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课题实验的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听课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和每周的“学习日”加强学习。使他们尽快用现代化教育思想来武装头脑。现在,教师们作的实验体会、论文等已汇集成册,留下了课题实验过程中的大量足迹,以便在校内为所有实验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二)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训中,要求全校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专门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使全体任课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操作。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整合课大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从实验的第二阶段开始,我们开展了二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讨展示课活动。共出展示课14节,累计听课人数达160多人次。展示课的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电子教案,各种教学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课堂教学。
2008年的课题组交流活动,数学组的“求索工作室”及“青年英语教师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和效益,更看到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都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展现出来。
四、加强课题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课题实验不流于形式,让实验的生命力得到生长,必须用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励和约束。为此,学校制定了“课题实验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实验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的出台,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和课堂观摩,经验交流等,必须按计划运用教学软件上好实验课;学校则定期对教师的实验情况进行检查,对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也作为评优、晋职等的重要依据,激发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促使教师不断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造就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如《山中访友》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网络备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余地。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校承担的“十一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3项,教师乐于教研、关于教研的科研之风正在我校形成。
4、教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课题的不断深化研究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实验教师同课题一起脱颖而出。姜晶莹、邱海龙、孙亚杰、陈淑清、魏庆荣等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课获省、市级优质课;常国凤、魏庆荣、孙亚杰的论文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义理论有了实施的手段,而且推动了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重大作用。
(二)学生素质得到快速发展
1、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实现怡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如姜晶莹和杨伟丽老师在执教的英语,利用典型故事和图片呈现出来,并给图片或动画配音,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计算机辅助习作,使例文评析、互改互评都变成师生面对面的活动,为学生修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学生尽情体验收获和成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在2007年全国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共有6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学校也被评为先进组织单位。
2、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加快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他们在彼此平等的接触与竞争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实践探究。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交流与合作能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3、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心理学家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我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或是自己选择视听内容,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将涉及边缘知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它
打破了学科界限,增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强化记忆,融会贯通。我校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奖,且获奖人数位居全县第一。
(三)学校的信息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利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结合本校校情,着力抓好资源库建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中央电教馆的平台下载。同时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建设本校的资源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整理、研制教学资源(1)互联网上下载。(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3)把传统方式保存的资源数字化。(4)自主开发文本素材及媒体素材。
(5)资源交流。建立涵盖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学法指导、音像素材等子库,内设精品试卷、优质教案、优秀课例、精彩课件、优秀论文、教学素材等子库。目前,学校资源库里的课件、试卷、论文、教学素材等资源达30G 以上,为广大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了高效、及时、便利的条件。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带动了全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信息技术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凑合”。
(二)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搜集、甄别、提取学习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网络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探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修改和完善。
(五)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七、今后研究设想
(一)积极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各学科中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继续完善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抓好校本培训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理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让教师把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期,并能根据教材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三)深入进行课件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避免出现高耗低效现象。使多媒体课件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向系统的资料库、教学库的方向发展,为教师的二次开发提供方便。
第四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摘 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要讲述的美术作品,查找有关作品参考资料、作者资料等,从多方面讲述分析作品,让学生摆脱听、讲、看书的传统教学方式,让美术课堂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它集合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一体,更加符合这样的原则。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整合 交流活动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量和科技量。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今年以来,我校就“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美术本身是一种空间造型视觉艺术,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多媒体能够创设出真正的视觉环境,在极短时间内信息技术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为审美再现提供新的平台。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成为美术创作中应
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内容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是美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二.利用信息技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活活泼的课堂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通过展示生活活泼的课件,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学学融为一体了。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
的研究与学习。从这一系列的教学互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五、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
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总之,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北白堡小学 吴志英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素质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更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
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在实际交往中灵活运用。语言的学习只有在运用中才体现出其价值。放眼我国的英语教学,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的孩子是在中文的环境中学英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语言实践机会的欠缺。常常有学生在学完一节课后,能熟练地朗读,流利地背诵,但是,步出课堂,他们能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交际吗?不能!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容忽视,这个客观事实一直困扰着我国的英语教学,学不能致用,何言教学效果的提高呢?然而,从静态画面到动态画面的现代信息技术恰恰为改善这一状况,开拓了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正一步步地向教育的各个领域深入。它操作简易、反馈及时、交互灵活等特点,为当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唤起了新的生机。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ics)、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和视频(Video)有机结合并运用,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和运用英语开口交际的欲望。有了兴趣,有了欲望,就必然会孕育出开口交际的实际行动,在行动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了言语技能,言语技能必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助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信息技术与单词教学的整合
以往的单词教学,总是由教师先写好单词、音标、中文等直接教学生朗读、记忆,使学生觉得非常枯燥。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新单词的教学图片则可通过动态页面编辑器为各种动物设置动画效果,并设置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底部往上,中间出现并往四周扩散等,还可为各种动物设置不同的声音。授课时,学生看到的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所展示的呆板的画面,而是一幅幅活生生,充满动感,童趣的画面:甩动鼻子的大象,奔跑着的斑马,笨拙可爱的熊猫——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增加了教学的魅力,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记忆、发现和总结,并能使学生保持很强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学习的成功。三.信息技术与个别施教的整合:
信息技术因其所具有的“智能化”的特点,为英语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学与辅导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人所共知,不存在毫无学习因素差异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才智、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分别对待,一一照顾,也不可能对症下药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给予不同的作业和辅导,但信息技术却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如计算机内可储存大量的辅导材料、试题测试、答疑等训练内容,教师也可运用Authorware软件为自己的学生及教学设计各种具交互性的习题。不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学生都可按自己的能力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难度和速度。既满足了高水平的学生,也照顾了能力差的学生。而且计算机总是不知疲倦,从不厌烦地工作着,它不论面对多么愚笨的学生都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友好态度。比如,能一遍遍地变换各种花样讲述同一内容,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因而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四.信息技术与操练、练习的整合
英语教学中的操练与练习是学生掌握语言的主要实践手段之一,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语言,正如著名语言学家所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有用处的。“运用信息技术 辅助英语的操练与练习,能较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同步化,平均化,操练形式单一化的缺点,其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与操练方式使学生能从容选择,并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完成新单词的教学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操练,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操练的形式多样,可从该课的课件项目中选择自测试页面进行编辑。如:播放某一单词的发音,学生听到这一动物单词的发音后,通过鼠标点击相应的图标,答案正确时,计算机会发出鼓掌的声音,以示鼓励,错误时,计算机将以相应图标闪烁的方式进行提示,使得正确的信息得以及时强化。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新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这种带有鼓励和督促作用的功能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继续进行下去的强烈愿望。测试完毕后,计算机系统还能对全班每道练习题回答的正确与否作出统计,计算出错误率的百分比,然后成一个教学效果分析表,以方便教师查漏补缺,为下次上课提供参考。句型操练也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进行句型的操练时,学生可通过鼠标自由地选择老师在课前准备的情景图片进行口语练习,图片、色彩明快形象逼真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开口说语言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效果。五.信息技术与语境模拟的整合
人们总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中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不同的语境对用词,语气,语调节奏及说话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因如此,就需要结合各种特定的语境进行语言教学,由于计算机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和对信息实时处理的能力,可以对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更为有效逼真,并且由于计算机所具有的灵活的交互性,使其在英语教学中显得更为科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约),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约),若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灵活的交互性,能使学习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适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总之,一要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二要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录音、录像、光碟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真实和生动的语言环境。因而,要采用高频率、短课时的方式。三要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具有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和创造精神强等特点,这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然而,他们的理解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欢单调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等。因此,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的目的。四是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镜和设备,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语音语调的学习,要通过多听、多模仿,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训练,奠定语音语调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要创设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交流发展交流的能力。五是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流能力。小学英语课程的评价应重视学生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等。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交流、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
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
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通过听听、做做、说说、唱唱、玩玩、演演来学会知识,掌握能力,总之,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学好小学英语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