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时间:2019-05-14 17:3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第一篇: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

二○○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粤发〔2008〕5号)精神,着力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行动准则和发展目标

建设创新型广东,就是把自主创新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将广东建设成为创新环境优越、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健全、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众多、创新效益显著、自主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强大的创新型省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为标杆,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环节,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争当全国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排头兵,为把我省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提供科技支撑。

(二)行动准则。

坚持创新先行。培育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探索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坚持系统推进。加强统筹规划,注重整体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强化政府引导,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全省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形成合力,系统有序地实施各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创新型广东的建设。

坚持重点突破。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领域争取重大突破,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开放整合。树立世界眼光,建立开放型的自主创新模式,完善对外科技合作、省部联合会商、产学研合作和“招科引智”等机制,提升全省跨区域、跨国界配置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

坚持支撑引领。牢固树立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依靠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解决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发展目标。

今后5-10年,要按照“一个先行”、“两个突破”、“三个提升”、“四个大幅增长”的发展目标,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步伐,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创新指标接近或基本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使广东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

“一个先行”,就是要按照我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要求,先行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探索自主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率先把广东建成创新型省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益经验。

“两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三个提升”,就是要广泛聚集国内外的创新资源,有效提升全省创新资源的总量和质量;要重点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有效提升全省技术自给率;要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有效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四个大幅增长”:

一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财政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比2007年增长一倍左右;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达到2,0%左右。

二是创新人才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全省研发(R&D)人员总量达到30万人左右,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人才素质显著提高,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

三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全省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3万件以上,专利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境)外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保持全国第一。

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大幅度增长。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8万亿元左右,力争比2007年增长一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增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行动计划

(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突破行动计划。

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占领产业竞争的技术制高点,大幅度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紧跟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培育广东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2.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制订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等重大科技专项,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3.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产品。

4,建立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现代服务业创新平台环境和条件建设,建立公共技术支撑体系,开展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建设现代服务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评估、科技信息咨询、创业投资等现代科技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华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开展规范的科技型企业股权转让试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开发应用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社区、便民服务等信息系统。

(二)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

5,培育科技型企业梯队。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扶持计划,选择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加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工作,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6,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带动人才集聚和创新投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的扶持力度,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院,探索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7,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投入、创新成效等纳入业绩考核范围。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为重点,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着力点,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和创新模式。

(三)实施深化产学研合作行动计划。

8,建立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选择若干行业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技术链中的重要节点,组织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12年,重点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组建100个左右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9,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从2008年起,每年从省内外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选派一批科技骨干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广东科技型企业,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和生产中的问题,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设立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计划,择优支持企业科技特派员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

10,加快省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全国重点建设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广东设立大型研究机构,建立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分支机构。鼓励广东企业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联合研发基地。加快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地内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行动计划。

11,完善集聚创新资源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自主创新会商制度,争取更多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吸引全国优秀科学家参与广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引导全国著名高校与广东产业界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广东与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合作。

12,推动粤港澳联合创新。扩大粤港澳科技合作的规模和范围,实施粤港澳联合资助科技创新计划。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区”、深港创新圈和粤港澳科技产业园,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促进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的共享。

13,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的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探索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新模式。鼓励广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合作。

1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编制广东技术引进指南,建立技术引进分类目录管理制度,支持企业加大二次开发投入,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度。鼓励企业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项目,切实提高我省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行动计划。

15,进一步深化省属科研机构改革。按照国家和我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对现有科研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分类实施改革。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在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组建三大创新板块,为经济发展、行业技术进步提供强大支撑。推动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推动转制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6,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以科研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团队为载体,重点推进高校科技创新、重点学科、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立以获取知识产权为重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

17,大力发展民办科研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科研机构,引导民办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等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18,推进科技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简化科技计划项目审批程序,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高效运作的科技管理模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公开招标制度、项目网上申报评审制度和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六)实施创新载体建设行动计划。

19,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特色鲜明、机制灵活、开放共享、创新高效的各类创新载体。加强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建设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完善计量基准标准共享服务平台。

20,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专业镇科技创新示范点建设,鼓励和支持专业镇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平台发展机制体制,提高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21,加强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高新区、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和农业科技园实施“二次创业”,提高科技园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立产业转移园区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人才培训。建设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

(七)实施民生科技行动计划。

22,实施健康科技工程。针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和重大传染疾病,开展发病机理、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及治疗药物等研究。针对社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开展远程医疗、低成本医疗等技术服务。

23,实施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加强食品安全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食品原料安全生产技术,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食品安全加工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从种养到消费的食品安全溯源保障体系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与评估体系。

24,实施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工程。重点推进“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和“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建设,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优势与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确保农业生态安全;推进农业生产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平台与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

25,实施绿色生态科技工程。开展社区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居住区生活污水、废水外排的二次污染,开展绿色建筑、居住区微气候调节等研究和应用。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污染综合预防治理水平,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26,实施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科技工程。围绕信息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规划建设一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和完善我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保障体系,开发和储备一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及产品,提高我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实施科技强警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八)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27,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把握不同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方法,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制订职务成果转让实施细则,建立促进职务成果转化和有偿转移的新机制。继续加大各类政府项目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8,加强引才引智工作。实施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引进专项计划,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担任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的首席专家。吸引全国高校博士进驻广东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鼓励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我省工作。进一步办好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和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及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完善外来人才“居住证制度”,实施引导海外人才为粤服务计划,建立稳定的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和工作机制。

29,大力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实施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年轻科技帅才。继续发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加强研究团队和优势学科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打造“珠江学者”品牌工程,把“珠江学者”的培养对象延伸到科技等领域。实施著名企业家培育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

30,加快培训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作用。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发挥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12年底,全省培养250万名左右的高技能人才250万人左右。

(九)实施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行动计划。

31,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实施《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联合体。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建立省部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机制。到2012年,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450家左右,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全省知识产权示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到20家左右。

3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深入实施《广东省技术标准战略“十一五”规划》,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技术标准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力争落户广东的国家或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超过150个。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

3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按照“培育、做大、拓宽”的思路,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培育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发挥名牌带动作用,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继续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自主品牌创建工作,培育扶持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名称冠省名或免冠行政区划名称,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开展创建区域国际品牌的试点工作,培育知名集体商标和区域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和激励。

34,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加快自主创新立法,推动制定《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研究制订具有广东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重点出台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结合、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等政策措施。

35,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有关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文件,在政府科技投入、税收优惠和抵扣、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加快执行落实。

(二)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

36,稳步增加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化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责任,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并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完善提高创新资金集成度的机制。建立适应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37,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整合财政科技资金,设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和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争取更多国家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我省。促进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进入创业投资业,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自主创新种子期项目、初创期企业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设立总额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使用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

38,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落实广东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的科技贷款合作协议。探索提供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建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新模式,鼓励科研单位与商业银行开展买方信贷、金融租赁等新的合作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争取建立专业化的科技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吸引保险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

(三)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39,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特色文化,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文化理念,增强社会公众创新创业意识,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激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丰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文化精神内涵。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激发全社会创新潜力。

40,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坚持举办“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强科普立法,推动制定《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规定》,促进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大力宣传我省自主创新的典型地区、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1,建立实施本行动纲要的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省自主创新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决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功能,确保各项行动任务得到认真落实。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上下联动机制。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参照本行动纲要,制订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形成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合力。各地要把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实工作责任,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保障。根据我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的有关要求,加强市、县级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工作。

42,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决策咨询机制。完善省政府科学技术咨询机制,建立新型的自主创新咨询机构。充分整合我省科技情报研究资源,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组建广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跟踪研究国内外自主创新战略及相关政策,为政府重大决策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43,建立创新型广东评价考核机制。构建创新型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监测我省自主创新水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科技园区建立相应的自主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全省各地区创新指数定期公布制度。制订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的认定考核管理办法。

第二篇: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

2006年1月6日上午,市委中心组举行“东莞学习论坛”第11期专题报告会,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题,邀请广东省科技厅谢明权厅长作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广东》的专题报告。市委中心组成员、市几套班子领导,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市人大市政协正副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市政协专委会主任,各镇区党委书记、镇长(区办事处主任),市直各单位和中央直属驻莞单位负责人共300人参加了报告会。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黄双福同志主持了会议。在报告会上,谢明权厅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今科技发展趋势、自主创新是我国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广东科技发展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思路、对策和措施,并对东莞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区域竞争优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会领导干部一致认为,整个报告主题鲜明,论述精辟,信息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全面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升东莞区域竞争力;对于我们大力推进“科技东莞”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对于我们建设好松山湖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两自”企业,加快“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有很大的帮助。

报告后,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黄双福同志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题,进一步深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自主创新的内涵,深刻把握自主创新的六个途径,把自主创新作为“新东莞模式”的内核,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升东莞综合竞争力,为东莞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创新型班组建设

创新型班组建设

江泽宇大学本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东莞移动电话营销室做一个普通的话务员,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他就提升为班长,但是从校门刚刚走向社会大浪潮的泽宇根本不懂得如何来管理一个团队。他单纯的认为,只要他的能力比大家都强,别人就能服他。可是事实证明,他个人的出色才干并没有为班组带来出色的绩效。泽宇非常苦恼,他开始认为需要培养几个能力也很强的班员才能将班组的绩效提升上去。可是每当他培养出一个更为出色的班员,这个班员总是被调配到更为重要的岗位。泽宇连续培养了三个班员都被调离了自己的班组,泽宇真的非常困惑,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班组管理水平。在泽宇担任班组长的第三个年头里,广东移动针对基层班组建设,大规模的开展了活力100班组建设的主题活动。在100的系列活动中,中心聘请八九点公司进行了《活力100班组管理技能提升》系列咨询式企业内训,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泽宇终于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将培训中的笔记和课程课件仔细的进行了复习和再度消化,并针对培训后持续开展的特色班组建模辅导的热潮,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班组。他发现,其实自己所在的班组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大家在个人能力和集体进取心上都非常好,并且由于电话营销室本身的人员知识水平结构偏高,自己小组内的人才还是很多的,经常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火花迸发自组员。于是,泽宇感到虽然现在自己的班组其实已经比较好了,但是面对全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班组建设水平大提升的局面,如何使班组能够更上层楼,正是当前自己亟待面临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认真分析后,泽宇感到:要想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通过规范而有特色的班组管理模式建设,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班组特点,而又独具特色的班组管理模型,进一步彻底提升自己班组的各项业务指标,形成班组管理规范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和自己的组员找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提升的通道。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研究,最终泽宇决定根据自己组员能人辈出的特点和八九点老师的指导,建设起属于自己班组特色的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型,为班组管理的真正起步做出勇敢的探索。第一节 什么是创新型班组所谓创新型班组,八九点给出了如下内容的阐释:(1)创新型班组建设是以创新为典型特色的班组建设(2)创新性班组具有卓越的挑战精神,他们勇于挑战新高度、新事物、具有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3)创新性班组成员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易发散、突发奇想、总是不满足现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4)以创新为班组的根本思维方式而建起的鲜明人格的团队。(5)企业创新的源头是班组,人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十分明显,是一种慎中有始的思维模式。1.创新型班组建设的基本特征

(1)以问题为师(2)以战胜自我为品格(3)不断创标(4)每人都是创新者(5)激情工作者队伍(6)轮值创新委员带领(7)创新的典型特征—每日一升(8)将自我否定修炼成班组品格(9)具有强烈的挑战精神(10)常常打破常规(11)总有惊人的奇思妙想(12)思维活跃(13)进步速度惊人(14)天天都进步——每日一题(15)日日都创新——每日一新(16)事事都提升——每日一问(17)事事都总结——日清日高(18)事事都对标——天天创标(19)事实都好奇——每日一奇(20)人人都是星——每日一人(21)人人都有标——每日一例(22)学哲学(23)多学习(24)多实践(25)多反思(26)多激励(27)整合多(28)多交叉(29)多出奇(30)多难题第二节 泽宇创新型班组建设创新型班组最大的特征就是多实践、多反思、以问题为师、日日都创新、人人都创新。于是在建立自己班组特色管理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针对目前班组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全员思考、全员创新,将问题共同解决。于是,泽宇立即召集班员开展班组管理问题讨论会,找到目前在自己的班组管理过程中大家认为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并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智慧,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全体班员达成了共识,得出了目前班组管理过程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即:

如何精确指导新人,快速融入团队;如何精细完成工作,提升绩效创造价值;如何精心培养人才,积累良好工作品质。面对问题的解决,大家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即:针对精确指导新人的问题,就要基于班组文化、理念,指导新人快速融入团队和班组文化,建立新人的团队感和归属感;基于日常工作的操作规范,指导新人快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针对如何精细完成工作的问题,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日常工作管理的规范与标准,使员工的工作行为有章可循、有标可参,提升绩效创造价值;而面对如何精心培训人才的问题,则要让全体成员参与工作规范、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实操性、参与性更强,锻炼自身的同时,为团队成员贡献经验,团队共同成长。于是经过激烈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将自己班组信奉的理念、团队的做事风格、典型的业务案例、日常的管理制度、标准的作业流程和行为规范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逐渐下放组长的权利,使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组的管理过程中来,真正体会作为管理者的难处和应具备的思维模式,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创新者和管理创意的实践者的良好局面。

半个月后,经过全体班员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完善,最终完成了泽宇班组的《班组日常工作手册》(见附件),为移动东莞中心的班组管理手册体系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班员通过班组日常工作手册的制作和学习,在个人技能上都有了一些提升,泽宇也感觉自己比过去轻松了一些。一次泽宇要到省公司去参加一个会议,临出发前他都非常的不放心。以前他只要离开班组一分钟马上就会有电话打过来,总是有事情不断发生。泽宇出差第一天,他不断的看手机,虽然调成了震动,但是一天过去了班组里居然一个电话都没打过来,他简直在怀疑手机是不是坏了,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试验出很正常,泽宇心里开始七上八下的。到了第三天泽宇该返回班组了,明天就是他的轮班,坐在返回的火车上,他接到了班员的一个电话,电话内容很简单,只是说了和他接班的相关事宜。泽宇强忍住没有追问班组这三天的情况,第二天他来到班组发现大家的工作一切正常,没有出现以前的忙乱和不断的问题,晚会上,他激动的和大家说,我们的《班组日常工作手册》太有用了!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样一支永远都在不断探索中的发展的基层队伍,这样一支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不断战胜自我的团队,实践中演绎着创新型班组的核心,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泽宇的班组一定会成为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的典范,为全中心特色班组管理模式的建设和推广复制做出巨大贡献的。(未完待续,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nmclxl

第四篇:建设创新型班组

建设创新型班组,打造智能型工人

--------水工分厂观测班

水工分厂观测班,现有员工8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工程师师2人,高级工3人,大专以上学历7人。班组拥有5台由瑞士生产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TCA2003电子全站仪及两台DNA03D电子水准仪。担负着莲花、镜泊湖两厂的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工作,是全厂技术含量较高、外业工作量大、测量工艺最为复杂的生产班组。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保持班组的技术创新活力作为班组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打造出一支作风顽强、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智能型员工团队,代表着当前大坝监测技术应用的最高水平,不仅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需要,同时为电厂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下是我们在班组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素质 增强技能

今年,本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班组学习环境和内部机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不断改进创新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关键岗位和问题设备上,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熟知各项应急预案,掌握应对突发事故的方法,保证员工100%持证上岗,100%掌握应知应会操作知识和技能,100%参加培训学习考试,考试合格率100%。在培训学习期间,本班从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两方面入手,在班组中推行“天天半小时培训法”,将专业知识量化分解,使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强化员工实际知识掌握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员工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性学习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教育工作,解决个人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使员工培训更具主动性和操作性。

二、共享生产实践经验,传承专业岗位技能

班组骨干把多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展示出来,毫无保留地与班组成员进行交流和分享;师傅将自己所掌握的岗位技能以及绝招绝迹进行公开,手把手地地传授给徒弟们,这是班组多年来形成的一种技术传承机制和职业道德文化,同时也是总厂“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树立持续学习理念,营造技术创新氛围

近些年,为了满足总厂发展的需要,分厂对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工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危机感和紧迫感与日俱增,一方面渴望提升自己的岗位技能却不知从何入手。

针对这一情况,班组首先加强对员工的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形势教育,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自身的岗位技能水平,树立“终身学习,持续改进,不断充电”的理念,坚定“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是可用之才”的信心,消除了班组员工中存在的自我满足、茫然焦虑、被动观望等消极现象,在个人岗位技能提升方面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到主动的“我要学”,员工们的学习潜力被空前开发,整个班组呈现出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岗位技能、踊跃投身技术创新活动的喜人景象。

四、搭建专业技术提升平台,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班组密切关注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为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搭建有效的平台,最终促进员工个人事业的进步。

首先,“一刻不学就慢步,一时不学就停步,一天不学就退步。”这是每天的班前会大家都要重复的一句话,目的就是提醒和激励班组员工时刻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增强自己的择业竞岗能力。

其次,在经验交流和技术探索方面,班组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就是徒弟尊重师傅但不迷信于师傅,师傅为徒弟补短同时从徒弟中取长,年长的员工不耻下问向年轻的员工学习理论知识,年轻的员工虚心好学向年长的员工请教实践经验,班组员工之间技术上相互切磋、经验上相互学习、遇到问题不怕争论以寻求破解之法。力求达到人员的最优组合,实现相互间的取长补短,既能完成新技术改造任务,又能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锻炼员工队伍。

五、利用集体协作力量,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班组广泛组织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发掘员工的潜能,利用员工的智慧,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对生产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帮助厂里打通阻碍生产的“瓶颈”,推进班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每周召开的班前会,是班组例行的技术分析和交流活动时间。针对生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班组成员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虽然有不少表面看象是难以付诸现实的奇思妙想,但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旁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有些想法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点子,而且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但大家进行分析并进行试验后效果却不错,大家都会感到恍然大悟;有些建议是很多人都想到过,但却因为过于简单没有勇气提出来,最后有人提出来,却解决了大问题。始终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QC小组活动,调动了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水工建筑物监测的管理水平,并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组多次荣获牡丹江水力发电总厂优秀QC成果奖;2001、2003、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优秀QC成果二等奖;2002年荣获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优秀QC成果一等奖;2001、2002、2006年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QC成果二等奖。

六、工作反思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对总厂构建“五型班组”简短回顾,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基础、安全是关键、清洁是窗口、节约是功德、和谐是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将扎实做好下面几项工作,来推动班组建设下一阶段的工作:

1.班组员工对学习型班组建设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个别培训只停留在形式上,部分员工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向不明确,参与程度不高存在应付考核的现象,未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学习”的氛围。

2.班组员工安全劳动纪律需要加强,安全活动缺乏丰富的内容,全员参与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度有待提高。

3.班组建设需要完善,明确各项管理标准,严细考核制度,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动态考核,把班组管理的压力层层传递,让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

第五篇: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专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

摘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0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GDP年增长率要超过7%。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则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1],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2]。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目前,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一大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3]。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15世纪前是中国,在世界重大发明300项中,中国占了170项。1661—1796年间康乾盛世时,产值占世界1/3;18世纪是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9—20世纪是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动机,美国还生产出了原子弹,月球上打上了美国人的足迹,电脑在1982年即已担起4 000亿人脑工作,家庭也进入了鼠标器时代。一切国家后来居上的秘密是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杠杆作历史的跳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近年来,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目前,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1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4]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具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1.我国拥有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超级杂交稻成功培育等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研发投入总额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我国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13亿人口既是压力,也是优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同时具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我国现有科技工作者2 17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20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5];教育系统还在不断为科技队伍培养强大后备力量。这些都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人力资源优势。

3.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强的科技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 000美元—3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而且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3 000美元—5 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4.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还具有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近些年来,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先进文化已经融入了我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文化之中,并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氛围。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面临的挑战

1.投入不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的投入实在太少了。2004年,我国在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23%,低于有关法规规定的1.5%。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同时,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称雄全球的核心是技术、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它们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通常占销售收入的5%—10%,而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不到1%[6],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经费。

2.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 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全国生产的3万多种药品,95%以上为仿制品;中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依靠进口。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约2%,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0。我国大约90%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专利[6]。

3.对自主创新认识不深。最近,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的资料令人吃惊: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千分之七![7]也就是说,每引进1元的技术,日本、韩国会花费近10元去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而中国却仅仅为此付出7分钱。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我国为1:0.07,韩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1:8。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1.要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全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一个都不能少”。

2.要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所以创新成功与否,要最终在市场上体现其价值和效益。如果不是市场肯定了微软,谁也无法塑造出成功的盖茨。

3.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多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经积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不仅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也是科技力量的“中心地带”。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近年来,从创新政策的角度,确实有不少的进展,有些方面还可以称得上是突破。

2.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与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

3.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及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与投资。

(三)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创新不仅是一种行动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优秀的方向进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对创新过程的每一步过分苛求,就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精神。

创新,说到底就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或者一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否定或突破。它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对自己进行否定,对权威的意见提出质疑。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创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因此,有没有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我们的一些科研机构,硬件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素质很优秀,待遇也相当高,但科研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不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引导人们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

破成规。同时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文化是“软”的,体制是“硬”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根本措施之一就是要着力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关键是要政府带头,发挥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群众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下载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五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八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原因: 1.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

    如何建设创新型企业

    所谓“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是一个经济组织高峰状态的良性运行系统,是一个合理配置各类要素,激发生机活力,打破陈规陋习,争取超常效益的运行系统。根据国内外技术创新领先者的启示......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解读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几点措施及当代大学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作法 关键词:创新性国家 创新是二......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盐城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104 姓名陈建敏 学号10243307等第浅析如......

    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代大学生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加强自主创新贯彻落实......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