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商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晋商文化素养:
一、儒贾相通观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延伸到商业行为中,利用传统儒家文化建立自己的约束机制,这些观念也成为晋商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担负社会责任的同时,jinshang还包含了三层含义:先进的经营机制、优良的企业素质、灵活的经营方针。
Er,义利相通, 义利并重
晋商的企业文化就是诚信。所谓“诚”就是以诚来对待自己的客户。
义,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禁约人们行为的准则。在义利相通观的影响下,诚信戒欺,重视商誉,则成为山西商人的商业道德观。义利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诚”与“不欺”, “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三、谋略竞争观
商品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深谋略,通权变,作为商场上的竞争之道,体现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观的又一个特色---进取精神。
四、修身正己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修养为前提。关于这些基本素质的标准,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兵家对为将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五、科技应用观
数学、地理、交通与商人的经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Xianshiyiyi 一是强调法制规范,并重道德建设。对于在暴利刺激下的欺诈、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无可奈何。我们yao在加强法制手段的同时,却没对道德贬值予以重视。亚当·斯密曾讲过,自爱、自律、诚实、公平以及公共道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需要道德的制约,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塑市场经济根基与法制建设一样重要。
二是发扬诚信精神,树立市场信用。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如果放任经济失信蔓延,那么,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将沦为看客。晋商依靠诚信不欺创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神话。诚信走遍天下。
三是注重团结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几年来世界大企业之间频繁联系、组合,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以共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是当今世界企业的共识。我们更应该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第二篇:浅谈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浅谈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 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出其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阳光体育 文化内涵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把这一问题上升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并在全国启动“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上午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启动仪式。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以阳光体育为切入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加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
2.1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休闲”的文化本质
休闲,从字义的组合来看,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上的平衡,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它不仅是快乐、愉悦的情感享受,更是道德、思想的心灵追求,体现了一种精神态度。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了“休闲”的文化本质,一方面,从精神状态来说,阳光体育运动追求的是思想上的轻松和疏缓,从而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状态,与休闲的本质极其相关。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追求健康,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现代健康观。而休闲的重要内涵不仅在于大量的休闲时间和广阔的休闲空间,更在于人们精神领域的自由和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阳光体育运动,突出休闲体育的主体意识
个体活动的自由自觉性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伴随其主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发展程度越高、越全面、越强劲、越有效,其活动就越能体现出自由性和自觉性。阳光体育运动就是通过暂时强制性的活动,逐步培养成为一种锻炼习惯,使之逐步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依托休闲体育的特性,使学生自觉加入到各种身体活动中来,从而感到运动是受自己支配的活动,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表达,是自己体力和潜能的活动享受,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2.3阳光体育运动,突出对人性的弘扬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无论是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休闲体育,都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可以满足人们对娱乐性、消遣性精神生活的追求,可以满足对美的需求,可以满足自我个性的张扬。从体育活动走向休闲,则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一种回归。阳光体育运动把追求健康第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更多的是表现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特性,越来越契合现代人文精神,符合人类自身需要,回归人的本质,提升人的素质,是走向休闲化的内在动因。
3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1)进行户外阳光运动,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崇尚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疾病,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优化地域环境,农村学生同样享受“阳光体育”;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建健康和谐校园;
(5)阳光体育运动蕴涵“生命课堂”的内在含义。
“生命课堂”是以生命的完整性、独特性、精神性和超越性为依据,以完整生命的发展、独特生命的形成、精神生命的提升为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到阳光下,大自然锻炼成长的课堂。是以生为本,以爱为轴,以提升生命质量为中心,创造开放、大气、包容、温暖的生长环境,赏识、调动、激发、铺就每个生命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的课堂。
在课堂理念上阳光体育倡导的“生命课堂”反映出了体育的本真价值。传统体育课堂在师生关系上的无力和尴尬,关键是教育行为不阳光。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旷达;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以此提升自我,打造具有高尚的教育品质和风格,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情感,有精美的教育技艺和境界,努力锻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互动、和谐的阳光教师,这是“生命课堂”的不懈追求,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叶慧敏,徐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把握休闲体育的文化内涵[J].中国学校体育,2007(7):17.[2] 同在阳光下,同在操场上――“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活动纪实[J].中国学校体育,2007(5):4.[3] 农村学生同样享受“阳光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7(4):7.[4] 卢杰.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2008(1):13.[5] 以阳光的心态开展阳光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7(7):15.[6] 谁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买单[J].中国学校体育,2007(5):16.
第三篇: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雷锋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雷锋一生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没有令人仰慕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然而,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青年所表现出的高贵品质,为什么能够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一场群众性的学习活动,为什么能够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高涨、历久弥新,影响和塑造着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一切都说明,雷锋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以人事更替而废止,是因为人民群众推崇它、发展的时代呼唤它、党的伟大事业需要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远的旗帜!
雷锋精神是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理想是高级思想的结晶,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经过奋斗有实现可能的目标。正确的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雷锋用短暂的22年,走完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实现了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统一。雷锋认为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因此他在工作上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生活上用低标准要求自己,待人像“春天般温暖”,对己则如“秋风扫落叶”,他履行着“多做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的誓言,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雷锋精神是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雷锋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融汇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寄托了人类认同的道德理想,成为不朽的精神典范。
雷锋精神内涵中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在于雷锋树立了坚定的信念。雷锋精神内涵中坚定信念与完美人格的统一还在于雷锋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创造与奉献,雷锋说:“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雷锋高尚和火热的心灵,他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他告诫自己:越是困难、越是艰苦的地方,革命者就越应当去,他说:“我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在这样的思想根基指导下,雷锋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朴素的报恩思想和阶级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尽自己的全部精力诠释了“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当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的人格魅力。
雷锋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雷锋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长为一名世人瞩目的楷模,与雷锋把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分不开的。我们翻开《为人民服务》一文,雷锋就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道:“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雷锋精神的内涵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精神动力源泉雷锋所处的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团结各族人民发展壮大我们祖国的年代,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很多闪光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不朽光辉,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雷锋作为时代的楷模,是具有时代性的一个突出代表,在年轻共和国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在我们的祖国正在进行社会义建设的关键时刻,雷锋成长的典型性及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文明又点亮了一盏明灯。在雷锋的旗帜下,千千万万雷锋在成长,千千万万雷锋式的集体不断涌现,形成了一幅云蒸霞蔚的新画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雷锋的精神实质也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一样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雷锋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学习雷锋,要有一定的活动方式,但更重要的要抓住实质。”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突出表现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等精神内涵。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完美统一,与当代社会推崇的现代文明高度一致,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真实地展现了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崇高境界,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这是雷锋精神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雷锋精神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体现着人类的共同美德。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人学习雷锋,甚至在与中国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是如此。如一些来华外籍人士了解雷锋的事迹后,说“我也要学雷锋。”中华民族具有雷锋精神是值得自豪的。世界上各地都有志愿者活动。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与雷锋精神是相通的。雷锋是共产党员,但共产党员首先得做好一个普通的人。雷锋就是这样的“普通一兵”。学习雷锋精神完全可以体
现在每个大学生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中。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把雷锋同志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力求在为人民作出奉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篇:感受晋商文化
感受晋商文化 晋商文化,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四月一日的这天,我们经学校组织来到了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的常家庄园,感受晋商文化。清代是晋商的辉煌时期,和众多的山西成功商人一样,经商致富后的常氏家族在自己的故乡 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而与众多山西商人不一样的是,常家作为放眼世界,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开拓万里茶路的外贸世家;作为恪守礼仪传家、尊师重教、树人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经过200余年的陆续修建,不仅其宅院具有功能齐全的庄园特性、井然有序的中华礼仪传统,而且有典雅浓郁的儒文化品位,有百余亩融儒、佛、道文化于一炉,集南北风格之大成的园林。这一特色,为北方民间所罕见,诸多晋商大院所仅有。
有关于晋商文化的历史遗迹,还有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的乔家大院。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有“昌晋源票号”的故事,因此还拍成了一部专题的电视剧。
通过这次旅行我感受到了晋城人进取、敬业、群体思想的精神。进取,晋商把晋商文化当作大事业,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抱负。敬业,晋商为了能成大事业所以敬业奉公,才有现在的历史辉煌。群体思想,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们作为当今的主人应该继承、发扬前人的精神,使国家的经济文化有一个大的发展和飞跃!
第五篇: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涵
浅论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现实意义和基本内
涵
【摘要】“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种软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最终一定会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中共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作了一系列关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的论述,并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本文以“文化自信”为中心,浅论其相关概念的提出、当代现实意义及基本内涵路径。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现实意义;基本内涵
“文化”一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颇具多义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其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强调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信仰、精神等的总和。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
一、文化及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提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观念等形式出现的文化必然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前提下,也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马克思认为一个由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新社会在各方面会存在一些旧的事物,而比如一些旧的文化很可能会形成某种阻碍作用,即文化对于一个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文化对于个人的改造作用,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未来社会的实现在客观上“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这其中必然包含一种因社会变迁导致并且需要的文化的改造,不可否认,文化在“化”人和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
— 2 — 社会的重要作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强调当时的任务是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也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好坏,“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即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包括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4年两会期间,在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根本。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 3 — 的自信。”自建党以来,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定位,文化的虚脱和断层,必然带来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损毁和丧失。没有文化自信,就缺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底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真心诚意与理论自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趋势向纵深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1990 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 4 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同年,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他正式将 “软实力”界定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过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认同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一种理想的预期效果的能力。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
— 4 — 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它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养成,有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民精神上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所属国家(或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可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 自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地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外来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将会愈演愈烈,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民价值观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与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冲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人的主体精神和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此,面对世界异质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 — 5 — 突、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与安全,掌握文化上的话语权,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问题。对待异质文化,应该是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我,以积极的姿态学习他者,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拜,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在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中,进行文化的认知、比较与反思,逐步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碰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力心理支撑。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东方文明著称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曾经独领风骚,甚至在当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发展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国民素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文化自信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自
— 6 — 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梁启超说过,《论语》《孟子》等经典,“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具有民族特征和印记的文化,是基础、落脚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特质所在。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法制制度、宗教、哲学、风俗等诸多领域,凝结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智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文化精深博大,经世致用,修己安人。先人们的思想文化中体现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在科技、农耕、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伟大成就,对今天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乃至治国理政都有现实和深远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文化 — 7 — 自信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壮大于生生不息、不曾断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内化于中国人的傲气和傲骨。
革命文化孕育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涵。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救国之路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封建主义的斗争史。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一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斗争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奋斗特质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联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延安时期,我党以坚定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形成了延安文化的内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延安文化是在一种民主、包容、自由、平等的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群众化、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精品力作相继问世,人们音乐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今天共和国的国歌,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
— 8 — 当代文化赋予了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奠定了我们的强国地位,大庆精神谱写了一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诗篇。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多元性、大众性、商业性增强,文化概念增加了更多开放、追求、向往、阳光的因素,文化形态、载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一个时期对文化发展的思想保证。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传播形式的普及,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信息文化时代。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为我们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航空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女排精神等,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我们党一直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凝结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完善创新的新时期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成风化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只要我们坚定正确的文化发展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就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发时代之声,立民族之心。
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就了文化自信的宽阔胸襟。按照习近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推动中 — 9 — 外文化交流互鉴。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积累了不同领域、不同特质的灿烂文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这些最初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财富。欧洲文艺复兴文化以及西方近代哲学、法律、教育及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经营管理、人文精神等方面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尼采、康德、居里、大小仲马、高尔基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大师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秉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一股脑”地全拿过来,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交流互鉴,实现国外文化本土化、中国化,做到“贵能取人之所长”,丰富提高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兼容发展。吸收借鉴国外文化,要坚决反对“唯洋是尊”“全盘西化”的思想,要去伪存真、去粗取华。我们容纳学习一切对中国发展有利的思想文化,同时要高度警惕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相违背的思潮,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我们在吸收的同时要重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既指向革命文化传承也指向外国文化借鉴。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们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向现实的文化自信,即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突出成就,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实现
— 10 — 民族复兴梦想、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确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文化的新辉煌。指向革命传承的文化自信,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指向交流借鉴的文化自信,即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