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

时间:2019-05-14 17: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

摘要:作为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不仅映照着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发展,而且折射着社会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纵观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高校校园文化都以相应的价值观念去折射和反映社会的变迁,并在折射社会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出突兀于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内涵之上的核心精神,并形成相应的校园热点和文化品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改革;开放

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系统,高校校园文化不仅用令人骄傲的科学思维凸显于社会文化的整个层面,而且善于在反思历史与追逐时代脚步中,将社会责任和时代精神寓于自身的发展之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都合拍于时代主题的变换,以校园文化热点的变迁来折射相应时期的社会价值诉求。

一、改革开放初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反思和批判精神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在拨乱反正的历程中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我国社会历经百年沧桑,打破闭关锁国意识的精神枷锁,带着“十年文革”的隐痛和伤痕,迈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对于有着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而言,改革尤其需要解放思想,卸下传统文化的思想重负。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 [1]。同时,改革还需要打开国门,面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和勇气迎接各类文化思潮。

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轨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也在反思历史与直面现实的抉择中得以苏醒和发展。高等教育步入正轨后,“老三届”的学生带着拼搏后的喜悦和十年**留下的伤痕进入了高校。“文革”十年的文化窒息使高校校园文化像沙漠一样干涸,日积月累的文化饥渴又使高校校园对各种文化思想广泛而快速地吸收。适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时代要求,面对滚滚而来的各种文化观念,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在狂热的追求中开始驻足于“自我”,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审视“自我”。面对人格分裂的自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背上的重负,又有挣脱羁绊向往现代化的雄心,高校校园文化在文化和学术自由的氛围里,开始反思并求解同一个命题:人的价值究竟何在? 为了摆脱人生的困惑,消除价值观念上的彷徨,高校校园迫切希望能重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此,面对改革之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在反思和批判中品评着历史文化传统,梳理着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憧憬未来中探寻理想人格。于是,高校师生力图从自身出发,从自我和社会的结合去追求人格的自我独立和完善。

基于悠悠五千年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反思历史,在反思和批判中获得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在拆除旧的精神大厦,重构充满活力的精神殿堂过程中,反思历史是因为有了面向未来的需要,反思本土是因为有了面向世界的诉求。反思是批判的需要,批判是反思的结果。作为引领中国先锋思想的高校校园,担当起反思和批判思想禁锢的主角,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中寻求着各类社会现象的答案。这种反思和批判首先发端于高校师生对人生价值观念的第一次叩问——即“潘晓热”的出现。1980年《中国青年》发表了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一封信。这封署名“潘晓”的信引起全国高校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进行了广泛讨论。“潘晓”们通过对自己人生经验和十年“文革”的回顾,开始了对原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二、改革开放观望徘徊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否定和盲从思想

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波浪式前进,就是螺旋式上升,因而总是有挫折和徘徊。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施行的“体制外先行”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社会问题,且助长了腐败等消极现象的滋长。改革开放的消极影响被无意放大并蔓延开来之后,保守的高校校园开始质疑继续改革开放的可行性,激进的师生在观望中开始盲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我国改革由此进入了观望徘徊的低谷时期,与此相适应,高校校园文化在交织着躁动、怀疑的氛围中表现出盲从、否定的非理性政治诉求。此外,舶来的西方思潮不断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解构,不断颠覆校园内固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催生出畸形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

(一)改革引发的负面效应掀起了高校校园 “厌学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滋生的消极现象日益显性化,且“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激励,使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和阶层差异,贫富差距日益显现。同时,对内改革触及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痼疾,要根本性推动社会发展,必然要以“阵痛”方式清除旧体制的社会“顽疾”,而阵痛式的改革难以避免负面效应的蔓延。因此,改革的积极效应还没有全方位展现,而改革的消极影响却始料未及地闪亮登场,并伴随社会文化所特有的扩张力和渗透性,全方位地波及到了社会的所有层面,赫然地反映到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层面。社会上悄然兴起的“知识贬值”、“脑体倒挂”、“全民经商”等现象,涂抹和遮掩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光芒,知识的价值受到怀疑,教育被挤到了边缘地带;“拜金”的社会风气使读书成了清贫与无奈的代名词,青年高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高校校园出现了“经商热”、“厌学风”、“读书无用论”。

(二)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解构了传统的价值结构

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大量尖锐复杂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促使高校师生企图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寻求答案,其中包含着对西方文明进行深入探索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反思 [2]。伴随改革而来的经济升温,传统文化的价值支撑力日渐衰微,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实用主义等经济思潮日渐成为校园追捧热点。随着高校师生不断接触西方思潮,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空洞而又虚假的“利他主义”价值取向受到不断的洗刷。高校生们在对西方文化思潮一知半解的片面理解下,又痛快淋漓地把传统文化抛弃得荡然无存。脱离中国现实国情的文化盲从,使高校师生的文化价值结构中“绝对自我”倾向已然明显。高校校园在仰望西方灿烂的星空时,却忘了自己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盲目主张全盘西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赖以前行的方向。而舶来的思潮不断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解构,颠覆固有的价值体系,使部分师生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深渊[2]。事实上,高校校园的价值体系像断线的风筝开始飘曳和漂泊,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震荡充分展示片面而畸形的价值诉求,表现出高校校园进入“无根”文化之旅后的惶惑和无奈。

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富于理性和进取意识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使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公认和确立,知识的价值重新得到尊重。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带动下获得了极大发展。同时,自由、平等、竞争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摆脱了盲目崇拜的非理性纠缠,确立起用科学的实证性和实践性作为尺度的理性思维。由此,高校校园文化在自由的思索中向着积极的目标迈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由“幻想型”向“现实型”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的震荡使高校师生深刻反思,高校校园文化关注的焦点开始从高高在上的理想境界回归现实生活。历史教训证明:现实的困惑要到理论中求解,理论的困惑要到现实中求证。20世纪90年代初,受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冲击,以及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所鼓舞,高校师生在反思片面追求西方式自由民主是脱离现实的愚昧,并从对西方各种文化的狂热追求中渐渐冷静下来。高校校园接受历史教训的洗礼,开始淡漠虚无的理论设想和各类“主义”,并把关注的视线从乌托邦式的政治梦幻转向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高校师生关注的已不再是如何改造社会,而是如何充实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因此,西方绝对超现实的“民主、自由”文化价值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只能使高校师生片面地追求自我价值而不能使其升华到有价值的追求自我。

(二)高校校园文化由“盲崇西方思潮”向“寻根中国文化”转变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社会开始步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古老的中国在沉寂中日渐挺起强健的脊梁,前行中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拨动着高校校园敏感的神经,吸引了高校师生迷失在西方星空中的目光。回望改革中的中国,师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渴望系统地了解自己赖以生活,却不甚了解的中国文化,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新的价值养份。于是,整个高校校园掀起了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高校师生转而关注国学大师及领袖的著作,诸如《新唯识论》、《新理学》、《论道》等。同时,领袖人物传记及著作受到高校校园的热捧,诸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我的父亲邓小平》等。“回归中国传统”的热潮表象上看是校园里一种“怀旧情结”的显露,而其本质心态则在于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把握,寻找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校园文化从“极端自我”向“人我同行”的道德回归

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国门渐开之后,西方思潮对高校校园进行了渗透式熏染,西方社会中个体本位的文化观念必然导致个人至上、利己主义思潮的蔓延滋长;西方社会制度的种种固有弊端以及颓废文化的泛滥,西方式的现代“文明顽疾”也在恶性传染。由此,高校校园里充斥着个人主体意识的恶性膨胀、拜金主义的泛滥和等价原则的无限渗透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校师生终于从西方文化的狂热追求中渐趋冷静,开始理性叩问“自我是否存在”、“自我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我”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确立?面对这一困惑,“传统文化的宝典”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文化在“自我”之外还存在着“他人”、“集体”和“国家”,“自我”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同时,传统文化中一整套处理“人”、“我”关系的准则,也为高校师生指点了迷津。高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又开始向传统道德回归,西方思潮中“绝对自我”的价值原则受到了传统道德的矫正。在高校校园文化理性回归之路上,传统文化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潮使高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校园中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爱国主义热潮:申奥行动,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抗洪救灾,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等,声势浩大的爱国热潮充分展示出了高校在民族复兴中的希望和坚强力量。

四、改革开放凯歌高奏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力量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时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自主创新成为社会发展主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而且高校校园文化兼具创新性、先锋性、民主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使其表现形式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守走向开放,呈现出多元勃发的综合态势。

(一)高校校园文化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下,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高度一致,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异被人为地削弱了。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是集权式管理体制,高校校园文化过分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表现出较强的单一性。在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的高度开放为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要素的出现和存在提供了条件。在开放式发展中,高校校园也为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要素的出现和存在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高校的不断发展,各类文化互相渗透、相互提升、相互融合,高校校园对多种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兼容并蓄。文化之间的渗透和碰撞,必将给传统单一型高校校园文化以强有力的冲击,并在融合和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共生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因此,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单一的校园文化模式逐步瓦解,传统的、静态的、体现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格局,正在社会巨变中不断被肢解成多元的文化诉求。伴随社会结构从高度集中向多维分化的转轨,一种新型的、动态的、反映现代丰富生活的多元校园文化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高校校园文化由自守性向开放性转变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高校校园一直以独特的方式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即使在历次波澜壮阔的文化热潮和社会变革中,高校校园也一直清高地自守于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坐拥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傲视社会文化携带着世俗化、大众化的潮流狂乱前行。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也曾触痛过高校校园文化的清高淡雅,也曾把附庸风雅的时尚潮流塞进校园,但始终未能击碎其自成一体的自守性文化传承格局。进入21世纪,插上全球化和科技化翅膀的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向纵深方向推进。在开放的大潮中,竞争和市场的无限扩大,致使坚持自守性原则的任何系统都难以孤立存在,必然地被跨系统交往与相互依存所替代。在体制全面转型时期,中国以宏大的气魄向中外文明开放,高校校园也在汹涌而来的开放中失守于自命清高的藩篱,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应对各色文化的到来。伴随开放程度的加深,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社会舆论,以及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传播,都对高校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迅速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以崭新的姿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文化内涵,不断步入“自我型”向“社会型”转变的发展轨道。高校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已经无力抗拒各类、各色文化元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必然突破传统媒介的制约,走向更加开放、自由的发展模式。此外,站在科技前沿的高校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惊涛骇浪中,伴随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合作,各类文化地域界限逐步被消解,高校校园文化自守性的格局被开放的社会逐步击碎。

(三)高校校园文化由评判理性向创新精神发展

从改革之初开始,高校校园文化一直是以反思历史和批判现实作为标签,历经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高校师生都以批判者的目光审视社会发展,而缺失融入改革开放的共建意识和参与勇气。对现实的批判和质疑精神使高校校园保持了观望者的犀利和矜持,少了参与者的实践和创新精神。然而创新精神和实践参与始终是高校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动力。高校是引领世界科学和技术前沿的阵地,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求知、不断地创新,高校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社会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进入21世纪,高校校园在开放和融合中不断接触和审视社会需求,并以前行者的智慧和胆略尝试着引领生产,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高校校园抛弃固守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评判理性,开始以科技领先的实践姿态融入社会变革,以体现其引领社会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高校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源于其领先的科技和文化观念,而领先的观念和科技在于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在于创造型文化个性。于高校校园内的师生既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体,又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文化实践群落。因此,社会处于全面深刻转型期,高校校园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多元、思想碰撞的智能基地,以崇尚现代观念、世界意识、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汇集了所有的创新性力量,展示出引领社会和时代的宝贵品质。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将展示更加高雅与深邃的品质

伴随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凝聚着社会发展的合理内核,折射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反映着时代变迁的历史轨迹,并遵循其特有的内在规律而不断发展和变迁。透视高校校园文化的阶段式流变历程,展望其发展前景,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在优雅高远的精神诉求中日益凸显人性的光辉与斑斓。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校园文化将更加凸显人性的光辉和斑斓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发展中,无论文化的表现形态多么色彩斑斓,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决定了多元性、多质性并存的校园文化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为其理论指导。作为重要的亚文化载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校园必然衍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品质,使置身其中的莘莘学子能从精神到修养受到更加人性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将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彰显出更加绚烂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校园文化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正如爱因斯坦谈及学校教育的目的时指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高校校园文化历经较长时期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捧,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进行深刻反思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催促高校校园回归大学的本质使命,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的全面成长。“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和终极关怀的地方。„人文‟的核心命题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文事功,从人类整体乃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 [3]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校园文化将迷失在过度功利、过度享乐和拜金之中目光,重新转向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摈弃消极颓废观念的羁袢,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将学生作为有思想、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个体人来对待,赋予其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崇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将更加凸显境界的幽雅与高远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担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和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社会文化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创造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应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文化精髓,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包容性。

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高校的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不断嬗变,急速的发展使校园文化陷入多元无序的状态,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将更加展示出文化境界的深邃和高远,文化追求的高品位和情趣。在高雅的校园文化熏染下,高校师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总之,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沿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正确的前进方向,承载着高校师生面对伟大时代的激情与梦想,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轨迹,合拍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真实地临摹出改革开放的恢弘画卷。展望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必将伴随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社会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袁绪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回望与前瞻——历史进程、经验和走向[J].中国改革,2008,(5):8-13.[2]贾敬远.激进 保守 多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轨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108-109.[3]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构建[N].光明日报,2006-11-17.[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

摘要:作为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不仅映照着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发展,而且折射着社会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纵观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高校校园文化都以相应的价值观念去折射和反映社会的变迁,并在折射社会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出突兀于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内涵之上的核心精神,并形成相应的校园热点和文化品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改革;开放

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亚文化系统,高校校园文化不仅用令人骄傲的科学思维凸显于社会文化的整个层面,而且善于在反思历史与追逐时代脚步中,将社会责任和时代精神寓于自身的发展之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都合拍于时代主题的变换,以校园文化热点的变迁来折射相应时期的社会价值诉求。

一、改革开放初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反思和批判精神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在拨乱反正的历程中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我国社会历经百年沧桑,打破闭关锁国意识的精神枷锁,带着“十年文革”的隐痛和伤痕,迈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对于有着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而言,改革尤其需要解放思想,卸下传统文化的思想重负。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 [1]。同时,改革还需要打开国门,面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和勇气迎接各类文化思潮。

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重新步入正轨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也在反思历史与直面现实的抉择中得以苏醒和发展。高等教育步入正轨后,“老三届”的学生带着拼搏后的喜悦和十年**留下的伤痕进入了高校。“文革”十年的文化窒息使高校校园文化像沙漠一样干涸,日积月累的文化饥渴又使高校校园对各种文化思想广泛而快速地吸收。适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时代要求,面对滚滚而来的各种文化观念,高校校园文化主体在狂热的追求中开始驻足于“自我”,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审视“自我”。面对人格分裂的自我——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背上的重负,又有挣脱羁绊向往现代化的雄心,高校校园文化在文化和学术自由的氛围里,开始反思并求解同一个命题:人的价值究竟何在? 为了摆脱人生的困惑,消除价值观念上的彷徨,高校校园迫切希望能重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此,面对改革之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在反思和批判中品评着历史文化传统,梳理着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在憧憬未来中探寻理想人格。于是,高校师生力图从自身出发,从自我和社会的结合去追求人格的自我独立和完善。

基于悠悠五千年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反思历史,在反思和批判中获得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在拆除旧的精神大厦,重构充满活力的精神殿堂过程中,反思历史是因为有了面向未来的需要,反思本土是因为有了面向世界的诉求。反思是批判的需要,批判是反思的结果。作为引领中国先锋思想的高校校园,担当起反思和批判思想禁锢的主角,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中寻求着各类社会现象的答案。这种反思和批判首先发端于高校师生对人生价值观念的第一次叩问——即“潘晓热”的出现。1980年《中国青年》发表了题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一封信。这封署名“潘晓”的信引起全国高校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进行了广泛讨论。“潘晓”们通过对自己人生经验和十年“文革”的回顾,开始了对原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二、改革开放观望徘徊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否定和盲从思想

从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波浪式前进,就是螺旋式上升,因而总是有挫折和徘徊。改革开放以来,较长时期施行的“体制外先行”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社会问题,且助长了腐败等消极现象的滋长。改革开放的消极影响被无意放大并蔓延开来之后,保守的高校校园开始质疑继续改革开放的可行性,激进的师生在观望中开始盲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我国改革由此进入了观望徘徊的低谷时期,与此相适应,高校校园文化在交织着躁动、怀疑的氛围中表现出盲从、否定的非理性政治诉求。此外,舶来的西方思潮不断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解构,不断颠覆校园内固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催生出畸形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

(一)改革引发的负面效应掀起了高校校园 “厌学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滋生的消极现象日益显性化,且“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激励,使社会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和阶层差异,贫富差距日益显现。同时,对内改革触及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痼疾,要根本性推动社会发展,必然要以“阵痛”方式清除旧体制的社会“顽疾”,而阵痛式的改革难以避免负面效应的蔓延。因此,改革的积极效应还没有全方位展现,而改革的消极影响却始料未及地闪亮登场,并伴随社会文化所特有的扩张力和渗透性,全方位地波及到了社会的所有层面,赫然地反映到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层面。社会上悄然兴起的“知识贬值”、“脑体倒挂”、“全民经商”等现象,涂抹和遮掩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光芒,知识的价值受到怀疑,教育被挤到了边缘地带;“拜金”的社会风气使读书成了清贫与无奈的代名词,青年高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高校校园出现了“经商热”、“厌学风”、“读书无用论”。

(二)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解构了传统的价值结构

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大量尖锐复杂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促使高校师生企图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寻求答案,其中包含着对西方文明进行深入探索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反思 [2]。伴随改革而来的经济升温,传统文化的价值支撑力日渐衰微,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实用主义等经济思潮日渐成为校园追捧热点。随着高校师生不断接触西方思潮,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空洞而又虚假的“利他主义”价值取向受到不断的洗刷。高校生们在对西方文化思潮一知半解的片面理解下,又痛快淋漓地把传统文化抛弃得荡然无存。脱离中国现实国情的文化盲从,使高校师生的文化价值结构中“绝对自我”倾向已然明显。高校校园在仰望西方灿烂的星空时,却忘了自己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盲目主张全盘西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赖以前行的方向。而舶来的思潮不断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解构,颠覆固有的价值体系,使部分师生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深渊[2]。事实上,高校校园的价值体系像断线的风筝开始飘曳和漂泊,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震荡充分展示片面而畸形的价值诉求,表现出高校校园进入“无根”文化之旅后的惶惑和无奈。

三、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富于理性和进取意识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使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公认和确立,知识的价值重新得到尊重。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带动下获得了极大发展。同时,自由、平等、竞争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摆脱了盲目崇拜的非理性纠缠,确立起用科学的实证性和实践性作为尺度的理性思维。由此,高校校园文化在自由的思索中向着积极的目标迈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由“幻想型”向“现实型”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的震荡使高校师生深刻反思,高校校园文化关注的焦点开始从高高在上的理想境界回归现实生活。历史教训证明:现实的困惑要到理论中求解,理论的困惑要到现实中求证。20世纪90年代初,受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冲击,以及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所鼓舞,高校师生在反思片面追求西方式自由民主是脱离现实的愚昧,并从对西方各种文化的狂热追求中渐渐冷静下来。高校校园接受历史教训的洗礼,开始淡漠虚无的理论设想和各类“主义”,并把关注的视线从乌托邦式的政治梦幻转向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现实利益。高校师生关注的已不再是如何改造社会,而是如何充实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因此,西方绝对超现实的“民主、自由”文化价值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只能使高校师生片面地追求自我价值而不能使其升华到有价值的追求自我。

(二)高校校园文化由“盲崇西方思潮”向“寻根中国文化”转变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社会开始步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古老的中国在沉寂中日渐挺起强健的脊梁,前行中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拨动着高校校园敏感的神经,吸引了高校师生迷失在西方星空中的目光。回望改革中的中国,师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渴望系统地了解自己赖以生活,却不甚了解的中国文化,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新的价值养份。于是,整个高校校园掀起了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高校师生转而关注国学大师及领袖的著作,诸如《新唯识论》、《新理学》、《论道》等。同时,领袖人物传记及著作受到高校校园的热捧,诸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我的父亲邓小平》等。“回归中国传统”的热潮表象上看是校园里一种“怀旧情结”的显露,而其本质心态则在于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把握,寻找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校园文化从“极端自我”向“人我同行”的道德回归

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国门渐开之后,西方思潮对高校校园进行了渗透式熏染,西方社会中个体本位的文化观念必然导致个人至上、利己主义思潮的蔓延滋长;西方社会制度的种种固有弊端以及颓废文化的泛滥,西方式的现代“文明顽疾”也在恶性传染。由此,高校校园里充斥着个人主体意识的恶性膨胀、拜金主义的泛滥和等价原则的无限渗透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校师生终于从西方文化的狂热追求中渐趋冷静,开始理性叩问“自我是否存在”、“自我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我”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确立?面对这一困惑,“传统文化的宝典”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文化在“自我”之外还存在着“他人”、“集体”和“国家”,“自我”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同时,传统文化中一整套处理“人”、“我”关系的准则,也为高校师生指点了迷津。高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又开始向传统道德回归,西方思潮中“绝对自我”的价值原则受到了传统道德的矫正。在高校校园文化理性回归之路上,传统文化激发的爱国主义热潮使高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校园中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爱国主义热潮:申奥行动,迎接香港、澳门回归,抗洪救灾,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等,声势浩大的爱国热潮充分展示出了高校在民族复兴中的希望和坚强力量。

四、改革开放凯歌高奏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活力与和谐的力量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时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自主创新成为社会发展主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得到了空前的拓展,而且高校校园文化兼具创新性、先锋性、民主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使其表现形式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守走向开放,呈现出多元勃发的综合态势。

(一)高校校园文化由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下,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高度一致,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异被人为地削弱了。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是集权式管理体制,高校校园文化过分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表现出较强的单一性。在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的高度开放为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要素的出现和存在提供了条件。在开放式发展中,高校校园也为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要素的出现和存在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高校的不断发展,各类文化互相渗透、相互提升、相互融合,高校校园对多种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兼容并蓄。文化之间的渗透和碰撞,必将给传统单一型高校校园文化以强有力的冲击,并在融合和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共生的高校校园文化特质。因此,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单一的校园文化模式逐步瓦解,传统的、静态的、体现历史积淀的校园文化格局,正在社会巨变中不断被肢解成多元的文化诉求。伴随社会结构从高度集中向多维分化的转轨,一种新型的、动态的、反映现代丰富生活的多元校园文化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高校校园文化由自守性向开放性转变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高校校园一直以独特的方式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即使在历次波澜壮阔的文化热潮和社会变革中,高校校园也一直清高地自守于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坐拥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傲视社会文化携带着世俗化、大众化的潮流狂乱前行。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也曾触痛过高校校园文化的清高淡雅,也曾把附庸风雅的时尚潮流塞进校园,但始终未能击碎其自成一体的自守性文化传承格局。进入21世纪,插上全球化和科技化翅膀的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向纵深方向推进。在开放的大潮中,竞争和市场的无限扩大,致使坚持自守性原则的任何系统都难以孤立存在,必然地被跨系统交往与相互依存所替代。在体制全面转型时期,中国以宏大的气魄向中外文明开放,高校校园也在汹涌而来的开放中失守于自命清高的藩篱,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应对各色文化的到来。伴随开放程度的加深,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社会舆论,以及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传播,都对高校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迅速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以崭新的姿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文化内涵,不断步入“自我型”向“社会型”转变的发展轨道。高校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已经无力抗拒各类、各色文化元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必然突破传统媒介的制约,走向更加开放、自由的发展模式。此外,站在科技前沿的高校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惊涛骇浪中,伴随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合作,各类文化地域界限逐步被消解,高校校园文化自守性的格局被开放的社会逐步击碎。

(三)高校校园文化由评判理性向创新精神发展

从改革之初开始,高校校园文化一直是以反思历史和批判现实作为标签,历经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高校师生都以批判者的目光审视社会发展,而缺失融入改革开放的共建意识和参与勇气。对现实的批判和质疑精神使高校校园保持了观望者的犀利和矜持,少了参与者的实践和创新精神。然而创新精神和实践参与始终是高校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动力。高校是引领世界科学和技术前沿的阵地,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求知、不断地创新,高校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社会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进入21世纪,高校校园在开放和融合中不断接触和审视社会需求,并以前行者的智慧和胆略尝试着引领生产,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高校校园抛弃固守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评判理性,开始以科技领先的实践姿态融入社会变革,以体现其引领社会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高校对社会的引领作用源于其领先的科技和文化观念,而领先的观念和科技在于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在于创造型文化个性。于高校校园内的师生既是最鲜活的生命本体和最生动的文化实体,又是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是最具竞争心理、挑战心态、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文化实践群落。因此,社会处于全面深刻转型期,高校校园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多元、思想碰撞的智能基地,以崇尚现代观念、世界意识、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汇集了所有的创新性力量,展示出引领社会和时代的宝贵品质。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将展示更加高雅与深邃的品质

伴随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凝聚着社会发展的合理内核,折射着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反映着时代变迁的历史轨迹,并遵循其特有的内在规律而不断发展和变迁。透视高校校园文化的阶段式流变历程,展望其发展前景,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在优雅高远的精神诉求中日益凸显人性的光辉与斑斓。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校园文化将更加凸显人性的光辉和斑斓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发展中,无论文化的表现形态多么色彩斑斓,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主题决定了多元性、多质性并存的校园文化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为其理论指导。作为重要的亚文化载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校园必然衍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品质,使置身其中的莘莘学子能从精神到修养受到更加人性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将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彰显出更加绚烂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校园文化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正如爱因斯坦谈及学校教育的目的时指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高校校园文化历经较长时期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捧,对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进行深刻反思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催促高校校园回归大学的本质使命,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的全面成长。“大学是人类的精神殿堂,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和终极关怀的地方。‘人文’的核心命题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文事功,从人类整体乃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 [3]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校园文化将迷失在过度功利、过度享乐和拜金之中目光,重新转向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摈弃消极颓废观念的羁袢,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将学生作为有思想、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个体人来对待,赋予其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崇对人的理解、尊重和关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将更加凸显境界的幽雅与高远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担负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和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社会文化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创造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应我国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文化精髓,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包容性。

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高校的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不断嬗变,急速的发展使校园文化陷入多元无序的状态,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将更加展示出文化境界的深邃和高远,文化追求的高品位和情趣。在高雅的校园文化熏染下,高校师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总之,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沿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正确的前进方向,承载着高校师生面对伟大时代的激情与梦想,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轨迹,合拍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真实地临摹出改革开放的恢弘画卷。展望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必将伴随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描绘出更加绚烂的社会发展蓝图。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崛起与内政外交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崛起与内政外交

经过近两年的形势与政策学习,在老师的细心讲解下,我学了不少东西。从国际关系如中国与美国,日本,俄国,欧盟关系,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美俄非敌非友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形势与政策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等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清醒地认识到“立足当地,放眼世界”的重要性。当今世界,不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你的视野是狭隘的,不通晓国内重大政策,可以说你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我想一个连自己国家国内的政策都不闻不问,不有所知的人,有什么社会,时代责任感?怎样在社会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很欣慰能受到这样的教育。老师们不仅把它们所知道的知识给了我们,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种习惯和意识,促使我每天通过各种媒介如报纸,INTERNET,广播等获取最新的变化,与时代保持同步,不落后于时代步伐。我想老师能把我们教成时刻关注时政的人,那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关心时政的,才有资格作大国公民。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下面,我想谈一下这个话题“中国的崛起与内政外交”

中国的崛起被称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也许可以列为本世纪大事之首。虽然本世纪连十分之一都没有过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在过去的近30年间,不论国际经济环境险恶与否,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并有逐渐增速的趋势,可谓一枝独秀;GDP连续突破几个关口,2002年首次突破10万亿人民币,2006年只用了四年时间便翻了一番,达到20.94亿人民币,超过英法,跃居世界第四。人均GDP 也快速提升。已经突破1500美元,迈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威望和地位也日益提升,中国由过去的不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专修内政逐步转变为积极发挥作用。如非洲维和行动,海地维和行动,东帝汶维和行动;积极发展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周边各国举行例行军事演习,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在世行所占投票率上升,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参与八国集团对话等等,一句话,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外交等为特征的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都给与了承认或认可,虽然中国的崛起现在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内外阻力和各种棘手问题的困扰。国际上如美日军事同盟的强化,以及近期所谓的价值观同盟都有针对中国的意思。国内问题更是多如牛毛:三农问题,就业困难,教育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医疗问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经济中的增长模式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人权,宗教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台湾问题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当然也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不过事实上,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棘手的,改革中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如医疗改革了几年却几乎失败,甚至比改革前更严重。教育体制改革改来改去,也是换汤不换药,应试教育的本质依然不变,显然不适应时代潮流,也不合适中国的崛起,很难想象一个崛起的大国竟然有一个落后的教育;创新,我们喊了几年,政府各层张口闭口创新,科技创新,政务工作创新等,但大多数更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不甚理想。这里我只谈论以下几个问题:内政: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外交以及软实力建设与积累。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内政的头等问题,中央的一号文件不知发了多少次。中国人口多,人均耕地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城市化虽然在快速推进,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全国仍有多达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事实上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中,即隐性失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中国的农业将会遭受相当冲击,这会加剧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科技落后,对农业的贡献率不足五分之二,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事实上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农业很难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现代化商品农业竞争。三农问题犹如一座大山压在中国身上。

中央政府也提出了不少对策。针对问题下药。提高机械化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免农业税等。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我认为只有现代农业取代小农业,中国农业才有希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的各种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机械技术等和机械力,电力,由具有高素质,高组织化的现代农民进行的农业生产。在借鉴国外现代农业模式,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这个目标,当然对我国而言,这个问题不时多投入几百亿,多些好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且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改革。因此要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增加现代农业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如乡镇机关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主要包括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依托农林院校和科研机构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只有当三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500万,而每年可提供的岗位1000万左右,缺口达1500万,年年积累,构成了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带来的后果自然有积极方面如教育公平,大众化,提高国民素质。从2002年起大学毕业生年年剧增。大学生就业率年年下降,以至于一些地方重新出现“读书无用论”的风潮,现实是毕业即失业。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人们收入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当在就业上投入更多的财力,精力,开辟岗位,即使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求,也要建立失业救济金等社会保障制度以稳定人心。应当女李改变过去靠人情,走后门就业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教育问题主要指的是乱收费,收费过高。但更根本的是教育体制与模式的问题。中国式的应试教育延续了千年,最典型的代表是高考。即使是在相对自由的大学也难逃其害。我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考试,而是应当理顺考试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应当适当降低应试的地位,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储备知识的机器,而不是有利用知识能力的人。只有用知识才能创造新知识。光是存知识,还不如一台电脑。另外,应试教育也扼杀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敢于质疑和发问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格格不入。

当然应试教育也有优点,测试人的掌握知识的状态,但时代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西方教育则突出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吸取外国教育的精华,为我所用,培养出实用性人才。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因此中国应继续贯彻“睦邻,富邻,安邻”政策,加强安全,经济,贸易,反恐等方面的合作,让邻国在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共荣。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便是一个特例。在安全上,妥善处理钓鱼岛,东海,南海,台海灯问题,努力以政治手段和平解决。

另外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的稳定更是重中之重。中国与俄国协作,可以相互借重,合作,提高国际分量。中欧对话可以建立以经贸为纽带的对话机制,中日关系的稳定可以保证中国海洋方向的安全。中美关系的妥善处理则可以保证中国的稳定成长。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会使某些国家不悦,美国利用台海,人权,宗教,经贸,人民币,西藏,新疆等问题频频给中国发展设置障碍。我们要做的不是视而不见,更不可刻意回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同时加强大国对话,沟通,合作,消除误解,增进互信。为中国自身的崛起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气候。最后是要提升软实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结合时代需要引申出新的理念。如“以人为本”理念可以从古代先哲得到渊源。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展示给世人。推广汉语向国际扩展,完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以吸引更多国家效仿,即达成所谓的“北京共识”。

总之,中国要崛起,离不开内政修明,外策英明,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事业跨越数代,需不懈努力。大学生应当成为主力军,肩负起应有的责任。解决一系列问题,实现中国的最终崛起。

最后,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怎样看世界,应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认识到了责任,我也会勇敢地接受它。谢谢老师们的教诲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IV》

课程论文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论

放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材 料 与 化 工 年级专业: 2012 级 生物工程 专业 任课教师: 武 明 明 完成日期: 2014年 06 月 23 日

论改革开放

摘要: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一个新兴的世界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及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崛起着。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科学发展;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今天,当人们谈论中国的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通常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满世界各地,年均经济增长9%以上,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那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会轻易地发现,他们在中国能够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吃到麦当劳,住希尔顿、香格里拉大饭店„„所有这些情景,都是与中国在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与变化;即使有,也不会有这么快,这么深刻。

一、改革开放的基本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政治成就

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现在的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二)、经济成就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截至去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军事成就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人民解放军重新确立了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总目标,革命化是前提,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全面推进军队和国防建设。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实行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战略性转变,我军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精简整编,裁军百万,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前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常规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军用飞机,自行研制出亚音速、超音速歼击机、强击机和高亚音速轰炸机;海军舰艇及武器,新研制出导弹护卫舰、鱼雷潜艇,以及新型的鱼雷、舰艇和舰空导弹,特别是导弹核潜艇装备部队,使海上作战能力提高到新水平。军用电子技术研制出一批采用新型元器件、新体制、新技术的较为先进的装备。战略核导弹完成陆基近程、中程、中远到洲际的系列化,并进入第二代战略武器的研制、试验、定型工作。

(四)、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航天员翟志刚向太空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大步。与此同时,嫦娥系列探月卫星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成功通车,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成功通车。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作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和宣传,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更加自觉的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事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之海南特区——建省办经济特区,海南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重要棋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2008年4月7日至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发展一直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海南岛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海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的沿海地区。归其原因,我觉得是海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内部优势,同时也错过很多机遇。海南一直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给海南的优惠政策,或者说是没有正确规划好海南经济发展的方向。第三产业作为海南产业结构中的大户,对海南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而海南旅游业是海南第三产业的核心与主体。在“创新与和谐”为主旋律的社会中,如何打好“旅游”这张牌,如何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从2000年提出至今,已有9年多了,其间进展缓慢,海南产业大方向发展仍徘徊不定。

根据2008年海南招商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海南建省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但三大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症结:支柱经济旅游服务业占比不强,高效农业与新型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为此,国家拟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力争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且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海南旅游经济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发展征程之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国际旅游岛“这一理念提出来以后,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国游客屡见不鲜,让我看到了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还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天堂——海南,我们在海南海口的美兰区,感受到了浓厚的海南特色,并在这里快乐的学习着„„

参考文献:

[1]王俊骏.简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47-50.[2]王俊骏.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宝贵经验[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2-4.[3]刘红.略论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3:59-61.[4]李正华.略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J].泰山学院学报,2013,05:12-16.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家乡变迁

家乡的变化

山东省菏泽市

我的家乡在单县,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从此,我的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乡亲,有我的启蒙老师,有我儿时的所 有记忆,还有我那可爱的家乡。然而,记忆深处的家乡却不是现在这样的,这是 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化,更多的变化是人内心 深处以及整个地区习俗的变化。众所周知,20 世纪,农村是改革开放最落后的地方,因此许多传统的习俗 保持的也很完好。然而,随着时间的继续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许多习俗也 在慢慢的淡化、消逝。我的家乡也没有逃过这个有着巨大利益的灾难(我个人的 看法)。在我小学的时候(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我唯一去过的地方就是阜阳市,而且是很少去,因此对家乡的一切都无比熟悉。所谓的乡间小路,应该不是江南 的石子路而是我们那里的羊肠小道。我上学的道路都是泥巴路,下雨天,总会有 人摔倒在泥浆里,我也是其中之一(为此我妈妈每到雨季都为我的换洗衣服发愁,囧)。对于那些道路,我如今很是怀念,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它们了。现在的社 会发展了,所以那里的道路也就给换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好了,人们就更方便出外赚钱,外面的世界和文化也就更容易对我们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经济被带动起来以后,接着就是我们的习俗和观念了。这也许是 它们所措手不及的,在这种没有任何攻击的情况下,人们慢慢的就改变了一些习俗,这是潜移默化,这是自然而然,总之,它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发生 了,发生的无声无息却翻天覆地。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春节的拦门棍。除夕之夜,我们家都会在大门口横放一根大木棍,然后在过完初一后再拿走。小的时候,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要在门口横放一个很长的大木棍呢?爸爸给我的 答案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棍,这是拦门棍,专门拦截那些妖魔鬼怪进屋的。”我 很严肃的听着,然后郑重的点头,“原来如此啊。”据说,那是关于年兽的问题,拦门棍就是拦截年兽的,后来慢慢的发展成拦截各类妖魔鬼怪。从此,我都对那 个棍很尊敬,从门口过时都会跳过去。这个习俗一直持续着,而且那时候我和妈 妈去左邻右舍拜年时,发现他们也和我们家一样,不过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对我 们来说,不放才怪呢?可是,世事难料,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我发现那种习俗很少有人家放了,仅仅有些年龄大的老年人还守着那些观念,一直坚持着。我 家也一直是个很传统的家庭,每年都坚持,可是今年却没有。后来我提醒爸爸,爸爸说他忘了,后又说没关系的。是啊,忘了,忘了是因为没放在心上,而没关 系则是因为大家都没放。观念在改变,行为也随着变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春节中许多细小的环节又有谁清楚的记得呢?再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前 的春节,大家都是挨家挨户的串门子拜年、叙叙家常,而如今呢?如今的道路顺 畅了,大家在一起的交流反而少了,男人们在一起打麻将,妇女们就在一起打扑 克牌,孩子们则在家里看电视。虽说是农村不比城市可以去逛街,但是却和城市 的人们一样缺乏相互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变,至少不再是曾经的淳朴、憨厚。我并不能用一句“变化”把所有的事情都描述出来,有许多变化根本就不是 我们看得见的,更不是我们能用语言形容的。春节习俗的变化也映射出现实社会 的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发生着。对于这些变化,我不赞同,但是却能理解也 能接受。因为这些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我国是一个 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就意味着口多,那么多张口等着吃东西,中国 怎么能不发展呢?更何况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都在发展,我们中国不可能再重蹈覆 辙清末年代的事情了。在这双重作用下,这些变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相反,这些 变化对于我们的国家也是件好事,至少人们的日子都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了,同 时这些变化与中国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从国家利益上看,它 百利而有一害。唯一的一害就是地方文化在流失,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流逝。对 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弘扬,更应该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护了,那我们的那些民间传统习俗难道不应该保护弘扬吗?有些可能是迷信的,但是有 些却是一个地方的象征,更是那个地方人们的引以为豪的过去和憧憬美好未来的 希望。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应该清楚并然爱自己的家乡,以及为自 己家乡的某些习俗而引以为豪。但是许多习俗在流逝,也许一些年过后,我们的 后代都想象不出曾经的那些习俗是如何做的,最多只是在书本上看看。就像,我 国的许多灭绝动物一样,当它存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对它加以保护,而当他们 灭绝了,我们才意识到它们珍贵,还对一些剩的很少的动物尊为稀有动物。稀有 动物本来并不稀有,只是我们把它们变成了稀有动物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 非稀有动植物变成稀有动植物。这些只是希望国家能对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加以 重视及保护。另外,春节的习俗变化只是一种文化的改变,虽然严峻但并不可怕;可怕的 却是人们之间心里的变化,但是这却是阻止不了的。我对此有很深的感受,而且 我很不希望这种变化的发生,但是我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国家对此也做不 了什么具体的措施,因为这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向城市市民发展的趋势,势不可 挡。归结来谈,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不能否认这些变化为人们生活带 来的巨大利益,但是我也不得不意识到它对当地文化和人们心灵的侵蚀。存在即 是合理的,也许它们的变化存在的是合理的,我并不能加以什么样的评判。而我,只是希望我们大家能意识到并妥善对待这些变化,让它们尽量的完善,让我们自 己也尽可能少的被其侵蚀。凡事不要等我们失去时才知道后悔,毕竟失去的东西 很难再回来。

首先说路,以前是泥泞小路,一踩裤子上喷的尽是泥。现在,是用水泥铺成的柏油马路,现在的柏油马路可以六辆大卡车并排行驶。关于人民路还有一条政策:7:00—晚19:00不允许卡车在人民路上行驶,以免路面受损。我们坐在车上十分舒服,车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

再说说这里的河—百二河。以前这里很不卫生,人们把垃圾倒在百二河附近,使百二河发出一阵阵嗅味,让人难以忍受,有些身体不好的,从这路过,病情更加严重了。现在就不同了,到处都是环保标语,还有许多清洁工在扫地,水不但没有嗅味了,而且人们还在百二河附近种上了许多垂柳,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地伸出修长的手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觉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而不失气势。从这儿路过的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夏天,人们还可以在垂柳下面乘凉,真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以前家乡是一个全市不到30万人的山区小镇,现在是一座城区就有50万人的中型城市,菏泽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生活进一步迈向小康。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推进水资源开发、库区建设、环境保护、结构调整、移民建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改革开放30年

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从此在世界人的面前站起来了,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遭受巨大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正处于混乱的阶段———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质量严重匮乏,整个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增强中国国力和改善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虽然当时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是在一个未知的状态下,没有人敢为这个决定下一个绝对肯定的态度,但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从外国列强口中“沉睡的狮子”脱变成”世界领先的发展主义国家”。首先,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30年前的粮票,30年后的信用卡;30年前自行车是稀有物品,30年后汽车满街跑,飞机、大炮亦不罕见;30年前一件衣服几个人轮流穿,30年后一个人几衣柜衣服等等。以上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变化,我觉得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人民精神以及思想上的改变也是巨大的。30年前中国人民大多数以农业为生,他们要求不高,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30年后,人们不再仅仅希望可以吃饱穿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记得曾经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以及具体的内容不记得了,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说:一位乡下母亲去看望住在城里的女儿,女儿很孝顺,带着她的母亲去大商场买衣服,母亲看到一件超短裙比一件长裙要贵上一倍多,很是不解,她问女儿一件长裙可以做几件短群,为什么短群却比长裙贵上一倍多。女儿对她说因为现在流行超短裙,年轻的小姑娘都爱,所以更贵。母亲更加迷惑了,现在的小青年怎么喜欢“这么不划算的衣服”。最后那位乡下母亲没买长裙,因为她说太贵了,舍不得!她买了一双比她的脚要大两码的鞋。用她的话说就是:买鞋大两码——划算。这就是那个年代人的思想,30年后的我们,对衣服的要求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时尚,衣服可以一个季节换几套,但一定要跟上潮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上的享受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享受。五一假期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绕前湖转一圈,我发现很多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在湖边烧烤、野营、照相。大多数家庭都是开着私家汽车去游玩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政策。中国教育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我们的小学入学率才有20%,我们的初中入学率才10%多,大学生才有一万多人,那是五十多年前。在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就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中间还经历了十年**,66年到78年,这十年当中教育是最大的受灾区,特别是在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教育基本上变成了一张白纸,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在承载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没有经验可循,怎么办好承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可以说前无古人,我们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中国教育改革得成功吗。30年前普通人不想当老师,因为教师收入少、工资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时间里,各行各业的专家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就像《活着》里的那位医学教授,遭受红卫兵的迫害,被关在牛棚里饿着肚子。30年后中国教育界涌现出一大批教育专家和千千万万名为中国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教师们;30年前中国学校几乎没有什么硬件设施,30年后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教学环境都得到极大的改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机房,多媒体教室,影视教学,外语交流平台,实验开放教室等;30年前简陋的教学楼到现代化的教学大楼。30年来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教育事业付出了许多的心血,为更好的培育人才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自2008年开始农村子女上学减免学杂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军事、外交、科技实力等方面达到持续增强,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军事方面从土炮飞机变成了现代的先进武器和核武器。这些有力的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高技术产品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例如:航天科学领域,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发射成功,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另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修建成,成功解决了

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真正达到了四通八达。

农业技术进步飞快,生产率提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们跟着时代的脚步,用现代化的机器代替了手工劳作。中国自主研究的“杂交水稻”世界闻名。

以上所介绍的30年中国的变化都只是杯水车薪,3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用文字可以写下的,它真实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曾经的苦难,曾经的贫穷已不复存在,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要继续不断努力。

下载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趋向于和平发展的方向,本文先从认识台湾的局势开始,进而认识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入巩固深化时期、两岸的交流局面持续深入......

    形势与政策论文

    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住房问题 摘要:如今我国居民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摘要】周边环境安全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只有保证周围环境安全才能做到和平稳定发展,当前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面临着安全环境机遇和挑战并......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民生问题从古至今,民生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许多方面和自身利益。民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举例说明我国未来调结构的方向和措施 1调整结构的含义2事例3调整结构面临的困难及如何应对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全球经济的今天,我国难免遭受到了不少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不......

    形势与政策论文[模版]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杨婷 时间: 1209034228 程航 1209034223 肖艳玉1209034131 2014年5月 《论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论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 摘要:201......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认识中国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